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意义

合集下载

临床检验基础_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临床检验基础_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
测定方法:碱性亚甲蓝染色后计数1000
个红细胞中所见到的嗜碱性粒细胞的个 数
临床意义:常作为铅中毒诊断筛选指标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血液 )
稀释液
充池
计数
换算(个/L
原理:
• 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 倍数,同时破坏红细胞和大部分其它白
细胞,并将嗜酸性粒细胞着色,然后滴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肺炎等 • 寄生虫病:尤其是肠道寄生虫 • 某些皮肤病:湿疹、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等 • 某些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某些传染病:猩红热
• 某些恶性肿瘤:霍奇金病等
• 减少: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某些
传染病早期。
3.还可用于观察急性传染病、大手术和烧 伤病人预后,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和脑垂 体前叶功能液中嗜酸
性粒细胞数。
参考值
0.05 ~0.5 × 109/L
嗜酸性粒细胞
略大于中性粒细胞,核一般分两页,胞浆内充满粗大、 整齐、均匀、排列紧密、有立体感的桔黄色嗜酸性 颗粒。
临床意义:
1. 生理变化: 兴奋刺激 (交感兴奋) ↓ 下丘脑 ↓ 释放ACTH 肾上腺皮质 单核—巨噬 (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 吞噬分解E ↓ 骨髓产生和释放E受抑制

常见检验指标的临床意义

常见检验指标的临床意义
感谢您的观看
常见检验指标的临床意义
目录
• 血常规指标 • 生化指标 • 免疫学指标 • 其他指标
01 血常规指标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
中性粒细胞计数
淋巴细胞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是评估感染的重要 指标。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表 示感染、炎症或应激反应,而 白细胞计数降低可能表示免疫 系统抑制或骨髓功能异常。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主要成 分,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类型 有关。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通 常表示细菌感染,而降低则可 能表示病毒感染或免疫系统异 常。
淋巴细胞计数反映免疫系统的 状态。淋巴细胞计数升高可能 表示病毒感染、免疫系统激活 或某些血液系统疾病,降低则 可能表示免疫系统抑制或淋巴 细胞减少症。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可能表 示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或某 些血液系统疾病,降低则可能 表示免疫系统抑制或骨髓功能 异常。
C反应蛋白
• 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机体发生 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C反应蛋白的浓度会急剧升高。其 增高常见于感染、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降低则无临湿因子是一种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其增高常见于类风湿性关 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降低则无临床意义。
04 其他指标
心电图
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 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心电图对 于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脏疾 病具有重要价值。
心电图还可以反映心脏的负荷情况,例如运动负 荷试验心电图可以评估心脏的功能和耐力。
心电图可以反映心脏的电活动,通过观察心电图 的波形变化,可以判断心脏的电传导是否正常, 从而对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疾病进行诊断。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偏高的原因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偏高的原因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偏高的原因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偏高的原因1、嗜酸性粒偏高的原因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起源于骨髓内CFU-s经过单向嗜酸性祖细胞(CFU-EO)阶段在有关生成素诱导下逐步分化成熟为嗜酸性粒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少见仅为0.5-5%嗜酸性粒细胞有微弱的吞噬作用,但基本是无杀菌力它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嗜石破天惊生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合成与释放其活性物质吞噬其释出颗粒并分泌组胺酶发破坏组胺从而起到限制过敏反应的作用。

此外实验症明它还参加与对嚅虫的免疫反应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至少有六大来源:①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而来的组胺(histamine);②由补体而来的C3AC5A、C567其中以C5a最为重要;③从致敏淋巴细胞而来的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④从寄生虫而来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⑤从某些细菌而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⑥从肿瘤细胞而来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以上务因素均可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由于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百分率很低故经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换算而来的绝对值误差较大因此在临床上需在了解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时应采用直接计数法[原理]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同时破坏红细胞和大部分其它白细胞并将嗜酸性粒细胞着色然后滴入细胞计数盘中计数一定范围内嗜酸性粒细胞数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中类繁多虽想方不同但作用大同小异分为保护嗜酸性粒细胞而破坏其它细胞的物质和着染嗜酸性粒细胞的物质(如溴甲酚紫、伊红、石楠红等)可根据本实验室的条件选择配制[参考值](0.05-0.5)×109/L[临床意义] 2、生理变化在劳动、寒冷、饥锇、精神刺激等情况下交感神经兴奋通。

嗜酸性粒细胞常见原因是

嗜酸性粒细胞常见原因是

嗜酸性粒细胞常见原因是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其胞浆内含有许多嗜酸性的颗粒。

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相对较少,通常约占白细胞总数的1-6%。

然而,某些疾病和状况可以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身体暴露在过敏原(如花粉、尘螨、食物等)时,免疫系统会释放一种叫做IgE的抗体,刺激嗜酸性粒细胞释放颗粒中的组胺等物质,从而引发过敏症状。

这种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会显著增加。

2.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炎症引起了气道收缩和高度敏感性,嗜酸性粒细胞在哮喘病人的气道内大量增加。

这些细胞释放的化学物质会进一步导致炎症反应,造成气道狭窄和呼吸困难。

3. 寄生虫感染:某些寄生虫感染也可以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例如,人体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病毒包括蛔虫、钩虫和血吸虫。

当寄生虫侵入人体后,免疫反应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以尝试清除寄生虫。

4. 特定药物反应:一些药物在某些人身上可能引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反应。

这类药物包括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等。

这种情况下,停止使用药物通常可以使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恢复正常。

5. 血液病:某些血液病也可能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例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病人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同时伴随其他症状,例如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

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多可能提示某种疾病或炎症的存在,但不能确定具体的诊断。

如果检测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建议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血液病学、过敏测试等,以确定具体原因并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只有通过综合评估,才能确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尿沉渣白细胞分类临床意义

尿沉渣白细胞分类临床意义

尿沉渣白细胞分类临床意义
尿沉渣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在于帮助医生诊断和评估泌尿系统相关疾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尿沉渣白细胞分类及其临床意义:
1.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白细胞类型,其增多可以提示尿路感染。

常见的尿路感染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等。

中性粒细胞的增多还可能与泌尿道肿瘤、肾结石等疾病相关。

2. 淋巴细胞:尿中存在大量淋巴细胞可能暗示泌尿系统的炎症反应。

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膀胱炎、尿道炎、尿路结核等疾病。

3.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往往与过敏反应相关。

尿中大量嗜酸性粒细胞的出现可能提示泌尿系统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膀胱炎。

4. 泡沫细胞:如果尿沉渣中存在大量泡沫细胞,可能表示尿液中存在偏高的蛋白质含量。

常见的原因包括尿路感染、肾脏疾病等。

值得注意的是,单纯根据尿沉渣白细胞分类无法确定具体的疾病诊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

因此,如果发现尿中有异常白细胞分类,建议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EC相关的组织损伤的确切机制也未明了,推测是EC 的累积所致。EC通过局部释放有毒物质包括阳离子蛋 白、酶类、活性氧、炎性介质和花生四烯酸衍生因子从而产 生直接的细胞毒性。终末器官的损害程度有个体性,而且 器官损害程度与EC水平常无关联"’。很多病人显示多 个器官和系统受累,最常见受累的脏器是心脏,发生率约 58%;其次是皮肤,约56%;神经系统受累也很常见,约 54%;其他受累的脏器则有肺、脾、肝、眼和胃肠道;心脏受 累是HES死亡的主要原因¨o。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提出根据病人的Ec增多 的程度和临床表现而予阶梯治疗:没有进行性的器官系统 损害的病人并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应随访监测;对那些损 害仅限于皮肤的轻症病人,应对症治疗并应密切随访;生 命器官受累的病人则需要更进一步的治疗”1。长期维持 治疗被推荐为防止终末器官损害发展的更有效的方法。7。。 5.1糖皮质激素
用IFNcc治疗HES可产生临床、生物学、细胞遗传学 的缓解¨。。适用剂量可有较大范围,100—300万U/d,皮 下注射,长期使用,不仅可改善临床症状,也可减少外周血 Ec数,而且效应持久(可达5年)¨1’”o。一名有FIPlLl一 PDGFRA融合基因的病人用IFNcL治疗数年后获得完全缓 解,融合基因消失。1“。目前,IFNoc被认为是对激素不敏 感的HES病人的一个治疗选择。
万方数据
271
进入某些组织,主要是胃肠道。在鼠类中通过转基因的方 法产生过多的IL一5,可导致大量EC产生;IL一5基因的 缺失可导致变应原刺激后在外周血、肺和胃肠道的EC明 显减少。
HES的确切病因尚未知,可能有IL一3、IL一5和/或 GM—CSF失调的因素存在旧’“,这些细胞因子的一种或几 种增多刺激骨髓生成EC从而导致外周血和组织的EC增 多。IL一5对嗜酸或嗜碱细胞谱系的作用有高度的特异 性,IL一3和GM—CSF则尚可作用于其他造血谱系哺1。 有证据表明IL一5是HES和其他EC相关疾病主要牵涉 到的细胞因子∞’7’…。尽管肥大细胞、嗜碱细胞和EC都可 产生IL一5,T淋巴细胞却是IL一5的最主要来源。这些T 淋巴细胞通常为Th2细胞,可使免疫系统易于产生异位 性/过敏性免疫反应,这些反应以IgE和某些IgG亚类的 产生伴以EC活化为特征。有趣的是,IL一5在鼠类和人 类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并不同。在鼠类系统,淋巴细胞表达 IL一5受体,IL一5作为B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因子起作用; 在人类,IL一5受体仅在EC和嗜碱细胞表达。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胃肠炎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胃肠炎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胃肠炎一.概述是一种以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胃和小肠有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因不明确,与过敏反应、免疫功能障碍有关。

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青壮年好发,儿童少见。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发病最多。

病变可侵犯自食管至结肠的全消化道黏膜。

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和腰背痛,皮肤湿疹、荨麻疹、足踝部水肿等。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依赖于胃肠壁受浸润的深度和食管胃小肠和结肠病变的有无,临床可分为3型。

二.病因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食物过敏有关,儿童多见,成人很少能找到与过敏有关的食物,有药物或毒素引起本病的报告。

三.临床表现1.黏膜型(Ⅰ型)病变主要侵犯胃肠黏膜组织,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和腰背痛,进食特殊过敏食物可使症状加重。

体检可发现皮肤湿疹、荨麻疹、足踝部水肿等。

部分患者还可因胃肠道出血表现为贫血。

病变广泛时出现小肠吸收不良、蛋白丢失性肠病、贫血等全身性表现,青少年出现发育不良,生长迟缓,女性可有继发性闭经。

2.肌层型(Ⅱ型)以肌层病变为主,由于本型胃和小肠壁增厚、僵硬,临床主要表现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幽门和小肠梗阻、恶心、呕吐、腹痛,抗酸药或抗胆碱药难以缓解。

3.浆膜型(Ⅲ型)浆膜下层病变为主,相对少见,占整个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10%左右。

可出现腹腔积液,腹腔积液中含大量的嗜酸性细胞,本型可单独存在,亦可与其他两型并存。

四.辅助检查1.血液检查80%的病人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和肌层病变为主的病人(1~2)×109/L,浆细胞病变为主时,可达8×109/L。

还可有缺铁性贫血,血清白蛋白降低,血IgE增高,血沉增快。

2.粪便检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粪便检查的意义是除外肠道寄生虫感染,有的可见到夏科-雷登结晶,便常规检查潜血呈阳性,有些病人有轻中度脂肪泻。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WBC)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值的高低可提示累及白细胞系统的疾病。

白细胞计数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

白细胞计数减少,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X线、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

红细胞计数(RBC)临床意义:异常结果:增多:(1) 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

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

(2) 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

(3) 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1) 急性或慢性失血。

(2) 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

(3) 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

(4) 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需要检查的人群:有心衰、紫绀、杵状指(趾)和红细胞增多症、肺动脉高压、发育障碍等症状的人群。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介绍:中性粒细胞是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机体的非特异性抗感染过程有关,该类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杀菌功能,其作用过程历经趋化运动,识别并结合吞噬物质,进而摄入胞内,最终杀伤并降解病原体。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

减低: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嗜酸性粒细胞数介绍:血中嗜酸性粒细胞也来源于多能干细胞,在细胞的前体(precursors)阶段已能与其他髓系细胞区别,体外培养可分离出嗜酸性粒细胞祖细胞(eosinophil committed cell)。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量在昼夜有明显变化,清晨较低,夜间较高。

其周期变化与血中肾上腺皮质的糖皮质激素呈负相关,糖皮质激素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反之,嗜酸性粒细胞则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意义:
(1)过敏性疾患:
如在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血精病时均可见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肠寄生虫抗原与肠壁内结合IgE的肥大细胞接触时,使后者脱颗粒而稀放组胺,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在某些钩虫病患者,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南昌周到白细胞总数高达数万分类中90%以上为嗜酸性粒细胞,而呈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但其嗜酸性粒细胞均属成熟型,随驱虫彻底及感染消除而血象逐渐恢复正常。

(2)某些传染病:
一般急性传染病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均减少,唯猩红热时反而增高,现已知这可能因该病病原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产生的酶能活公补体成分,继而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所致。

(3)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此时嗜酸性粒细胞常可高达10%以上,并可见有幼稚型。

罕见的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其白血病性嗜酸粒细胞可达90%以上,以幼稚型居多,且其嗜性颗粒大小不均,着色不一,分布紊乱,并风气见空泡等形态学改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某些恶性肿瘤,特别是淋巴系统恶性疾病。

如堆霍奇金病及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时,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一般在10%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