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
八年级红星照耀中 国教案

八年级红星照耀中国教案《八年级红星照耀中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埃德加·斯诺的相关信息。
2、培养学生阅读纪实作品的能力,掌握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
3、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岁月中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作品中所反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
(2)掌握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如如何获取真实信息、如何理解作者的观点等。
2、教学难点(1)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精神品质。
(2)理解作品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有关红军长征的视频片段,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段历史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一部经典的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
”(二)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作者埃德加·斯诺的生平经历和他前往中国采访的背景。
2、说明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在当时和后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三)阅读方法指导1、介绍阅读纪实作品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事实、辨别真伪、理解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等。
2、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好读书笔记,记录重要的人物、事件和自己的感悟。
(四)作品内容梳理1、让学生分组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部分章节,然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概括讲述。
2、教师对学生的讲述进行补充和总结,梳理出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五)人物形象分析1、选取书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让学生结合书中的描写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和精神品质。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这些人物的理解和感受。
(六)主题探讨1、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的正义性和必然性。
2、让学生结合作品内容和自己的认识,谈谈对主题的理解。
(七)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1、分析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中国革命进程的重要意义。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说课稿)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说课稿)《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红星照耀中国》产生的背景及书的成因。
2、了解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
3、体会革命英雄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纪实作品的内容、成因及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
难点:体会革命英雄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导入有一本书,第一次向世界介绍了红色中国,也是毛泽东的形象第一次亮相世界。
它一经出版,就风靡世界。
一个月内,重印三次,销量突破十万册,被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
在它的影响下,不到一年,有两万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毅然奔赴抗日前线。
这本书就是《红星照耀中国》。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引出作者埃德加·斯诺。
出示作者简介,并采取填空形式检测学生对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作者简介由猜图片人物,引入背景介绍。
设计意图:以图片形式展示毛泽东人物的形象对比,引出当时社会背景下对共产党产生的种种谣言,从而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阅读课本67-68页,圈点勾画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
任务一:浏览序言、目录,明确作者采访路线及主要内容学生根据给出地点进行排序,明确采访线路。
速读目录,概括书本主要内容。
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设计意图:1.出示任务要求,结合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通过实践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
2.出示主要内容框架,学生补充内容。
并要求课前拿到地点的学生根据手中拿到的地点名称,在黑板上按照采访路线排序。
检测学生阅读效果。
利用希沃倒计时功能,有效把握课堂节奏。
任务二:分析人物,体会红星精神一、阅读下面文字思考:他是谁?从这些文字中,你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精读书中关于长征、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
-分析书中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生动描绘。
4.语言特色与写作手法
-探讨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所运用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5.思想内涵与现实意义
-挖掘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探讨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6.名著阅读方法指导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它以外国记者的视角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和革命斗争。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物风采。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斯诺对长征的描述,展示了他在实际中如何记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这些记录如何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3.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探讨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4.发展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拓展阅读中,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讨论的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分享成果时能够较好地结合作品内容和个人思考,但有时候他们的观点较为零散,缺乏逻辑性。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考虑在下一堂课中加入一些逻辑训练的小练习,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我也注意到,对于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的鉴赏,学生们普遍感到难度较大。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经验还不够丰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打算引入更多类似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逐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学习要素1.了解纪实作品,学习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
2.通过专题探究,感知书中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利用序言、目录进行整体把握,梳理作品中的事实,读懂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指导读者的生活。
二、教学建议《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
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他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即后来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对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予以报道。
该作品从多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历史学家费正清评价该书:“《红星照耀中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它不仅是一份历史记录,而且阐明了时代的发展趋势。
“作为一部纪实作品,指导阅读时,最基本的要求是让学生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学习作者用事实来表明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方法,最终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三、教学过程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
《红星照耀中国》就是一部纪实作品,它不像一些文学艺术作品,要么有曲折跌宕的情节,要么有华丽隽永的语言或丰富神奇的想象,但它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
我们该如何来阅读此类作品呢?活动设计一:七嘴八舌话方法1.归纳。
●利用序言、目录,获取整体印象●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读懂作者用事实表达的观点及持有的态度●结合实际,指导学习与生活2.读序言,了解相关背景信息。
作者是谁?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完成的作品?作品有什么影响?题目是什么意思?3.根据目录制订阅读计划。
方法的归纳,是指导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重要教学手段。
《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6]
![《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6]](https://img.taocdn.com/s3/m/0c3e58e0581b6bd97e19eabb.png)
《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2.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选读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二、读目录,了解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学生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三、选读,了解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一)选读。
学生选取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速读,摘记人物的主要经历及作者的评论,标注最让人感动的故事或细节,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师生交流,教师点拨四、布置阅读进度与作业分四周时间。
每周阅读两课时,共同赏析一课时。
阅读全书,陆续解密。
【板书设计】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美国】第一课时,阅读目录,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选读报道人物事迹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的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学习“读故事,知人物,解谜团”的方法。
课后作业:阅读全书,继续解谜。
建议,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①者先后报道了哪些红军将领、战士的事迹?请你划出这些人物的主要经历及作者的评价,标注最让你感动的故事或细节,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
②苏维埃的政治、经济、工业、教育、文化、生活是怎样的?③共产党认为中国人民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党的基本政策、战略是怎样的?④随着采访的深入,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第二课时,《长征》专题导读。
结合原著,划出红军的长征路线图,依次写下红军牺牲的人数、主要故事,了解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探讨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意义,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学习“读长征,探原因,悟精神”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整本书的主题思想: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宛如一颗颗光华璀璨、熠熠闪亮的“红星”,照耀在中国的土地上,给中国,给亿万人民以新的希望。
课后作业(任选其一):1.搜集、阅读其他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书籍等资料。
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红星照耀中国》教案(推荐5篇)

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红星照耀中国》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红星照耀中国》教案《红星照耀中国》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读序言,明确“红星照耀中国”这一历史预言产生的社会背景;2、通过读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3、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本书。
教学难点:选读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激发进一步阅读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齐诵毛泽东《七律长征》,欣赏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背景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迫害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
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
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
三、埃德加斯诺简介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
他于1 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
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三、读书方法指导(一)序言——明确预言产生的社会背景读序言,可以了解内容概要、写作缘由和过程,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
《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长征的人物形象;2.领会作品的主要内容及艺术价值;3.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4.感受并学习红军将士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有关长征的人物形象;2.领会作品的主要内容及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2.感受并学习红军将士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设计背景: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书”阅读中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温儒敏教授认为提倡整本书阅读,是因为现在的学生读书少,特别是很少读完整的书,而网上阅读也多是碎片化的,微信等自媒体阅读,更是让大家焦躁得很,学生静不下心来读书。
要求整本书阅读,首先就是“养性”,涵养性情,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因此,在掌握内容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对书籍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有初步的思考。
用任务驱动法来推进整本书阅读,让学生们逐步走进名著,慢慢品味和探究。
课前布置:依据名著特征,完成阅读计划。
一般情况下一本书想要深入理解至少要阅读两次以上,为了节约教学时间,初次阅读的任务放在寒暑假,这样有整块的时间来阅读,便于对书本内容的整体把握。
二次阅读放在学期中间,一般一学期能完成三本书的精读加一些其他名著片段化的赏析。
《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设定为期两个月,在假期初次阅读的基础上,以每周两章,大约50页,平均每天7页的进度再次推进阅读,共六周完成二次阅读。
学生制作思维导图。
分组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精神品质、艺术特色方面进行小专题研究,搜集资料、整合观点、制作课件,为课堂上展示汇报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读激趣,提升感知。
阅读就是带着有准备的头脑,探究的目光与深掘的期待,品味经典书籍。
它是慧根,定会激起你强烈的共鸣和深切的感悟。
《红星照耀中国这部书告诉了我们红星为什么这样红。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红星照耀中国初中课文教案

红星照耀中国初中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大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领略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
(2)认识红色中国的重要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学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掌握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分析文章结构,领略作者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
(2)深入剖析红色中国的重要历史地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注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剖析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
(3)深入阐述红色中国的重要历史地位。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领略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
(2)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号
红色中国解谜之旅
——《红星照耀中国》导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 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选读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教学方法】范例法,点拨法,猜读法,速读法,批注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二、读目录,了解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一)猜读题目
(二)浏览目录
学生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三、选读,了解人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一)选读。
学生选取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速读,摘记人物的主要经历及作者的评论,标注最让人感动的故事或细节,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四、布置作业
阅读全书,继续解密。
【板书设计】
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美国】
附1:《红星照耀中国》导读整体规划(作者:13号选手)
计划用4周的时间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
其中1-2节是导读课,第3节是读书汇报课,第4节是读后感写作指导课。
具体如下:第一课时,阅读目录,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选读报道人物事迹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的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学习“读故事,知人物,解谜团”的方法。
课后作业:
阅读全书,继续解谜。
建议,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①者先后报道了哪些红军将领、战士的事迹?请你划出这些人物的主要经
历及作者的评价,标注最让你感动的故事或细节,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
②苏维埃的政治、经济、工业、教育、文化、生活是怎样的?
③共产党认为中国人民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党的基本政策、战略是怎样的?
④随着采访的深入,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第二课时,《长征》专题导读。
结合原著,划出红军的长征路线图,依次写下红军牺牲的人数、主要故事,了解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探讨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意义,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学习“读长征,探原因,悟精神”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整本书的主题思想: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宛如一颗颗光华璀璨、熠熠闪亮的“红星”,照耀在中国的土地上,给中国,给亿万人民以新的希望。
课后作业(任选其一):
1.搜集、阅读其他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书籍等资料。
2.阅读《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
3.阅读《中国共产党人的第一个长征报告》(作者:陈云)。
第三课时,举行读书汇报会。
学生选择其中一个主题,作主题发言:
1.我最喜欢(敬佩)的红军。
将领或战士皆可,要求结合原著,说清楚人物的主要经历、主要性格或品质,并说清楚这个人物带给你的启示、感受;
2.我心中的长征。
可以从宏观的视角解读,也可以从微观的视角观察;可以用理性的方式分析我对长征的认识,可以用感性的方式抒发我对长征的情感……
3.我所了解的苏维埃。
要求结合原著,说清楚苏区的创建、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外交、生活等,可以综合各方面说,也可以只讲其中一方面。
4.难忘的西北之旅。
要求以斯诺的口吻,讲述在红色苏区采访的主要经历、感受,要有具体的、最难忘的人、事或场景。
5、魅力四射的报告文学——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
可以从人物刻画、环境描写、多角度叙事手法、叙议结合等角度出发。
课前各小组交流,组员依次发言;选出各组代表上台发言,教师点拨,总结。
第四课时,读后感写作指导。
首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最有话可说的一个点,可以是红军中的一个人,一个故事,或者战争与生活的一个场景,或者共产党的战略、战术,作为读后感的切入口;接着确定读后感的中心,画出思维导图或者写作提纲;然后当堂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那个片段;课后扩充成篇。
附2:我读《红星照耀中国》(作者:13号选手)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
——这是网上的评论。
可是,此前,我从没有读过这本书。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2016年12月5日的晚上。
我迫不及待地读,刻不容缓地读,直至凌晨六点,终于读完全书。
第二天,我的眼睛肿胀得几乎无法睁开——吸引我的,不是论抗日战争、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游击战术、俄国的影响等,而是经历了艰难的长征之后,在红色旗帜下的那些人,那些故事。
通过“红色大门”、与作者一起遭遇白匪追击之后,我读到了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周恩来——他是大官僚家庭的儿子,先后就读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先后在法国、英国、德国学习,先后组织了上海罢工、八一起义,是党的创建人,是著名的革命组织者……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都包含在这个红军创建者的故事之中。
在《苏维埃的掌权人物》《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中,我读到了现年四十四岁的毛泽东。
童年、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红军的成长,不仅呈现了他个人的成长轨迹,而且呈现了红军的成长历史。
在书中,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从没吃过一次败仗的红军大学的校长林彪,一家被灭口66人、让斯诺懂得“阶级斗争”的红色窑工徐海东,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员徐特立,还有平均年龄在25岁以下的强渡大渡河的英雄们,觉得别人整天唱歌花费太多时间的电气专家朱作其,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16岁的江西老表,已经64岁自称是年纪最大的红军战士老李,担心记者把自己写进专著、被外国人误以为“鸡巴”而影响红军声誉的红军小鬼向季邦……
他们,虽然出身不同,但是都几乎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人生悲剧,都经历了诸多九死一生的战斗,都无一例外的,参加了红军,跟随“红星”的旗帜,来到了陕甘宁这片红色的神奇土地,在苏区工厂积极工作,在红军大学认真学习,在政治课上自由讨论,在空闲时间观看红色剧社的演出,参加识字游戏,阅读墙报,唱歌……不管是领袖、将领,还是普通战士,他们的身上,都闪烁着理想的光芒,散发着一种不可征服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和热情。
他们的故事,就是1936年,红星照耀下的中国历史的缩影。
中国红军的恢弘历史,就是由这许多的人,伟大的人和普通的人,共同写成的。
所以,埃德加.斯诺才会在《序》中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
这是真的。
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
这些革命青年们使这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
所以,这一本书如果是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那就是因为这是他们的书。
”
读完了这本书,我找到了引导学生阅读的方法,那就是,和孩子们一起,再一次慢慢走进这本书,去书中寻找那些写下中国红军历史、创建苏维埃共和国、随时准备投身抗日洪流的了不起的人,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从人物和故事入手,感受红军的精神,理解作品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