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性犯罪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论文关于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研究(精选五篇)

论文关于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研究(精选五篇)

论文关于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研究(精选五篇)第一篇:论文关于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研究关于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研究[摘要]近些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此,如何遏止、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立足司法实践,从青少年犯罪表现出来的特点入手,全面分析了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原因,并据以提出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对策,目的是动员全社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进一步遏止、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对策综合治理研究[目录]一、青少年犯罪的几个特点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剖析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这一严峻现实已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忧虑。

仅据保定市两级法院统计,1990—1994年五年间共判处青少年罪犯1651名,1995年至2000年五年间,判处青年罪犯2330名,2000年至2004年间判处青少年犯罪4352名,后五年的增长的幅度竟达41%。

以上情况表明了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遏制、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一、青少年犯罪的几个特点:青少年犯罪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青少年犯罪集中表现为几个类型根据有关资料统计,青少年犯罪中,侵犯财产型犯罪,突发性暴力伤害型犯罪,性犯罪和流氓犯罪占有较大比重。

据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统计,1990年至2000年,全省法院判处的青少年罪犯中,盗窃、抢劫、诈骗、敲诈勒索等侵犯财产罪的青少年罪犯,占到了总数的70%多。

此外,突发性暴力伤害型犯罪、性犯罪、流氓犯罪的人数也分别占到了总数的9.3%、7.5%、1.4%。

(二)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且罪犯年龄趋于低龄化近些年来,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上升势头,如秦皇岛市海港区1993至1998年11月份,共判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00件,涉及罪犯134人。

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调查报告

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调查报告

2 调查过程说明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犯罪手段也不断向成人化、智能化、多样化发展。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为了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我就对这一选题进行走访,走访了我市少管所,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了解和掌握了近年来我市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也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做了一点初步的思考。
安秩序专项整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和改善学校周边环境,加强学校周边的安全检查,依法指导和督促校园加强内部防范工作,严厉打击侵害师生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努力为学生创造安全、文明、健康的学习环境。
2、模仿性 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偏低,可塑性、模仿性都较强,他们不仅模仿电影、小说、网络等具体情节,而且向社会上的成年人模仿。突出地表现在,与以往相比,未成年人犯
罪涉足的类型越来越广,除盗窃、抢劫、伤害等传统型犯罪外,吸食毒品、卖淫嫖娼等案件也有所涉足。9月15 日,我局接市局网监处电话,称一网名叫“BY海洋”的用户在互联网上发布“愿意提供炸弹炸了新华一中”的恐怖信息,经过调查,很快就将犯罪嫌疑人高某抓获,据他自己讲是出于好奇,模仿网络上的帖子作了回复。
三、预防未成年犯罪的对策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是那一个部门、一朝一夕就能够彻底解决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
1、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法制教育,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不断加强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送法制进校园活动。我市公安局已经选派了110名经验丰富、精通法律知识的民警担任了全市中小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和班主任,通过制定组织青少年学生参与法制学习、知识竞赛、参观法制展览、典型案例庭审旁听等生动直观的道德法制教育活动,不断增强未成年的道德法制观念,做到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我们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开展法制教育的龙头作用,逐渐整合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方面的力量,建立以学校为龙头、社会为平台、家庭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是学校、家庭、社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调查报告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调查报告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调查报告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渐突出,据统计全球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比例最高,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如今,青少年犯罪已被国际社会列为世界第三大公害。

青少年犯罪除了无业人员及城市周边地区人员居多,父母离异、畸型家庭子女犯罪的多,结伙犯罪的多,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多,侵犯财产的案件多,还有一些网络犯罪、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犯罪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以及与之相伴生的失业、教育产业化、贫富差别悬殊等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如何有效地遏制青少年犯罪,对于维护好社会治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具体特点及原因,我特对我县青少年犯罪进行了一项调查。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一)青少年犯罪的社会特点当前,青少年犯罪在年龄、类型、手段、方式上呈现一些新特点。

一是犯罪年龄低龄化。

据统计,我县1998年以来14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41.7%,其中刚刚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14岁孩子竟占13.5%。

二是犯罪类型多元化。

青少年犯罪类型越来越多,主要有盗窃、抢劫、伤害、敲诈。

此外,杀人、强奸、绑架等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

三是犯罪手段成人化。

十几岁的孩子作案前精心策划,作案后伪造现场,,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了明显的成人化、智能化特点。

四是犯罪方式团伙化。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1、渴望独立的心理。

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孩子就会积极向上,心理健康。

预防青少年犯罪调研报告

预防青少年犯罪调研报告

预防青少年犯罪调研报告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青少年犯罪存在着结伙作案多,严重犯罪多,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手段成年化、智能化和低龄化,反复性强等特点。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预防青少年犯罪情况调研报告,供您参阅。

预防青少年犯罪情况调研报告一2017年,**市人民法院共审结未成年人刑事案件24件34人,其中未成年人犯案件18件22人。

案件数与20XX 年同比下降17%,总犯罪人数下降21%(20XX年总犯罪人数为41人)。

未成年人犯人数上升14%(20XX年未成年犯为19人)。

未成年犯案件中,盗窃罪为10件13人,聚众斗殴罪1件2人,容留他人吸毒罪3件3人,强制猥亵妇女罪1件1人,强奸罪1件1人,诈骗罪1件1人,非法拘禁罪1件1人。

一、青少年犯罪案件解析随着当今社会传媒的空前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识多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

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理剖析,从中可以找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基本对策。

1、盗窃犯罪占刑事案件的首位。

总体分析未成年人盗窃案件在未成年人刑事犯罪中仍然居高不下,少年犯的身份主要是无业人员,这些人多数为初中或小学文化,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导致无法找到工作或好的工作,收入较低或无收入,生活水平较差,经不住物质刺激和金钱诱惑,再加之法律意识淡薄,认为盗窃成本小、收益大,是最容易获取钱财的手段,往往一念之差走上盗窃犯罪道路。

2、团伙化共同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突出特点。

案件数量下降但未成年犯罪人数却增多,说明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拉帮结派组成团伙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以外部影响占主导地位,而各种外界的不良因素中,不良交往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首要因素,不良因素所导致的往往就是团伙化犯罪。

这些共同犯罪的成员有些是居住在同一区域或是以往的同学,平时闲荡在社会上无所事事,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极易惹事生非。

【法院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未成年犯罪的司法保护

【法院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未成年犯罪的司法保护

【法院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报告】未成年犯罪的司法保护一、近三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20xx至20xx年,xx区人民法院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60件72人。

其中,20xx年审理20件31人, 20xx年审理14件23人,20xx年1至9月份审理10件18人。

1、案件类型。

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在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等三类案件,其中大部分案件都是侵犯财产类案件。

三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共有34人参与盗窃,8人参与抢劫,16人参与寻衅滋事,全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86.5%。

2、审理情况。

未成年罪犯中,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5人,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缓刑、管制等轻刑的67人,非监禁刑适用率达67%。

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理中,一审陪审率达到100%,邀请团委、妇联、学校、居委会等专业人士参与陪审,依法保护未成年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的特点1、从犯罪主体来说,低年龄、低文化犯罪日益突出。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样,青少年的发育也提前,智商相对提高,但犯罪呈现低龄化、文化层次较低的趋势。

三年来,未成年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以16-18岁少年犯罪更为突出,并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犯罪,我院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低龄罪犯占未成年罪犯的 10%,文化程度方面,文盲、小学、初中文化占92%,高中以上文化的仅有5人,大专1人,仅占8 %。

身份情况方面,在校学生7人,占未成年罪犯的10%,农民占50%,辍学和无业人员占40%。

2、从犯罪组织来说,共同犯罪、集团犯罪日益凸显。

判处的未成年罪犯中,共同犯罪或集团犯罪的占50%,抢劫、聚众斗殴、寻衅滋事、赌博等犯罪中表现尤为突出。

共同犯罪或集团犯罪的人员组成情况也发现了较大变化,前几年主要是未成年人参与成年罪犯组织的犯罪活动,起辅助作用,而近年来且出现了整个犯罪团伙均系未成年人的情况,甚至未成年人教唆成年人共同作案,共同受益,且有发展趋势。

未成年强奸犯罪社会调查报告

未成年强奸犯罪社会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调查报告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调查报告引言:未成年人犯罪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呢?他们可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祖国未来的希望!然而在他们人生道路的开端却缺乏必要的引导,导致很多未成年人误入歧途,而毁了自己的一生!因此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我们应该多一点去了解他们,关爱他们,从而正确地引导他们,及早地预防他们去犯罪!!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1)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现的特点1、从年龄结构来看,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90年代有所提前,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日益增多;2、共同犯罪普遍。

未成年人因自身身体素质及其他能力的限制,喜欢结伴而行,相互利用、相互壮胆而实施犯罪行为的现象较为普遍。

共同犯罪成为其主要犯罪形式;3、“两抢一盗”呈多发性犯罪。

未成年人没有经济来源,经济上依赖于父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未成年人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其父母经济上的供给一旦不能满足其物质需要,就容易想歪心思,铤而走险,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以满足其物质需求。

4作案偶发因素多。

未成年人因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和干扰,容易冲动,其违法犯罪多具有偶然性,犯罪起意快,且一般没有特定的犯罪对象,往往只要一人提议,其他人便不假思索同意,说干就干,不计后果。

5、犯罪手段渐趋成人化。

随着当今社会传播媒体和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未成年人通过网络、电视、游戏、黄色刊物和他人的传授,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

一些未成年人有意模仿或者精心研究电视、电影、侦探小说上的犯罪方法作案,反侦查意识很强,犯罪手段渐趋成人化。

6违法犯罪的耻辱感日趋淡化。

在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不少未成年人的耻辱标准明显错位,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群体性道德失范、价值观念偏差和道德水准滑坡的现象,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耻辱感越来越淡化。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法学专业社会调查报告《青少年犯罪心理调查报告》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法学专业社会调查报告《青少年犯罪心理调查报告》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社会调查报告分校专业年级年季题目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青少年犯罪心理调查报告一、青少年及暴力犯罪界定(一)“青少年”范围的界定关于青少年的年龄界定,根据发展心理学较为通用的划分标准,青少年时期应该是指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及青年晚期(17、18岁――24、25岁)的统称,即青少年是指年龄在11、12岁至24、25岁之间的社会群体我国刑法第十四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强奸、放火、贩毒、爆炸、投毒罪的,应负刑事责任。

”这表明,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如果未犯上述罪行,则不负刑事责任;而未满14周岁的人即使实施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认为是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所以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青少年主体的年龄界限应为14周岁至25周岁。

(二)青少年暴力犯罪本文涉及的暴力犯罪是指犯罪主体利用身体力量或其他工具恶意侵害他人身体或公私财物的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根据本次调查及有关资料,当前青少年暴力犯罪主要集中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等典型暴力犯罪。

此外,放火、爆炸、绑架、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其他凭借暴力手段实施的犯罪,在青少年暴力中也占相当比例。

二、当前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基本情况及特点(一)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件居高不下,涉案人员数量逐年增大且出现低龄化趋势,青少年暴力犯罪形势严峻。

近几年青少年暴力犯罪不仅在青少年犯罪中比例大幅上升,其数量一直居高不下,而且青少年暴力犯罪在全国暴力犯罪中也占相当大的比重,据统计,1985年全国杀人、抢劫、强奸三类案件作案成员中,青少年占41.6%,1986年占40.01%,而1986年全国14岁至16岁进行杀人、抢劫、放火、爆炸等严重暴力犯罪的绝对人数,比1985年增加了一倍,据某省高级人民法院犯罪情况统计,1999年青少年暴力犯罪占全省青少年暴力犯罪的44.07%,2000年占33.98%,2001年占31.7%,而2000年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数量比上一年增加1.7个百分点,2001年比2000年增长1.9个百分点。

关于青少年犯罪情况的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青少年犯罪情况的实践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我对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学生姓名:马小雯指导老师:张利专业:法律我对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甘肃省武威一中高一八班马小雯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因为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而且出现了手段残忍化、年龄低龄化、做案团伙化等新特点,它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今年中考结束后的暑期,喜欢看《今日说法》的我,为了全面、准确掌握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基本情况,通过爸爸的工作关系,我对某监狱155名犯罪青少年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与其中10名犯罪少年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对25名犯罪少年进行了电话“采访”,对这155名犯罪青少年的档案进行仔细阅读。

事后,我认真进行了思考、分析、总结、整理,现形成以下调查报告:一、典型案例案例一:罪犯王某某,19岁,故意杀人罪,15年有期徒刑,犯罪时15周岁,初中文化,甘肃省兰州市人,从小家庭条件优越,父母都是单位领导,因为工作忙,无暇管理他,故经常逃学上网吧,作业花钱雇同学代写,整天与社会闲散人员鬼混。

父母发现后,知道无药可救,只好动用关系让儿子去当兵,不料到部队后,自由散漫惯了的他哪受得了部队“清规戒律”的约束,经常偷跑出去玩耍,很快就结交了一帮不三不四的人,整天吃喝玩乐,并染上赌博恶习。

一次,因赌资问题与人发生争执,大打出手,将对方用刀捅死。

案例二:罪犯亢某某,20岁,绑架罪,10年有期徒刑,犯罪时16周岁,初中文化,甘肃省民勤县人,小学时成绩尚不错,初一时因结交了高年级的一不良少年,便开始逃学、抽烟、喝酒,屡教不改,并数次参与打架斗殴,被学校开除,父母气之不过,停止供给他零用钱,不料他却决定“自力更生”,与同学张某某合谋,将同村小学三年级10岁学生刘某诱骗到僻静处,捂嘴捆绑后用摩托车拉到十公里外的另一同学家隐藏,向其家长索要现金10万元。

结果,一分钱没得到,却领到了漫长刑期。

案例三:罪犯李某某,20岁,贩毒罪,7年有期徒刑,犯罪时17岁,小学文化,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人,父母本是种植鸦片凭苦力吃饭的人,后因利欲熏心贩卖毒品而双双入狱,生活无着落的他又挺而走险、子操父业,也贩卖毒品鸦片而锒铛入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性犯罪调查报告
作者:彭武林虞航
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5年第03期
摘要:青少年性犯罪近年来越发普遍,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毒瘤。

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必要加强青少年性犯罪的矫治。

本文就青少年性犯罪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性犯罪;预防对策
近年来,我国司法机关办理的青少年性犯罪呈现出快速上升态势,有些青少年的性犯罪行为十分恶劣,挑战着公众容忍的底线和法律的权威。

因此,有必要高度重视青少年性犯罪问题,分析此类犯罪的特点、原因、研究预防青少年性犯罪的有效对策。

一、A县留守女童被性侵案件的情况分析
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A县检察院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性犯罪案件24件33人,其中青少年性犯罪案件9件11人,占性犯罪案件的33.33%。

具体分析,青少年性犯罪主要呈以下特点。

1.犯罪年龄普通偏小
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A县发生的性犯罪中,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达5人,占青少年性犯罪总人数的45.45%,其中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为3人,占青少年性犯罪总人数的27.27%。

2.犯罪者受教育程度较低
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孩子辍学失学,过早进行社会,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走上歪路。

在A 县青少年性犯罪的案件中,具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为2人,占青少年性犯罪总人数的18.18%,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为9人,占青少年性犯罪总人数的81.82%,而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为零。

可见,青少年的文化程度越低,自身的低控制力越弱,越容易实施性犯罪。

3.作案手段日趋残忍
青少年性犯罪者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父母过分宠爱他们使他们产生了偏激、自私、缺乏同情心的性格,这种性格在作案中就表现为采用暴力、胁迫等极端手段,而且容易造成被害人自杀、自残、怀孕等恶劣后果。

因此,青少年强奸、轮奸、奸淫幼女、抢劫强奸等恶性案件频
发、高发。

在A县青少年性犯罪的案件中,轮奸案件为3件,奸淫幼女为4件,造成被害女性怀孕2件。

4.青少年性犯罪团伙化明显
青少年由于年龄小,心理、智力尚不成熟,往往不敢独自实施犯罪,为了壮胆,他们寻找臭味相投的同龄人甚至成年人组成犯罪团伙实施性犯罪。

在A县青少年性犯罪的案件中,团伙作案为3件,占总件数的33.33%。

5.犯罪对象具有特定性
青少年由于发育不完全无法与成年人对抗,故他们往往针对未成年女性下手实施性犯罪。

在A县青少年性犯罪的案件中,被害人为不满18周的未成年人女性7人,其中不满14周岁的幼女为4人。

二、青少年性犯罪的原因
1.性发育早熟而性心理不成熟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的性早熟期为十五、六岁。

青少年因为自身生理发生变化,对性行为感觉刺激、好奇、冲动、神秘和向往。

但是他们的性心理还没有成熟,他们对性行为是否合乎法律和道德的标准缺乏评判的能力,对性行为的控制能力和保护意识差,加上在生活中受到色情文化的误导,使青少年面对诱惑不能把握自己,从而走向了性犯罪的邪路。

2.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性教育缺失
和谐美满的家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的家庭观念受到冲击,结婚、离婚、分居、出轨等现象屡出不穷,在家庭的破碎和单亲家庭生活的青少年,他们无法得到家庭的情感营养,甚至受到家庭暴力、虐待,他们的心理极其压抑急需发泄不满情绪,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诱导,十分容易滑入到性犯罪的深渊中去。

有些家庭虽然完整但是家长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认为性教育是邪恶的东西不予教授。

青少年们在心理和生理上对性知识十分可求,于是他们会自己摸索研究,由于控制力差和好奇心强,往往会受到不良文化的而误导做出违法的事情。

3.色情文化的消极因素影响
色情文化是指借助语言、文字、图像等工具表现“性作为”事件,其对性快感和性欲过度宣扬,从而不正当地激起人们的性需求,足以导致普通人腐化堕落,而又没有多少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文化糟粕。

城市中按摩发廊、洗浴中心、各式会所随处可见,这里面潜藏着大量的性
交易活动,这样容易让青少年误认为性交易都是合理合法的,因此他们会更加好奇、更想尝试性行为甚至实施性犯罪。

同时,由于网络发展迅速及网络监管不到位,网络上色情资源的极度泛滥,各类色情网站层出不穷,各种隐蔽的色情资源也潜藏于互联网上。

有的借助于小说,有的借助于动漫、高清视频、QQ聊天,大胆露骨地描绘着色情内容,吞噬着青少年的灵魂,让青少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

色情文化泛滥摧毁了道德对青少年性欲的约束。

色情文化让青少年的性道德意识发生了扭曲,他们因此是非不分,法律意识淡薄,最终走上性犯罪的道路。

4.学校教育理念落后,性健康教育滞后
虽然我国开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大多数学校仍然坚持分数至上的教育理念,老师们片面的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等方面的教育。

于是不少青少年法律观念淡薄,对犯罪没有罪恶感,对犯罪行为无控制能力和判断能力,及其被人引诱实施犯罪行为。

学校对性知识、性教育缺乏必要的重视程度,性教育的内容少,定位低,而且局限于生理卫生方面,完全不能满足学生对性知识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无法从正当渠道获取性知识,他们反而从色情网站和色情刊物上学习性知识。

而色情网站和色情上的性知识往往是错误的、极端的、诱人犯罪的,让青少年认识上以为性行为是随意,从而大胆实施性行为甚至性犯罪。

三、青少年性犯罪的预防对策
预防青少年性犯罪要采取积极的战略思想,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立体的预防体系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笔者根据青少年性犯罪的现状及原因,试图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青少年自身方面提出预防对策。

1.加强家庭性教育,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家庭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应当担负起孩子的性教育启蒙老师的重任,以正确的言传身教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为正确对青少年实施性教育,家长们自身要提高自身的性知识和性观念,加强对性道德的学习,从而形成对性和性教育的正确理性认识。

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们应当认真倾听青少年的倾诉,选择适当的语言和适当的方式,正面地回答青少年的提问,科学系统地向他们叙述性知识,从而促使孩子对性有正确的认识。

对青少年出现的早恋行为要有宽容之心,家长们要学会换位思考,耐心地对他们讲道理,而不能一
味地加以反对和斥责,这样容易会引起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他们为了发泄不满情绪,通过其他不正规方式如色情书刊和色情影片等获取错误的性知识,从而走上性犯罪的道路。

2.加强学校性教育,着重教授性道德和性心理知识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的重要场所,但现实是绝大多数中小学甚至大学都未开设性教育课程,因此青少年无法从正当途径学习性知识。

学校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性教育,这样可以使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对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有效的预防青少年性犯罪的发生。

加强性教育,要加强青少年性道德教育。

青少年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期。

对于正处在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来说,加强性道德的培养,可以使青少年的人格成熟和性成熟,从而自觉预防性犯罪。

同时,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性意识进行正确的引导,提高青少年对性心理的适应性,倘若任由青少年对性的好奇心发展不加引导,青少年则容易走上性犯罪的道路。

同时,学校可以设立性心理咨询中心,对青少年的性困惑进行性心理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性心理。

3.加强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加强法律宣传工作
社会要承担起陶冶青少年情操的重任,想方设法提供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精神粮食,加强建设青少年文化修养的基础设施则。

鼓励青少年去有益的场所,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质和精神修养,丰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让青少年在休闲时间不去想入非非,从而预防了青少年性犯罪的发生。

色情文化传播降低了青少年对非法性行为的评价标准,扭曲了其性道德观念,色情文化传播还为青少年的性犯罪提供了模仿的对象,可见色情文化极易引发青少年性犯罪。

因此,学校、家庭、社区,司法机关、舆论媒体、网络媒体等单位应当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加强管理杜绝色情文化传播,大力开展法律宣传教育,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干净的社会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