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地质构造
第四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第四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一、概念具有观赏、构景与适于开展特殊运动的地貌称之地貌旅游资源,地貌决定了风景的骨架、气势与纹理等要紧特征。
各类地貌都有旅游价值。
二、风景地貌资源类型特征及分布(一)海岸地貌指在海岸地带,由于地壳运动、海浪、潮汐、海流、风与生物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貌。
具有观赏价值的海岸地貌发育在岩石海岸与生物海岸地带,岩石海岸中具有海蚀崖、海蚀洞等奇异造型;沙滩海岸是旅游度假胜地,适合开展海水浴、沙浴与日光浴。
1、岩石海岸:我国的岩石海岸要紧分布于辽东半岛、胶东半岛与钱塘江口以南地区2、沙质海岸3、生物海岸:生物海岸包含红树林海岸与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是生长在潮间浅滩上的耐盐的木本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气根下垂,其奇特的繁殖方式与海面上壮观的植物群落气势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珊瑚礁海岸不仅造型奇特,色彩斑斓,还是潜水旅游胜地。
生物海岸分布于海南岛(二)冰川地貌由于冰川运动所塑造的山地地貌,与冰川融化过程中所造成的冰体地貌景观的总称。
1、冰川地貌类型(1)堆积地貌:角峰、刀脊、冰蚀蘑菇等(2)侵蚀地貌:冰体与携带岩石共同构成的冰塔林、冰洞与冰瀑。
2、分布要紧分布在高纬度地区与高山地区。
我国要紧分布在西部地区的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
3、开发利用现状由于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空气稀薄,通常游人难以抵达,除部分游览观光地外,目前要紧作为登山探险与科学考察的旅游胜地。
4、目前我国已向国内外登山爱好者开放的著名山峰有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博格达峰、贡嘎山、四姑娘山等。
5、我国已开发的冰川风景区四川贡嘎山的海螺沟、新疆阿尔泰山的喀纳斯冰川湖、天山的扎木尔峰、云南的玉龙雪山等。
(三)沙漠戈壁1、概述(1)沙漠是指地表覆盖有大片风成沙的地区(2)戈壁为地势起伏平缓、地面布满砾石的地区(3)一望无垠的沙漠与浩瀚无比的戈壁,尽管自然环境恶劣,缺乏生机,但其特殊而神秘的荒漠景观与特殊现象,仍具有神秘莫测的吸引力。
4第四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

电子课文●第四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第一节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
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 波)之分。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根据地震波的这些特点,人们测知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呈有规律的变化。
我们可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①;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②。
我们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一)地壳地壳是指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
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厚度可达60千米~70千米(如青藏高原);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
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
(二)地幔这一层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所以又叫做中间层。
地幔在莫霍界面以下到古登堡界面以上,深度从5千米~70千米以下到2 900千米。
这一层也能传播横波,所以仍是固态。
主要物质成分为铁镁的硅酸盐类。
由上而下,其中铁镁含量逐渐增加。
从莫霍界面到1000千米深处,叫做上地幔。
上地幔上部(地下约60千米~250至400千米)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下1000千米~2900千米深处,叫做下地幔。
下地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状态可能为固体。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
第四章 滨海沉积 海洋地质学 教学课件

(三)海滩地形
海滩地形: 单坡向海滩 具沟堤的双坡向海滩。
粒度影响坡度和宽度: 粒度大:坡度大,宽度小。
1沿岸堤:平潮时间长 ,堆积多形成
沿岸堤:
又称滩脊,平行海岸的冈丘。由上冲流,回流,冲越流形成。 陆侧发育纵向沟。
位置:平潮位,四个:平均大潮高潮,低潮,小潮高潮,低潮。 风暴潮堤的位置最高。 中低波能的强潮滩可有10多条,大多在前滨。
潮沟环境:
迁移快,使得分布广。兼有平原河与潮汐的特点。 深槽,点沙坝,--边滩,浅滩—滞留沉积。
沉积构造:
• 典型构造:单粘土层,鱼骨状交错层理,双粘土层。
• 鱼骨状交错层理:交错是涨退潮形成,层系间侵蚀是平潮前流速快时 形成,
•
可有薄泥层,是高潮滞留形成,也可没有。
• 双粘土层:双粘土层,横向束状体层序,底积层层序是潮坪的典型标 志。
粒序:陆----海———细-----粗:反粒序。 动力强:海滩,动力弱:潮坪。
气候:冷:泥炭;热:藻类沼泽; 干旱:碳酸盐,蒸发盐; 潮湿:盐水沼泽。红树林---潮间坪。
潮坪地形
地形单元:潮沟,沿岸堤。
陆—海:泥坪—混合坪—沙坪 宽度,坡度,与冲淤有关。
淤积坪:坡缓,宽大,潮沟发育好。 例如:苏北 ,浙南海岸。
生物沉积 化学沉积 沉积速率0.38-0.4cm/a 沉积相序列: 草沼----泻湖泥---障壁沙----浅海沙。 前后---上下相似, 海侵---海退相反。
障壁沙岛----泻湖沉积体系
第三节 潮坪沉积
潮坪:动力:潮汐, 坡度:3`--17`,细碎屑《63微米 是海岸的一部分。 宽度:1—20km,潮差》2m.波能小 分类:开敞潮坪,遮蔽潮坪。 一般规模大。 我国沿岸1/4为潮坪。
地质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绪论-1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构造、形成及其变化发展历史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
包括静力地质学、动力地质学、历史地质学、经济地质学、综合地质学等方面。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
包括气候地貌学、构造地貌学、岩石地貌学、动力地貌学、沉积地貌学、历史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等方面。
3将今论古: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
发生在古老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与现在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有相似之处。
从现代地质作用过程和产物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可以用来分析和推断发生在古代的地质作用和当时的古地理环境。
4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各种作用。
分为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具有地区差异性、时间长久性、现象复杂性等特点。
5地质营力:自然动力会引起地球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即地质作用,而引起变化的力量就是地质营力。
绪论-21大地水准面:指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勾画出的一个连续的封闭曲面。
大地水准面包围的球体称为大地球体。
从大地水准面起算的陆地高度,称为绝对高度或海拔。
3重力异常:扣除高程与地形影响后,与理论重力值,即以大地水准面为基础计算得到的重力值,的差异。
3软流圈:上地幔中下部(50-250km)存在的塑性层,物质可以缓慢流动。
岩浆发源地,与地壳运动关系密切。
4磁偏角:磁北线和真北线之间的夹角。
第一章:矿物1矿物: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产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对于结晶矿物,还具有一定的形态。
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结晶质矿物:组成矿物的物质质点(离子、原子、分子)按照一定方式规则地排列成空间格子构造的矿物。
3隐晶质矿物:矿物晶粒极为细小,用肉眼无法分辨出矿物颗粒,仅有光性反应的矿物。
第四章地幔柱构造学与地幔动力学

速异常可能是这些板片的半同化的
残余物。
•超地幔柱的形态很复杂,丸山茂德
经过大胆的想象,将其简化。地幔柱 从D”层上升并变细,到达地幔的中
部后逐渐向670km深度扩展。在670km
深度处,地幔柱分成若干较小的二级 地幔柱。它们在板块底部后再次扩展, 并沿着板块的断裂或薄弱地区上升, 地幔柱再次变细为三级地幔柱。现在 地球上的大约50个热点,可用这些三 级地幔柱来解释。但是,目前对分支 地幔柱的形态还不很清楚,推测的部 分居多。
(2)线状供给
一种沿条带供给板片的方式,主要指冷板片沿俯冲板块边界连续不断的供给。线
状供给可诱发一条带状排列的冷地幔柱链。特提斯和环太平洋地区的板块消亡地 就是实例。当一冷地幔柱接近核-幔边界层时,边界层上的低密度物质被挤出其 位置,在此位置附近,热地幔柱被诱发生长并持续。冷地幔柱挤压核-幔边界层 的方式也有两种。
板块构造和地幔柱构造之间的关系 •板块构造和地幔柱构造的作用区域明显不同。板块作为一刚性固体块体起作用 的区域,沿消减板块边界,浅于670km;沿发散板块边界.浅于150km。地幔柱构 造则在岩石圈下面的软流圈和中圈内起控制作用,地幔柱构造作用还涉及地核。 地幔柱构造和板块构造是地球内部物质的两种不同对流形式的反映。
2、冷地幔柱
• 冷地幔柱是由滞留在上、下地幔界面附近的板片构成的下降地幔柱。是不保 持刚性板块形状而以巨石状下落的物质移动。
•丸山茂德(1994)认为,据Fakao (1994)的P波层析成像结果,在南太 平洋和非洲地区存在两大低波速异常 带,它们与地幔的两个超大上涌流对 应;在中亚和东亚地区下部的外核上 面,存在高波速异常,它是由大洋板 片聚集、滞留并最终塌落到外核上形 成的,与地幔的超下降)的P 波层析成像结果: ①东北日本型:俯冲板片从地表 连续至670km间断面,并且,由于 厚度增加部分板片已插入到670km 间断面的下面;②巽他型:板片 从地表连续插入下地幔,达到 1200km深度;③特提斯型:板片 与上面不连续,一个大的块体正 在下沉至1000-1500km深度,它大 致与从阿尔卑斯经中东至喜马拉 雅地区的板块边界平行;④南极 型:现代无活动的俯冲板块,在 670km处滞留的板片是lOOMa前板 块俯冲造成的。
第四章_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泥石流活动最多的国家之一,主要分布在 西南、西北及华北的山区,如四川西部、云南西部和北部、西 藏东部和南部、甘肃东南部、青海东部、祁连山地区、昆仑山 及天山地区;黄土高原、太行山和北京西山地区、秦岭山区、 鄂西及豫西山区等。此外,在东北西部和南部、华北部分以及 华南、台湾、海南岛等地山区也有分布。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百座县城受到泥石流的直接威胁和危
害;有20条铁路干线的走向经过1400余条泥石流分布范围内,
1949年以来,先后发生中断铁路运行的泥石流灾害300余起,有 33个车站被淤埋。在我国的公路网中,以川藏、川滇、川陕、川 甘等线路的泥石流灾害最严重,仅川藏公路沿线就有泥石流沟 1000余条,先后发生泥石流灾害400余起,每年因泥石流灾害阻 碍车辆行驶时间长达1-6个月。
5、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典型的泥石流发生地由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个区段 构成 泥石流的形成区一般呈现为三面环山、另一面仅有一个狭窄
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汇水面积大;流通区的纵坡坡度大,沟谷
狭窄.岸坡陡峻,使泥石流得以迅猛直泻,堆积区为开阔的山前 倾斜平原。
形成泥石流的地质条件
泥石流分布多为新构造运动活动显著、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 皱发育,裂隙密行,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山体岩石结 构疏松、软弱、易风化,地表岩石风化破碎.有形成泥石流所需的 大量颗粒状松散固体物质来源。
适用于拦截流量较小 大石块含量少的小型 泥石流。格栅坝坝的 格栅坝 宽度应与沟槽相同。 坝基应设在坚实 的地基上。
§4.4 岩溶与土洞
概 述
• 岩溶--也称喀斯特(Karst),它是由于地表水或地下
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的结果而产生的一系列地质 现象。如溶沟溶槽、溶洞、暗河等。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1内力作用1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 .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________ 、岩浆活动和 _______ ■乍用。
3•影响: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________ 。
4.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知识点2外力作用1. 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2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 _______ 。
3. 表现形式⑴ 风化作用⑵ 侵蚀作用⑶ 搬运作用⑷ 堆积作用举例说明:以下地貌和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海蚀柱、海蚀崖:_______ ; 冰斗和角峰:________ ; 沙滩:____________ :新月形沙丘:_______ ; 黄土高原地貌:________ ;风蚀柱、风蚀蘑菇:_______ ;冲积扇(洪积扇):__________ 等等。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知识点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
2. 物质循环过程(1)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B 、C 岩浆。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①外力作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重熔再生、④__________ < 技巧点拨:(1) ____________ 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___ 。
(2) ______ 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河流堆积地貌与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河流地貌
流水侵蚀作用
下蚀
侧蚀
曲流
流水侵蚀作用
“U”型河谷
牛轭湖
冲积平原 三角洲
“V”形峡谷 冲积扇
流水堆积作用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由沉积的红色砂岩、砾岩构成,随地壳抬升后,被流水切 割侵蚀,山坡崩塌后退,保留下来的红色岩层山块形成了丹霞地貌 (强调红色地层和陡崖坡) 分布如:广东仁化丹霞山、甘肃张掖等。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 形成时期 B.T2 形成时期 C.T1 形成时期 D.T0 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 持续下降 B. 持续抬升 C. 间歇性下降 D. 间歇性抬升
冲积扇
地势平坦 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 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水源丰富
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 运输和海上运输
甘肃省城市及人口的分布
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长 江中下游平原等
(2021·浙江卷)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独流入海河流径流量较大,流程较短。此类河流所 在小流域的生态、农业、城镇等要素多形成上游—中游—下游—滨海的四段式空间分布 序列。下图为独流入海河流小流域生态、农业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宁夏平原及周围地区地形和地质构造剖面图。
材料二 贺兰山位于内蒙古 高原与宁夏平原之间,海拔 大多为2 000 m~3 000 m,最 高峰海拔3 556 m。降水量由 山麓向山顶逐渐增加,山中 森林资源丰富。
根据图示信息,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简述宁夏平原的形成原因。 答案 岩层断裂下陷,黄河携带的泥沙,及贺兰山的沉积物沉积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第四章地质构造
21
第四章地质构造
22
断裂构造(fracture)
第四章地质构造
23
断裂构造的力学机制
第四章地质构造
24
断裂构造的形成
第四章地质构造
25
断裂构造的分类
节理(裂隙)
原生节理
构造节理
次生节理
剪节理
张节理
图 4-10 穹隆和构造盆地 (a)穹隆;(b)构造盆地
褶皱构造野外观察方法
穿越法:垂直于岩层走向观察。 追踪法:平行于岩层走向观察。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第四章地质构造
19
褶皱构造的工程地质评价:
对深路堑和高边坡 对隧道工程
褶曲构造与隧道位置选择 1、3-不利;2-较好
第四章地质构造
山坡岩层地质构造的影响
图 4-6 褶曲要素示意图
第四章地质构造
14
褶皱构造基本形态:
背斜(anticline):岩层向上弯曲,核部老,两翼新。 向斜(syncline):岩层向下弯曲,核部新,两翼老。
第四章地质构造
15
褶皱分类
按轴面产状分:
直立
倾斜
倒转
第四章地质构造
平卧
16
按枢纽产状分:
水平
第四章地质构造
倾伏
17
按褶曲长短轴的比例分:
表示方法 :
走向和倾向用方位角表示(可只 表示倾向),倾角用度数。如 SW200°、SE110°3、0 。
第四章地质构造
11
褶皱构造 (fold)
第四章地质构造
12
(a)
(b)
(c)
图 4-5 褶曲的力学成因
(a)水平挤压力;(b)垂直作用力;(c)力偶作用
第四章地质构造
13
褶曲要素:
核部(core) 两翼(limb) 轴面(axial plane ) 轴线(axial line) 枢纽(hinge)
第四章地质构造
擦痕
38
地貌标志
第四章地质构造
39
第四节 活断层
活断层:
第四纪以来仍在
活动的断层。
注:1994年《岩土工程 勘察规范》指全新地质 时期(1~1.1万年)以 来活动着的断层,且在 今后100年可能继续活 动。
第四章地质构造
40
活断层的活动方式:
突然错动(黏滑型)-伴随地震发生。
发生在强度较高的岩石中,断层带锁固能力强,危 害大。
一定
第四章地质构造
28
裂隙调查、统计和表示方法:
选择代表性的基岩露头,对一定面积内的裂隙进行测量。
表 4-3 裂 隙 野 外 测 量 记 录 表
图 4-12 裂隙玫瑰图
(a)裂隙走向玫瑰图;(b)裂隙倾向玫瑰图
第四章地质构造
29
裂隙的工程地质评价:
对路堑边坡 裂隙主要发育方向与路线走向平行,倾向与边 坡一致时,易发生崩塌等不稳定现象。
9
倾斜岩层(tilted stratum)
单斜构造的力学成因
图 4-3 地层层序
(a) 正常层第序四;章(地b)质倒构转造层序
10
产状三要素(elements of attitude)
走向(strike):岩层面和任一假想水 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
倾向(dip):岩层的倾斜方向。与 走向线垂直。只有一个。 倾角(dip angle):岩层层面与水平 面的最大锐角。
按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的关系分:
走向断层F1 倾向断层F2 斜交断层F3
第四章地质构造
34
按断层与褶皱轴的关系分:
纵向断层 横向断层 斜向断层
F3
F3
第四章地质构造
35
断层的识别
地层界限不连续或岩层中断
第四章地质构造
36
岩层不对称重复或缺失
第四章地质构造
37
断层破碎带及构造岩
牵引构造及伴生节理
第四章地质构造
30
断层 (fault): 有明显位移的断裂。
断层要素: 断层面(带) 断盘 断距
第四章地质构造
31
断层基本类型
正断层
(normal fault)
逆断层
(reverse fault)
平移断层
(parallel fault)
第四章地质构造
32
断层组合形式
叠瓦式断层
第四章地质构造
33
第四章地质构造
42
活断层的标志: 地层标志
图 4-22 山东郯城窑上村活动断层剖面
K₂W-上白垩系砂岩夹页岩;
Q₁-下更新统泥质砂岩;
Q₂– ₃-中、上更新统粉土; Q₃–₄-上更新统及全新统洪坡积物
地貌标志
水文地质标志
历史地震
2-3 3-4
第四章地质构造
43
断层的工程地质评价:
对大型工业民用建筑选址不利 对大型桥位选址不利 对道路选线若与断层走向平行易产生边坡滑塌 对隧道工程易产生洞顶坍落 对区域稳定性的影响不利
断层
正断层 逆断层 平移断层
第四章地质构造
26
裂隙 (fissure): 也称节理 (joint),是未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
原生裂隙:岩石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裂隙。 次生裂隙:包括风化裂隙、卸荷裂隙等。 构造裂隙:由于地壳构造运动而形成的裂隙。
分为张裂隙和剪裂隙。
第四章地质构造
27
表 4-2 裂 隙 发 育 程 度 分 级 表
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从大到小) 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从大到小)
第四章地质构造
3
第四章地质构造
4
地层接触关系
1.层状地层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conformity):时间上连续,产状上一致。反映地壳 连续均匀下降。
第四章地质构造
5
平行不整合 (disconformity):
时间上不连续,产状一致。 反映地壳间断上升。
第四章 地质构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地壳运动
第二节 地质年代
第三节 地质构造
第四节 活断层
第五节 地质图
第四章地质构造
1
第一节 地壳运动
升降运动(造陆) 水平运动(造山)
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示意图
第四章地质构造
2
第二节 地质年代
绝对年龄:通过放射性元素蜕变周期测定。适 用于岩浆岩、变质岩地区。
相对年代:通过地层层序、古生物、岩性对比、 地层接触关系测定。适用于沉积岩地区。
第四章地质构造
6
角度不整合(discordant):
时间上不连续,产状不一致。 反映地壳剧烈运动。
第四章地质构造
7
2. 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 侵入与沉积接触
第四章地质构造
8
第三节 地质构造
水平岩层 (horizontal stratum)
水平构造的地貌景观(阶梯状 陡崖)
第四章地质构造
缓慢蠕动(蠕滑型)-不直接产生地震。
发生在强度较低的软岩中,断层带锁固能力弱,危 害小。
第四章地质构造
41
活断层对工程的危害:
1.直接危害跨越该断层的建筑物
例:宁夏石嘴山市红果子沟和河北蓟县境内的两段长城 被错断。
2.伴有地震发生的活断层使较大范围的建筑物摧 毁
例:1906年美国旧金山地震中,圣.安德烈斯断裂导致 一座27m高的水坝溃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