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研究书目

合集下载

有关闽南文化的书

有关闽南文化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闽南文化的书籍,它们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闽南文化的历史、语言、传统和艺术等方面:
1.《福建潮汕文化探微》(作者:陈道清)
这本书介绍了福建和潮汕地区的文化特点和历史渊源,包括方言、饮食、音乐、戏曲等。

2.《潮州文化志》(作者:蔡俊明)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潮州地区的历史、民俗、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文化特色和发展历程。

3.《闽南文化研究论集》(作者:黄楚九)
这本书收录了黄楚九教授的多篇闽南文化研究论文,涵盖了闽南地区的语言、文学、宗教、建筑等内容。

4.《台湾客家与福建闽南文化交流研究》(作者:张正锋)
这本书以台湾客家和福建闽南两大文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二者之间的交流、影响和共同特点。

5.《闽南文化史》(作者:陈济民)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闽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包括宗族文化、宗教信仰、传统节日等方面的内容。

6.《闽南语与福建文化》(作者:邱鸿雁)
这本书围绕闽南语言展开,深入探讨了闽南语的起源、发展以及其与福建文化之间的关系。

以上书籍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和研究闽南文化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对学术研究还是对个人兴趣,这些书籍都是很好的参考资源。

厦门大学出版社1985-2008年出版的-OHIOUniversityLibraries

厦门大学出版社1985-2008年出版的-OHIOUniversityLibraries

厦门大学出版社1985-2008年出版的华侨华人、东南亚研究图书目录厦门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5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大学出版社,而且是福建省唯一的大学出版社。

建社23年来,厦门大学出版社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办社宗旨,坚持高层次、高品味、高质量的出书方针,依托厦门大学的学科优势,出版了一大批具有很高学术品位的优秀图书,形成了以华人华侨、东南亚研究图书等的出版特色。

厦门大学,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中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自1921年4月建校以来,87年间保持对华侨华人、东南亚的研究传统,所属南洋研究院、海外教育学院、人文学院等教学科研机构,历史悠久,学术积淀厚重,人才辈出。

1956年创建的南洋研究所(1996年升格为南洋研究院)是我国最早设立的专门从事东南亚和华侨华人研究的学术机构,2000年在整合全校资源的基础上,被教育部批准为东南亚研究中心、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同样创建于1956年,历经华侨函授部、海外函授部、海外函授学院、国际教育中心等演变时期,1991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海外教育学院,所属海外汉语言文化教学研究所是全国面向东南亚的四个教学基地之一,在海外华文教育研究领域硕果累累。

人文学院老牌的中文系、历史系的华侨华人、东南亚研究力量也雄厚可观。

这些就是厦门大学出版社20多年来不断地大量地出版高质量的华侨华人、东南亚研究图书优越的条件。

厦门大学出版社20多年来出版了校内教师、校外大陆、台港学者、东南亚学者、欧美日本学者撰写的华侨华人、东南亚研究图书至少115种,涉及华侨华人研究、东南亚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宗教、民族等众多领域的研究成果。

总类一、公案簿[ 吧城华人公馆(吧国公堂)档案丛书之一]二、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系列丛书三、东南亚华文文学丛书四、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集刊五、厦门大学戏剧影视丛书六、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丛书七、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海外华文教育研究系列八、单行本华侨华人教育图书九、东南亚与华人华侨研究丛书十、华侨华人研究丛书十一、单行本世界华人华侨研究图书十二、单行本东南亚及其华人研究图书十三、单行本国别华人研究图书十四、单行本书目提要、书目索引、论文索引十五、电子出版物简目一、公案簿[ 吧城华人公馆(吧国公堂)档案丛书之一 ]1、包乐史、吴凤斌校注《公案簿》第一辑(1787.10.3—1791.2.8),2002年8月版。

华侨华人研究书目

华侨华人研究书目

华侨华人研究书目一、华侨华人史1.朱杰勤:《东南亚华侨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2.李长傅:《中国殖民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66年。

3.陈碧笙《世界华侨华人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

4.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5.吴凤斌《契约华工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6.吴凤斌等《东南亚华侨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7.温广益《印度尼西亚华侨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年。

8.李学民、黄昆章:《印尼华侨史(远古—1949年)》,广东高教出版社,1987年。

9.黄昆章《风雨沧桑五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尼华侨华人社会的变化》,(香港)丹青出版社,2000年。

10.林水濠、骆静山《马来西亚华人史》,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1984年。

11.姚楠《马来亚华侨史纲要》,上海书局,1991年。

12.宋哲美《马来西亚华人史》,(香港)中华文化事业公司,1963年。

13.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教出版社,1991年。

14.崔贵强《新加坡华人——从开埠到建国》,(新)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教育出版私营有限公司,1994年。

15.颜清湟《新马华人社会史》,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年。

16.斯金纳《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1期。

17.黄滋生、何思兵《菲律宾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

18.陈烈甫《菲律宾的历史与中菲关系的过去与现在》,(台北)正中书局,1968年。

19.魏安国《菲律宾生活中的华人(1850-1898)》,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89年。

20.詹森《美统时期的菲律宾华人(1898-1946)》,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91年。

21.张文和《越南华侨史话》,(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22.蔡文辉《缅甸华侨史话》,(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海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

海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

海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意在简要介绍主题和目的的重要性,以及为读者提供文章的整体框架。

在本文中,我们将要讨论海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并分析其对于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而海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不仅提供了不同文化视角下的解读,还丰富了西方学术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文将主要介绍两本海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分别为书籍A和书籍B。

通过分析它们的背景介绍和重点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书籍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通过总结这两本书籍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并思考海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海外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也有利于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两本书籍的背景介绍和重点内容,以及对于它们的研究成果的总结。

最后,我们将对海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篇章布局,以及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以下是文章1.2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示例:文章结构为了系统地探讨海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提供对整篇文章的概述,包括对海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意义的简要介绍。

同时,本部分还会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目的进行说明,以确保读者对文章整体框架有所了解。

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两本代表性的海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分别是书籍A和书籍B。

对于每本书籍,我们将提供背景介绍和重点内容的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研究成果。

通过对这两本书籍的深入探讨,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海外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结论部分将总结书籍A和书籍B的研究成果,概括并分析两本书籍在海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重要贡献。

华文全球史丛书书单重新整理

华文全球史丛书书单重新整理

华文全球史丛书书单重新整理华文全球史丛书书单重新整理在全球历史的微观镜头下,华人的足迹无处不在。

华人的迁徙、贸易、文化影响力等方面都对全球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华人在全球历史中的角色和贡献,一些学者和历史爱好者编纂了一系列名为华文全球史丛书的作品。

这些书籍通过深入研究和广泛的资料收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华人在全球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以下是华文全球史丛书中的一些重要著作和作者:1.《海上丝绸之路史》 - 胡富国先生(命运多舛)胡国汀在这本著作中详细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

他描述了华人在古代海洋贸易中所起到的关键角色,以及他们在文化、技术和商业方面的贡献。

这本书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海上丝绸之路是如何连接东西方,并促进了双方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2.《美洲华人史》- 刘坤龙博士刘坤龙博士是美洲华人史研究的权威,他在这本著作中详细记录了华人移民美洲的历史和经历。

他介绍了华人在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地的生活、工作和社会参与,以及他们面对的挑战和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这本书对于了解和认识美洲华人在全球历史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3.《南洋华侨史》 - 吴国盛博士吴国盛博士在这本著作中对南洋华侨的历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他描述了从古代到现代华人在东南亚地区的定居、经商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经历。

这本书不仅探讨了华人在南洋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力,还对他们所面临的历史事件和当地政治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4.《华文教育与文化交流史》 - 陈敏兰教授陈敏兰教授在这本著作中研究了华人文化的传承和华文教育在全球历史中的地位。

她探讨了华文教育在东南亚、美洲和澳洲等地区的发展和影响,并总结了华人社群如何通过这种文化交流维护了自身的认同与传统。

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华文文化传承和华文教育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性的视角。

5.《中国移民与加勒比历史》 -陈幼平(海宁)陈幼平教授研究了中国移民在加勒比地区的历史和经历。

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研究的历史回顾及其价值

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研究的历史回顾及其价值
- 132 -
青年学者园地
在东南亚:跨国迁移、经济开发、社团沿衍与文化传承新探》一书以清代作为研究的时 间维度,以越南、暹罗、菲律宾等十个东南亚国家作为研究的空间对象,从迁移、谋 生、社团和文化四个维度阐述了这一论域内的华侨移民概况。该书角度新颖,史料充 足,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华侨群体与中国的关系主要是与其祖籍地(与侨乡)的关系。近代侨乡社会研究 是华侨群体与近代中国关系研究的一大重点领域。孙谦的《清代华侨与闽粤社会变迁》 (1999 年)从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的角度,重点考察和分析了清代华侨回国对闽粤社 会变迁的影响。郑一省的《多重网络的渗透与扩张—海外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关 系研究》探讨多重网络的内容、结构及其在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中的作用,提出了 闽粤侨乡与海外华侨华人互动的“多重网络”分析框架。肖文燕的《华侨与侨乡社会变 迁:清末民国时期广东梅州个案研究》选取梅州客家地区为研究区域,从社会变迁的视 角 , 以个案的方式考察华侨在侨乡经济、教育文化和民俗等领域的活动情况,力图揭示 海外华侨作用下的侨乡社会变迁以及海外华侨在其中的影响力 , 并对客家华侨群体特质 进行剖析。袁丁的《北美华工与近代广东侨乡社会》(2016 年)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 文精选,围绕北美华工与广东侨乡社会在历史演变中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对深入了解 北美华工在他乡奋斗发展的历程以及海外华人社会的演变具有学术价值。徐华炳的《温 州海外移民与侨乡慈善公益》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温州海外移民的历史进程及各阶段的特 点,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个案剖析,阐述温州海外移民爱国爱乡的行为动机、活动事 迹和社会价值等,从中佐证其群体性特征,但对近代温州华侨群体慈善捐赠的动因和特 点缺乏社会学的分析。
- 133 -
语 言 与 文 化 论 坛 2020 年( 第三辑)

《广东华侨史文库》新出版六种图书

《广东华侨史文库》新出版六种图书

[8] 雷恒春:《中国民族文化大观·畲族编》,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4页。

[9] (清)林登虎:《漳浦县志》卷一,《方域志》,康熙三十八年修。

[10] (清)吕渭英:《侯官县乡土志》卷五,《人类和地形略》,光绪三十二年刊本。

[11] 凌纯声:《畲民图腾文化研究》,《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7年第16期。

[12] 朱礼:《文成县志》卷四,《居民》,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11~213页,并结合最新田野调查。

[13] [16]周望森:《浙江华侨史》,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年,第60、135页。

[14] 朱礼:《文成县志》卷五,《华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25页。

[15] 朱礼主编:《文成华侨志》,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第5~9页;周望森:《浙江华侨史》,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年,第135~143页;同时结合最新田野调查,相关数据主要由文成县政协邢松琪先生提供。

[17] [18]李明欢:《“相对失落”与“连锁效应”:关于当代温州地区出国移民潮的分析与思考》,《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5期。

[21] 陈奕平:《新时代中国发展战略与华侨华人的作用》,《八桂侨刊》2019年第2期。

[22] 王逍:《走向市场:一个浙南畲族村落的经济变迁图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41~47页。

[23] [24]沈林、李红杏、金春子、杜宇:《散杂居民族工作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83、93页。

[26] 陈庆德:《经济人类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54页。

[责任编辑:于丹]·书讯·《广东华侨史文库》新出版六种图书《广东华侨史文库》是《广东华侨史》编修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10月、12月,《广东华侨史文库》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批新书,包括《甘蔗收割者——圭亚那契约华工史》《〈岭东日报·潮嘉新闻〉梅州客家侨乡史料选编》《澳新军团中的华裔军人(1885—1919)》《东亚华侨资本和近代朝鲜:广帮巨商同顺泰号研究》《唐人街·毛岛往事》《日本长崎粤籍华侨史料选辑》六种图书,其中包括专题研究著作、史料选编和国外学者的译著。

中国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中国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中国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内招博士)一、学科方向二级学科代码二级学科中文名称二级学科英文名称方向一:060201 专门史History of Particular Subjects方向二:060202 中国古代史Ancient Chinese History方向三:060203 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 Geography方向四:060204 中国近现代史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方向五:060205 历史文献学Studies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二、学制学制三年,内招博士生最长学习年限7年,外招博士生最长学习年限8年。

三、课程设置本学科要求修满12-14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4学分,专业学位课6学分,非学位课程2-4学分。

四、必读和选读书目(控制在20—30条左右)(一)专门史必读书目1.张星烺编,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 2003。

2.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商务印书馆,1995。

3.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4.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005。

5.丹尼等编:《中亚文明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6.徐斌:《华侨华人研究中文书目》,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专门史选读书目:1.严耕望:《治史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Christopher I. Beckwith, Empires of the Silk Roa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3、Geoff Wade.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V ol.1-6, London: Routledge, 2009.4、G. F. Hudson. Europe and China: A Survey of Their Relation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1800.London: E. Arnold, 1931.5、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s. III-VI, UNESCO, 1996,20006、D. Sinor,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二)中国古代史必读书目1、费正清等:《剑桥中国史丛书》(多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侨华人研究书目
一、华侨华人史
1.朱杰勤:《东南亚华侨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2.李长傅:《中国殖民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66年。

3.陈碧笙《世界华侨华人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

4.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5.吴凤斌《契约华工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6.吴凤斌等《东南亚华侨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7.温广益《印度尼西亚华侨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年。

8.李学民、黄昆章:《印尼华侨史(远古—1949年)》,广东高教出版社,1987年。

9.黄昆章《风雨沧桑五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尼华侨华人社会的变化》,(香港)丹青出版社,2000年。

10.林水濠、骆静山《马来西亚华人史》,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1984年。

11.姚楠《马来亚华侨史纲要》,上海书局,1991年。

12.宋哲美《马来西亚华人史》,(香港)中华文化事业公司,1963年。

13.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教出版社,1991年。

14.崔贵强《新加坡华人——从开埠到建国》,(新)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教育出版私营有限公司,1994年。

15.颜清湟《新马华人社会史》,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年。

16.斯金纳《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1期。

17.黄滋生、何思兵《菲律宾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

18.陈烈甫《菲律宾的历史与中菲关系的过去与现在》,(台北)正中书局,1968年。

19.魏安国《菲律宾生活中的华人(1850-1898)》,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89年。

20.詹森《美统时期的菲律宾华人(1898-1946)》,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91年。

21.张文和《越南华侨史话》,(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22.蔡文辉《缅甸华侨史话》,(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23.罗晃潮《日本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24.李春辉、杨生茂《美洲华侨华人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年。

25. 李安山《非洲华侨华人史》,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

26. 李明欢《欧洲华侨华人史》,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二、华侨华人概况
1.巴素著,郭湘章译《东南亚之华侨》,(台北)正中书局,1974年。

2.陈烈甫《东南亚洲的华侨、华人与华裔》,(台北)正中书局,1979年。

3.李亦园《东南亚华人社会研究》(上下册),(台北)正中书局,1985年。

4.廖建裕《现阶段的印尼华族研究》,(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8年。

5.郭梁《战后海外华人变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

6.崔贵强、古鸿廷编《东南亚华人问题之研究》,(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8年。

7.王赓武著,姚楠译《东南亚与华人:王赓武教授论文选集》,(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

8.刘宏、黄坚立《海外华人研究的大视野与新方向——王赓武教授论文选》,(新加坡)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2。

9.周南京《风雨同舟:东南亚与华人问题》,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10.周南京《风云变换看世界:海外华人问题及其他》,(香港)南岛出版社,2001年。

11.梁英明《战后东南亚华人社会变化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年。

12.高伟浓、石沧金《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1979-2000)——对若干华侨华人研究期刊载文的摘评》,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13.高伟浓《国际移民环境下的中国新移民》,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

14.蔡仁龙《印尼华侨与华人概况》,(香港)南岛出版社,2000年。

15.杨建成《英属马来亚华侨》,(台北)中华学术院南洋研究所,1986年。

16.朱慧玲《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厦门大学出版社。

17.庄国土编《中国侨乡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

18.张应龙、黄昆章《华侨华人与中国侨乡的现代化》,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

19.周大鸣、柯群英《侨乡移民与地方社会》,(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20.李明欢《福建侨乡调查:侨乡认同、侨乡网络与侨乡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

21.俞云平、王付兵《福建侨乡的社会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22. Jennifer Cushman & Wang Gungwu(eds.), Changing Identit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since World War II,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88.
23. Leo Suryadinata (ed.), Ethnic Chinese as Southeast Asians,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s Studies, 1997.
24.李安山《中国华侨华人学:学科定位与研究展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三、华侨华人政治
1.沈己尧《海外排华百年史》(增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2.廖小健《战后各国华侨华人政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3.戴国辉《华侨——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苦闷和矛盾》,(日本)研文出版社。

4.吴前进《国家关系中的华侨华人和华族》,(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

5.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暨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6.王赓武《海外华人的民族主义》,(新)新加坡国立大学,1996年。

7.张坚《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发展研究(1912-1928)》(博士论文),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2002年。

8.方金英《东南亚“华人问题”的形成与发展: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案例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

9.周南京等《印度尼西亚华人同化问题资料汇编》,北京大学亚太研究中心,1996年。

10.谢诗坚《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全二册),(马)友达企业有限公司,1984年。

11.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59》,新加坡南洋学会,1990年。

12.古鸿廷《东南亚华侨的认同问题:马来亚篇》,(台北)联经出版社,1994年。

13.陈守国《华人混血儿和菲律宾民族的形成》,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89年。

14.陈烈甫《菲律宾的民族文化与华侨同化问题》,(台北)正中书局,1986年。

15.陈台民《中菲关系与菲律宾华侨》,(香港)朝阳出版社,1985年。

16. 毛起雄、林晓东《中国侨务政策概述》,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年。

四、华侨华人经济
1.(日)李国卿著,郭梁金永勋译《华侨资本的形成与发展》,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2.(日)游仲勋著,郭梁、刘晓民译《东南亚华侨经济简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

3.郭梁《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简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4.林金枝、李国梁《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5.林金枝《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6.汪慕恒《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5年。

五、华侨华人社会与文化
1.戴魏光《洪门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2.冯自由《华侨革命组织史话》,(台北)正中书局,1954年。

3.李明欢《当代海外华人社团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

4.曹云华《变异与保持——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

5.廖建裕《印尼华人文化与社会》,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1993年。

6.李天锡《华侨华人民间信仰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7.高伟浓《东南亚华人信仰诸神考说》,泰国大通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8.张正藩《近六十年来南洋华侨教育史》,(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6年。

9.周聿峨《东南亚华文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六、华侨华人与中国
1. 王赓武《中国与海外华侨》,(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94年。

2. 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3. 任贵祥、赵红英《华侨华人与国共关系》,武汉出版社,1999年。

4. 庄国土《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

5. 颜清湟、粟明鲜《出国华工与清朝官员:晚清时期中国对海外华人的保护(1851-1911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