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细胞化学染色

合集下载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细胞化学染色是将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细胞科学。

它是在保持完整的细胞形态和细胞结构的前提下,运用化学反应将被检细胞内的各类化学成分和细胞结构及生理活性物质原位地显示。

因而对于探索细胞内的化学成分、生理功能、新陈代谢及细胞生理和病理改变有着重要意义。

血液细胞化学染色的范围一般可分为:蛋白质类(氨基酸、酶)、核酸类、多糖类、脂类、盐类或金属类,采用的方法通常为化学结合和物理溶解及酶-底物反应。

临床评价:1.细胞化学染色的开展,已有数十年的历史。

其在结合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上对各类白血病的确诊,对许多血液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帮助,对各种良、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疗效和预后估计提供一定的信息。

2.血液系统各种恶性疾病,特别是急性白血病,因其多为早期分化较差的病理细胞增殖,客观上存在着形态变异、畸形发育,即使是有经验的检验人员仅凭细胞形态也难以避免错误诊断的发生。

如将细胞形态和细胞化学染色相结合,能提高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和较正确地对其分型及亚型分型,即为急性白血病FAB 分型。

3.近年来,由于细胞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超微结构等迅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细胞化学染色这一领域的进展,并出现了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超微化学染色等更新、更准确的检验方法与手段,对探讨各类血液疾病发病原理和观察治疗反应及预后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将细胞免疫化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这三者与细胞化学染色及细胞形态学相结合,对各种白血病进行分型,即成为白血病的MICM分型诊断。

4.细胞化学染色通常应用在各种血液系统疾病特别是对各种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

但白血病细胞因其呈高度的异质性和多态性,有时即使是同一类型的白血病也可在细胞形态、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细胞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所以对各类型白血病作一套较完整的细胞化学是补充了单凭形态对细胞辨认的不足。

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若要对各类型白血病作出比较准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应尽可能采用多项细胞化学染色或双(多)重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检验前言细胞化学是细胞和化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

细胞化学染色是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应用涂片染色的方法,观察细胞的化学成分及其变化的重要方法。

在病理情况下,血细胞的化学成分可发生改变。

因此,细胞化学染色不仅对研究血细胞的代谢活动、生理功能,而且对生理和病理情况下血细胞的化学成分的变化、各种类型血细胞的鉴别、某些血液病的鉴别诊断、疾病的疗效观察以及发病机制的探讨均有重要意义。

研究血细胞的化学物质较多,如各种酶类、脂类、糖元、铁等。

下面主要介绍血液学中常用的一些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瑞氏染色法:瑞氏染色液的配制:瑞氏染料(粉)1g纯甲醇60ml将染料放在乳钵内加少量甲醇研磨使染料溶解,然后将已溶解得倒入洁净的玻璃瓶内,剩下未溶解的再加少量甲醇研磨,如此继续操作,直到全部染料溶解及用完甲醇为止。

制配好的染液保存于温室中一周便可应用。

新鲜配制的染液偏碱性,放置后可呈酸性,染液储存愈久染色愈好。

缓冲液的配制及其作用:1% KH2PO4 (即1g KH2PO4+100ml蒸馏水) 30ml1% Na2HPO420ml加蒸馏水至1000mlPH 6.4~6.8过氧化物酶染色一、原理: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POX)分解底物过氧化氢(H2O2)产生新生态氧,后者使联苯胺氧化为联苯胺蓝沉淀而定位于POX活性部位。

二、过氧化物酶染色法染液的配制:(1)联苯胺(Benzidine)0.3g95%乙醇(Ethye alcohol)99ml36%亚硝基铁氰化钠(Sodium Nitroprusside)1ml (0.36g+1ml蒸馏水,置于37℃水浴箱中促溶。

)(2)30%mlml过氧化氢溶液:30%双氧水,吸取一滴约0.05ml放入50ml蒸馏水内,每次用时必须新鲜配制。

三、结果判断:细胞质中有蓝色颗粒的为阳性细胞。

四、临床意义:粒细胞中除早期原粒细胞呈阴性反应外,晚期原粒细胞及以后各阶段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细胞越成熟反应越强。

2017年主管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检验练习题第四章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

2017年主管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检验练习题第四章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

2017第四章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一、A11、采用过氧化物酶染色鉴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主要鉴别点是A、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阳性颗粒呈弥散分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阳性颗粒呈局灶分布B、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阳性颗粒较多且粗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阳性颗粒较小且细小C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阳性颗粒较小且细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阳性颗粒较多且粗大D白血病性原始粒细胞呈阴性反应,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均呈阳性反应E、白血病性原始粒细胞呈阳性反应,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均呈阴性反应2、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阴性的细胞是A、早幼粒细胞B、中性中幼粒细胞C淋巴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E、单核细胞3、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反应程度最强的是A、中性分叶核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单核细胞E、淋巴细胞4、过氧化物酶染色结果显示“颗粒较粗,局灶分布”,结果判断应为A、(—)B、( + )C( + + )D(+ --)E、(+ -- +)5、属于细胞化学染色的是A、瑞氏染色B、革兰染色C墨汁染色D抗酸染色E、铁染色6、过氧化物酶染色中,被初生态氧氧化的物质是A、酒石酸B、重氮盐C过碘酸D四甲基联苯胺E、亚铁氰化钾7、关于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下列概念不正确的是()。

A、其活性随粒细胞的成熟而增强B、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幼红细胞均呈阴性C单核细胞为阴性,个别呈弱阳性D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始细胞多呈阳性E、原粒细胞为阴性反应或阳性反应,自早幼细胞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为阳性反应8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NAP在下列疾病的鉴别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A、慢粒时NAP积分明显降低,而类白血病时则明显升高B、急淋时NAP积分明显降低,而急粒时则明显升高C PNH病时NAP积分明显降低,而再障时则明显升高D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NAP积分明显升高,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时NAP无明显变化E、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NAP积分值减低,骨髓纤维化NAP可增高9、最适宜用于鉴别原粒和原淋的细胞化学染色是()。

《细胞化学染色》PPT课件 (2)

《细胞化学染色》PPT课件 (2)

完整版课件ppt
2
• 细胞化学染色一般包括固定、显示、复染等步 骤。
• 主要用于:
• 显示细胞或组织的酶、蛋白质、糖类、脂类、 无机盐(如铁)等化学成分的含量及分布状况;
• 研究细胞组织来源及分化程度;为疾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完整版课件ppt
3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NAP)
完整版课件ppt
13
• ㈢.临床意义:
• ⒈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前 者显著增高,阳性率常达90%以上,积分常高于200分; 后者显著减低,积分可感染 时多为正常或稍低。
• ⒊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常增高;单核细胞白血病时正常 或增高;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增高,其它各型粒 细胞白血病时减低;白血病伴感染时增高。
Ⅰ级 + 胞浆呈浅灰色,细小蓝 黑色颗粒占胞浆面积的25%~ 50%。
Ⅱ级 ++ 胞浆呈棕色片状沉淀, 小到中等颗粒约占胞浆面积 的50%~75%。
完整版课件ppt
9
Ⅱ级 ++ 胞浆呈棕色片状沉淀,小 到中等颗粒约占胞浆面积的50% -75%。
• Ⅲ级 +++ 胞浆充满棕黑色沉淀, 分布均匀,中到大颗粒占胞浆面 积的75%-100%。
• 2. 也可用新鲜配制的六偶氮副品红为重氮盐,配方为: 10ml a-磷酸萘酚钠溶液中加六偶氮副品红50μl,其 NAP阳性反应呈红色颗粒状。六偶氮副品红:4%副品 红(2N盐酸)溶液与4%亚硝酸钠溶液1∶1混合,静置 1min。
• 3. 重氮盐应适量,过量会导致染色失败,出现假阴性; 量不足,则阳性反应较弱。
• ㈠.原理: • 方法一(偶氮偶联法):在PH9.2~9.8的碱性溶

第 四 章 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

第 四 章 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

图17 引自刘志洁、黄文源主编:实用临床血液细胞学图谱科学出版社 1996年1月第1版 (4)临床意义 1)帮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①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性原始粒细胞可呈阳性反应,阳性颗粒一般较多,较粗大,常呈局限性分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原始淋巴细胞和幼淋巴细胞均呈阴性反应;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性原始单核细胞呈阴性反应,有时虽少数可呈弱阳性反应,但阳性颗粒少而细小,常弥散分布。②小型原始粒细胞和原始淋巴细胞不易区别,如果小型原始细胞呈过氧化物酶阳性反应,可确定为小型原始粒细胞。③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时须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鉴别,如果白血病细胞呈过氧化物酶强阳性反应,应确定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④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有时须与组织细胞白血病或恶性组织细胞病鉴别,异常组织细胞的过氧化物酶呈阴性反应,而白血病性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呈弱阳性反应。
第 四 章 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
?
本章考点 1.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的原理及意义 2.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 (1)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 (2)贫血类型的鉴别 重点: 过氧化物酶染色、过碘酸-雪夫反应、碱性磷酸酶染色、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和铁染色原理及临床意义。 难点: 1.各种化学染色的原理。 2.化学染色在鉴别各类急性白血病中的作用。 各类血细胞的化学成分,分布和含量不同,可利用化学染色的方法加以区分;在病理情况下,血细胞的化学成分可发生变化,可利用它们的变化识别不同的病态细胞。因此,骨髓细胞化学染色是临床血液病诊断和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一、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的原理及意义 1.过氧化酶染色(POX) (1)原理 血细胞内的过氧化酶分解H2O2 ,释出初生态氧,使无色联苯胺氧化成蓝色联苯胺,后者进一步变成棕黑色化合物,沉着于胞质内。 (2)结果判断 阳性结果为胞质内出现棕黑色颗粒。①(一)无颗粒。②(±)颗粒细小、弥散分布。③(+)颗粒较粗、局灶分布。④(++)颗粒粗大、密集、分布较广,占胞质的1/2~2/3。⑤(+++)颗粒粗大、成团块,几乎布满胞质。⑥(++++)颗粒成团块状,充满胞质,并覆盖胞核。 (3)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粒细胞系统:原始粒细胞大多呈阴性反应,有的可出现少量蓝黑色颗粒。自早幼粒细胞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随细胞的成熟,阳性反应的程度逐渐增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强阳性反应,嗜酸性粒细胞阳性反应的程度最强,其阳性颗粒比中性粒细胞粗大,有折光性,嗜碱性粒细胞呈阴性反应。 2)单核细胞系统:原始单核细胞呈阴性反应,幼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呈弱阳性反应,阳性颗粒少而细小,弥散分布,有的也可呈阴性反应。 3)其他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幼红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均呈阴性反应。有的吞噬细胞可呈阳灶反应。

《细胞化学染色》课件

《细胞化学染色》课件
、切片或裂解样品,确保样品处
标记染色剂
2
于最佳状态以获得清晰的染色结果。
选择适当的染色剂,与细胞内的目标
分子发生特异性反应。
3
洗涤
去除多余的染色剂,减少非特异性背
显微镜观察
4
景染色。
使用显微镜观察和记录染色后的细胞 结构和染色结果。
细胞化学染色的应用领域
1 病理学研究
方法
包括直接染色、间接染色和特殊染色等方法, 根据目的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
技术
需要合适的实验步骤和条件,包括样品制备、 染色剂选择和显微镜观察。
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伊纳尔反应
用于检测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存在和分布。
酸性磷酸酶染色
用于检测酸性磷酸酶活性和酶的分布。
特殊染色
用于检测细胞中特定结构或分子的存在和分布,如免疫组化染色。
结论及展望
细胞化学染色是一种强大的技术,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细胞结构与功能。未来,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细胞化学染色将在多个领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是一种通过特定染色剂使细胞内的化学成分显现的技术。它在 细胞研究和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化学染色的定义
目的
通过染色剂将细胞内的特定化学成分显现出 来,例如核酸、蛋白质、多肽等。
原理
染色剂与细胞内化学成分之间的特异性反应, 例如酶活性、酸碱性和亲和性。
通过染色剂对病理变化 进行观察和鉴定,辅助 诊断和治疗决策。
2 细胞生物学研究
了解细胞结构和功能, 探索细胞内分子的表达 和相互作用。
3 药物研发
评估药物对细胞内目标 分子的作用和影响,辅 助药物研发过程。

《细胞化学染色》课件

《细胞化学染色》课件
瘤的诊断和分类。
细菌和真菌鉴别
染色技术可以用于鉴别不同类型的 细菌和真菌,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 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寄生虫鉴定
染色技术可以帮助鉴定寄生虫种类 ,对于寄生虫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 指导作用。
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案例
细胞凋亡研究
染色技术可以用于观察细胞凋亡 的过程,有助于研究细胞死亡的
机制。
准确性
染色结果是否准确反映 了细胞内物质的分布和
含量。
重复性
染色结果是否具有可重 复性,即多次实验结果
是否一致。
特异性
染色方法是否能够特异 性的标记目标细胞或组
织。
敏感性
染色方法能否检测到低 浓度的目标物质。
染色结果的解读与解释
01
02
03
04
了解染色原理
熟悉染色方法的原理,有助于 正确解读染色结果。
识别阳性信号
能够识别出染色结果中的阳性 信号,并判断其强弱和分布情
况。
排除干扰因素
排除非特异性染色、背景干扰 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比较不同样本
将染色结果与正常或已知样本 进行比较,以判断其差异和意
义。
染色结果的应用与推广
科学研究
染色结果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 数据支持,帮助揭示细胞生物
学行为的奥秘。
临床诊断
细胞化学染色的种类与 特点
常用细胞化学染色的种类
酸性品红染色
用于显示RNA,常 用于鉴别细胞质。
苏木精染色
用于显示细胞核, 常用于观察染色体 。
福尔根染色
用于显示DNA,常 用于鉴别细胞核。
甲基绿染色
用于显示DNA,常 用于观察染色体。
伊红染色
用于显示RNA和糖 原,常用于鉴别细 胞质和糖原。

《细胞化学染色检验》课件

《细胞化学染色检验》课件

样本的保存
样本应保存在适当的温度 和湿度条件下,以确保其 质量和稳定性。
结果的准确性
操作的规范性
在细胞化学染色检验中,应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和规范,以确保 结果的准确性。
仪器设备的校准
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在有效期内进行校准,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
结果的解读
检验结果应由专业人员进行解读,避免误判或漏判。同时,应定期 对结果进行复核和验证,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目的
细胞化学染色检验主要用于诊断疾病、研究细胞生物学特性、评估治疗效果等 。
历史与发展
历史
细胞化学染色检验技术自19世纪末开始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手工染色、 半自动染色和全自动染色等。
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细胞化学染色检验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如免疫组织 化学染色、荧光染色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得到了显著提 高。
04
结果报告
将分析结果整理成报告,向相 关人员或机构提供准确的实验 数据和结论。
04
细胞化学染色检验应用
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肿瘤诊断
通过细胞化学染色检验,可以观 察肿瘤细胞的形态、染色特征和 组织结构,有助于肿瘤的早期发
现和诊断。
感染性疾病诊断
某些细菌、病毒等感染性疾病会导 致细胞发生特异性改变,通过细胞 化学染色检验可以辅助诊断。
染色完成后,进行充分 的洗涤和复染,以提高
染色效果和对比度。
结果观察与解读
01
显微镜观察
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样本 ,观察细胞形态、染色情况等 。
02
结果记录
对观察到的染色结果进行详细 记录,包括细胞形态、染色强 度、分布等。
0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铁 染 色
(ferric stain)
正常人骨髓中的贮存铁存在的方式: 骨髓小粒中的含Fe血黄素 —骨髓单核-巨噬细胞内 (细胞外铁) 铁蛋白 —幼红细胞内(细胞内铁)
原理
酸性环境
铁 + 亚铁氰化钾 普鲁士蓝 反应
亚铁氰化铁
(蓝色沉淀在含Fe部位)
【结果判断】
细胞外铁
低倍镜观察涂片尾部和骨髓小粒,细 胞外铁位于幼红细胞外或骨髓小粒巨噬 细胞浆内,呈蓝色颗粒状、小珠状或团 块状。
Ⅰ型(1-2) Ⅱ型(3-5) Ⅲ型(6-10) Ⅳ型(11以上)
铁粒幼红细胞
胞质中出现蓝色铁颗粒 的幼红细胞。
环铁粒幼红细胞
幼红细胞胞质内蓝色铁 颗粒在6颗以上,并围绕 核周1/2以上者。
铁粒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出现蓝色铁颗
粒。
【参考值】
1.细胞外铁
+~++,约2/3人为++,约1/3人为+。
2.细胞内铁
再用油镜判断阳性程度,根据铁量
多少分五级:
( -)
( +)
(++) (+++) (++++)

细胞内铁 幼红细胞核染色为鲜红色,铁粒呈蓝绿色。 油镜下计数100个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
记录胞浆中含有蓝色颗粒细胞的百分率。
根据细胞内铁颗粒的数目、大小、染色 深浅和颗粒分布情况,将铁粒幼红细胞分为 四型:
(4)巨核细胞白血病
阳性或强阳性反应,表现为红色颗粒或块状。
3.其他细胞
戈谢细胞呈强阳性
(葡萄糖脑苷脂在单核-吞噬细胞积聚)
尼曼-匹克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
(鞘磷脂在单核-吞噬细胞积聚)
四、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
(α-naphthol acetate esterase ,α-NAE)
酯酶
酸性α-醋酸萘酚酯酶
0分 1分 2分 3分 4分
阳性率
积分值
全部阳性反应细胞之和
各种阳性程度细胞的分值之和
3.参考值 积分值 阳性率 40~80分 10%~40%
( 各实验室参考值不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临床意义】
病理性变化: (1)细菌性感染与病毒性感染
(尤其是化脓性感染)
明显增加
无明显变化
(2)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明显增加 明显下降且常为零分,
巨幼细胞性贫血
幼红细胞阴性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幼红细胞阳性 再生障碍性贫血 幼红细胞阴性
2.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阳性率20%~80%,呈红色粗颗粒状或块状。
(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少数阳性,呈细颗粒状或均匀红色。
(3)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可阳性,呈细颗粒状、弥散分布,有时
胞质边缘处颗粒较粗大。
阳性率19%~44% Ⅰ型为主,少数为Ⅱ型(无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和铁粒红细胞)
【临床意义】
1.诊断缺铁性贫血、指导铁剂治疗 细胞内、外铁明显减低甚至消失,经铁剂 治疗有效后,其细胞外铁、内铁先后增多。
2.诊断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铁粒幼红细胞、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均 增多,细胞外铁也常明显增多。
(与血红素合成有关的酶和辅酶缺乏或活 性降低 铁利用障碍、血红素合成障碍、红细胞 无效生成)
2.红细胞系统
阴性 3.单核细胞系统 细颗粒状,有时分布于细胞边缘的阳性 颗粒较粗大。
4.淋巴细胞系统
大多数淋巴细胞呈阴性; 少于20%淋巴细胞呈粗颗粒状或块状阳性。 5.巨核细胞系统 呈颗粒状或块状阳性(含血小板)。
【临床意义】
1.红细胞疾病:恶性疾病呈阳性,良性疾病,呈阴性。
红血病或红白血病 幼红细胞阳性
急粒
-或 弱+ 不被 抑制
急性早幼粒
++
急粒单
阳性
急淋
-或+
NaF
不被抑制
部分被抑制 部分未被抑制
五、 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
2. 原理 细胞内的α-丁酸萘酚酯酶(α-NBE)在碱性条件下, 将基质中的α-丁酸萘酚水解,产生α-萘酚,再与重氮 盐偶联,生成不溶性的有色沉淀,定位于酶活性所在处 。
α-丁酸萘酚酯 (基质液中) 水解 α-丁酸萘酚酯酶 (细胞内) 重氮盐 (坚牢蓝B)
弱阳性
阳性 强阳性
无颗粒 颗粒小,分布稀疏 颗粒稍粗,分布较密集 颗粒粗大,密布于整个胞浆
【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1.粒细胞系统 POX主要存在于粒系细胞中。 分化差的原粒细胞阴性; 分化好的原粒细胞至中性成熟粒细胞各 阶段均呈阳性,阳性反应程度随细胞的成
熟逐渐增强。
2.单核细胞系统 3.淋巴细胞系统 红细胞系统 巨核细胞系统 浆细胞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伴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 血( RARS 亚型),其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大 于0.15。
正常骨髓细胞各染色结果对比表
染色方法 红系 POX 阴性 NAP 阴性 PAS 阴性 NAS-DCE 阴性 ɑ-NBE 可阳性 粒系 阳性 阳性 阳性 阳性 阴性 单核系 弱阳性 阴性 阳性 阴性 阳性 淋巴系 巨核系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阳性 阳性 阴性 阴性 可阳性 可阳性
×100%
【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1.单核细胞系统
原始单核细胞
分化差
分化好 阳性
阴性
阳性 被氟化钠抑制
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
2.粒细胞系统
原粒细胞阴性或弱阳性
以下阶段为弱阳性
3.淋巴细胞系统
多数阴性,少数弱阳性
不 被 氟 化 钠 抑 制
【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
急单
α-NAE +++或 ++++ 被抑制
阴性或弱阳性
阴性
组织细胞
【临床意义】
临床上是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首选的、
最重要的细胞化学染色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鉴别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阳性反应:M3>M2b>M2a>M1 (分化差的原粒细胞呈阴性反应) (2)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弱阳性反应 (分化差的原单核细胞呈阴性反应)
【 原 理 】
α-萘酚
胞浆不溶性灰黑色 或棕黑色沉淀
参考值 粒细胞系统:各阶段均阴性 单核细胞系统:原单阴性,余均阳性,但 被氟化钠抑制 淋巴细胞系统:B淋巴细胞均阴性,余可 阳性 其他细胞:可阳性,不被氟化钠抑制
5. 临床意义: 1)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 AMOL时,原始单核细胞可呈阳性反 应,幼单核细胞和成熟单核细胞呈强阳性反应,但能被氟化钠 抑制(抑制率在50%以上);AML时,原始粒细胞一般呈阴性反应 ,少数呈阳性反应,但不被氟化钠抑制或仅部分轻度抑制;ALL 时,原始淋巴细胞和幼淋巴细胞呈阴性反应,T-ALL原始淋巴细 胞可呈阳性反应,但不被氟化钠抑制。 2)鉴别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和组织细胞白血病:异常组织细胞 可呈阳性反应,但此酶不能被氟化钠抑制;急单时,白血病细 胞的阳性反应可被氟化钠抑制。
复染
显示各种细胞,其颜色与有色沉 淀的颜色有明显的对比度
三、临床应用
1.鉴别各类血细胞
2.辅助血液系统等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3.观察疾病疗效和判断预后
第二节 常用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过氧化物酶染色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过碘酸-雪夫反应 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 铁染色

一、过氧化物酶染色 (peroxidase,POX)
【结果判断】
阳性 阴性 胞浆内出现红色阳性物, 呈弥漫均匀红色、颗粒状或小块状。 胞浆内无色,核淡绿。
用阳性率报告结果,并说明阳性物的形态。
【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1.粒细胞系统 分化差的原粒细胞为阴性; 分化好的原粒细胞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各阶段均呈阳性反
应,阳性程度随细
胞的成熟逐渐增强。
阳性物呈细颗粒、 均匀红色。
(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α-醋酸萘酚酯酶(α-NAE) 非特异性
(单核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
α-丁酸萘酚酯酶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醋酸AS-D萘酚酯酶(AS-D NAE)
(单核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
特异性
氯乙酸AS-D萘酚酯酶(AS-D NCE)
(粒细胞)
α-醋酸萘酚 (基质液中) 水解 α-醋酸萘酚酯酶 (细胞内) 重氮盐 (坚牢蓝B)
紫黑色偶氮染料 (胞浆中)
【结果判断】
胞浆中有紫黑色颗粒为阳性(+~++++)
【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1. 中性成熟粒细胞(杆状和分叶)阳性反应 其他细胞呈阴性反应
2.NAP积分值 油镜下计数100个成熟中性粒细胞(杆 状和分叶),分别记录其分级情况:
(-) (+) (++) (+++) (++++)
【 原 理 】
α-萘酚
胞浆不溶性灰黑色 或棕黑色沉淀
【结果判断】
胞浆内有灰黑色或棕黑色弥散性颗粒状沉淀 为阳性。
氟化钠抑制试验
在基质液中加入适量NaF,其余染色方法同上。 两种方法染色后用油镜计数100或200个被检细 胞,分别计算出抑制前和抑制后的阳性率或阳性 积分。
氟化钠抑制率=
抑制前阳性率或阳性积分 抑制后阳性率或阳性积分 抑制前阳性率或阳性积分
第三章
血细胞化学染色
第一节
概述
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根据化学反应的原 理,应用涂片染色的方法,对血细胞内的各 种化学成分及其变化作定性、定位、半定量 的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