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发育与肿瘤发生
sox9相关转录因子

SOX9(性别决定区域盒9)是一种转录因子,属于SOX家族成员,主要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如胚胎发育、性别决定和肿瘤发生等。
SOX9通过结合DNA和调控目标基因的表达来影响这些生物学过程。
在研究中,已经发现SOX9与其他转录因子相互作用,共同调控基因表达。
以下是一些与SOX9相关的转录因子:
1. SOX5:与SOX9同属于SOX家族,具有相似的DNA结合和转录调控活性。
SOX5和SOX9在某些生物学过程中可能有相互协同作用。
2. SOX2:同样属于SOX家族,具有调控基因表达的能力。
SOX2和SOX9在胚胎发育和肿瘤发生等过程中可能有相互作用。
3. GATA1:GATA1是一种GATA家族的转录因子,与SOX9相互作用,共同调控基因表达。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GATA1和SOX9可能有协同作用。
4. NF-Y:NF-Y是一种核因子,与SOX9相互作用,共同调控基因表达。
在肿瘤发生和细胞分化等过程中,NF-Y和SOX9可能有相互作用。
5. AP-1:AP-1(激活蛋白1)是一种转录因子,与SOX9相互作用,共同调控基因表达。
在炎症反应和细胞增殖等过程中,AP-1和SOX9可能有协同作用。
抗生育药物的抗肿瘤作用

胎的成 功植入均依赖 于足 够的微血 管形成和血 液供应 , 抗血
管生成 药物可抑制肿瘤侵 袭转移及胚 胎植入 , 且两者有 相 同
的调 控 机 制 J 。
二、 抗生育药物的抗肿瘤作用 诸多的研究 表明胚胎细胞与肿瘤细胞具有相 似的生物 学 特性 , 基础研究和临床应 用表 明, 对胚胎细胞具有特异性作用 的抗生育药物具有不 同程度的抗肿瘤作用 。
3胚胎植入与肿瘤侵袭 旺盛增殖分裂的受精卵 向子宫 .
内定 向迁 移 , 呈 接 受 态 的子 宫 内 膜 细 胞 进 行 “ 话 ” 进 而 与 对 ,
启 动 黏 附 、 移 、 质 降 解 、 蚀 母 体 血 管 及 新 生 血 管 生 成 等 迁 基 侵
治疗急性白血病 、 绒毛膜上皮细胞癌和实体瘤 , 大剂量给 药对
化 时呈 高 表 达 , 胎 组织 中抑 癌基 因 R 胚 b的表 达与 胚 胎 滋 养 层
细胞 的免疫监视 , 同时表达非经典 的人类 白细胞抗 原 G类 分 子, 逃避 自然 杀伤 细胞 的识 别攻击 , 而造 成肿瘤 难于 治 故
疗。
5 血管 形 成 及 调 节 机 制 .
新 生 的பைடு நூலகம் 瘤 结 节 侵 袭 转 移 及 胚
而 干 扰 D A合 成 , 抑 制 肿 瘤 细 胞 的 增 生 。 临 床 上 用 于 N 可
2 细胞增殖和分化 在早期 胚胎发 育过程 中 , 胎细胞 . 胚
正常分化和增殖的机制与肿瘤细胞非正常分化和增殖的机制 之间存在 明显的相似性 , 并且肿瘤 细胞和胚胎细胞均 为增殖
力 强 且 处 于 分 化早 期 的细 胞 J 。
子, 抑制 T细胞 的分化 , 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 。胚胎与肿瘤细 胞具有相 似的免疫逃逸机 制 : 肿瘤 细胞与胚 胎滋养层 细胞表 面主要组织相容性 复合物 I 类分 子表达 下调或 缺如 , 逃避 T
胚胎干细胞生命周期及其对肿瘤治疗的应用前景探析

胚胎干细胞生命周期及其对肿瘤治疗的应用前景探析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是存在于胚胎发育初期的一类多能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为各种细胞类型的潜力,因而对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探讨胚胎干细胞生命周期及其对肿瘤治疗的应用前景。
一、胚胎干细胞的生命周期胚胎干细胞的生命周期通常分为两个阶段:扩增期和分化期。
扩增期是指胚胎干细胞在培养皿内进行非定向分裂和无规则增殖的过程,目的是让胚胎干细胞数量增加到足够的程度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化实验。
分化期是指对胚胎干细胞进行分化诱导,使其分化为某一种特定的细胞类型。
分化诱导通常通过增加一种或多种生长因子或通过对特定信号通路的激活来实现。
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各种不同的细胞类型需要精细的调控。
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通常存在着图案形成中心,指导胚胎的器官和结构的形成。
这些中心包括器官发生中心、胚层边缘、神经板边界等。
在分化的过程中,生长因子根据胚层的起源和位置选择性地作用于特定区域的胚胎干细胞,从而激活特定的信号转导通路来实现分化。
二、胚胎干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胚胎干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主要应用是构建各种肿瘤模型,以便更好地研究和理解肿瘤发生和发展的机制。
通过对肿瘤模型的研究,可以发现分化程度不同的肿瘤组织对治疗的敏感性也不同,这为肿瘤治疗的个体化提供了指导。
此外,胚胎干细胞还可以用于寻找潜在的肿瘤治疗药物或生物治疗方案,以及研究肿瘤治疗中可能会遇到的耐药机制。
三、胚胎干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胚胎干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泛的。
胚胎干细胞可以用于构建各种肿瘤模型,如三维肿瘤球体、肿瘤异种移植模型等,以便更好地研究和理解肿瘤发生和发展的机制。
这些模型对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和治疗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真实的环境。
此外,胚胎干细胞还可以用于开发更加有效的肿瘤治疗药物。
通过利用胚胎干细胞的分化潜能,可以筛选出更加有效的肿瘤治疗靶点,研究肿瘤治疗的新型靶向药物。
肿瘤发生和演进的机制ppt课件

在G2-M期,cyclin A、cyclin B与CDK1结合, CDK1使底物蛋白磷酸化、如将组蛋白H1磷酸化导 致染色体凝缩,核纤层蛋白磷酸化使核膜解体等 下游细胞周期事件。
27
28
29
细胞周期的时间
30
细胞周期和增殖:
1、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细胞周期的比例; 2、免疫组化检测Ki67或PCNA可以反应细胞增殖状态;
8
二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一)、生长方式: 1、Expansive growth(膨胀性生长) 2、Infiltrative growth(浸润性生长) 3、Exophytic growth(外生性生长)
9
二)、肿瘤的生长速度
分化:细胞成熟的过程;一般说,良性肿瘤分化 好,生长缓慢;而恶性肿瘤分化差,生长较快。 倍增时间(Doubling time):即肿瘤细胞增加 一倍所需要的时间(细胞增殖周期?); 生长分数:细胞群体中处于增殖状态(S、G2、M) 的细胞比例; 细胞丢失:坏死和凋亡; 血管形成:营养的供应;
13
S期:DNA合成,在真核生物DNA与组蛋白结 合,形成核小体,以核小体为单位进行复制。 持续时间大约7-8小时。
G2期:DNA复制完成后的准备阶段:合成大 量蛋白质,能否进入M期,受G2期检验点的 控制,历时较短而恒定,哺乳动物细胞一般 为1-1.5小时。
14
细胞分裂期即M期:
从间期结束时开始,到新的间期出现时的一个阶段, 它也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根据其主要变化特征, 可将其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分期。 前期:染色质逐渐凝集形成一定数目和形状的染色体, 核膜及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在间期复制的中心体分开, 逐渐向细胞的两极移动;每个中心体的周围出现很多放 射状的细丝,两个中心体之间的细丝连接形成纺锤体, 这些细丝即是微管结构。
IMP-3和Glypican-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IMP-3和Glypican-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肝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往往在晚期被诊断出来,预后不佳。
为了改善肝细胞癌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分子标记和靶向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二者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IMP-3的表达及意义IMP-3,也称IGF2BP3,是一种RNA结合蛋白,对于胚胎发育和肿瘤发生有重要作用。
许多研究发现,在肝细胞癌中IMP-3的表达显著增高,且与患者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一项研究发现,在74例肝细胞癌患者中,IMP-3的阳性表达率为62.2%,而在非肝癌组织中却没有或极少表达。
此外,IMP-3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侵袭深度和脉管侵犯有关,且表达程度与患者存活率呈负相关。
这表明IMP-3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另一项研究则针对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进行了探究。
研究发现,在肝细胞癌早期患者中,IMP-3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肝病患者和健康人士。
因此,IMP-3可作为肝细胞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标志物之一。
Glypican-3的表达及意义Glypican-3(GPC3)是一种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在肝细胞癌中也表现出显著的表达。
GPC3可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和转移相关的细胞信号通路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成为肝细胞癌分子标记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发现,在肝细胞癌中,GPC3的表达率为70-80%,并且不仅在初发性肝癌中表现出高表达,还在转移灶中表达。
此外,GPC3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和预后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还发现,GPC3可通过诱导肝细胞癌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和癌细胞迁移等方式对肿瘤治疗产生重要影响。
除此之外,GPC3还成为了肝细胞癌靶向治疗的重要靶标。
一些研究通过使用单克隆抗体或CAR-T细胞技术等针对GPC3的靶向治疗手段,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因此,GPC3被认为是促进肝细胞癌分子标记和靶向治疗的重要标志。
小结IMP-3和GPC3作为肝细胞癌分子标记,在肝癌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肿瘤的定义: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过程:局部组织的细胞—基因突变—细胞异常增生—新生物—局部肿块发病机制:肿瘤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参与的过程.恶性肿瘤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1.环境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2.机体因素化学致癌化学致癌物:目前认为凡接触引起人或动物形成肿瘤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目前发现对动物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已达2000余种,其中有些可能和人类肿瘤的形成有关分类:1.作用分式: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促癌物2.与肿瘤的关系:肯定致癌物,可疑致癌物,潜在致癌物⏹ 1.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后与细胞直接作用,诱导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 2.间接致癌物:进入体内经微粒体氧化酶活化,变成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 3.促癌物:能促进其他致癌物诱发肿瘤形成的化学物质⏹ 4.肯定致癌物〔defined carcinogen〕经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临床医师和科学工作者都承认对人和动物有致癌作用,其致癌作用具有剂量反应关系的化学致癌物.⏹ 5.可疑致癌物〔suspected carcinogen〕具有体外转化能力,而且接触时间和发病率相关,动物致癌实验阳性,结果不恒定,且缺乏流行病学方面的证据.⏹ 6.潜在致癌物〔potential carcinogen〕是在动物实验中可获得某些阳性结果,但在人群##无资料证明对人具有致癌性的物质.1、化学致癌物的作用点:为细胞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2、作用:使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1、累积作用:<summation effect>是指两种或多种致癌物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机体,其复合效应等于单独作用之和2、协同作用:<synergistiic effect>机体同时暴露于几种致癌物中其致癌作用高于个单独致癌物作用之和常见的化学致癌物:多环芳香烃类,芳香胺与偶氮染料,亚硝胺类化学致癌例子.苯胺染料:膀胱癌,烟草:肺癌,黄曲霉素:肝癌物理致癌1.电离辐射是最主要的物理性致癌因素2.放射性同位素:镭、铀、氡等放射性同位素3.紫外线:皮肤癌,着色性干皮病病毒致癌1/3为DNA病毒,2/3为RNA病毒⏹一、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HPV〕⏹二、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HBV〕⏹三、EB病毒与鼻咽癌和Burkit肉瘤〔EBV〕⏹四、HTLV与人类T细胞白血病〔HTLV〕致瘤性DNA病毒1、共同特征:〔1〕致癌作用发生在病毒进入细胞后复制的早期阶段,瘤基因整合在宿主DNA上.〔2〕在宿主DNA上的定位具有选择性.〔3〕病毒DNA编码的蛋白质调节细胞周期、与抑癌基因相互作用.感染致瘤性DNA病毒后宿主细胞的分类:(1)允许性细胞:DNA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它能够复制并最终导致细胞的死亡. (2)非允许性细胞:指当病毒感染与其无关的种属细胞时,病毒复制的效率很低,甚至不能复制.致瘤性RNA病毒分类.根据病毒形态:A,B,C,D型根据基因组是否完整:缺陷型,非缺陷型致瘤病毒致瘤分子机制:1、病毒编码产物模拟细胞内分子信号2、病毒编码产物激活细胞信号传导途径3、病毒编码产物对细胞周期的干预调节肿瘤发病的分子基础: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恶性肿瘤发病的分子过程:获得性DNA损伤因素〔化学物质、电离辐射、病毒〕—细胞DNA损伤—体细胞基因异常—促生长癌基因激活,调控细胞凋亡基因异常,肿瘤抑制基因失活—正常调控蛋白丧失,异常基因蛋白表达—恶性肿瘤形成原癌基因:是细胞中固有的基因,正常下参与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当基因的功能、结构发生变异,并具有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作用的时候,称为癌基因原癌基因的活化1.点突变:H-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GGC 变为GTC检测方法: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RFLP>、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寡核苷酸探针杂交和PCR直接测序等技术.2.基因扩增3.染色体易位,基因重排4.癌基因甲基化改变:某些癌基因<H-ras、c-Myc>低甲基化和抑癌基因<Rb、p16>的高甲基化改变是细胞癌变的一个重要特征抑癌基因:正常细胞内有一类对细胞增殖起负调节作用的基因,能抑制细胞生长,其功能丧失则可促进细胞恶性转化.Rb基因:最早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P53基因:研究得最多的抑癌基因,功能是调节细胞周期和DNA损伤所致的凋亡细胞周期与肿瘤癌基因、抑癌基因突变—细胞周期失控—失控性生长〔以增殖过多、凋亡过少为主要形式〕—肿瘤细胞凋亡与肿瘤细胞凋亡调控机制失常—凋亡受阻,增殖加强—肿瘤凋亡:又称之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方式,是生理性调节过程,受多种因素调控凋亡的特征性形态学改变:核固缩、核碎裂、DNA断裂等,但细胞器完整,周围无炎症反应凋亡调节基因:调节细胞进入程序性死亡的基因与其产物称为凋亡调节基因bcl-2蛋白抑制细胞凋亡,bax蛋白则促进细胞凋亡DNA修复基因:即对DNA损伤有修复作用的基因,基因通过修复原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凋亡调控相关基因的非致死性损伤,间接影响细胞增殖与存活.端粒: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和特异结合蛋白的复合体,能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在细胞增殖和分化中发挥作用.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末端的端粒丢失,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端粒逐步缩短,当缩短至某一长度时,失去了染色体免受重组和降解的保护,细胞停止分裂,导致细胞衰老和死亡.端粒酶:细胞核内RNA和蛋白质复合体,激活的端粒酶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重复序列,使其连接于染色体端粒末端,稳定端粒长度,维持细胞的无限增殖能力.恶性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增高.机体免疫与肿瘤肿瘤免疫逃逸机制:肿瘤细胞的抗原缺失和抗原调变,肿瘤细胞的漏逸--肿瘤细胞迅速生长,超越了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的发生,致使宿主不能有效地清除大量的肿瘤细胞恶性肿瘤的特点:分裂快,永生化,无限增殖,侵袭,转移肿瘤的生长1.生长速度:取决于分化程度,良性慢,恶性快2.生长方式:a.膨胀性生长:大多数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B.外生性生长:与部位有关,良、恶性肿瘤皆可呈外生性生长,但恶性肿瘤会外生加浸润,可形成溃疡.C.浸润性生长: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细胞永生化:是指体外培养的细胞经过自发的或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从增殖衰老危机中逃离, 从而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过程.了解细胞永生化的意义:了解细胞增殖与衰老分子机制与保存一些重要疑难病例的样本.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细胞资源.为治疗肿瘤、控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以与器官移植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肿瘤的扩散: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1.直接蔓延:随着肿瘤不断长大,瘤细胞可连续不断地沿着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经束衣侵入并破坏临近正常组织或器官继续生长,称直接蔓延2.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肿瘤同类型的继发性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方式:血道转移,淋巴道转移,种植性转移淋巴道转移是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血道转移是肉瘤最常见的转移途径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早期原发癌生长:在原发肿瘤生长早期,肿瘤细胞生长所需的养料是通过临近组织器官微环境渗透提供,这足以使微小原发肿瘤生长和扩展.肿瘤血管形成:当肿瘤直径达到或超过1—2mm时,经微环境渗透提供的营养物质已不能保证肿瘤细胞的生长.此时,向肿瘤提供养料的血管逐步形成.这种由宿主组织血循环形成的毛细血管网最终进入肿瘤组织,整个形成过程是在各种血管形成因子和相应的抑制因子相互作用共同调控进行的.肿瘤细胞脱落并侵入基质:部分肿瘤细胞能分泌一种物质,使黏附因子的表达受到抑制,从而增加肿瘤细胞运动能力,使其从原发肿瘤病灶上脱离形成游离细胞.这些脱落细胞通过分泌各种蛋白溶解酶,可以破坏细胞外基质,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突破结缔组织构成的屏障.进入脉管系统:肿瘤诱导形成的毛细血管网不仅与原发肿瘤生长有关,而且也为侵入基质的游离肿瘤细胞进入循环系统提供了基本条件.癌栓形成:进入血循环的肿瘤细胞再运送过程中大多数都被杀死破坏,只有极少数转移倾向极高的细胞相互聚集形成微小癌栓并在循环系统中存活下来.继发组织器官定位生长:在循环中幸存的癌细胞到达特定的继发组织或器官时,通过黏附作用特异性地锚定在毛细血管壁上,并穿透管壁逸出血管进入周围组织.转移癌继续扩散:当转移灶直径超过1—2mm时,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并与肿瘤连通.肿瘤细胞通过上述相同机制,可以形成新的转移癌灶.肿瘤的转移的器官选择性肿瘤转移的倾向性:从乳腺、肺、肾—到骨从前列腺、宫颈癌—到骨盆、腰椎从甲状腺—到颈椎从乳腺、胃肠道—到区域淋巴结从胃肠道、胰腺—到肝和腹腔转移从乳腺—到肝、肺、骨、肾上腺从胃—到卵巢从小细胞肺癌、肺腺癌—到脑、骨、肾上腺从颅内肿瘤—到很少转移颅外肿瘤转移的分子生物学基础1.粘附分子与肿瘤转移:肿瘤侵袭的第一步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脱落游离,本质是肿瘤细胞间黏附因子的损失所致2.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肿瘤本身能诱导血管的形成,肿瘤细胞可释放血管生成因子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和移行.肿瘤血管生成的调节:血管内皮基质膜溶解,内皮细胞向肿瘤组织迁移,内皮细胞在迁移前沿增殖,内皮细胞管道化,分支形成血管环,形成新的基底膜3.纤维蛋白溶解酶与其调节因子:纤维蛋白溶解酶激活因子〔PA〕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如肿瘤血管形成、肿瘤细胞脱落、基质浸润、侵入和逸出循环系统、继发脏器移行和环境改造等重要步骤中起重要的正调节作用.PAI起负调节作用.肿瘤细胞从发生到转移需要具备的条件:生长增殖,转移潜能,免疫脱逸参与控制转移的免疫细胞主要有:NK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阻止肿瘤转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一肿瘤转移的基因治疗二血管形成抑制剂与抗肿瘤转移三细胞黏附因子抑制剂与抗肿瘤转移四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与抗肿瘤转移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干细胞:来源于胚胎和成体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具有分化形成至少一种特定细胞类型的特性.<1>胚胎干细胞:指胚胎早期的干细胞.这类干细胞分化潜能宽,具有分化为机体任何组织细胞的能力.如囊胚期内细胞团的细胞.<2>成体干细胞:指成体各组织器官中的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但分化潜能窄,只能分化为相应<或相邻>组织器官组成的细胞.如神经干细胞,表皮干细胞.干细胞类型: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1.全能性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2.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但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 3.专能性干细胞<成体干细胞>:这类干细胞只能向一种类型或密切相关的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化.研究干细胞的科学意义1.细胞治疗.干细胞可恢复因重大疾病而损害的细胞,这是干细胞潜在的最大优势.由于丧失正常细胞功能的疾病都可以通过移植由胚胎干细胞分化来的特异组织细胞来治疗.2.基因治疗.即通过胚胎干细胞和基因工程技术,矫正缺陷基因.因干细胞能自我复制更新,是基因治疗的理想靶细胞.将治疗基因整合到干细胞,再将干细胞移植入人体中,能够持久地发挥作用肿瘤干细胞:在肿瘤中的一小部分具有无限增值能力,并形成肿瘤能力的细胞,也称癌干细胞,肿瘤干细胞在肿瘤组织中所占的比例很少肿瘤干细胞的特点:自我更新性,高致瘤性,分化潜能,耐药性针对肿瘤干细胞进行治疗:1.抑制肿瘤干细胞信号通路和相关酶的活性,削弱增殖能力.2.诱导肿瘤干细胞分化,消耗其分裂潜能,达到抑制肿瘤发展的目的.3. 破坏为肿瘤干细胞提供养分和保护的微环境,抑制增殖和成瘤的能力.4.用靶向性病毒载体携带促凋亡基因诱导肿瘤干细胞进入凋亡程序,达到清除目的.5.抑制抗性相关蛋白的表达,增加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提高放化疗的有效率.。
肿瘤的常用组织学分类

肿瘤的常用组织学分类肿瘤是一种由异常增生的细胞组成的疾病,它可以发生在人体的任何部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不同类型的肿瘤,医学领域采用了一种常用的分类系统,即组织学分类。
根据肿瘤组织的外观和组织学特征,肿瘤可以被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本文将详细介绍肿瘤的常用组织学分类。
一、上皮性肿瘤上皮性肿瘤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肿瘤,上皮组织是构成人体表面和内脏器官内层的一种组织类型。
根据细胞增生的程度和组织的状态,上皮性肿瘤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
良性上皮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不会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恶性上皮性肿瘤则呈现出快速生长和浸润性扩散的特点。
常见的上皮性肿瘤包括:乳腺癌、肺癌、胃癌、宫颈癌等。
这些肿瘤的发生原因和发展机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属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二、间质性肿瘤间质性肿瘤是指起源于结缔组织、血管组织和神经组织等非上皮组织的肿瘤,这些组织负责支持和维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与上皮性肿瘤不同,间质性肿瘤的组织结构复杂多样。
间质性肿瘤通常分为三类:纤维组织肿瘤、脂肪肿瘤和肌肉肿瘤。
纤维组织肿瘤包括纤维瘤和纤维肉瘤,它们主要起源于结缔组织。
脂肪肿瘤包括脂肪瘤和脂肪肉瘤,它们起源于脂肪组织。
肌肉肿瘤包括横纹肌瘤和横纹肌肉瘤,它们起源于肌肉组织。
三、胚胎性和幼年型肿瘤胚胎性和幼年型肿瘤是指发生在胚胎和儿童时期的肿瘤,这些肿瘤起源于组织发育过程中的异常细胞增殖。
由于这些肿瘤发生在儿童时期,因此它们在组织学特征上与成人型肿瘤有所不同。
常见的胚胎性和幼年型肿瘤包括: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等。
胚胎性和幼年型肿瘤的治疗方式通常与成人型肿瘤不同,需要结合患者的年龄和发育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四、生发组织肿瘤生发组织肿瘤是指起源于生发组织,即头皮和颜面部的肿瘤。
这些肿瘤通常呈现出明显的肉眼可见的外观,如痣、疣等。
常见的生发组织肿瘤包括:黑素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
这些肿瘤的发生与阳光暴晒等因素密切相关。
N-myc下游调控基因(NDRG)家族的研究进展

N-myc下游调控基因(NDRG)家族的研究进展N-myc是一种MYC家族的亚型,它在胚胎发育和肿瘤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NDRG家族是N-myc下游的调控基因,被广泛认为是肿瘤发生和进展的潜在抑制因子,并参与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的调控。
本文将重点介绍NDRG家族的研究进展。
NDRG家族是一个跨膜蛋白家族,包括NDRG1、NDRG2、NDRG3和NDRG4四种成员。
成员之间在氨基酸序列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并且NDRG家族成员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
NDRG1最初被发现在人白血病细胞系中,其后的研究发现,其表达在肿瘤组织中显著下调,与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相关。
NDRG2主要表达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神经系统发育和信号传导。
NDRG3则在胚胎组织中广泛表达,并且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预后相关。
NDRG4则对调节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反应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对NDRG家族的研究不断深入,揭示了NDRG家族在多种疾病中的作用。
例如,在肺癌中,NDRG1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并与肿瘤分化程度和预后相关。
NDRG2在神经系统中的表达受到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影响,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
此外,NDRG1和NDRG2也与高血压、糖尿病和肝炎等疾病相关。
虽然NDRG家族在细胞生物学过程和疾病中的作用已有所了解,但其分子机制和信号途径尚不完全清晰。
目前,研究表明NDRG家族成员的表达与多种信号通路有关。
例如,NDRG1通过调节Wnt和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NDRG2参与调节Nrf2信号通路,对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NDRG1和NDRG2也可以通过p53信号通路参与细胞凋亡的调节。
总的来说,NDRG家族是N-myc下游的调控基因,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相关,并参与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的调控。
虽然对其分子机制和信号途径的了解仍不完全,但研究表明NDRG家族成员的表达与多种信号通路有关,对于对NDRG家族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将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策略和分子标志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84年Durante提出了类似的见解。Busch在关于癌的分子生 物学一般概念中指出肿瘤细胞的形成是由于正常胚胎发育过 程中被阻遏基因得以激活的结果。此后, 随着分子生物学、 分子免疫学、肿瘤免疫学、发育分子生物学及实验胚胎学的 发展, 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证实了早期胚胎发育和肿瘤发生 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星形细胞瘤,骨肉瘤 胃癌 膀胱癌,乳腺癌,黑色素瘤
肺鳞癌 乳腺癌,卵巢癌,肺癌和胃癌 乳腺癌 白血病 多发性内分泌肿瘤2A和B,家族性甲 状腺髓样癌, 自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
信号转导蛋白 GTP结合蛋白 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
核调节蛋白 转录活化因子
细胞周期调节蛋白 周期素 周期素依赖激酶
ras 点突变
• 1989年的诺贝尔奖
proto-oncogenes:
The normal precursors of these above genes are termed proto-oncogenes and are essential for normal cell 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 Cell proliferation • Cell differentiation
二、肿瘤发生
目前提出的有关肿瘤形成的基本理论:
1. 肿瘤是一种基因病; 2. 肿瘤是瘤细胞单克隆性扩增的结果; 3. 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或)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 4. 肿瘤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的、多种基因突变
积累的过程;
主要的癌基因,其活化方式和相关的人类肿瘤
分类
原癌基因
生长因子
PDGF—β链
sis
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 hst-1
int-2
生长因子受体
EGF受体家族
erb-B1
erb-B2
erb-B3
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 fms
ret
活化机制
过度表达 过度表达 扩增
过度表达 扩增 过度表达 点突变 点突变 重排
相关人类肿瘤
abl
易位
肺癌、结肠癌,胰腺癌,多种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myc
易位
伯基特淋巴瘤
N-myc 扩增
神经母细胞瘤,小细胞肺癌
L-myc 扩增
小细胞肺癌
cyclinD 易位
套细胞淋巴瘤
扩增
乳腺癌,肝癌,食道癌
CDK4 扩增或点突变 胶质母细胞瘤,黑色素瘤,肉瘤
抑癌基因
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发现与原癌基因编码的蛋 白质促进细胞生长相反,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的另一 类基因的产物能抑制细胞的生长。谓之抗癌基因 (antioncogenes)或肿瘤抑制基因(tumour-suppressor genes);当它们发生遗传上的错误改变而失活或功能丢 失时,细胞将失去这种重要的负性调控物质,正常细 胞即可能转变为肿瘤细胞。自1986年首次分离Rb后, 已发现10余个抑癌基因,它们以缺失、突变等方式在 人类肿瘤的形成中发挥作用。
5. 肿瘤的发生是免疫监视功能丧失的结果。
GENE DAMAGE
肿瘤:多步骤发生、多基因突变的演进性机制
在细胞生长、复制的过程中,可能随机
地存在着破坏细胞生长分裂调控机制的基因 突变。如果这种突变发生,所产生的是“基 因受损(gene damage)”的子细胞,当“基因受 损”不断累积,细胞将失控性增长与分裂, 显示其异质性的生物学行为。
J. Michael Bishop Harold E. Varmus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89 was awarded jointly to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J. Michael Bishop and Harold E. Varmus "for their discovery of the cellular origin of retroviral oncogenes"
•这些都从发育生物学角度证实了肿瘤细胞和受精卵在 一定条件下具有互变性,肿瘤细胞也能像受精卵一样 发育成类胚胎组织,二者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一、胚胎发育
人胚发育的三个阶段 1) 胚前期: 受精-第2周末 受精卵形成到二胚层胚盘出现
2) 胚期: 第3周-第8周末
细胞迅速增殖,形成各种器官、系统,演变为 雏形胎儿
胚胎发育与肿瘤发生
什么是胚胎发育? 什么是肿瘤发生?
胚胎发育:从受精卵发育成胚胎并且形成成熟的 胎儿的过程。
肿瘤发生:在致癌因子作用下,由于基因表达的 某些环节出现问题,导致的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
“肿瘤, 一个发育生物学问题”
Pierce GB. The cancer cell and its control by the embryo. Rous-Whipple Award lecture. Am J Pathol 1983; 113: 117-124.
3) 胎期: 第9周-出生
器官、系统发育,出现功能活动。胎儿逐 渐长大至成熟娩出
胚胎发育阶段
卵裂的各阶段
受精卵
四细胞期 受精后 36~48h
二细胞期 受精后 18~36h
8细胞期 受精后 48~60h
桑椹胚
12~16细胞期 受精后第三天
胚泡外观与内部结构
胚泡外观
胚泡内部结构
Important issues
•1892年,法国生物学家Lobstein和Recamier首次提出肿瘤胚 胎性起源的概念, 他们认为肿瘤细胞和胚胎细胞有许多相似 之处, 肿瘤的发生是由于持续存在于体内的胚胎细胞的增殖 而形成。
•Williams 等将疱疹病毒诱发的豹蛙肾癌(Lucke氏肾癌) 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受精卵后,得到发育正常的蝌蚪。 在人类的畸胎瘤中,也可以看到某些瘤细胞分化后发 育形成的胚胎样小体,可见癌细胞也可以发育成类似 胚胎的组织。反之, 把正常6 d小鼠胚胎细胞植入到成 年小鼠睾丸内则可形成畸胎瘤。
原癌基因
1970年Bishop,Varmus及同事们在研究鸡肉瘤病毒(Rous sarcoma virus,RSV)时,发现RSV所携带的src基因能够使 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随后发现src基因亦存在于人类 的正常细胞。进一步研究表明,生物界有一类在长期的进 化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高度保守基因,调控着正常细胞的 生命活动,包括细胞增生、生长因子信号传递、细胞周期 进展、细胞存活以及DNA转录等。一旦这类基因发生某些 错误(如突变、缺失、扩增或重排等)或功能丧失时,极易 导致本来就存在于正常细胞中的以非激活形式存在的原癌 基因(proto-oncogene)转变为可使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的 转化基因(transforming gene)或癌基因(onco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