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书法艺术与难得糊涂

合集下载

郑板桥:人生难得是糊涂,半醒半醉才逍遥

郑板桥:人生难得是糊涂,半醒半醉才逍遥

郑板桥:人生难得是糊涂,半醒半醉才逍遥清朝有一怪人,身居“扬州八怪”之首。

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却到49岁才得到一个七品芝麻官,但他拒不奉承,还骂了一辈子贪官。

他诗书画三绝,画竹无人能出其右,穷得靠卖画为生也要明码标价,但又爱钱有道,豪绅要,他偏不画。

他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

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却又写下“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世间污浊,他无疑是个清醒之人,而清醒之中又带着半分糊涂沉醉。

此人便是郑板桥。

茫茫人海,物道君独喜欢“有癖”之人。

人无癖,则无趣。

有癖,说明他性情真,不虚伪。

郑板桥正是一性情中人,人人说他怪,我独爱其真。

都说字如其人,他的字便十分古怪。

时人追捧黄庭坚、赵孟頫,他想:“为何不能有自己的?”于是在“八分书”汉隶中加入行楷草,自己戏称“六分半书”。

乍一看乱糟糟,但细看也错落有致,被称为“乱石铺街”,成了有名的“板桥体”。

▲行书七言(左)和书法五言(右)▲板桥行书。

郑板桥的怪,怪在他不随波逐流,而是选择独树一帜。

60岁时,他辞官到扬州,生活穷困,只能重操旧业──卖画,但跟30年前不同,这时他声名在外,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鳝说他“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求字画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但他卖画也史无前例,“达官贵人不卖、钱够花时不卖、不高兴时不卖”,而且大大方方制定了《板桥润格》:“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

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明码标价,不准砍价,拒绝赊账。

真是世俗又可爱。

▲《君子兰蕙》郑板桥▲《梅兰菊竹图》郑板桥他卖画不仅明码标价,还得看人品。

凡是坏事做尽的富绅,纵出高价,他也不画,还以藏头诗调侃道:“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

”有个平日里巴结官府的豪绅求他题写一个门匾。

郑板桥给他写了“雅闻起敬”。

上漆时,他叮嘱漆匠只漆字的一部分。

过段时间,没上漆的部分暗淡了,而上漆的部位越发清晰。

郑板桥书法艺术风格分析

郑板桥书法艺术风格分析

郑板桥书法艺术风格分析郑板桥为清代中期著名的书画家,他有着独特的书写风格,在楷书草书和隶书方面都有着极深的造诣。

本文通过对郑板桥书法的艺术风格为切入点,对其的书法思想进行探究。

一、郑板桥书法的艺术风格1.楷书郑板桥因自幼学习书法,楷书的功底较为深厚,主要以小楷为主,效法王羲之、苏东坡、钟繇、欧阳询等人,最终其楷书形成了工整秀丽的风格。

郑板桥早期和晚期的作品所呈现的风格也有所不同。

在郑板桥30岁之前,他的作品深受钟繇和王羲之的影响。

他吸收前人的小楷精华,将其特点融为一体,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小楷风格。

既有钟繇的古朴,又不缺乏王羲之的妍美风格。

郑板桥的小楷字形做到了长短结合,整体略扁,笔法矫健,精致细腻,错落有致,使人感受到一种平和之美,沉稳之感。

而郑板桥后期的小楷作品则深受欧阳询的笔锋影响,笔画略显瘦硬,字体紧密,字形端正,工整秀丽。

自中年以后,郑板桥开始突破小楷的束缚,转而向中楷大楷进行探索。

为了突破小楷的拘束,中楷主要效法的是黄山谷,自此之后,笔法瘦劲有力,结构中宫收紧,字形又瘦又长,展现出一种纵横开阖的恢宏气势。

相比之下郑板桥的大楷作品比较少,多为匾额中的作品,其大楷作品笔画浑厚,粗细均匀,结构端庄,呈现出一种古雅浑厚,厚重拙朴的艺术风貌。

2.草书郑板桥深厚的楷书功底,也为其草书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楷书和草书都是相互影响的。

《书谱》中对草书和楷书的关系有所阐述,其中写道“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回互虽殊,大体相涉。

”草书若没有楷书作为基础,草书就将缺乏严谨,楷书如果没有草书的用笔意识,写出的楷书将缺乏灵动之感。

郑板桥的草书有其楷书作为根基,也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从而形成内敛古朴的风格特征。

郑板桥的草书作品主要效法怀素,行笔浓淡交替,轻重多变,线条流畅,节奏鲜明,沉着飘逸。

用笔做到上下牵引,连绵不断,劲健的笔力书写出圆润、灵动的线条,使其草书在变化中,更富有韵味。

难得糊涂书法

难得糊涂书法

难得糊涂书法高级搜索矢量书法精品郑板桥《难得糊涂》1001 × 425 - 85k - jpg难得糊涂书法大图点击还原1024 × 419 - 171k - jpg郑板桥《难得糊涂》书法,系800 × 380 - 118k - jpg1787W陈孟康94x45【难得糊涂】500 × 922 - 166k - jpg难得糊涂书法760 × 334 - 50k - jpg难得糊涂2328 × 1164 - 502k - jpg难得糊涂中文古典书法中文古典800 × 800 - 69k - jpg郑板桥难得糊涂书法拓片450 × 623 - 43k - jpg转—郑板桥书法“难得糊涂”2952 × 1252 - 533k - jpg难得糊涂3134 × 765 - 1009k - jpg书法难得糊涂760 × 570 - 64k - jpg名稱:清鄭燮難得糊塗2447 × 972 - 432k - jpg难得糊涂-麦洪枝书法习作500 × 880 - 117k - jpg难得糊涂大图点击还原1024 × 555 - 92k - jpg是怎样写出了难得糊涂,我们500 × 455 - 67k - redir难得糊涂-麦洪枝书法习作500 × 1008 - 87k - jpg查看“难得糊涂”书法镜片全部大200 × 200 - 10k - jpg高仿郑板桥书法《难得糊涂》369 × 185 - 15k - jpg关键词:难得糊涂字画书法古代1024 × 614 - 146k - jpg 难得糊涂大图点击还原698 × 1024 - 177k - jpg 。

扬州八怪郑板桥 难得糊涂铸传奇

扬州八怪郑板桥 难得糊涂铸传奇

扬州八怪郑板桥难得糊涂铸传奇郑板桥清代康熙年间,我国出了个怪才,文坛把他列入“扬州八怪”之一,茶人称他为茶怪。

这个怪才就是“难得糊涂”的郑板桥。

康熙三十二年(即公元1693年)冬,板桥伴着漫天大雪降生到了扬州兴化一个郑姓读书人家。

郑家这个小孩十岁前的乳名叫“麻丫头”,10岁时父亲才为他取名郑燮,字克柔。

这个“燮”字很特别,有“调和、谐和”之意。

郑家以燮字为名,就是含有三把大火一起烧,希望他光耀门庭、兴旺发达。

郑家为起这个名字,可谓煞费苦心、引经据典,从我国古籍《尚书》中找典故。

《尚书·洪范》说殷朝贵族箕子归顺周时,对周武王说:大禹治水后,天帝赐予他“洪范九畴”,其中包含三德,即“正直”、“刚克”、“柔克”。

箕子解释“柔克”说:“燮友柔克”。

一句古语中包含了郑板桥的名和字,其父十分高兴,他希望儿子长大后“和顺、克柔、治世”,成为国家之栋梁。

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父母望子女成龙成凤之心意是相通的。

在近代中国,很多人不知郑燮为何人,但无论是文人、政客,还是平民百姓,几乎没有不知郑板桥的,因为大家都爱他的“难得糊涂”。

郑板桥的一生充满怪诞,连刚出生时父亲起的乳名都是怪怪的。

明明是一个男孩、一个公子,却偏称为“丫头”,还在前面加上一个“麻”字。

这个乳名(小名)实在是又贱、又难听,鄙俗得很。

一个书香世家给儿子起这么一个鄙俗不堪的乳名,一般人家都很难叫出口,何况是读书人家。

究其原因是民风民俗使然。

据说贱名能长命,就象我们今天看的电视剧中孩子的乳名,有叫“狗蛋”、“狗剩”、“狗娃”、“丫丫”、“妞妞”等一类,阎王爷不要,家里就好养活。

还有我们的著名主持人王小丫,“小丫”即“小鸭”,其父母是否有“丑小鸭变天鹅”之意,不得而知。

郑板桥的乳名“麻丫头”,据说是经在县里任学官的祖父批准的,并关照全家老小上下,一律只准叫“麻丫头”,不准称呼少爷、公子。

一般人长大懂事后,都很忌讳别人叫他乳名,但郑板桥就是怪。

“难得糊涂”的郑板桥:闲章不闲

“难得糊涂”的郑板桥:闲章不闲

“难得糊涂”的郑板桥:闲章不闲竹,已然成为郑板桥标志性的作品。

除了画竹,他还擅画兰、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还有一绝:“闲章”,你可别不知道!他的闲章让人品味人生,陶冶思想,方寸之间意义深远。

清朝名列“扬州八怪”之一“难得糊涂”的郑板桥,为官清正,不会奉承上司,他虽是进士出身,却当了十二年的县令。

所以,潍县任职时,书画上常盖“七品官耳”一印,显示了一个失意文人对封建贵权、黑暗官场的蔑视和嘲讽。

他才华横溢,为人正直,在生活中,曾经把自己的人生状态和处世态度寄予在印章之中,形成了一道颇有意趣的艺术景观。

读其印可读出一个明明白白的郑板桥,他在书画作品中使用过的闲章,或大或小,或阴或阳,常见的约有30余颗印章,都出于当时的篆刻名家沈凡民、高西园之手。

他的印章以篆文居多,如“郑燮之印”,一生鄙弃权贵,曾刻有“风尘俗吏”闲章。

郑板桥的闲章的一大特色就是把自己为人处世之道一一道出。

如:“雪婆婆同生日”、“横扫”、“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

读者这些印文,一个不谋富贵、同情人民、厌恨不平社会的书画家的形象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他的闲章别具一格,耐人寻味其印文意味深长,为人所称道。

他的私藏印章寓人品于字里行间,颇具韵味。

常见的钤印有“俗吏”。

初看印文平淡,细究方觉可贵,这正是一代名家的高超之处。

从他的这些印文中,不难看出一个不谋富贵、同情人民、厌恨不平社会的书画家正气凛然的形象。

他有一方闲章,刻的是“青藤门下牛马走”,这七个字中包含了他的理想和心愿,表达了他愿意拜明代著名画家徐渭先生的门下,情愿当牛做马、为奴为仆、虚心学习的态度,细读之下让人感动莫名。

他是诗人、书画家、进士,做了十二年小小县令而不得升迁,实属怀才不遇,仕途维艰,“二十年前的旧板桥”是他常用的闲章,以此来勉励自己好好做人。

郑板桥的印章更多地表现的是他的为人风格和在艺术上的追求,比如“雪浪斋”、“郑大”、“无数青山拜草庐”等,都是别开生面的印章佳品。

郑板桥:难得糊涂!艺术人生中留下了一些逸闻趣事

郑板桥:难得糊涂!艺术人生中留下了一些逸闻趣事

郑板桥:难得糊涂!艺术人生中留下了一些逸闻趣事(图)扬州八怪纪念馆“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他的官宦生涯、艺术人生中留下了一些逸闻趣事。

但他的“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质朴,几分率性,几分幽默,几分酸辣。

勇判风流案:为官后,板桥办事不怕世俗的流言蜚语,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他在范县当县令时,范县有崇仁寺和大悲庵邻近相对,有一对年轻的和尚、尼姑相爱,村子里的人因为他们触犯了“清规戒律”,抓去见官。

郑板桥见两人年龄相仿,郎才女貌,情投意合,就判“令其还俗,配为夫妇”,还专门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们,其中有两句:“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侨。

”这是在封建社会,就是在今天,世俗喷子的唾沫星子也会淹死人啊。

难得糊涂:公元1751年,郑板桥在潍县“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觉怅然。

”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争名夺利,争胜好强,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还是糊涂一些好,万事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也就安宁了。

于是,他挥毫写下“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传世的名言,也是他为官之道与人生之路的高度总结。

后人感慨这“难得糊涂”四字中富含哲理,有人作为处世的格言,总结出官场圆滑哲学。

如:当老好人,只表扬,不批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政不担当,不作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等等。

其实,郑板桥在“难得糊涂”的下面,还写有“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

”一行小字。

郑板桥说这话真实意思是:在任何情况下,退一步的心态有多难,多重要。

看,今人误解了多少。

吃亏是福:郑板桥“吃亏是福”的小字注解是:“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

损于己则利于彼,外不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继平且安。

福即是矣。

”很明显,郑板桥倡导的人生哲学中暗含辩证思维。

满与损、盈和亏是对立统一,并能互相转化的关系。

“吃亏是福”与老子的福祸相依的辩证哲学一脉相承。

难得糊涂的由来

难得糊涂的由来

难得糊涂的由来郑板桥"难得糊涂"的由来"难得糊涂"乾隆辛未(1751年)秋九月十有九日板桥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四字写得妙趣横生,韵味无穷,这是他将真、草、隶、纂书融为一体而独创的一种奇特手法,有"乱石铺街、杂乱有章"之誉。

据说,"难得糊涂"四字还有一段有趣的来历。

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洲云峰山观看郑公碑,晚间借宿于山下一老者家,老者自称是"荒村野臾"糊涂之人,郑观其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与他交谈得十分投契。

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儒便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之上。

郑板桥有感于老人糊涂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空余,郑板桥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有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

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

"写罢也盖了一方印章"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郑板桥这才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官员。

他见砚台还有空处,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

这段文字与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被老人做成条幅流传开来,人们感慨其中蕴含的哲理,把它视为人生境界之追求,"难得糊涂"也就越传越广了。

郑板桥:"难得糊涂"下的清白郑板桥(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原名郑燮,号桥板,又号理庵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泰州兴化东城外郑家巷人,是"扬州八怪"之一,因为他在所作的书画下款都题"板桥郑燮"的字样,后来人就逐渐称他为郑板桥。

[析“难得糊涂”]难得糊涂

[析“难得糊涂”]难得糊涂

[析“难得糊涂”]难得糊涂清郑板桥曾云:“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

”他手书的“难得糊涂”四字,现在成了一种时髦品,不少人将其张挂作为座右铭。

这实在有点令人啼笑皆非。

其实张挂者并不了解,这四个字乃是一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当时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知县,他为民兴利除弊,深受百姓拥戴。

不料连遭特大水旱灾害,民不聊生,哀鸿遍野。

郑板桥坐卧难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署斋听竹》诗)。

他多次上书,请求上司放粮赈济;还勒令积粮大户平抑粮价,要求巨商富户轮流“设厂煮粥,赈济灾民”(《清史稿》,下引同)。

他的种种善举,结果却获得恶报,不仅“以请赈忤大使”得罪了上司,还得罪了当地富商巨贾、土豪劣绅。

上下恶势力相纠结,群起而攻,竟“以贪婪褫职”,捏造罪名,丢了乌纱帽。

“难得糊涂”四字。

正是在这样黑暗现实的背景下“蹦”出来的。

可见这四个字,乃是郑板桥对当时恶人当道、好人受欺、是非颠倒黑暗世道的愤懑之辞,是反唇相讥,是无可奈何的自我嘲讽和劝慰。

如果离开这一特定的社会背景,孤立地看此“难得糊涂”四字,似乎是叫人在是非、矛盾面前装聋作哑不表态,不伤任何一方感情,做“好好先生”,以图随俗浮沉,得过且过。

这岂不成了滑头哲学,成了老奸巨猾之言。

在现实生活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人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实事求是地明辨是非曲直,解决矛盾,正气才能上升,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在如今正气上升的大好年代,我们应当做心明眼亮、直面人生的勇士,切不可奉行“刻方为圆”的消极的混世哲学,以“糊涂”为荣。

当然。

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一些芝麻蒜皮小事,有人不计较,装点“糊涂”,和谐相处,也是可取的,但这不属本论题议论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板桥的书法艺术与难得糊涂板桥是一个脾气古怪的人,所以表现于书法上的,也与人不同。

他用笔很遒劲,字体的结构离奇变幻,也不充许别人追随。

无论真草隶篆,都是用画法来写,尝自称是“六分半书”。

他写出来的字,就非篆非草,非楷非隶,而又真书中有隶意,隶书中有篆法,所以能自成一派。

杭州金冬心曾评论板桥的字说:“板桥风流儒雅,极有书名。

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

”板桥自己也曾说:“字学汉魏,崔蔡钟繇,古碑断碣,刻意搜求。

”板桥为什么创造这样奇特的字体呢?他曾自己解释说:“……后来见世人好奇,因以正书杂篆隶,成其一种奇书。

”从这里可以知道,板桥书法的奇特别致,是为了矜奇异,迎合当时人们好奇的缘故。

在《扬州画舫录》上,也曾这样说:“他实是以八分书与楷书相杂,自成一派的。

”又查礼《铜鼓书堂遗稿》云:“郑燮书行楷中笔多隶法,意之所之,随笔挥洒,遒劲古拙,别具高致。

”总之,板桥胸襟旷达,才气纵横,发之于书,就纯任自然,笔随意转,长短密疏,浓淡肥瘦,大小相间,各具意境,不可以定法度之。

乾隆诗宗蒋心余太史,曾题板桥的画兰兼评书曰:“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翻;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尽笑板桥怪。

”又题板桥画册一绝云:“未识顽仙郑板桥,其人非佛亦非妖;晚摹瘗鹤兼山谷,别辟临池路一条。

”蒋太史可谓板桥知音者矣。

板桥的书,他曾自己说是从黄氏悟入。

在他的全集中,曾有题画竹云:“与可画竹,鲁直不画竹,然观其书法,罔非竹也。

瘦而腴,秀而拔;欹侧而有准绳,折转而多断续。

吾师乎!吾师乎!其吾竹之清癯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疏密。

此幅奉赠常君酉北。

酉北善画不画,而以画之关纽,透入于书。

燮又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

吾两人当相视而笑也。

与可山谷亦当首肯。

”可见板桥书法,与画竹有相通处,而画竹中,亦有篆籀笔法。

余曾藏有板桥书条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漓半无墨,醉来信心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

”从这一首诗中,我们可看见板桥作字的风度。

一种才气纵横、盘礴不羁的作风,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张维屏在《松轩随笔》中说:“板桥大令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真意、真趣。

”又牛应之《雨窗消意录》云:“乾隆时,兴化郑燮工书画,书增减真隶,别为一格,如秋花绮石,野鹤戛烟,自然成趣。

时称“板桥体”,效者甚多,然皆未能似之。

”余藏有板桥墨迹一幅,中自书跋语云:“板桥居士从不学南宫书,以其飘洒有神助,不可貌袭也。

是书第五行鲤字起手,忽有米意,亦不自知其然而然。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板桥向来不学米书,因米书乃天授而非人力,不可貌袭。

今鲤字无意中得米意,就使他惊讶了。

近人杨守敬《书学通言》云:“若板桥行楷,寿门隶书,皆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

然以之师范后学,往往坠入魔道。

”总之板桥的书法,是合书画于一炉,而又出于熔工的炼冶的。

有欧阳的俏丽,颜的浑朴,黄的风神,瘗鹤铭的间架,又配以板桥的笔力才情,所以如舞鹤游天,无往而不利。

摹之者,才情往往不及板桥,终是貌合神离,粗俗癞疥,相去千里矣。

《潍县城隍庙碑记》,即板桥真书。

又《板桥全集》,亦板桥手书。

镌工司徒文膏,刀锋遒毅,不损毫芒,也是乾隆时版刻胜手。

不曾放弃2004-02-24 05:26我爱板桥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

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

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

亦能治印,“接近文何”。

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不曾放弃2004-02-24 05:28郑板桥故居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

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

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

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

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

大约在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

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

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

二十六岁至真州之江村设熟教书。

三十岁,父亲去世,此卑迩乓延卸永Э唷W?lt;>诗,慨叹“郑生三十无一营”二、卖画扬州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

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

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

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

三十三岁,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

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

三十五岁,客于通州。

三十六岁,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各一部。

三十七岁时,作<>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

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三、中举人、进士及宦游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诗。

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

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1737年,四十五岁, 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

乳母费氏卒。

1739年,四十七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

1740年,四十八岁,为董伟业<>作序。

1741年,四十九岁,入京,侯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

四、作吏山东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

1743年,五十一岁,将<>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司徒文膏。

1744年,饶氏生子。

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

是年山东大饥,人相食。

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然自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

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

秋以歉收,捐廉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

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

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之。

秋大熟,潍县灾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纪其事。

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

秋末,书<>。

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禹王台勘灾。

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深得百姓拥戴。

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

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

1748年,乾隆出巡山东。

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

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病殁。

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

重订<>、<>、<>,并手写付梓。

1750年撰<>。

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

1751年,五十九岁,作<>横幅。

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

在<>和<>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五、再次卖画扬州“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

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

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

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

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

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

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

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

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

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

板桥二子均早卒,以堂第郑墨之子鄣田嗣。

艺术成就诗画书的完美结合,这构成了郑板桥的主要艺术特色,在画幅中,他用“六分半书”题诗题句,或穿插或避让,巧妙地连接整个画面,使之有机结合。

郑板桥诗书画印四美合一,构图新颖,章法奇特,令人耳目一新,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

郑板桥生活的时代正值康乾“盛世”,趋炎附势,哗众取宠的媚世之风笼罩了文坛和艺坛,禁固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郑板桥和“扬州八怪”的其他人物一样,在各自的领域里,大胆探索,推陈出新,给清代文坛艺坛画坛增添了一丝生气,对后世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徐悲鸿先生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

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下之难得者。

”诗郑板桥出身于一个衰落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由于家道贫困,生活艰难,使他对劳动人民有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这一点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有非常明显的表现。

也是他有别于一般封建文人、封建官僚的可贵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