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周六艺教育
六艺教育与七艺教育

“六艺”与“七艺”教育中国的“六艺”起源于夏代,商代又有发展,西周继承六艺教育对其又有发展和充实。
六艺教育的内容有:书、礼、射、乐、御、数。
“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的典章制度和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其明确的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乐”包括歌咏、舞蹈和演奏乐器等,“礼”与“乐”密切配合,“礼”是外在的政治原则,道德行为规范,是思想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
“乐”则陶怡人的感情,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和行为要求。
“射”指拉弓射箭的技术。
“御”即驾驭马车的技能。
“书”是指书写文字。
“数”指计数。
中心是礼、乐。
“六艺”作为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既重视思想道德,又重文化知识;既重传统文化又重实用技能;既重军事,又重戒备;既重礼仪规范,又重内心情感修养。
六艺教育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早期的辉煌。
七艺是西方对古典自由学科的概述,由三艺(修辞、文法、辩证学)和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组成。
七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柏拉图按照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怡心灵的原则,把学科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类。
初级科目的体育包括游戏和若干项活动;初级科目的音乐除狭义的音乐和舞蹈外,还包括读、写、算等文化科目。
高级学科主要有算术,几何,音乐理论和天文学。
文法一科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准备,包括拉丁语和文学的基本常识。
学生掌握拉丁文后,可选读古典文学作家和基督教文学作家的作品。
辩证法的内容与现代的形式逻辑类似,算术起初是计算宗教节日的方法,后来吸收了阿拉伯的符号记数法,增加了一般运算的内容。
天文学原来只有一些行星运行、寒暑更替等常识,后来包含了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论著和亚里士多德的《天体论》。
音乐除宗教音乐外,还含有音乐史和音乐理论。
六艺与七艺既有共同点也有区别。
共同点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六艺”与”七艺“都是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教育和教学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他自己的内容,但彼此之间又互相配合,组成一个知识技能的课程结构,为此后中西方课程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模板,也为日后的教育和教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重点内容整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六艺教育”

第二章第三节“六艺教育”一、六艺的内容西周不论是国学还是乡学, 不论是小学还是大学, 都以“六艺”为基本学科, 只是在要求上有层次的不同。
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 商代有所发展, 西周在继承商代礼仪教育的基础上, 使它得到发展和充实。
1、礼乐:奴隶主贵族的礼和乐是密切配合的, 凡是行礼的地方, 就需要有乐。
礼乐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 体现了宗法等级制度, 对青年一代政治思想、道德品行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
礼:凡政治、伦理、道德、礼仪都包括在内,周礼的教育不仅在于养成礼仪规范,同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作用,通过礼制表明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强化宗法制度和君臣等级制度。
乐:包括诗歌、舞蹈和音乐,是当时的艺术教育,陶冶人的感情,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
2、射御:射:拉弓射箭的技术。
御:驾驭战车的技能。
西周的武装力量以战车为主,武士必须有驾驭战车的技术,青年达到一定年龄就要受训练。
3、书数:书:文字。
西周时期把文字构造规律归纳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个方面,称为“六书”。
当时有了我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史》。
这是西周小学主要的教学内容。
数:算法,以及历法等与数字计算相关的知识。
这也是西周小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二、六艺的特征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
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
它既重视思想道德, 也重视文化知识; 既注重传统文化, 也注重实用技能; 既重视文事, 也重视武事; 既要符合礼仪规范, 也要求个人道德修养。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 可供后世借鉴。
三、意义“六艺”教育经历了夏、商的发展,到西周最为完备,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六艺“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传统文化,也重视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又重视武备;既要求符合礼仪规范,又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总之,“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早期的辉煌。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论我国西周时期的素质教育

浅论我国西周时期的“素质教育”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很早就重视教育。
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可知殷商时期学校就己经存在,但到了周代才初具规模。
所以要追溯我国的教育发展的源头,距今二千多四百多年前的西周不可放过。
尽管那是最原始的教育却处处显现素质教育的内涵。
西周中期,政局趋向稳定,经济和文化获得空前的发展,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即礼、乐、射、御、书、数,合称为“六艺”。
虽然“六艺”的教学代表奴隶主阶级意识形态,是当时的统治者以“礼”锢人的一种手段,但其中有许多内容在其精神实质上和今天素质教育观点是一致的。
“礼”是关于人社交能力的学问,重在通过约束人的外在行为来控制人的内在心里欲望。
与今天我们学生学习的道德类学科相近,如“思想政治”。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与民主是相对统一的,也是相互制约的。
绝对的民主和自由是不存在的,正如孔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若只有外表的文采而没有内在的朴实,就会显得粗野;只强调内在的欲望而忽视了外在的约束,人就会显得轻浮。
所以说“思想政治”学科是各个学科的核心,正是这个道理。
西周时期的教育也正是用这种类近于今天的各种道德规范——礼来约束人的言行的。
如,当时有一种放置酒杯物的架子,称为“反坫”,按礼制惟国君招待外国君,方可于堂上使用,孔子为此事还曾讥笑管仲:“邦国为两国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宪问》)。
这些古人的“礼仪”,在我们现代生活中也还能找到它们的影子,甚至认为是为文明人(高素质)的表现。
如,宴饮之仪、会议之仪、商业之仪等等。
“乐”是一门综合艺术,是关于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学问。
它能够调和人内在的情感,和今天的艺术类学科相近,如“音乐”、“舞蹈”等。
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及于干戚羽旄,谓之乐。
六艺教育体会研讨发言

六艺教育体会研讨发言敬爱的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次六艺教育体会研讨会上发言。
首先,我想讲一下我对六艺教育的体会和观点。
六艺教育是一种注重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不仅注重学术的研究和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身心健康。
这种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于将教育的重心从单一的学科知识中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上来。
通过六艺教育,我深刻体会到了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六艺教育鼓励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中,学科之间往往是独立的,彼此之间缺乏联系。
但是,通过六艺教育,我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非常有益的。
比如,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我用到了文学的修辞手法来解释数学公式,使得研究的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这样的交流与融合,我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提高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六艺教育注重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成功往往只被看重于学术成绩。
然而,通过六艺教育,我发现学术成绩并不是唯一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
在六艺教育中,学生的品德修养、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都被同等看待。
这种全面能力的培养使得我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能够更加自信和胜任。
综上所述,六艺教育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教育模式,它促使学生在学术、品德、身心健康等各方面全面发展。
通过六艺教育的研究,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术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品德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因此,我坚信六艺教育会为我们的未来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谢谢大家!(800字不够,请扩展内容)。
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出自《周礼·地官司徒·师氏/媒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六艺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五经述解》:“六艺数家或以【诗】代【乐】,缘古人诗以合乐者,实【乐】方正宗也。
”礼:礼节(类似今日德育教育)。
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乐:是六乐。
六乐指:《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乐舞。
古代最早的礼仪性乐舞《云门大卷》。
尧时有《咸池》。
舜时有《大韶》。
孔子自称其听过韶乐,大加赞赏,称其乐舞尽善尽美。
禹时有《大夏》。
商时有《大濩》。
周时有《大武》。
这都是古代著名的礼仪性乐舞。
周时保存有完整的这六套乐舞,成为六乐,分别在重大的祭祀活动中使用:《云门大卷》用于祭祀天神;《咸池》祭地神;《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祭周始祖姜嫄;《大武》祭祀周代祖先。
六乐流传到汉代,只有《大韶》、《大武》二乐。
射:射箭技术。
五种射技分别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御:驾驭马车战车的技术。
五御指: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周礼·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四曰五驭。
”郑玄注:“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过通道而驱驰自如;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西周学校实行的教育制度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教育制度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西周学校实行的教育制度。
一、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最重要的特征。
西周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这种制度使得普通百姓无法接触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文献典籍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现象。
官师合一、政教一体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
官师合一,即官吏既有行政职责,又有教学的任务。
政教一体,即当时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
这种制度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培养治术人才。
二、学校教育体制西周学校教育体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主要包括国学和乡学两大类。
1.国学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
根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
国学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划分为大学和小学两个层次。
(1)大学: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
其中辟雍是中心,四面环水。
(2)小学:诸侯所设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半环以水,称泮宫。
2.乡学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
乡学是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规模比较简单,只有小学一级。
乡学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反映了西周教育在普及方面有所进步。
三、教育内容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
1.礼: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规程,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课程。
2.乐: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培养贵族子弟的审美情趣。
3.射:射箭技艺,培养贵族子弟的军事素养。
4.御:驾驭马车的技艺,培养贵族子弟的驾驭能力。
5.书:书写、文学等知识,培养贵族子弟的文化素养。
6.数:数学知识,培养贵族子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家庭教育西周贵族子弟的教育,先从家庭教育开始。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孩子也要严格守礼节。
六艺中的礼指什么教育内容

六艺中的礼指什么教育内容
礼,主要指德育,“不学礼⽆以⽴”,不学礼就站不起来,不能做⼈。
西周六艺教育特征:学在官府、会意、形声、数、襄尺、井仪);御有五御(鸣和鸾、⼤咸、⼤韶;乐分六乐(云门、转注、假借)、数有九数、⼤武)、逐⽔曲、乐、舞交衢西周六艺教育内容。
古⼈六艺内容简介
六艺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也泛指中国古代⾼等教育的学科总称。
六艺有两种含义,即《周礼》中的“古六艺”和孔⼦提出的春秋以后的“六艺”。
《周礼》六艺是:礼(五礼)、乐(六乐)、射(五射)、御(五御)、书(六书)、数(九数)。
春秋后“六艺”为“六经”。
《周礼》中的六艺是西周之前贵族教育的六个学科: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礼分五礼(吉、凶、宾、军、嘉);乐分六乐(云门、⼤咸、⼤韶、⼤夏、⼤镬、⼤武);射分五射(⽩⽮、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御有五御(鸣和鸾、逐⽔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书有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数有九数(算术与数论知识)。
春秋以后的六艺则是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育学知识点 “六艺”

教育学知识点“六艺”“六艺”不仅是中国古代奴隶教育的内容,也是中国最早的分科课程,关于“六艺”的知识点在教师招聘考试中经常以单多判填的方式进行考察。
六艺教育起源于夏朝,夏朝已经有六艺的雏形。
商朝又有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上使之更加发展和充实。
西周不论是国学还是乡学,不论是小学还是大学都是以“六艺”为基本学科。
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是中心。
六艺中有大艺和小艺之分,其中礼、乐、射、御是大艺,书和数是小艺,一、礼乐奴隶主贵族的礼和乐是密切相关的,凡是行礼的地方,也需要有乐,礼乐贯穿整个社会生活活动,体现宗法等级制度,对年青一代思想政治,道德品行的培养有重大作用。
礼乐教育成为“六艺”教育的中心“礼”的内容极广,凡政治、伦理、道德、利益等皆为是,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不能没有礼。
学校中所教授的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必需的五礼“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
贵族子弟不仅要知礼,还要在行礼之时,在仪容方面有一定的要求。
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和仪,在政治生活和外交活动的场合,行动才会合乎规范,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乐”包括诗歌、音乐、舞蹈。
《诗经》郑玄注“古者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表明其形式的多样化。
乐教是当时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过程寓有多种教育因素在其中,它包含了德育、智育、美育的要求,具有实施多种教育的作用。
二、射御“射”指的是射箭的技术训练,贵族生下男孩,门左就要挂弓。
第三天就要背着婴孩举行射的仪式。
“御”,指的是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西周的武装力量,以战车为主,武士必须有驾驭战车的能力。
青年达到一定年龄就要接受训练。
西周人以人数较少的部族统治人数较多的其他部落,靠的就是有组织的军事力量。
贵族子弟都要学习成为能保家卫国的武士,射御是不可缺少的军事训练项目。
三、书数“书”指的是文字,西周的文字应用已广,数量比商代要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者 人 常爱 之 , 人 者人 常 敬之 ” (孟 子 ・ 娄 下》。 敬 《 离 ) 可 见, 礼对 人 、对 己 、对 社会 都有 好处 。
礼 是仪 表 美 :衣 - 旧整洁, 随时 合 流, 舒适 得 体 , 提 高 自尊 心 、 自信 心 , 能 给人 以礼 敬 之 感 。礼是 语 就 言 美 :要 言语 得 体, 刺 激人 的 自尊 心. 不 不牵 动 人 的
氏 》 包括 礼 、 乐 、射 、御 、 书 、 教 。 在 西周 , 艺 教 育 已臻 完善 , 论是 国 学 或 是 乡 学 ,不 论 是 小 学或 是 大 , 六 不 学 ,都 是 以六 艺 为 基 本 学 科 ,而 六 艺 的 内容 又 极 其 丰 富 , 包含 了多 方 面 的教 育 因素 ,有 着 许 多符 合 教 育 规 律 的 历 史 经验 。 对 六 艺教 育进 行 研 究 , 望 能 对我 国现 阶段 的基 础 教 育 改革 产 生 影 响 与 提 供 借 鍪 。 [ 关键 词 ] 六 艺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隶 社会 的社 会 秩序 。可 见 ,礼 就是人 类 交际 的仪 节 和制 度 。
二 、 乐
敬事 邦 国鬼 神 ;凶礼 讲丧 葬 凶荒 ,救 患 分灾 ,哀 悼
死亡 ;宾 礼 讲朝 会过 从 ,使 诸侯 亲 附 ;军 礼 讲必 师 动众 ,征讨 不 服 ;嘉 礼讲 宴饮 婚冠 等 喜 庆活 动 。这 是 国学 所 教 的五礼 ,也是 古代 礼 制 的根本 。同时 在 仪容 方面 还要 遵 照一 定 的要 求 ,困学 由保 氏负责 教 “ 六仪 ” .即祭 祀之 容 、宾 客之 容 、朝 廷之 容 、丧 祭 之容 、军 旅之 容 、车 马之 容 。 习礼 仪 不是 单 纯讲 礼
浅 谈 西 周 六艺 教 育
赵 娜
( 西 师 范 大 学 教 育学 院 ,陕西 西 安 7 0 6 ) 陕 10 1
[ 摘
要 ] 我 国 奴 隶 社 会 的 官 学, 学 内容 以 “ 艺 ” 为 主 。 “ 艺 ” 之 名, 早 见 于 《 礼 . 官 ・ 教 六 六 最 周 地 保
(论 语 ・ 渊 》。 “ 因 于夏 礼, 损 益 可 知也 。周 《 颜 ) 殷 所
因 于殷 礼 , 损 益 可 知也 。其 或 继 周 者 , 百 世 可 所 虽
射 、御 、书 、数 完整 的教 育 内 容。 “ 艺” 之名 最 六 早 出现 在 《 礼 ・ 官 ・ 氏》 中:“ 氏掌 练 王 恶 , 周 地 保 保
“ ” 是 政 治伦 理 课 ,内容 很 广 泛 ,包 括 了 奴 礼 隶 社 会 的 宗 法 等 级 世 袭 制 度 、道 德 规 范 和 礼 仪 。
《 礼 ・ 官 》 “ 周 春 : 以吉 礼 事 邦 国之 鬼 神示 ,以凶 礼 哀邦 国之 忧 ,以宾 礼 亲邦 国 ,以军礼 同邦 国 ,以嘉
都是 以六 艺 为 基 本 学 科 ,而 六 艺 的 内容 又 极 为 丰
富 ,下面 我们 就 米看 看西 周 六艺 完整 的 教学 内容 。
一
、
礼
隐私 忌讳 ;求一 言兴 邦 , 言丧 邦 。礼 是 行 为美 : 忌一
勿 以 恶 小 而 为 之 , 以善 小 丽 不 为 。礼 是 心 灵 美 : 勿 要 以仁 善 为 本 , 诚 地 帮 助 人 、爱 怜 人 。礼 的教 育 真
第2 8卷 9月 21 0 0年 第 3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太 原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UR NAL OF ED UCA ON I TI TE OF TA Y TI NS TU I UAN UNI ER nY V S
Vo . . 1 28 No 3 S p .01 e t2 0
礼 亲 万 民 。 这 就 把 礼 分 为 了五 类 .吉礼 讲 祭 祀 . ”
不 仅 在于 养成 礼仪 规范 。它 同 时具有 深 刻的社 会 政 治 作 用 ,如通 过 礼制 来 标 明 尊卑 上 下 的等级 关 系 ,
强 化宗 法 制度 和君 臣等 级制 度 等 。以有 效地维 护 奴
收稿 日期 :0 0 0 —4 2 1 — 20
《 礼 》 把 乐 列 为 六 艺 之 二 , 为 “ 乐 ” 周 称 六 。 《 礼 ・ 官 ・ 司 徒 》 中。 玄 引 郑 众 注 曰 : “ 周 地 大 郑 六 乐, 谓 《 门》、 《 池 》、 《 韶 》、 《 夏 》 云 咸 大 大 、
的 宫学 中 ,教学 内容 多 以 “ 艺”为 主 。在 夏商 之 六 时, 已有 六 艺教 育 的基 木 内容 , 并 不 完 善 。 乐 在 但
当时 是排 首 位 , 排 在 从 属 的位 置 。到 了周 代 , 礼 六 艺 的 内容 确 定 下 来, 成 了 以礼 乐 为 中心 , 含 有 形 包
( 中图 分 类 号 】G 2 [ 献标 识码 )A [ 59 文 文章 编 号 ] 17 — 0 6 2 1 )3 0 1— 3 63 7 1(0 00 — 0 5 0
六 艺是 中国古代 的教育 内容 .在我 国奴 隶社 会
典 ,而是 要 实学 实 习 ,反 复演 练 。乡学 中所 教 的主 要 是 六 礼 ,为冠 、婚 、丧 、祭 、飨 、相 见 礼 。 子 日 : “ 礼勿视, 礼勿听, 礼勿言, 礼勿动” 非 非 非 非
而 养 国子 以道 。乃 教 之 六 艺 , 日五 礼 , 日六 乐 . 一 二 三 曰五 射 , 日五 御 , 日六 书 , 曰九 数 。 在 西 四 五 六 ”
周 ,不 论 是 国学 或是 乡 学 ,不 论 是 小 学 或是 大 学 ,
知也 ” (论 语 ・ 《 为政 》。然 而万 变不 离 其宗—— 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