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案

合集下载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案)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纪实文学作品。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总结。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环节,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的设置还需更加精准,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便更好地引发他们的共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纪实文学作品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作品的主要内容,特别是红军长征的历程和重大意义。
(3)分析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革命精神。
(4)感悟作品所反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精神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举例:《红星照耀中国》通过作者斯诺的第一手采访资料,生动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关注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作品的艺术表现。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理论介绍与案例分析的结合,力求让学生对纪实文学有更直观的认识。然而,在讲授过程中,我意识到对于重点难点的解析仍需进一步细化,采用更多生动、具体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但我也发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引导不够明确,或是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够充分。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讨论的引导和激励。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将模拟斯诺的采访,通过这种形式体验纪实文学的创作过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现实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钟)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公开课教学设计_1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公开课教学设计_1

《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确定阅读的阶段目标。

2、第一阶段导读,读故事、知人物、解谜团。

教学重难点:1、精读人物成长历程,感受他们对中国命运的思考;2、选读章节,解红色中国发展壮大的谜团。

教学方法:精读、速读、合作交流教时:1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在读这本书之前,一起来掌握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

二、《红星照耀中国》读书方法指导1、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2、知作者1928年,美国青年记者斯诺来到中国,因为他对中国的如实报道赢得了一些革命者及进步人士的友谊,斯诺在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产生了采访红军的念头。

1936年斯诺成为第一个来到苏区,第一个采访毛泽东的西方记者,并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

斯诺先后六次来到中国,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72年斯诺在瑞士因病去世,他临终前,说了一句话:我热爱中国。

3、解标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4、读序言及目录读序言及目录能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本书按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叙见闻,作者耳闻目睹共产党人及红军、苏区的真实情况,力求揭开红色中国谜团。

5、初步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1)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及对中国命运的思考;(2)红军如何绝处逢生,其生存发展靠什么?6、作者观点读纪实作品,要关注作者会在记录事实的过程中穿插分析与评论,体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及态度。

7、启迪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三、《红星照耀中国》阅读计划四、1936中国的红星师:斯诺在陕北采访了很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毛泽东就是杰出的代表。

本书写毛泽东的成长历程共有六个章节,我们选取《童年》赏析。

1、理清《童年》故事情节;2、毛泽东青少年经历对其走上革命道路有何影响?。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名师教学设计简案)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名师教学设计简案)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1.学习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把握纪实作品的特点。

2.梳理历史事件,了解作品所写事实,感知人物形象。

3.进行活动展示,深入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奋斗史。

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外国人,他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经过4个月的实地考察,写了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拍了30卷胶卷,第一个向全世界报道红军长征的具体情况;有这样一本书,使中国万千青年备受鼓舞,走上革命之路,使加拿大的白求恩医生深受感染,毅然奔赴抗日前线。

这个外国人就是埃德加·斯诺,这本书便是《红星照耀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红星照耀中国》,去了解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去探寻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

二、教学开展1.探究活动一:破题感知,知人论世。

◎解读文题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和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上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

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象征。

书名“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代指中国共产党,也可以指共产主义。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强调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了光明。

◎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记者、作家。

他于1928年来到中国,1936年访问陕北根据地,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苏区的西方新闻记者。

1937年7月底,他完成《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

主要作品有《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远东前线》、《大河彼岸》等。

◎背景链接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

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

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谜。

为了解开这个谜,给萦绕在心头的问题找到答案,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保安,深入根据地,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全国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全国一等奖

红色中国解谜之旅——《红星照耀中国》阅读任务单三明市第十二中学张冰花[阅读目标]1.欣赏封面,根据书名猜内容。

2.阅读序言,整体把握书本内容和写作背景。

3.关注目录,用成长轨迹图把握书本线索和脉络。

4.运用圈点批注法梳理阅读感受,关注喜爱人物。

[阅读方法]猜读、速读、跳读、批注法[活动过程]活动一:看封面解谜概要请欣赏本书1938版、2016版的封面。

1.注意封面中的画面内容:人物、色彩、图案、线条。

2.大胆结合题目和画面,猜想本书的相关内容。

活动二:读序言解谜内容知识卡片: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多为说明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为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方法指导:读序言,可了解内容概要、写作缘由、过程及写作目的,亦可知道本书的精彩和阅读重点。

根据下表提示,运用跳读法采集序言中的相关内容,汇录在卡片上。

活动三:览目录解谜脉络目录是一本书的骨架,是书籍的脉络。

1.浏览目录,根据目录猜一猜作者大致的行走路线,大致的记叙内容,大致的采访对象。

2.化繁为简,提取信息,画一画斯诺的行走路线图,试着把一本厚厚的书简化成图示表达。

活动四:有规划解谜整本书读前:封面猜想,关注序言,结合目录,梳理脉络,制定计划;读中:沉浸品读,精读细读,圈点批注,重点突破,揣摩技法;读后:深思熟虑,展示交流,对话碰撞,比较分析,统整升华。

课后作业一本厚重的书,不可能面面俱到的阅读。

但是,一定有你喜欢的人物和细节。

一路读来,遇见心动的文字和章节,请驻足欣赏,细细品读。

要求:速读,梳理人物的主要经历。

批注,最让你感动的故事或细节。

摘录,作者评论人物的关键词。

制作读书卡:。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学目标】1.浏览目录,追寻作品的真实与时代意义,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2.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用人物纪实方式,发现伟人的伟大与平凡。

3.把握作者对“事实”的感受和印象,体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用人物纪实方式,发现伟人的伟大与平凡。

【教学方法】范例法,点拨法,猜读法,速读法,批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有一本书,它是一部准确新闻的著作;有一本书,它是一部真实历史的著作;有一本书,它是一部生动文学的作品。

作者:埃德加·斯诺来自于美国的小康之家,新闻记者。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二、读目录,了解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活动一:梳理阅读用看新闻的眼光阅读,追寻作品的真实与时代意义。

阅读提示:浏览目录——回顾作品——编写消息(一)教师示例:第1篇探寻红色中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6月报道: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怎样的人呢?中国红军真的是“土匪”吗?中国的苏维埃是怎样的?中国共产党倡议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是什么意思?......为了探寻红色中国之谜,我踏上了去西安的慢车。

在西安,我发现“剿共”副总司令张学良与“匪军”令人惊诧地结成了联盟。

在东北军和神秘人王牧师的帮助下,我踏上了去红都探险的路。

方法总结: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

如何阅读呢?1.利用序言、目录等,快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2.边读边记,做好摘抄,归纳梳理作中“事实”的线索脉络、前因后果、发展变化。

3.把握作者对“事实”的感受和印象,体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4.汲取营养同时,善于参考相关资料联系、比较、分析。

(二)学生阅读活动:仿示范,用方法。

阅读《造反者》选段49页—53页(或40—44页):1.圈画梳理周恩来的这段经历。

2.除了让你了解了关于周恩来的事实之外,你读到作者的对人物的态度了么?活动二:认识人物用人物纪实方式,发现伟人的伟大与平凡。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作品相关常识2.明确长征的路线、困难及意义3.体会红军革命领袖及其他“小人物”的崇高精神品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红星照耀中国》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

直到作者去世以后,它仍然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要的通俗读物。

它在全世界有亿万的读者,这是并不奇怪的。

它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

——胡愈之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白修德【题目解说】斯诺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必将照耀全中国。

本书因而得名《红星照耀中国》。

1938年,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本书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创作背景】在1936年10月,红军即已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然而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种种不实的谣言,千方百计地严密封锁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一切消息,所以中国革命的真相,对世界各国人民来说,也完全是一个难以猜测的“谜二为了搞清陕北苏区这个“未知之地”的真实情况,揭开这个举世之“谜”,斯诺决心秘密前往苏区。

在得到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两家报纸的赞同支持后,经宋庆龄和华北地下党组织的具体帮助和安排,斯诺于1936年6月满怀喜悦之情,带着一封用隐显墨水写的致毛主席的介绍信,加上“两只照相机,二十四个胶卷,还有足够的笔记本J极为秘密地从西安出发,开始了影响他一生的“陕北之行二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

后来又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在国内出版,不到几个月就轰动了国内外华侨,一个月内,重印发行十万册以上。

对比外媒报道的毛泽东和斯诺笔下的毛泽东,思考《红星》畅销的原因。

【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记者、作家。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教案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教案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1.通过读序言,明确“红星照耀中国”这一历史预言产生的社会背景。

2.通过读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3.选读书中报道人物的任意章节,了解人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齐诵毛泽东《七律·长征》,欣赏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的新闻纪实作品。

有谁知道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明确: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上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

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

2.初步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历史价值。

3.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

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并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

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目标导学二:学习读书方法指导(一)序言——明确预言产生的社会背景读序言,可以了解内容概要、写作缘由和过程,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

学生活动一:用5分钟时间浏览一篇序言(译者序和作者序任挑一篇),运用跳读法采集信息点,记录在便利贴上。

并互动交流。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公开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公开课教案_0

课题:《红星照耀中国》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赏读作品,感受作品的魅力。

3、明确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怎样阅读纪实作品。

教学难点:感受作品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学法指导:范例法、猜读法、选读法、批注法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导入:有这样一本书在过去的80年里三次被禁,却又风靡全球成为经典,听完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疑问,请把它写在读书笔记上。

找同学们举手说一说,带着这些疑问共同走进《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经典作品。

一、初识《红星照耀中国》
请同学们阅读语文书64-65,勾画出作者简介、创作背景、出版意义、书名介绍。

二、初读《红星照耀中国》
1、浏览目录,感兴趣的做标记。

2、阅读序言,了解作者及作品。

三、赏读《红星照耀中国》
1、精妙传神的人物刻画
2、诗意的环境描与
3、选读喜欢的章节,批注自己的感受。

4、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感受,推荐代表发言。

四、总结归纳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语文书65页纪实作品阅读指导,把本节课所学绘制成思维导图。

五、结语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希望同学们课下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人生。

五、作业
推荐:
1、阅读张小鼎《一本书缘何在过去80年里三次被禁,却又风靡全球成为
经典?》
2、电视剧《红星照耀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恰同学少年——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珠海市第十三中学龙阳胜教材分析:《红星照耀中国》是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中必读作品。

这是一部纪实性作品,作者是美国的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并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的原因,从多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及牺牲奉献的精神。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这一部作品,有利于传承革命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经过一年多课堂学习活动训练,学生已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可以据此设置一些合作探究学习和角色扮演的教学环节。

《红星照耀中国》是经典的纪实性作品,其中涉及到了大量中国革命史实及背景知识,虽然八年级学生开始在历史课中接触中国近现代史,对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理解,但其中涉及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分析,还是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而且由于学生生活在和平时代,普遍对这一历史时期缺乏感性认识,和情感的联结。

因此,教师需要找到符合学生现阶段年龄与认知结构的阅读驱动点,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书名的含义及相关写作背景。

2.初步感知作品中少年红军及彭德怀的人物形象。

3.消除学生与红色经典的隔膜,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4.让学生从革命精神中汲取营养,并增强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消除学生与红色经典的隔膜,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2.让学生从革命精神中汲取营养,并增强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教学方法:猜读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制作交互式小游戏、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让学生分享自己是否有喜欢的同龄偶像,并说说自己喜欢该偶像的原因(偶像身上有哪些品质或精神吸引你)并由同龄的偶像这一话题过渡到本次导读课的主题:带领同学们去认识一群在特殊的岁月中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堪称同龄人偶像的少年英雄。

【设计意图】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并为过渡到本课学习的主题做铺垫。

二、红星猜猜看(1)猜猜书名的含义。

提问:这本书的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请你快速浏览目录,根据目录中各章节的小标题,猜猜书名的含义。

明确:红星照耀中国,即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中国红军的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

之后,红星由红军逐渐扩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象征。

(2)猜猜创作意图提问:这本书的作者是谁?你能猜猜这位外国的作家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吗?明确:①美国的记者,埃德加·斯诺。

②在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后,教师播放自己制作的微课视频《斯诺为什么要写〈红星照耀中国〉?》。

附微课文案:1928年,时年23岁的埃德加·斯诺大学毕业后,成为了多家美国报刊驻东南亚的记者,从此,就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1935年10月,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已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然而,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种种不实的谣言,千方百计地严密封锁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一切消息,所以中国革命的真相,对世界各国人民来说,也完全是一个难以猜测的“谜”。

为了揭开这个举世之“谜”,斯诺决心秘密前往陕北革命根据地。

1936年6月,在得到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两家报纸的赞同支持后,经宋庆龄和华北地下党组织的具体帮助和安排,斯诺满怀喜悦之情,带着一封用隐性墨水写的给毛主席的介绍信,加上“两只照像机,二十四个胶卷,还有足够的笔记本,”极为秘密地从西安出发,开始了影响他一生的“陕北之行”。

在出发前,斯诺踌躇满志,给美国的出版商写信说道:“我明天将去红色中国会见毛泽东。

我将旅行、拍照、写我喜欢写的东西。

假如我达到目的,这将是一个世界头号新闻。

”的确,埃德加·斯诺根据实地采访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关于红色中国的新闻报道,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

此后,这本书被翻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出版,几十年间几乎传遍了世界,成了著名的畅销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猜读法去感知作品的内容以及本书写作的意图和背景,初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利用微课资源适时补充了作品的相关创作背景,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作品的了解。

(3)了解纪实性作品这本书就是斯诺进行大量的采访后写成的,所以书中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这一类的作品就叫做纪实性作品,它不是凭空捏造的。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

三、探寻红星之光1.在斯诺的采访对象中,有不少是同学们的同龄人,或者是讲述了他们在同学们这个年龄段所历经的故事。

假如你是跟随斯诺一起进行采访的小记者,根据下列有关采访对象的关键词提示,你最想采访哪一个采访对象?请在智慧课堂的平板学习终端上完成老师发送的互动投票。

【红军旅伴P61—P66】【“红小鬼”P339—P346】【“红小鬼”P339—P346】【设计意图】教师根据原著内容,用简洁而富有趣味的关键词对被斯诺采访的对象进行概括,吸引学生的兴趣。

同时利用Forclass 智慧课堂对学生进行即时的调查,并根据调查数据让学生分享自己最想采访的对象时形成阅读期待,为下一教学环节阅读原著并进行角色扮演预热。

2.请每一个小组先选出最感兴趣的一组采访对象,然后再根据老师给出的相应页码阅读原著内容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案上的一个采访任务,最后到讲台前进行小组展示。

活动要求:1.小组展示时需要一名同学当斯诺,一名当随访小记者,1—4名当受访者;2.每个小组在进行采访手记总结时,需要在黑板上写下相应的关键词。

采访任务学案采访对象1:少年红军斯诺:你们都说自己是红军,你们真的有参加过长征吗?少年红军(老狗):当然,我是在福建参加的红军六千英里长征,一路走过来的。

如果红军要再长征二万五千里,。

斯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红军(老狗):怎么会不喜欢呢?斯诺:就这些?少年红军(老表):斯诺:你们为什么想要参加红军呢?少年红军3:我的父母是贫农,家里只有四亩地。

斯诺:?少年红军3:他们不会难过呀,反而很开心。

斯诺:你又为什么参加红军呢?少年红军(铁老虎):我原来是一个铁匠学徒,但师傅老不让我们吃饱。

红军经过我们县的时候我就去参军了。

因为红军随访小记者采访手记:在这段采访中,我们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少年红军,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著中有这些句子让我印象深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访对象2:红小鬼斯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红小鬼1:我今年十五岁啦,已经当了4年红军了。

斯诺:______________________?红小鬼1:不错,我已经当了四年红军了。

斯诺:你为什么想要当红军呢?又是怎样当上红军的呢?红小鬼2:斯诺:你们参加了红军都能做些什么呢?红小鬼3:别看我们人小,我们能做到事情可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斯诺:你说连彭德怀过路也得你们通过,这是真的吗?红小鬼4:随访小记者采访手记:在这段采访中,我们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红小鬼,感受到了。

原著中有这些句子让我印象深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访对象3:彭德怀斯诺:有人跟我说,只要了解你童年的经历,就会明白中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青年投奔红军了。

你可以给我介绍一下你的童年吗?彭德怀:其实我九岁的时候因为家人不喜欢,被赶出家门,在外闯荡。

斯诺:你离家在外闯荡时都做过些什么呢?彭德怀:。

斯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彭德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16岁时在湖南带领农民攻打一个打地主的粮仓。

当时情况是这的:。

斯诺:当时有想过为什么这样做吗?彭德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斯诺:你之前还从事过谍报工作,但被叛徒出卖,遭到逮捕。

后来是怎么逃脱的呢?彭德怀:最后他们从我口中得不到什么东西,出乎意料地放了我。

随访小记者采访手记:在这段采访中,我们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彭德怀,感受到了。

原著中有这些句子让我印象深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原著中节选部分主要内容形成采访任务,采用根据上下文填空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迅速圈定重点内容,并通过设置随访小记者的角色以及分享原著中印象最深刻的句子两个赏读任务,将学生阅读与赏读的活动以采访的形式完整呈现出来。

采访过程中的角色扮演也更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进行采访总结的板书,也为下一个环节学习红军精神做好了准备与过渡。

四、点亮红星照我行:1.对比以上的采访对象,你觉得自己自己拥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不足之处?2.交互式游戏“点亮红星照我行”。

一种红军精神就是一颗红星,红军精神永不会过时。

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你想要点亮哪一颗星星伴你前行呢,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好“点亮红星照我行”的交互式游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