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研究和减贫对策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管理学院

发展经济学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研究与减贫对策分析

学号: 200903010127

姓名:任少鹏

班级:农林经济管理091班

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与减贫对策分析

贫困,一个深深困扰全人类发展的毒瘤和顽症,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包袱,也是在21世纪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挑战。贫困是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是实现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要在这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目标的最需急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国经济近30年来有了巨大发展,但在农村地区依然有大量贫困人口存在。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公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农民自我发展的前提条件。本文主要对我国当前农村贫困的现状、造成贫困的原因和我国减贫对策进行分析,希望自己对中国农村贫困能有更确切的了解。

一、中国农村贫困现状及原因

1978年至1985年,改革开放政策给我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1985年的1.25亿人,在7年内贫困人口减少了一半,平均每年减少1786万人;1985年这1993年,农村贫困人口稳步减少,由1985年的1.25亿人减少到1993年的8000万人,平均每年减少562.5万人;1994年至2000年,平均每年减少714.3万人;截至2010年底,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减少到1479万,占农村居民总人口的1.6%。但是随着反贫困的深入,反贫困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贫困者每年脱贫的数量与比例都在下降。

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的因素主要有:

(一)自然原因

贫困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生态问题,贫困的发生与贫困程度与生态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所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贫困县几乎都处于生态环境恶劣的山区高原地区。其中307个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以及中部大山区,贫困人口约占全国贫困人口的60%。这些地区农业的生产条件极差,水资源短缺、土地贫瘠、生产技术落后。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反过来又加剧了环境的恶化,这就形成了贫困——环境恶化——加剧贫困的恶性循环。(二)制度政策原因

1、农村教育、医疗落后

教育与医疗是人们应享有的最基本权利,但在自然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教育与医疗水平十分低下。教师资源极度短缺,教育投资力度小,导致农民受教育水平低下、无技术特长,形不成人力资源群。“普九”欠债一直困扰着基层政府和

学校,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公用经费的严重不足,部分农村学校运转困难;教师编制没有满足实际需求,有些小学出现教师断层现象;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继续教育没有保障,在职教师的培训非常少;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相对落后;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待遇很差,但教师的职业压力非常大等等。公共医疗体系不健全、基本医疗福利缺失,造成农民处于“有医无钱”的状态。身体健康得不得保护的情况下,农民创收和摆脱贫困只能是一句空话。

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

在我国广大农村,社会保障机制除了社会救济普遍实施之外,其他的如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严重缺失。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者生产经营活动日趋频繁,他们的生老病死等风险明显增加,一旦发生风险,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的农民个人及其家庭很难抵御,农民贫困和返贫现象极易发生。尽管我国当前的农村社会救助政策基本形成体系,但由于对农村的转移支付投入不足,农村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一直是由地方政府和村集体承担,这一缺泛财政政策安排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事实上仍未跳出“农村福利农村办”的模式。社会保障资金落实难、政策覆盖范围小、救助标准低等,导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名无实是再所难免的。显然,财政投入的不足是导致政策落实滞后的关键性因素。这种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造成的地区差异和缺泛强有力的财政政策支撑而导致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设计、运行效果差异,是直接导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和严重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瓶颈”。

(三)贫困文化

穷人基本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利用机会摆脱贫困之命运,因为他们早已内化了那些与大社会格格不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贫困文化指的是穷人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形成了一套特定形式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体系等。这种“亚文化”会对周围人群,特别是后代产生巨大影响。贫困文化的延续与当地教育的落后有密切联系。在我国农村社会发展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在农民中普遍存在的小农意识,缺乏市场经济观念,缺乏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与参与,缺乏创新与改革的意识,依赖于组织和上级政府的救济与扶持,安于现状,创业精神不强,难以变革传统和习惯的生活方式。

二、我国减贫对策分析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成因是十分复杂的,贫困人口教育文化水平低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制度的不合理等因素共同构成了贫困恶性循

环发展。要打破这一恶性贫困循环,就必须从多角度出发,选择新的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要求的综合减贫路径。笔者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一)加大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力度

农村反贫困应针对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而导致返贫的认识不足问题,努力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实现农村公共供给扶贫。这就要求政府根据公共产品对农村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不同,将农村公共产品分类,其中可持续发展类公共产品,如大江大河的治理、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计划生育、基础教育等应由政府承担起主要供给人的责任,这是其不可推卸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角度出发,政府要逐渐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即便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效率损失。

(二)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制度

贫困的根源在于愚昧,所以教育是治国之本更是扶贫之本。贫困地区往往有很久的历史,尽管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基础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发达地区及社会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长期化的差距使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长期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之下,长此以往就在经济和社会的差异中显现出来。有鉴于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主要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出资兴办中小学校,对贫困地区的学生免除学杂费,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向学生免费提供教学辅导材料和学具以及统一购买校服、卧具。此外,还要严格按照国务院文件规定,规范收费行为,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教育乱收费,严禁挪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项资金。当然这就需要国家出台一系列相关法律予以规范和监督。(三)完善农村税收政策体系

近年来,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取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轻农民负担,对反贫困起到了显著的效用。但是,从我国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看,很多地区的农业负担并没有根本性改变,主要是各种名目的乡镇统筹及其他各种收费不少,造成了农民总体负担没有根本性下降。对贫困乡镇来说,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直接减少了这些乡镇的财政收入,使这些乡镇立即陷入财政资金入不敷出状况。因为乡镇的学校教育开支、行政开支等很大程度上都靠农业税,而有些支出是必不可少的,如乡村学校的正常经费和教师工资、乡镇工作人员的一些正常开支等,实行了农业税减免,如果政府相应的配套措施不济是跟上,乡镇的收费就在所难免,农业税收优惠的反贫困作用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配套政策和措施是农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反贫困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在政府对贫困地区实行农业税收优惠政策时,最主要的便利措施就是加大政府的转移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