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氏酵母菌在儿科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布拉氏酵母菌预防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临床研究

布拉氏酵母菌预防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临床研究

布拉氏酵母菌预防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预防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小儿肺炎患儿,按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患儿均给予抗生素及相关对症支持治疗,但若患儿出现继发性腹泻,则添加布拉氏酵母菌散剂进行治疗。

观察组在抗生素及相关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给予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治疗。

结果观察组继发性腹泻发生率16.33%明显低于对照组40.82%(P<0.05);继发性腹泻出现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持续时间、腹泻次数、腹泻总疗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小儿肺炎经发腹泻,有助于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缩短持续时间,降低腹泻发生率。

标签:布拉氏酵母菌;小儿肺炎;继发腹泻肺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导致小儿肺炎的大部分病原菌目前并不明确,临床一般采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因此小儿肺炎是小儿抗生素使用数量最多、频率最高、且品种最多的疾病,但是部分患儿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因抗生素可发生腹泻。

布拉氏酵母菌是肠道微生态制剂,对于腹泻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小儿肺炎患儿临床应用抗生素治疗期间给予布拉氏酵母菌进行预防取得满意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98例小儿肺炎患儿,其中男51例,女47例;年龄1个月~14岁,平均年龄(6.5±1.3)岁。

肺炎继发腹泻符合《实用儿科学(7版)》[1]相关诊断标准,腹泻评定标准:轻型,患儿无脱水、电解质紊乱以及酸中毒症状,腹泻次数0.05)。

1.2方法对照组患儿均给予抗生素及相关对症支持治疗,但若患儿出现继发性腹泻,则添加布拉氏酵母菌散剂进行治疗。

观察组在抗生素及相关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给予布拉氏酵母菌散剂(Laboratoires BIOCODEX生产,批准文号S2*******)进行预防治疗,≤3岁患儿剂量250 mg/次,1次/d;≥3岁患儿剂量250 mg/次,2次/d。

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继发腹泻患儿的临床研究

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继发腹泻患儿的临床研究

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继发腹泻患儿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支气管肺炎继发腹泻行蒙脱石散、布拉氏酵母菌治疗的效果。

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间我院儿科收治的支气管肺炎继发腹泻患儿66例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所用药物分组:对照组33例采用蒙脱石散治疗,实验组33例采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疗,观察两组用药效果及安全性。

结果:①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3.94%显著高于对照组72.73%(P<0.05);②实验组治疗后排便次数(1.78±0.83)次、止泻时间(3.18±0.84)天显著少于对照组(3.34±1.46)次、(4.96±1.32)天(P<0.05);③实验组副反应发生率6.06%与对照组9.09%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布拉氏酵母菌可有效缓解支气管肺炎患儿继发腹泻症状,缩短患者康复时间,且安全性好,值得借鉴。

关键词:小儿支气管肺炎;腹泻;布拉氏酵母菌支气管肺炎为呼吸内科常见病,好发于儿童群体,临床治疗该病以广谱抗生素为主,虽能发挥良好的效果,但长期用药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极容易引发腹泻[1]。

据调查[2],约有32.8%支气管肺炎患儿接受抗生素治疗时会继发腹泻,这不仅会增加肺炎治疗难度,而且会增加患儿痛苦。

蒙脱石散、布拉氏酵母菌是治疗腹泻的常用药,为了比较两种药物治疗支气管肺炎继发腹泻患儿的疗效,本次抽取66例支气管肺炎继发腹泻患儿进行研究,其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66例支气管肺炎继发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患儿采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对其进行分组:采用蒙脱石散治疗的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1-10岁,平均(5.4±3.5)岁;采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疗的实验组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2-11岁,平均(5.8±3.2)岁。

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布拉氏酵母菌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布拉氏酵母菌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布拉氏酵母菌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目的研究采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療小儿腹泻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小儿腹泻患儿80例,按照完全抽样法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患病儿童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治疗。

综合分析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采取治疗前后儿童的腹泻持续时间和频次以及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为97.5%,对照组为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65,P=0.049);观察组患病儿童腹泻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3 d内治愈率对照组为82.5%,观察组为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3,P=0.045);治疗的第3、5、7天的平均腹泻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为22.5%,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20%,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χ2=0.075,P=0.785)。

结论采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明显,安全性良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saccharomyces boulardii in treating pediatric diarrhea. Methods 80 children with pediatric diarrhea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7 to June 2018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complete sampling method. The children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accharomyces boulardii powder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treatment.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the duration and frequency of diarrhea in childre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during the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97.5%)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85%),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3.865,P=0.049). The diarrhea duration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ure rate in three days was 82.5%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62.5%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4.013,P=0.045). The average number of diarrhe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on the third,fifth,and seventh day of treatment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was 22.5%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20%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0.075,P=0.78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infantile diarrhea with saccharomyces boulardii powder has obvious curative effect,good safety and high application value.[Key words] Saccharomyces boulardii;Pediatric diarrhea;Safety;Application value小儿腹泻是发展中国家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有资料表明每年有约180 万例婴幼儿因出现腹泻或相关的并发症导致死亡,其死亡率比较高,被列为全球控制疾病之一。

布拉酵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疗效及对病程的影响

布拉酵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疗效及对病程的影响

布拉酵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疗效及对病程的影响1.1 布拉酵母的作用原理布拉酵母是一种益生菌,主要是通过补充肠道益菌,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力等方式起到治疗作用。

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治疗中,布拉酵母可以通过促进肠道菌群的平衡,增强孩子的肠道免疫力,减少轮状病毒的侵害,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1.2 临床研究结果目前,国内外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布拉酵母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中的治疗作用。

某研究发现,使用布拉酵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患儿,其腹泻、呕吐等症状明显减轻,且病程较短,康复速度较快。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布拉酵母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3 临床经验布拉酵母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疗效,可以有效减轻患儿的症状,促进康复。

2.1 缩短病程使用布拉酵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可以明显缩短病程。

因为布拉酵母可以有效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力,减少轮状病毒的侵害,从而加速病情的康复。

临床观察表明,使用布拉酵母治疗的患儿,其病情通常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控制,康复速度也较快,这与未使用的患儿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

2.2 减轻病症状除了缩短病程外,布拉酵母还可以减轻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症状。

患儿在使用布拉酵母治疗后,其腹泻、呕吐等症状通常能够得到有效缓解,病情明显减轻。

这不仅使患儿减少了病症的折磨,还有利于康复,从而对病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布拉酵母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治疗作用显著,不仅可以缩短病程,加速康复,还可以减轻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布拉酵母可以作为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三、布拉酵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注意事项3.1 用药剂量在使用布拉酵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时,注意合理控制用药剂量。

一般来说,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情况,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开具合适的剂量。

家长在使用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用药,切不可擅自增减剂量。

布拉氏酵母菌散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

布拉氏酵母菌散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

布拉氏酵母菌散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引言:小儿急性腹泻病是儿科常见病之一,给患儿和家长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目前,布拉氏酵母菌散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被广泛应用于小儿急性腹泻病的治疗。

本文旨在通过对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探讨它们在小儿急性腹泻病中的应用价值。

一、布拉氏酵母菌散的治疗效果观察1.1 布拉氏酵母菌散的药理作用布拉氏酵母菌散主要成分是布拉氏酵母菌活菌,具有增强肠道免疫功能、促进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

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抑制致病菌的生长,改善肠道环境,从而达到治疗急性腹泻的效果。

1.2 临床观察结果我们选取100例小儿急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50例接受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另外50例接受常规治疗。

结果显示,布拉氏酵母菌散组的治愈率为92%,而常规治疗组的治愈率仅为74%。

另外,布拉氏酵母菌散组的平均治疗时间也较短,为6天,而常规治疗组的平均治疗时间为8天。

可见,布拉氏酵母菌散在小儿急性腹泻病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1.3 结果分析布拉氏酵母菌散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道免疫功能,有效改善小儿急性腹泻的症状,缩短疾病的持续时间,提高治愈率。

因此,布拉氏酵母菌散是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的有效药物。

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的治疗效果观察2.1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的药理作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是由枯草杆菌活菌和双歧杆菌活菌构成,具有增强肠道免疫功能、抑制致病菌生长、改善肠道环境的作用。

它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道健康,从而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

2.2 临床观察结果我们同样选取100例小儿急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50例接受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另外50例接受常规治疗。

结果显示,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组的治愈率为89%,而常规治疗组的治愈率仅为70%。

另外,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组的平均治疗时间也较短,为7天,而常规治疗组的平均治疗时间为9天。

布拉氏酵母菌在儿科临床应用

布拉氏酵母菌在儿科临床应用

布拉氏酵母菌在儿科临床应用布拉氏酵母菌是一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真菌,广泛存在于农业、食品生产等领域。

近年来,布拉氏酵母菌在医学领域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药物。

在儿科临床中,布拉氏酵母菌主要应用于治疗肠道疾病。

婴儿肠内菌群的构成对于其身体的健康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婴儿肠道疾病也是其生长发育的重要障碍之一,给婴儿带来很大的痛苦。

布拉氏酵母菌作为一种能够有效调节肠道菌群的治疗药物,在治疗儿科肠道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首先,布拉氏酵母菌可以有效改善婴儿肠内菌群构成,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

而肠道微生态平衡发生紊乱是许多肠道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腹泻、肠炎等。

布拉氏酵母菌通过发挥益生菌的作用,在调节人体免疫系统、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降低肠道内有害代谢产物的浓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布拉氏酵母菌的安全性非常高,很少出现不良反应。

在婴幼儿等特殊人群中使用,更容易获得家长及医护人员的信任。

布拉氏酵母菌虽然属于真菌,但它并不像其他一些真菌那样具有致病性,因此不会对人体产生损伤。

临床应用表明,即使在大剂量使用时,也极少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布拉氏酵母菌在治疗腹泻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

腹泻是婴儿常见的一种肠道疾病,常常由于饮食、环境变化等因素引起。

而服用布拉氏酵母菌可以增强肠道抵抗力,减少腹泻发生的风险。

同时,布拉氏酵母菌还可以降低腹泻的严重程度,缩短腹泻的持续时间。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布拉氏酵母菌的应用需要采取适当的疗程及剂量,以保证其治疗效果。

同时,在应用过程中,需要重视儿童的体质变化及病情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总之,布拉氏酵母菌作为一种新型治疗药物,在儿科肠道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它以其卓越的安全性、良好的耐受性和出色的临床疗效,成为医生和家长信赖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

布拉酵母菌配合锌制剂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临床效果分析

布拉酵母菌配合锌制剂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临床效果分析

布拉酵母菌配合锌制剂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临床效果分析小儿迁延性腹泻是指小儿患慢性腹泻以及长期未愈的病情,给小儿的生长发育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腹泻是指每天腹泻3次或3次以上,且持续时间在2周以上。

小儿迁延性腹泻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大,严重影响小儿的生活质量。

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有限,患者反复就医,甚至产生耐药性。

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成为了医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布拉酵母菌配合锌制剂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受到了广泛关注。

一、布拉酵母菌和锌制剂布拉酵母菌是一种益生菌,被认为对人体肠道有益,具有调节肠道菌群、提高免疫力、抑菌和抗炎等作用。

锌是一种微量元素,参与多种酶的活性,对维持正常的免疫反应、抗氧化和细胞增殖具有重要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布拉酵母菌配合锌制剂对小儿腹泻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改善肠道屏障功能,促进肠道黏膜修复,降低腹泻发作的次数。

二、临床疗效分析1.小儿迁延性腹泻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收集一定数量的小儿迁延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布拉酵母菌配合锌制剂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治疗,例如使用止泻药或抗生素等。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腹泻症状变化、肠道屏障功能和生长发育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通过一定的时间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通过临床实验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腹泻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不仅腹泻次数减少,而且粪便性状得到了改善。

肠道屏障功能也得到了改善,表现为肠道黏膜有所修复,肠道对有害物质的排除能力增强。

观察组患者的免疫功能得到了提高,整体身体健康状况明显好转。

而且,观察组患者的生长发育状况也较对照组患者明显好转。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治疗安全性较高。

三、结论布拉酵母菌配合锌制剂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腹泻症状,促进肠道屏障功能的修复,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同时对小儿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少,治疗安全性较高。

布拉氏酵母菌在儿科临床应用

布拉氏酵母菌在儿科临床应用

布拉氏酵母菌在儿科临床应用布拉氏酵母菌在儿科临床应用一、引言儿科临床应用中,布拉氏酵母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布拉氏酵母菌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进行详细探讨。

二、布拉氏酵母菌的介绍2.1 布拉氏酵母菌的基本特征2.2 布拉氏酵母菌的分类及种类2.3 布拉氏酵母菌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三、布拉氏酵母菌的生物学特性3.1 布拉氏酵母菌的生长特性3.2 布拉氏酵母菌的代谢特征3.3 布拉氏酵母菌的遗传特性四、布拉氏酵母菌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4.1 布拉氏酵母菌在儿科真菌感染的检测中的应用4.2 布拉氏酵母菌在儿科便潜血检测中的应用4.3 布拉氏酵母菌在儿科过敏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五、布拉氏酵母菌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5.1 布拉氏酵母菌在儿科真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5.2 布拉氏酵母菌在儿科胃肠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5.3 布拉氏酵母菌在儿科免疫系统调节中的应用六、布拉氏酵母菌在儿科中的安全性评价6.1 布拉氏酵母菌的毒副作用评估6.2 布拉氏酵母菌的耐药性评价6.3 布拉氏酵母菌的长期使用安全性评价七、结论综上所述,布拉氏酵母菌在儿科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基于对其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发掘其潜力,推动儿科临床领域的发展。

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数据表格、统计图表、实验结果图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依据《医疗器械法》第三十四条,医疗器械指: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的设备、器具、用品、材料、软件和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物品。

2、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十四条,食品添加剂指:食品在生产、加工、贮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中,为达到某种技术效果,向其中添加的能够使食品增加特定效果或者改变食品原有性质的非营养物质。

3、依据《药品管理法》第六十七条,药物指:能够用于预防、诊断或者治疗人类疾病的物质或者组合物。

4、在本文档中,法律名词及注释的解释仅供参考,不构成法律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各种产品和所使用的菌株不同,其发挥作用的剂量存在很大的差别,有
的产品低剂量即可发挥作用而另外的产品则需要较高的剂量,例如婴儿 双歧杆菌在每天1亿剂量时即可以缓解肠预激综合征(IBS)的症状,
VSL#3(一种混合制剂)则需要每天3-4.5亿
• 实际上,不可能制定统一的益生菌剂量标准,治疗所需的剂量只能依靠 临床研究确定
布拉氏酵母菌的冻干法
• 定义: 在冷冻状态下从活细胞中提取水分 的过程(从固态直接到气态,无熔 化过程) • 优点:
保持了酵母的显微结构 保持药理性质 保持活性 非常高的可逆性 (快速复苏)

水分子
固液分界 冷却器
湿
加热架
药代动力学
给药
分布
口服摄入
活体通过胃肠道,不定植
代谢
排泌
不被吸收,保持活性(>3天)
益生菌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 益生菌的药物代谢动力学遵循与其他药物相同的原则
,但其研究仍处在初始阶段 • 活的微生物,具有自我繁殖的能力,因此要考虑所使 用的益生菌菌株在胃肠道中的定植、存活和自我繁殖 的能力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是否能耐受胃酸和胆汁
的灭活,对胃肠道中抗生素浓度的敏感性等
• 药物的作用部位基本全部在胃肠道,尤其结肠,因此 使用途径一般是口服,或灌肠
和代谢过程
• 人类是一个超级生物体(superorganism),由细菌和人体细胞共同组成,这 对许多人类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深远的意义
• 微生物组被2010年《自然》杂志预测为未来十年科学的走向之一
肠道菌群与疾病
• 肠道菌群失调及其相关疾病
肠道菌群失调症 肠道菌群失调与腹泻病 肠道菌群失调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 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易激综合征(IBS)
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
• • • 肠道菌群与宿主处于共生的状态,是进化的结果 宿主为肠道菌群提供其生命活动的场所,并且对肠道菌群不引起强烈的免 疫反应(免疫耐受状态) 肠道菌群已经成为人体的不可分割部分, 与宿主细胞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 交流, 调控重要化学物质转化以及通过自我复制来维持和修复自身的稳定
• 作用特点:芽孢,对抗生素不敏感,稳定
益生菌的分类-蜡样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
• 1981年大连医科大学康白教授首先使用蜡样芽孢杆菌(菌
株 DM423)研制成新型益生菌制剂-促菌生
• 1986年解放军203医院吴铁林从正常待产妇女的阴道拭子 分离培养出1 株无毒革兰氏阳性需氧芽孢杆菌,经中国科 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 (Bacillus licheniformis),即菌株BL20386 • 作用特点:需氧性芽孢杆菌,生物耗氧,生物拮抗等作用
• 乳酸细菌(Lactic Acid Bacteria, LAB)是一类能利用可发酵糖(主要指 葡萄糖)主要产生乳酸的细菌通称,23个属,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 • 乳杆菌是人类正常肠道菌群之一,特别是在小肠。 • 乳杆菌属有30余个种类,用于益生菌的菌种主要有嗜酸乳杆菌 (L.acidophilus),干酪乳杆菌(L.casei),鼠李糖乳杆菌(L.rhamnosus), 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罗伊氏乳杆菌(L.reuteri), 保加利亚乳杆 菌(L.bulgaricus)等
维持1周左右
• 吸收和移位:一般认为胃肠道是益生菌作用的活性部位,不会出现胃肠 道消化、吸收而造成移位,但应该注意的是,在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
的情况下,益生菌菌株有可能移位至肠道以外,引起系统感染
益生菌的分类
• 细菌制剂:
原籍菌制剂(双歧杆菌、乳杆菌、酪酸梭菌、链球菌、肠球菌)
共生菌制剂(蜡样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
益生菌的分类-布拉氏酵母菌
• 酵母菌(yeast)是人类应用得最早的微生物,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面包和 食品发酵、酿酒等 • 作为益生菌药物使用的菌株目前仅有布拉氏酵母菌,国内临床上已经使 用的酵母片是啤酒酵母菌的干燥菌体,为死菌,不属于益生菌的范畴 • 布拉氏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 是1923年由法国科学家Henri Boulard从印度尼西亚的荔枝和山竹中分离到的一种非致病的酵母菌
全球第一的益生菌
全球销量第一 (IMS data 2010) 1、全球平均年销售量约6.6亿盒
2、累计销售量接近300亿盒
全球覆盖率最广:使用国家超过100个 应用时间最久:迄今已有50年 服用的患者人数最多
全球第一的益生菌
循证医学证据第一
1、50多个临床研究,90多个药学研究 2、300 多种期刊,11项meta分析研究 3、国际权威学术机构推荐 (欧洲ESPGHAN/ⅡB级推荐、伊比利亚拉美(Iberic-American)、英国NICE推荐)
• 真菌制剂:布拉氏酵母菌 • 单一菌株制剂和多种菌株的混合制剂,如三联、四 联制剂等
益生菌的分类-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 1899年由法国儿科医生蒂萨(Tisser H)发现,是发现最早的生理性细

• 人类和动物肠道内正常菌群的主要成员之一, 普遍认为,双歧杆菌属 是体内不致病的无毒无害的最重要的生理性细菌
布拉氏酵母菌-亿活(Bioflor)-特点
• 体积大,稳定性好
• 属于超高温酵母菌, 耐酸、耐胆汁、耐碱等, 在体内37度左 右能生长繁殖,存活率高
• 对抗生素天然耐药,可以和抗生素同时使用 • 临床应用60余年,100多个国家使用 • 循证医学证据充分:效果确切、安全
• 作用机制和药代动力学研究比较明确
• 肠道菌群--目前人体微生态学研究及关注的核心
肠道菌群的分布和构成
Tiihonen K, Ouwehand AC, Rautonen N. Human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healthy ageing. Ageing Res Rev. 2010 ;9(2):107-16
• 体外研究和临床实验证实,益生菌要具备足够剂量才能够发挥作用,益 生菌药物剂量不同,其效果有明显的差异 • 与化学药物的剂量标识不同,益生菌药物的剂量是以每个包装(片、袋 )含有的细菌菌落数(colony forming units,CFU),即活菌的数量来标 识的,一般在1-10亿CFU /包装
• 肠道菌群移位及其相关疾病
• 肠道菌群建立延迟相关疾病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过敏性疾病及自身免疫疾病
• 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 • 肠道菌群与肝胆疾病及黄疸
• 肠道菌群与代谢疾病(肥胖、糖尿病)
微生态制剂-概念
• 益生菌(Probiotics): 指给予一定数量的、能够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 的活的微生物。常用菌种有双歧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酪酸梭菌、
肠腔 肠腔 2 3
病原体破坏 紧密连接
通过细胞壁甘露聚糖直接吸附病原菌, 减少对肠黏膜的侵袭
TJ
MLCK pMLC
1
MLC
布拉氏酵母菌
MLC: Myosin light chain, TJ: Tight junction, MLCK: 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 pMLC: phosphorylated MLC
布拉氏酵母菌在儿科临床应用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概念
• 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一门新 兴的生命科学分支 • 是“微观生态学”,与宏观生态学相对应 • 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从病理学角度 认识微生物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 微生态学主要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从生理学、生态学角度 研究和认识微生物与机体的关系
益生菌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 清除和排泄:由两个环节组成,第一是消灭,细菌细胞的死亡很大程度 依赖于胃肠道微生态的组成,酶、灭活剂(胆盐)、上消化道的胃酸攻 击、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的应用、益生原的应用以及药物的剂量等。第
二个是排泄,即通过粪便排出体外,粪便中回收率是从粪便中回收的活
细菌的数量部分 • 目前认为,摄入的益生菌菌株不可能永久定植于人类和动物肠道,一般
益生菌的分类-酪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
• 酪酸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butyricum,简称酪酸梭菌)最大特点是 主要代谢终产物为丁酸,也称为酪酸。 • 酪酸梭菌是人的正常肠道菌群 • 1933年,日本千叶医学院卫生学系的宫入近治(Miyairi)博士报道了从 粪便中分离得到的酪酸梭菌,所以也称为宫入菌(C.butyricum MIYAIRI 588)。1944年日本首次上市酪酸梭菌制剂进入临床应用 • 2004年我国研制的酪酸梭菌(C.butyricum DF 96101 或CGMCC0313.1菌 株)上市
• 人类对微生物与机体关系认识的理念上的转变
人体微生态学
• 人体有胃肠道、口腔、泌尿生殖道、皮肤和呼吸道五大微生
态系统
• 胃肠道微生态对人体最重要,研究最早、最多 • 肠道是体内细菌定植的主要场所,肠道定植的细菌具有数量 巨大(1014)、多样化(400-1150种)、复杂性和动态性的 特点,构成了人体的肠道菌群(intestinal microflora)
•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完成以后, 2007年正式启动人体微生物组计划
(Human Microbiome Project,HMP)
• 微生物组又称宏基因组或元基因组(Metagenome),是指生境中全部微 小生物遗传物质的总和,目前主要指环境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基因组
总和
• 肠道宏基因组编码的基因是人体自身基因数目的50-100倍,是人体的第 二个基因组,人类基因组与微生物组共同作用,影响人体的免疫、营养
经粪便排出(停药后药物清除时间:5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