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六艺礼指什么

合集下载

古代的“六艺”

古代的“六艺”
• 实际上,诸侯之间的会同也要举行燕飨之 礼。
• “燕飨”时举行盛大的歌舞表演是必须的, 这就跟乐结合了起来。如《芈月传》中的 场景。
• 在今天就是待客之道。
• 脤膰之礼:脤膰是指宗庙的祭肉。宗庙是 宗族成员所共有的,祭祀宗庙是大家的共 同责任,所以宗庙祭祀结束后,要将祭肉 分给宗族成员,表示同有吉祥。王室宗庙 是如此,农村祠堂也是如此,彼此有同宗 之谊。
• 就是六种基本技能,包括礼、乐、射、御、 书、数。这“六艺”在中国古代一直沿用 到明清时期,只是不断增加新内容。
• 那么,这六种技能到底指什么呢?
三、礼
• (一)什么是礼? • 礼,就是广义的礼节,相当于今天的思想
品德教育,包括法律法规政策、规矩教育。 • 礼,是当时人们的一种行为规范,就是人
际交往的基本礼仪。 • 请同学们举例说说今天的“礼”有哪些?
• 在今天就演变为射击比赛和实战技术,包 括各种枪支、大炮,甚至导弹等现代化武 器等。
• 如各种运动会上的手枪、步枪射击等。
六、御
• 就是驾驭马车的技术。秦始皇的先祖或者说 秦国的先祖就是为周天子驾马车的,因为驾 马车技术娴熟,被封到了秦地。
• 当时的车是单辕车。
• 古代的马车是分等级的,天子六马驾车, 诸侯四马驾车,大夫有四马驾车,也有两 马驾车,上士两马驾车。
• (四)军礼
• 同学们应该知道“军礼”是什么吧?
• 对了,“军礼”就是军中的礼仪。
• 大家看电影电视时,可以看到我们的红军、 八路军、解放军战士敬军礼的样子,有没 有同学愿意上来试一下?
• 军礼是军队操演、征伐的礼节。包括大师 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 大封之礼。
• 大师之礼是军队征伐的仪礼(宋楚泓之战、 晋楚“退避三舍”的故事);

何为六艺

何为六艺

大役之礼,任众也
南水北调工程
三峡工程
大封之礼,合众也
1988年4月13日 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设立海南省
1997年3月14日 八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
黑瞎子岛是目前中俄全长4300多公里边界最后完成勘界立桩的地方。 2008年10月18日,在与祖国分离了79年之后, 五星红旗在黑瞎子岛中俄界桩揭幕仪式上冉冉升起。
“少广”:已知面积、体积、求其一边长和径长等方法,略相当于测量。
“商功”:土石工程、体积计算方法;
“均输”:合理摊派赋税;
“盈不足”: 西方称双设法,即盈亏问题及其解法。 例: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引用一个故事,讲唐代大官杨埙提拔官员的 经过。他让两个资格职位相同的候选人解答下面这个问题,谁先答出就提 拔谁。“有人在林中散步,无意中听到几个强盗在商量怎样分配抢来的布 匹。若每人分6匹,就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差8匹。问共有强盗几 个?布匹多少?” 现代解法:设强盗人数为X,布匹总数为Y;则有:
汉族婚礼
合卺杯
宾礼,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 “以宾礼亲邦,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有事)见曰 会,殷(众)见曰同,时聘(因事遣人)曰问,殷兆(多国使者同时聘问)曰 视。”
——《周礼·春官·大宗伯》
宾礼亲邦 美国总统访华 时见曰会 1969年周恩来在首都机场会见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
现代运动会上的射箭比赛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御有五项考核标准:“鸣和鸾、逐水曲 、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周礼·地官·保氏》
郑玄注: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和、鸾,皆铃也,在衡为鸾,在轼为和,马动而鸾鸣,鸾鸣 而和应。);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过通道而驱驰自如;行猎时追 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我国古代的六艺指什么

我国古代的六艺指什么

第二段
• 1,解释下列词语: 忿然 乃 置 覆
徐 沥 遣
2,说出下面画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尔安敢轻吾射?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第二段
• 1,解释下列词语: 忿然:恼怒的样子. 乃:就,于是. 置:放. 覆:盖. 徐:慢慢 沥:注入. 遣:打发 • 2解释下列画线词语的意思: 尔安敢轻吾射 (看轻、轻视。)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接 着)
整理文中“以”“尔”的用法
• 公亦以此自矜( ) • 以我酌油知之( ) • 徐以杓酌油沥之() • 但手熟尔( ) • 惟手熟尔( ) • 尔安敢轻吾射( )
整理文中“以”“尔”的用法
• 公亦以此自矜(因为) • 但手熟尔(通“耳”, 罢了) • 以我酌油知之(凭) • 徐以杓酌油沥之(用) • 惟手熟尔(通“耳”, 罢了) • 尔安敢轻吾射(你)
唐宋八大家
• 韩愈 • 苏轼 柳宗元 苏辙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曾巩
请为下列字词注音
• 咨 • 圃 矜 杓 睨 矢 颔
• 咨(zī) 矜(jīn) 矢(shǐ) 颔(hàn) 杓(sháo0
睨(nì ) 圃(pǔ)
请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 1,文中写了哪两个人物?你认为主要人物 是谁? • 2,这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长?你从哪些语 句看出来的?
我国古代的六艺指什么?
(一)礼、乐、射、御、书、数。 (1)礼:礼节。(2)乐:音乐。 (3)射:射箭。(4)御:驾车。 (5)书:识字。(6)数:算术。
(二)《诗》《书》《礼》《乐》《易》 《春秋》



----欧阳修
卖油翁
欧阳修
• 作者简介: • 欧阳修,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历史专著 《新五代史》等。《欧阳文忠公集》 是他最重要的著作,收入各种杂著、 散文、诗歌等,计153卷。文忠是他的 谥号。《醉翁亭记》是他的代表作担 睨 • 2,重点句子: 公亦以此自矜. 但微颔之.

论君子六艺1

论君子六艺1

论君子六艺中国古代儒家用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来概括、规定了一个儒者所要修习的主要方向,君子六艺既是符合古代历史背景的三纲五常也是强调人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即:文武兼备,人格和谐。

古人教育我们要成为一个可堪大用的人才,必须先有一个全面的学习,既包括知识学养上的,也包括道德品格上的,甚至于待人接物的方式,言谈举止的风度.。

“礼”——是儒家思想,君子必修的六门功课。

又细分为五礼,即:“吉”礼,用于祭祀;“凶"礼,用于丧葬;“军”礼,用于田猎和军事;“宾”礼,用于朝见或诸侯之间的往来;“嘉”礼,用于宴会和庆贺。

古人把“礼”放在第一位即是对社会伦常、自身修养的重视,也是注重“德治社会”的表现。

乐”可以理解为音乐、乐器。

有六乐: “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名。

古人认为,音乐具有教化、认知、审美及娱乐的功能,可以娱人娱己,是提高修养、增加内涵、交流沟通的重要途径。

可见古人在很早就意识到了音乐对个人道德修养的促进作用。

“射”,是指射箭,分为五射: “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白矢即箭穿过鹄的,要用力适当,恰中目标,刚刚露出白色箭头。

参连即先发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中的,看上去像是一根箭。

剡注即箭射出,箭尾高箭头低,徐徐行进的样子。

襄尺的襄读让,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应退让一尺。

井仪即连中四矢,射在鹄的上的位置,要上下左右排列像个井字。

弓箭的使用早于先秦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战事不断,从统治阶层到民间普遍都具有尚武精神,在乱世为了保住自己和家族只有变得更强大,中国的骑术那个时代已开始繁盛。

“御”,是指骑马驾车的本领、技巧,包括: “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鸾、鸣都是车上的铃铛,车走动时,挂在车上的铃铛要响得谐调。

逐水曲即驾车经过曲折的水道不致坠入水中。

过君表即驾车要能通过竖立的标竿中间的空隙而不碰倒标竿。

六艺的知识简介

六艺的知识简介

六艺的知识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六艺,简称“六艺”,是古代中国儒家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学科分类,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学科。

六艺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塑造一个有修养的人格和提升人的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六艺的知识简介。

一、礼:礼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套规范人类行为的准则,也是建立人际关系的规范。

在六艺中,礼的地位至高无上,是其他艺术的根本。

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培养君子风度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礼仪,可以使人们养成尊重他人、有礼貌的习惯,提高社会地位和名誉。

二、乐:古代的乐指的是音乐,它是一种通过声音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一种传达情感的方式。

古代的乐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它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平复心灵,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通过学习乐,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操,提高品位,增加文化底蕴。

三、射:射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武术形式,主要是指射箭。

在古代,射箭是军事作战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也是贵族们展示武艺的一种方式。

通过学习射技,可以培养人们的意志力和耐力,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信心。

四、御:御古代称驾驶车马为“御”,也指驾御马术。

在古代社会,驾御车马是一种贵族阶层的特权,也是一种展示权势和尊严的方式。

通过学习御术,可以培养人们对动物的驾驭能力,提高交通工具的运用技能,增加社交活动的乐趣。

五、书:书即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书法是通过墨笔和纸张表现出来的文学艺术,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形式。

学习书法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培养审美情趣,增强人的文化底蕴。

六、数:数学是一种理论和技术的体系,是一种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等概念的学科。

在古代的中国,数学是一种重要的学科,它被视为一种推理和思考的工具。

通过学习数学,可以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人们对事物的分析能力,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古代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中含有大量的语文教育内容

古代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中含有大量的语文教育内容

古代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中含有大量的语文教育内容首先,“六艺”的说法出自《周礼地官大司徒》,其中有段话写道:“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

一日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二日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三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大司徒在当时主要负责民政和教育方面的工作,而他教化民众的“三物”中,“六德”是对人道德上的要求,“六行”是行为上的准绳,而“六艺”才是我们的教学内容。

具体到六艺的内涵中,根据出自《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中进一步的解释:“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御,五日六书,六日九数。

”其中,“礼”和“乐”被视为“六艺”的核心。

“礼”主要涉及政治伦理道德,例如贵族子弟应当在政治、军事、外交和日常等一切场合如何进行道德和礼仪的表现,这维护了社会秩序。

“乐”则是综合艺术方面的内容,除了我们一般能想到的音乐和舞蹈外,还包括诗歌、雕刻、建筑甚至田猎和饮食等。

事实上,满足人的感官享受的一切都可以被“乐”囊括其中。

但除了享受的因素外,西周还对各阶层“乐”的规格有着严格的限定,这也是对秩序的维护与体现。

正是因为“礼”和“乐”维持着西周的社会秩序,所以后来身处春秋战国的乱世,孔子才会有“礼崩乐坏”的感慨。

此外,“射”和“御”属于军事训练。

“射”是射箭方面的训练,而“御”关乎驾车的技巧。

在当时的战争形式中,战车属于关乎胜负的重兵器,一辆车往往载三人:一个驾车、一个射箭、一个持矛,三个人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

因此这两门在当时也非常受到重视。

而“书”和“数”则是基础文化内容,“书”是指文字的认识和书写,“数”是数学和计算知识的学习。

通过这两门学习,学生才拥有基本的学习思考能力,能期待有更进一步发展。

国学六艺文案

国学六艺文案

国学六艺文案
国学六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以下是国学六艺的文案介绍:
礼:礼是古代社会制度和文化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礼所体现的是一种尊重、敬畏和自律的精神,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乐:乐是中华文化的传统音乐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表达。

通过乐的演奏和欣赏,可以调节情绪、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素养等。

射:射是中国古代军事技能之一,也是古代贵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射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气质的体现。

通过射的训练,可以培养人的坚韧毅力、自律精神和领导才能等。

御:御是指古代驾车和骑马的技能,也是古代军事技能之一。

御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气质的体现。

通过御的训练,可以培养人的灵活应变、领导才能、团队合作精神等。

书:书是指书法和文字的艺术,也是中华文化的传统艺术之一。

书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载体。

通过书的书写和欣赏,可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变迁。

数:数是指数学和逻辑思维,也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学科之一。

数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通过数的学习和运用,可以提高人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代君子必修的课程君子六艺分别指的是什么

古代君子必修的课程君子六艺分别指的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古代君子必修的课程君子六艺分别指的是什么
导语:中国古代君子的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

关于六艺教育的实施,是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和课程深浅,循序进行的。

中国古代君子的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

关于六艺教育的实施,是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和课程深浅,循序进行的。

并且有小艺和大艺之分。

书、数为小艺,系初级课程;礼、乐、射、御为大艺,系高级课程。

那么,君子六艺分别指的是什么?
君子六艺分别指的是什么
关于君子六艺指的是什么其有两种说法。

其一,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也。

《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其二,“六艺”即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也。

君子六艺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礼,又称五礼。

五礼即:“吉”礼,用于祭祀;“凶"礼,用于丧葬;“军”礼,用于田猎和军事;“宾”礼,用于朝见或诸侯之间的往来; “嘉”礼,用于宴会和庆贺。

乐,又称六乐。

六乐即:“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名。

射,又称五射。

五射即:“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白矢即箭穿过鹄的,要用力适当,恰中目标,刚刚露出白色箭头。

参连即先发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中的,看上去像是一根箭。

剡注即箭射出,箭尾高箭头低,徐徐行进的样子。

襄尺的襄读让,臣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六艺礼指什么问题:?答案:古代六艺礼指礼﹑乐﹑射﹑御﹑书﹑数。

【相关阅读】六艺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

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孔子六艺”“孔子六艺”,也可称“古代六艺”。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礼:礼节(即今德育)乐:音乐射:射箭技术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数:算法(计数)乐:是六乐。

六乐:指《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乐舞。

古代最早的礼仪性乐舞《云门大卷》。

尧时有《咸池》。

舜时有《大韶》。

孔子自称其听过韶乐,大加赞赏,称其乐舞尽善尽美。

禹时有《大夏》。

商时有《大濩》。

周时有《大武》。

这都是古代著名的礼仪性乐舞。

六艺周时保存有完整的这六套乐舞,成为六乐,分别在重大的祭祀活动中使用:《云门大卷》用于祭祀天神;《咸池》祭地神;《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祭周始祖姜嫄;《大武》祭祀周代祖先。

六乐流传到汉代,只有《大韶》、《大武》二乐。

射:射箭技术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证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周礼·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四曰五驭。

”郑玄注:”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过通道而驱驰自如;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书:书法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数:算法数艺九科:方田、栗布、差分、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九数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学校的数学教材。

儒学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的学说。

易:易经;书:尚书;诗:诗经;礼:礼记;乐:乐经;春秋:泛指历史书籍,也有人认为是《春秋》汉字六书指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形声。

六艺1、东汉班周《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2、郑众在《周礼?保氏》注中把六书定为“象形\会意\转注\指事\假借\形声。

”3、许慎对六书作了比较详细的解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六书的具体资料】一【象形】六书之一。

字形摹写实物的形状,或用比较简单的线条来摹写事物的特征部分。

《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如《牙部》:“牙,壮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

”《皿部》:“皿,饭食之用器也,象形。

”象形字有独体象形与合体象形之分。

合体象形所合之二体,有一体不能单独成字,有一体能够单独成字。

如“石”,其中“厂”(han四声)成字,意思是山边岩石突出覆盖处;“口”象石块之形(非口舌字),不成字。

王筠说:“石与果一类,本以○象石形,而此形多矣,乃以厂定之。

”(《说文释例?象形》)这说明合体象形的产生是由于区别象形形体的需要,即加上一个表示同类事物的字,使所摹写的对象能够确定,不致产生误解。

“象形造字法“及“象形字”是汉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奠定了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的基础。

二【指事】六书之一。

也叫“象事”、“处事”。

以点画等象征性的符号来证明好处。

《说文解字?叙》:“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字在汉字中为数不多,这可能与以符号表意的局限有关。

指事字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所谓纯指事字,全部用指事性的符号来表示,如一、二、三、四;+(甲骨文“七”字);丨(甲骨文“十”字)等。

这类指事字可能是来自原始的刻划符号。

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某一部位加上点画性符号,以证明造字的意图所在。

如“刃”是在刀口处加一点,指明刀刃。

“本”是在“木”字下方加上一短画,指明是树木的下端,“末”与此相反,指明是树木的上端。

这一类指事字,有些文字学著作称为合体指事或加体指事。

三【会意】六书之一。

也叫“象意”。

组合两个以上的字表示一个新的好处。

《说文解字?叙》:“会意者,此类合谊(同“义”),以见指撝(同“挥”),武信是也。

“会意字中较普遍的是用不一样的字组成的“异文会意”。

如《说文?林部》:“戍,守边也,从人持戈。

”《手部》:“挚,握持也,从手执。

”还有相当一部分会意字是“叠文会意”。

如《说文?林部》:“林,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

”《车部》:“轰轰,群车声也。

从三车。

”会意字的结构有助于认识一些汉字的本义。

如《说文?斗部》:“料,量也,从米在斗中。

“段玉裁注:“米在斗中,非盈斗也。

视其浅深而可料其多少,此会意。

”四【形声】六书之一。

也叫“象声”、“谐声”。

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成的字,其中形符表义,声符表音。

《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字是汉字中最能产的合成字。

因此,形声字在汉字中数量最多,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形声字的组合方式很灵活,如:?左形右声:江、河?左声右形:锦、刊?上形下声:草、房?上声下形:想、袈?外形内声:街、衷?外声内形:闻、衡有的声符或形符只占字的一个角落,如“胜”,形符是“力”,声符是“朕”。

“宝”,声符是“缶”,形符是“宀”、“玉”、“贝”组成的会意字(西周金文中才开始在这个会意字中加上声符“缶”)。

形声字可能是比较晚起的造字方式。

早期甲骨文中形声字还比较少;后期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百分之二十。

由于这种方式灵活,适应性强,在汉字发展中,它得到了最广泛的运用。

五【转注】六艺转注是古人制造“同义字”的方法,换言之,转注就是用同义字辗转相注的方法造字。

许慎说:“转注者,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同意相受”是统一字首的具体方法,即授与一个同义字,也就是说用一个同义字相注释,作为它的义符。

例如:语言(指“口语”)里〔lao三声〕这个词,既已制造了“老”字来记录它。

之后口语里起了变化,“老”念成“丂”〔kao三声〕,于是就在“丂”的上面注一个同义的“耂(念lao三声,即此刻的“老”字)”字,写成“考”(即造出了一个新字“考”)。

“耂(老)”对于“丂(考)”,就是“同意相受”(即:同义相注。

就是说,用“耂”作了“丂”的义符)。

“耂(老)”、“丂(考)”的基本意思都是“年纪大”,它们是同义字,当然也是“转注字”。

●转注字的特点是:字首(部首)的好处等于转注字的好处,因为用来注释的字首是一个同义字。

决定转注字的两个重要依据:一是部首相同,二是同义相注。

●转注字的历史好处:转注字的形和义密合无间,只要看看它们的形体就能够明白它的好处,也就能够明白它们是同一群同义字。

这种造字方法解决了语言中同义词的创造问题,是孳乳文字(孳乳zīrǔ:派生,演变,繁殖)的重要方法,是我们祖先的一个伟大创举。

例如:1。

老、考、耆、耋①老:《说文》云:“考也。

七十曰老。

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

”②考:《说文》云:“老也。

从老省,丂声。

”③耆:《说文》云:“老也。

从老省,旨声。

”(注:“耆”今读qi二声: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④耋:《说文》云:“年八十曰耋。

从老省,至声。

”(注:“耋”今读die二声:年老,七八十岁的年纪)2。

至、到、臻①至:《说文》云:“鸟飞从高下至地也。

从一,一犹地也。

象形。

”②到:《说文》云:“至也。

从至,刀声。

”③臻:《说文》云:“至也。

从至,秦声。

”●这类字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形义密合,视其形即可知其义,所以后世还是不断地创造它。

●转注字和形声字的“联系”与“区别”:转注字和形声字有同有异。

就其结构来说,它们是相同的,都是形与声的组合;就其义符来说,它们是不一样的,转注字的义符是同意相受,形和义是密合的,而形声字的义符只是指示字义的类属或关联,形和义不一致。

六【假借】●假借的基本概念: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意思是说语言中的某一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好处。

例如:“长”,《说文》云:“象人之长发猋猋也。

从长从彡。

凡髟之属皆从髟。

必凋切。

又,所衔切。

”(注:①猋〔biao一声〕:暴风。

②彡〔shan 一声〕:长毛。

③髟〔biao一声〕:头发下垂的样貌。

④衔〔xian二声〕:头衔。

)语言中的长久的“长”、长老的“长”、县长的“长”,和长发之长同音,没有造字,于是古人就假借它来寄托长久、长老、县长等好处。

这种方法,古人叫做“假借”。

假借的主要条件是依声。

假借和被借之间的关系,除声音上的联系外,也能够有好处上的联系。

因此,假借可分为两种:a、引申义的假借:引申的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而好处和原字有关的。

例如:①凤:《说文》云“古文凤,象形。

凤飞,羣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

”b、纯粹借音的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意而不论原字的好处的,也就是把整个字当作纯粹音符的。

例如:①所:《说文》云:“伐木声也。

从斤,户声。

”假借为助词。

②易:《说文》“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

”假借为难易之易。

(注:“蝘蜓”,俗称壁虎。

)●假借的使用范围:假借,是用已有的同音字来寄托新词的好处,因此,汉语的各种词类中都存在着丰富的假借字。

例如:1。

名词:①“泉”本是“水原”,象形字,假借为货泉的泉;②“钱”是一种田器,竟借为货币的钱;③“才”是“草木之初”,假借为人才之才。

2。

动词:①干求的“求”,本义是“皮衣”,求和裘是异体字。

②升降的“升”,本义是“十合”。

3。

形容词:①“难”是鸟名,借为艰难之难;②“易”是蜥蜴,借为容易之易;③“长”是长发,借为长久之长;④“久”是“从后灸之”,借为久远之远。

4。

数量词:①天干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二十二字古人用来表示序数;②量词如“斤”,它的本义是斧斤;“枚”,它的本义是干(干〔gan四声〕同“干”)。

《说文》:“干也,可为杖。

从木从攴”(攴pu一声,古同“扑”,戒尺)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