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水华对鱼类的危害和蓝藻水华的控制我国蓝藻蓝细菌分布广泛

合集下载

地球表面蓝藻水华与环境污染关系

地球表面蓝藻水华与环境污染关系

地球表面蓝藻水华与环境污染关系地球表面蓝藻水华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自然现象,通常会出现在浅水域,如湖泊、河流和海洋。

蓝藻水华的形成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本文将从蓝藻水华的定义、形成机制以及环境污染对其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并提出应对的措施。

首先,蓝藻水华是指一种由蓝细菌大量繁殖而形成的水生植物现象。

蓝藻水华可造成水体变绿、水质浑浊,甚至产生毒素威胁健康和生态环境。

蓝藻水华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环境污染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环境污染是导致蓝藻水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体中的过量营养物质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特别是氮和磷元素。

这些营养物质来自于农业非点源污染、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等。

当水体中的氮和磷浓度超过一定限度时,蓝藻便能大量繁殖,形成蓝藻水华。

此外,废水中的有机物也会提供蓝藻所需的营养物质,从而加剧蓝藻水华的发生。

环境污染还会改变水体的化学性质,影响蓝藻水华的形成。

例如,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有害物质和化学物质可以抑制水生植物的生长,但有时也会刺激蓝藻生长。

这些化学物质污染水体后,可能破坏生态系统中其他植物种群的平衡,为蓝藻的生长扩张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此外,环境污染还会改变水体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从而影响蓝藻水华的形成。

工业和农业废水排放会导致水体温度升高,这有利于蓝藻的生长和繁殖。

同时,污染物也会降低水体的透明度,减少光照量,使蓝藻相对于其他浮游植物具有竞争优势。

环境污染所导致的蓝藻水华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危害,还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潜在风险。

蓝藻水华产生的细胞和代谢产物中含有多种毒素,如微囊藻毒素、硝化菌毒素等,对人体健康有害。

这些毒素可以通过水体被人类摄入,导致肝脏、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健康问题。

为了应对蓝藻水华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有几项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严格控制农业、城市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采取科学的治理措施,降低营养物质和化学物质的浓度,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什么是蓝藻水华现象

什么是蓝藻水华现象

什么是蓝藻水华现象
现在已知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

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数淡水产,少数海产;有些蓝藻可生活在60一85℃的温泉中;有些种类和菌、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共生;有些还可穿入钙质岩石或介壳中或土壤深层中,水面发生变色的情况甚多,厄水(海水变绿褐色)、苦潮(按即水华现象,海水变赤色)、青潮(海水变蓝色)及淡水中的水花,都是同样性质的现象。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水华现象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水华现象的频繁发生。

蓝藻水华现象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蓝藻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水华现象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水华现象的统称。

水华现象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

值得指出的是,某些水
华现象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水华现象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通过。

蓝藻和蓝藻水华的发生机理PPT课件

蓝藻和蓝藻水华的发生机理PPT课件

.
10
藻类主要特征
1、藻类是低等植物,分布广,绝大多数生活于水中 。 2、个体大小相差悬殊,小球藻3-4μm ,巨藻长60m。 3、具叶绿素chlorophyll,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
生物autotrophic plant。 4、没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又称叶状体植物。 5、繁殖器官简单,以单细胞的孢子或合子进行繁殖,
分主要为叶 绿素a、β胡萝卜素、藻胆素。 藻胆素是蓝藻的特
征色素,包括蓝藻藻蓝素(c-phycocyanin, C34H47N4O8)、蓝 藻藻红素(c-phycoerythrin, C34H42N4O9) 和别藻蓝素 (Allophycocyanin)等。
➢3. 无细胞核,只具核质而无核仁和核膜。属原核生物,称为
原核生物界Kingdom Monera
Prokaryotic Alg.ae + Bacteria
12
藻类既有原核也有真核
PROKARYOTES(原核)EUKARYOTES(真核)
蓝藻CYANOPHYTA
原绿藻
PROCHLOROPHYTA
所有其它藻类
.
13
色球藻(蓝藻)
眼藻(裸藻)
.
14
藻类(Algae)
藻类一词并非指某一分类单元,它是一个集 合名词,泛指一类具有光合色素,没有真正 根茎叶,生物体为叶状体(thallus),不会 形成种子,生殖细胞没有包被的一类植物。
也称之为隐花植物或孢子植物。
“Algae are an unnatural group of
organisms!”.
.
15
Bold & Wynne(1985)把藻类分为10个门
蓝藻在温度较高时适宜生长

蓝藻水华治理措施是什么

蓝藻水华治理措施是什么

蓝藻水华治理措施是什么治理富营养化水体,防治水华,恢复水体的综合功能,已成为当前水环境与水资源保护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尤其是蓝藻水华更加需要及时治理,那么蓝藻水华治理措施是什么?目前治理蓝藻有各种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第一,生物防止法。

蓝藻是淡水鱼类的食物,因此可以通过投放此类鱼苗治理藻类,防止藻类暴发第二,生物浮床法。

利用吸附藻类的植物和其他生物控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抑制藻类过量繁殖,从而建立生态平衡系统。

第三,机械捞法。

这是最原始和传统的办法,即用人力将蓝藻连水带藻一起捞出。

优点是打捞彻底,缺点是对于大面积蓝藻治理仍难奏效。

第四,化学法。

即用化学药物杀灭方法,一般用硫酸铜。

早期海洋赤潮治理也常用硫酸铜,效果较好。

但二价铜离子对生物幼体的变态具有致畸性,并引起饵科藻类的严重脱落,同时,硫酸铜具有毒性,能破坏水体正常的生态系统。

第五,微生物菌除藻。

将自然状态活性污泥中的有益菌种进行菌群筛选、分离出来,喷雾干燥后获得高密度菌粉,再通过工厂化大规模生产,附着到专利填料上,形成高效处理系统。

第六,高强磁灭藻。

应该高强度磁场杀藻,有人发现,在磁场强度为3700Gs的高强磁水处理器的作用下,蓝藻基本消除,水体质量明显改善。

这个方法的缺陷是成本高,不能对大范围蓝藻进行处理。

第七,工程疏浚法。

即引入活水,如长江水,利用大水量将蓝藻连同发臭的湖水冲进海洋。

特点是能够对大面积蓝藻进行治理,缺点是没有从根本上治理,是将污染转移到别的地方。

不宜大规模提倡。

蓝藻水华治理措施上面都有介绍,所以说水华现象的形成原因与治理措施一直都是需要了解的事情,这些都属于海洋灾害小知识,登录就可以了解这些知识。

蓝藻的现状及目前的主要治理方法

蓝藻的现状及目前的主要治理方法

蓝藻的现状及目前的主要治理方法纲要:近来几十年蓝藻水华在我国各豪富营养化湖泊屡次迸发,形成藻灾。

鉴于传统的打捞等治理手段的限制性,新兴的生物技术治理方法以其优胜性而备受世人瞩目,盼望成为攻陷蓝藻污染的最正确选择。

文中从水华的迸发及危害、目前国内外主要的防治举措和研究方向以及蓝藻的生物工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希望能够追求合理的治理方案。

要点词:富营养化蓝藻治理生物技术国家要点治理的“三湖” 因为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藻害日趋严重,其余湖泊如东湖、西湖、洞庭湖、洪湖、鄱阳湖、洪泽湖等也不容乐观,甚至连藏在群山之中、极少点面污染源的千岛湖,也因为游人猛增而水体富营养化,已出现蓝藻大规模增生的趋势。

从1998 年开始,这类蓝藻泛滥成灾的危机屡次出现,并呈快速延伸之势。

从 50 年月以来,因为人口急剧增添,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度加快,大大增添了氮、磷营养物质向水体的排放量,加剧了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使水体生态环境向恶化方向演变,最后影响经济和社会可连续发展。

所以,富营养化问题日趋遇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是一个湖泊众多的国家,大于1 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有2300 余个,湖泊面积为70988 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湖泊总储水量为7077 多亿立方米。

近来几年来,我国东部南部跟着公民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控制相对滞后,许多水体负荷了超量氮、磷和其余有机污染等营养物,以致湖泊环境不停恶化。

湖泊富营养化在中国已经是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所以预防治理蓝藻水华已成事不宜迟。

1湖泊富营养化和水华的形成和危害藻类和一些光合细菌能利用氮、磷等无机盐类经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称为光养型生物。

富营养化缓流水体中的光养型生物,如蓝藻、绿藻等,经过光合作用以光能和无机物合成自己生长生殖的有机物,并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生殖,形成藻灾,即水华。

往常春夏秋湖泊中的主要藻类是蓝藻、绿藻。

但在重富营养化的湖泊中,自春至夏蓝藻常成为独一的优势水华种群,此中以微囊藻水华最为严重。

探究蓝藻水华与水体富营养化共同治理策略

探究蓝藻水华与水体富营养化共同治理策略

探究蓝藻水华与水体富营养化共同治理策略发表时间:2019-04-22T16:44:52.610Z 来源:《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4期作者:杜韦刘德稳[导读] 蓝藻水华近年大肆出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蓝藻水华呈绿色油漆状盖于水面会遮挡光线进入水体,减少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并且阻隔空气与水中气体进行交换,促使水中生物无法存活,破坏水中的生态平衡。

此外,作为饮用水取水源,蓝藻水华的大面积爆发,无情地制造了公共饮水危机,对人们的生活造成诸多不良影响。

针对此问题,许多专家学者投身其中,发现蓝藻水华与水体富营养化联系密切。

本文主要针对两者共同治理策略进行分析西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前言蓝藻是单细胞原核生物,又叫蓝绿藻、蓝细菌;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黏藻。

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1】。

当水中蓝藻含量较少时,其以个体分散在水中,若遇到水温、富营养化、有机磷等适宜条件【2】它们就会快速生长,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群体效应,聚集后呈绿色油漆状覆盖于水面,称之为水华,水华会通过多种途径引起水体中溶解氧浓度下降,从而造成鱼虾等水生动物死亡, 进而对水环境和水生生态系统造成危害【3】。

1982年, 国际经济发展合作组织提出"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中营养物质 (如氨氮、硝酸盐氮、尿素、磷酸盐等) 增加, 导致藻类和水生植物生产力增加, 造成水质下降, 使水的用途受到影响的现象。

"【4】蓝藻水华的研究者有一个基础的共识--蓝藻水华产生的基本条件是水体富营养化。

一、国内外防治蓝藻水华的技术1.物理防治方法①机械清除:可以采用动力机械装置把水体中的蓝藻收集之后移出水体,或者用除藻机破碎蓝藻群体,控制蓝藻数量增殖。

但是机械清除只适于小型湖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对于大型湖泊其除藻的速度远远比不上藻类本身的生长速度,效益甚微。

并且藻类被破坏细胞壁后会向水体释放大量的藻毒素,引起对水体的二次污染。

太湖蓝藻治理措施

太湖蓝藻治理措施

太湖蓝藻治理措施一、背景介绍以太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以太湖蓝藻问题日益突出。

二、蓝藻的危害蓝藻是一种微生物,产生有毒物质,对水体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蓝藻水华不仅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生生物死亡,还会产生致病毒素,对人畜健康构成威胁。

三、治理措施1.减少污染源以太湖周边的农业、工业和生活污水等都是蓝藻滋生的重要源头。

因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加强工业废水处理、推广生态型污水处理设施等,是减少污染源的关键。

2.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恢复以太湖水质的重要手段。

引入湿地植物、浮岛等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水中污染物质、提高水质净化能力。

同时,适当调整湖泊水位,恢复湖泊的自净能力。

3.科学施肥农业面源污染是蓝藻滋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合理施肥是减少农业污染的关键。

科学制定农业施肥方案,合理选用肥料种类和施肥时间,减少肥料的流失和渗漏,是预防蓝藻滋生的有效手段。

4.加强监测与预警加强以太湖水质监测和蓝藻水华预警系统的建设,可以及时掌握湖泊水质状况和蓝藻水华的发生情况,做出及时响应和治理措施,避免蓝藻水华对水体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5.加强宣传与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水资源利用意识,形成广大市民共同参与治理以太湖蓝藻的合力。

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

四、成效与展望通过多年的努力,以太湖蓝藻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

水质状况得到改善,蓝藻水华发生频率和范围有所减少。

然而,治理工作仍面临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大力度,保持长期持续的治理效果。

总结:以太湖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蓝藻治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减少污染源、生态修复、科学施肥、加强监测与预警以及宣传与教育等综合措施,以太湖蓝藻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仍需要持续努力,进一步加强治理工作,保护好以太湖的生态环境。

控制水华的措施

控制水华的措施

控制水华的措施随着人工池塘、湖泊和河流的增多,水华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

水华是指大量浮游植物在水体中繁殖导致水质恶化的现象,危害水体生态平衡和鱼类、水生动物的生存。

因此,控制水华是维护水体生态平衡的一项重要任务。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控制水华的措施。

1. 植物治理法植物治理法是通过利用某些植物,如莲花、鸭脚草、茭白等,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达到控制水华的效果。

这些植物中的微生物会利用这些营养物质进行生长繁殖,形成一种“寄生草”,从而减少水中的营养物质含量,抑制蓝藻等在水体中的繁殖。

但是,应当注意的是,植物治理法需要长时间维护,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2. 草鱼治理法草鱼治理法是指利用草鱼这种鱼类的吃藻习性,将繁殖在水体中的藻类和其他悬浮物质吃掉,达到控制水华的效果。

草鱼还能将吃下去的粪便和鱼尿转化成无害的有机氮,能够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

不过,在使用草鱼治理时,需要适量投喂鱼饵,也要保证水体的透明度和营养物质含量不过高。

3. 曝气(增氧)法曝气法是通过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将藻类、细菌等有害生物杀死或驱赶走,达到控制水华的效果。

目前,曝气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空气通过喷嘴喷入水中,以增加水的氧气含量;另一种是通过水下增氧机,将氧气注入水中,以增加水体深层的氧气含量。

曝气法通常适用于高密度养殖池塘等场所。

4. 化学处理法化学处理法是指利用化学药物控制水华。

主要包括铜绿原溶液、过氧化氢、人工降雨等。

但是,这些药物虽然能迅速抑制藻类等生物的繁殖,但使用化学品可能会对水体环境造成影响,增加水体治理成本,甚至出现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在使用化学药剂治理水华时需要慎重,谨慎保持水体的平衡。

总之,控制水华是一项长期而意义重大的任务,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法,考虑到环保、节约、安全、持久等多方面因素,切实维护水体的健康;此外,公众也要关注和参与到水环境保护中来,积极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理念和实际操作技巧,共同落实水体污染防治的重任,让我们携手共创、共享美好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藻水华对鱼类的危害和蓝藻水华的控制我国蓝藻(蓝细菌)分布广泛,养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养殖中后期水温适宜,水体pH升高,导致近几年来全国主要鱼类养殖区养殖中后期蓝藻大量繁殖和高密度聚集,水华频繁发生,给鱼类养殖带来很大的危害。

我国大型湖泊由于水体日趋严重的富营养化而加剧了蓝藻水华的频繁发生,如我国云南滇池、太湖、巢湖等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蓝藻水华发生。

蓝藻水华发生时,蓝藻漂浮于水面成翠绿色的水体或薄层,江浙一带称为“湖靛”,福建称“铜锈水”。

通过调查发现,微囊藻是我国湖泊最常发生的蓝藻水华之一,微囊藻是一种能形成囊状不定形群体的藻类,其群体常由几十个、数百个甚至上千个单个细胞组成。

通过对广州番禺养殖池塘、湖北东部多个水库,江苏滩涂等地多个养殖池塘发生的蓝藻水华进行分离、检验,发现主要是由微囊藻繁殖发生的水华。

一.蓝藻水华形成的条件蓝藻水华多发生在夏季6~9月,有明显的季节性,温度、光照、营养物质、气候条件等都有可能成为制约因素。

适宜的水温(20℃以上),水体富营养化,较高的pH值,适宜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蓝藻形成气囊,上浮到水体表面,群体繁殖迅速,利于蓝藻水华在水面的形成。

二.蓝藻水华对水体环境的影响蓝藻是养鱼池塘中常见的藻类之一,数量多时易形成水华。

1.鱼类不喜摄食蓝藻,藻类难以消化,利用率低,但在水华盛期鲢、鳙、鲤和草鱼的肠道里混有大量藻体,对其前、中、后肠的内含物进行镜检时看到一个个藻团完好无损,不易消化;2.水体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

蓝藻大量繁殖恶化了池水的通风及光照条件、抑制了鱼池中浮游生物有益种类的生长繁殖、阻碍水藻的光合作用,挤占鱼类易消化藻类的生存空间,使鱼池中的丝状藻和浮游藻等不能合成本身所需要的营养成分而死亡;3.蓝藻大量繁殖以及死亡藻类的分解,消耗了大量溶解氧,可以导致水体缺氧甚至无氧状态,易导致养殖水体发生泛塘;4.蓝藻大量死亡时容易败坏水质,可产生藻毒素、大量羟胺及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直接危害水生动物;5.死亡的蓝藻释放大量的有机质,刺激了化能异养细菌的生长,其中部分对鱼类来说是致病菌,导致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6.蓝藻大量繁殖时,散发腥臭味,影响水体的正常功能;7.环境恶化引起水生动物死亡。

发生蓝藻水华时水体的理化指标常常超出水生动物的忍受限度,从而引起死亡。

例如池塘中蓝藻白天的光合作用,可以使pH上升到10左右,超过一些水生动物的忍受限度而使水生动物死亡。

三.鱼类中毒机理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是一类主要由铜绿微囊藻产生的单环七肽肝毒素,是蓝藻引起鱼类中毒的主要物质。

藻类中毒一般可分为肝毒素中毒和神经毒素中毒两类。

3.1 肝毒素中毒多数藻类肝中毒是由一组结构相似的环状肝毒化合物-微囊藻毒素引起,微囊藻毒素作用的靶器官为肝脏,肝脏肿大、充血以至坏死。

组织细胞学研究表明,毒素引起肝细胞间接触降低,微丝网重组,肝细胞变形。

肝毒素在回肠由胆酸护送通过肠粘膜吸收的,吸收后的肝毒素可以破坏肝细胞内的辐射状微丝,而辐射状微丝是肝细胞的骨架,因此肝细胞的损害首先发生于细胞的边缘,并且引起肝细胞和肝窦状腺的破坏,发生致死性的肝出血或急性肝功能不全。

中毒肝脏苍白或出血,肝小叶中心静脉出现肝细胞,这些肝细胞可被送至肺脏甚至肾脏毛细血管,开始还具有细胞核等结构。

肝细胞解离膨胀后坏死,肠道有黄色晶状物,微囊藻中毒引起的中毒常见有水样或血样腹泻。

在北澳大利亚的一个岛上爆发过一次由太湖念珠藻属引起的肝肠炎,是由于用硫酸铜处理含有藻类的水源而引起的。

硫酸铜能破坏藻类细胞使细胞内的毒素释放进入水中,能引起动物肝脏损伤和坏死以及严重的消化障碍。

微囊藻毒素引起鱼类死亡的原因多数是由于肝出血和低血容量性休克所致。

这种表现可伴发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增加,肝出血导致血液丧失而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

微囊藻中毒的鱼类特征之一就是血清胆酸浓度升高,这可能与胆汁从肝脏中排出受阻有关,血清精氨酸酶、碱性磷酸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均升高。

在微囊藻毒素胁迫消除后,不死的鱼类能够较快康复,部分鱼可能由于肝脏永久性损伤而发育不良。

3.2 神经毒素中毒目前报道的神经毒素主要分成三类:太湖念珠藻毒素、胆碱脂酶抑制剂和钠离子通道阻塞物和其他神经毒素。

3.2.1太湖念珠藻毒素该类毒素是一种神经去极化剂,是一种生物碱神经毒,是胆碱能神经突触后竞争剂,能抑制神经-肌肉的去极化。

出现肌肉震颤,虚脱,骚动不安,挣扎、厌食等症状,最后导致死亡。

3.2.2胆碱脂酶抑制剂该类毒素属生物碱类毒素,可产生致死剂量的胆碱脂酶抑制剂,抑制神经进行有效传导。

中毒晚期由于呼吸衰竭而引起鱼类跳跃,并且很快死亡。

3.2.3钠道阻塞物和其他神经毒素藻类毒素中还包括钠离子通道阻塞物-蛤蚌毒素及其衍生物-新蛤蚌毒素,可以阻塞中毒机体的钠离子的通道,从而抑制了神经冲动的传递,呼吸衰竭而死亡。

四.中毒症状中毒初期的鱼,表现焦躁不安、呼吸频率加快、活动失常、急剧狂游、痉挛、失去平衡、游动急促,方向不定,不久趋于平静,中毒鱼逐渐向背风浅水池集中,受惊后缓慢游向深水,不久又返回。

鱼体表分泌大量粘液,胸鳍基部明显充血并逐渐扩展到各鳍基部。

随着中毒时间延长,中毒程度的加深。

鱼体色变淡,反应越来越迟钝,呼吸频率降低。

胸鳍以后的鱼体开始麻痹、僵直。

鱼布满池塘四周及浅水处,在水下静止不动,但不浮头,受惊无反应。

中毒后期,鱼不浮头,不到水面吞取空气,而是以平静的麻痹和呼吸困难中死去。

微囊藻毒素对泥鳅胚胎的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其对泥鳅胚胎有强烈的致畸效应。

五.养殖水体蓝藻水华的控制到目前为止,大水体进行蓝藻水华的控制,仍然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

小型养殖水体进行蓝藻水华的控制时,在药物的选择、有效使用等方面还有待改进。

对蓝藻水华的综合控制如下:5.1 预防5.1.1 降低水体pH值,可以采用有机酸和“降碱灵”降低池水pH值到7.0~7.5左右,降低pH的过程应循序渐进,防止对水生动物造成较大的刺激;5.1.2 调节池塘合适的N:P比。

池塘富营养化,有益藻类生长适应的N:P比不一定合适,可以调节池塘合适的N:P比,有效控制蓝藻水华的发生;5.1.3降低池塘富营养化,可以通过施入有效溶解P,利用池塘底质中的N源,为生物所利用,从而逐步降低池塘富营养化。

5.2 蓝藻控制和鱼体治疗在进行蓝藻控制和消除前,一定得弄清楚水体是否为饮用水源,进行蓝藻控制是否会影响相关单位,并及时通知该水体共同使用的有关单位。

5.2.1 降低水体pH值;5.2.2 捞除蓝藻,在刮风天气,在下风口,采用机械捞除的办法;5.2.3 投放药物。

在晴天有风的天气,在下风口,用高浓度的硫酸铜、硫酸亚铁直接泼洒在藻团上;如果晴天没有风,可以泼洒在池边的藻团上;但要注意的是每日泼洒的面积不能超过池塘面积的1/4,并且当日池塘要注意增氧;5.2.4当日泼洒“浊水清”螯合重金属离子,水中存在钙、镁、钠离子时,藻毒素毒力增强;尤其在藻类杀死后,藻毒素进入水体,从山上流入池塘的雨水中池中的钙、镁离子浓度较高,藻毒素易被激活、增效,易引起大批鱼中毒死亡,这种情况在湖北东部和广东新会地区多次发生。

因此如果有下雨的情况发生,泼洒“浊水清”并及时开动增氧机增氧。

5.2.5 使用“益菌多”,“益菌多”中高效活性成分可迅速灭活藻毒素。

5.2.6 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B1。

白天蓝藻进行光合作用时,pH可上升到10左右,使鱼体硫胺酶的活性增加,使维生素B1迅速发酵分解,使水产动物缺乏维生素B1,导致鱼类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系统失灵,兴奋性增加,活动加剧,痉挛和身体失衡。

5.2.7 使用消毒剂,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

5.2.8 常备增氧剂,防止养殖水体缺氧突然发生“变水”,导致水体急速恶化,导致水生动物大量死亡。

相关知识:1、富营养化的形成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过量,以太湖为例,1996年,太湖中TN(总氮)3.27mg/ L, TP(总磷)3.27mg/ L,大大超过了富营养化的阀值,随着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增多,藻类的个体迅速增加,而种类逐渐减少.水体中本来以硅藻和绿藻为主,红色颤藻的出现是富营养化的征兆,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最后变为以蓝藻为主,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有限的营养物质在短期内一再被重复利用,一遇适宜的环境就爆发性的繁殖,以致出现“水华”现象.死亡的水生生物在微生物的分解下,消耗氧,或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硫化氢臭气,使水质不断恶化.同时湖泊逐渐变浅,直至变为沼泽.富营养化一旦形成,水体中的营养元素被水生生物吸收,成为其机体的一部分,在水生生物死亡后的腐烂过程中,营养元素又释放到水中,再次被生物利用,形成植物营养物质的循环.因此,富营养化的水体,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的来源,也很难自净和恢复.2.富营养化对水质的危害[2、3]①.导致水体缺氧,是水生生物缺氧死亡.②.吸收阳光,遮蔽湖面,使阳光难以透过水面,水下生物得不到充足的阳光而影响了生存和繁殖.③.分泌或产生黏液,黏附于鱼类等水生动物的腮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而死.④.分泌有毒有害物质,如氮、硫化氢,危害生态环境,有的分泌毒素,直接毒死生物,或通过食物链转移,引起人类的中毒.水生生物死亡后的尸体分解时,会产生尸碱,硫化氢,使水体变质,并有腥臭味.⑤.影响供水水质并增加制水成本.过量的藻类会给制水厂在过滤过程中带来障碍,需要改善和增加过滤措施.其次,富营养水体由于缺氧而产生硫化氢,甲烷和氮等有毒有害气体,而且水藻产生的有些有毒的物质,在制水过程中,更增加了水处理的难度,既影响了制水厂的出水率,同时也加大了制水的成本费用.3.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4,5]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是水污染治理中十分棘手而又代价昂贵的困难问题,这主要是导致水质富营养化的氮磷营养物质既有天然源,又有人为源;既有外源性又有内源性既有点源,又有非点源,这给控制污染源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困难.另一方面,营养物质去除难度高,至今还没有任何的单一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措施能够彻底去除废水中的氮磷营养物质,通常的二级处理方法,只能去除30%~50%的氮磷.3.1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绝大多数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外界输入的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的.如果减少或截断外部输入的营养物质,就使水体失去了营养物质富集的可能性.①.实施截污工程,或引排污染源.截断向湖泊水体中排放营养物质的排放源,是控制某些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性措施.②.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并对营养物质进行高效处理.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污水不能全部处理,很大一部分污水直接排放入水体,因此很有必要投入大量资金来建设污水处理厂.③.实施洗涤剂限磷禁磷措施.这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磷的措施.20世纪70年代,欧美日本先后出台了洗涤剂限磷禁磷法律,1996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是我国第一部限磷禁磷的法规,条例中明确规定,自1999年1月起,江苏省太湖流域一二级区内域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剂.④.合理使用土地.只要合理的规划利用土地,最大限度的防止土壤侵蚀和地表径流过分漫流,如在建筑物农田安排自然排泄系统,就可以减少被暴雨或融雪冲走的氮和磷.同样,保护湖边绿地,集中收集饲养厂的家畜粪便等也是控制面源营养物质的方法.3.2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的负荷(1)生物性措施生物性措施是指水生生物利用氮磷元素进行代谢活动这一自然过程达到去除水中氮磷的目的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投资省,有利于建立合理的水生生态循环.在浅水型富营养湖泊中,通常种植高等植物,如睡莲、蒲草等,随着这些水生植物收获,氮磷营养物也随着水生植物体一道离开了湖泊.这种方法适用于底泥中营养物质丰富的浅水型湖泊,是一项既有经济效益又有明显环境效益的可行性措施.国外对于软体动物贻贝对水质的营养负荷有降解作用已有广泛的研究.利用养鱼去除氮磷也是一项化害为利的有效措施,各种不同的鱼类有着不同的食性,利用鱼类食性的不同,放养以浮游藻类为食的鱼种,就能达到去除湖泊中氮磷的目的,可达到促进渔业生产,又进化水质的双重目的.经过实验表明,在武汉东湖放养鲢鱼鳙鱼的密度达到50g/m3,就能有效的控制“水华”的产生.对于今年发生的太湖蓝藻水华现象,苏州市渔业部门在八处太湖水域主要河道展开大规模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共放流食用浮游生物的白鲢、花鲢等鱼苗160多万尾,以控制该地区的太湖蓝藻.(2)工程性措施工程性措施主要包括挖掘底泥沉积物,进行水体深层爆气,注水冲稀等.挖掘底泥对改善那些底泥营养物质含量高的水体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需要注意挖掘底泥的地点和深度.日本曾利用湖底耕耘机在有机堆积物上拖曳,使底泥翻转,促使其分解.深层爆气使用于湖水较深而出现厌氧层的水体.磷容易在厌氧条件下从底泥中释放出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人为湖底深层爆气充氧,可抑制磷的释放.注水冲稀的一种手段是在有条件的地方,用含氮磷低水注入湖泊,起到稀释营养物质浓度的作用,这对控制水华现象,提高水体透明度等有一定的作用.但营养物质绝对量并未减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一种手段是换水,是针对临江湖泊的解决方案,起到江水取代湖水,以流动贫营养水代替停滞的富营养水的目的.化学方法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这种方法包括凝聚沉淀和化学药剂杀藻等.如撒播石灰可以促进有机物的分解,抑制磷的释放,防止富营养化,杀菌消毒,防止产生硫化氢的功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