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信息管理学笔记

(完整版)信息管理学笔记
(完整版)信息管理学笔记

第三章信息分布

一、简析马太效应的作用和表现形式。(06)

试以实例说明信息生产和分布中的马太效应(08)

2.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

请简述马太效应在信息工作中的优缺点。

优点:马太效应导致的信息分布的富集现象积极意义显而易见:

①在实际的信息管理工作中,它帮助我们突出重点、摒弃平均,为信息源的选择、获取、评价和利用提供依据,为降低信息管理成本,提高信息利用效益提供指导和方法。

②在理论上,它帮助我们认识信息的集中与分散特征、趋势和规律,发现信息管理学的基础性规律。

缺点:马太效应描述的信息对象的优势和劣势过度积累,容易使信息工作者按简单的优劣进行信息的选择、评价、传播和利用,走入极端,使信息工作者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求变革创新,按经验和简单的规则从事复杂多变的信息工作。

①马太效应形成的信息富集有时仅仅是表面的、外在的。有的优势积累过程带有突发性和受统计学因素的影响,使得信息价值失真。

②如果过分注重核心信息源,就会忽略分布在其他信息源中有价值的信息。

③青睐名人、拒绝新人的习惯势力限制了新思想、新知识和新信息的产生及传播。

二、信息生产者的分布规律

1.洛特卡定律

①洛特卡定律的图形描述

②统计学家洛特卡经过大量统计和研究,发表了一篇题名为“科学生产率的频率分布”的论文,旨在通过对发表论著的统计来探明科技工作者的生产能力及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他得出结论:(C=0.6079=60.79%)即平方反比分布规律:所有生产一篇论文的著者的比例刚刚超过60%。例如在《物理学史一览表》数据中,共有1325名作者,写一篇论文的为784人,占总数的59.2%。如果取绝对数,则可表述为:生产2篇论文的作者大约是生产1篇论文作者数的~;生产3篇论文的作者大约是生产1篇论文作者数的~;生产n篇论文的作者大约是生产1篇论文作者数的~。

2.普赖斯定律(07)

三、信息离散分布规律

1.布拉德福定律(相等载文量的期刊分区)

①信息离散分布规律(04)

②说明信息离散分布的基本规律(05)

2.齐夫定律(词频分布)

③齐夫分布曲线(06)

四、信息对时间的分布规律

1指数增长率

①普赖斯曲线:

a如果我们以文献量为纵轴,以历史年代为横轴,把各不同年代的文献量在坐标图上逐点描

绘出来,然后以一光滑曲线连接各点,则可十分近似地表征文献随时间增长的规律。这就是著名的普赖斯曲线。

b通过对曲线分析,普赖斯最先注意到文献增长与时间成指数函数关系。如果用F(t)表示时刻t的文献量,则指数定律可表为下式:

式中:a是统计的初始时刻(t=0)的文献量;e = 2.718;b表示持续增长率。

人们还常常用文献量翻一倍的时间来衡量文献的增长速度,即

式中:t′为文献量翻倍时间,b为持续增长率。

②生长曲线:

普赖斯指出,考虑物质的、经济的、智力的及时间的影响和限制,文献信息的增长更趋近于生物的生长曲线(Logistic Curve),即最初生长或繁殖很快,随着时间推移,其生长速度越来越慢,以致几乎不增加了。

其方程为:

式中:F(t)代表时刻t的文献量,k为文献增长的最大值。一般说来,对不同的领域,描述其文献增长的生长曲线中各个常数(a,b,k)也是不相同的。

统计规律表明:在不同的阶段科学文献增长的态势是不同的。

a学科处于诞生和发展阶段,文献量指数增长,文献的寿命较短。

b学科进入相对成熟阶段,文献增长就不能总保持原有的指数速率,增长率变小,曲线变得平缓,文献寿命相对变长。

c某一知识领域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后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内容上更新的文献又将进入一个新的急剧增长时期(如指数增长)。然后又进入一个稳定时期。

d文献的增长往往会出现几个急剧增长时期和几个相对稳定时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格局。

2逐渐过时律

①半衰期(05)

②普赖斯指数(04)

③可以用哪些指标来衡量和评价文献信息老化?(07)

④简述文献老化的影响因素

答:文献老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a文献增长。文献的增长和老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来描述科学的发展,阐明科学知识的修正率。

b学科差异。世界上93%~98%的科学杂志引用寿命为20年左右,但并不是所有这些学科的文献老化速率都大体一致,相反,彼此之间差异甚大。

c学科发展阶段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学科,不同的时期或阶段,文献的半衰期不尽完全相同。d信息环境和需求。不同信息用户对文献的需求是不同的,因而信息利用者的需求及所处的信息环境的研究十分必要。

第四章信息获取

一、信息源及其特点

1.信息源:是人们在科研活动、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一切活动中所产生的成果和各种原始记录,以及对这些成果和原始记录加工整理得到的成品都是借以获得信息的源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文献术语》把其定义为:个人为满足其信息需要而获得信息的来源,称为“信息源”。

2.简析信息源的分类及其特点。

答:从便于对信息进行管理的角度可以将信息源划分为记录型、智力型、实物型、零次型,具体内容如下:

①记录型信息源包括由传统介质(纸张、竹、帛等)和各种现代介质(如磁盘、光盘、缩微胶卷、胶片等)记录和存贮的知识信息。记录型信息源的特点是传播信息系统,便于保存,便于积累,便于利用。

②实物型信息源是由实物携带和存贮的知识信息,如某种生物的样品、产品样机、工艺品等。实物信息源直观生动,含有丰富的信息,易于理解和吸收。许多技术信息是通过实物来保存和传递的,在技术引进和产品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反求工程的基础。

③智力型信息源主要指由人脑存贮的知识信息,包括人们掌握的各类知识、诀窍、技能和经验,有的可以用语言和文字明确表达和记录,有的则难以明确表达和记录,故又被称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这类信息源主要由人脑携带,绝大多数内容难以扑捉,管理起来难度很大,在实际操作中,可借助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方法。

④零次信息源是指各种渠道中由人的口头传播的信息。零次信息是人们通过直接交流获得的信息,是信息客体的内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包括听、视、嗅、味、触觉)的结果,而不像记录型信息和实物型信息那样通过物质载体的记录形式发生作用。零次信息具有直接性、及时性、新颖性、随机性、非存贮性等典型特征。

3.简析记录型信息源及其分类。

答:①定义②按不同载体的类型,记录型信息源可分为:

a印刷型。包括铅印、油印、胶印、木版印刷等等。其缺点是体积大,分量重,收藏要占很大空间,管理较为困难。b缩微型。一般指以感光材料为载体,利用光学记录技术,使印刷型文献按比例缩小的文献资料,包括缩微胶卷、缩微胶片(平片)和缩微卡片等缩微品。c计算机阅读型。它是将文字和图像转换成二进制数字代码,记录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载体上。d网络型。它直接在网上产生、发布、存贮和传播,如各类网络书刊、网络新闻、网站信息等等,可以下载存贮在其他载体上。e视听资料。又称声像资料或直感资料,它是运用录音、录像和摄影技术直接记录声音与图像的文献形式,包括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电影、幻灯片等。

③按信息加工的程度,可以分为:

a一次信息。凡是在科研、生产、经营、文化及其他各类活动中生产的原始信息,称为一次信息。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市场调查报告、专利说明书及各种网络信息。

b 二次信息。是对一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一类信息,如书目、题录、简介、文摘等形式的检索工具。二次信息的重要作用,不仅在于报道,更重要的是为查找一次信息提供线索。

c三次信息。是在一、二次信息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而产生的信息。人们常把这类信

息称为信息分析研究的成果,如综述、述评、学科年度总结、文献指南、书目之书目等。

④按编辑出版形式的不同特点,可分为:图书、期刊、会议资料、专门报告、专利资料、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产品样本、档案、标准、新闻报纸等。

4.反求工程:综合性很强的术语,它是以设计方法学为指导,以现代设计理论、方法、技术为基础,运用各种专业人员的工程设计经验、知识和创新思维,对已有新产品进行解剖、深化和再创造,是已有设计的设计,特别强调再创造是反求的灵魂。

5.简析零次信息的特征。(08)

答:零次信息源是指各种渠道中由人的口头传播的信息。零次信息是人们通过直接交流获得的信息,是信息客体的内容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包括听、视、嗅、味、触觉)的结果,而不像记录型信息和实物型信息那样通过物质载体的记录形式发生作用。

零次信息具有直接性、及时性、新颖性、随机性、非存贮性等典型特征。零次信息对经济活动和科技活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零次信息的存在形式、传播渠道具有较大的随意性,难以存贮和系统积累,给这类信息的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需要采用特殊的方法搜集、记录、整理和存贮。

6.简析零次信息源在经济活动和科技活动中的作用。

答:定义、零次信息对经济活动和科技活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①新知识、新概念、新术语、新数据常常通过非正式渠道以零次信息的形式传播,获取零次可以补充信息和正规渠道的不足。

②如果组织机构信息系统不健全,信息工作者水平低,不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者信息渠道不畅,也可以通过捕捉零次信息加以弥补。

③在市场环境中,零次信息占有较大比例,反映市场供求、价格、竞争状态的变化,是市场调查和分析的依据。

④在现代咨询服务中,用户的需求通过零次信息反映出来,咨询人员所提供的知识经验正是他们携带的零次信息。

⑤随着网络的兴起和普及,零次信息的传递超越了时空限制,传播量、速度和影响面越来越大。

二、信息的选择与评价

1.什么是有价值的信息,怎样评价和判断信息是否有价值?(05)

2.1简述信息源的评价与选择的方法

答:目前,对信息源的评价一般采用两种方法:直接评价法和间接评价法。

直接评价法就是按照前述有价值的信息应当具备的一般条件或标准,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信息源的价值给予评分评价。现采用五项指标、十分制对常见的信息源进行评价。各种信息源的该五项指标得分相加,便是该信息源所得的总分(还可按重要性一个权值,得分*权值再相加);按总分多少可对信息源进行排序。

总的说来,这种评定方法还是十分粗浅的,不能准确地揭示信息源的真正价值。(评分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完全取决于信息工作者个人;不考虑信息在实际应用中的真正动态;五项指标不完备)

间接评价法是通过信息用户来评价信息源。以调查表的方式调查用户对信息源的需求和利用情况,然后由信息工作者对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对信息源的价值做出评定。这种方法的特点是需要信息用户密切配合,工作量较大,但评价结果较为客观。

2.2请简析间接评价信息源的四种重要指标。

答:①评分平均值:用被调查者(指有效的被调查人)的人数去除这些被调查者给某一信息源的评分之和。

——信息源j的平均评分;

——被调查人数;

——被调查人i给信息源j的评分。

②评分比重

某一信息源所得全体被调查者的评分和,在全体被调查者给所有信息源的评分总和中所占的比重。

——信息源j的评分比重;

——信息源数;

——与(4-1)式中的相同。

③最高评分频度

全体被调查者给某一信息源的全部评分中评最高分数的人数所占的比例,称为最高评分频度。

——最高评分频度;

——给最高评分的被调查者数;

——同前。

④平均名次指标

将全部信息源分别就各个被调查者的评分排队,列出名次,然后用被调查者总数去除名次的数值和,便是相应项目的平均名次。

——信息源j的平均名次

——被调查i给信息源j的评分排队名次

——同前

3.如何评价信息的准确度。(04)

4.1请简述信息的经济性评价方法。

答:为了经济有效地搜集信息,可以从下述要点来评价信息:

①所需信息存在率的评价。首先调查有关的信息源、载体、实物是否存在,如果存在,要用什么方法获得,评价获取的难易程度。

②所需信息适合率的评价。评价获取的信息和所需信息的内容吻合程度。

③所需信息可靠性的评价。对于二次和三次信息,应评价其性质、加工深度、是否能获得证明性信息、其所处的位置等以确认其可靠性。

4.2信息的再现率与适合率

4.3简述信息利用和评价错误的原因及其内容。

三、信息获取的途径

1.1请简述信息获取的效率指标

答:①采全率:来衡量切题信息搜集的完整程度,指某一信息系统(信息库)所含的全部切题性信息(对该系统全体用户而言)在当时系统内外所有切题信息中所占的比例。

如果用P表示采全率,r表示该信息系统中切题的信息,R表示当时系统内外全部切题的信息,信息采全率可表示为:P = r / R

②采准率:来衡量信息搜集的针对性,指某一信息系统(信息库)所含的全部切题信息(对该系统全体用户而言)在当时该系统所有信息中所占的比例。

如果用E表示采准率,r表示该系统中切题的信息,Q表示系统内所有的信息,信息采准率可表示为:E = r / Q

③及时率:来衡量信息搜集的速度,即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信息搜集过程的能力。它由搜集过程的每一环节(从信息的产生到其被输入到信息库)所花费的总时间来计算,表示为:

式中,i=1,2,…,n,表示搜集过程的环节数。

④费用率:来衡量信息搜集的资金效率,指用于信息库中单位信息的费用的最低能力。如果C表示单位信息的费用率,F表示年度搜集信息的总花费,G表示年搜集到的信息

量(总件数),费用率可表示为:C = F / G

⑤劳动耗费率:指信息系统搜集到的单位信息所耗费的最低劳动量,可用搜集过程所有环节的劳动消耗总数来计算。

如果L表示搜集信息的工作量,(i=1,2,…,n)表示单位(件)信息在每一环节中的劳动耗费(可用人、时等单位表示),劳动耗费率可表示为:

1.2采准率(06)

1.3怎样评价信息获取的效率(06)

2. 请简述信息搜集的原则

答:①针对性:任何信息服务机构必须根据本机构的性质、任务和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确定信息搜集的范围和重点。

②系统性:需要追踪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了解和掌握信息源的动态变化,系统地、连续地搜集和积累有关的信息。

③预见性:信息搜集中要着眼未来,预见可能产生的新的信息源和信息渠道。提高信息服务的主动性。

④科学性:采用科学方法研究信息源的分布规律,选择和确定信息密度大,信息含量多的信息源。

⑤计划性:事先制定比较周密详尽的信息搜集计划,以便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搜集信息。

3. 请简述信息搜集的方法与途径

答:①采购:采购是一种经常性的、稳定的、系统的搜集和获取信息的有效方式。采购包括订购、现购、邮购、委托代购等具体方式,可以根据采购规模和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②调查:现场调查、访问调查、问卷调查和样品搜集等。

③交换:交换的信息源多属于内部资料、非卖品,不能通过采购或其他方式获得。

④索取:还不够详细、完备和全面的信息源,根据需要与可能,可以通过通讯联系或直接派人联系取得。

⑤检索:手工检索、脱机检索、联机检索和网络检索。

上述信息搜集和获取方法不仅适用于信息机构,而且也适合于个人用户,而且个人在适用时更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

第五章信息组织

一、信息组织的基本原理

1.请简述信息组织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答:信息组织,也叫信息整序,是利用一定的规则、方法和技术对信息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揭示和描述,并按给定的参数和序列公式排列,使信息从无序集合转换为有序集合的过程。

信息组织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信息选择:从采集到的无序的信息流中甄别出有用的信息,剔除无用的信息。(第一步)

②信息分析:按一定逻辑关系从语义、语用和语法上对选择过的信息内、外部特征进行细化、挖掘、加工整理并归类。(前提和基础)

③信息描述和揭示:根据信息组织和检索的需要,对信息的主题内容、形式特征、物质形态等进行分析和记录。(至关重要)

④信息存储:将经过加工整理序化后的信息按一定格式与顺序存储在特定的载体中。(终结、开始)

2.请简述信息组织的类型。

答:①按信息表现形式划分:文字信息组织(文字、各种编码)、图像信息组织(GIF、JPEG、PNG)、声音信息组织(A\D转换)、视频信息组织(图像+音频)

②按信息加工程度划分:一次信息组织、二次信息组织、三次信息组织

③按信息的传播载体划分:文献信息组织(记录型)、非文献信息组织(网络信息组织)

3.请简述信息组织的特性。

具体来说,信息组织具有以下特性:

①渗透性:信息组织存在于各种信息揭示、存贮和检索活动之中。

②依附性:信息组织无法独立存在,它要以信息的识别、揭示等活动为前提。信息组织离不开具体的信息揭示、传播、存贮、检索过程,也无法与各种信息记录和信息实体相互分离。

③增效性:信息组织可以增加信息传播、检索、利用的效率,是其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的保障。

综上所述,信息的组织与排列,可以使信息概念、信息记录、信息实体在特定集合中的不确定分布状态减少到最低限制,增大信息的密度和强度,从而为认识、揭示、传播、存贮、检索、利用信息创造良好的条件。

4.请简述信息组织的原则。

答:无论对社会信息流的宏观信息组织还是微观信息组织,为充分发挥信息组织的功能和效用,都必须遵循以下一些科学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信息描述和揭示的信息来源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信息本身,在信息组织中,要完整、全面、精确地反映信息的客观特征,并且跟踪信息源和信息组织技术的发展变化。②系统性原则:没有系统性的信息组织工作是不可能实现其整体目标的,为了实现信息组织的系统性,我们必须把握四个关系:宏观信息组织与微观、信息组织部门与其他、信息组织工作各个环节之间、不同信息处理方法之间。

③目的性原则:必须围绕用户的信息需求开展工作,注意信息机构的目标市场的需求状态及其变化特征,满足成本收益的原则。

④现代化原则:a思想挂念现代化集中体现在信息组织标准化上,主要包括基本术语标准、有关信息技术标准、其他相关标准;b技术手段现代化,包括自动标引、二次信息自动生成和数据库建设等。

5.请简述信息组织的理论基础

答:①语言学:组织符号系统(语法、词汇)

②逻辑学: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综合、分析

③知识分类:知识体系结构(体系分类法)

④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和自组织理论

二、信息的描述与揭示

1.元数据(08):

关于数据的数据(data about data),关于信息的信息(information about information),或描述数据的数据(data that describe data)。它是专门用来描述数据的特征和属性,也是描述和组织信息资源、发现信息资源的语言工具。元数据是组织数据、各种数据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信息。

2.请简述元数据的作用.

①识别:确认并对要进行组织的信息资源进行个别化描述,使用户能识别被组织的资源对象。

②定位:提供信息资源位置的信息,以便用户访问时使用。

③检索:通过在描述数据中提供检索点,便于用户对资源的检索和利用。

④选择:通过记录信息资源的特征,供用户对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进行判断,决定是否使用该资源。

3.信息著录与标引

①著录:编制文献目录时,对文献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著录的结果是款目,它是反映文献内容和形式特征的著录项目的组合。将一批款目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文献报道和检索工具是目录。款目是一种文献的缩影,目录是一批文献的缩影。标目:是从文献内容和形式的某一特征指引排检线索的著录项目。由于标引一般居于款目之首,并独居一行,故也称为款目的领头。

②标引:指分析文献的内容属性及相关外表属性,并用特定语言表达分析出的属性或特征,从而赋予文献检索标识的过程。

文献标引过程的两个环节:a主题分析,即把外表属性概括为主题,用自然语言表述,同时分析主题、概念之间结构关系:b转换标识(用特定检索标识揭示文献内容)。

③标引语言的类型:

a依据构成原理:

分类语言:用分类号表达主题概念,依据知识分类将主题概念组织、排列成类目体系,主要以类目体系的自身结构显示概念之间关系的标引语言。

主题语言:由受控的自然语言直接表达主题概念,按语词字顺排列主题概念,主要用参照显示概念之间关系的标引语言。

b依据组合时间的先后:先祖式语言、后组式语言、散组式语言。

4.网络信息资源描述的相关标准

①MARC(Machine Readable Catalogue):器可读目录,是一种计算机能够识别和阅读的目录。

MARC格式伸缩性强,适应面广,具有如下特点:a共包括001-999个字段;b字段内容著录详尽;c字段作用强化,可检索的字段多;d每条MARC记录可分为头标区、目次区、数据区。

②Dublin Core(都柏林核心集):描述网络信息资源的一种简单元数据,是文献链接的客体。其目的是提供一种Internet资源的描述规范,以便发掘西文电子资源,包括15个数据单元(element)

主要优点:通俗易懂,运用灵活,国际通用,可扩展性

③VRA核心类目格式

5.通用标记语言及相关标准

①SGML(06):全称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通用置标语言标准.它是一种元语言,是用来描述置标语言的语言,适用于电子文档交换、文档管理和文档发布。它从结构和内容两个层次来描述文献,其核心是文档类型定义DTD(Document Type Definition)

②HTML(08):全称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置标语言.它是经过简化的SGML 的DTD的具体应用实现。它提供了一种文本结构和格式,使其能够在浏览器上呈现给访问它的用户。HTML不同于一般的ASCII文件,是ASCII的一种增强版。它在文件中加入标签、结构的标记和到其他文档的超级链接,是Web上的通用语言,可以方便地制作网页、建立链接,使数据信息由线性组织转化为网状组织。

③XML:全称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的置标语言XML。它是SGML的一个简化子集,这种元语言将SGML的丰富功能与HTML的易用性结合到WEB的应用中,以一种开放的自我描述方式定义了数据结构,在描述数据内容的同时能突出对结构的描述,从而体现数据之间的关系。这样所组织的数据对于应用程序和用户都是友好的、可操作的。

三、网络信息组织技术与方法

1.文献型信息组织

①分类组织法

②主题组织法:a标题法b单元词法c关键词法d叙词法

KWOC:题外关键词索引,即只将关键词按原词序保留在文献题目原文中,使每个关键词轮流排在作为检索词的固定位置,并按子顺排列起来,每条款目附以文献编号。

KWIC(06)

单纯关键词索引:是将表征一篇文章主题内容的关键词全部抽出,组成一个复合标识,然后将其中的每一个关键词轮流移到前端作为关键词,并按子顺排列,每条后面附以文献编号。

③引用组织法

④文献型信息的宏观组织

2.与传统的文献型信息组织相比,网络信息组织有哪些主要特征?(08)

答与传统的文献型信息组织相比,网络信息组织呈现出出以下特点:

①信息组织的对象从各种类型的数据发展到更加丰富多彩的信息,信息链甚至知识。

②信息组织的范围从文献内外部特征深入到信息单元,知识单元。

③信息组织的结果从静态的文本格式发展到动态的多模式的链接。

④信息组织的形式从数据结构发展到知识表示,即要求信息组织的透明化,易用性。

⑤信息组织的技术从手工单一发展到半自动化,自动化,智能化,即要求信息组织的标准化,兼容化。

3请简述网络信息的组织方法。

答:①文件方式:简单方便,是存贮非结构化信息的天然单元适用于非结构化信息;不涉及信息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无法处理海量信息。

②数据库方式:将所有已获得的网络信息资源以固定的记录格式存贮,用户通过关键词及其组配查询。

③主题树方式:按事先确定的概念体系结构分类进行组织,用户以浏览方式层层遍历。

④超媒体方式:超文本+多媒体,资源形成网状结构;如网络过于庞杂和复杂,用户易迷航。

四、信息组织的发展方向

1.知识组织(05)

2.知识地图(07)

3.简述知识组织的特征(06)

4.简述知识表示的内容

答:知识表示,是指把知识客体中的知识因子和知识关联表示出来,以便人们识别和理解知识。知识表示有主观知识的表示和客观知识的表示两种。

①主观知识的表示:主观知识存贮于人脑中,对它的表示表现为复杂的人脑神经生理与心理过程。

方式:逻辑(Logic)表示法

产生式规则(Production Rules)表示法

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表示法

框架(Frame)表示法

面向对象的表示法

②客观知识的表示:客观知识存在于各种类型的文献中,具有确定的知识因子和知识关联结构。客观知识表示的任务就是把文献中的知识因子和知识关联用一定方式表示出来

目前比较普遍的方法:分类标引法、主题标引法

5.知识组织技术与方法

①分类法和主题法是客观知识组织的基本工具。

②数据仓库和知识挖掘是主观知识组织的基本工具。

数据仓库的组织过程:

a数据抽取

b数据存贮

c管理-数据表现

知识挖掘技术:

a联机分析处理(OLAP)

b知识发现(KDD)

c数据挖掘(DM)

第六章信息检索

一、信息检索的沿革与发展

1.信息检索的涵义

信息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描述信息资源或信息对象,以便于能被需要它们的人高效地利用。

信息检索则是指为了个人或他人的需要,去发现适当的信息资源或信息对象。

信息组织和信息检索是一对互逆过程。

信息检索是根据特定的需求,运用某种检索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从大量文献中查出所需的资料或信息的过程。

满足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而建立的、存贮经过加工了的信息集合,拥有特定的存贮、检索与传送的技术装备,提供一定存贮与检索方法及检索服务功能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服

务实体(包括人和检索工作单位),统称为信息检索系统(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简称IRS)。

信息检索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人、检索工具(包括设备)和信息资料。

2.信息检索的类型

l 按存贮和检索的内容划分

①文献检索

②数据检索

③事实检索

l 按检索系统中信息的组织方式划分

①全文检索

②多媒体检索

③超媒体检索

信息检索的特性

①信息检索的相关性:信息检索时规定的一篇正文与表示信息提问的另一篇正文的符合程度。相关性表明用户是否认为一文献与一提问吻合。

②信息检索的不确定性:标引的不确定性是指不同标引员在给同一篇信息对象进行标引时会选用不同的标引词,即标引词选用的不一致性;检索词选用的不确定性。

③信息检索的逻辑性:检索语言、检索策略

3.试述信息检索的发展历程。

(1)手动信息检索阶段

信息检索起源于参考咨询工作。正规的考参咨询工作,是由美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专院校图书馆于19世纪下半叶首先发展起来的。“参考咨询工作”产生的标志是1876年召开的美国图书馆协会第一届大会。1883年,波士顿公共图书馆首次设置了专职参考馆员和参考阅览室。20世纪初,多数图书馆成立了参考咨询部门,主要利用图书馆的书目工具来帮助读者查找图书、期刊或现成答案。逐渐发展到从多种文献源中查找、分析、评价和重新组织信息;“索引”突破了以前的狭隘范畴,成为独立的检索工具

40年代进一步包括回答事实性咨询,编制书目、文摘,进行专题文献检索,提供文献代译等。“信息检索”从此成为一项独立的用户服务工作,并逐渐从单纯的经验工作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2)机械信息检索阶段

机械信息检索两种基本类型

机电信息检索系统(打孔机、分类机)

光电信息检索系统(缩微技术)

机械信息检索利用了先进的机械装置改进了信息的存贮和检索方式,通过控制机械动作,借助机械信息处理机的数据识别功能代替部分人脑,促进了信息检索的自动化。

但并没有发展信息检索语言,只是采用单一的方法对固定的存贮形式进行检索,而且过分依赖于设备,检索复杂,成本较高,检索效率和质量都不理想。

(3)计算机信息检索阶段

l 1971年以前建立的信息检索系统,是传统的批处理检索方式,数据存取与数据通信能力较差。

l 1971年以后,产生并发展的联机信息检索系统,如OCLC、Dialog在线数据库联机检索系统。联机数据库集中管理,具有完备的数据库联机检索功能,但数据通信能力较差

l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生并发展的网络信息检索阶段。分布式网络化管理,信息结构由结构化发展到非结构化,系统功能由单纯的检索发展到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

(4)目前,信息检索技术正向两个发展方向:

l 传统信息检索向全文文本、多媒体、多载体、多原理等新型信息检索的发展,在深度上提高管理和组织信息的能力如自动抽词、智能检索等。

l 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和分布化,面向互联网中海量的信息资源,在广度上提高管理和组织的能力。

4.简述信息检索的模型

信息集、用户提问集、信息集与用户信息集的相似性匹配是信息检索模型的三要素。基于文本信息检索时,可以将信息检索模型分为以下四种:

①布尔逻辑检索模型( Boolean Retrieval Model,简称BRM ):是一种比较成熟、较为流行的检索技术现代信息检索系统多采用这种技术。逻辑检索的基础是逻辑运算,逻辑运算最常用的是布尔逻辑运算符,主要有逻辑“与”、逻辑“或”、逻辑“非”。

②概率检索模型( Probability Retrieval Model,简称PRM ):相关性原理及排序原理是该模型的理论核心,有关概率的计算及其数据来源是PRM的技术难点。

③向量空间检索模型( Vector Retrieval Model,简称VRM ):基本前提是将文献和查询用向量表示,这样将文献与查询的匹配问题转化为一个关于向量空间的计算问题,计算的结果是相似系数,将相似系数超过一定值的文献作为检索结构输出。

⑷模糊检索模型( Fuzzy Retrieval Model,简称FRM ):建立在模糊集合论、模糊逻辑及可能性理论基础上来处理各种不确定性的模型。它将文献论述标引词所达到的程度用0和1之间的数值t来表示,0为不相关,1为完全相关,t越大,则相关性越高,被检索出来的可能性就越大。

目前,人们对信息检索的过程也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信息检索主题在检索过程中的认知模型,进一步完善了检索理论。

二、信息检索的智能与程序

1.信息检索语言的职能

l 信息检索语言是根据信息检索需要创制的一种人工语言,又称检索语言、信息存贮与检索语言、文献工作语言、索引语言、标引语言、信息检索标识、标识系统等等。

l 信息检索语言:词汇和语法

l 信息检索语言的职能

ü可以表示文献内容、数据或其他信息形式

ü有专用概念表示用户的信息提问

ü能够指示计算机执行查询与检索

2.信息检索策略

信息检索策略是针对检索提问、运用检索方法和技术而设计的信息检索方案,其目的是要达到一定的检准率和检全率。

常用信息检索策略包括:分块概念组配检索策略、逐步组配检索策略、对偶组配检索策略、增长组配检索策略等。

目前在以下三方面取得进展:

(1)以检全为目标的检索策略的调节与控制;

(2)以检准为目标的检索策略的~;

(3)以最小投入为目标的检索策略的~。

对特定系统、特定数据以及某一类型课题的检索策略的研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是某一系统、某一数据库检索策略;

(2)是某一类型课题检索策略。

信息检索策略的研究重点是:

(1)检索策略失误分析;

(2)降低检索费用的研究;

(3)用户检索行为及用户培训;

(4)现代信息技术在检索策略制定中的应用。

在检索表达式重构专家系统中,把知识库分为领域知识库和规则库。

3.信息检索效率的评价

l 检索效率是指全、准、快、便、省(检全率、检准率、检索速度、检索方便性、检索成本与效益),最主要的是全和准。

l 在评价信息检索效率过程中,主要通过检全率、检准率、漏检率和误检率四个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其中重点是检全率和检准率。

l 查全率=(检出的相关文献量/文献库内相关文献总量)×100%

l 查准率=(检出的相关文献量/检出文献总量)×100%

4.信息检索的程序

(1)分析研究信息检索课题

(2) 选择信息检索工具

(3)确定信息检索方法(顺查法、倒查法、抽查法、追溯法、循环法)

(4) 掌握获取原始信息的线索

(5) 获取原始信息

三、信息检索的技术与方法

1.手工~

(1)手工信息检索工具

l 目录:图书或其他单独出版物规律化、系统化的记载

l 索引:把一种或多种书刊里的具体内容按一定的方式分别摘录,并注明出处,以便检

索的一种工具

l 文摘:把文献资料的主要内容,由有一定水平和经验的编者将其准确简要地摘录出来,并注明出处后,经分类排序而编制成的检索工具

l 年鉴:以描述和统计的方式逐年提供某年度某一领域信息的工具书

l 手册:汇集某一学科领域或业务部门专门知识的工具书

l 百科全书:荟萃一切门类或某一门类知识、以概要方式介绍为主的多功能工具书

(2)手工信息检索工具的排检技术

l 字顺排检技术:将检索工具的内容按字、词的一定顺序或规律,有系统地组织排列起来的技术。

l 分类排检技术:将信息素材按学科或事物性质系统地加以排列。

l 主题排检技术:以规范化的自然语言为标识符号来标引信息内容的排检技术。

l 时序排检技术:按时间的顺序组合信息素材的技术,用于编制年表、年谱等检索工具。l 地序排检技术:按一定时期的行政区域来排列信息素材的技术。

(3)手工信息检索方法

l 顺查法:一种以信息检索课题起始年代为起点,按时间顺序由远而近地查找信息的方法。

l 倒查法:一种逆时间顺序由近而远地查找信息的方法。

l 抽查法:一种针对研究课题发展的特点,抓住学科发展迅速、发表文献较多的年代进行查找的方法。

l 追溯法:又叫回溯法,是以某一篇文献末尾所附的参考文献为依据,由近及远进行逐一追踪的查找方法。

l 循环法:先利用检索工具查出一批有用文献,然后再利用这些文献末尾所附参考文献的线索进行追溯查找。

2.机械信息检索的技术与方法

l 机电信息检索系统:继手检穿孔卡片之后,出现了机检穿孔卡片和选卡机。

l 光电信息检索系统:主要是以缩微胶卷(片)检索方式出现的。

缩微胶卷(片)的检索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①寻址检索方式

②编码检索方式

3.计算机~

(1)联机信息检索

l 信息用户利用终端设备,通过通讯网络与世界各地的信息检索系统联机,进行人机对话,从检索系统的数据库中查找出用户所需信息的全过程。

l 优点:①检索速度快;②检索范围广而全面;③检索途径多、质量高;④检索内容新、实时性强;⑤检索辅助功能完善、使用方便,检索结果输出方式灵活、实用。

l 缺陷:①主机负担重,一旦出现故障,则整个网络都将瘫痪;②信息组织方式以线性为主,不够灵活;③联机检索不像Internet是面向最终用户的,操作也没有后者方便。

l 联机信息检索的服务方式:

a定题信息提供

b专题回溯检索

c联机订购原文

d电子邮件

(2)光盘信息检索:由微机、驱动器及连接设备、CDROM、数据库(光盘)及其检索软件构成。特点:

l 使用光盘检索系统,可免除联机检索系统所必须使用的电讯设备,节省了电讯费和联机系统使用费,还可免除由通信线路传输过程中所造成的失误

l 光盘系统向用户随盘提供相当于联机信息检索系统功能的软件,并提供菜单驱动与命令驱动两种方式

l 光盘存贮容量大、耐用、复制费用低

l 可以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及动态形象结合在一起

l 如果光盘数据库量不够多,则信息资源就显得有限,购买大量光盘数据库,又要受到经费限制

l 在信息需求的适时性上,光盘检索不如联机检索系统,因为光盘只能定期提供

l 数据库费用大

(3)网络信息检索的特点

答:信息量更大;需要处理各种不同的语言(大多是自然语言);信息检索的范围更宽(多学科、多领域):信息查询的时效性要求更高:检全率较高,而检准率较低

(4)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 :是提供给用户进行关键词、词组或自然语言检索的工具,简言之,就是一种在互联网上查找信息的工具。

(5)网络实名(Keyword)

Keyword在国内称为“互联网关键字”或“网络实名”,是建立在自然语言基础上的全新互联网访问技术,是继“域名”之后最具发展潜力的互联网访问技术。

特点:

¨Keyword是建立在域名基础上的互联网访问技术,不会影响到现有的网络基础技术,可操作性强

¨继承了域名、搜索引擎等访问技术的优点

¨规避了其他访问技术的缺点,如容错性差、信息量大而庞杂

¨使用自然语言

第七章信息服务

一、信息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1.简述信息服务的含义及内容

答:信息服务(Information Service)是信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信息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领域。简单而言,信息服务就是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一是对分散在不同载体上的信息进行收集、评价、选择、组织、存贮,使之有序化,成为方便利用的形式;②二是对用户及信息需求进行研究,以便向他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现代信息服务的内涵:

£从信息服务的内容

£从信息服务的形式

£从信息服务的载体

£从信息提供的渠道

£从信息提供主体

£从信息服务的层次和深度

3.简述信息服务的原则

l 针对性原则:满足特定用户在特定时间的特定需求是信息服务的基本出发点,应该

向用户提供针对性很强的信息服务。

l 及时性原则:信息具有时效性,即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才能发挥其效用。这个时间

一般在用户做出决策和选择需求之前。

l 易用性原则:可获得性和易用性是影响用户利用信息的因素,信息机构应该为用户

获取利用信息提供最大的便利条件。

l 成本/效益原则:信息服务既讲究社会效益,又讲究经济效益。应当以最小的花费

来获得信息服务的最大收益。

4.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

l 信息检索服务:根据用户的需求或提问从各类不同的数据库或信息系统中,迅速、

准确地查出与用户需求相符合的,一切有价值的资料和数据。

l 信息报道与发布服务:信息机构对搜集到的大量资料和信息进行整理、加工、评价、研究和选择之后,及时报道出去,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信息报道方式

l 文字报道:信息报道的主要形式,信息服务机构通过研究用户在科研、生产、经营等活动中承担的任务和提出的信息需求,有选择地将有重要价值的资料和信息(一般是原始信息或一次信息)加工成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进行报道。分为定向报道和定题报道

l 口头报道服务:通过直接交谈、专题讲座、学术会议、信息发布会提供信息。一般都是零次信息。特点是迅速及时,交互性强,效果好。

l 直观传播报道服务:通过实物载体传递信息。直观、生动、易于接受、易于理解,但信息传递范围受到限制。

l 信息咨询服务:帮助用户解决信息问题的一种专门咨询活动。

信息咨询提供服务:

l 从哪里可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最有价值的信息源是什么

l 最方便的信息渠道是什么,其可靠性如何

l 对信息的可靠性、适用性和经济性进行评价

l 为用户提供信息分析研究与预测报告

l 为用户提供和推荐信息技术的选择与评价方案

l 为用户提供信息系统和网络设计的解决方案

l 网络信息服务

5. 互联网的信息服务功能。

基本服务功能:

a电子邮件(E-mail)

b文件传输:文字和非文字信息的双向传输。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

c远程登录(Telnet)

d搜索引擎

扩展服务功能:

a基于电子邮件的服务

£电子公告板(Bulletin Board System,简称BBS)

£新闻组(Newsgroup)

£邮件列表(Mailing List)

b名录服务

c索引服务

d交互式信息系统

6、网络信息服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05)

答:从整体上看,互联网信息服务呈现以下五个明显的特点和趋势:

①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以计算机可读的形式存贮,数据库与网络结合,其核心是数

据库的建造。

②信息存取网络化:它将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取,通过通信网络相互连接,提供即时利用。

③软件服务系列化:在网络时代,软件与数据库结合所构成的各种不同功能的信息系统,是互联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④信息咨询社会化:互联网的发展和完善,使现代咨询进入了普通老百姓家。成为整个信息服务业中举足轻重的行业。

⑤信息服务管理规范化:执行标准化是信息服务规范化管理的根本保障。

二、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的内容

1.信息用户:从信息管理学意义上来说,信息服务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各种信息服务方式或

信息交流渠道获取所需信息的个人和团体。信息用户及其需求的研究是信息管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也是信息服务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简述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的意义。

答:在理论上,~极大地丰富了信息管理学、情报学、图书馆学的内容。同时也对科学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实践上,信息用户及其需求的研究对信息工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可以达到下述目的:a~是机构开展服务工作的依据,提供优化信息服务的条件。

b~是设计和建立新的信息机构或信息系统的基本依据。

c~可以争取更多的用户更全面地利用信息服务,扩大信息机构的服务对象和范围。用户的信息需求有四种:

d~有助于发挥信息交流的非正规渠道传递信息的效能。

3.简述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的主要内容。

l 用户构成及分类研究:研究用户划分的依据或标准以及用户划分的类型,在此基

础上研究各类用户的数量构成和知识构成。

l 用户信息需求调查分析:调查分析信息用户需要什么内容、形式、范围和期限之内

的信息,什么时候要,习惯于以什么方式和途径获得。

l 用户信息需求行为的心理规律研究:用户的心里因素对其选择信息服务方式和信息流通渠道影响很大,因此要帮助用户消除心理障碍。

l 用户吸收信息的机理研究:调查用户如何选择和评价信息,研究用户吸收信息做出决策或进行创造的过程。

l 影响用户信息需求的因素研究: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和用户本身的知识素养、个人兴趣、信息能力和职业特点的影响。

l 用户的信息保证研究: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和方式给用户提供适当的各种形式的

信息,供其选择使用。

4.简述用户信息行为的特征。(04)

答:①用户所需解决的问题的重要性,或所需要的信息的价值的大小,是决定用户的信息需求是否转化为信息行为的根本原因。

②信息和信息服务的可获得性以及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的易用性是决定情报用户是否利用某种信息服务的最重要因素。

③用户寻求信息的过程:首先从个人的资料库中查寻,然后转向非正规渠道,取得同行的帮助。

④任何信息用户,既通过正规渠道,也通过非正规渠道寻找所需要的信息。

⑤用户对提供信息服务和信息资料的时间要求有一个总趋势:更快更新。

⑥用户向信息中心的信息服务工作者提出咨询,会产生两种现象:

a所表达的往往是他认为该信息中心能够提供给他的东西,而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东西。

b用书信方式提问比直接向信息人员咨询更能准确地表达其信息需求。

5.可获得性(07):是由信息源的物质载体、信息源及信息机构的地理位置、网络条件等因素决定的,是信息及信息服务是否方便获取和使用的属性。

6.穆尔斯定律(04)

7.从信息需要到信息需求行为的发展过程

答,~可以分为下面五个阶段:

a信息需要:即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信息的不满足感和必要感,是人们内在的对信息的欲望。

b信息需要的问题化:即信息需求状态的产生和确认,实际上是信息需要的外显过程。

c信息需求的目标化:即问题的优化,包括对模糊的和概括的问题的澄清和重新解释,以及对具体问题的优先选择。

d信息需求目标的作业化:即信息操作动机的标准化,这一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为实现信息需求目标和信息利用动机应如何行动。

e行动方案的实践化:即信息利用行为的发生。对用户来讲,有两种情况(没有得到相关信息、得到了相关信息)。

8.从信息需求行为到信息需要的回归过程

a信息需求行为的结果没有能够得到所需信息的原因:

行动方案缺乏可行性,即目标的作业化和信息利用动机的操作化程度不够:

£没有获取真正反映问题的实质性内容

£选择不合适的获取时间、地点与方式

£客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和制约

b信息用户获得信息中没有所需信息的原因:

£信息需求目标不够明确,对信息需求行为结果的期望过高或过低,不知道哪些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实现目标;

£信息利用动机偏离实际,对信息的取舍太主观片面,把能够帮助实现目标的信息排除在外。

对于这种情况,信息用户两种可能的反映:

£重新修正并确定信息需求目标和信息利用动机,然后制定并执行新的行动方案,直到获取所需的信息;

£放弃信息要求目标和信息利用动机。

c当信息用户获得了所需的信息,就出现了信息的利用过程:

£获得所需信息,使信息用户了解并掌握行动方案中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知识内容

£对有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组合,实现信息需求目标和信息利用动机

£解决需求问题,并可能提出新的信息需求,直到满足信息需要。

9.用户及其需求研究和评价的基本原则

£用户到信息中心提出咨询,查阅资料的需求

£用户的潜在需求

£用户通过个人资料库获得所需信息的需求

£用户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需求

£用户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得所需信息的需求(即潜在用户的信息需求)

10.怎样评价用户的信息需求(08)

答:评价标准,指的是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和评价用户的信息需求问题。用户信息需求的评价标准应是从整个信息交流系统的角度,对各种用户的不同的信息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的基本依据。我们考虑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

①用户本身的特性指标:职务、职称、工作性质、知识素养、信息素养、年龄。

②用户所需信息的主题内容特点:两个方面问题(内容主题、方式方法)

③用户所需信息的类型:数据、事实、文献型

④用户所需信息资料的数量指标:用户所需信息资料的总量

⑤用户要求提供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检全率、检准率

⑥提供信息的时间性指标:出版年代、回溯性检索的回溯年限、时间期限、及时性

⑦用户获取信息的方法和习惯的评价:正规渠道、非正规,怎样的方法

⑧用户所需信息的阶段性特点:不同阶段所需信息的内容特点和密集程度是不同的

11.简述用户及其需求的调研方法。

答:(1) 直接调查法:必须有用户本身参与的调查研究方法

l 优点:调查面广,获得的资料详细、具体、可靠

l 缺点:需要用户响应,因而有时对调查的问题答复率不高。:

l 三种具体形式:

a调查表法:调查用户及其需求常用的一种方法

ü正确选择被调查对象

ü调查表的设计与填写

ü调查结果的评价与分析

b询问法:亦称问答法,即对所需要调查的项目直接向用户提问,直接获得调查结果的一种方法

c观察法:直接参与用户的各种活动,实地考察用户信息需求的各种特征。

(2) 间接调查法

间接调查法是用户不直接参与调查活动的一种方法,一般利用用户使用信息后留下的各种记录和与用户有关的资料为媒介来分析用户及其信息需求。

几种形式:

a文献分析法

b用户资料分析法

c信息业务资料分析法

第八章信息系统

一、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1.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若干部分(子系统或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根据系统的不同侧重点,可以将系统构成不同的类型:

a按构成系统的根本内容区分,有物质系统和概念系统。

b按组成系统的要素性质分,有自然系统、人造系统以及两者相结合的复合系统。

c按系统的构成或环境的关系来分,则有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d从系统的运动状态参数与时间的关系上来看,又可以分为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

2.为什么说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07)

答:任何信息系统都在不停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而贯穿于这一系列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的事物称之为流,包括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当一个系统中的流不与外界交换时为封闭系统,所以自然界中的封闭系统是不存在的,它存在于概念系统中。而信息系统则与之相反,它是一个不断与外界交换的开放系统。

3.简述当代信息系统的特征和功能。(06)

答:信息系统的功能是指具有确定结构的信息系统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作用于环境的能力,它表征了信息系统与环境之间进行信息输入\输出的转换关系中对于环境的输入输出能力大小。

五个基本功能如下:

输入功能:信息系统的输入功能决定于系统所要达到的目的及系统的能力和信息环境的许可。

存储功能:与输入功能紧密联系,是系统存储各种信息资料和数据的能力。

处理功能:是信息系统内部的生产过程(数据处理工具: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联机分析处理(OLAP)和数据挖掘(DM)技术)

输出功能: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都是为了保证最终实现最佳的输出功能

控制功能:对构成系统的各种信息处理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对整个信息加工、处理、传输、输出等环节通过各种程序进行控制。

4.信息系统的发展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重点模拟试题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 资料见第二页 封 面 第1页

“信息管理概论”试卷 1 系别 专业 姓名 学号 得分 5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有 20 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 请在正确的答案前打“√”,本题共 20 分) 1.“信息是主体所感知或由主体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这一定义属于 a 客体论的信息定义 b 主体论的信息定义 c主客体联系的信息定义 d 日常生活的信息定义 2.一个不懂英语的人看到一块标牌上写着“ No Smoking ”,他所获得的是 a 数据 b 信息 c 知识 d 情报 3.不适用于某一条信息的性质是 a 传递性 b 动态性 c 无限性 d寄载性 4.信息在描述事物时,出现了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以至模糊不清,这称为 a 信息的模糊度 b 信息的多余度 c信息的密集度 d 无法判断 5.电视台节目的播放属于 a 收敛型信息流 b 发散型信息流 c 双轨型信息流 d 单线型信息流 6.学校属于 a 自然信息源 b 生物信息源 c 社会信息源 d 无法确定

7.图书馆管理员应读者要求为其提供所需信息,这类信息传递服务属于 a 单向主动传递 b 单向被动传递 c 多项主动传递 d 多项被动传递 8.信息资源共享效果最好的信息流形式是 a 纵向信息流 b 横向信息流 c 网状信息流 d 环状信息流 9.校园网一般属于 a WAN b LAN c MAN d 无法判断 10.只知道信息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关系,但不知道实现输入/输出的结构和过程的信息系统 称为 a 黑色信息系统 b 灰色信息系统 c白色信息系统 d 均可 11.关于信息产业特征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战略型、先导型产业 b 渗透型、增殖型产业 c 高投入、低产出型产业 d 朝阳型、综合型产业12.若要查找某物品的化学分子式,可以到 中查找 a 文献数据库 b 数值数据库 c 事实数据库 d 无法确定 13.将分散的信息活动按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组织起来,这称为 a信息产业化 b 产业信息化 c 经济信息化 d 社会信息化 14.国家电子信息政策属于 a 国家信息政策 b 部门信息政策 c 地区信息政策 d 无法确定 b a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pdf

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 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 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 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 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 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 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 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 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 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 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1.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 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 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 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 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信息是数据 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 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 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 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4.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典

信息管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new

2010年~2011年信息管理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2信息管理(广义):信息管理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3信息交流:信息交流是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上的认知主体(人或由人组成的机构、组织)之间相互交换信息的过程。 4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 5信息组织:信息组织,亦称信息整序,是利用一定的规则、方法和技术对信息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揭示和描述,并按给定的参数和序列公式排列,使信息从无序集合转换为有序集合的过程。

6国家信息政策: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国家或政府为解决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关系和涉及到公共利益、权益、安全问题,保障信息活动协调发展而采取的有关信息产品及资源生产、流通、利用、分配以及促进和推动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划、原则或指南。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2分) 1、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受者 的模式。 2、信息对物质载体具有依附性。 3、“三金”工程是指金卡金关金桥三大 基础工程的简称。 4、核心信息源是马太效应优势积累的结果。 5、我们可以通过对信息源、信息的准确度信息费用 三方面的评价来判断信息是否有价值。 6、信息组织的特性是依附性、渗透性、增 效性。 7、从便于对信息管理的角度将信息源划分为记录型、 智力型、实物型、零次型。 8、信息检索的特性是相关性、逻辑性、不确定性。 9、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若干部分(子系统或要素)组成的具有

华中师范大学情报学真题笔记(信息管理学基础 完全版)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1、信息的概念 (1)从信息的作用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不确定性的消除”、“负熵”等。(没有揭示信息的本质) (2)从信息的范围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消息、知识、情报、数据等。(只指出了信息概念的外延,及信息的范围,定义应该表达概念的内涵) (3)从信息的内容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交换的内容”。(已经注意到了信息的质的方面,但是a信息的范围没有划定,b这个“内容”到底是什么) (4)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物质的属性、规律、运动状态、存在标志等。 a、从本体论层次上来考察,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亦即“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以及状态变化的方式”。 b、从认识论层次上看,信息就是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达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是反映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属性。 (揭示了信息的本质,但不够通俗,并且从两方面定义,不便于对信息概念的整体把握)我们认为,信息是事物发出的信号所包含的内容。(此定义实际上包含了上面第三、四类观点,因此该定义基本上属于第三类定义,但事物发出的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实质上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事物运动状态和相互联系特征的一种表达和陈述,也可以说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 2、信息的属性 (1)普遍性。凡是有物质的地方必然存在着信息,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交换。 (2)多样性。 (3)可识别性。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被不同的主体所识别。 (4)可加工性。信息可以被汇总和组织、分析和综合、扩充和浓缩,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对信息的内容将进行加工处理。 (5)与载体的不可分析。信息需要传递和保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 (6)与载体的独立性。绝大部分信息不会因载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其信息内容。 (7)可传递性。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递或交流。 (8)可共享性。同一信息可以被很多人共同享用、同时享用。 (9)非消耗性。可以多次开发,反复利用。 (10)强时效性。信息老化和更替。 3、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信息与知识、情报 知识是通过人脑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信息,是人们对这自然和社会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描述。知识具有社会性(知识区别于信息的根本属性)、语言性、积累性等基本属性。 情报是具有特定利用价值的动态知识。情报具有知识性、动态性(情报区别于知识的根本属性)和有用性等基本属性。 从三者的范围大小来看,信息>知识>情报,三者之间属于一种包含关系 (2)信息与数据

信息管理学作业

信息的理解 基本概念: 1.信息是确定性的增加。 2.信息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 绪论 对于读者来说,如何通俗的了解和接受所谓信息的概念,来得更加重要。基本概念: 1.信息是确定性的增加。 2.信息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 绪论 对于读者来说,如何通俗的了解和接受所谓信息的概念,来得更加重要。 新的解释是信息本质是能量本身概述和能量互换传递的概述,信息本质也是能量的一种,但信息最重要的功能是表现能量的差别。 “信息”一词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即有“信”字的出现。“信”常可作消息来理解。作为日常用语,“信息”经常是指“音讯、消息”的意思,但至今信息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信息是物质、能量、信息及其属性的标示。[2006年,医学信息(杂志)]。 信息是确定性的增加。 信息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 信息以物质介质为载体,传递和反映世界各种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 信息(Information)是物质运动规律总和,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认为:“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相关资料:图片信息(又称作讯息),又称资讯,是一种消息,通常以文字或声音、图象的形式来表现,是数据按有意义的关联排列的结果。信息由意义和符号组成。文献是信息的一种,即通常讲到的文献信息。信息就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 信息是抽象于物质的映射集合。 信息是有价值的,就像不能没有空气和水一样,人类也离不开信息。因此人们常说,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所以说,信息的传播是极具重要与有效的。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过程以及关于这种状态和过程的知识。它的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㈠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㈡论述信息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及主要内容 ㈢信息组织的基本思想方法有哪些?网络信息组织的技术方法极其特征是什么? 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㈤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第一题: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答:1、中国信息化的现状: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十分重视信息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早在1984 年 9 月,提出的“开发信息资源, 服务四化建设”,就把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业的发展同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腾飞联系在了一起。从八十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以来, 10 年左右时间里, 全国已形成以中央、省、地、县( 市) 各级计划部门信息中心为骨干的信息专业队伍。连同各行业、部门的信息机构已构成较完整的信息体系。1993 年, 以“三金”工程的提出和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的成立为主要标志, 中国进入了第二次信息化的高潮。由于政府的重视,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正在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 在信息通信设施方面全国新增长途光缆干线 8 万余公里, 新增局间电话 5600多万线, 电话主线用户超过4400万。公用数字数据网已联通约 1000个县市, 公用分组交换网已覆盖2000多个县市和乡镇。卫星通信方面新建了12 座地球站, 形成由 20个城市组成的卫星通信网。至 1995 年底全国已有近千座广播电台、约 700 座电视台和 700 余座有线电视台, 其中有线电视用户已近 4000万。不仅如此, 各种高新通信技术已普遍使用,异步传输模式也开始试验。在信息处理设施方面国内计算机拥有量已超过 300 万台( 套) 。信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源于近些年的高额投入。在信息资源的开发方面, 不仅传统的信息媒体有了很大发展, 如报纸已有 1000 种、杂志已近7000种, 年出版图书已逾 10 万种。而且电子化信息资源开发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据国家计委、科委和国家信息中心去年的联合调查, 国内有一定规模可以上网服务的数据库已达1038个。在信息服务业方面, 据各方面的资料分析, 国内现有信息服务企业约 1 万家, 从业人数约 20 余万人。与 10 年前相比有了几倍至 10几倍的增长。在网络建设上, 近些年各部门、各地区的局域网以及纵向的广域专业网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去年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国内已有电子化信息服务网络 104个。可以说, 中国信息化进程近几年确实取得了跳跃式发展。 2、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尽管中国信息业近年来有了较长足的进展, 但毕竟仍是起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狭义,是用以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广义,本体论层次: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认识论层次: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2、全信息: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语法信息: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 ;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 ;语用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3、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4、信息管理(狭义)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如分类、主题、代码、计算机处理等等)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贮、检索和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广义)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5、信息交流就是社会活动中信息交流双方借助某种符号系统,利用某种传播渠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实现的信息传输和交换行为。 6、知识组织是揭示知识单元(包括显性知识因子和隐形知识因子),挖掘知识关联的过程或行为,最为快捷地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或信息。(特征: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 7、信息服务(Information?Service)通过研究用户、组织用户、组织服务,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最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是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 8、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 9、国家信息政策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国家或政府为解决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关系和涉及到公共利益、权益、安全问题,保障信息活动协调发展而采取的有关信息产品及资源生产、流通、利用、分配以及促进和推动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划、原则或指南。 10、信息道德就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动中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符合社会一般要求的行为和伦理规范。 11、信息伦理是指人们从事信息生产、加工、分析、研究、传播、管理、开发利用等信息活动的伦理要求、伦理规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伦理关系。 12、信息政策是国家和社会组织为实现信息管理目标而规定的信息管理行为准则,是进行信息管理决策的指导方针,代表了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基本管理思想,

信息管理学基础习题,重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特征及分类,关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掌握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化的层次、阶段 3.信息管理的内容任务 4.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 【重要概念】 信息知识负熵语法信息语用信息语义信息信息流社会信息化 信息社会GII “三金”工程信息管理文件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 【简答】 1、如何理解通讯领域信息的含义? 2、简述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 3、简述信息的特征和分类。 4、试分述信息管理四个典型阶段。 【本章知识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二章信息交流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掌握信息交流传播过程的栈交流,了解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掌握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理解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交流概念、信息交流行为 2.信息交流的基本条件和要素 3.信息交流传播的模式和特征 4.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过程,信息栈和栈交流 5.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6.信息交流的实现与障碍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交流的条件要素 2.栈交流 3.信息守恒原理、信息扩散原理 4.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简答】 1、简述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信息交流与认识过程。 3、信息交流有哪些条件和要素。 4、怎样理解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栈以及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代理。 5、简述S、R、T信息守恒的含义。 6、了解信息扩散原理的内容。 7、简述两种信息变异的形式和原因。 【本章知识点】

东财《信息管理学》在线作业1

(单选题) 1: 信息管理学是()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 A: 信息传播学 B: 管理学 C: 信息科学 D: 信息经济学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企业系统规划法的重要工具是()。 A: CSF B: BPR C: U/C矩阵 D: BSP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按照检索的信息形式,信息检索可分为文本检索和()检索。 A: 多媒体 B: 超文本 C: 图片 D: 文字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结合工程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的思想,信息系统建设一般需经过系统分析、()、系统实施等阶段。 A: 系统设计 B: 系统维护 C: 系统调查 D: 系统规划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按信息来源,信息可分为内源性信息和()。 A: 企业信息 B: .产业信息 C: 外源性信息 D: 行业信息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信息战略规划包括信息技术战略、()和信息管理体制战略等三方面规划内容。 A: 人力资源战略 B: 信息资源战略 C: 计算机发展战略 D: 信息系统战略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1991年,美国()大学的三位学者提交了一份名为《21世纪制造企业研究:一个工业主导的观点》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他们创造性地概括出一种称为“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的新型企业。 A: 哈佛 B: 麻省理工 C: 里海 D: 普林斯顿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信息接收者或信息接收端称作()。 A: 信栈 B: 信源 C: 信宿 D: 信道

(单选题) 9: 逻辑顺序方法的步骤是信息调查、信息分类与登记、()。 A: 信息整理 B: 信息存储 C: 信息采集 D: 信息分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0: 口传信息源和实物信息源也称为()。 A: 非文献信息源 B: 静态信息源 C: 网络信息源 D: 文献信息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1: ()是法律承认的权威机构,负责发放和管理电子证书,对电子商务中网上交易各方进行身份确认。 A: 数字密钥 B: 数字证书 C: 认证中心 D: 支付网关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2: 从基本组成上来说,信息系统是由基础设施层、数据处理层、()和用户接口层等4个层次组成。 A: 规划层 B: 系统层 C: 设计层 D: 应用层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3: 企业领导者的信息查询行为会受到企业组织和社会信息环境的影响,其规律可归纳为:可近性和()。 A: 易用性 B: 准确性 C: 及时性 D: 适用性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4: 信息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控制(),实现信息的效用与价值。 A: 信息活动 B: 信息流向 C: 信息技术 D: 信息资源 正确答案: (单选题) 15: 信息战略规划包括信息技术战略、()和信息管理体制战略等三方面规划内容。 A: 计算机发展战略 B: 信息系统战略 C: 信息资源战略 D: 人力资源战略 正确答案: (多选题) 1: 信息流的主要功能包括联结功能、()和()。 A: 统计功能 B: 调控功能 C: 决策功能 D: 查询功能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第一节信息得含义 【本章考点】 1、信息、全信息、社会信息得概念(2010年名词解释) 2、信息得特征 3、社会信息化得含义及层次 4、信息管理得内容及任务 5、信息管理得沿革发展 【本章重难点】 1、社会信息化 2、信息管理得目标与任务 3、信息管理得发展阶段及基本特征 【知识点详细讲解】 一、信息概念得发展 1、消息层面得信息 早期,人们对信息得理解就是很肤浅得,仅停留在字面上,把信息瞧做就是消息得同义语。这种认识甚至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李中曾吟出了“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得名句。诗中得“信息”就就是指音信、消息。在西文中“信息”(information)与“消息”(message)两个词汇在许多场合也就是相互通用得。 2、通信领域得信息概念 最早把信息作为科学对象来加以研究得就是在通信领域。 (1)哈特莱得开创研究 1928年,哈特莱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得方式,并用选择得自由度来计量这种信息得大小。 (2)申农得负熵理论 1948年,通信专家申农以概率论为工具,阐明了通信中得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给出了计算信源信息量与信道容量得方法与一般公式,得到一组表示信息传递重要关系得编码定理,即负熵理论,把信息定义为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得东西。 (3)维纳得控制理论 1950年,控制论得奠基人维纳则把信息瞧做广义通信得内容,把人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得过程瞧做就是一种广义得通信过程,即泛指人与人、机器与机器、机器与自然物、人与自然物之间得信息传递与交换。维纳同样也把信息解释为负熵。 3、经济科学得信息概念 不确定性与信息之间关系得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就受到许多经济学家得关注。这些关于信息得理解也在不断影响着其她领域得研究,例如有关风险定性得减少(信息得获取)与成本、收益联系起来,取得了突出成果。 4、信息得生物科学概念 英国生物学家W、阿思比把信息定义为“变异度”,她认为,任何一个集合包含得元素得数目以2为底得对数就就是该集合得变异度。 在生命科学领域,动物界与植物界得信号交换,甚至生命体由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由一个机体传递给另一个机体,也开始被瞧做就是信息得传递。例如生物体内得核酸分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与核糖核酸RNA)就就是通过自我复制,把遗传信息一代代传下去,这就就是一种重要得信息传递。 5、科技工作得信息概念 科技信息工作中信息被瞧做经验、知识与资料。诸如:“信息就是作为存贮、传递与转换得对象得知识”,“信息就是人与人之间传播着得一切符号系列化得知识”,“信息就是决策、规划、行动所需要得经验、知识与智慧”,“信息就是组织好得、能传递得资料”等等都就是有代表性得信息定义。 6、哲学中得信息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自己整理笔记.doc33

参考答案 1、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认识的( C不确定程度)。 2、下述对U/C矩阵描述正确的是(D U/C矩阵中,纵向表示功能,横向表示数 据类)。 3、系统分析的主要目的是( A、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 4、对于大型程序设计来说,首先应强调的是程序的( B、可维护性 )。 5、在工资系统中,水电费扣款一项,属于( B定个体变动属性)。 6、数据流程图DFD中,符号圆圈“B、外部实体)。 7、一般要求达到(A、第三范式)。 8、数据字典的建立应在( A 、系统分析阶段)。 9、中小企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时,首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一般是(C、SQL Server )。 10、诺兰模型把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归纳为六个阶段。信息系统可以满足各管理层次需求的阶段是( D、成熟阶段)。 11、身份证编号属于编码中的( C、区间码)。 12、与数据流程图相比较,业务流程图独有的内容是( D、系统中的人员) 13、下列描述中不属于信息特性的是( C、系统性)。 14、项目管理时可利用( C 、甘特图和网络计划技术),以便以最少的时间和资料消耗量来完成计划。 15、管理信息按决策层次的不同通常分为三级,即(C.战略级、战术级、作业级)。 16、下列决策问题中,属于非结构化问题的是( C、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17、系统的特征包括: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和(B、环境适应性)等特征。 18、每秒钟执行的作业数,称为系统的( B、吞吐量)。 19、判断树和判断表的功能是用于描述(C、处理逻辑)。 20、在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化开发方法中,不属于系统分析阶段的是(A编写程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数据是记录下来可鉴别的(符号),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 2.程序调试时,测试数据除采用正常数据外,还应编造一些(异常数据)和(错误数据)以检验程序的正确性。 3.可行分析报告的结论为:(立即开发)、(改进原系统)和(条件具备再开发)。 4.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代码)维护, (程序)维护, (数据文件)维护和机器维修。 5.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有自行开发、(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和(购买软件包)等. 6. 网络的拓朴结构有(总线型)、(星型)、环型和树型等多种,实际应用中,常将它们综合起来混合使用以构建复杂的计算机网络 三、简答题 1. 信息系统的详细调查方法有哪些? 答:详细调查是在信息系统分析阶段可行性分析论证完成之后进行的一项活动,目的在于完整地掌握现行系统的现状,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收集资料,为系统分析准备。 详细调查方法常有:(1)召开调查会;(2)访问;(3)发调查表;(4)参加业务实践。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应遵循用户参与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应用

东财《信息管理学》在线作业11答案

东财《信息管理学》在线作业1-0026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1.信息管理学是()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 A.信息传播学 B.管理学 C.信息科学 D.信息经济学 正确答案:B 2.企业系统规划法的重要工具是()。 A.CSF B.BPR C.U/C矩阵 D.BSP 正确答案:C 3.按照检索的信息形式,信息检索可分为文本检索和()检索。 A.多媒体 B.超文本 C.图片 D.文字 正确答案:A 4.结合工程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的思想,信息系统建设一般需经过系统分析、()、系统实施等阶段。 A.系统设计 B.系统维护 C.系统调查 D.系统规划 正确答案:A 5.按信息来源,信息可分为内源性信息和()。 A.企业信息 B..产业信息 C.外源性信息 D.行业信息 正确答案:C

6.信息战略规划包括信息技术战略、()和信息管理体制战略等三方面规划内容。 A.人力资源战略 B.信息资源战略 C.计算机发展战略 D.信息系统战略 正确答案:B 7.1991年,美国()大学的三位学者提交了一份名为《21世纪制造企业研究:一个工业主导的观点》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他们创造性地概括出一种称为“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的新型企业。 A.哈佛 B.麻省理工 C.里海 D.普林斯顿 正确答案:C 8.信息接收者或信息接收端称作()。 A.信栈 B.信源 C.信宿 D.信道 正确答案:C 9.逻辑顺序方法的步骤是信息调查、信息分类与登记、()。 A.信息整理 B.信息存储 C.信息采集 D.信息分析 正确答案:D 10.口传信息源和实物信息源也称为()。 A.非文献信息源 B.静态信息源 C.网络信息源 D.文献信息源 正确答案:A 11.()是法律承认的权威机构,负责发放和管理电子证书,对电子商务中网上交易各方进行身份确认。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简单的说,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企业信息管理作业四

《企业信息管理》形成性考核四学号: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20分) )是指企业根据内外环境和可获得资源情况,为求得和长期生存和持续的均衡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管理与谋略。 A.竞争战略B.企业战略C.总体战略D.职能战略 2.()决定并揭示企业的目的和目标,提出实现目的的重大方针和计划,确定 企业应该从事的经营业务等,主要问题是确定企业的整体企业经营范围,在全企业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 A.竞争战略B.企业战略C.总体战略D.职能战略 3.()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市场中竞争,开发哪些产品或服务,这些产品和服 务提供给哪些市场,如何更快、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 A.竞争战略B.企业战略C.总体战略D.职能战略 4.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工程,要获得成功,首先就要做好的( )工作。 A.企业信息战略制订B.企业信息战略实施 C.企业信息战略匹配D.企业信息战略规划 5.()是系统成功的头等重要因素。 A.最高管理者的重视与参与B.用户对信息系统的需求程度 C.管理者对信息系统的需求程度D.管理者对企业各业务活动的理解 6.()是评价IT项目是否可行的最基本、最常用的一个标准,是对IT项目解 决方案的成本有效性的度量。 A.技术可行性B.经济可行性C.运行可行性D.实施可行性7.IT项目建设模式中,()是指由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人员开发系统。 A.自主开发方式B.委托开发方式C.联合开发方式D.购买软件包8.IT项目建设模式中,()是指聘请专业的开发公司为企业建设信息化项目,但 是在开发过程中,需要企业的业务骨干参与系统的调研、分析、论证工作。 A.自主开发方式B.委托开发方式C.联合开发方式D.购买软件包9.IT项目建设模式中,()是指聘请专业开发公司的技术人员开发系统,但在开 发过程中本企业的信息技术人员也参与其中 A.自主开发方式B.委托开发方式C.联合开发方式D.购买软件包10.IT项目建设模式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实情况向专业的信息系统公司购买功 能较为强大的信息系统软件来满足信息需求。这种方式()。 A.自主开发方式B.委托开发方式C.联合开发方式D.购买软件包11.自主开发方式的优点有() A.开发费用低B.省时省力C.专业性高D.开发周期长 12.自主开发方式的缺点有()

《信息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试卷:(B卷)考试方式:(闭)卷校区:本部 课程名称:《信息管理学基础》考试用时:120 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方式,这指的是_____层次的信息。 2、主体所感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这指的是_____层次论的信息。 3、布拉德福定律的两个基本要点:一是_________,形成主体来源(期刊)的有序目录;二是 指确定相关论文再主体来源中的分布规律。 4、文献的半衰期,是指某学科领域现时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中的_______是在多长一段时间 内发表的。 5、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系统分析与设计阶段是_______,______。 6、《中图法》一般以_____标志大类,采用______方式标识其二级类,其余类目均采用数字 标志,所有数字按_____对待,为使号码醒目,规定______一点。 二、选择题(10分) 1、信息链中最高级别的环节是(D、智能) 2、信息分布的“富集”和“贫集”现象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特有的_____机制支配结果。(B、 选择) 3、普莱斯指数,即某一学科领域内,对发展年限不超过___年的文献的引用次数与总的引用 次数之比值。(C、5) 4、信宿可以是(A、人,物,也可以包括机器) 5、信息论的创始人是(A、香农)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请结合实例,解释以下转化关系:数据+背景=信息,信息+经验=知识。 2、信息分布中的“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有什么不同? 3、试分析马太效应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 4、其夫定律。

信息管理系统读书笔记

信息管理系统读书笔记 第一篇:《管理系统》薛华成清华大学出版社读书笔记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心中一直有些疑惑,管理是什么、信息是什么、系统是什么、管理信息系统又是什么。通过阅读,我在书中找到了我要的答案。 管理:管理是为了某种目标,应用一切思想、理论和方法去合理地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他人,调度各种资源,如人、财、物、设备、技术和信息等,以求以最小的投入去获得最好或最大的产出目标。 信息: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它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 系统:系统是一些部件为了某种目标而有机地结合的一个整体。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起源很早,能够追溯到xx世纪xx 年代。最初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出自管理,并没有强调一定要用计算机。直到xx年代,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的著名教授高登戴维斯才给出管理信息系统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经过后人的不断补充与完善,我们可以将管理信息系统定义如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管理信息系统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系统,依靠计算机等实现管理,而是一个将人包括在内的人机系统,一个管理系统,一个社会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在具体进行项目开发前,首先要建立领导小组、组成系统组、进行系统规划。领导人员应具有一些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有提高自己企业管理水平的思想和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设想;懂得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及主要工作并要善用人,能够组织队伍。 在组成系统组织前应由领导者建立信息系统委员会,主要工作是确定系统目标,审核和批准系统方案,验收和鉴定系统及组建各种开发组织。在信息系统委员会的领导下建立一个系统组。系统组应有各行各业的专家,例如管理专家、计划专家、系统分析员、运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 组建队伍后,进行全系统的规划。

管理学作业答案

管理学 1:[论述题]论述:1.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了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其代表作为《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高效率. 泰勒认为,提高劳动效率是对工人和雇主都有利的事情,所以应该相互协作。但是提高生产率的根本途径是管理的科学化,而不是增加劳动量。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管理:(1)制定标准定额。(2).挑选一流的工人。(3).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4).实行新的奖励制度。(5).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 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他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动机理论中》是需要层次理论的代表作。 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要按其重要程度和产生的先后顺序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需要、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一个人首先产生的是最低层次的需要,当这一需要基本满足以后,才依次要求高层次的需要;在同一个人身上,这几种需要可能同时存在,但由于其心理发展程度不同,占主导地位的需要也就不同;人的需要带有发展动态的性质;管理人员必须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要,研究调动积极性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具体的管理活动。 2:[论述题]名词解释:战略管理控制职能计划职能决策预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环境非正式组织管理

参考答案:战略管理是指在制定、实施与评价具有全局性、指导性与纲领性的组织目标、方针与计划的活动中,通过一定策略、技术与手段以实现组织长远目标的过程。 控制就是管理者尊遵照一定的科学程序,对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及其效果是否符合计划进行测定,从而确保计划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过程。 计划就是通过计划的编制,合理地安排组织内部的一切具体管理活动,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达到决策目标的实现。 .决策就是对组织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作决定的过程,它包括人士现状、识别问题、分析问题、拟定方案、选择方案、使方案生效等一系列环节。 预算管理就是通过对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所进行的计划、领导、组织、控制、协调、监督等活动。 人力资源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狭义的人力资源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是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广义的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区域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 管理环境是指环绕一定管理活动并与该管理活动发生一定关系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它影响着管理系统的生存和发展。 所谓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职工在共同劳动中,由于共同爱好、情感、价值观以及其他原因自发形成的群体。 管理是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对人力、无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信息管理学

第二篇信息管理学概论 第一章信息管理 一、信息管理概述 (一)信息管理的概念及对象:实质就是人类综合采用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进行控制,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效用价值为目的的一种活动。(信息管理不只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如信息、人员、技术、机构等进行管理,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社会对信息需求的过程。) (二)信息管理的视角: ①技术角度: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贮、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 ②经济角度:以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利用为基础的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形成、发展、特征和运行模式,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技术的评价选择以及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③行政和法律角度:立足于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着眼于解决和协调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等,促进社会更充分利用信息,发挥其社会功能,为实现某种发展目标服务。 ④人文角度: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的道德、伦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建设。 (三)信息管理的流程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二、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一)传统管理阶段: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以图书馆为象征,同时也包含档案管理和其他文献资料管理。 (二)技术管理阶段: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工作内容。问题是拼命追求新技术,完全忽视了信息管理中其他因素的作用。 (三)资源管理阶段:概念剔除的两个背景,一是技术管理阶段纯粹的技术手段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利用;二是信息成为一种资源,迫切需要从经济角度思考问题,并对它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带来的问题,一是网络信息的无序化扩大,二是信息污染,三是信息侵权和安全问题,四是根据需求和效率配置网上信息资源的难度更大。 (四)知识管理阶段:是一种重视与人打交道的信息管理活动,其实质是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信息与人们利用这些信息的规则联系起来。其核心是知识的创造、应用、学习、理解和协商。其实现必须以相应的信息技术为条件。 三、信息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一)信息管理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