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农村返贫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我国农村返贫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当代农村返贫现状与策略论文一、当前我国农村返贫现状与特征我国经过大规模扶贫开发,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解决温饱问题,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以后,农村经济运行环境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化,我国农村返贫呈现以下新的特点:第一,返贫现象呈现明显的地域性。
我国地域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分布极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虽有返贫现象,但也仅仅是个别农户的问题。
而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水平低、原先贫困面积较大的中西部连片地带是我国农村返贫的集中发生地区。
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尽管在总体上我国无论是那些贫困面积大的连片地带,还是贫困面积小的零星插花地带都有返贫现象。
但从地域上来看,返贫的分布却是不均匀的。
返贫程度深、返贫率高的地区往往出现在那些贫困面积大的连片地带,而贫困面小的东部地区的返贫率相对要低许多。
比如,贫困面大的西南、西北地区的返贫率高达20%以上;西北有个别省份甚至出现过返贫人口超过脱贫人口的情况。
老少边穷地区返贫率高。
老少边穷地区中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一遇灾害就容易造成大面积的返贫。
近年来,由于未脱贫人口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虽然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脱贫人口数量停滞不前的状况依然难以改善,即使是我国农村扶贫形势出现重大转机,脱贫人口数量创五年来最高的2004年,脱贫人口也仅有300万,返贫率仍在10%左右。
[1]第二,返贫现象的严重性。
虽然中国的反贫困行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中国的返贫现象仍十分严重。
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各地返贫率平均达到15%左右,而有的统计则认为中国目前返贫率为15%~20%,甚至达到20%~30%。
例如,世界银行“秦巴”扶贫项目中,1998-1999年的脱贫农户比重为8%,返贫农户却高达11.5%。
[2]西南、西北的一些地区更高达20%以上。
有些地方脱贫农民的返贫率高达50%以上。
农村产业扶贫工作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农村产业扶贫工作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农村产业扶贫工作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问题分析:1. 产业选择不合理。
由于农村产业发展水平不高,部分地区在进行产业选择时受到了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等的限制,导致选择不合理,市场前景不明确,盈利能力较低。
2. 技术难题困扰。
农村地区存在技术水平较低的问题,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户面临技术培训不足、缺乏先进农业技术等问题,导致产业发展受到限制。
3. 资金和支持政策不到位。
农村贫困地区缺乏资金支持,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上市渠道不畅,缺乏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导致农村产业发展受到影响。
4. 市场消费环境欠缺。
由于农村地区市场消费环境欠缺,农产品销售困难,价格低廉,缺乏市场影响力,限制了产业扶贫的效果。
二、对策建议:1. 积极引导产业选择。
政府应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情况,加强产业调研,积极引导贫困户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产业,提高市场前景和盈利能力。
2.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贫困户的技术培训力度,培养一支技术水平较高的农民队伍,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支持,促进产业升级。
3. 加强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产业扶贫的资金支持力度,优化资金使用方式,扩大扶持政策的覆盖面,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解决资金和政策支持不到位的问题。
4. 建设市场消费环境。
政府应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推动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市场竞争力。
加大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拓展力度,建立农产品直销中心和电商平台,促进农产品销售。
5. 加强组织建设。
政府应建立健全扶贫工作的组织体系,加强对农村产业扶贫的组织领导,形成政府、企业、农民合作的良好机制,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农村产业扶贫工作中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合理选择产业、加强技术培训、增加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改善市场消费环境以及加强组织建设等措施,可以提高农村产业扶贫的效果,实现农村贫困问题的有效解决。
贫困地区社会维稳工作面临的形势、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

贫困地区社会维稳工作面临的形势、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当前贫困地区农村存在侵财、报复、破坏生产等刑事案件居高不下、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突出; 恶势力滋扰乡里、为害一方; 比较突出的群体性治安事件增多、在贫困地区屡有发生,不仅破坏了社会稳定,而且影响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鱼水关系。
因此,认真分析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积极寻找遏制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有效办法,既是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更是巩固党和政府执政地位的需要。
一、贫困地区群体性事件频发原因(一)、群众文化素质低下,对法律法规了解不深贫困地区群众思想认识水平较低,政治参与能力较差,法制观念淡薄。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教育文化水平较低、历史文化积淀较深的影响,贫困地区不少群众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仍沿袭了小农经济形态下的自然规范和传统准则,重传统礼俗和族规家法、轻国家法律和规章制度的思想较为严重,不习惯、不善于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化解矛盾纠纷,往往一碰到问题就想到通过上访、闹事等简单的方式来解决。
由于缺少法律意识的约束,一些群众在发生矛盾纠纷而又难以及时妥善解决时,往往凭意气用事,动辄以群体暴力等极端手段解决问题。
除了普遍的法制意识不强外,贫困地区部分群众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与现代法制精神相悖、容易导致群体性事件的错误思想认识。
一是“法不责众”心理。
虽然认识到闹事是违法的,但认为参与的人多了,民意难违,众怒难犯,政府就不会追究或不敢追究责任。
这种心态在贫困地区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二是“信闹不信法”的心理。
认为“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企图通过扩大事态、给领导施加压力、引起社会重视的办法获得问题的解决。
尤其是现实生活中往往出现一旦把事情闹大了,问题就马上得到解决的事例,更使一些群众把“闹”视为解决诉求的法宝,有意制造群体性事件。
三是“借机泄愤”心态。
一些群众与最初引发事件的原因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但由于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转而借参与打砸抢烧等过激行动以发泄不满。
西北地区农村贫困问题成因及其对策研究——以福建省龙岩市的试点为例

庭 运 转 , 符 合 和 谐 社 会 的 目标 , 不 到 全 面 小 康 社会 生 活 的 不 达
标 准 。 贫 困 从 宏 观 上 可 以划 分 为 区 域 性 贫 困 和 个 体 性 贫
生 的问 题 。相 反 , 些 问题 随 着社 会 的发 展 愈 演 愈 烈 。 至 这 这 甚
些 矛 盾 在 某 种程 度 上 还 有 激 化 的可 能性 。综 观 全 局 , 西北 地 区农 村 经 济 问题 依 然 是 制 约 西 部 经 济 发 展 的 重 要 因 素 之 一 . 依 然 是 西 部 比较 突 出 与 典 型 的 问题 。 各 级 政 府 部 门 不 能 掉
地 百 姓 早 日摆 脱 贫 困。 关 键 词 : 北 地 区 ; 村 贫 困 ; 因 ; 策 西 农 成 对 中 圈 分 类 号 :3 F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7 4 ( 0 1 一 5 0 1 — 3 10 — 5 0 2 1 )0 — 0 4 0
西 北 地 区 多 是 我 国 少数 民 族 聚 居 地 。 历 史 上 国, 是 一 个 农 业 大 国 。 虽 然 我 国农 村 在 “ 我 又 十二 ” 开 局 之 年 呈 现 出 良好 的 发 展 态势 , 五 但
农 村 贫 困 问题 依 然 存 在 , 然 很 突 出, 至 在 某 些 地 方 还 有 激 化 的 可 能 。 为 了 西 北 地 区农 村 经 济 的 发 展 , 了 和 谐 依 甚 为 社 会 的 发 展 , 们 需要 就 西北 地 区农 村 贫 困 问题 进 行 调 查 探 讨 , 对 此 做 出 具 体 分 析 及 采 取 相 应 的 对 策 , 而使 当 我 并 从
日常 生 活 的 物 质 匮 乏 , 吃 少 穿 。 缺 不能 解 决 温 饱 问 题 。 而在 社 会取 得一 定进 步后 . 济 贫 困 又 表 现 为 生活 不 能 达 到 社 会 一 经 般 水 平 , 取 收 入 的能 力 不 足 , 受 文 化教 育 的 权 利 丧失 , 获 享 最 终 被 社会 排 斥 , 去 社 会 政 治 地 位 . 为所 谓 “ 神 贫 困 ” 。 失 成 精 者 按 照 经济 贫 困 的程 度 ,贫 困可 以 分为 绝 对 贫 困 和 相 对 贫 困 。
我国农村结构性贫困深层次原因与解决策略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32XIANGCUN KEJI 2020年9月(下)我国农村结构性贫困深层次原因与解决策略戴卫萍(东台市新街镇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江苏东台224234)[摘要]我国现存的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农村贫困,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基础。
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大、教育资源匮乏、人均耕地稀缺,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处于贫困基线之下。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贫困这一严峻问题,需从不同角度开展工作,构建比较成熟的脱贫机制。
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我国农村结构性贫困的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关键词]农村;结构性贫困;解决策略[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0)27-32-2贫困是一个多样且繁杂的问题,是与富裕相对而言的,是因收入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标准而出现的现象,反映了社会上部分人物质生活紧缺[1]。
农民贫困问题不仅仅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还受不合常理的政策约束、产业分工等因素影响。
因此,深入分析农村结构性贫困成因,并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已取得许多成果,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但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开展难度逐渐增加,揭去农村身上的贫困标签仍就任重而道远。
农村结构性贫困是指因资源结构性错配、社会结构性扭曲等结构性失衡导致的贫困,单单依靠物质帮助已无法根除结构性贫困。
此外,结构性失衡使得农村出现结构性弱势,使诸多涉农因素呈负面叠加,形成了不良的致贫结构,加重了我国农村贫困问题。
1我国农村结构性贫困成因1.1城乡二元结构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我国实施城市单位福利制度、统购统销政策、户籍制度等以来,我国出现了明显城乡二元格局。
这种格局不仅仅是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共存的二元结构经济体系,更是一种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农民与市民的二元等级、身份的体系。
贫困户持续性贫困的原因及对策

农业资讯NONGYEZIXUN农业经济贫困户持续性贫困的原因及对策刘义杰 韩瑞瑞(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南昌 330099)摘 要 脱贫攻坚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因此,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制定了许多的政策来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
然而,受制于一些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仍然有部分贫困户尚未实现脱贫,甚至是返贫、积贫,从而导致其持续性贫困。
对此,十分有必要对贫困户持续贫困的产生原因进行探究,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以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
关键词 贫困户;持续贫困;原因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在2012年年底时的贫困人口总量为9 899万人,经过7 a的精准扶贫,到2019年年底我国贫困人口减少了9 348万人,仅剩551万人尚未实现脱贫,脱贫率达到了97.39%,贫困发生率也由10.2%降至0.6%,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
但是,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持续性贫困人口短期内还将显著增加。
因此,对农户持续性贫困的产生原因进行探究,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扶贫策略,以解决农户持续贫困问题。
1 贫困户持续贫困的原因1.1 贫困户持续贫困的客观原因1.1.1 贫困户所处的村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贫困户数量相对较多的区域基本上都是较为偏远的山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及民族地区。
可见,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户致贫和持续贫困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这些区域在交通上存在着很大的不便利性,区域内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受限,影响了该区域内贫困户的脱贫进度。
同时,由于交通不便利,农民通过“副业”创收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这些区域贫困户的耕地资源数量较少、质量较差,农作物产量也相对较低,很少有剩余的农产品能够作为商品买卖来给贫困户创造收入[1]。
此外,其自然条件相比其他区域而言也更为恶劣,面临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也要更多、更严重,会给贫困户造成经济损失,从而导致其持续性贫困。
中国农村极端贫困人口现状分析和对策

(二)贫困人口的界定标准
1、中国政府的贫困标准:
未解决温饱贫困人口标准
1986年由国家统计局按照维持人类基本生存所必需 的食品支出(占85%)和衣着、住房、燃料等非食品 支出(占15%)的比例,对6.7万户农村居民家庭消费 支出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 单位:元、千万
年份 1978 1985 1990 2000 2003 2004 人均纯收入 100 206 300 635 637 668 贫困人口 25000 12500 7500 3206 2900 2610 占农村人口比例 33% 14.80% 8.20% 3.50% 3.20% 2.80%
“大出大进”的动态平衡状 态 表现为:数量 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基本
接近于一个常量
2003年前中国减贫与返贫人数变化示意图 减贫人数 返贫人数
统计数据反映的每年收入低 于温饱线贫困人口减少数量
人数
2003年返贫人口数量比减贫 人口数量高出80万
年份
(二)改进对贫困人口的监测及其评价方法
以定量值作为评判标准,凡年人均纯收入低 于此定量值的人口,即定义为未解决温饱贫困人 口。这种方法,只能大致反映未解决温饱贫困人 口的规模,不能确切反映未解决温饱贫困人口的 数量 。 一是将一部分不该计入的人口计入。 二是将一部分本该计入的人口未计入。
637元以下)中,有近2000万属于丧失劳动能
力人口,应该对这部分人施行救助。采取这种
方式,只需政府每年拿出27—30亿元就能解决
问题
(三)现行的扶贫统计监测存在缺陷,难 以全面反映贫困人口情况
抽样调查方法:
只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每年度收入在温
饱线以下贫困人口规模; 不能反映每个贫困人口在年际之间的 动态变化情况
农村贫困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对策

农村贫困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对策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农村教育的改善,越来越多的贫困儿童获得了望族的机会。
然而,他们仍然面临着来自贫困,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多重挑战,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方面。
然而,由于许多贫困地区缺乏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支持服务,这些儿童面临着许多不良后果,如情感困扰、自卑、退缩、行为不当和较低的学业成就等。
因此,本文旨在介绍贫困农村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并提供一些可行的干预对策,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健康问题。
贫困农村儿童的正常成长和发展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如缺乏营养和医疗保健,教育和文化经验的缺乏,家庭和社交政策的不良环境,贫困和社会排斥。
这些因素能导致农村儿童的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1. 抑郁,焦虑和消沉——农村贫困儿童经常面临许多不确定的忧虑和恐惧,比如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医疗保健、教育等问题。
2. 自尊心过低——贫困和不良生活状况可能会使孩子感到自卑,他们可能不愿与他人交往,避免被拒绝。
3. 行为问题——贫困地区的孩子可能遭受欺负和虐待,这可能导致行为问题,常常表现为攻击、行为不当和孤立。
4. 学习和社交问题——家庭经济状况会对教育造成严重的障碍,例如无法获得好的学习资源和机会,这些都可能导致学习和社交问题。
干预措施虽然贫困农村地区缺乏清晰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为儿童提供的直接的心理支持,但是,在贫困地区进行有效的干预可能改善贫困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1. 提高农村的心理健康意识。
社区大众和父母需要了解有关心理问题的信息,以及如何处理和支持有问题的孩子。
住宅区可以组织义务教育和心理健康培训计划,以提高大众的心理健康意识。
2. 鼓励家庭和社交支持。
家庭和社交因素在贫困儿童的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促进家庭和社交支持,鼓励贫困儿童与他人建立社交关系,可以缓解贫困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3. 加强教育支持。
教育是贫困儿童改善身份地位的最佳途径。
确保他们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可以获取,并且让老师掌握心理支持技巧和方法,以更好地支持贫困儿童的学习和心理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跃居全球第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人口的福利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贫困却依然存在,全球75%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因此农村贫困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更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贫困问题的界定、贫困现状和原因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贫困; 原因; 对策 一、 农村贫困问题的界定
我们一般认为贫困就是物质生活资料无法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存需要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贫困的定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精神贫困也被包括在内,本文着重探讨农村贫困问题,旨在分析农村物质资料匮乏、农民生活困难产生的原因。所以,本文中的贫困特指物质贫困。朗特里和布思在1901年撰文认为:“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的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即为贫困。”在这个经典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可把农村贫困定义为:“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的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农村居民和家庭的生活状况”。相对于一般的贫困而言,农村贫困问题更突出,也更难以解决。根据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2007年农村贫困人口标准由上年的693元年调整为785元,低收入人口标准由上年的958元调整为1067元。与此同时,一方面,我国贫困线标准从2008年年底前的人均年收入785元,大幅提升至目前的人均年收入1196元;另一方面,世行的贫困线标准为人均1.25美元/天。与我国平均贫困标准相比,农村贫困线低了将近35%,与世界水平相比则相差更大。 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按国际标准,每天收入低于1美元的人为绝对 2
贫困;不同的国家因国情不同其标准略有差异,如我国的标准为每天收入低于0.7美元的人为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生活在相对的贫困之中。比如,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组别;世界银行的看法是收入只要(或少于)平均收入的1/3的社会成员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关于农村贫困的衡量,我国多采用绝对指标,比如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标准为785元。采用绝对指标虽然不尽合理,但如果把物价因素考虑进去,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二、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现状
(一)贫困人口规模 农村贫困线是测量贫困人口规模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农村贫困线是由各地区农村贫困线加权得到的平均值,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通货膨胀率的逐步提高,贫困线标准也在不断变化,逐年提高。根据2007年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标准测算,2007年末,农村贫困人口1479万人,比上年减少了669万人,下降31.2%,,比重为2.03%,与上年相比下降30.2%。总体看来,从2000年至今,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大量减少,我国在减小农村贫困人口规模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 表1-1 2000年---2007年贫困标准、人口规模和人口比重 年度 绝对贫困 低收入 绝对贫困及 低收入 比重% 标准 元 规模 万人 比重% 标准元 规模 万人 比重%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625 630 627 637 668 683 693 785 3209 2927 2820 2900 2610 2365 2148 1479 3.97 3.68 3.60 3.77 3.45 3.17 2.91 2.03 865 872 869 882 924 944 958 1067 6213 6102 5825 5617 4977 4067 3550 2841 7.69 7.67 7.44 7.31 6.57 5.46 4.81 3.91 11.66 11.35 11.05 11.08 10.02 8.63 7.73 5.94 数据来源:全国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8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
(二)贫困人口分布 1、山区仍然是出现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2007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中,山区占53.9%,比上年下降3.3个百分点,低收入人口中,山区占53.5%,比上年提高 3
了0.8个百分点。 图一 2007年贫困人口地区分布
数据来源:全国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8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 2、西部地区仍然是贫困人口的主要集中地 分地区看来,西部地区仍是贫困人口的主要集中地,2007年末,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贫困人口分别为54万、372万、989万、64万人,三分之二的贫困人口分布于西部地区;同时,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贫困发生率分别为0.2%、1.3%、3.5%、1.1%,西部地区大大高于其他地区。 表1-2 2007年农村贫困人口地区分布 单位:万人 % 地区 贫困人口 低收入人口 数量 同比减少 贫困发生率 数量 同比减少 低收入人口比重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54 372 989 64 58 188 381 43 0.2 1.3 3.5 1.1 199 695 1876 72 27 346 320 15 0.6 2.4 6.6 1.3 数据来源:全国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8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
(三)农户经济贫困状况 1、收入状况 表1-3 2007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及其构成 指标名称 收入水平(元) 收入构成(%) 全国 贫困人口 低收入人口 全国 贫困人口 低收入人口 4
人均纯收入 一、工资性收入 二、家庭经营收入 1、第一产业 种植业 2、非农产业 三、财产性收入 四、转移性收入 4140.4 1596.2 2193.7 1745.1 1303.8 448.6 128.2 222.3 652.6 180.2 394.8 361.9 323.6 32.9 14.7 62.8 977.3 289.3 603.0 548.8 479.9 54.2 12.4 72.5 100.0 38.6 53.0 42.1 31.5 10.8 3.1 5.4 100.0 27.6 60.5 55.5 49.6 5.0 2.3 9.6 100.0 29.6 61.7 56.2 49.1 5.5 1.3 7.4 数据来源:全国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8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首先,种植业是贫困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占其收入的一半。贫困和低收入农户非农就业机会少,传统的种植业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其次,贫困农户工资性收入比重低。再次,贫困农户转移性收入比重继续提高。 2、生活消费 主要体现在贫困及低收入农户满足衣食住等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结构明显,贫困农户自给性消费比重高,服务性支出比重低;受食品价格上涨影响,部分食品消费量有所减少。
三、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一)从地区角度分析 1、恶劣的自然环境客观上导致了农村贫困的发生 一般来说,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甚至无法脱贫的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自然条件非常恶劣。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灾害多发,农业产量难以稳定,而且这种环境往往也几乎失去了吸引投资,改变命运的机会。2007年,安徽、四川、河南、湖南、云南、重庆等地受灾较为严重。洪涝、干旱、台风、地震、泥石流、雪灾、低温冷冻等灾害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以洪涝灾害和旱灾尤为严重。四川、重庆2006年曾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2007年又发生严重春旱,入汛后旱涝急转,连续多次严重暴雨洪涝灾害。2008年四川又发生了地震,其中以汶川最为严重。2010年中国西南五省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遭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这场旱灾已经严重影响了春耕春播,云南部分旱区绝收后不得不面临口粮危机。极端环境条件下导致的农村贫困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痛苦,也使该地区的脱贫工作面临重重考验。 5
2、农业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通讯设施等的供给水平低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长。 表1-4 2007年农村基础设施情况 单位:% 指标名称 2007 2006 全国 贫困农户 低收入户 全国 贫困农户 低收入户
1.所在村通公路的比重 2.所在村通电话的比重 3.所在村能就收电视节目的比重 4.所在村通电的比重 98.7 95.1 97.2 97.8 93.9 95.9 98.8 95.5 96.5 98.3 94.6 95.1 99 95.5 96.6 98.7 93.4 96.5 99.8 99.1 99.3 99.6 97.8 98.9
数据来源:全国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8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 贫困农户所处环境的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仍相对落后。贫困农户远离公共服务机构,获取公共服务相对较难。2007年,全国农户中有46.3%的户其所在村距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在20公里以内;贫困和低收入农户中分别仅有36.9%和34.2%的户其所在村距离最近县城的距离在20公里以内。公路作为与外界实现便捷交通的重要工具,对解除贫困来说至关重要。无论是享受中心县城的公共信息及服务,还是吸引外界投资,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都是必不可少的。从上表可以看出,贫困农户与全国相比,基础设施都落后了三到五个百分点,这不仅影响了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严重限制了当地的脱贫发展机会,是造成当地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 3、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多贫困地区仍然存在非常严重的小农意识,思想保守,观念落后。 在传统习惯的影响下,很多地方的农民仍然坚持一门一户独善其身的生产、生活格局, 人与人的结合仍主要以情感为纽带,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合作相对较少,竞争成分不高,贫困地区通婚圈狭小,人们利用血缘和亲缘关系建立的社会网络延伸半径小,人们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此外,这种圈子阻隔了贫困地区与外界社会的有效结合,弱化甚至化解了外界社会先进的文化浪潮对贫困农村冲击的势头,因而更加强了贫困地区社会贫困性和贫困落后的现实状态。
(二)从教育角度分析 教育投入有限,教育制度的不尽合理,都导致了农村地区教育成效不明显,我国农村人口素质仍普遍偏低,这不仅表现在文盲、半文盲的比重占的比重较大,更表现在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下、思想观念落后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