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舰事件的真相

合集下载

黄埔军校:从廖蒋配到汪蒋配——中山舰事件前夜之汪蒋关系

黄埔军校:从廖蒋配到汪蒋配——中山舰事件前夜之汪蒋关系

黄埔军校:从廖蒋配到汪蒋配——中山舰事件前夜之汪蒋关系作者:曾庆榴来源:《红广角·党史与文献研究》 2017年第1期曾庆榴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

不久,廖仲恺被戕。

孙、廖之死,让历史走进了一个极为敏感的、躁动不安的时段,不仅将国民党置于有多种走向、多种发展可能性的岔路口上,也让孙中山手创的黄埔军校,同样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

孙中山逝世后,胡汉民的“代帅”地位,即受到了挑战。

1925年4月底和5月中旬,廖仲恺、许崇智、蒋介石、朱培德、加伦避开胡汉民,在东征前线的汕头,召开过两次秘密会议。

两次会议除了密筹回师广州,讨伐滇、桂军外,实际上还有更重要的议题:筹划改变广州政府体制,调整国民党权力架构,更换最高领导人。

5月8日,从北京返至香港的汪精卫,不回广州,而特意绕道前往潮州,同蒋介石“倾谈”。

10日汪、蒋二人在汕头再次“长谈”。

据毛思诚编《蒋介石年谱初稿》记述:汪在谈话中告诉蒋说,“总理病瞀中,犹以微息呼介石,绵惙不已”。

意思是孙中山临死之前,念念不忘(以微息呼)蒋介石,并且“绵惙不已”。

这一信息,在有关的史料中,似乎还未见过,这是不是汪随口说来让蒋听了感动呢? 这就很难查考矣。

反正蒋听了很受用,不但“呜咽良久”,并且“感其(汪)亲爱也”。

①也就是说,蒋即对汪产生了好感,两人即时拉近了距离。

此为汪、蒋结盟的开始。

5月13日,汪在汕头参加了廖、许、朱、蒋等人的第二次秘密会议。

在胡汉民、汪精卫的第一轮权力角逐中,蒋明显是站在拥汪的一边。

汪之成为广州政坛一号人物,蒋显然起了推动作用。

这年8月20日,“廖案”发生。

此后,广州开始了汪、蒋在政治、军事上的联手运作。

他们一度密切配合,脉脉相契。

正如李宗仁所说:“中山逝世后,汪、蒋曾亲如手足,全力排除中央其他领袖,如胡汉民、许崇智等。

”直到对付西山会议派时,他们还是互相合作的。

然而在黄埔军校,他们的关系却并非“亲如手足”,而应另当别论。

廖仲恺生前,是黄埔军校党代表,被称为军校的“慈母”。

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的具体时间考实

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的具体时间考实

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的具体时间考实
叶昌友
【期刊名称】《党史研究资料》
【年(卷),期】2002(000)009
【摘要】众所周知,“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于1926年3月20日发动的。

现在,对于这个事件的发动日期,中外史学界已无异议。

但是,笔者最近翻阅关于这个事件的资料、回忆录和一些论者的文章时,却发现在谈及蒋介石发动事件的具体时间上,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实有辨明之必要。

【总页数】4页(P46-49)
【作者】叶昌友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社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313.4
【相关文献】
1.蒋介石与"中山舰事件"
2.中山舰事件前后蒋介石与苏联顾问关系变化探析
3.中山舰事件前后蒋介石汪精卫关系述略
4.蒋介石与共产国际──论“中山舰事件”爆发
前的蒋介石5.蒋介石档案中的“中山舰事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破解陈独秀被右倾的三重门

破解陈独秀被右倾的三重门

破解陈独秀被右倾的三重门作者:张敬华来源:《红广角·党史与文献研究》 2013年第2期(广东)张敬华【摘要】国民大革命后期,陈独秀被定性为“右倾机会主义”。

而苏联解密档案资料表明,陈独秀所犯的错误大多与莫斯科的指导有关。

不仅如此,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驻华代表甚至直接做出了一些错误决策。

苏联的国家政策以及中共与共产国际之间服从的组织关系,是右倾机会主义的根源。

此外,党内合作的模式从体制上剥夺了中共的领导权。

从另一角度说,在联共(布)中央日趋激烈的权力争斗中,陈独秀可说也成为他们斗争的牺牲品。

【关键词】莫斯科;共产国际;陈独秀;党内合作;右倾一、苏联的国家战略是陈独秀被右倾的深层次原因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联共(布)的幕后操纵下,由共产国际一手促成。

作为当时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迫切需要在东方结盟,以实现其远东的安全和利益。

“由于要对世界帝国主义进行漫长而持久的斗争”,应该把“一切革命因素调动起来”,①建立反帝统一战线。

这“虽然极不可靠,极不稳定,但社会主义共和国毕竟能在资本主义包围中生存下去了。

”②基于东方战略的考虑,苏联要利用孙中山的国民党来缓解在华帝国主义对其构成的严重威胁,而孙中山此时也渴望苏联的援助。

于是,在“联俄联共”的前提下,国共实现合作。

国民党“二大”选举、“中山舰”事件以及“整理党务案”被视为陈独秀的“三大让步”,而《汪陈宣言》标志其“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达到顶峰。

可是,右倾何倾,主义又何在呢?1925年末,直奉军阀控制北方政权,苏联支持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抵挡不住,北方局势发生逆转;而在欧洲也出现反苏联盟。

苏联指导中国革命的路线随即转向保守,共产国际发出“九二八”指示,要求中共放弃革命领导权。

而陈独秀被迫执行这一政策,造成所谓“右机”错误。

在国民党“二大”选举新中央委员的问题上,鲍罗廷与陈独秀存有分歧。

“关于在将来的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中的共产党员人数问题曾一度发生争执,中央提出7人,我表示反对,为的是不吓跑中派和不无谓地刺激右派”③ ,争论的结果是陈独秀退让至4人。

国共关系史

国共关系史

一、1、国民党一大:中国国民党于1924年1月20~30日在广州召开的对党进行全面改组、实现国共合作的会议(参见彩图插页第131页)。

由于辛亥革命和以后历次斗争的失败,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认真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决定学习俄国革命的经验和方法,改组国民党,以振兴国民党进而振兴国家。

2、中山舰事件: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指使孙文主义学会分子,以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的名义,传达给海军局代理局长兼中山舰中山舰全景舰长李之龙(当时是共产党员)一个命令,要李之龙调中山舰到黄埔候用。

当中山舰开到黄埔时,蒋介石一面指使其党徒散布共产党“阴谋暴动”推翻广东革命政府的谣言,一面假装“惊异”,造谣说李之龙不服调遣,擅入黄埔。

以此为借口,3月20日,蒋介石调动军队宣布戒严,断绝广州内外交通;逮捕李之龙,扣留中山舰及其他舰只;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其卫队枪械;包围广州东山的苏联顾问所;驱逐了黄埔军校中及国民革命军中以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员。

3、整理党务案: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即策划从国民党的领导机构中排挤共产党、全面控制国民党的党权。

1926年4月1日,蒋介石与谭延闿、朱培德、宋子文等提出“整军肃党、准期北伐”的建议。

4月6日,蒋介石向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提出召开国民党第二次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案。

国民党中央接受了蒋介石的提议。

鲍罗廷与蒋介石会商国共合作问题时,未经与中共中央商量即同蒋介石达成“整理党务”的8项协定。

这时,张静江、吴稚晖、孙科等聚于广州,为蒋介石出谋划策,制订整理党务案的具体计划。

邵元冲等西山会议派分子也纷纷云集广州四处活动。

5月15日至22日,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在广州召开。

会议选举谭延闿、蒋介石和谭平山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蒋介石借口要改善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扬言为避免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力量发展引起“党内纠纷”,应有一个“消除误会的具体办法”,提出所谓《整理党务决议案》。

“偶然”之中的“必然”──1926年“中山舰事件”性质论

“偶然”之中的“必然”──1926年“中山舰事件”性质论

“偶然”之中的“必然”──1926年“中山舰事件”性质论马振犊
【期刊名称】《民国档案》
【年(卷),期】1999()4
【总页数】9页(P49-56)
【关键词】蒋介石;中山舰事件;国民党内;共产党;“孙文主义学会”;“必然”;陈立夫;毛泽东;季山嘉;1926年
【作者】马振犊
【作者单位】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2
【相关文献】
1.偶然的事件,必然的结果——《项链》与《列车上的偶然相遇》的主人公之比较[J], 邢小丽
2.偶然事件中孕育着悲剧的必然——论苔丝悲剧的必然性 [J], 朱毅君
3.偶然与必然——余华《偶然事件》的修辞分析 [J], 方思仪
4.偶然表象之中的必然因素——小议课文《项链》之项链丢失的情节 [J], 华敏
5.在必然发生的历史事件中,是否会有偶然性的历史事件伴同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偶然发生的历史事件吗? [J], 朱紹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山舰

中山舰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1910年清政府向日本船厂订购,1913年完工返国,被编入北洋政府海军。

中山舰虽然吨位不大,但却以它特有的历史而成为名舰。

1915-1916年永丰舰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参加了“护国运动”,首创义举,随后它又经历过“护法运动”、“孙中山蒙难”、“中山舰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

于1938年10月武汉保卫战斗中被日军击沉于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水域。

1922年第二次护法战争期间粤军总司令陈炯明与孙中山意见不合,其部下围攻总统府。

孙中山、宋庆龄化装逃出总统府,在舰长冯肇宪的护卫下,登上永丰舰。

孙氏上舰后,下令炮轰广州,在二次炮击中致使无辜市民死伤百人以上。

从6月16日到8月9日,孙中山在舰上饮食起居,发出指令,之后退居上海。

1923年,孙中山夫妇再度登上永丰舰以示对救驾的感激。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武汉保卫战前夕,中山舰奉命从湖南岳阳开赴长江武昌金口赤矶山一带江面布防巡逻,主舰炮被搬到岸上。

10月24日下午,日军六架轰炸机编队而来。

中山舰官兵在舰长萨师俊孤船迎敌,被击沉。

是役萨舰长等25名官兵殉难,多人失踪。

23名幸存。

次日,汉口失守。

三日后,武汉三镇皆失守。

1。

中国近现代史ppt课件

中国近现代史ppt课件

中山舰事件
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为了排斥共产党人,夺取 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军权,指使部下以黄埔军校 驻广东省办事处的名义,命令海军的代理局长、 共产党员李之龙调派中山舰到黄埔候用。第二天, 中山舰开到黄埔。蒋介石却诬指中山舰擅自开入 黄埔,是共产党员阴谋暴动,20日,蒋以此为借 口命令逮捕李之龙。并扣押中山舰,包围了苏联 顾问团住处。这即“中山舰事件”。
分裂
中山舰事件 蒋介石集团 整理党务案
夺权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背叛
汪精卫集团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背叛
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
通过课本了解西山会议派的主要活动:
1、在北京西山召开会议,公开反对三大政策。 2、在上海另立“中央”。 补充西山会议的内容:
“取消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之党籍”、 “开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的共产 党员”、“解雇顾问鲍罗廷”等
——选自《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委会第二次全会通过整理党务决议案》
通过以上材料你认为整理党务案目的何在?结果又如何?
中山舰事件 整理党务案
他夺取了国民党和军队的最 高领导权 蒋介石已完全成为大地主大资
产阶级和国民党右派的代表。
蒋介石(1887—1975)
根据所学知识整理蒋介石为发动政变做了 哪些准备?政变结果如何?
准备:1、夺取党政军最高领导权 2、与各帝国主义及各种反动势力勾结
结果: 1、大批共产党员被捕牺牲 2、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1、通过材料你认为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 对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行为采取什么态度?
以妥协退让求团结
2、表明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犯了什么错误?
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3、从材料二可知这种错误的最大危害表现 在哪里?

中山舰11

中山舰11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1910年由清政府向日本订购,1912年6月建成下水。1913年加入中国北洋政府海军第一舰队。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为中山舰。1938年10月,在“武汉保卫战”中于长江金口水域被日机炸沉。中山舰自加入中国海军以来,历经“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孙中山广州蒙难”事件、“中山舰事件”和“武汉保卫战”等五大历史事件,是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国民革命史上重要的历史见证物。为了弘扬孙中山先生的爱国主义和民主革命精神,追寻中山舰的风雨革命历程,1997年元月,中山舰在汉被整体打捞出水。1999年11月,开始其舰体的修复保护工程。2001年12月,举行了中山舰(舰体)修复保护工程的竣工仪式。修复完工后的中山舰,恢复了1925年永丰舰命名为中山舰时的历史原貌,保留了1938年“武汉保卫战”中被敌机炸沉的历史痕迹,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奋斗、前赴后继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山舰的新家由中山舰博物馆、武汉会战纪念区、中山舰金口战役纪念区、胜利广场、和平家园等部分组成。中山舰博物馆由两幢相连建筑构成,舰体陈列厅全钢结构,外形如同一艘战舰,头冲金鸡湖,好似欲扬帆出海,中山舰就稳稳安放其中。与其相连的一幢三层建筑为一般陈列室,外形为三角形,里面将陈列随舰出水3千余件文物及与中山舰相关的历史资料等。金口战役纪念区内,牛头山山顶已立起中山舰遇难者纪念碑,纪念碑由25根石柱组成,每一根石柱都代表一位烈士。中山舰遇难者纪念碑25根剑直指南天的雕塑柱,象征英勇迎战日本飞机,不幸阵亡的25名中山舰战士。 1938年10月24日下午3时50分,一代名舰——中山舰沉没于长江南岸金口龙床矶江底。在武汉保卫战中,担负着长江航道空防、巡逻任务的中山舰,在金口赤矶山一带与6架来犯日机持续了一个半小时的海空血战后,结束了其25年悲壮的服役史,舰上18名官兵幸免于难,25名官兵壮烈殉国。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一场大规模战役,超过一百万名国民革命军在蒋介石的领导下防守武汉,以抗击由畑俊六指挥的日本帝国陆军。战场在长江南岸及北岸,横跨湖北、江西、安徽三省,战线长达400余公里,该战役共进行了四个半月,创下了中国自抗战以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爆发以来规模最大、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牺牲最惨重的纪录,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庞大和最出名的战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舰事件的眞相黄豪▲广州反共的第一步自从孙中山在北平逝世以后,广州情形,最初颇陷于混乱,其后肃清杨刘等反侧军阀,成立国民政府,广州时局,乃渐趋安定,而共党亦渐得势。

八月二十日廖案发生以后,共党在广州国民政府内,势力更为增加。

省港罢工一方面使国民政府的基础,渐趋巩固,另一方面亦增加共党势力。

当时虽有一部分国民党人反对与共党合作(如北京之西山会议),但共党仍颇得势。

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日之中山舰事变,实为广州当局对共党之初步打击。

▲三月廿日晨的情状三月二十日的早上,广州的情形是和平时没有多大的不同。

北京段祺瑞大屠杀民众的消息(三一八惨案),已经传到了广州,但是被浓厚的革命空气兴奋惯了的广州民众,对此实在引不起特殊的兴味。

在早上七八点钟,正当细雨蒙蒙的时候,我同了才从上海到广州的张秋人,到文明路七十五号的『神秘之楼』去会独秀的儿子延年,因为他是神秘之楼的王。

神秘之楼在平时固然也是警卫森严,但是像我们这种熟人去会客,可以一往直前的登堂入室,决不会有赤色卫士来阻挡你,可是那天的情形似乎有点不同。

二层楼上表现出非常混乱。

后来会到穆青,才知道广州发生了出人意外的政变,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省港罢工委员会被军事常局派兵包围,禁止一切人等出入,而被作为太上总理的俄顾问鲍罗廷的公馆附近也被军警密布包围,禁止任何人出入。

马路上也到处布满了步哨,情形的确是不同了。

▲包围罢工会情形我们从神秘之楼出来,就到长堤大东酒店去会高语罕,据高说,省港罢工委员会会址是越秀南路的惠州会馆,本原有工人纠察队武装守卫,三月二十日上午三四点钟(尚未黎明)的时候,突然来了大批武装兵士(第一军军部特务营),将惠州会馆周围包围,并将守卫纠察队缴械,禁止一切人等出入。

那时省港罢工委员会委员长苏兆征不在会内,而误会实际负责人邓中夏李森等则均在会内,乃由邓以电话询卫戍司令部,无如此时各处电话已均不通。

至黎明七时,惠州会馆附近形势,始稍缓和。

▲包围鲍公馆情形国民政府高等顾问鲍罗廷,他的公馆即在大东路中央党部对面,平时有卫兵数十人守卫,军政党各方面要人之出入其公馆者颇多,以故门庭如市,一般人认此为广州政治中心。

二十日上午三四时,大东路上突来大批武装兵士(亦系一军特务营)将鲍公馆包围,禁止出入,唯卫兵之械未缴,此鲍公馆与省港罢工委员会不同之处。

鲍公馆面对中央党部,左邻东较场,斜对通黄花岗白云山之大道,此时东较场及红花岗附近,均密布军警,形势极严重,至下午,情形始为缓和。

▲汪精卫称病不出时汪精卫为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为广州之政治重心人物,平日对政治颇多负责。

乃三月二十日之后,汪忽称病不出,未几即赴法国。

此盖三月二十日事变之一结果也。

▲中山舰异动问题当时政变之内容如何,初为一般人所不知,或谓汪蒋冲突,或谓共产党密图异动,或谓蒋以实力惩共,传说纷纭,莫衷一是。

据蒋介石氏当时呈报军事委员会述该时情形一节如下:『……本月十八日酉刻,忽有海军局所辖中山兵舰,驶抵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向教育长邓演达声称。

系奉校长命令,调遣该舰,特来守候等语。

其时本校长因公在省,得此项报告,深以为异,因事前并无调遣该舰之命令,中间亦无传达之误,而该舰露械升火,经一昼夜,停泊校前,及十九日晚又深夜开向省城,无故升火达旦,中正防其扰乱政府之举,为党国计,不得不施行迅速之处置,一面令派海军学校副校长欧阳格暂行权理舰队事宜,并将该代理局长李之龙扣留严讯,一面派出军队于广州附近,紧急戒严,以防不测。

……』▲李之龙被扣留李之龙为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学生,共产党也。

李在未入黄埔军校前,曾在烟台习海军,时广州海军人才缺乏,故李任海军局政治部主任兼代理海军局局长,为当时黄埔学生之地位最高者。

三月二十日上午二时,被蒋派黄埔特务队将其扣留于中山舰。

当时共党之被捕者,尚有多人,均系在军队方面任党代表者。

▲共产党之让步当时政变之眞相,已显然为对共党之压廹,共党对此,初无丝毫准备,事变起后,除神秘之楼的重要文件运往他处外,乃密谋所以应付之方。

时共党内部意见,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对蒋表示坚决之反抗,其办法一方面由鲍罗廷等威胁汪精卫下令免蒋一切职务,另一方面,嗾使工人宣布罢工,嗾使军队中共党设法反抗。

但另一派意见,则以为对蒋应表示屈服,使革命方得顺流进行。

结果,共党表示对蒋作最大之让步,蒋乃撤退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及鲍公馆之兵士,并交还工人纠察队之械,广州形势,始渐回复常态。

▲共党撤回党代表蒋氏直辖之第一军中,自军至连,均派有党代表,任党代表者十分之八系共党,十分之二系接近共党之左派。

蒋在平时,对若辈颇示重用,但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蒋命共党将各级党代表及政治工作人员撤回广州,盖第一军队伍,均在东江,此辈均在军中。

此辈党代表政治工作人员回广州后,第一军中,几已无共党潜伏,但黄埔军官举校之共党任政治工作者,仍任职如常。

第一军以外之政治工作人员,亦照常服务。

▲裁制共党的动机中山舰事件,为蒋校长裁制共党之一种表现,固为人所共知。

原来蒋校长之蓄意裁制共党,已非一日。

自蒋校长办黄埔军校以来,共党在广东渐趋优势,而在黄埔军校为尤甚。

当时黄埔军校方面,共党颇为猖獗,对于不同情共产主义之份子,动辄加以右派之恶名而加以压廹。

时学校方面俨然成左右对峙之势,而且各有组织。

共产分子除共产党以外,尚组织有公开活动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而反共产分子,则组织有孙文主义学会,青会与孙会,暗斗极烈。

时共党较为得势,故孙会颇受青会压迫。

孙会诉诸蒋校长,蒋校长以容共为总理所决定,当时未便更改,但对共党分子之猖獗,亦颇不满,故当时曾下令学生之隶藉共党者,须至特别党部登记。

但在事实上,共产分子无一人遵命登记。

两次东征凯旋后,左右两派之冲突愈甚,蒋校长乃决定以实力制裁,此中山舰事件发生之由来也。

▲汪精卫之去国中山舰事件之最重大的结果,即为汪精卫氏之去国。

汪斯时为广州国民政府主席,与蒋校长同为广州政府之柱石。

汪之去国,实由于与蒋之冲突。

盖三月二十号之中山舰事件,实为一鲜明之反共政变,而汪氏当时,实为同情于共党之人物。

当中山舰事件发生之初,汪绝不知情,仅由蒋在汪前表示裁制共党之意,汪期期以为不可,而中山舰事件,乃突然于三月二十日发生。

此事予汪以打击特深,盖汪自以身为国府主席,兼军委会主席,为政府最高负责人,而蒋之动作,事前并未得汪同意,颇引为难堪也。

但一时反共空气,非常浓厚,汪亦无法挽回,汪氏处此,不能不出于一走。

▲高语罕之离粤中山舰事件既为对共之一种压迫,故共党颇受打击,而高语罕则首当其冲。

高为留学德国之共党,在共党内初无显赫地位,唯因其与陈独秀同乡之故,在共党内亦有相当发言权。

当彼于游德归来之际,适国民党在广州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高即代表留欧支部参加,颇出风头,当选为国民党二届中监委。

时邓演达任黄埔军校教育长,邓与高在德国认识,交谊颇深,故高即入黄埔军校任事,任入伍生部党代表,地位极为重要。

蒋校长之待遇高氏,亦优礼有加。

但高为人爽直,出言不慎,常有触犯他人处,故中山舰事件发生后,高即首被免职,离粤至港。

▲高级训练班之创设第一军中之政治工作人员,大多系由共党担任,中山舰事件以后,第一军之政治工作人员,全部撤回。

但一时又无法安置此一批C字号英雄,不得已,乃于广州市之大佛寺,创设高级政治训练班。

以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为该班主任,第三师党代表鲁易为该班秘书,实行开课训练。

▲帝国主义之空欢喜当三月二十号事变消息传出以后,其最喜悦者,为香港之英帝国主义。

盖广州之省港罢工,使香港受巨大打击,香港方面,正在无可奈何之际,忽然广州发生中山舰事件,帝国主义以为共产党既经打击,解决罢工,自不成问题,故欢天喜地,自鸣得意。

无如广州虽经中山舰事件,而安定如常,政府基础既不动摇,反帝亦仍照旧进行,故罢工之坚持如故,帝国主义仅空欢喜一场而已。

▲中央党部之改造广州之中央党部,在中山舰事件以前,全在共党操纵之下,如五个常务委员,共党占去二人(谭平山林祖涵),此外各部处之主持人,主要者皆系共党分子,如秘书处在林祖涵支配之下,秘书处无秘书长,以书记长代秘书长职务,书记长一职,由共党刘芬(伯垂)担任。

组织宣传两部,为中央各部中之最重要者,乃组织由谭平山任部长,宣传部由毛泽东任部长。

此外,如农民部长为林祖涵,工人部长胡汉民远游海外,部务实际由秘书冯菊坡负责;海外部部长彭泽民为准共党,而秘书许苏魂则共党也;青年部由秘书黄日葵(共党)主持;妇女部由共党邓颖超主持。

总而言之,当时中央大权,全在共党手中。

中山舰事变以后,中央党部首先改造,谭平山去职,组织部长由蒋校长自兼(以陈果夫代理);宣传部长代以顾孟余;青年部长代以丁维汾;秘书处改书记长为秘书长,以叶楚伧任秘书长。

此后之中央党部,共党势力乃大减。

▲青孙两会之暗潮中山舰事件,为压制共党之一种手段,在蒋校长之意,原欲使共党与反共党分子,趋于妥协。

无如经该次事变,左右两派之冲突乃愈烈,尤其是黄埔方面之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孙文主义学会两派之暗潮愈烈。

▲创设黄埔同学会中山舰事件发生之另一种大效果,即为黄埔同学会之成立。

盖蒋校长鉴于数千黄埔同学,毕业后决须联络,非组织一同学会,不足以资团结,故有黄埔同学会之设立。

会址即在中央党部内,由蒋校长自任会长,以曾扩情为秘书,刘仇西为总务科长,余洒度为宣传科长,杨引之为组织科长。

蒋校长创设此会之用意,原在联络学生情感,故用人行政,使两派平均分担,如曾扩情与杨引之为反共派,而刘仇西与余洒度则共产派也。

但同学会之成立,仍不能清除两派之隔膜。

不久,黄埔军校中另有同情共党之左派形成,而左右两派之暗斗乃益烈矣。

▲李之龙退出共党李之龙为中山舰事件之最主要人物,当事变发生之始,李即被捕,寄押造币厂之第一师司令部。

李本为共党,黄埔第一期生,颇出风头。

被捕后,因不堪铁窗生涯,乃上书蒋校长,表示悔过自新,愿退出共党,绝对服从。

蒋准之。

李出狱后,即在各报遍登脱离共党,服从蒋校长之广告。

▲动摇份子纷纷脱党当中山舰事件未发生以前,共党在粤,炙手可热,故投机者纷纷加入共党。

及至三月二十号中山舰事变起,一般人见共党受压廹,不易发展,乃纷纷脱离共党,而表示忠于三民主义,此亦中山舰事件之结果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