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集群文献综述(个人小文章)

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集群文献综述(个人小文章)

关于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相应地,分布在农业中的这些群体则是农业产业集群。

已有的关于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集群的国内外文献很多,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有助于我们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对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集群问题的认识。

关于产业集群的一般性综述尽管产业集群一词最初是由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来的,但是关于产业集群方面问题的研究却有着久远的历史,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些研究共同构成了产业集群理论的组成部分。

最早对集群问题进行研究的是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首先提到了集群一词,并且从分工的角度把其定义成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形成的群体。

马歇尔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第一个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产业集群现象。

通过研究工业组织,他间接表明了企业间的集聚起因于追求外部规模经济。

而后,韦伯从企业微观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探讨了促使工业在一定地区集中的原因。

科斯则运用交易费用理论解释了产业聚集的成因。

波特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他从国家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并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

1990年代以来,克鲁格曼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对产业集聚的产生做了解释,他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前提下,认为产业集聚是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三者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以产业集群的一般性理论为基础,近年来,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从以下角度展开(一)区域视角在对各省的农业产业集群研究方面,赵玉莲(2010)和杨志锐,赵阳(2010)分别探讨了河南省和广东省农业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是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之一,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选择的发展战略。

本文主要综述了产业集聚的理论定义和各种影响因素,以及各国在实施产业集聚的政策成功的经验分析,总结出产业集聚的成败源于政策的合理性。

一、产业集聚的理论定义
1.1 产业集聚的概念
产业集聚是指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聚集行为,重点在生产过程中与特定地域方面形成短期或长期关联。

1.2 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
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主要有:资源优势因素、技术传播/升级因素、市场驱动因素、供给侧因素、政策因素以及文化价值观念因素。

二、各国产业集聚的经验
2.1 中国
中国在实施产业集聚政策方面,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新兴产业聚集发展“空间网络”,形成小额投资和大发展“集聚式创新”等模式,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产业创新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2.2 俄罗斯
俄罗斯的政策环境支持了产业集聚,通过实施“双创产业开发”策略,逐步改变传统企业结构,建立新的产业创新模式和新的创新市场,以及投资互联网和新技术等。

2.3 美国
美国注重对产业集聚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探索区域创新模式和技术进步背后的原因,并努力推动经济发展创新驱动转型。

三、总结
总体来看,实施产业集聚政策必须根据自身的国情给予全面的考量,要考虑到本地民族文化的背景,结合本地的民生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特定的时期背景,实施合理的政策制定。

只有实施合理的政策,巧妙地利用影响产业集聚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才能使产业集聚最大化,收获最优效果。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丈秋综述:产业第聚的动因摘要:产业集聚的研丸fl新古典经济学开姑就引起了许多学者关注,本丈根据对国外冬个浇派的产业集聚的动因研克进行丈故杭理.以及供鉴询人的枝理为扎,进行整合创新.对国外. 国的研丸进行分开研兗,杆国外相关研•丸分为五个視角,分别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视角;针对国的研兗,則以简单的肘间丸后顺序为主遗行杭理。

兴健阀:产业專聚;分工;外部竝济;交易成本一、Jit尹业集聚的研兜早>4腑古典经济学肘期就已经开始,如Marshall (1920丿的外部经济理怡。

关于庐业集聚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糸,学者普遍达成了共帜,认为经济活动的咗间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勺我强化机制,尹业集聚无怡是对于知识溢岀(Rosenthal & Strange, 2004),人力赛本积累和创新(Baptista, 2000),吟低丸争成本和机会主义倾向(Paniccia, 2002),还是在提壽企业的丸争优势方面(Porter, 1998)都翅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庐业集聚背后的动因,虽然已经有了许多派别的研丸,但是还是没有一个共识,各项理论较为松散,没有一个朗術的桓架。

本丈沈图通过丈故枕理总结岀一个規括性的尹业集聚动因脉络。

二.国外研老总的来看,国外经济学对于尹业集聚问題的研无基本上可以归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类别。

下面将逐一对各个类别中的理怡进行简要介绍和搐理。

f-J古典视角:分工与卢业幕棗古典经济学对尹业集聚动因的研克主要集中于分工(斯密,2001),这成为现代尹业集聚理怡成因的理怡基础。

尹业间分工包括了尹业绽的延伸和中间老交易问題,企业间分工导致的圾酬递_增和交易条用的节约成为尹业集聚的根本动因。

Young(1928)对斯潘直观朴素的分工思想进行重新闲述,并突破了斯矗的分工受限于市场谢的观点,笫一次严格论证了市场團,迂回生庐和企业间分工的动态正反馈机制。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产业集聚理论经济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生产活动在空间地理上的集中。

产业集聚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过程在产业集聚理论(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 出现了三次产业集聚研究的高潮:20世纪30年代,Hoover(1937)首次将集聚经济分解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20世纪70-80年,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灵活的“产业区”或新的“产业空间”(Scott,1983);20世纪90年代以来,将创新、技术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贸易的分析结合起来,研究产业集聚的创新体系,以Lundvall(1992)、Krugman(1991 ,1995、Porter(1990, 1994)等人为代表。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1961)从供给角度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和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阐述了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一是专业化投入和生产性服务的规模经济;二是为具有专业化技能的工人提供了集中的市场(劳动力蓄水池效应);三是生产企业从技术、信息等的溢出中获益;屠能(1826)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强调区位运输差异的理论,开创了区位理论的先河;阿尔弗雷德·韦伯(1909)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聚集的概念,他将聚集经济定义为成本的节约,将其假定为内部规模经济的外部表现。

20世纪70年代初,在柔性专业化理论(Theory of Flexible Specialization)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竞争优势理论,其含义是指企业通过寻求合作的方式来获得共同发展,即使这些企业在发展新产品及市场竞争中互为竞争对手,企业也可以通过与竞争对手的信息交换以获得最小化风险与最大化企业竞争能力。

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保护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保护文献综述


知 识 产 权 的相 关 定 义
知识产权 的定义有 广义和狭义之分 。知识产权 广义的定 义最为 突出的是在 《 与贸易有关 的知识产权协议 》中规 定的 知识 产权 内容 : 版 权 、邻接权 、出版 权 、地理 表识权 利等 , 概括起来 就是 权利人对其创作 的智力 劳动成果所享有 的专有 权利 。狭义 的定义 主要 指的是版权 、商标权和专利权 。 我国 目前对知识产权 的定义 尚未形成统一 的认识 ,其主 要流行 的说法 有两种 : 郑思成 的 “ 智 力劳动成果享有说 ”和 刘春 田的 “ 智力 成果 和工商标 记统称说 ” 。首先我 们要 明 白 的是 ,所谓 的保 护就是指知识不 能受 到拥有者或者是拥有者 同意使用者之外 的人侵犯与损 害。唐 海燕 、程新章对知识产 权 的概 括为 : 一是实现 新技术 、新产 品和新 服务的排他 性 , 二是知识发 明者即知识产权者将 自己的发明在市场上进行 流 通。 当然 ,对 于知识 产权 的保护来说 ,形 成系统 的、具有法 律效益 的知识产权 保护机制 ,必然要对新 产品流动和排他性 两者之间进行权 重分析 ,从而保证公共福 利机制和创新激励 机制的 良好运行 。 二、产 业集聚的相关定义 ( 一 )产业集 聚概念 的产生 阶段。产业集 聚 的概 念主要 产生 于 1 9世 纪末 ,马偕 尔最 先提 出集 聚 的 “ 内部效 应 ”和 外部效应 ,也就是 市场 中小企业 的集 聚可以表现 出大企业 的 规模效应 ,中小企业在 集聚 的过程 中可以实现信息 、技术等 企 业信息 的交流 。但是 产业集聚一词 的具 体概念首次提 出还 是 韦伯的 区位集 聚论 ,他在 《 工业 区位论 》一书 中,立足于 集 聚经 济 的角度 ,进而分 析产 业群 的集 聚因素 ; E・ M・ 胡 佛 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 论 中基于成本 的角度进行分析形成产 业 集 聚现 象 的原 因 ,他把 集聚作 为位 的变量综合 考虑生 产 、 运 输和市场销售环节 的成本 ,从而得 出产业集 聚区是成本最 低 的区域 。 ( 二 )产业集 聚概念 的发展 阶段 。产业集 聚概念 的发展 阶段主要集 中在 2 0世 纪末 期 ,代表人物有 克鲁格曼 、T h e o 、 R o l e l a n d t 以及 H e r t o g 。其 中克鲁格曼 的观点集 中为 “ 经济地 理 学说 ” ,认 为产业集 聚 的形 成受 到企业规模 、运输成 本和 生 产要 素等基本要 素的影响 ,产业形成产业集 聚的主要制约 因素取决于要素之 间的经济联系 。即使在技术 外溢很低 的产 业 之间也能形成集 聚 ,但是 这种 因素并不 能对 产业 的集聚产 生很 大的影响 。T h e o 、R o l e l a n d t 和 H e r t o g则进一步对克鲁格 曼 的观点进行补充解说 : 为了实现技术 的互补 ,并 且从互补 的技术 中获取收益 ,降低 生产成本和创新风 险 ,依 赖性较高 的企业 、中介机构 、知识生产机构之间形成相互联系 的网络 , 这种 网络就是产业集聚 。 本文认为 ,产业集 聚是产业发展过程 中出现的一种依赖 于产业 而在地域上相对集 中的状态 , 而这 中状态是不稳定 的。 其受 到来 自于人员流动 、生 产成本 、生产技术 等多方面因素 的影 响 。 三 、知 识 产 权 保 护 与产 业 集 聚 的 研 究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研究综述一、产业集群国内外研究现状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集聚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经济基础的区别,其在国内外的研究阶段、内容和方向各有不同。

1.1发达国家研究现状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发达国家。

国外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等方面。

其侧重点主要为集聚经济和地方制度。

1929年,韦伯(Alfred Weber)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先提出了产业集群(Cluster)。

其区位理论认为,集群的产生是自下而上的,是企业对集聚的优势认知而自发形成的,由此提出了集群形成的四因素论,引入了集聚因子的概念。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中首先提到了“产业区”这一概念,并将“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获得”的经济称为“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cs)”1。

20世纪50年代,F·帕鲁(Perroux)提出的增长极理论和前苏联学者科洛索夫斯基(Korosovski)提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式认为集群是依靠国家的投资和政策自上而下完成的,从集群经济的角度研究了产业群。

20世纪70年代,在发达国家经济普遍衰退时,长期被忽视的中小企业集聚地区的经济发展却不错。

为了改善经济困境,复兴地方工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兴起。

2意大利社会学家Banasco(1977)首先关注意大利东北部与中部地区的发展,并提出了“第三意大利”的概念。

Giacomo Becattini在将“第三意大利”与马歇尔在英国观察到的“产业区”比较研究后,认为这些产业区的发展得益于本地劳动力分工基础上实现的经济外部性,以及当地社会文化背景支持下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

Lynn Mytelk和Fulvia Farinelli把产业集群分为:非正式群、有组织群和创新群,探讨如何在传统产业中培育创新群、建立创新系统,从而使传统产业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产业集聚的动因摘要:产业集聚的研究自新古典经济学开始就引起了许多学者关注,本文根据对国外各个流派的产业集聚的动因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以及借鉴前人的梳理方式,进行整合创新,对国外、国的研究进行分开研究,将国外相关研究分为五个视角,分别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视角;针对国的研究,则以简单的时间先后顺序为主进行梳理。

关键词:产业集聚;分工;外部经济;交易成本一、引言产业集聚的研究早在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就已经开始,如Marshall(1920)的外部经济理论。

关于产业集聚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学者普遍达成了共识,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自我强化机制,产业集聚无论是对于知识溢出(Rosenthal &Strange,2004),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Baptista,2000),降低竞争成本和机会主义倾向(Paniccia,2002),还是在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方面(Porter,1998)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产业集聚背后的动因,虽然已经有了许多派别的研究,但是还是没有一个共识,各项理论较为松散,没有一个明晰的框架。

本文试图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出一个概括性的产业集聚动因脉络。

二、国外研究总的来看,国外经济学对于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归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类别。

下面将逐一对各个类别中的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和梳理。

(一)古典视角:分工与产业集聚古典经济学对产业集聚动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工(斯密,2001),这成为现代产业集聚理论成因的理论基础。

产业间分工包括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中间品交易问题,企业间分工导致的报酬递增和交易费用的节约成为产业集聚的根本动因。

Young(1928)对斯密直观朴素的分工思想进行重新阐述,并突破了斯密的分工受限于市场围的观点,第一次严格论证了市场围,迂回生产和企业间分工的动态正反馈机制。

而随着乘数理论的发展,Young (1928)的理论更多地被描述为“分工决定分工”,即市场规模引致分工的深化并导致市场规模扩大这样一个循环累积、互为因果的演进过程。

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文献综述摘要: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很重的现象,当前,产业集群的壮大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已日益受到关注。

因此产业集群这种现象越来越得到理论界学者的重视。

本文回顾了产业集群研究的经典理论,简要介绍国内外有关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现状。

最后本文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理论研究加以总结并进行评述。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聚、竞争优势一、国外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第一个将系统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

他把经济规模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的规模,这和专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第二类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和资源、他们的组织及管理的效率。

他把第一类的经济规模成为外部规模经济,把第二类的经济规模成为内部规模经济。

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

当产业持续增长,尤其是集中在特定的地区时,会出现熟练劳工的市场和先进的附属产业;或产生专门化的服务性行业以及改进铁路交通和其它基础设施。

马歇尔还用随产业规模扩大而引起的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来说明产业集群这种现象。

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不同,区域经济学家韦伯、胡弗等从资源地理分布的角度来解释了企业集群行为,他们认为,企业的地理分布受到投入要素、产品市场和消费者分布的影响。

新经济地理理论对他们的理论加以发展,认为企业集群的发展原因可归结为三方面:降低了的运输成本,高质量的劳动力市场和当地技术存在的外部性。

克鲁格曼通过建立一个产业群模型来说明企业和产业一般趋向于在特定的区位集中,然而,不同群体和不同的相关活动又倾向于集结在不同地方。

他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分析并认为,在一个区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集聚,这就是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集聚机制的文献综述产业聚集是一个较为古老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显著特征。

关于产业聚集机制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同学科和流派从不同的视角比较、分析了产业聚集问题,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对产业聚集理论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新古典学派、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产业聚集机制理论可以分为理论形成、发展和最新研究进展三个阶段。

近年来,由于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我国产业集聚现象在各区域都较为明显。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产业集聚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国内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产业聚集机制的影响因素、产业集聚机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

一、国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17世纪创立的古典生产区位理论,包括河流、交通、资源等自然因素,被认为是产业集聚力的来源,且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中研究成果颇丰。

Krugman等人从经验上证明了一个地区优越的自然属性在城市区位的形成上具有先天比较优势(Fujita和Mori,1996;Krugman,1993;Matsuyama和Takahashi,1998)。

1977年,Dixit和Stigliz联合发表了《垄断竞争与产品的多样性》一文,开创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建模技术,学者们开始从不完全竞争范式中探寻解释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集聚机制。

Marshall(1920)是最早从外部性中寻找企业集聚机制的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认为规模经济应有内外之分,内部规模经济是企业内部生产能力的扩展,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外部规模经济包涵范围广,主要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分工协作,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力市场、技术知识及基础设施的共享。

Harris最先提出企业应靠近大市场进行生产经济活动的市场潜力理论(Harris,1954)。

而Puga(1999)的研究表明当产品的运输成本与工人在地区间的流动成本较低时,会促使企业分散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

Papageorgiou和Thisse(1985)假设企业与消费者数量呈正态分布,企业希望选择靠近大市场区域从事生产活动,且生产者集聚带来产品多样化引致偏好多样化的消费者集聚,从而,推动了土地租金价格上涨和厂商之间竞争加剧,进而形成均衡的空间集聚分布。

Fernandez(2005)在地区政府的财政收支与地方公共服务水平呈正向关系基础上建立理论模型,分析结论表明地方政府采取资本税优惠的政策虽能有效地防止资本外逃、保护地方税基,并吸引更多产业集聚,但这却降低了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

Borck和Pflueger(2006)却认为即使在集聚租为零的条件下,地区间税收政策博弈的均衡结果使得地区间的税收不相等,会产生多个集聚中心—“偏集聚”。

二、国内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对产业聚集机制的研究起步较晚,关于这一主题的系统性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产业聚集的概念介绍、形成机理及其原因等方面。

仇保兴(1999)在其著作《小企业集群研究》中,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小企业在特定地点聚集的一些特征,并对小企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及其演变作了分析。

仇宝兴认为,企业集群是介于层级组织与市场组织之间的一种中间性组织,并把企业集群定义为一群自主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一种中间性组织,其作用是能有效克服内部组织失灵和市场失灵。

王缉慈(2001)在其著作《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中,系统介绍了国外产业聚集理论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区域研究和区域发展的现实,对国内外企业集群的典型案例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比较,认为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专业化产业区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对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传统区域发展理论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发展的政策建议,即应该发展企业集群,营造区域创新环境,走多样化、具有特色的区域发展道路。

金祥荣和朱希伟(2002)认为,专业化产业区产业内的聚集力量来源于产品差别、集体学习和相互依赖,产业特定性要素在特定地理空间的大规模聚集解释了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并用数量模型分析和论证了产业聚集的内在机制和动力。

朱英明(2003)对国内外产业聚集理论进行了研究与述评,并研究了产业聚集对创新和学习的影响以及产业聚集与区域发展的的关系。

徐康宁(2006)在对产业聚集的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自然禀赋、专业分工、外来投资和制度变迁等几个方面重点研究了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同时,还对产业聚集的经济绩效,即产业聚集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罗能生、谢里、谭真勇(2009)从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内生互动机理与经验实证两个方面,梳理和归纳了该领域前沿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为政府从宏观层面有效地协调地区间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三、产业聚集机制的影响因素影响产业聚集的因素颇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Ellison和Glaeser(1999)考察并发现了自然禀赋优势对产业聚集的重要作用。

Glaeser和Kohlhase(2004)认为,自然禀赋的重要性依赖于运输成本的高低,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实际运输成本的下降幅度达到90%,因此,自然禀赋对产业聚集的作用已越来越弱。

Holmes(1999)发现了投入共享和产业聚集的正相关关系。

Wood和Parr(2005)考察了交易成本和聚集经济的关系,在他们看来,除了生产成本之外,交易成本也是影响聚集经济的重要因素。

他们认为,由于各地区的制度、商业、文化和语言等特性随着空间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些差异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交易成本,厂商聚集于某一区位可以节约交易成本。

Rosenthal和Strange(2001)运用EG系数测算了美国制造业在邮政编码、县和州三个区域层次的聚集程度,考察了制造业聚集的微观经济基础,结果表明,劳动力市场共享在各个区域层次显著影响制造业聚集,知识溢出只在邮政编码区域层次上显著,运输成本和自然禀赋优势对产业聚集的影响随地理单元的大小而不同,对以州为地理单元的产业聚集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较小的地理单元的产业聚集没有多少影响。

国内也有学者对产业聚集的影响因素作了比较细致的研究。

文玫(2004)用第二、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考查了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集中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工业聚集于市场大的地区;低交易成本和运输费用有助于工业聚集于该地区;工业中心内较高的工资和价格水平对厂商在区域间的选址没有显著影响。

路江涌和陶志刚(2007)运用EG系数作为衡量行业聚集的指标,研究了行业聚集的微观基础,他们的分析是基于行业的。

其研究结果表明,地方保护主义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聚集;溢出效应、运输成本是影响行业聚集的重要因素。

此外,他们还研究了自然资源禀赋对行业聚集的作用。

他们以农产品投入比率、矿产品投入比率以及电、燃气和水投入的比率作为衡量自然禀赋的指标,结果表明,农产品投入比率和矿产品投入比率显著正向影响行业聚集,而电、燃气和水投入的比率的影响为负。

金煜、陈钊和陆铭(2006)以地区工业产值占全国总的工业GDP的比重来度量工业地区聚集程度,并利用1987—2001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地区工业聚集的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开放促进了工业聚集,而经济开放又与地理和历史的因素有关;市场容量、城市化、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政府作用的弱化也有利于工业聚集;沿海地区具有工业聚集的地理优势;但是,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对工业聚集的作用不显著。

刘军和徐康宁(2009)用历史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长期考察了中国工业聚集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政治稳定性、区位优势、交通运输条件以及制度和政策是影响中国工业聚集的重要因素。

四、产业聚集机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产业聚集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一些成果证明产业聚集促进经济增长。

Martin和Ottaviano(2001)综合Krugman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和Romer的内生增长理论,建立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相互强化的模型,证明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能够降低创新成本,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也促进产业聚集。

Fujita和Thisse(2002)在假定区域间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前提下,证明了产业聚集能促进经济增长。

Brulhart和Mathys(2006)基于欧洲各个地区面板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聚集经济显著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并且这种聚集效应随时间而逐渐增强。

但是也有部分研究得出了与上述成果不同的结论。

Bautista(2006)基于墨西哥32个州1994–2000年的数据,以人口密度衡量聚集水平,并使用工具变量解决聚集经济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聚集经济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

Martinez-Galarraga J.等(2008)运用西班牙1860–1999年的数据,研究经济密度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发现了聚集效应的存在,在1860–1985年间,就业密度提高一倍,工业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3–5个百分点。

同时发现在整个样本期间聚集效应存在递减趋势,1985–1999年没有显著的聚集效应存在,其原因是较高的拥挤成本抵消了聚集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以此为基础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遵循“倒U”型曲线,即某一区域的空间聚集经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国内也出现了大量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成果。

范剑勇(2006)利用中国2004年地级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截面数据,以非农就业密度衡量产业聚集,研究产业聚集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对非农就业密度的弹性系数为8.8%左右。

罗勇(2007)选取5个典型省份,在每个省份选取一个聚集程度较高的行业,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对特定产业聚集与各省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产业聚集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同时拉大了与其它地区的差距。

刘军和徐康宁(2010)用1999—2007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影响。

结果显示,产业聚集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并同时导致区域差距的产生。

区域差距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聚集区与非聚集区经济发展的自然落差;二是四大区域之间产业聚集增长效应的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产业聚集程度的不同导致外部规模经济、技术外部性和金钱外部性的差异。

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的产业聚集增长效应符合“倒N”型假说,并验证了当前中国的产业聚集增长效应处于“倒N”型曲线的中间阶段。

五、产业集聚机制的研究展望从以上关于产业聚集机制理论各种文献来看,众多学者采用理论和实证的分析方法对此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意见,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建模技术的限制等原因,至今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已有成果在解释现实经济活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缺陷,同时,也忽视了一些重要的研究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