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哈姆莱特_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合集下载

结合莎士比亚的作品谈人文思想

结合莎士比亚的作品谈人文思想

结合莎士比亚作品谈谈其作品的人文思想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振兴时期最著名的资本阶级人文主义作家,戏剧家和诗人。

他的作品反映了16世纪到17世纪整个英国社会的现实,其作品中的人文思想也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着慢慢的改变。

莎士比亚作品的创作时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由最初的理想化的踊跃的思想,到面对现实黑暗后从头思考人文主义的高尚理想可否得以实现,到最后认清现实的黑暗,以神话传奇的形式来描画人世间的悲欢聚散,追求至高纯洁的理想世界。

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保护、追求和关心,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都反映在莎士比亚对人物的塑造中,莎士比亚反映在作品里的人文思想是在不断转换,这和那时的社会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他创作历史剧、喜剧和诗歌的时期正值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阶级矛盾有所减缓,社会比较安宁,经济走向繁荣,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他写得历史剧塑造了一系列理想的君主形象,并借此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和对未来的期望向往。

喜剧和诗歌也充满了明朗踊跃的基调。

歌颂了年轻男女冲破封建羁绊和传统力量,为争取自由恋爱,婚姻自由而尽力,这样激进,乐观的思想。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是讽刺喜剧与抒情喜剧的巧妙结合。

《威尼斯商人》主要讲述了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忙朋友巴萨尼奥成婚,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金币而引发的“一磅肉”的契约纠纷。

次要情结是鲍西娅选亲,巴萨尼奥选中铅匣子与鲍西娅结成眷属,其中还穿插了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安东尼奥的友人罗伦佐的恋爱和私奔的桥段。

莎士比亚肯定了安东尼奥、鲍西亚等人之间友情、爱情的高尚,伟大的情谊打败了夏洛克所代表的贪婪、残暴。

年轻的男女为追求自由恋爱,以智慧和勇敢改变命运。

象征正义的法律最终仍是站着仁慈的安东尼奥这一边,象征封建礼法的“三个匣子”最后也被爱情的力量所打破。

虽然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但结局圆满。

莎士比亚的人文思想还展此刻他博爱、仁慈、宽容的精神上,他以为人性高于一切,人性可以战胜世间一切邪恶,乃至他还同情那些因为贪婪、邪恶最终受到惩罚的人。

哈姆雷特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雷特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雷特人文思想意义总结
1.成功的消灭了,罪恶 改变了现实,给了在黑 暗中奋斗的人们以希望! 鼓舞了后世人文主义者! 2.他精彩的独白,悲壮 的牺牲,让人们开始对 “人”产生了更深层次 的思考!给了人文主义 者最有力的反封建斗争 的武器!

二、哈姆雷特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雷特——人文主义思想家
哈姆雷特所接受的教育 哈姆雷特的言行体现人文主义长处和局限 哈姆雷特人文主义的具体体现
哈姆雷特的言行所体现的人文主义长 处





观察敏捷,善于思考,分析,以人为本———— 1. .除了我——倒霉的我之外,谁还能改变这混乱 颠倒的世界 2.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3.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 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4.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小组成员:10商贸1班20陈思羽 21卞 纯 22秦桂云 23陈 虹
摘要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代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 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作家。在西方戏剧史和世界文 学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16 世 纪至17 世纪的英国现实,集中代表了整个欧洲文艺 复兴的文学成就,为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哈姆雷特 》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 ,代 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这篇文章通过对 《哈姆雷特 》的创作背景及内容的分析与研究,探 讨哈姆雷特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 。

、 人文主义的诞生及其发展 二 、 哈姆雷特所体现的人文主 义思想 三 、《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 思想及其意义
一、人文主义的诞生及其发展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赏析(精选7篇)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赏析(精选7篇)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赏析(精选7篇)哈姆雷特读书笔记赏析篇1《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部悲剧,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雷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

他是王子,按照传统,是王权的当然继承者。

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

戏一开头,作者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国家发生宫廷政变,国王被害,阴谋家窃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满朝臣子趋炎附势等等。

世界仿佛到了末日。

于是这个王子喊出了“时代整个儿脱节了”的吼声。

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时代的灵魂”本身在呼喊。

哈姆雷特本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环境下,他可以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是现实的社会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

他是英国那个特定的动荡不安时代的产物。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处处可以看出作者着意把自己心目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的匠心:哈姆雷特很有心计,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他敢于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他击破了奸王设下的—个个圈套: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和罗森克兰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又使王后发现天良;接着采用“调包计”除掉了奸王的两个走卒,把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击得粉碎;最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双重陷阱——毒剑和毒酒还给了奸王。

在每一回合的斗争中,哈姆雷特都显得形象高大。

所以有评论说,《哈姆雷特》是一出“巨人型”的悲剧,此话不无道理。

但哈姆雷特决非“完人”。

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

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

”可见哈姆雷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

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

《哈姆雷特》读后感范文5篇

《哈姆雷特》读后感范文5篇

《哈姆雷特》读后感范文5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哈姆雷特》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哈姆雷特》读后感范文5篇(一)最近阅读的经典作品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这本书,这是莎士比亚篇幅最长的一篇剧本,也是他最具盛名的一本。

该文主要讲的是叔叔克劳迪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且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而哈姆雷特作为王子,为了父皇像叔叔复仇。

其中有十分多的个性鲜明,影射现实的角色存在。

其中主角哈姆雷特作为丹麦的王子,是个充满矛盾的角色,他既有人文主义中对于理想的向往,他内心中充满着许多的疑惑。

在面对复仇时,他的内心充满了犹豫与纠结。

因此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而另一个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角色,克劳迪斯,他可谓是作恶多端,是社会罪恶的化身他自私自利,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

而乔特鲁德,这是一个难以评价好坏的角色,她的性格与处境决定了她的变化,她爱丈夫,但却抵挡不住克劳迪斯的诱惑。

她爱孩子,是不是为了孩子喝下毒酒,我们也无从得知。

还有很多很多的角色,他们有着自己鲜活的生命,也反映了很多现实人性中存在的问题。

而有人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为每个人的背景,成长经历,环境不同,造就的性格,价值观等也存在种.种差异,我们在看故事时容易无意识将自己反射于角色身上。

并且哈姆雷特这个角色的性格细腻而复杂,有着太多的人类共性,所以不同的行为在不同的人眼中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才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中有许多经典的台词,比如,‘‘T 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这句台词流传千古,是哈姆雷特王子发现叔叔和母亲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两个人奸情的时候,他痛苦并且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怀疑,他不知道是该继续生存下去还是自杀,读后感.他无法面对生活带来的痛苦,但是对死亡的恐惧也压在心头。

从《哈姆雷特》和《暴风雨》节选台词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

从《哈姆雷特》和《暴风雨》节选台词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

从《哈姆雷特》和《暴风雨》节选台词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摘要:《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最经典的悲剧作品,而《暴风雨》只是一个带有想象色彩的悲喜剧。

两部作品放到一起来体现莎士比亚,是由于其完全不同的结局令人深思。

《哈姆雷特》带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的悲剧性结局,使得这部作品具有迷人的魅力和深刻的意义。

而《暴风雨》以其“乌托邦”似的理想主义仅仅只是表现剧作家美好的憧憬。

明明是相同的残酷现实,但两者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一悲一喜,惨烈而壮美,和谐而温馨,莎士比亚在两部作品中设定的不同结果也是其人文主义思想由揭露残酷现实到希冀美好理想的转变,由愤世悲情到追求幸福团圆。

从本质上看,两部作品都在揭示现实黑暗和追求人性美好,体现了莎士比亚无限的人文情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哈姆雷特》《暴风雨》人文主义精神一、关于选择《哈姆雷特》和《暴风雨》的台词来表现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

从《哈姆雷特》到《暴风雨》的作品的阅读,带给人无限的唏嘘和对人生的感慨,有种哲理意味,一悲一喜,惨烈而壮美,和谐而温馨,莎士比亚在两部作品中设定的不同结果也是其人文主义思想由揭露残酷现实到希冀美好理想的转变,由愤世悲情到追求幸福团圆。

作品中人的观念差别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未来的走向,而人性更是令人难以琢磨,但与其用怀疑、忧郁的态度去度过宝贵的人生,不如心怀希望,即使现实无情,也可活的无愧于心。

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

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

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

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而又混乱的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以《哈姆雷特》为例,简述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特色

以《哈姆雷特》为例,简述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特色

以《哈姆雷特》为例,简述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特色就文学的文化主旨精神而言,人文主义文学与当时的哲学、科学、艺术等领域一样,对人的关注成为人文主义文学的精神核心。

同时人文主义文学注重描写现实生活,表达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文学将人文主义思想作为斗争武器,着力描写现世生活,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Y望要求,肯定了人的权利,传达了资产阶级的价值标准。

以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莱特》为例,其中所体现出的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特色主要有:(1)表达人文主义的政治历史观人们普遍感到“世界的末日到了”。

新国王克劳狄斯为权势所诱惑,私Y的洪水冲垮了理智的堤坝,以S兄之暴*行,夺取王位,霸占嫂嫂,又以奸*诈的手段企图置王子哈姆莱特于死地。

克劳狄斯象征着文艺复兴晚期以满足个人私Y为核心的“新信*仰、新道德”。

莎士比亚在剧中通过对“颠倒混乱”的人的生存环境的描绘,不仅揭露和批判了当时英国和欧洲的社会现实,而且指出了一味强调个性解放、放*纵人的Y望对社会和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危害性,作者在对“颠倒混乱”的社会表现出深深忧虑的背后,流露着对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呼唤。

其实质是资产阶段人文主义者同新旧社会邪恶*势力,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社会尖锐矛盾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在社会的普及。

(2)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哈姆莱特是丹麦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

那时,他把世界看成是光彩夺目的美好天地,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对社会所寄托的理想,说明哈姆莱特曾经是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

但是,这种美好的世界在《哈姆莱特》一剧中几乎是不存在的。

剧本一开始,世界便已“颠倒混乱”,人们惶惶不可终日。

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莱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精神颓唐,痛苦与忧虑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王子”。

严酷的现实,已击碎了他昔日的梦幻;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他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

浅析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

浅析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

三、作为存在主义的人文主义生存还是死亡(To be or not to be),最后哈姆雷特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感到自己被命运控制着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同时又感无力反抗,哈姆雷特在剧中处处体现了这种悲剧精神。

剧本一开始,三道打击就同时落到了主人翁哈姆雷特身上:父王的猝死,母亲的改嫁,王位的丢失。

一下子把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梦想的年轻王子置于一个不堪的现实,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冶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这样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

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我的叔父。

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

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由于现实的打击,哈姆雷特一下想到了死亡,但是在那个中世纪的欧洲,这是与基督教的信仰相背的,所以在他死亡的念头一逝而过后开始诅咒这个不公的世界。

本来美好的世界现在在他看来一切都是这么的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继而觉得这世界是个荒芜不冶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就从这里开始,他的世界观开始有了变化,对他原本成长的童话般的地方他说出了“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监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牢房”这样的话。

仅仅在几天之内,他冥冥中感到了一种悲剧的命运,而这种悲剧的命运将伴随其一生,直至其死亡。

“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一再困扰着哈姆雷特,当然这里所述不仅仅是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而是连带着每件事的价值评判,到底做还是不做,去还是不去,牺牲还是不牺牲?理性的思维能够指导行动,但是过多的思虑就会延误时机,多虑的人内心往往是懦弱的,对后果太多的顾虑导致其不愿作出重大决定。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下面店铺整理的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欢迎阅读收藏。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篇11 、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2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

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

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

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

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3 、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

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 、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

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从《哈姆莱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一、《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

《哈姆莱特》是他创作最辉煌时期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体现了莎士比亚悲剧的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戏剧的典范。

它取材于十二世纪末丹麦王为父复仇的故事。

莎士比亚以人文主义观点处理原来的题材,把只是单纯地为父复仇的故事改编为社会悲剧,使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剧情发生在丹麦,但剧中所描写的宫廷内荒淫无度,朝臣们阿谀奉承、阴险狡诈,国内民怨沸腾,社会的动荡不安。

克劳狄斯不仅是封建暴君,也是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中的野心家。

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是全剧的主要冲突,其实质是资产阶段人文主义者同新旧社会邪-恶势力,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社会尖锐矛盾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在社会的普及,以及哈姆莱特的内心对于自由和理想的渴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收稿日期]2001-11-02 [作者简介]苑广滨(1976- ),男,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助教,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姜艳秋,克东玉岗中学教师。

 [文章编号]1004—5856(2002)10—0109—02从《哈姆莱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苑广滨1,姜艳秋2(1.哈尔滨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克东县玉岗中学,黑龙江 克东 164811) [摘 要]本文论述了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从了莎士比亚的生平简历、主要作品,阐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其代表作《哈姆莱特》中的反映,并着重分析了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以及他的人文主义思想的逐步破灭过程,总结了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和创作方法。

同时揭示了它深刻的社会意义,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关键词]哈姆莱特;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I309.4 [文献标识码]A 莎士比亚是英国资产阶级现实主义文学中最具有世界声誉的大戏剧家和诗人,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作家。

他的作品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16世纪至17世纪的英国现实,集中代表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学成就。

他是世界文学史上的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为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及情节 《哈姆莱特》是他创作最辉煌时期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体现了莎士比亚悲剧的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戏剧的典范。

它取材于十二世纪末丹麦王为父复仇的故事。

莎士比亚以人文主义观点处理原来的题材,把只是单纯地为父复仇的故事改编为社会悲剧,使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子,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受过人文主义教育。

他回国后,得知父王暴死,叔父克劳狄斯继位,不到四个月母亲乔特鲁德又改嫁新王,使哈姆莱特心生疑虑。

夜间,父王鬼魂出现,揭露了克劳狄斯的罪行。

哈姆莱特立志为父复仇,同时又看到了社会上的许多罪恶,认为必须改造社会。

他先以装疯进行试探,再以“戏中戏”证实了鬼魂的揭发,但放过了报仇的机会,却错杀了情人奥菲莉娅的父亲—御前大臣波洛涅斯。

克劳狄斯命他出使英国,意欲借刀杀人除掉这个心腹大患,哈姆莱特在赴英国途中偷换密信,折回丹麦。

这时奥菲莉娅精神失常,已投河自尽。

她的哥哥雷欧提斯为父、妹报仇,聚众冲进王宫。

克劳狄斯趁机挑唆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武,欲用毒剑、毒酒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比武中,雷欧提斯、哈姆莱特均中毒剑,乔特鲁德误饮毒酒,雷欧提斯说出克劳狄斯的奸计,哈姆莱特临终前刺死克劳狄斯,四人同归于尽。

 二、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剧情发生在丹麦,但剧中所描写的宫廷内荒淫无度、阴谋成风,朝臣们阿谀奉承、阴险狡诈,国内民怨沸腾,社会动荡不安,实际上却是对十六世纪伊丽莎白统治末年英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哈姆莱特穿着古代外国王子的衣服,实质是一个企图改革社会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

克劳狄斯不仅是封建暴君,也是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中的野心家。

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是全剧的主要冲突,其实质是资产阶段人文主义者同新旧社会邪恶势力,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社会尖锐矛盾的反映;强烈抨击邪恶势力的极端利已主义、阴谋野心和残酷权势,热情歌颂和同情进步力量反暴政、扫邪恶的斗争,充分肯定人文主义思想,是这部悲剧的主题。

 莎士比亚是赞成人文主义者的观点的。

他的所有作品都浸透着这种对生活和人的使命的新看法。

中世纪时期把人分为贵族和平民两种,莎士比亚却不承认这种等级偏见。

他说:“把不同人的血液混在一起,在温度上,在重量上,在颜色上,是没有法子区分的”,他摆脱了“来世思想”对生活的影响,他说:“我们常常可以在自己的心里找出补救的办法,但我们却把它归之天命”。

他和教会的黑暗势力作斗争,他说:“就是魔鬼也可以引证圣经里第23卷 第10期 哈尔滨学院学报 V ol.23 No.102002年10月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ct.2002110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年的论据”黄金在他看来是“最厉害的毒药”。

他反对中世纪的禁欲观点,他了解并且提出了人类情欲的力量,他说:“人天生就有情欲,它的威力是不能镇压的”。

在他看来,“知识就是力量,它把我们升到天堂”。

 三、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 在哈姆莱特的形象里,莎士比亚体现了他的时代最优秀的进步的人类特点,哈姆莱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出身王室,却在当时新文化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他出身上层统治阶级,却接近人民,他痛心周围社会的丑恶现实,抱有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崇高理想,同时对“人”抱有美好的看法:“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形象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在他心目中,他父亲老哈姆莱特正是这样一个“人”的典范:“他是一个堂堂男子,整个说起来,我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样的人了”。

 他热爱所生活的世界,认为这是一个美好的天地,天空是“一顶壮丽的帷幕”,“金黄色的火球点燃着庄严的屋宇”,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柜架”。

 他对人与人的关系,对友谊爱情与传统观念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他爱朋友,爱下级。

他的士兵表示对他尽忠时他说:“让我们彼此保持着不渝的交情”。

别人自称是他“卑微的仆人”时他愿以朋友相称,他要御前大臣“照你自己的名誉地位对待”跑码头的戏子,他甚至认为:“胖胖的国王”跟“瘦瘦的乞丐”对于蛆虫来说,只是“一个桌子上的两道不同的菜”。

 他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先进人物一样崇尚科学,重视理智,不轻信,不盲从。

父亲鬼魂出现之后,他仍然冷静观察,冷静思考,提醒自己“要先得一些比这更切实的证据”。

他说:“能够把感情和理智调整得那么适当,命运不能把他玩弄于指掌之间”。

他告诫自己:“活动起来吧,我的脑筋!”。

 在别人眼里,他也是当时多才多艺的人文主义者的典范。

奥菲莉娅描述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 这样的一个“可爱的王子”,自然会得到民众的拥戴,这点,连他的敌人都不得不承认。

克劳狄斯一再说:“他是为糊涂的群众所喜爱的”,“一般民众对他都有很大的好感”。

 但是,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却与丑恶的现实发生了矛盾。

他从威登堡回国后所看到的一切使他非常失望,国内展现在他面前的是“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

”生活对他来说,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

在他认识到世间混乱的同时,他幸福而美满的家庭也遭受了巨变,他所崇拜和热爱的父亲突然死去,他所爱的母亲很快就同他新登基的叔父结了婚,叔父登基后过着“酗酒取乐”糜烂生活,而且还得到朝臣的拥护。

邻帮挪威蠢蠢欲动。

宫廷腐化堕落,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严重时刻。

这一系列事件使他认识到了生活中的丑恶与阴暗,一个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开始破灭了。

他感到忧郁:“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 四、《哈姆莱特》深刻的社会意义 在鬼魂出现之后,他知道父亲是谁害死的,并立志复仇。

对于哈姆莱特来说,复仇既是自己作为儿子的责任,又因为凶手是当今的国王,是专制王朝的代表,推翻了国王,也就扭转了这混乱的局面,拯救了这濒于崩溃的国家,因而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还是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问题。

他勇敢地承担了这一责任,同时也深感这一责任的重大:“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一方面表达了他作为王子要为父复仇的坚定决心和作为人文主义者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的气魄;另一方面,表现了他面对黑暗现实,对所负重任的悲愁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哈姆莱特的装疯说疯话,一方面适应了内心的忧郁,一方面针对外界的罪恶社会现象。

社会上是非黑白,完全颠倒,小人得势,大才受侮。

在这种情况下,真话也只能当疯话来说,于是哈姆莱特从全面讲来倒是最清醒的。

他在用类似“满纸荒唐言”的办法来倾吐一肚子愤慨的同时,也为他的复仇准备了种种便利条件。

装疯可以迷惑阴险的克劳狄斯和廷臣的视听,装疯可以畅所欲言,暴露丑恶的现实,揭发黑暗的社会,借此作弄国王和他的左右,看他们的反应,给他们以鞭挞。

因此,忧郁并不是绝望,而是正视现实,深入思考,寻找答案。

他在忧郁的沉思中,因个人的不幸看到了整个社会的黑暗,从为父报仇认识到改造社会,从被压迫的广大人民的苦难形象,感染到一种超乎个人的力量,同时他指出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并决定肩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但就如何行动的问题上,他反复思考,一再延宕,成了一个延宕的王子。

他这样拖延并不是他不爱父亲或对父亲被害不感到憎恨,而是他的敌人是一个掌握了政权而又奸诈阴险的国王,周围又布满爪牙暗探,他在斗争中不可能轻举妄动,因此他借父亲之死而悲痛的时机假装疯颠。

这样既可以迷惑奸王和朝臣,以使敌人对自己能够放松警惕而伺机报仇,又可畅所欲言地揭露社会罪恶和谴责敌人。

 哈姆莱特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老同学,甚至心爱的情人,也竟然变成了奸王的帮凶。

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在丑恶的现实面前完全破灭了,他说“我近来不知为了什么缘故,一点兴趣都提不起来,什么游乐的事都懒得过问……”他甚至考虑到“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

 尽管如此,他没有一刻忘记复仇的任务。

在安排了“戏中戏”之后,他行动起来,但变革现实的途径仍未找到。

最后在一场比武中杀死了克劳狄斯,自己也牺牲了。

“重整乾坤的责任”最终未能完成。

他虽然杀死了敌人,但仅第10期苑广滨,姜艳秋:从《哈姆莱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111仅是除掉了一个恶人,而不是整个人文主义者整个理想和事业上的成功。

他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临死前他希望好友霍拉旭把他的故事讲述给世人,让人们认识社会的真实面貌,更好地正视它、改造它。

哈姆莱特所处的封建势力虽然已经腐朽但仍占统治地位,并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的新的罪恶势力与之结合,在力量对比方面暂时还大大超过了人文主义所代表的新生力量。

而哈姆莱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本身又有很大的局限性。

他们把社会的斗争看作“善”与“恶”的斗争,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开明君主身上。

在政治上是改良主义者,在行动上是孤军作战者。

这就决定了哈姆莱特只能以悲剧告终,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五、《哈姆莱特》的艺术成就 在艺术上,《哈姆莱特》有很高的成就,充分体现了莎士比亚戏剧的特点。

 1.创作方法的成就 莎士比亚把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哈姆莱特》正是成功地运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范例。

莎士比亚不拘泥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材料,《哈姆莱特》正是把前人的作品经过改编熔入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创作而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