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细胞因子

合集下载

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的研究进展

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的研究进展

发现 , 脂联素水平能预示 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发展 , 并 在临床试 验表现出抗糖尿病 、 抗动 脉粥样 和炎症 的潜力。本
文将对脂联 素与胰 岛素抵抗 、 2型糖尿病及炎症 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脂联 素 ; 脂肪细胞 ;2型糖尿病 ; 牙周炎
中图分 类号 :R 7 8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3 — 5 0 5 2 { 2 0 1 5 } 0 3 — 0 1 3 — 0 4 DOI : 1 0 . 1 6 2 8 6 / j . 1 0 0 3 — 5 0 5 2 . 2 0 1 5 . 0 3 . 0 0 6
Ab s t r a c t :Ad i p o n e c t i n i s o n e o f t h e mo s t a b u n d a n t f a t s e c r e t e d b y f a t c e l l s f a c t o r . I t a c c o u n t s f o r a b o u t 0 . 0 5 % o f t h e t o t a l p l a s ma p r o t e i n s .Hu ma n a d i p o n e e t i n g e n e i s l o c a t e d o n c h r o mo s o me 3 q 2 7. a n d 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 l o c u s c l o s e t o d i a b e t e s a n d 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Ad i p o n e c t i n i n h u ma n s b y 2 4 7 a mi n o

脂联素及其代谢与疾病关系的研究

脂联素及其代谢与疾病关系的研究

脂联素及其代谢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脂联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激素,也称为脂肪细胞因子15(C1QTNF15)。

它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代谢调节作用,特别是对脂代谢和糖代谢有很大的影响。

自从1995年首次在人体内被发现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了脂联素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脂联素与肥胖症肥胖症是由于能量摄入过多或能量消耗不足而导致的慢性代谢疾病。

研究表明,肥胖症与脂联素的代谢有密切关系。

脂联素的水平可以反映人体内脂肪蓄积的程度,通常来说,肥胖人群的脂联素水平是低于正常体重人群的。

此外,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脂联素可以减轻肥胖症的发展程度,因为它可以促进脂肪的氧化代谢,并降低脂肪组织中的炎症反应。

脂联素与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代谢疾病。

许多研究表明,脂联素在糖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脂联素可以调节葡萄糖和胰岛素的代谢,并促进肠道的吸收和利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脂联素还可以抑制脂肪酸的合成和脂肪的蓄积,从而减少肝脏和肌肉中的脂肪积累,有助于防止肥胖症和脂肪肝的发生。

脂联素与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世界各地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

已有研究表明,脂联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脂联素可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和斑块的形成,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脂联素还可以降低血液中的C反应蛋白水平,这是一种不良的炎症标志物,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脂联素的这些作用有助于保护心血管健康,并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脂联素与肝病肝病是世界各地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

脂联素在肝脏中的代谢可谓万能。

从一般的角度来看,脂联素可以减少肝脏中脂肪细胞的囤积,从而帮助预防和治疗脂肪肝和代谢性肝病。

此外,一些研究表明,脂联素可以抑制细胞凋亡和纤维化,并促进肝脏正常细胞的再生,从而有助于保护肝脏健康。

总之,脂联素在人体内的代谢和作用非常复杂多样,它不仅在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肝病等方面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而且还与肥胖、代谢综合征、脂肪代谢紊乱和其他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

脂肪细胞因子与骨关节炎研究进展

脂肪细胞因子与骨关节炎研究进展

脂肪细胞因子与骨关节炎研究进展郑洁;郭海英;潘思京;张鹏飞【摘要】脂肪细胞因子是一类由白色脂肪组织分泌的内源性活性多肽.近年来发现,瘦素、脂联素、内脂素及抵抗素等脂肪细胞因子在骨关节炎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既可作为促炎性细胞因子参与骨关节炎性反应过程;也可独立地或与一些炎性因子协同作用,通过MMPs等软骨基质降解酶加速骨关节炎后期软骨退变过程.【期刊名称】《基础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4(034)004【总页数】4页(P562-565)【关键词】脂肪细胞因子;骨性关节炎;瘦素;脂联素;内脂素;抵抗素【作者】郑洁;郭海英;潘思京;张鹏飞【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3;陕西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陕西咸阳712046;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由多因素造成的关节退行性疾病,以关节软骨破坏、软骨下骨变化、骨赘形成以及滑膜炎性反应为主要特征。

OA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非炎性疾病,炎性反应过程只是加重OA临床症状及进程的诱发因素。

但研究发现,炎性反应在OA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炎性反应可能是OA的原发事件,也可能是关节软骨生化变化的继发事件[1]。

脂肪细胞因子(adipokines)是一类由白色脂肪组织分泌的内源性活性多肽,被认为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多种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

近年来发现,脂肪细胞因子除参与调节糖脂代谢,在免疫反应、炎性反应过程以及OA发病中均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2]。

一些脂肪细胞因子也因而被视为肥胖、炎性反应及OA发生的潜在因素。

本文将近年来瘦素、脂联素、内脂素和抵抗素等脂肪细胞因子在OA发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瘦素(leptin)是由肥胖基因编码的肽类激素,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分泌。

脂肪细胞因子_脂联素_adiponectin_的研究进展

脂肪细胞因子_脂联素_adiponectin_的研究进展

调节脂联素在脂肪细胞表达的因素有生脂转录 因子过氧 化物 酶 增殖 激活 受 体- γ( PPAR- γ) , 激 动 剂 (TZD)、β肾上腺能受体(β- AR)、第 2 信使 cAMP、IL- 6、 IGF- Ⅰ及皮质激素等。如 TZD 可刺激脂联素基因表 达, 增强其启动子活性, 升高循环脂联素水平; IGF- Ⅰ 则在转录水平增加脂联素表达; 而 IL- 6、C 反应蛋白、 皮质激素和 TNF- α抑制脂联素基因表达。此外, 影响
素和因子统称为脂肪细胞因子。其中脂联素是新发现 的方法。
的一种脂肪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 它以内分泌方式循 环 于 血液 中, 参与 调节 葡 萄糖 、脂 肪 酸 代 谢 及 抵 抗 炎 症反应等生命活动。 1 脂联素的来源、结构
人类脂联素由 244 个氨基酸组成(鼠的脂联素由 247 个氨基酸组成), 包括 N- 端分泌信号肽、氨基端非 螺 旋 功 能 区 、 胶 原 样 结 构 域 以 及 C- 端 球 形 结 构 域 (gAcrp), 翻译后修饰为 8 种不同的同源蛋白( 见图 1) 。
22
臧海军等: 脂肪细胞因子— ——脂联素( adiponectin) 的研究进展
营养研究
脂联素基因表达的因素还有生长激素、睾酮、内皮素- 1 相关的脂肪细胞特异性蛋白。脂联素是脂肪细胞表达
及儿茶酚胺等( Spranger 等, 2004) 。
最丰富的激素, 在血浆中有相当高的浓度。脂联素进
脂联素蛋白合成和分泌只发生在成熟的脂肪细 入血液循环作用于相应的靶组织而发挥作用, 通过激
112
NH2
Signal Collagen- like domain peptide
Adiponectin 1 17 45

脂肪细胞分泌因子与肥胖症发病机制

脂肪细胞分泌因子与肥胖症发病机制

脂肪细胞分泌因子与肥胖症发病机制一、脂肪细胞的生理功能与分泌因子脂肪细胞,也被称为脂肪细胞,是人体中主要的储存能量的细胞,它们在体内分布广泛,尤其在皮下组织、大网膜和内脏周围。

脂肪细胞不仅储存脂肪,还具有内分泌功能,能够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这些因子在调节能量平衡、炎症反应、血管生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1 脂肪细胞的内分泌功能脂肪细胞通过分泌一系列生物活性分子,如脂肪因子(adipokines)、激素和细胞因子等,参与到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

这些分泌因子包括但不限于:瘦素(leptin)、脂联素(adiponectin)、抵抗素(resisti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

1.2 脂肪因子的分类与作用脂肪因子根据其功能和作用机制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例如,瘦素主要通过抑制食欲和增加能量消耗来调节体重;脂联素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而抵抗素和TNF-α等则与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抵抗有关。

二、肥胖症的发病机制肥胖症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体内脂肪过度积累,导致体重增加。

肥胖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脂肪细胞分泌的因子在肥胖症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1 肥胖与脂肪细胞的变化随着体重的增加,脂肪细胞体积增大,数量增多,其分泌的因子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肥胖状态下的脂肪细胞可能会分泌更多的炎症因子,导致慢性低度炎症状态,这被认为是肥胖相关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2.2 脂肪因子与肥胖相关疾病肥胖症与多种疾病有关,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等。

脂肪因子在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例如,脂联素水平的降低与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关;而瘦素抵抗则可能导致食欲调节失常,进一步加剧肥胖。

2.3 肥胖症的多因素发病机制肥胖症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除了脂肪细胞分泌因子的影响外,还包括遗传易感性、能量摄入与消耗的不平衡、环境因素等。

前脂肪细胞因子-1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前脂肪细胞因子-1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尿病等代谢性 疾病 。本 文就 Pe 一1的结构、表 达、其在脂肪 细胞分化 中的作用及其对糖 、脂代谢的影响进行综述 。 rf
【 关键词 】 前脂肪细胞 因子 一 ;细胞 分化 ;葡萄糖 代谢 障碍 ;脂肪细胞 1 【 中图分类号 】R592 【 8.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 】10 — 52 (07 O 14 一 3 07 97 20 )2 一 7 1 O
维普资讯

1 41 ・ 7

综 述

前 脂 肪 细 胞 因子 一1对 糖 脂 代 谢 的 影 响
夏 常青 ,方朝 晖
【 摘要 】 前脂肪细胞 因子 一 (r d o t f t ,Pe一 )是脂肪细胞 分化早期具有 分化抑制 作用的分子标 1 p ai c ea o 1 r 1 e p y cr f 志,而脂肪 细胞 的分化 障碍不仅能够导致脂代谢 障碍 ,还 可 以使糖尿 病的 易患性增加 ,导致肥 胖、脂肪 营养不 良、糖
no a e o d p c t fe e ta in. Ho v r a i c t s i e e tai n n toa e d o lp i o i b tas n r a e h f n g fa i o ye di r n ito f we e , dpo ye dy d f r n ito o ,y la s t io d ss, u lo i c e s st e a -
Pe ai ctf t ( r 一1 e e a a o cl a e,w i n nit d oeeidr gh r— d oy c r P f )s vss l u r r r h h a h iai gns i e p ea o 1 e r m e am k c c i b p sun t

脂联素研究进展

脂联素研究进展

脂联素研究进展脂联素(adiponectin)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为一种多肽激素,具有多种生理作用。

研究发现,脂联素与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各因素及内皮功能有明显相关性,与冠心病、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和肥胖等疾病密切相关。

1 脂联素的发现、结构、基因与遗传1.1 脂联素的发现脂联素为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肪因子之一,1995年由scherer等[1]首先从鼠的脂肪细胞中分离出来,因其与补体C1q有很近的同源性,且相对分子质量为30×103的蛋白质,故命名为ACRP30[1];1996年Hu等从鼠脂肪细胞中克隆出cDNA,将其命名为AdipoQ;同年,Maeda等[2]在人脂肪细胞中得到ACRP30及AdipoQ的类似物,因其为脂肪组织含量最为丰富的基因转录产物,故称其为apM-1[2];同年,Nakano等在人血浆中提纯出apM-1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为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28×103的明胶结合蛋白,称其为GBP28;1999年Arita等将其命名为脂联素。

1.2 结构与功能脂联素属于可溶性防御性胶原家族成员,含有244个氨基酸,一级序列分析提示其包含4个功能区:18个氨基酸的信号肽、23个氨基酸组成的氨基端非螺旋功能区、一段22个胶原重复序列和137个氨基酸组成的羧基端的球形功能区。

球形区脂联素(globuar adiponectin,gAacrp-30)有比脂联素更为广泛而活跃的生物学作用。

脂联素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主要为:(1)作为一种胰岛素超敏化激素促进骨骼肌细胞的脂肪酸氧化和糖吸收,加强胰岛素的糖原异生作用,抑制肝糖元生成,调节脂肪酸氧化、糖代谢,为机体脂质代谢和血糖稳态调控网络的重要调节因子;(2)通过抑制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及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在人类主动脉内皮细胞(HAECs)的表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3)通过抑制巨噬细胞前体细胞的生长与抑制成熟巨噬细胞的功能调节炎症反应等。

脂肪细胞分泌因子的研究进展

脂肪细胞分泌因子的研究进展

脂肪细胞分泌因子的研究进展江佳伟;高士争;李冰;赵素梅【摘要】Adipocytrs was regarded as a place not only to store lipids, but also to secrete biological active substances. These biological active substances were namely adipocytokines, which could regulate the regulation of other tissues and itself by auto-secreting or side-secreting methods. The review discusses the recent advances of porcine adipocytokines including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regulating the metabolism and so on,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ing the functions of lipocyte.%脂肪细胞不仅是储存脂质的场所,而且具有分泌功能.脂肪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统称为脂肪细胞分泌因子.脂肪细胞分泌因子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作用参与自身或其他组织的代谢.针对目前已确定的脂肪细胞分泌因子,从基因结构、定位、功能及对代谢的调控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深入全面地了解脂肪细胞的功能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24【总页数】4页(P12105-12107,12140)【关键词】脂肪细胞分泌因子;分子结构;代谢调节【作者】江佳伟;高士争;李冰;赵素梅【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河南省水利水电学校,河南周口466001;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6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脂肪组织仅仅是一个储存脂质的场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肪细胞因子:肥胖症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分子联系【摘要】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仍然是工业化国家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然目前其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有很大进展,但是随着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流行的增加,很可能增加其发病率。

人们逐渐认识到脂肪组织是一个活跃的内分泌和旁分泌器官,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不仅调控体内能量平衡,而且参与炎症、促凝、纤溶、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

肥胖和动脉粥样硬化联系的分子机制很复杂,还未完全阐述清楚。

这篇综述主要是根据试验和临床研究的证据阐述多余体脂肪通过多种途径的趋同如何影响心血管健康。

脂肪组织在肥胖相关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包括肥胖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分子机制的研究,换句话就是,脂肪细胞因子在其中的作用。

最后,我们将讨论这些新见解将如何为我们提供新治疗对策提高心血管健康。

【关键词】代谢综合症,脂肪组织,内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发达国家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然目前其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有很大进展。

同时还有一个趋势是,随着肥胖症及其紧跟的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日益流行过去半个世纪里呈现的心脏病和中风年龄调整死亡率降低的趋势将可能缓慢下来,甚至被扭转。

肥胖,除了作为独立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还能增加其他危险因素的发病率,尤其是糖尿病,血脂障碍,高血压和血栓形成状态。

很多成年个体往往携带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导致过早病逝,Reaven(88)假设这些危险因素可能是以胰岛素抵抗为核心的多种代谢异常,称为代谢综合征。

据估计,每4名成年人就有1人发病,代谢综合征已成为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28). 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小组III(23),联合国家委员会关于预防、检测、评价和治疗高血压(15)最近的第七次报告都强调要积极治疗代谢综合征,以减少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使体重达到标准水平是普遍认可的改善心血管健康的第一步,其强调肥胖因素在代谢综合症和心血管疾病种病因中的突出作用.肥胖症是指多余的体脂肪达到影响健康的程度。

脂肪组织是一个活跃的内分泌和旁分泌器官,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不仅调控体内能量平衡,而且参与炎症、凝血、纤溶、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

肥胖与动脉粥样硬化联系的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建立在脂肪细胞因子对血管内皮功能健康的基础上的。

因为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都与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关。

对于脂肪组织在肥胖相关的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发展中作用的简要回顾,为肥胖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更广阔的观点。

最后,我们将讨论这些新见解将如何为我们提供新治疗对策提高心血管健康。

1 肥胖和心血管疾病肥胖和心血管健康研究中心的Framing-ham最早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肥胖会导致心血管疾病有关的人之一(43). 其他前瞻性研究表明,肥胖是一般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确定重要的预测因子(20、51、91、119). 在青少年人群中关于动脉粥样硬化决定物的研究证实肥胖在青少年和青年男子粥样硬化形成中的确切和直接作用. 肥胖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心脏健康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的特点是胰岛素敏感的靶组织,如肌肉、肝脏,脂肪组织和内皮中胰岛素活性受损。

高胰岛素血症是避免高血糖,继而糖尿病发生的补偿状态。

来自于护理健康研究充足的前瞻性数据显示:甚至在诊断2型糖尿之前,肥胖和体重的增加与冠心病(CHD)发生正相关(14). 这一结论,与在临床诊断的2型糖尿病前肥胖显著提高冠心病风险一起(42),指出在前驱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状况,过剩体脂肪易造成个体冠心病风险的机制。

现在普遍称为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或只是代谢综合征.2 脂肪组织是一个促炎症反应的内分泌和旁分泌器官脂肪组织是促炎症反应腺体和旁分泌器官脂肪组织不再被视为三磷酸甘油的被动储存库以及游离脂肪酸的来源。

随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它们具备了合成数百种蛋白质的能力,当中很多作为酶类,细胞素,生长因子和参与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激素被释放。

成熟的脂肪细胞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活化的内分泌和旁分泌器官,分泌一种数量不断增长的介质参与体内各种代谢过程。

影响脂肪形成的化合物包括: 脂蛋白酶、胆固醇酯转移蛋白、血管紧张素原、补体因子(adipsin 或者补体D,脂联素或者C1q、酰化刺激蛋白或者C3-desArg),IL-6,前列腺素,TNF-a,以及我们实验室发现的一种称作脂肪细胞分化因子的新型蛋白质/细胞因子,还有最近的NO。

这些由脂肪衍生出的分子通过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和/或活动的近旁分泌模式,调整了脂肪库的容量大小,体脂肪的再分布,并最终影响了分泌性蛋白质的水平。

近来,脂肪组织更是被认为是促炎症反应介质的丰富来源,它直接促成了血管损伤,胰岛素抵抗和动脉粥样硬化。

这些促炎症反应脂肪细胞素,包括TNF-a, IL-6,leptin, PAI-1,血管紧张素抑制剂,以及新发现的C反应蛋白。

(见图一)。

另一方面,NO和脂联素保护机体免于炎症和肥胖相关的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见图一)。

更多未被发现的脂肪细胞衍生的介质也可能会与心血管健康,胰岛素抵抗以及糖尿病有因果关系。

肥胖以及存在胰岛素抵抗的动物和人体内,脂肪的循环移动水平将升高,与其他脂肪库相比,腹内的脂肪似乎更容易产生更大量的脂肪细胞因子。

体重的减轻与这些脂肪细胞因子中的大多数的血浆水平的降低有关,除了脂联素是升高的。

大量的脂肪细胞因子也影响了胰岛素的作用,葡萄糖以及脂肪的代谢,进而引起胰岛素抵抗,最终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

因此,它们不仅对动脉粥样硬化施加间接的影响,也有直接的作用。

图一3 脂肪细胞因子:调节内皮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介质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初由内皮功能异常引发的炎症反应。

内皮功能异常是全身性异常,属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中的早期关键性事件。

其特征是内皮依赖性血管收缩和舒张的不平衡,以及凝血因子和抗凝因子的不平衡。

NO 保证了内皮血管扩张并抵抗诸如ET-1和ANG II等血管收缩素的作用。

白细胞和血小板活化,凝集,并与前列环素一起,帮助内皮维持了光滑和无血栓的状态。

作为炎症反应的激发的反应,内皮黏着力和渗透性增加,白细胞进入和在内皮黏附分子中表达,称为VCAM-1和ICAM-1.包括在白细胞募集和滚动中的P和E选择素的表达,促进白细胞移行的MCP-1,以及调节随后的黏附到内膜的整联蛋白,都将升高。

近来,脂肪细胞已被阐明可以直接生成MCP-1.白细胞吞噬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微粒,从而泡沫细胞形成,进而出现脂纹和脂质斑块,平滑肌细胞增殖。

因此内皮功能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各阶段,包括从早期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脂纹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再到斑块受损破裂,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最终到血管堵塞梗死的显著特征,并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标记。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脂肪细胞因子的促炎症反应特质可能直接影响了内皮功能。

尽管大多数数据建立在体外实验的基础上,但它们的确对揭示肥胖,胰岛素抵抗以及内皮功能异常之间的联系带来了曙光。

脂肪组织的分泌产物促使CVD风险的升高,且此类效应看起来独立于它们对于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作用。

表1(省略)中总结了各种脂肪细胞因子在血管内平衡和胰岛素抵抗方面的效应。

3。

1 CRP: 一种新型促动脉粥样硬化炎性脂肪细胞因子CRP是一种急性期反应物,主要在肝脏合成,受循环血中白细胞介素-6水平影响,虽然白细胞介素-1和TNF-a 也可降低肝CRPmRNA(127)表达. 新证据表明,血浆CRP水平升高是CHD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之一(89),在几个横向和前瞻性人群研究中被证实其与CHD的关联性,包括美国医师健康研究、监测心血管疾病趋势和决定因素(MONICA)-奥格斯堡的队列研究、多重风险因素进行干预试验(MRFIT)研究、和妇女健康研究(89、114). 通过评估人体测量的身体质量指数、内脏肥胖(评估高腰围),证实循环血浆CRP水平在肥胖人群中升高,其水平与体脂肪量直接相关,这些受试者患有胰岛素抵抗的代谢综合征(90、114),和2型糖尿病(86). 第三届全国健康和营养调查研究,在从6岁到18岁儿童的循环血浆CRP水平与身体质量指数相关,在排除由年龄、性别、种族、或族群影响后(27).通过饮食减少或外科手术干预减肥的健康中年人(22、35)和绝经后肥胖妇女(22、103)和肥胖男性(52)中CRP水平都是降低的。

最近,两个大型横向和前瞻性研究报告,CRP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预示着肥胖男女的糖尿病病情进展,,提示CRP是联系肥胖和糖尿病的介导因子(26、31、86).CRP不仅是一个炎性标志物,还通过调整内皮功能直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83,85,110). CRP,已知其浓度可预测心血管事件,诱导培养的内皮细胞表达VCAM-1、ICAM-1、选择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通过增加分泌ET-1,一种有效的内源性血管紧张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83,110). CRP削弱基础量和活化的内皮NO生成, 通过减少内皮NO合酶的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112). NO活性降低相应抑制血管发生,是一种慢性缺血的重要代偿反应。

此外,CRP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紧张素-1受体AT1-R mRNA和蛋白水平,增加AT1-R在细胞表面的表达(117). AT1-R 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其可加速ANG-II 诱导的活性氧簇生成,血管平滑肌迁移和增殖,血管重塑(73). 有趣的是,CRP 对于内皮机能障碍的作用可能引起的高血糖,可被罗格列酮一种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TZD)抗糖尿病药物减弱(113).CRP也协调其他脂肪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发挥作用。

例如,它增加内皮细胞PAI-1的表达和活性(19). PAI-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一种促凝急性期蛋白,通过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作用(49),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其被认为是通过促血栓形成,积极推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血浆PAI-1水平与心血管病风险及发病率和最近,糖尿病的发展(49)正相关。

虽然人体PAI-1主要来源于内皮细胞和血小板,脂肪组织也产生PAI-1促成较高的PAI-1水平在肥胖状态下。

事实上,据估计肥胖状态下脂肪组织源性PAI-1水平比得上,甚至超过其他组织源性(64). 血浆PAI-1水平在肥胖的老鼠和人类中增加,而在通过饮食和外科手术(64)干预得体重减轻者中下降。

老鼠和人类PAI-1水平在网膜下的表达较皮下脂肪库更高。

脂肪组织中PAI-1水平被在过分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状态下(47、49、64)都会产生的TNF-a,转化生长因子(TGF)、ANG II, 游离脂肪酸FFAs,高胰岛素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正调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