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六艺_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合集下载

六艺教育与七艺教育

六艺教育与七艺教育

“六艺”与“七艺”教育中国的“六艺”起源于夏代,商代又有发展,西周继承六艺教育对其又有发展和充实。

六艺教育的内容有:书、礼、射、乐、御、数。

“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的典章制度和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其明确的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乐”包括歌咏、舞蹈和演奏乐器等,“礼”与“乐”密切配合,“礼”是外在的政治原则,道德行为规范,是思想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

“乐”则陶怡人的感情,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和行为要求。

“射”指拉弓射箭的技术。

“御”即驾驭马车的技能。

“书”是指书写文字。

“数”指计数。

中心是礼、乐。

“六艺”作为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既重视思想道德,又重文化知识;既重传统文化又重实用技能;既重军事,又重戒备;既重礼仪规范,又重内心情感修养。

六艺教育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早期的辉煌。

七艺是西方对古典自由学科的概述,由三艺(修辞、文法、辩证学)和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组成。

七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柏拉图按照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怡心灵的原则,把学科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类。

初级科目的体育包括游戏和若干项活动;初级科目的音乐除狭义的音乐和舞蹈外,还包括读、写、算等文化科目。

高级学科主要有算术,几何,音乐理论和天文学。

文法一科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准备,包括拉丁语和文学的基本常识。

学生掌握拉丁文后,可选读古典文学作家和基督教文学作家的作品。

辩证法的内容与现代的形式逻辑类似,算术起初是计算宗教节日的方法,后来吸收了阿拉伯的符号记数法,增加了一般运算的内容。

天文学原来只有一些行星运行、寒暑更替等常识,后来包含了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论著和亚里士多德的《天体论》。

音乐除宗教音乐外,还含有音乐史和音乐理论。

六艺与七艺既有共同点也有区别。

共同点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六艺”与”七艺“都是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教育和教学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他自己的内容,但彼此之间又互相配合,组成一个知识技能的课程结构,为此后中西方课程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模板,也为日后的教育和教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关于六艺的问答

关于六艺的问答

关于六艺的问答摘要:一、六艺的起源和含义1.六艺的起源2.六艺的含义二、六艺的具体内容1.礼2.乐3.射4.御5.书6.数三、六艺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1.六艺在古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2.六艺对个人成长和国家治理的影响四、六艺的现代价值1.六艺与现代教育的关联2.六艺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在我国古代,六艺被认为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它们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教育起源于西周时期,其目的是培养具备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六艺的起源和含义六艺源于古代先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古代社会对人的全面素质的要求。

西周时期,国家设立国学和乡学,对贵族和平民进行六艺教育。

二、六艺的具体内容1.礼:礼教主要是指礼仪、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交能力。

2.乐:乐教包括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和谐人际关系。

3.射:射箭教育,培养人的武勇精神和身体素质。

4.御:驾车教育,培养人的应变能力和领导才能。

5.书:文字、书法教育,培养人的文化素养和沟通能力。

6.数:数学教育,培养人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三、六艺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六艺教育是古代教育体系的核心,对个人成长和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封建社会,六艺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具备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四、六艺的现代价值尽管现代教育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六艺教育仍然具有很高的启示价值。

例如,六艺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现代教育的理念相契合。

中国古代六艺教育的漫长历程

中国古代六艺教育的漫长历程

中国古代六艺教育的漫长历程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六艺教育。

这六艺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它们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六艺的教育虽然不再像古时候那样广泛,但却在很多方面影响了我们的思想、行为和文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六艺教育的漫长历程。

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起源于商、周时期。

当时,礼仪、音乐、弓箭、车驾、书法和术数等技能都是贵族贵族培养子弟的必修课。

在周朝时期,六艺教育成为了一种正式的系统教育,并被纳入了《周礼》中。

从此以后,六艺教育成为了中华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在春秋战国时期,六艺教育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当时,很多国家都在其版图内大力推行六艺教育,并对一些技能进行了深入研究。

当时主要有三个学派:儒家、道家和法家,其中儒家提倡以文化修身,推崇乐、礼为主;道家讲究自然,注重“无为而治”,重视御(驾)和射,尤其强调的是射御的修身作用;法家则更注重科技和法治,强调书与数的作用。

这些学派的发展都推动了六艺教育的进步。

六艺教育的重要性六艺教育在古代的中国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首先,通过学习这些技能,不仅能够提高个人能力,也能够增强家族和社会的归属感,进而提升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其次,六艺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儒雅风范的大儒,书家和画家,使中国的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例如,曹全碑、王羲之和张大千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黄老派的老子、庄子和荀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

六艺教育的流行六艺教育的流行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很长时间。

唐朝时期,六艺教育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许多学者和文人都被六艺所吸引。

唐代广陵书院就是典型的六艺教育机构,学生可以在学校里接受六艺教育的全方位培训。

五代时期,宋朝的诗歌、书法和绘画达到顶峰,尤其是起义军军阀集团,他们虽然没有正式的教育背景,但很多人家里都会进行六艺教育,因此文化水平很高。

关于六艺的问答

关于六艺的问答

关于六艺的问答【原创版】目录1.六艺的起源和定义2.六艺包括哪些内容3.六艺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4.六艺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正文关于六艺的问答一、六艺的起源和定义六艺,又称为“六艺经传”,起源于我国古代,是一种包含了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的教育体系。

其中的“礼”指的是礼仪制度,包括了各种礼节和道德规范;“乐”是指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教育;“射”和“御”分别代表射箭和驾车的技术;“书”则主要指书法艺术;“数”则是数学知识。

六艺是我国古代教育的基础内容,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六艺包括哪些内容1.礼:主要指礼仪制度,包括了各种礼节和道德规范,如孝、忠、仁、爱、信、义、和、平等。

2.乐:指的是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教育。

在古代,音乐不仅是娱乐,还是宗教、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3.射:射箭的技术。

在古代,射箭是男子必须掌握的技能,它既体现了个人的勇气和智慧,也是国家军事实力的象征。

4.御:驾车的技术。

在古代,马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御车是贵族和士人必备的技能。

5.书:主要指书法艺术。

书法不仅是艺术的表现,也是文字传承的重要手段。

6.数:数学知识。

在古代,数学被视为一种实用技能,如计算、测量、规划等。

三、六艺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在古代,六艺是教育的基础,是每个士人必须掌握的技能。

六艺的教育不仅在官学中进行,也在私学和家庭教育中广泛开展。

通过六艺的教育,培养出许多有才华、有品德的人才。

四、六艺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六艺的教育体系对我国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教育应该注重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艺”和“七艺”:中西方古典课程的比较及启示

“六艺”和“七艺”:中西方古典课程的比较及启示

“六艺”和“七艺”:中西方古典课程的比较及启示中西方古典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中西方古典课程中的“六艺”和“七艺”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两个课程体系在各自的文化传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对于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和学识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当今世界,中西方古典课程之间的比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各自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可以启发我们在教育领域中进行更好的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从中西方古典课程的历史渊源、内涵特点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比较和探讨。

我们来了解一下中西方古典课程中的“六艺”和“七艺”。

在中国古代,儒家提出了“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科,这些学科对于培养士人的修养和素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在西方,古希腊传统中则提出了“七艺”,包括文法、修辞、逻辑、音乐、算术、几何、天文,这七种学科成为了西方古典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两种课程体系都包含了文学、音乐、数学等多个学科,都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和学识素养。

它们也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中各自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体系和思想传统。

我们要对中西方古典课程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是历史渊源方面,中国的“六艺”始于春秋时期,承袭并发展自上古至周代的教育制度,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核心内容。

而西方的“七艺”则起源于古希腊,成为了古典时代西方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是内涵特点方面,中国的“六艺”强调的是礼乐教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道德修养,也包括了书法、数学等科目,是一种全面的教育体系。

而西方的“七艺”则包括了文法、修辞、逻辑等严谨的学科,强调的是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学术素养。

最后是当代教育的启示方面,中西方古典课程都体现了对全面发展学生的关注,注重了品格修养和学识素养的培养。

在当代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和吸收中西方古典课程的优点,构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综合性教育体系。

在中西方古典课程的比较研究中,我们需要做到客观公正、全面深入。

教育学知识点 “六艺”

教育学知识点 “六艺”

教育学知识点“六艺”“六艺”不仅是中国古代奴隶教育的内容,也是中国最早的分科课程,关于“六艺”的知识点在教师招聘考试中经常以单多判填的方式进行考察。

六艺教育起源于夏朝,夏朝已经有六艺的雏形。

商朝又有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上使之更加发展和充实。

西周不论是国学还是乡学,不论是小学还是大学都是以“六艺”为基本学科。

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是中心。

六艺中有大艺和小艺之分,其中礼、乐、射、御是大艺,书和数是小艺,一、礼乐奴隶主贵族的礼和乐是密切相关的,凡是行礼的地方,也需要有乐,礼乐贯穿整个社会生活活动,体现宗法等级制度,对年青一代思想政治,道德品行的培养有重大作用。

礼乐教育成为“六艺”教育的中心“礼”的内容极广,凡政治、伦理、道德、利益等皆为是,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不能没有礼。

学校中所教授的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必需的五礼“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

贵族子弟不仅要知礼,还要在行礼之时,在仪容方面有一定的要求。

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和仪,在政治生活和外交活动的场合,行动才会合乎规范,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乐”包括诗歌、音乐、舞蹈。

《诗经》郑玄注“古者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表明其形式的多样化。

乐教是当时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过程寓有多种教育因素在其中,它包含了德育、智育、美育的要求,具有实施多种教育的作用。

二、射御“射”指的是射箭的技术训练,贵族生下男孩,门左就要挂弓。

第三天就要背着婴孩举行射的仪式。

“御”,指的是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西周的武装力量,以战车为主,武士必须有驾驭战车的能力。

青年达到一定年龄就要接受训练。

西周人以人数较少的部族统治人数较多的其他部落,靠的就是有组织的军事力量。

贵族子弟都要学习成为能保家卫国的武士,射御是不可缺少的军事训练项目。

三、书数“书”指的是文字,西周的文字应用已广,数量比商代要多。

六艺

六艺

六艺,在古代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图书类别之一,具体而言,就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

这一说法出现的也比较早,西汉前期,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篇》中就说,“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

《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

”西汉后期,刘向受到汉成帝的任命负责校勘整理国家的藏书,并编纂目录,可惜未能完成便死了,皇帝又任命他的小儿子刘歆接着做,最后刘歆编定了一部目录书《七略》。

他将当时的图书分为六大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

班固后来编写《汉书》就把他们的成果原班采用了。

在整个东汉时代,恐怕大家都接受了这种分法,直到魏晋有人提出四分之后,“六艺略”的名字才在目录学史上逐渐淡去,四分法开始叫“甲”、“乙”、“丙”、“丁”,后来叫“经”、“史”、“子”、“集”。

显然“六艺略”被“经部”所取代。

因为《诗》、《书》、《礼》、《乐》、《易》、《春秋》曾经分在“六艺”的名目下,所以后来也有些好古的人在遣词上使用“六艺”指代“六经”。

又因为“乐经”实际上没有传下来,所以“六艺”有时候就是“五经”,甚至更为泛泛地说就是“经”。

虽然“六艺”在目录学上第一个被刘向使用,但作为名词则不是刘向的创造,刘向只是借用而已,因为这个名词产生的时代更早。

在《周礼•保氏》中有这样一段话,“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周礼》被认为是记载周代礼仪的著作,作者就是周公旦,但学界一般认为它是后人写作而托名前人的,不过最晚不能晚于西汉武帝时期罢了,所以我们一般说它成书于秦汉之际。

所谓的“保氏”是指负责养育和教导小儿子弟们的官员,他们负责教子弟“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合称为“六艺”,是周代学校教学的内容。

这跟刘向所指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有“礼”、“乐”,但后者完全是不同的东西。

“六艺”和“七艺”:中西方古典课程的比较及启示

“六艺”和“七艺”:中西方古典课程的比较及启示

“六艺”和“七艺”:中西方古典课程的比较及启示在中西方古典教育中,有着各自独特的核心课程。

“六艺”是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基本课程,而“七艺”是西方古典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比较中西方的六艺和七艺,探讨它们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启示。

一、六艺和七艺的概念和起源1. 六艺六艺指的是古代中国儒家提出的六门学科,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它们被视为古代中国教育的核心内容。

礼,即礼仪之道,是指人们的行为、思想和交往的规范;乐,是指音乐、舞蹈、声乐等艺术形式;射,是指射箭这种军事技能;御,是指驾驭车马的技能;书,是指汉字的书写和阅读;数,是指数学和计算。

这六门学科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人们的品德、技能和学识,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 七艺七艺是指古代西方古典教育中的七门学科,分别是文法、修辞、逻辑、天文、音乐、算术和几何。

这七门学科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科学知识和艺术修养,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1. 共同点六艺和七艺都是古代教育中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它们都包括了人文、科学和艺术方面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技能和学识,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 差异在内容方面,六艺注重礼仪、音乐和军事技能的培养,强调的是品德和技能的同时培养;而七艺注重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知识的培养,强调的是学术和艺术的同时培养。

在教育目标方面,六艺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技能,使其成为有用的人才;而七艺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和科学方面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有才华的人才。

三、中西方古典课程的比较及启示1. 课程设置2. 教育目标古代中西方的古典教育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品德、技能和学识,使他们成为有用或有才华的人才。

这表明,古代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全面的、多方面的,注重人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3. 启示中西方古典课程的比较告诉我们,古代的教育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7] 唐 尧 至 夏 代 的 东 夷 有 穷 氏 部 落 , 即 以 善 射 著 称 。 其 首
人们通过歌舞抵御湿邪,舒筋活络,强身健体。
领羿就是这一氏族历代最善射者的通称。相传羿在尧
在原始社会,乐的教育尚可普及于每一个氏族成 时上射九日,为民除害。在夏代又恃其射,赶跑了夏
第 一 人 。 文 物 出 版 社 1985 年 出 版 的 《南 阳 汉 代 画 像 说 (脱) 履,升堂坐饮,以致醉也。”夏代则不同,其
石》 一书,图版 42 画有一大人肩负两小人图,有学 者 养 老 礼 为 飨 礼 , 要 求 “ 体 荐 而 不 食 , 爵 盈 而 不 饮 , 依
认为这一大人即为燧人氏,两小人为伏羲和女娲。伏
得多。尤其是礼、乐、射、御和数等,早在原始社会 这说明父权制家庭的出现,使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族
就已产生,并逐步发展和不断完善。
长崇拜已发展成为家长崇拜,并产生了种种宗教仪式,
42
一、礼的起源与发展
用宗教礼仪来宣扬上下尊卑的观念,来维护正在产生
早在原始社会由蒙昧的人群杂交时期走向中级阶 的等级秩序。
段的血缘家族的班辈婚时期,礼已产生。 《太平御览》
员。到了奴隶社会,乐与礼为奴隶主阶级所垄断,乐 启之子太康,夺其家室,以代夏政。这就是历史上有
与礼互为表里,所谓:“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
名 的 “ 太 康 失 国 ”。 [16] 后 来 , 直 到 夏 启 的 另 一 个 儿 子
而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 中康的孙子少康时,在夏臣靡及遗民的帮助下,少康
礼 在 夏 代 , 远 比 尧 舜 时 期 隆 重 。 据 《礼 记·王 制》
以 教 人 , 使 人 以 有 礼 , 知 自 别 于 禽 兽 。” [ 3] 而 燧 人
记 载 : “ 凡 养 老 , 有 虞 氏 以 燕 礼 , 夏 后 氏 以 飨 礼 。” 孔
氏,应是这个“为礼以教人”,使人“有异于禽兽”的 颖 达 疏 。 “ 燕 , 安 也 。 其 礼 最 轻 , 升 堂 行 一 献 礼 毕 而
夏代更是批判地继承了原始氏族社会的礼,使其
卷 七 八 引 《礼 含 文 嘉》 说 : “ 燧 人 始 钻 木 取 火 , 炮 生 发 展 为 奴 隶 社 会 教 育 的 主 要 内 容 。 据 史 书 记 载 , 夏 代
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遂天之意,故为燧 已立有宗庙、社稷,行郊天之祭。目前出土文物则更
即 为 “ 六 艺 ”, 包 括 礼 、 乐 、 射 、 御 、 书 、 数 。 [ 1] 常 之 教 , 指 父 义 、 母 慈 、 兄 友 、 弟 恭 、 子 孝 。 所 谓
“六艺”之名虽产生于西周,而“六艺”的起源却要早 “ 三 礼 ”, 即 天 神 、 地 祗 、 人 鬼 之 礼 。 这 是 宗 教 礼 仪 。
[关 键 词] 六 艺 教 育 起 源 发 展
我国奴隶社会的官学,教学内容以“六艺”为主。 认的。古籍上还说,舜时主管教育的官职有三,其一
“ 六 艺 ” 之 名 , 最 早 见 于 《周 礼·地 官·司 徒》: 大 司 徒 为司徒,负责“敬敷五教”;其二为秩宗,负责“典朕
“ 以 乡 三 物 教 万 民 而 宾 兴 之 ”, 这 “ 乡 三 物 ” 其 中 之 一 三 礼 ”; 其 三 为 典 乐 , 负 责 “ 教 胄 子 ”。 “ 五 教 ” 即 五
[9] 乐与礼已成为调整奴隶主的言行,建国君民,化民
余另一支时,发明了甲,甲的使用,使杼大获全胜,
易俗的工具。
“ 有 穷 由 是 遂 亡 。” [ 17] 从 “ 太 康 失 国 ” 到 “ 少 康 中
商汤伐夏,作 《汤誓》,一则曰:“有夏多罪, 天 兴”,其间战火连连,争斗不断,而射在当和弹奏乐器。不 智、体、美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实施多种教育的
仅古籍上载有神农作琴、瑟、女娲作笙簧等,出土文 作用。
物也证实了这一点。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早期的
三、射、御的起源与发展
裴李岗文化遗址,就已经出土有用鹤类腿骨制作的骨
射是指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是指驾驭马拉战车的
而且产生了音调优美、水平很高的韶乐。当时的人们还 利。 《墨子·非攻下》 还载有夏禹与三苗作战时,因一
认识到乐的健身作用。 《吕氏春秋·古乐》 载:“昔陶 箭 射 中 苗 部 落 的 首 领 , 使 “ 苗 师 大 乱 ”, 而 大 获 全 胜 。
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
[15] 当 时 强 力 善 射 之 士 , 往 往 被 拥 戴 为 部 落 首 领 。 如 从
中有关尧舜时期实施教育的记述,也反映了礼教的这 学举行的祭祖献俘之礼远盛于养老之礼。
一 发 展 变 化 。 《左 传》、 《尚 书》、 《史 记》 等 书 , 都
综上所述,礼产生于原始社会,形成于氏族社会,
载有尧命舜推行“五典之教”。关于“五典”的解释虽 盛 行 于 奴 隶 社 会 。 夏 、 商 、 周 三 代 之 礼 , 一 脉 相 承 ,
有所不同,但主要内容是倡导孝与父权,则是大家公 且愈来愈完备,愈来愈受到统治者的推崇。正如孔子
教育评论
在 谈 论 三 代 之 礼 时 所 说 : “ 殷 因 于 夏 礼 , 所 损 益 , 可 应 为 商 代 官 学 乐 教 的 内 容 。 商 代 的 主 要 学 校 “ 瞽 宗 ”,
知 也 ; 周 因 于 殷 礼 , 所 损 益 , 可 知 也 。” (《论 语·为 既 是 音 乐 教 育 的 学 校 , 也 是 祀 神 乐 祖 之 场 所 。 取 瞽 以
当代教育论坛
2006 年第 2 期
“六艺”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牛梦琪
(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摘 要 ] 我 国 奴 隶 社 会 的 官 学 , 教 学 内 容 以 “六 艺 ” 为 主 。 “六 艺 ” 之 名 , 最 早 见 于 《周 礼·地 官·司 徒 》, 而 “六 艺 ” 的 起 源 却 要 早 得 多 。 近 年 来 , 河 南 考 古 的 新 发 现 也 证 实 了 六 艺 教 育 起 源 于 原 始 社 会 , 发 展 完 善 于 奴 隶 社会。夏代已初具雏形, 而尤重射、御。商代在夏代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 已具系统和规模。到西周, 六艺教 育已臻完善, 达到成熟的鼎盛时期, 使六艺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束文明之光、一座亮丽丰碑。
孔的地方又穿有一个校音的小圆孔。这说明当时制作 者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重于前者。
骨笛前已经过精确的计算,制成后还用加小孔的方法
1980 年 河 南 淮 阳 平 粮 台—— —伏 羲 都 陈 遗 址 , 出 土
调整音差,可见河南远古先民对乐理的了解已达到相 的石制工具,除石斧、石锛、石镰外,还有石箭头。
政》) 还 说 : “ 周 监 于 二 代 , 郁 郁 乎 文 哉 , 吾 从 周 。” 诵 诗 , 诗 以 入 乐 之 义 。 商 代 无 论 是 祭 祀 、 占 卜 、 祈 祷
(《论 语·八 佾》)
祝告、求雨求风,均要伴之以乐舞。乐器的种类也大
礼发展到了西周,变得丰富而繁杂,有六德、六 大超出前代。
成为最重要的内容,为“六艺”之首。
子 弟 焉 ”。 [12] “ 均 ” 可 通 “ 韵 ”, 成 均 所 习 自 当 以 乐
二、乐的起源与发展
为主。大司乐掌管的当为西周的音乐事务及音乐人才
乐的产生和礼一样,相当早。远古的乐,既包括 的培养。乐德、乐语、乐舞合起来组成了西周的乐教,
歌,也包括舞,还包括器乐。原始先民们能歌善舞, 其中寓有多种教育因素和丰富的教育内容,包含了德、
行、五礼、六仪等名目。且具有了囊括一切的特点。
西周沿用商学,仍以瞽宗教乐并祀神乐祖。但西
这充分说明西周的礼教已包含了从政治制度、社会经 周已初步改变了礼乐完全依附于宗教的关系,开始将
济、军事及日常生活等一切方面的法令与道德规范。 礼乐作为独立的政治道德及艺能教育。西周特设立大
周代“尊礼重施”,因而在西周官学教育内容中,礼已 司 乐 一 职 , “ 掌 成 均 之 法 , 以 治 建 国 之 学 政 而 合 国 之
命 殛 之 ”; 再 则 曰 : “ 予 畏 上 帝 , 不 敢 不 正 ”, “ 格 尔 起 着 重 要 的 作 用 。 因 而 射 在 夏 代 始 终 是 官 学 教 育 的 主
众 庶 , 悉 听 朕 言 ”, 否 则 你 们 将 “ 致 天 之 罚 ”, “ 予 则 要内容。
孥 戮 汝 , 罔 有 攸 赦 ”。 [10] 可 谓 杀 气 腾 腾 , 此 乃 神 道 设
班辈婚的创始者,他们奠定了我国人类社会的第一个
尊 神 , 率 民 以 事 神 , 先 鬼 而 后 礼 。” [6] “ 鬼 ” 即 祖 先
婚姻法,因而也被后人尊为婚姻之神。 [4]
的灵魂。“先鬼”是说殷人不仅每事必占,且以祭祖
一定的婚姻制度,决定了一定的家庭形态。古籍 之礼为最重要。甲骨文卜辞的记载也说明,殷人在大
黄帝时不仅有琴、瑟、骨笛,还有了磬、鼓、钟等乐器 涿 鹿 之 野 ”, “ 天 下 有 不 顺 者 , 黄 帝 从 而 征 之 ”。 此 后
及律吕。尧舜时乐更 加 发 展 , 已 有 了 典 乐 的 专 职 人 员 , 尧 舜 时 “ 迁 三 苗 ”, “ 流 四 凶 ”, [14] 均 离 不 开 弓 矢 之
笛 16 枚 。 更 为 奇 特 的 是 那 些 距 今 8000 多 年 的 骨 笛 , 技术训练。射、御是军事训练也是体育训练。
出 土 后 有 的 仍 能 吹 奏 。 如 其 中 有 一 支 骨 笛 , 全 长 22.2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发明了弓箭。弯弓射箭
厘米,共有 7 孔,磨制精细,保存完好。在靠近第 7 既为了狩猎,也为了和其他部族争夺生活领地。而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