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知识讲解_莎士比亚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知识讲解_莎士比亚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士比亚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学习目标1.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理想;2.揣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3.初步领略本剧的悲剧美。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大戏剧家、诗人。

他幼年时就对戏剧产生了兴趣,他曾进过文法学校,接触到古代罗马的诗歌和戏剧。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曾在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才登台演戏。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分三个时期。

早期(1590-1600),是他学习、继承并取得初步成就时期,一般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

主要作品有喜剧《仲夏之梦》《威尼斯商人》,历史剧《亨利五世》等,悲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中期(1601-1607),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一般称为悲剧时期。

这时正值英国社会从表面繁荣进入社会动乱的转折时期,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使作者悲观失望,因此作品的基调悲愤、阴郁。

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

即《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后期(1608-1612),可称为传奇剧时期。

这一时期莎士比亚蛰居乡间,从事传奇剧的写作。

在这些作品里,对现实的黑暗还有所揭露,但不再是抗议、批判的态度,而是和解、宽容的态度。

主要作品有《暴风雨》,被称为“诗的遗嘱”。

剧本产生的社会背景《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它是根据意大利民间故事写成的一部悲剧。

当时正是先在意大利产生,然后在欧洲其他许多国家相继发展起来的一次中世纪后期的思想文化运动,即文艺复兴运动。

这个时期是欧洲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母体内孕育的时期,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其主要内容:第一用人性反对神权;第二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第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其中个性解放是针对封建社会宣扬的禁欲主义,要求劳动人民克制欲望、放弃斗争、放弃现实的幸福而提出的,它肯定现世生活,认为现世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

人文主义视角下对《麦克白》的解读

人文主义视角下对《麦克白》的解读

人文主义视角下的《麦克白》:理性与人性的冲突《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一部杰作,也是人文主义思想在戏剧中的杰出表现。

在人文主义视角下,我们可以看到这部戏剧中理性与人性的冲突,思想和道德的摆脱与迷失。

首先,麦克白作为一个人物,他的思想非常复杂。

他有理智和感性两个方面的思想,而且两个方面还有冲突。

在剧中他想要成为英国的国王,然而他良心上的负担让他在行动上产生了犹豫,对于那个时代的“君权神授”观念,他也有着固有的追求。

这种冲突是人性的一面,这种思路非常符合人文主义的思想,即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戏剧中存在着思想和道德值的摆脱与迷失。

麦克白在杀死邓肯后深陷内心的痛苦和对罪恶的追逐之中,道德起伏不定。

他的伴侣向他表达很深的关怀和经验,思想上给了他一些指引。

但是,这些指引在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是矛盾的,他最后选择了翻脸不认人、勉强支持自己的权力,造成了国家的动荡。

这是人物和主旨的交媾,人文主义在戏剧中体现了矛盾和思想深度。

最后,理性和人性的冲突。

这个主题是全剧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它也是人文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

麦克白在思想上,他理性思考了许多方案,许多后果,但人性却让他产生了懦弱的情绪,这个冲突使得他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人文主义的视角下,一个理智的人和一个感性的人的交汇,必然体现了理性与人性的矛盾。

综上所述,《麦克白》是莎士比亚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巅峰之作。

通过麦克白的思想和行动、戏剧的情节、人文主义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到理性与人性的冲突、思想和道德的摆脱与迷失。

这些都是人文主义思想在戏剧中的杰出表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有指导意义的阅读和文化体验。

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爱情观

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爱情观

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爱情观【学院】:教科院【姓名】:【学号】:【摘要】: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代表。

他的人文主义爱情观洋溢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人性关怀,提倡纯洁自由的爱,反对封建禁欲主义,唱出了时代的最响音。

然而他的人文主义爱情观也应时代背景受到一定局限。

【关键词】: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爱情观精神局限【正文】: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一起被认为是西方三大里程碑式的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他所生活的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席卷整个欧洲,是欧洲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时期的反封建、反教会神权的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是当时最主要的思想武器。

而莎翁的创作鲜明地体现了人文主义文学的特征,在思想、艺术上都达到极高的境界,把欧洲人文主义文学推向了高峰。

他对人文主义理想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极限。

他的创作中所反映的人文主义理想、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对青春、友谊、爱情的歌颂和赞美,于当今社会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戏剧,其中包括一些他与别人合写的一般剧作。

此外,他还写有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三、四首长诗。

戏剧创作是莎士比亚的主要成就,其中,歌颂爱情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的几大主题之一。

下面就从莎士比亚的著名作品中透析其人文主义爱情观。

一.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爱情1.喜剧之爱莎士比亚喜剧的主题可以用罗马诗人维吉尔的一句话来概括:“爱征服一切。

”他歌颂爱情、友谊,宣扬个性解放。

婚姻自由和个人争取幸福的权利。

在莎士比亚的爱情喜剧中,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是男女主人公执着追求的结果反映资产阶级的“仁爱”原则通过斗争最终取得胜利,带有浪漫主义的抒情气氛。

男女双方常常一见钟情,陷入爱情后,巨大的激情在心里萌动。

即使遇上各种的困难,阻滞他们的结合,他们也会爱得轰轰烈烈,从此坚贞不渝地追求他们的纯洁的爱情,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美妙有趣。

《李尔王》的人文主义思想(全文)

《李尔王》的人文主义思想(全文)

《李尔王》的人文主义思想(全文) 论文关键词:人文主义李尔王转变 论文摘要: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塑造了一系列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通过描写李尔王等人思想上前后的转变,以及不同人物所表现出来的高贵品质,表明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莎士比亚站在先进思想的立场上,通过描写王室家族的内乱和李尔王的大起大落,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伪善的人伦关系,肯定了同情、博爱的道德原则,表现了通过道德改善产生理想君主的思想。在剧本里,剧作家通过塑造一系列崭新的人物形象,以及一系列人物前后思想的转变,热情地歌颂了人文主义理想。 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先进的思潮,无可置疑地带上了时代的烙印。莎士比亚的悲剧往往激荡着热烈奔放的人道主义,但随着资本主义日益严重的社会罪恶,他的理想又与现实发生尖刻的矛盾,所以“莎士比亚对人类前途曾产生深沉的忧虑和感伤,这就赋予了他的悲剧丰富的思想内涵”。[1]人文主义理想在黑暗的社会现实面前出现了危机。在剧中,代表人文主义理想的考狄利娅、肯特等人物被反动势力逐出宫廷,而黑暗势力如吕甘、高那里尔、爱德蒙等代表人物获得权势,就是这种危机的反映。对于莎士比亚来说,人为万物之灵,现在却沦落为像汤姆一样“和禽兽相差无几的疯丐”。为什么社会现实距离理想越来越远?人文主义理想在现实中还能实现吗?出路在何方呢?作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倾向的作家,莎士比亚不能不思考这些问题。他尽管苦闷、怨恨,但他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向现实社会屈服。写《李尔王》时,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更趋成熟。他在进一步探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同时,试图找出方法以解决危机。因此,通过对原有剧本的改编,并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莎士比亚坚定了对人文主义的信心。 李尔王是剧本里面的核心人物。在戏剧开始时,李尔王是一个大权独揽的封建专制君主。一直以来,他都拥有绝对权威,他的话就是最高法令,不许别人稍有违抗。平时他刚愎自用,脾气暴躁,偏爱谄媚之言,性情反复无常。当他要分国土给女儿们时,他还要根据女儿们的甜言蜜语来判断她们的孝顺程度,以满足自己作为封建帝王的虚荣心。他听了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的甜言蜜语,感到非常高兴,给了她们丰厚的财产。代表人文主义思想的小女儿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说了老实话。李尔王听后勃然大怒,当即断绝了和她的父女关系,把她“驱逐出境”,嫁给了法国国王。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尔平时是多么昏庸、残暴,偏听偏信,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专制暴君,一个极端专制主义的化身。莎士比亚一贯反对暴君、暴政,因此对他采取批判的态度。 李尔在受到两个女儿的不公正对待后,流落到荒野上。这是李尔思想上的转折点。他在风暴中亲自感受人民所受的痛苦,由此想到了原野中一眼望不到边的苦难的人民。在经受大自然的狂风暴雨袭击的同时,李尔内心也经历了一场更强烈的风暴。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李尔在苦难中重新认识现实社会,在苦难中重新体验人,认识人,并进而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对自己命运和一切不幸者命运的共同性的认识,构成了李尔恍然大悟的最高瞬间之一。爱德伽乔装汤姆出现,使李尔吓了一跳:难道万物之灵的人竟成了这个样子吗?“难道人不过是这样一个东西吗?想一想他吧。你也不向蚕身上借一根丝,也不向野兽身上借一张皮,也不向羊身上借一片毛,也不向麝猫身上借一块香料。……来,松开我的纽扣。”[2]从这个赤身裸体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身上,李尔认识了人的本相。他现在理解了,从前所有一切关于自己、以及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概念,不过是幻想而已。上述扯去衣服这动作具有象征意义,表明李尔和过去的自己进行决裂。他在暴风雨中发了疯,但头脑却比以前更清醒了。这个反省的过程是艰苦的、严酷的。由此,他的思想开始转变过来,向人文主义理想靠拢。他的思想转变的第一个标志,就是他开始为别人着想了,并为他们而祈祷。这时的李尔已经是一位具有先进思想倾向的新人了。他的意识已成了“全人类意识的一部分”。他认识到,世界上除了真诚的爱,也就是考狄利娅所代表的人文主义理想,其他都不重要。他悔恨自己一向太没有想到这种事情了。这些正是莎士比亚所肯定和歌颂的人文主义原则。李尔王的转变反映了人民对封建君主的期望,标志着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 通过前后两个时期的对比,莎士比亚对李尔前一阶段的昏庸专横持批判态度。当李尔经受了暴风雨的洗礼,思想起了变化,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之后,莎士比亚便以新的眼光肯定他、赞美他。 在剧中,莎士比亚还塑造了一系列体现人文主义理想的人物,如考狄利娅、肯特、弄人等。他们是本剧的一代新人。他们“诚实、机智、坚持真理,忠于父辈和君主,敢于同黑暗势力作不懈的斗争,体现了莎士比亚维护和谐自然的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思想”。[3]其中考狄利娅是个突出的代表。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考狄利娅是他塑造的最美好的形象之一。她犹如黑暗现实中的一座灯塔,寄托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考狄利娅从内心里面深爱她的父亲,但即使如此,她也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肯用谎话来欺骗父亲,牺牲真理,借以获得大片国土。为了取得父亲的欢心,她的两个姐姐用甜言蜜语回答李尔王。这时考狄利娅想的是“考狄利娅应该怎么好呢?默默地爱着吧”。这就是人文主义者真诚待人的原则。她认为精神上的富有比物质财富更重要,真诚无私的爱、个人尊严和人格独立胜于父亲的国土。她内心深爱着父亲,但她也坦言出嫁后不能全心全意地爱父亲。对于由此而来的巨大的精神创伤和物质损失,考狄利娅没有后悔。对于人文主义者来说,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各自的尊严是和真理、诚实以及正义的概念分不开的。同情心、大公无私、自我牺牲的能力是和他们与生俱来的。甚至于当他们明知一说出真话就会给自己招来不幸的时候,他们也是敢于说出真话的。他们体现了仁爱、忠诚、信义等高贵品质。 考狄利娅的爱情观,像莎士比亚戏剧里的其他主人公一样,就是强调真挚的爱情。勃艮第公爵因为考狄利娅失宠而停止向她求婚,考狄利娅当即也表明自己不愿意嫁给他。面对失宠的考狄利娅,为人文主义思想鼓舞的法兰西国王则毫不犹豫地说:“最美丽的考狄利娅啊,失去了财富,方显出你最富有……我欢迎她做法兰西臣民的王后。”[4]在人文主义者看来,婚姻应该是自觉自愿的,爱情不容许掺杂物质利益的谋算,决不能拿金钱去衡量,收买。考狄利娅最终嫁给了真正欣赏她的法国国王。人文主义思想获得了胜利。莎士比亚对考狄利娅的肯定,正是对人文主义原则的宣传与肯定。 在君臣关系中,肯特对李尔的态度同样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肯特忠诚而又耿直,敢于直谏。他敢于批“怒龙的逆鳞”,劝谏李尔王不要错误对待考狄利娅。他也不因李尔不听他的忠告把他驱逐出境而抱恨李尔。他没有新兴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思想,而是始终忠于李尔王,装扮成仆人照顾他。李尔流落到荒郊以后,肯特同情他,并尽自己的努力去助力他,保护他。莎士比亚通过肯特赞扬了忠诚高尚的精神。 除了剧中主要人物李尔外,葛罗斯特和爱德伽也在时代的风暴中经历了大的转变过程,思想上向人文主义转变。葛罗斯特的经历和转变过程和李尔相似。至于爱德伽,他在剧中的变化可以说是最大的了。他开头跟一切有钱人一样,尽情地享乐:贪酒,爱赌,好色。此时的爱德伽是一个幼稚无知的浪荡公子。被逐出后,爱德伽无以为生,经历了与被逐出田园的无业游民同样的生活,与人民共患难,从人民中学到要坚强地生活下去。经过了千辛万苦,爱德伽在风暴中挺下来了,并成长为一代具有进步思想的新人。这样的新人,预示着未来必将取得新的和谐与光明。 在剧末,李尔经过重重困难,终于找回了考狄利娅,象征着他最终完成了向人文主义思想的转变。在监狱里,父女俩的灵魂获得了人文主义的和谐与温暖。尽管李尔和考狄利娅死去,但“人文主义理想不以人的死亡而泯灭,而被一代新人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这才是这部悲剧的精神实质”。[5]莎士比亚在任何困难时期从未失去对人文主义理想的信心,他的悲剧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人文主义思想。经过了一系列的事件,人文主义者在生活、斗争中经受考验,一代新人成长起来。最后,悲剧虽然以大多数代表正义的和代表邪恶势力的主人公的死结局,但剧作家的人文主义理想却实现了,理想的社会秩序重又建立。 参考文献: [1]矫福军.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文主义思想[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4]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9)[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16、158. [3]吾文泉.《李尔王》中的“自然”[J].外国文学研究,1996总74期. [5]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莎士比亚研究[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112.[

莎士比亚的文学思想是什么

莎士比亚的文学思想是什么

莎士比亚的文学思想是什么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最伟大的作家,那么莎士比亚的思想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莎士比亚的思想,希望对你有帮助!莎士比亚的思想英国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诗人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差不多四十部戏剧,一百五十多首诗歌。

他的戏剧和诗歌大多来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取代封建主义社会的历史过渡时期的现实生活。

莎士比亚的作品大多宣扬的是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

莎士比亚思想受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在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封建统治阶级已经开始慢慢的失去了以前的辉煌,逐渐走向瓦解。

而当时先进的资产阶级逐渐在社会上成为主导力量。

莎士比亚思想慢慢的被新兴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思想所吸引,人文主义的思想逐渐占据了莎士比亚的内心。

莎士比亚的这种人文主义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就反映为,他勇敢的批判封建社会的愚昧和黑暗,以及对自然人性的过分约束。

他企图通过作品建立一种新兴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使人的自然本性得以充分的发展。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尤其的反映了莎士比亚思想。

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永远主张的是对现有制度进行改革,对封建贵族和教会的权力和特权进行抑制。

主张国家的权力应该归属于有知识、有能力的新兴资产阶级。

国家的管理和统治不应该在依赖于腐朽的封建贵族阶级。

只有改革,大胆的启用人才,国家和人民才会更幸福。

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人物设置方面,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在于,为表现悲剧深广的震撼力量,其悲剧都是发生在身处精英阶级或是豪门望族的成员。

因为,对于一个位高权重的人来说,他的命运可以影响整个国家或者社会的福祉,当他突然从天上摔下来时,他的毁灭就会给人一种极其强烈的对比,更加能够显示出人的无能和宿命的不可掌控。

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从其创作背景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丑恶和弊端凸显无疑,对社会的揭露和批判现实的意义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最突显的特征。

莎士比亚的悲剧表达出来的都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具有现实意义的对立,突出表现内在冲突的激荡。

莎士比亚戏剧的人文主义爱情观

莎士比亚戏剧的人文主义爱情观

莎士比亚戏剧的人文主义爱情观作者:李曼蓉来源:《速读·上旬》2019年第04期摘要:《仲夏夜之梦》是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喜剧代表作,在《仲夏夜之梦》中,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爱情观主要表现为爱的本能冲动、爱的理性化、“爱情至上”爱情观、男女平等爱情观以及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爱情观。

关键词: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爱情观《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喜剧。

以拉山德和赫米娅的爱情历程为线索,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共描绘了拉山德和赫米娅、忒修斯和希波吕忒、狄米特律斯和海丽娜、仙王奥布朗和仙后提泰尼娅等四对恋人的恋爱故事,通过对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以及为了爱情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的描写,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一、表现了爱的本能冲动在莎士比亚戏剧中,两性之间的爱情往往有一种神奇的引人冲动的力量。

如《仲夏夜之梦》中赫米娅对忒修斯的一段袒露心声的自白:“请殿下宽恕我!我不知道是什么一种力量使我如此大胆,也不知道在这里披诉我的心思将会怎样影响到我的美名,但是我要敬问殿下,要是我拒绝嫁给狄米特律斯,将会有什么罪恶的命运降临到我头上?”这种“力量”便是爱情本能的冲动,这种冲动支撑着年轻人勇于相信自己的感觉,勇于质疑权威,反抗人们习以为常的常规,或者说是束缚。

从另外一个侧面看,为何这种“力量”不能被压抑下去而表现出来,正是人向内寻求自身的存在,对自我感觉的尊重,才会为这种力量而发声。

内在的需求突破现实的名声、规矩等等约束,外化成赫米娅对权威的反抗,对爱情的维护。

这种向内的自我发现,正是人文主义中人对自我的发现,这种释放爱的本能冲动的爱情观,正是人文主义爱情观在作品中的一个流露。

二、理想化的处理作为一部经典的喜剧,《仲夏夜之梦》的结构构成为“冲突——化解冲突——新的冲突——再化解——达到和谐”,整部喜剧最终达成一种结构内在和谐,也即是大团圆结局。

除了男女主角拉山德和赫米娅爱情的失而复得,达到和谐之外,剧中还有一条副线是狄米特律斯和海丽娜的爱情,他们关系中最大的冲突是海丽娜对狄米特律斯爱得疯狂和狄米特律斯对海丽娜的冷若冰霜。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小作文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小作文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小作文嘿,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超级有趣的话题: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我知道你们可能会想:“哇,这听起来好高深啊!”别担心,我会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跟大家分享这个话题。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一种强调人类价值和尊严的思想,它认为人类是宇宙中最伟大的存在。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人文主义的体现。

比如,哈姆雷特这个角色就是一个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典型代表。

哈姆雷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角色,他一会儿疯狂,一会儿忧郁,一会儿又充满智慧。

他的这些情感变化其实都是在表达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应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这些问题都是在探讨人类的价值观和生活意义。

哈姆雷特的另一个特点是他对权力的批判。

他认为权力会导致人们变得残忍和虚伪。

他说:“权力会腐化人心,让人们失去理智。

”这句话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要警惕权力的腐蚀作用,要保持一颗纯洁的心。

除了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人文主义的体现。

比如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故事,虽然他们最终因为家族仇恨而悲剧收场,但他们的爱情却是无私的、纯粹的。

他们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正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还有很多其他关于人文主义的内容,比如对友谊、家庭、信仰等方面的探讨。

这些内容都让我们看到了莎士比亚对于人类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关爱。

从哈姆雷特这个角色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对于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承和发扬。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告诉我们,人类是宇宙中最伟大的存在,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关爱他人,追求真理和美好。

希望我们都能够像哈姆雷特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希望大家喜欢这个话题,也希望大家能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人文主义精神。

下次再见啦,掰掰!。

从《哈姆雷特》和《暴风雨》节选台词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

从《哈姆雷特》和《暴风雨》节选台词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

从《哈姆雷特》和《暴风雨》节选台词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摘要:《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最经典的悲剧作品,而《暴风雨》只是一个带有想象色彩的悲喜剧。

两部作品放到一起来体现莎士比亚,是由于其完全不同的结局令人深思。

《哈姆雷特》带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的悲剧性结局,使得这部作品具有迷人的魅力和深刻的意义。

而《暴风雨》以其“乌托邦”似的理想主义仅仅只是表现剧作家美好的憧憬。

明明是相同的残酷现实,但两者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一悲一喜,惨烈而壮美,和谐而温馨,莎士比亚在两部作品中设定的不同结果也是其人文主义思想由揭露残酷现实到希冀美好理想的转变,由愤世悲情到追求幸福团圆。

从本质上看,两部作品都在揭示现实黑暗和追求人性美好,体现了莎士比亚无限的人文情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哈姆雷特》《暴风雨》人文主义精神一、关于选择《哈姆雷特》和《暴风雨》的台词来表现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

从《哈姆雷特》到《暴风雨》的作品的阅读,带给人无限的唏嘘和对人生的感慨,有种哲理意味,一悲一喜,惨烈而壮美,和谐而温馨,莎士比亚在两部作品中设定的不同结果也是其人文主义思想由揭露残酷现实到希冀美好理想的转变,由愤世悲情到追求幸福团圆。

作品中人的观念差别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未来的走向,而人性更是令人难以琢磨,但与其用怀疑、忧郁的态度去度过宝贵的人生,不如心怀希望,即使现实无情,也可活的无愧于心。

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

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

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

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而又混乱的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14世纪的意大利的一些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开始学习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尤其是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后,大批学者流落西欧,带来许多古典文化的精品,同时,罗马的废墟上也发掘出许多古代的文物。

长期被埋没的古代文化重新被人发现。

地理大发现又大大扩充了人们的眼界,促使人们头脑中的世纪神学观念迅速瓦解。

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蓬勃开始,莎士比亚以以极大的热情怀揣着对自己人文主义理想的实现充满着信心。

然而由于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教会的强大势力,使得人文主义理想难以在现实中实现。

然而就像是恋人一样明知道是不可能在一起的,莎士比亚还是坚持在自己的作品中力图能够使得社会能够实现人文主义理想。

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社会环境变得更恶劣了。

莎士比亚似乎是洒脱了,放开了,却又好像在嘲笑自己年轻时的那种坚持。

只能让人文主义存在于理想中,不让现实玷污了。

1590至1600年,正是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极盛时期,她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政治比较稳定,资本主义工商业也获得迅速发展。

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社会进步要求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席卷整个岛国。

王室与资产阶级、新贵族之间实现了暂时的妥协,矛盾有所缓和,社会比较安定。

莎士比亚面对这种繁荣景象,幻想人文主义思想在现实中能够实现。

他的作品给人一种乐观、激越、明朗的感觉。

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喜剧中,在《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捕风捉影》,《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暴风雨》。

莎士比亚的喜剧成就与其悲剧一样斐然。

他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乐观主义精神作为喜剧创作的基调,在作品中清晰地表达出要求个性解放、热爱现实生活、歌颂真挚爱情等人文主义思想,同时以笑声为武器,对各种各样阻挠社会发展的封建保守势力,给以无情的讽刺。

《威尼斯商人》是这些喜剧中最富有讽刺意义的一部。

剧本表现了男女青年争取个人幸福、反对封建婚姻的主题,揭露了原始积累时期
高利贷商人的丑恶行为,歌颂了人文主义理想——友谊、爱情、仁慈对仇恨、贪婪、狠毒的胜利。

在喜剧中刻画的女性形象也格外的引人注目。

她们天生丽质,感情纯真,心地善良,才思敏捷,热情活泼,意志坚强。

在她们身上“天赋的灵气”和“绝色的仙姿”,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

在她们的身上我也看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充分的肯定人的价值,赞美人性的光辉。

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四世》中,拥护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反对封建割据。

塑造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君主的形象,体现作者在政治上的人文主义理想。

在莎士比亚这位诗人的笔下,人性充满自尊、自信、仁慈和友爱。

他毫不掩饰对人性的热烈颂扬。

不惜笔墨着力描绘光彩夺目的人性光辉。

热烈地讴歌着人性之美。

在他的诗歌中运用了的很多美好的字眼,如:“夏日”、“鲜花”、“光荣”、“灿烂”、“忠贞”、“永恒”等来形容人性的本质。

崇高而美好的人性与真、善、美交相辉映,人也因此获得了永恒。

如十四行诗。

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

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

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

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时至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于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

《哈姆雷特》显然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最富盛名的一部悲剧了。

也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理想的最直接的体现,在剧中有一段哈姆雷特关于人的议论“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的口喊出了自己对于人的赞美。

然而社会的现实让莎士比亚认识到人文主义理想不可能实现。

莎士比亚用理性,反思这种社会现状。

人并不像人文主义者所颂扬的那样如神一般圣洁,相反,人的情欲在失去理性规范的制约后会产生无穷的恶,社会也就趋于“混乱”。

从这个意义上说,
哈姆莱特的悲剧已经不再是一出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在《麦克白》中,剧中描绘了一个由野心驱使走上了谋杀贤君,暗害忠良成为一个举国声讨的历史罪人,麦克白。

剧本从反面引证了保持人的善良本性的重要性。

莎士比亚的悲剧对人性做了全面、透彻的剖析,深刻揭示了权势和金钱是导致人性普遍堕落的根源,所以他热切的呼唤人性的复归。

在莎士比亚创作的晚期,封建王朝进一步暴露其专制的本来面目,清教徒的力量明显壮大,他们和王权的斗争随之尖锐起来,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很难在现实中实现。

作品更多的是转向宗教性的思考,超现实主义的思考,人文主义依然寄托于乌托邦式。

纵观莎士比亚的三个创作时期,我们清晰的看到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理想的歌唱、幻灭以及“复活”。

他引导人们认识自己,懂得人的价值。

而我认为莎士比亚在最后阶段是对人文主义理想的绝望,只是人类的美好愿望。

让人文主义在自己的作品中尽情书写。

《暴风雨》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曾被一些文学评论家认为是莎士比亚的“诗的遗嘱”。

一场暴风雨最后归于风平浪静。

这里,莎士比亚正面宣扬了人性善良、改恶从善的思想。

这里同样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的光辉,与喜剧不同的是,理想的实现不是靠人的自然行动的力量,而是靠梦幻中的法术来达到。

所以这里明显可以感受到莎士比亚将人文主义的理想放置在一个理想的地位,是美丽的,圣洁的,转向宗教性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