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合集下载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

1、原始教育
我 国 原 始 农 耕 时 代 主 要 遗 址 图
原始社会的主要教育内容
(1)学习制作石器和木器工具 (2)学习火的使用 (3)学习采集和渔猎 (4)农业和畜牧业的学习 (5)制陶、纺织、建筑等原始手工业的学习 (6)社会生活规范和人伦道德的学习 (7)宗教仪式的学习 (8)歌舞的学习
原始教育的主要特征——
•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内容贫乏 • (2)教育手段单一,仅仅限于口耳相传 • (3)原始的平等
2、古代教育
(农业社会)
• 学校的产生——
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教师职业的出现;
产生的原因:(1)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 (2)学习文字
古代教育的特征——
• (1)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 •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教育
• 雅典:学校则为社会的一个部门,由私人兴办,
且形式多样,层次丰富,对西方以后两千多年 的学校教育有深远影响。
教育目标:培养智、德、体、美多方面发展的“完人”
类型:文法学校:读写算 弦琴学校:音乐、歌唱和吟诗 体操学校:体操、游泳和五项竞技
西欧中世纪主要的学校类型为教会学校 (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 插头学校 (Plug-in School),
• 全球教室 (Global Class),
• 网络课程 (Cyberspace Curriculum)…..
讨论——
• 在我国,对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究竟如何整 合,人们的观点不尽一致。有一种观点认为: 目前教育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人文精神的失落和 对科学主义的崇拜,人文教育的目的是重构精 神家园;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的失败不是科 学主义盛行,而是因为在我们的教育里缺乏科 学精神,因此,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理 性为着眼点。请结合本章所学的内容以及你对 教育的实际感受,谈谈你对该问题的看法。

向贤明主编马工程《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ppt课件

向贤明主编马工程《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ppt课件
PPT课件
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从狭义上讲,则是指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对青少年、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
PPT课件
家庭教育 特点 第一,从实施教育的环境来看,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自然形成的社会组织形式。这种生活环境对人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影响既深刻又持久。 第二,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关系不是单纯的师生关系,而首先是家长(主要是父母)和子女、长辈和晚辈的关系,他们之间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
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
PPT课件
非正规教育 非正规教育是“在非正规教育系统外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即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学制要求范围(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外的各类教育活动,如扫盲、文化技术培训、政治学习、业务训练、专题讲座、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
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
PPT课件
*
PPT课件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contents
目录
教育的基本内涵
教育的要素与形态
*
PPT课件
PART1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的起源
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
PPT课件
劳动起源论
03
生物起源论
01
心理起源论
02
教育的起源
Survey
教育的起源
*
PPT课件
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勒图尔诺(1831—1902)、英国的的沛西•能(1870—1944)等。他们通过对各种动物生活的观察发现,动物世界中存在着各种示范和模仿,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活动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传授活动。

教育概论第一章心得体会(3篇)

教育概论第一章心得体会(3篇)

第1篇第一章作为《教育概论》的开篇,为我们介绍了教育的起源、本质、目的、任务以及教育的发展历程。

通过学习第一章,我对教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起源第一章中提到,教育起源于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目的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技能传授,到奴隶社会的道德教育,再到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教育,教育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个体实现自身价值,还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在我国,教育被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教育的起源,传承和发展教育,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育的本质第一章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即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一本质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素质等。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育的目的第一章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目的体现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将这一目标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四、教育的任务第一章阐述了教育的任务,包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等。

这些任务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教育的整体内容。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育的任务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的词源与词义
1.中国“教育”概念的词源 在中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 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但这两字在当时没 有确定的含义,而是分别指“教”或“育”。东汉许慎的《说文 解字》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教育论说中,与“教”相伴出现的字多 为“学”。古代的“教”主要指“教学生学有关的知识”,“学 ”主要指“儿童在房子里学习有关的知识”,“教”与“学”只 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种事物,同一种活动,“教”与“学”是 统一的。因此,我们把“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 景下的“教育”词源。
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与生物起源说一样,都是把动物的本能、
儿童无意识模仿这种人的类本能与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混为一谈,否
认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这一本质。
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 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 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他在《教育史教科书》(1905)中写道, 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式是简单 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社会只有最 简单形式的教育,然而,在早期阶段中, 教育过程却具备了教育最高发展阶段的所 有基本特点”,即承认儿童对成人的无意 识模仿便是最初的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 自己和评价自己,自己教育自己。
自我教育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自我锻炼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自我教育的特点有主体性、自控性、内向性、社会 性、终身性等。
第三节 教育的要素与形态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理论
陈鹤琴(1892-1982 ) ,浙江上虞人,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 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先后获约 翰·霍普金斯大学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硕士学位。1919 年回国后,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 科学化的儿童教育道路。前后近70年间,在儿童心理、家庭教育、 幼儿教育、学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师范教育等方面,进行了长 期的、开拓性的实践、验和研究工作,创建“活教育”的理论体 系。

现代教育学最终资料

现代教育学最终资料

教育学复习范围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P19--26第二节教育的本质与属性P29--32第三节教育的功能与价值P34---38第二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内涵和功能P40---44第二节教育目的确立和分类P44---51第三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对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P70---73第二节影响人发展的因素P74---80第四章现代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二节现代教育的社会制约性P100----103第四节现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P115----117第五章现代教师与学生第一节现代教师P123---129第六章现代课程第一节现代课程的本质与特点P160---164第七章现代教学第一节现代教学概述P202---204第二节现代教学过程P218---222第三节现代教学原则P222---230第四节现代教学方法P233---236第八章现代德育第一节现代德育观P262、P269--272第二节现代德育过程P277---280第三节现代德育方法P280---284第九章现代班主任工作第二节现代班主任工作及其开展P292---296第十章现代教育制度与管理第一节现代教育制度概述P306----312题型:填空单选名词解释简答材料分析论述导论: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思想或主要观点(判断或选择题)我们把教育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前教育学阶段,.(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3)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1.前教育学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作:(1)①先秦时期乐征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②《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言论、见解和论说的汇集(2)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这是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也是人类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1)教育学雏形时期代表人物和代表作:①(捷克)夸美纽斯的1632年《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初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制。

第一章 教育及其本质

第一章  教育及其本质

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教育是什么?这是教育学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的问题。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问题,是教育基本理论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迄今为止,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生物起源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活动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传授活动。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不仅是人类社会所特有,而且早就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前的动物界了。

.............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勒图尔诺、英国的沛西·能。

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在其所著的《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他把老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照顾都说成是一种教育。

认为人类教育是承受动物教育活动基础上的改善与发展。

他还把生物生存竞争的本能,说成是教育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

动物为了自己的物质的保存与发展,出自一个“自然和自发”的本能,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小的动物。

若取得一些新的倾向,通常只要让年幼动物反复地练习并恰当地利用奖励也就够了。

英国的沛西·能在其所著的《教育原理》说: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不管这个——有教育,甚至高等动物中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我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相适应的种族生活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供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生物起源说的依据:观察动物生活状态——比较研究——发现动物本能式求生技能学习——提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是本能的活动。

教育学原理-项贤明--第一章-教育的本质

教育学原理-项贤明--第一章-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的词源与词义
1.中国“教育”概念的词源 在中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 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但这两字在当时没 有确定的含义,而是分别指“教”或“育”。东汉许慎的《说文 解字》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教育论说中,与“教”相伴出现的字多 为“学”。古代的“教”主要指“教学生学有关的知识”,“学 ”主要指“儿童在房子里学习有关的知识”,“教”与“学”只 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种事物,同一种活动,“教”与“学”是 统一的。因此,我们把“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 景下的“教育”词源。
第三节 教育的要素与形态
一、教育的要素
(1)教育者(教师、家长等)——教育活动中教的主体 (2)受教育者(学生、学习者)——教育活动中学的主体 (3)教育内容——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4)教育手段——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第三节 教育的要素与形态
二、教育的主要形态
(一)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正规教育是指由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 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 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 养活动,有一定的入学条件和规定的毕业标准。特点是 统一性、连续性、标准化和制度化 (二)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 (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
(6)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 的改造”。
(7)巴格莱:“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则是传递这些知识 的过程,或者说教育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不朽价值 的那部分的过程。”
(8)斯普郎格:“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
二、教育的概念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教育及其本质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论 (二)心理起源论 (三)劳动起源论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的词源与词义
(一)中文的“教育”词源 1.(甲骨文)
2.古代典籍关于“教”的论述:(1)教育;(2)教导,指点;(3)告 诉;(4)教练,训练;(5)政教,教化;(6)通“效”,相仿。 3.古代典籍关于“育”的论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生育;(2)抚养;(3)培养,教 育;(4)生长,成长。
二、教育的概念
(一)中外教育家对教育的界说
1. 我国教育家对教育的界定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学记》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荀子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蔡元培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
格,于人类文化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 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杨贤江 教育是“帮助人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杜威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是生长,“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 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二、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定义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是教育者 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 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 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 要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孟禄 主要观点: 在原始社会,儿童仅仅是凭借着对成人的观察 和尝试成功的方法,便习得了全部的生活知识和技能。 教育发源于儿童“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模 仿”。
简评: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一种学习方式,模仿确实是 教育的途径之一。但心理起源论将全部教育都归因于 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而将有意识和在意识 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实际上与 生物起源论犯了同样的错误,即忽视了社会性的关键 作用。
(二)古代社会教育
金属工具代替石器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标志着 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古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剩余劳动产品逐渐增多,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 级。 生产力的发展,促使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的第 一次分离,产生了官吏、僧侣、学者和艺术家等知 识分子,社会文化日渐丰富,促成了教育从社会生 产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
以唐代国子监所属学校为例: 国子学:招收文武三品以上子孙;或从二品以上曾孙 太学: 招收文武五品以上子孙; 四门学:招收文武七品以上子;内容,具有封 闭性
伦理道德: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自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后,儒学始终是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儒学又被称为 “道德哲学”。其中三纲五常、修身养性、中庸之 道等都是强调维护现有的统治秩序,也就是要求人 顺从安分守己,如忠、孝、节、义等思想实际上也 是关于伦理道德的学问。 二十四孝的故事: 孝感动天、啮指心痛、亲尝汤药、怀桔遗亲 为母埋儿、卧冰求鲤 、恣蚊饱血 、哭竹生笋
小结:
上述六种观点,除神话起源论明显缺乏科学依据 外,其余大体可分为两类。 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都将教育看作无意识、 无目的的活动。前者强调人与动物的联系,有其合理 的一面,但进而否认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则失之偏 颇;心理起源论注意到了模仿对儿童学习的意义,也 有其合理性,但对此过于强调,又进而否认了成人在 儿童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同样失之偏颇。
4.劳动起源论
理论基础: 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的学说 恩格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提出了“攀树的猿群”、 “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三个阶段, 并将“正在形成中的人”到“完全形成的人”的过 渡时期视为“人类的童年”,这一时期人类已能利 用天然的工具来从事简单的劳动,进而促进了自身 的手、脑、语言、思维的发展,并产生了相互协作 的必要。因此,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形成 了人类社会。
科技教育: 东汉:鸿都门学(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南北朝:律、书、算学 唐代:太医署、太仆寺、司天台 古代社会中的科技教育,不仅学校数量十分有限, 学生人数稀少,而且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并不 能影响整个教育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4 .呆板的知识传授,强迫的道德灌输,教育方 法机械
由于古代教育的阶级性、封闭性和保守性,决 定了受教育者从内心到外在必须坚决服从固有的社 会阶级和社会秩序,知识的学习只能是机械记忆和 背诵,对既成定论必须接受,不容许个人的自由思 考和怀疑;辅之严格的纪律乃至法律约束,对社会 秩序、违反纲常伦理者处以重罚。
二、教育的发展
教育自产生之日就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 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不同,教育也就 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目前,关于教育发展历史 阶段划分问题主要有这么两种观点:
一、以生产关系的发展为主要依据,将教育发展 阶段划分为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资本主义 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二、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主要依据,将教育发展阶 段划分为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和现代社会教 育。
2.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Letourneau) 沛西·能(Percy Nunn) 理论基础:生物进化论 主要观点: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而且 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不仅为人类社会所特有, 而且早就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前的动物界。生存竞争的 本能是教育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动物为了自己的物 种和保存与发展,出自一个“自然和自发”的本能, 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幼小动物。
5.生活需要起源论
代表人物: 杜威:教育是促进儿童通过主动活动去经验一切 并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所以教育自然是在生活中 提出的。 杨贤江:“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 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 主要观点: 在人类社会中,生活和劳动是并列的,教育不仅 要传递劳动经验,也要传递生活经验,在适应和满 足人类劳动和生活双重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了教育。
在文化层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尚不能正确认识自 然和人类自身的种种问题,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面,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 拜等。 受物质及文化两方面发展水平的制约,原始社会 教育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
1.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脑力劳动尚未和体力劳 动分离,还没有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群,没有阶 级和国家。教育尚未成为专门的社会职能和独立的 社会过程,没有制度化的教育机构,即没有专门的 教育机关和专职的教育人员,儿童也没有摆脱生产 劳动去专门学习的可能。 原始社会的教育完全是在生产劳动过程和社会 生活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内容极其贫乏,教学方法 也非常简单,基本以口耳相传和实践模仿为主。
(一)原始社会教育
原始社会也称史前时代,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的第一个阶段,也是人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起 点。在我国史学界,一般将“完全形成的人”的出 现作为研究原始社会的开端。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主要是用石器进行生产,劳 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这使得人们只能通 过简单协作来共同劳动。劳动所得往往只能维持基 本生活,没有剩余产品,实行原始的公有制。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作为一种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的社会现象,教育 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教育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处, 仍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而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 阶段,教育也有着不同的性质与特点,相应体现出不 同形态。
一 、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起源探讨教育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是教 育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涉及到两个根本问题: 一是教育起源于生物进化的哪一个阶段;其次是教育 根植于何种基础。科学地解释教育的起源,对于把握 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把握教育在人类社 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教育的起源,理论界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2.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具有阶级性
阶级的存在决定了教育的阶级性。 在奴隶社会,奴隶被成为“有生命的工具”,是 优先于其他工具的工具”,完全被排除在学校教育 之外。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国家机器的统治者和维 护者。 在封建社会,教育的阶级性上升到等级性。即使 在同一阶级中,不同等级的子弟接受的教育也是不 一样的。
在我国古代,读书、做文章是“代圣人立言”,或 解释圣书,总离不开引经据典,谁的经典学得多、记 得熟,谁就最有学问。这是一个“过去统治着现在、 权威统治着众生”的时代,教育内容具有强烈的保守 性和封闭性。即使是一些具有革新思想者,在自己的 行为上也不得不表现出这一特征,即打出古人的旗号, 采取托古改制的手段。
劳动起源论、需要起源论和交往起源论则将教育 看作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认为教育的 目的在于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个体的形成、 发展和完善及社会关系的形成,教育即是个体社会化 的过程,为科学、合理地揭示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 角。 然而,教育起源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 题”,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需要许多学科来综合研 究的人类问题。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与否,将取决于 人类学、语言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东方: 夏曰校,殷曰序,学则三代以共之。 校:《孟子》:“校者,教也”; 《说文解字》:“校,从木,交声” 序: 《孟子》:“序者,射也”; 《礼记》:“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乡老 于 西序” 庠: “庠者,养也”; 中国古代学校也有专门的场所: “丙子卜,贞,多子其徙学,版(返)不遇大 雨?”
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目标的狭窄性: 东方:学而优则仕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 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 “小人哉,樊须也”。 西方:世俗的贵族、骑士教育;教会的宗教教育。 公元前1100年古埃及的草纸文字: “要用心学习,这会使你摆脱一切艰苦劳动, 成为一名有名望的官员。我从来没有看见过 哪个铁匠受到使命,也没有看到哪个铸工当 了使节。”
3 .对象没有阶级的区分,教育具有无阶级性
在原始社会中,没有阶级,人与人的关系基本 上是平等的,教育也没有阶级性。教育的机会是均 等的,教育也是普及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儿童的。 《礼记·礼运》: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从历史分期来说,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 社会两个阶段。共同特征为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源, 以畜力耕作为基本生产方式,政治制度为土地占有 者对社会的宗法专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了当时教育具有 如下特征:
1 .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
学校的产生,必须具备下列必要条件: 第一,社会生产中出现足够的剩余产品,使一部 分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 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第二,具有相当多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知识的积累, 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第三,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一定水 平。
简评:
与神话起源说相比,生物起源说认识到了动物本 能活动与人类教育间的联系,较之教育起源于神意是 一种进步。但将教育这一复杂的社会活动简单地归结 于动物的本能,否定了人与动物的差别,否定了人的 社会性。况且从定义来看,将“人的教育”朔源于 “动物的教育”,即“教育起源于教育”,实际上并 没有真正回答教育的起源问题。
简评:
需要起源论是对劳动起源论的补充和完善,看到 了教育与生活间的联系,赋予了教育以生活的活力。 但是从逻辑关系来看,需要起源论只是解释了“教育 为什么会产生”,而没有说明“教育是怎么产生”, 因此并未真正回答教育的起源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