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合集下载

浅谈莎士比亚的喜剧美学思想

浅谈莎士比亚的喜剧美学思想
本 文 主要 探 究 莎 士 比 亚 的 喜 剧 美 学 思想 。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喜剧 ;美学思想
在莎士 比亚 的一生之 中 , 共创作 1 4 部喜 剧 ,剧中人物都
是 源 自于真实社会 的人物 ,其 中有王公贵族 、富商绅士 ,也 有普通 的农 民、商人 、木 匠 、织工等等 。这些人 物都 是当时 社会 的代表 ,莎土 比亚用 喜剧表达模式分析 了当时时代的审 美思想 和时代特征 ,表达 了他对于人性 的深切关 注。
去 了自己的妻子 和大儿子 ,为 了寻找 自己的亲人 ,他与小儿 情 ,可爱”。夏洛克 、安东尼奥两人 的人物性 格是对整个时
子误人 以弗所领 地 ,被处 以死刑 。后来 ,故事围绕着兄弟之 代精神 的一种折射 。就是在他们醒悟过来后 ,失去 了神 明的 间的误会展 开 ,最后在即将执行死刑 时 ,才化险为夷 ,最后 控 制 ,彰显了人性 的贪婪 ,甚至膨胀 到了无法 自拔 的地步 。 众人过上 了幸福 美满 的生活 。同时 ,莎士 比亚还非常善 于利 在敬畏消失之后 ,就非常 明显地体 现了莎士 比亚对人性 的审 用悲哀 和险情 的描 述方 式表 达作 品 中的欢乐 激情 , 《 暴风 美 观具有敏感 的时代 性和社会 性。 雨》 《 威尼斯商 人 》 《 一报还一报 》都 是如此 。为 了达到理 三 、 结 语 想 的表达效果 ,莎士 比亚非常擅长 应用戏剧性 的表达方式 , 莎士 比亚 的一生给人们 留下 了多部经典作 品,他代表着 用悬念 、误会 、吃惊及发现 的表达 方式营造 出喜剧 的氛 围。 欧洲古典喜剧 的典范和最高水平 。有 人这样评价 ,莎士 比亚 但 是 ,在喜剧 的结尾 ,他又善 于利用 狂欢的气氛营造 出悲哀 是 喜剧中的荷马 ,他 的喜剧是无法超 越的 ,他的喜剧将生活 的色彩 ,让他 的作 品更加具有 层次性。 与诗完美融合 ,艺术形式宏伟壮观 、内容上丰富无垠 。

浅谈莎士比亚戏剧的人文思想和语言特色

浅谈莎士比亚戏剧的人文思想和语言特色

威廉• 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优秀的作家, 一生创作了三十七部戏剧, 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 二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他的诗歌主要赞颂美好的事物,歌颂友谊, 抒写爱情, 总的说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想。

莎士比亚的生活与创作时代正处于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大变动时期, 作为这一阶段的思想家和代言人的人文主义者, 运用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来抨击封建和宗教的世界观, 不仅直接为资产阶级制造舆论, 而且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 在历史上起过很大进步作用。

莎士比亚是掌握了戏剧艺术的大师, 无论什么样题材, 经过他的加工、剪裁总能成为一出包含丰富社会内容和富于生活气息的戏剧, 并为后人提供了多种多样可资效仿和借鉴的艺术技巧。

他的剧作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他的大部分戏剧都取材于民间故事、古代史料和当时的旧剧本, 从中吸取了丰实的营养, 在改写过程中, 他深入而广泛地观察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 推陈出新, 在旧题材中注人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自己的进步思想。

他的历史剧批判了封建君主之间的血腥战争, 反映了国家必须统一的历史趋势, 例如《亨利六世》、《查理三世》、《约翰王》等他的喜剧则集中概括了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和生活理想, 歌颂了真挚的友谊, 纯洁的爱情, 肯定了人权平等, 并以此为武器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制度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例如创作于第一时期的十部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娜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无事生非》、《第十二夜》都弥漫着欢乐和乐观气氛他的悲剧揭示了人文主义的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 提出了社会、国家、道德、财产、家庭、哲学等方面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其中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瑟罗》、《麦克白》向来是莎剧中最受人注意, 最引起争论的作品。

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特点, 是幻想与真实的巧妙结合, 思想与激情的完美统一, 理智与情感的高度平衡。

莎士比亚喜剧探究

莎士比亚喜剧探究

爱能征服一切——莎士比亚喜剧创作初探关键词:莎士比亚;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他的创作鲜明地体现了人文主义文学的特征,把欧洲人文主义文学推向了高峰,成为世界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莎士比亚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是一个无比丰富、无比复杂的作家,此而忽视对其,特别是在喜剧创作中所反映的人文主义理想、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对青春、友谊、爱情的歌颂和赞美,于当今社会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莎士比亚创作喜剧的时期,正是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极盛时期,对内由于宗教改革,血腥立法,镇压农民起义,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许多障碍,因此资产阶级拥护王权。

专制王朝与资产阶级新贵族结成联盟,大大削弱了封建贵族的力量。

国内政局相对比较稳定,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此时的莎士比亚思想比较单纯,尽管他看到社会繁荣的背后潜藏着危机,存在许多矛盾和斗争,但他仍然相信人文主义理想在现实中能够实现作品基调是明朗的,乐观的。

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理想的实践几乎充斥在每一部作品当中,其题材来源也相当广泛,有的借用古代作品,有的来自民间传说,而大部分则利用意大利现成的故事,只有个别作品直接取材于英国现实,尽管如此,这些剧作却蕴含着丰富的现实内容。

“单是《温莎风流娘们儿》的第一幕就比全部德国文学包含着更多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性,单是那个兰斯和他的狗克莱勃,就比全部德国喜剧加在一起更具有价值。

莎士比亚往往采取大刀阔斧的手法来急速收场,从而减少实际上相当无聊但又不可避免的废话”②。

二贯穿于莎士比亚喜剧创作中的基本主题是歌颂爱情和友谊。

这些剧作描写了男女青年冲破封建伦理道德、传统偏见、宗教禁忌以及自私、欺骗等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运用个人的智慧、聪明和勇气,大胆地追求自由、纯洁的爱情和真挚无私的友谊。

《维洛那二绅士》中的普洛丢斯喜新厌旧,背弃海誓山盟,烦妻害友,终因妻子的爱情感化而浪子回头。

《威尼斯商人》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

《威尼斯商人》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

《威尼斯商人》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这时期正当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盛世,英国形成了统一的名族国家。

新资产阶级刚刚登上历史舞台。

人文主义思想生气蓬勃。

这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

大约创作于1596-1597年。

剧本中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起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的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

鲍西亚是剧本中作者极力歌颂的人文主义者。

在她出现在剧中的第一个情节—三匣选亲中,她为了得到自己的幸福不惜丢下公平的契约,暗中提示了她所喜欢的人巴萨尼奥。

主人公巴萨尼奥打开了那个装有她照片的盒子,貌似幸运的成为了鲍西亚的未婚夫。

鲍西亚极力追求自己的幸福,与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理想符合。

她作为一个富豪贵族的孤女自然知道应该遵守父亲留下的三匣选亲的遗命,谁要是打开了那个装有她照片的盒子,就可以得到她,与她结婚。

无论来着是什么身份什么出生富贵与否。

鲍西亚没有选择权,但是当她在天台上看到了自己所心仪的人巴萨尼奥时,爱情在她的心里萌生。

人文主义思想以理性为基础,倾向于对人性的的关怀,注重维护人的自由尊严。

鲍西亚是一个勇敢的人,为了追求自己幸福的自由,运用自己的智慧既不违反父亲的遗命又得到了自己的幸福。

剧本中最重要的情节就是“律师”鲍西亚在法庭智辩夏洛克的情节。

在这一情节到来之前,主人公安东尼奥为了让巴萨尼奥能够到城堡寻找鲍西亚而向仇人夏洛克借了3000金币,他和夏洛克约定如果未能按时还清金币愿意用自己一磅肉来偿还。

日期到期之日,安东尼奥按照约定要被夏洛克割掉一磅肉以此来偿还自己违约后果。

作为“律师”的鲍西亚上场。

就在安东尼奥准备无奈的接受法庭的“宣判”的时候,出乎读者的预料,鲍西亚的反应时:“好,那么就是这样。

你必须准备让他的刀子刺进你的胸膛。

”从这一句中,读者以为“律师”已经判定那一磅肉归夏洛克所有。

而接收到这一暗示的夏洛克随即喜出望并大发感慨:“尊敬的法官,好一位优秀的青年。

从《哈姆雷特》和《暴风雨》节选台词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

从《哈姆雷特》和《暴风雨》节选台词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

从《哈姆雷特》和《暴风雨》节选台词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摘要:《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最经典的悲剧作品,而《暴风雨》只是一个带有想象色彩的悲喜剧。

两部作品放到一起来体现莎士比亚,是由于其完全不同的结局令人深思。

《哈姆雷特》带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的悲剧性结局,使得这部作品具有迷人的魅力和深刻的意义。

而《暴风雨》以其“乌托邦”似的理想主义仅仅只是表现剧作家美好的憧憬。

明明是相同的残酷现实,但两者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一悲一喜,惨烈而壮美,和谐而温馨,莎士比亚在两部作品中设定的不同结果也是其人文主义思想由揭露残酷现实到希冀美好理想的转变,由愤世悲情到追求幸福团圆。

从本质上看,两部作品都在揭示现实黑暗和追求人性美好,体现了莎士比亚无限的人文情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哈姆雷特》《暴风雨》人文主义精神一、关于选择《哈姆雷特》和《暴风雨》的台词来表现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

从《哈姆雷特》到《暴风雨》的作品的阅读,带给人无限的唏嘘和对人生的感慨,有种哲理意味,一悲一喜,惨烈而壮美,和谐而温馨,莎士比亚在两部作品中设定的不同结果也是其人文主义思想由揭露残酷现实到希冀美好理想的转变,由愤世悲情到追求幸福团圆。

作品中人的观念差别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未来的走向,而人性更是令人难以琢磨,但与其用怀疑、忧郁的态度去度过宝贵的人生,不如心怀希望,即使现实无情,也可活的无愧于心。

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

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

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

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而又混乱的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政治思想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政治思想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政治思想:主张改革,抑制贵族和教会势力,反对社会动乱和封建内战,主张重用有才能的新贵,反对资产阶级的个人野心和对权力的贪欲。

主张开明君主统治,对内能使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对外则能战胜敌国,维护民族与国家的独立。

莎士比亚的系列历史剧为世界戏剧史上所罕见。

1、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2、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

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

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

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

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3、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

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

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哈姆莱特》的题材、故事情节、主题思想。

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的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和反动的封建王权之间的斗争。

哈姆莱特是悲剧的中心人物,典型的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家。

哈姆莱特的性格发展史。

“欢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行动的王子”是统一的。

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的意义。

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是富有感情和思想,勇于探索,善于分析,但思虑多于行动,剖析偏于哲理。

脱离群众的孤军作战是哈姆莱特悲剧的重要根由。

哈姆莱特的典型意义。

“血腥的国王”克劳狄斯的形象、奥菲丽亚的形象以及雷欧提斯的形象。

从正反两方面反映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他谴责封建贵族争权夺利给国家造成的内乱,认为通过道德改善可以产生开明君主,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与理想的社会制度。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整理]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整理]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14世纪的意大利的一些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开始学习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尤其是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后,大批学者流落西欧,带来许多古典文化的精品,同时,罗马的废墟上也发掘出许多古代的文物。

长期被埋没的古代文化重新被人发现。

地理大发现又大大扩充了人们的眼界,促使人们头脑中的世纪神学观念迅速瓦解。

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蓬勃开始,莎士比亚以以极大的热情怀揣着对自己人文主义理想的实现充满着信心。

然而由于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教会的强大势力,使得人文主义理想难以在现实中实现。

然而就像是恋人一样明知道是不可能在一起的,莎士比亚还是坚持在自己的作品中力图能够使得社会能够实现人文主义理想。

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社会环境变得更恶劣了。

莎士比亚似乎是洒脱了,放开了,却又好像在嘲笑自己年轻时的那种坚持。

只能让人文主义存在于理想中,不让现实玷污了。

1590至1600年,正是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极盛时期,她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政治比较稳定,资本主义工商业也获得迅速发展。

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社会进步要求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席卷整个岛国。

王室与资产阶级、新贵族之间实现了暂时的妥协,矛盾有所缓和,社会比较安定。

莎士比亚面对这种繁荣景象,幻想人文主义思想在现实中能够实现。

他的作品给人一种乐观、激越、明朗的感觉。

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喜剧中,在《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捕风捉影》,《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暴风雨》。

莎士比亚的喜剧成就与其悲剧一样斐然。

他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乐观主义精神作为喜剧创作的基调,在作品中清晰地表达出要求个性解放、热爱现实生活、歌颂真挚爱情等人文主义思想,同时以笑声为武器,对各种各样阻挠社会发展的封建保守势力,给以无情的讽刺。

《威尼斯商人》是这些喜剧中最富有讽刺意义的一部。

剧本表现了男女青年争取个人幸福、反对封建婚姻的主题,揭露了原始积累时期高利贷商人的丑恶行为,歌颂了人文主义理想——友谊、爱情、仁慈对仇恨、贪婪、狠毒的胜利。

解读莎士比亚喜剧《第十二夜》的人文主义思想

解读莎士比亚喜剧《第十二夜》的人文主义思想

解读莎士比亚喜剧《第十二夜》的人文主义思想作者:董宴廷来源:《牡丹》2018年第35期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他的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流传于世的有四十部,成就最高的是他的戏剧。

其中尤为人称道的有“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

本文将以“四大喜剧”之一的《第十二夜》为例,对莎士比亚喜剧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进行解读。

其人文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爱情自由的歌颂,对友情真挚的赞美,对女性自主的赞颂和对理想社会的描写上。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在他创作的早期表现得更为鲜明,并在他的喜剧作品中多有呈现。

这是与当时的创作时代密不可分的,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盛世,莎士比亞受到人文主义精神的感召,对人文主义社会的实现充满了乐观精神与幻想,并通过喜剧创作对新兴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想进行了表达,因此莎士比亚早期的喜剧创作风格与其后期的悲剧风格有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以《第十二夜》为例,对莎士比亚早期喜剧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进行解读,其人文主义思想的展现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一、对爱情自由的歌颂莎士比亚认为,爱情来源于人类追求美好事物的本性,而每个人天生都应当有追求幸福爱情的权利和自由,这种自由不应当为金钱、门第、权力或种族差异所阻拦,也不应当为亲人朋友所拘束摆布,爱情是发源于内心的强烈情感,并只与恋爱双方的两人有关。

这一观点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中反复出现,与当时社会中所流行的宗教禁欲主义和充满了强制性与门第观念的婚姻制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对人性自由的有力歌颂。

《第十二夜》中,富有而权力广大的伊利里亚公爵奥西诺苦恋着富裕的伯爵小姐奥利维亚,这场门当户对的恋情却并不为奥利维亚所接受,奥利维亚则爱上了女扮男装成为奥西诺公爵侍从的薇奥拉,却不知薇奥拉实际上暗恋着奥西诺公爵。

在这段充满纠结的恋情中,任何一方的情感都没有受到财富地位的影响和左右,包括在小说结尾时,得知薇奥拉真实身份的公爵恍然大悟,从而发现薇奥拉才是自己的真爱,而并没有在意她的财富地位如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撰稿人:祝志平指导老师:周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一生辛勤创作,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不仅创作了一系列巨大的悲剧人物形象,如哈姆雷特、李尔王、奥瑟罗、麦克贝斯等;在喜剧创作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乐观主义便是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基调,他的喜剧中充分体现了其追求个性解放、热爱现实生活、歌颂真挚的爱情等人文主义思想。

一、追求个性解放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个性解放主要从反对封建婚姻和世俗等级观念,争取妇女权利等方面反映出来的。

封建婚姻正如恩格斯所说:“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

在这种条件下,关于婚姻问题的最后决定权怎么能属于爱情呢?”⑴莎士比亚在其喜剧中力求打破这些封建专制制度。

他主张爱情、婚姻自由,认为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建立在自由、自愿的基础之上,应打破那些家长包办婚姻制度、世俗等级观念和对妇女权利的剥夺与歧视观念。

(一)追求恋爱与婚姻自由在封建制度下,爱情自由与婚姻自由是寸步难行的,爱情必须建立在家长的意愿下,婚姻必须由家长来决定,父母对子女的婚姻有着绝对的权力。

正如《仲夏夜之梦》中雅典大公对赫蜜雅所说的:“多想想吧,美丽的姑娘,对于你,你的父亲应当是一尊神明;是他给了你这花容玉貌;可不是,对于他,你只好算是一个蜡象,从他的模子里印下;所以把这个形象保留,还是毁灭,全听他的支配。

”“不听你父亲的话,按照雅典法律,那就得死;要不然,就只能披上修道女的黑袍,从此幽禁在凄清的修道院中,对着荒凉的寒月,唱着沉闷的圣歌,终身做一个不育的童女,断绝了七情六欲,把童贞献给上天,一辈子再不许跟男人见一面。

只能如自开自谢、自生自灭的蔷薇。

”然而,莎士比亚却赋予赫蜜雅坚定的反叛精神。

她面对父亲的权威和雅典的法律,没有半点妥协的意思。

她的想法非常坚定:“但愿父亲能用我的眼光来看人。

”“我情愿这样开,这样谢,这样自生自灭,殿下;也不能把我宝贵的贞操奉献给他的主人——假使他的主权我的灵魂怎么也不承认。

”⑵而且她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毅然决定违背父命和雅典的法律,与心上人莱珊德逃离这个没有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国土——她眼中的人间地狱。

在经历了不少的挫折后,在众仙子的帮助下,终于如愿以偿,有情人终成眷属。

当雅典大公和她的父亲也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时,爱情赢得了这场胜利,也就意味着家长包办婚姻宣告失败。

无独有偶,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同样纯朴的少女安妮,面对父母亲的包办婚姻,她拿定主意,不能让别人来支配自己的终身命运,态度十分坚决。

她父亲一心要她嫁给有田有地,但是愚蠢无比的小乡绅史兰德。

聪明的安妮一次又一次地让求婚者史兰德以及他的舅舅难堪,最终这名“求婚者”以告饶、招认、交白卷告终:“拆穿了说,本来,我自个儿跟你有什么好谈的——我跟你河水不犯井水嘛。

都是叫你的爸爸和我的舅舅他们俩闹腾起来的。

要是我运气好,那也罢了;不然的话,让别人去称心如意吧!……”⑶史兰德不仅在观众的大笑声里暴露了自己,同时也把建筑在金钱之上的买卖婚姻的荒谬可笑、可卑可耻的面目通过夸张的喜剧手法,无情地揭露出来了。

而安妮的母亲一定要她嫁给性格粗暴,但是有钱有面子的法国大夫。

她却向她的母亲乞求道:“唉!要我嫁给那个医生呀,我宁愿让你们把我活埋了,杀了!”⑶最后,安妮阳奉阴违,瞒过爹娘,终于甩掉那两个讨厌的求婚者,和自己的情人秘密结了婚。

当范通用这样一番话宣告他们的喜剧性的最后胜利时,对于她的父母,真像突然来了一个晴天霹雳:“你们的主意可就是要她嫁人,不管她跟对方有多少的爱情。

像这样的嫁人真是羞煞人。

……她做错了事,可这错误是神圣的;她骗了爹娘,这欺骗也说不上奸诈,说不上忤逆不孝,说不上违抗家长……”⑷这一段话理直气壮,分明是一种坚定的信仰,是一种属于新的时代的新的道德观、新的伦理观;它鲜明地、相当完整地在爱情和婚姻的问题上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观点。

而在《第十二夜》中,从薇奥拉的身上我们能看到莎士比亚对爱的高尚无私,表现出一种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薇奥拉与孪生兄长西巴斯辛在海上遇上风暴而失散,漂流到伊利里亚岛。

她爱上了这里的公爵奥西诺,女扮男装给公爵当侍童。

她知道公爵爱的是伯爵小姐奥丽维娅,竟然帮助公爵向奥丽维娅求爱。

她的爱是高尚的,是无私的,她把自己所爱的人的幸福当作自己最大的幸福,她为了能让自己所爱的人能得到幸福,宁愿付出自己的一切。

这不正是莎士比亚追求崇高而无私的爱情的人文主义理想的体现吗?再看看《捕风捉影》中的白特丽丝是怎样“唆使”表妹希罗去对付封建包办婚姻的吧:“只有当对象合乎自己的心意的时候,做女儿的才乐得按照向来的规矩,装得恭而敬之地答应道:‘爸爸,由您作主吧。

’要不然的话,还是再行个礼,这样回答道:‘爸爸,这可得由女儿我做主啦!’”⑸真是将莎士比亚反对父母包办婚姻的人文主义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反对禁欲主义中世纪以来,根据禁欲主义编造的灵魂与肉体交战的一套谎言,天主教会竭力宣扬所谓的来自心灵的,受上帝点化的“神爱”,用“神爱”来压制人们正常的恋爱——天主教会称之为“肉欲”,并称之为魔鬼的诱惑,是灵魂的堕落,是可怕的地狱之火。

虽然此时禁欲主义已经基本被人们遗忘了,但是残余的天主教反动势力依然没有停止他们的残酷的宗教迫害,依然想卷土重来。

天主教会的种种教条也还继续盘踞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处,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虽然禁欲主义被打垮了,但它还是阴魂不散,还在那里继续作祟。

莎士比亚利用他的喜剧将社会中的伪装了的禁欲主义揭露了出来。

在《捕风捉影》中,莎士比亚塑造了白特丽丝和班尼迪这一对欢喜冤家形象。

当舞台上的班尼迪坚持摆出一副憎恨异性的姿态时,这样说道:“……哪怕用火烧也烧不掉我这个想法。

我宁可为了这个信念死在炎刑柱上。

”“要我为了女人的缘故,在额头上长出一对角,或者是无形中胸口上挂了一样装饰品,那我只好请小姐太太们多原谅了……我情愿做一辈子光棍。

”而白特丽丝也总是摆出一副痛恨异性的姿态,与班尼迪针锋相对、互相挖苦,唇枪舌剑地斗个没完。

她说:“我宁愿听我的狗对一只乌鸦乱咬,也不要听一个男人在我的跟前口口声声地发誓他爱我。

”⑹人家批评他们骄傲、固执,仿佛这只是“个性”问题,实际上这里主要还是封建意识形态——禁欲主义的残余,通过个性,细微而曲折地表现。

这一点,莎士比亚是分明地给他的观众指出来的。

当这一对儿摆出一副异性厌恶者的姿态、信口开河时,他们的思想总是不自觉地和一些宗教迷信观念混杂在一起。

白特丽丝想象自己被圣彼得迎进了天堂,天堂里住的是一群不娶不嫁的天使,“日子过得好不痛快!”班尼迪认为吃了白特丽丝的亏,对她进行攻击时,更是从最阴暗的迷信观念里取得了他的精神武器。

他诅咒她是女妖魔:“容得她留在这世上,大家就会觉得那地狱简直清静得像是一座圣殿,甚至为了想躲到地狱里去避难,会特意犯起罪来……”⑸然而,莎士比亚在这里举起了人文主义者反禁欲主义的一面大旗——爱情。

两人最终受到捉弄,在众人的撮合下,双方自视为牢不可破的情感防线迅速土崩瓦解,双双陷入了爱河,步入了爱的殿堂。

落到了这狼狈不堪的境地。

从而证明了禁欲主义是站不住脚的谬论。

他们只是自己在反对自己,自投罗网;一切假清高、假正经的姿态,一切聪明伶俐、能说会道都不顶事。

这一对漂亮的人儿终于不得不当场撕下那一种自欺欺人的异性厌恶者的姿态,向爱情屈服了事。

莎士比亚正是想以其喜剧效果来警示世人:禁欲主义在人文主义的先进理想面前就如同纸老虎,不堪一击。

(三)打破世俗等级观念以封建社会中,等级森严。

虽然到了十六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阶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在社会阶梯的顶端还是盘踞着英国皇室和大封建贵族,门阀制度还是受到习惯势力的崇拜和羡慕。

在对待婚姻的问题上,还是必须讲究门当户对。

但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中却试图举起恋爱、婚姻自由的大旗,打破这一世俗等级观念。

在《第十二夜》中,伯爵小姐奥丽维娅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没有阶级烙印的爱情。

面对公爵奥西诺的求爱,她无动于衷。

但她却爱上了代替公爵来求爱的侍童(女扮男装的薇奥拉)。

而奥丽维娅的叔父却执意要她嫁给又蠢又笨的富户安德鲁。

她的叔父还以奥丽维娅的女仆玛莉娅一起极力鼓动安德鲁与薇奥拉决斗。

阴差阳错,安德鲁错把同样漂流到岛上的西巴斯辛当作薇奥拉而要与之决斗,幸好被及时赶来的奥丽维娅制止。

而奥丽维娅也错把西巴斯辛当作薇奥拉,并把他请到家里表示爱慕之情。

于是两人私下结成了百年之好。

从奥丽维娅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人文主义理想。

这是一种打破了世俗等级观念的爱情观,是真正自由的爱情,是新时代新思想的体现。

在《威尼斯商人》中,贵族青年罗伦佐与犹太人夏洛克的女儿吉茜卡相爱,他们用真挚的爱情冲破了种族观念的束缚。

罗伦佐没有因为吉茜卡是犹太人的女儿而歧视她,而是一如既往地爱着她,而且还义无反顾地决定与她私奔。

而吉茜卡为了爱罗伦佐,毅然决定离家出走,与自己的心上人远走高飞。

最终两人不顾一切地走到了一起,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甚至连仆人朗西洛也抛开种族观念,与黑人女孩奈莉莎相爱,并走到了一起。

在此,莎士比亚就是试图打破过去一直束缚着人们的种族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而在《冬天的故事》中,王子爱上了牧羊女。

为了她,王子向天宣誓:“把我的王嗣的名份一笔勾销了吧,父亲!我是我爱情的继承人!”⑺无独有偶,在《暴风雨》中,蜜兰达和那不勒斯王子腓迪南相遇,王子在遭遇了种种不幸和磨难之后,一见到蜜兰达就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爱上她的纯洁无瑕,爱上她的天真无邪。

他还说:“……这一切的不幸遭遇都算不得什么,只要我能在牢狱里每天看一看这位姑娘。

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全都让自由人去享受吧。

在这样一个牢狱里我觉得很舒畅了。

”为了能与蜜兰达在一起,他甚至可以放弃一切,包括王位、自由……而一向与世隔绝的蜜兰达见到王子也对他一见钟情。

她说:“这世界上,除了您,我再不希望别人来跟我作伴;也想象不出,除了您,我还能另外喜欢什么样的形象。

”“为了我太配不上您了;我不敢献出我满心想给予的,更不敢接受那我得不到便活不了命的。

可这是废话,越想遮盖却越是遮盖不住。

去你的吧,装腔作势的娇羞!纯朴而圣洁的‘天真’,给我提个头吧!要是您愿意娶我,我是您的妻;要不,我一辈子都做您的侍女。

跟您做伴侣,也许您会拒绝我;可是我情愿做您的奴婢,不管您要我不要我。

”⑻也许由于这些作品最早在宫廷演出的缘故,出于某种政治目的,莎士比亚最后还是让牧羊女和蜜兰达恢复了其公主身份,这也便变得门当户对了。

虽然如此,莎士比亚跨出去的这半步已经非常的不容易了,已经对当时的世俗等级观念的不合理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而在他的另一部喜剧《善始善终》中,莎士比亚就一度打破了血统的问题,他让一个平民姑娘爱上了一个贵族青年。

虽然只是一种少女的痴心,但这已经是向着平等、自由又迈出了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