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教育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教育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篇中国古代教育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一、选择题1.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阶级性B.有组织性C.有等级性D.无目的性2.我国教育萌芽于()A.原始社会初期B.原始社会中期C.原始社会末期D.奴隶社会3.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学校产生的条件()A.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B.社会事务日益复杂,需要专人管理C.家庭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场所D.文字的产生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条件4.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学校的形态()A.辟雍B.瞽宗C.序D.庠5.西周建立的两大学校系统是()A.大学和小学B.国学和乡学C.官学和私学D.上学和下学6.对“辟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是西周国学中的大学B.是西周国学中的小学C.是西周的乡学D.是西周的一种私学7.西周时期诸侯所设的大学称为()A.辟雍B.泮宫C.瞽宗D.庠8.关于西周时期的“六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二、简答题1.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思想的奠基一、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古代私学兴起的原因()A.受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B.奴隶制的解体C.学术文化下移D.养士之风盛行2.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A.道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道家和墨家D.儒家和墨家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一所着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A.楚国B.燕国C.齐国D.秦国4.对稷下学宫的性质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由官方出资兴办的官学B.以私人讲学为主,因而是私学性质C.是在一种学术交流机构,而非学校的性质D.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5.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A.利B.仁C.德D.信6.“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对的概括。

()A.教育对象B.教育目的C.教育作用D.教育任务7.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孔子所确定的“六艺”。

中国古代教育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教育习题及答案

第一篇中国古代教育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一、选择题1.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阶级性B.有组织性C.有等级性D.无目的性2.我国教育萌芽于()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二、简答题1.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思想的奠基一、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古代私学兴起的原因()A.受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B.奴隶制的解体C.学术文化下移D.养士之风盛行2.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A.道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道家和墨家D.儒家和墨家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一所着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10.被封为“亚圣”的是()A.庄子B.老子C.荀子D.孟子11.孟子教育思想的基础是()A.性恶论B.性善论C.性三品D.素丝说12.孟子认为人人天生都有的四个善端是()A.仁、义、孝、礼B.信、爱、敬、惧C.仁、义、孝、忠D.仁、义、礼、智13.首先提出“明人伦”的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4.“反求诸己”是由提出来的。

()A.荀子B.孔子C.孟子D.韩非15.“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这是对教学方法的总结。

()23.在教育上主张主动施教,“强说人”的学派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24.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墨家对此的态度是()A.批评B.赞成C.不作回应D.默认25.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的是()A.韩非B.庄子C.老聃D.荀子26.道家的教育主张是()A.“不言之教”B.“以法为教”C.“兴利除害”D.“化性起伪”27.以下人物在人性论上的观点相似的一组是()A.孔子荀子B.孟子荀子C.荀子韩非D.韩非孟子28.“以吏为师”是哪个派别的教育管理手段()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3.试述墨家的教育思想。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一)学校萌芽的传说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1.原始社会的特点:①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本质)②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阶级性)③教育内容十分简单,大多与生产劳动、生活习俗以及宗教有关;(内容)④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行为模仿为主要手段。

(方法)2.古代学校的萌芽(1)我国的学校萌芽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如下:①青铜器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才;③文字的产生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④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2)原始学校的形态①五帝时期:成均(大学);庠(养老的地方)“五帝成均之始也”②夏代:序(贵族学校)、校(平民学校)③商代:古人以西为右,殷人尚西尚右,所以将大学设在西郊,又称作右学;相反,小学设在东郊,称作左学;瞽(gu)宗以乐教为主,同时右学和瞽宗都具有大学性质。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其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西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制度结构,其产生的客观原因如下:①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只有官府才有制作书册的财力和人力。

②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学习礼、乐、舞、射这些学科,要有器物设备,才有条件进行实际演习。

③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由于学术官守,为官之人,学有专守,不传他人,只教其子。

2. 小学与大学(1)小学:①学校类型:国学的小学设在王宫内和乡学的小学;②入学年龄:贵族子弟入学年龄早于贫民子弟,最早8岁入学,晚者15岁才能入小学,年限为7年,③教育内容:学习德、行、艺、仪。

(2)大学:①大学的生源:贵族子弟和平民中的优秀分子;②年龄:进入大学的年龄也和家庭地位有关,有的15岁,有的20岁;③规模:大学的规模也有差别,即“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④教育内容:学大艺,履大节,礼乐为重,射御次之,还学习《诗》《书》。

教育学之中国古代教育史

教育学之中国古代教育史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一、学校萌芽的传说(一)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活动:身教、言传)(二)学校的萌芽(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社会活动)原因:①教育的分化;②文字的产生二、西周的教育制度(一)“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特点: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重视道德教育,明人伦是核心(二)国学与乡学国学是专门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统称为乡学。

(三)大学与小学天子的大学:辟雍、东序、成均、瞽(谷)宗、上痒。

诸侯的大学:泮宫(四)家庭教育教以初步的礼仪。

7岁开始男女有别。

三、“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中心是礼、乐。

“六艺”起源于夏代。

既重思想道德,又重文化知识;既重传统文化,又重实用技能;既重军事,又重戒备;既重礼仪规范,又要重内心情感修养。

第二章私人讲学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一、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一)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1.官学的衰废(天下动乱、旧有的教育失去了价值)2.学术的扩散与下移3.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二)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1.私学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2.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3.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4.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三)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二、齐国的稷下学宫(一)稷下学宫的性质:1.是一所有官家举办而由四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2.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二)稷下学宫的特点:★1.尊师重道,待遇优厚。

2.不治而议论。

3.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4.学无常师。

5.管理规范(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三)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1.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

2.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中国教育史题集及答案-打印

中国教育史题集及答案-打印

中国教育史题集及答案第一篇中国古代教育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一、选择题1.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阶级性B.有组织性C.有等级性D.无目的性2.我国教育萌芽于()A.原始社会初期B.原始社会中期C.原始社会末期D.奴隶社会3.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学校产生的条件()A.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B.社会事务日益复杂,需要专人管理C.家庭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场所D.文字的产生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条件4.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学校的形态()A.辟雍B.瞽宗C.序D.庠5.西周建立的两大学校系统是()A.大学和小学B.国学和乡学C.官学和私学D.上学和下学6.对“辟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是西周国学中的大学B.是西周国学中的小学C.是西周的乡学D.是西周的一种私学7.西周时期诸侯所设的大学称为()A.辟雍B.泮宫C.瞽宗D.庠8.关于西周时期的“六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二、简答题1.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思想的奠基一、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古代私学兴起的原因()A.受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B.奴隶制的解体C.学术文化下移D.养士之风盛行2.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A.道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道家和墨家D.儒家和墨家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A.楚国B.燕国C.齐国D.秦国4.对稷下学宫的性质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由官方出资兴办的官学B.以私人讲学为主,因而是私学性质C.是在一种学术交流机构,而非学校的性质D.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5.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A.利B.仁C.德D.信6.“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对的概括。

第一章 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

第一章 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

大学教育更为贵族子弟所享有,极个别平民中的优秀者经 严格的考核选拔方能进入。大学入学年龄通常始于15岁, 9年完成学业。大学设在郊外,天子的大学四周环水叫辟 雍,诸侯的大学半周环水叫泮宫,表现出等级性。大学的 择址和设施是出于射、御教学和演练的需要。 大学的目标在于大艺、履大节,培养有德有仪、能征善战 的统治者。西周王朝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要 学礼乐、军事需练射御,大学实行分科教学,以礼乐为重 ,射御次之,书数又次之。大学的课程与教学已有明确的 计划性并有专门的场地与专门的官员施教。
礼既然包括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和道德所以被看作是立国传统国家命运之所系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包括了从政治经济军事到社会的一切方面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反映了维护宗法等级世袭制度的需要
第一章 官学制度的建立和 “六艺”教育的形成
主讲:谢志斌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主线
中国古代教育,从原始氏族公社时期起,到1862年京师同 文馆建立时为止,先后形成几个发展高潮: 1.以六艺教育为标志,形成有国学与乡学、大学于小学之分 的西周官学制度; 2.以私学发展为载体,形成诸子百家教育思想争鸣,涌现孔 子等教育家和标志性教育专著《学记》的春秋战国教育; 3.确立“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开始读书做官时代的汉代 经学教育; 4.形成完备的教育管理体制,并开始与科举考试制度结合的 隋唐教育制度; 5.以书院为学术活动中心,推动教育理论取得进展的宋明理 学教育; 6.反对理学、批判科举、提倡实学的明清启蒙教育思潮。
第三节
“六艺”教育
由礼、乐、射、御、书、数构成的“六艺”教育,中心是 礼、乐。“六艺”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其形成于西 周时期。因为当时政局稳定,经济文化空前发展,教育方 面逐渐增加了政治伦理内容,形成了文武兼备的“六艺” 教育。

中国教育史1

中国教育史1

中国古代教育(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法)勒图尔诺心理起源说——(美)孟禄劳动起源说——(俄罗斯的教育研究者对恩格斯马克思想总结所提出)原始时期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明产生,仅是不成然的维形二是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得到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显著。

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氏族公社末期,在教下出现了阶级差别,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

原始社会的教有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或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

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第四,教育的手段局服于言传身教。

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始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来进行的。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正:由于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男的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授,女的劳动倒重于采集、科植、家务、纺织。

第六,教育还没有支口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长者为师,知识经验的传授,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到了氏族公社的末期,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教育发生重要的变化,出现了学校萌芽,旧的特点超了消失,新的特点正在产生。

原始社会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向阶级社会的教育方向转变。

中国古代教育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教育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第一篇中国古代教育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一、选择题1.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4.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学校的形态()A.辟雍B.瞽宗C.序D.庠5.西周建立的两大学校系统是()A.大学和小学B.国学和乡学C.官学和私学D.上学和下学6.对“辟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是西周国学中的大学B.是西周国学中的小学C.是西周的乡学D.是西周的一种私学一、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古代私学兴起的原因()A.受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B.奴隶制的解体C.学术文化下移D.养士之风盛行2.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A.道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道家和墨家D.儒家和墨家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一所着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A.教育对象B.教育目的C.教育作用D.教育任务7.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孔子所确定的“六艺”。

()A.礼B.乐C.数D.易8.在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中,是最高的道德概念。

()A.礼B.仁C.孝D.德9.以下哪一项不是孔子的道德教育的原则。

()A.持志养气B.立志乐道C.克己内省D.改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4.“反求诸己”是由提出来的。

()A.荀子B.孔子C.孟子D.韩非15.“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这是对教学方法的总结。

()A.孟子B.荀子C.孔子D.老子子20.“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这是提出的。

()A.墨翟素丝说B.韩愈性三品C.荀子素丝说D.韩非性三品21.提出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22.“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

()性起伪”27.以下人物在人性论上的观点相似的一组是()A.孔子荀子B.孟子荀子C.荀子韩非D.韩非孟子28.“以吏为师”是哪个派别的教育管理手段()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29.以下教育论着不属于《礼记》的是()A.《大学》B.《四书》C.《学记》D.《乐记》5.孟子提出了哪些教学原则?6.《大学》里的三纲领、八条目是指什么?7.简要介绍《学记》里的教育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根据《尚书·舜典》载,虞舜时已有了专门的学 官。
n “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做司 徒,敬敷五教,在宽’。”
n “帝曰:‘俞,咨伯,汝做秩宗,夙夜惟寅, 直哉,惟清’。”
n “帝曰:‘夔(kui),命汝典乐,教胄子。直 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 伦,神人以和’。”
• ⑤乐师----教国子以小舞(下大夫)
•①大司徒----乡学总管(卿)
•②乡大夫----掌握乡之政教禁令(卿)

③州长----掌州教(中大夫)

④乡师----掌乡教(下大夫)

⑤党正----掌党教(下大夫)

⑥族师----掌族之戒令政事(上士)

⑦舞师----教兵舞(下士)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第一章 官学制度的建立 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第一节 学校萌芽的传说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制度 第三节 “六艺”教育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第一节 学校萌芽的传说
(一)教育的起源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社会 产生之初,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 动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发展的需要。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二、学校的萌芽
o 1、教育的分化
n 劳动产品的剩余使少数人可从事脑力劳动 n 社会事务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o 2、文字的产生
n 在山东大汶口出土的距今约5000年前的陶器上, 就已出现很规则的文字。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n 掌握文字和由文字保存下来的劳动经验更需要 专门的指导和学习
o 《静簋》中说,“六月初吉,王才藁京。丁卯, 王命静司射学宫,小子众服众小臣 仆学射”。 周宣王名静,这段铭文记载了周宣王还是太子的 时候,在丁卯这一天,周王命他在学宫率领其他 小臣,侍众学习射箭的事。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四、家庭教育
1、贵族子弟的训练,先经过家庭教育,然后 才进行学校教育。
政教合一
o 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 一。
o 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 仪活动的地方。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各种 活动的场所。
o 政事活动本身就是学校教育的内容,学生在 参与政事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二、国学与乡学
西周的学校集前代之大成,汇合各种学 校构成一套组织比较完备的学制系统。从设 置上看,西周的学校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 国学与乡学。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o “成均”、“庠”可能是中国古代萌芽中的 学校,开始时还不是专门的教育机关,而是 逐渐形成学校的过渡机关,起着教育年轻一 代的作用,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的产生奠定 了基础。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三)夏代的学校
o 1、校:操演与角力比武的场所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最早的知识分子 以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为代表的父系氏 族公社阶段,农业和畜牧业有了新的发展。 生产工具更加进步,创造了木耒(lei),石 器磨制得更锋利,开始使用铜器,进入铜石 并用时代,轮制陶器和冶金技术有长足的进 步。器物和装饰品显著增多,爱美观念大为 发展。崇拜祖先,迷信鬼神,占卜术很流行, 产生了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巫”。
o 4、瞽宗:学习礼乐
n 《礼记·明堂位》:“瞽宗,殷学也。”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制度
一、“学在官府”
1、什么是 “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 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学术 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 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礼用的礼器全部 掌握在官府手中,普通老百姓根本无法接触 到。 民间无学术,也无学校教育可言。
三、大学与小学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现存北京国子监中的辟雍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青铜铭文上关于小学的记载
o 《师嫠簋》记载:“在昔先王小学,女敏 可事,既命女 乃祖考嗣小辅”。这段话 是周王对嫠讲的,说他过去在先王所办的 小学读书时,聪明能干,命他做少辅。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n “原始性”和“自然形态”
o 教育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没有从其他社会现象中独 立出来
o 教育极端原始
n 教育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原始礼仪和社 会生活常识;
n 主要途径是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没有专门人员、 专门机构和文字书本;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2、传授原始礼仪
远古氏族是通过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活动对年 轻一代进行教育的。所谓原始礼仪,即是“图腾和 禁忌”。
所谓“图腾”即是氏族的徽号和保护神,受到 敬仰和膜拜。《尚书·舜典》“予击石拊(fǔ)石, 百兽率舞。”相传黄帝部落曾号为“有熊氏”,可 能以“熊”为图腾。夏后பைடு நூலகம்的祖先可能以“龙”为 图腾。女娲和精卫就是经过加工的图腾形象。
n 《孟子》、《说文解字》、《汉书·儒林传序》等说: “夏曰校”。
o 2、序:习射兼习礼
n 《礼记·王制》:“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 序。”
o 3、庠
n 东汉时郑玄注《仪礼》时又说夏后氏之学叫做“庠”。
夏代的“庠”、“序”、“校”,虽不能完全说是真正传 授文化知识的机构,但也应该说是一种进行道德伦理教育和军 事训练的场所,这已接近于古代学校的性质了。
人育。” o 《淮南子·齐俗训》:“尧其导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
处者牧,陆处者农。”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 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 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大同。”
“郑司农(郑众)云:均,调也。乐师主调其 音,大司乐主受此成事已调之乐”。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二)最早的学校类型
2、庠
n 虞舜时代,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并且已 有大学、小学之分了。
n 《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 老于下庠。”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西周的宗法世袭禄位制
•宗
•大宗(周天子)
•小宗(诸侯)
•天下
•大宗(国君)
•小宗(卿大夫)
•诸侯国
•等级森严,可见一斑!!!
•大宗(卿、大夫) •小宗(士)
•卿、大夫采邑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其 对象必然以贵族子弟为主,即所谓“国子”, 他们的教育自然由官方来安排。
o 萌芽性的学校大概就在“明堂”之中,最初 的教师可能就是掌握文字的“巫”、“史”。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二)最早的学校类型
o 1、成均
n 五帝时代 ,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 n 《史记·五帝本纪》)“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
曰成均。” n 《周礼·春官下》“大司乐掌成均之法”郑玄注引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2、“学在官府”的体现 o 官师不分 o 政教合一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官师不分(官吏既负责行政职责,也有教学任务)
①帝王之师---太保(保身体),太傅(教德义),太师(教训以道) ②大司乐----国学的主持者(中大夫,乐官之长)
•③师氏----以三德三行教国子(中大夫) •④保氏----以六艺教国子(下大夫)
“仪式和禁忌”在那时候是不可违背的一套规 范准则和秩序法规。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公共活动的场所 六、七千年以前的西安半坡遗址
在这个村落的居住区的中心,有一座 160平方米的大房子,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 断定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所,氏族会议、 节日和宗教性的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传说神农祀于“明堂”,称“明堂”为“大 教之宫”。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o 古代小学的年龄不是很严格,一般是八到十 五岁。《大戴礼记·保傅》的注释说:“又 曰十五入小学,十八入大学者,谓诸子姓既 成者,至十五入小学,其早成者十八入大 学。”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青铜铭文上关于大学的记载
o 《麦尊》中说周王在镐京,“才辟雍,王乘于 舟……王射大鸿”。意思说,周王在辟雍,坐在 船上,射大雁。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 育的形成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
(四)商代的学校--中国官学的雏形
o 1、序:习射,学射礼
n 《孟子》说:“殷曰序”
o 2、庠:养老,兼进行道德伦理教育;
n 《说文解字》及《汉书·儒林传序》说:“殷曰庠”。
o 3、学:学习礼乐
n 《礼记·王制》说:“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o 《尸子·君治》:“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o 《周易·系辞下》:“神农氏作,斫(zhuó)木为耜(sì),
揉木为耒(lěi),耒耨(ròu)之利。” o 《韩非子·五蠹》:“有圣人做,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