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疑问句的翻译及其语言类型学意义_
读《老子》有感及疑惑

读《老子》有感及疑惑完整地读完了陈鼓应先生的《老子注释及评介》这一本书,借着别人的功劳,总算是把我之前对《老子》的零星接触产生的许多琐碎的理解及读《论语》时产生的感想给串联了起来,虽尚不能很好的理解《老子》书中的精华,但也感到收益颇多。
《老子》一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口黝黑的古井,静默地存在着,平日里不起波澜,但当过往的行人发现了它的存在,想一解口渴之感时,它又会是“动则愈出”般地涌出甘甜的泉水,以慰行者之劳。
《老子》行文之明畅,说理之精炼及比喻之诙谐、生动,早已深深地把我折服。
短短的五千余言,似乎包含不了很多高深的道理,但每一句章文又都是的的确确地充满着那么多的让人不断咀嚼回味的趣味。
想起初接触《老子》一书时,便听人讲过,此书的精华是“无为”“守雌”“抱朴”等思想,其中包含了为人处世的哲学和治国安邦的策略。
然而,兴许是用功不足或者是后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先人有所不同的原因吧,《老子》之中的一些篇章至今依旧是无法理解,而其中对于治国安邦的思想,则更是让人费解。
老子主张“治大国,若烹小鲜”,强调不干扰百姓的重要性。
然而它又讲,君王对于百姓,应该“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从而使达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目的。
前一半确实是无为,但后一半又并非是前半部分的必然结果。
除此之外,要达到“绝智弃辩”、“绝伪弃诈”、“绝巧弃利”的目标,虽然老子认为可以通过君王“无为”来实现的,但这是完全基于老子“人性本善”的假设前提来考虑的。
而在现实生活中,人性却不都是本善的,甚至有恶的可能。
在如此环境之下,老子的假设的结果似乎就不能成立了。
倘若人性本恶,那么没有贤人的引导,社会可以说是不会像老子所描述的那般美好了。
这又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老子的治国之略的确让人佩服,但其会不会就真的随时代变迁而逐渐失去了其现实价值呢? 而在老子的治国之略,还可以看出的是他重视君王和百姓各司其职,各得其所以及行无言之教、慎战的思想,这一切诚然让人向往,但通完这些目标的路,又究竟是什么呢?除了具有政治意味的章句,《老子》书中还有大量的与为人处世有关的语句。
老子译文

老子道德经译文《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二章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
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
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
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
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
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
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
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
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
老子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如果可以言说,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如果可以称呼,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名是宇宙的起始,有名是万物的根源。
因此,要经常保持无欲的状态,来观察道的奥妙;要保持有欲的状态,来观察道的边界。
这两者,虽然来源相同但名称不同,都可以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中又有玄妙,这是通往众多奥妙之门的途径。
老子在这段文字中,提出了“道”这一核心概念。
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理,是无形无象、永恒不变的。
而“道”的表现形式则是“名”,即万物所具有的名称和属性。
然而,“道”与“名”又并非等同,因为“道”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而“名”则是对“道”的一种概括和指称。
老子强调,要真正认识“道”,就必须保持“无欲”的心态,即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不被欲望所束缚。
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真正观察到“道”的奥妙。
同时,也要保持“有欲”的心态,即对事物有所追求和探索,这样才能发现“道”的边界。
这段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治”、“上善若水”等著名观点,为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道德经》第一章的全文文言文及翻译: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如果可以言说,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如果可以称呼,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名是宇宙的起始,有名是万物的根源。
因此,要经常保持无欲的状态,来观察道的奥妙;要保持有欲的状态,来观察道的边界。
这两者,虽然来源相同但名称不同,都可以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中又有玄妙,这是通往众多奥妙之门的途径。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新课标古诗文背诵《老子》八章注释及译文

新课标古诗文背诵《老子》八章注释及译文古代那些擅长追求道的人,他们的修行微妙玄妙,深奥难以理解。
正因为如此难以理解,所以必须强迫自己去容纳它:像是在严寒的冬天涉过一条河流,像是在四周都充满敌意的情况下保持警惕,像是像客人一样恭敬周围的人,像是像凌波轻舞一样自由自在,像是像木头一样朴实无华,像是像山谷一样广阔无垠,像是像浑浊的水一样混沌不清。
有谁能够将混浊的水变得清澈静谧?有谁能够在动荡中保持安宁?只有不追求过多,才能够遮蔽自己而不断更新。
古往今来,善于遵循老子之道的人们,具备微妙、深邃、通达变通的能力,使人难以洞察其内心。
正因为难以洞察,我们只能勉强形容:有时候他们像在冬天涉水过河一样犹豫谨慎,怕冷、战栗、小心翼翼;有时候他们又像冰块即将融化一样松散随意,淳朴朴实,旷放豁达,就像空气一样。
他们表现出的多面相貌看起来很混浊。
谁能在混浊中保持心灵的清明?懂得保持内心平静的人能逐渐保持清明;谁能使安稳得到长久的维持?懂得变通应变的人能逐渐保持安稳。
保持这种生存方式的基本点就是不去追求“无不具足”。
正因为没有“无不具足”,所以才能历久常新。
老子第二十二章说:“弯曲则全,偏颇则直,低洼则盈,敝旧则更新,少则得,多则迷惑。
”因此圣人抱着道为天下的范式。
不自我,所以才显得明晰;不自我标榜,所以才显著;不自夸耀,所以才有功德;不自骄傲,所以才能长久。
只有不争,才能使天下无人能与之争。
古人所说的“弯曲则全”岂是虚言?它是真实而可信的。
能够灵活应变,就能够自我成长;懂得绕路避难,就能够快速到达目的地;能够不断地调整自己,就能够不断地充实自己;懂得保持稳定,就能够真正地实现逐渐更新。
圣人不执着于成名,因此能够明白道理;不自以为是,因此能够明辨是非;不自我夸耀,因此能够多有事功;不自我矜持,因此能够长久在途。
由于他不与人争夺名利,所以没有人能够把他当做对立面与他争夺。
这些古时候所说的“能柔曲因应则能自我成全”等道理,实在是一个很全面的概括。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翻译老子道德经是一本非常有影响力的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它被认为是孔孟之后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一步。
这本书是老子所写,通过对自然和人类的观察,老子提出了一些关于人生、社会、道德和哲学的理念。
下面将介绍道德经的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的原文是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难度较大。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其中的几段经典原文及翻译。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xuán)。
这一段话,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说,无法用言语表达道的真正意义。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指的是道是宇宙中最潜在的力量,是万物的创造者和维系者。
老子提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的含义是指应该放下一切欲望,才能领略到道的神妙之处。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一段话中,老子用水来比喻个人修养和处世之道。
上善的人像水一样,可以利益众人却不争功,处在人们不喜欢的地方,但能够温柔而舒适。
他们在行为上表现出深厚的仁爱之情,在言语上以诚信为准则,在政治上展现治理的明智,在做事上表现出高超的能力,在做决策时,正确地判断时机。
因为他们不争强好胜,所以不会有人对他们有怨言。
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一段话中,太上(指的是那些精神最高贵的人)不能被人理解,但是他们知之甚微。
第二类人对他们十分亲近,但只是表面上的赞美;第三类人对他们畏惧;最后一类人则会侮辱太上。
最后,老子提出“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意思是指,太上能够以无为的方式做事,并最终达成目标,安于自己的自然状态,在他们的影响下,人们也更加追求这种自然状态。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经典著作《道德经》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本文将介绍《道德经》全文的解析和通俗译文,并探讨老子的思想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道德经》全文解析《道德经》共有八十五章,每章都包括标题、原文、解释和结论四部分。
以下是每章的简要内容:1. 标题:本章介绍了本章的主题或目的。
2. 原文:本章的原文是老子所说的话,是老子的思想的核心。
3. 解释:本章的阐释或解释,解释了本章中老子所提出的思想或概念,以及这些思想或概念的重要性。
4. 结论:本章的结论是对本章所提出的思想或概念的总结和评价。
二、《道德经》的通俗译文以下是《道德经》的通俗译文:1. 标题:本章讲述了“道”的概念。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本章中,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
他认为,“道”是无法用语言或概念描述的存在,它是一切存在的根源和本质。
老子还强调了无名天地之始,即没有名称的存在,这是所有事物的母亲。
结论:本章中,老子通过提出“道”的概念,强调了无名、无形、无为的重要性。
他告诉我们,要远离欲望,观察和理解世界的奥妙,这样才能真正了解“道”的本质。
2. 标题:本章讲述了“德”的概念。
原文:有德之士,可以保身;无德之士,可以全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本章中,老子提出了“德”的概念。
他认为,有德的人可以保护自己,而无德的人可以保全自己的生命。
这里的“德”指的是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内在的美德。
结论:本章中,老子告诉我们,有德和无德的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的,但只有有德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潜能。
道德经通俗译文解析

道德经通俗译文解析《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著作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通俗译文解析:•“道可道,非常道”:可以用言语表述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这里第一个“道” 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规律,第二个“道”是言说的意思。
就好像真正高深的道理,一旦你用具体的语言去描述它,就已经偏离了它本来完整、永恒的面貌。
•“名可名,非常名”:可以叫出名字的事物,不是永恒存在的事物名称。
比如我们给一个东西命名为“桌子”,这只是暂时的、人为的称呼,随着时代变化或者认知的加深,名称可能会改变。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名称的,有了名称之后,万物才开始被区分和认知。
就像宇宙最初一片混沌,没有所谓的山川、河流这些名称,当人们开始认识世界,给它们命名后,万物才在人的认知中有了界限和区别。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所以,经常保持没有欲望的状态,才能观察到“道” 的奥妙;经常保持有欲望的状态,就只能看到事物的边界和表象。
例如,当你不带功利心去欣赏一朵花,你能体会到它的自然之美和生命的奥秘;但如果你的目的是摘下它去卖钱,你看到的可能只是它的外观是否漂亮、能卖多少钱。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欲”和“无欲” 这两种状态,来源相同但名称不同,它们都很深远。
深远又深远,这是认识各种奥妙的门径。
这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虽然表现不同,但都与“道” 紧密相连,探索这两种状态的奥秘,是开启众多智慧之门的钥匙。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老子列传原文和翻译

《史记·老子传》原文: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译文: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
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
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
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
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
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
”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疑问句的翻译及其语言类型学意义*马道山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世传本比帛书本和竹简本传播更广,译本更多,影响更大。
世传本《老子》中共有疑问句39句(其中第五十章有两句重复),既有是非问,又有特指问。
把这些疑问句的英译和汉语原文进行句法语义的对比,有助于揭示英汉两种语言在疑问表达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从而证明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言类型:汉语是一个属于空指示语类型的语言,而英语则是一个属于单项充盈指示语类型的语言。
关键词:《老子》;疑问句;句法1.引言《老子》的版本较多,主要有世传本、帛书本和竹简本三种,虽然竹简本是现存最早的版本,学术价值也最大,但世传本传播最广,译本最多,影响最大。
(陈国华,轩治峰,2002:465)在众多的世传本译本中,我们选择了辜正坤英译《老子道德经》(1995)为参考,考察了该译本中疑问句翻译的句法语义问题,目的是揭示并解释英汉语言在疑问表达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共性和个性差异。
2.英译《老子》中的是非问《老子》共有12句是非问,一般以句末语气词“乎”、“邪/耶”或“歟”来表示,古代的这些语气词似乎和现代疑问语气词“吗”的用法有相同之处,都具有疑问性,在解读是非疑问句中起着重要的句法语义作用。
事实上有的现代汉语语法学家认为“乎”字的意义在现代汉语里是疑问语气词“吗”。
(王力,1989:312)而从英语译文中可以看出,英语的是非问是靠主谓倒装来实现的。
《老子》中是非问以“乎”结尾的有8句:(1)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第五章)Does not the spac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form like a bellow?(2)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第十章)Body and soul are one,*本文为天津市2005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编号:TJ05-YW0207)成果之一,曾经在2003年10月16日-18日第二届全国典籍外译研讨会(苏州:苏州大学)上宣读,感谢杨自俭教授、黄国文教授和王宏印教授的指教。
But can they avoid separation?(3)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第十章)Though concentrating on breathing exercises to be supple,Can you become as supple as a baby?(4)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第十章)Though getting rid of your distracting thoughts for a deeper meditation,Can you be devoid of blemish?(5)爱民治国,能无为乎?(第十章)If you are to love the people and govern a state,Can you avoid taking active action?(6)天门开合,能为雌乎?(第十章)When the door of heaven opens or closes,Can you remain inactive as a female?(7)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十章)When your power of perception penetrates every corner,Are you capable of knowing nothing?(8)非乎?(第三十九章)Does this not?《老子》中是非问以“邪/耶”结尾的有3句,其中例(9)没有被翻译成疑问句:(9)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七章)He completely disregards his own existence,And yet it turns out that his existence is preserved.(10)此非以贱为本耶?(第三十九章)Does not this take the humble as the root of the noble?(11)以求得,有罪以免邪?(第六十二章)One could get one desired or avoid punishment when committing an offense?《老子》中是非问以“歟”结尾的只有1句:(12)天之道,其犹张弓歟?(第七十七章)Does not the Tao of heaven resemble the bending of a bow (aiming): ……?比较一下《老子》中是非问的汉语原文和英语译文,我们可以看出汉语的是非问是由疑问语气词“乎”、“邪/耶”或“歟”来表示的,不需要添加助动词,不需要助动词往前移动,而英语译文中的是非问是有助动词向前移动来表示的。
3.英译《老子》中的特指问《老子》有27句特指问(wh-问句),其中11句特指问(第五十章有两句重复)中疑问词位于句子的前面,这和现代英语特殊疑问句的构成有些异曲同工之处。
和是非问不同的是102这些疑问句中几乎都不存在疑问语气词:(13)何谓贵大患若身?(第十三章)What is meant by saying that it is like cherishing great trouble as one’s lifeand body?(14)何谓宠辱若惊?(第十三章)What is meant by saying that honor and grace are startling?(15)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第十五章)Who can be at rest and yet, stirring, slowly come to life?(16)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第十五章)Who can end the muddiness /And make the muddy settle and graduallybecome clear?(17)孰为此者?(第二十三章)Who makes it?(18)奈何以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第二十六章)Why should such a ruler of ten thousand chariots /Take reckless action togovern the empire?(19)夫何故?(第五十章)Why in such case?(20)孰知此极?(第五十八章)Who knows the secret?(21)孰敢?(第七十四章)Who dare……?(22)孰能有余以奉天下?(第七十七章)Who can offer what he has / in excess to the people?《老子》有5句特指问中疑问词并不位于句子的前面,但句子的后面需要疑问语气词“哉”或“乎”:(23)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第二十一章)How do I know the initial state of all things?(24)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第二十二章)The ancient’s saying “Bow down and you are preserved”/ Is surely not anempty saying,……(25)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第二十三章)If heaven and earth cannot make it last long,How can man?(26)吾何以知天下然哉?(第五十四章)How do I know about the whole world?(27)吾何以知其然哉?(第五十七章)How do I know it is the right way?《老子》中还有4句特指问,其中疑问词在句子中间或者句子末尾,句尾没有语气词。
疑问词前面的结构实际上应该是话题成分:(28)名与身孰亲?(第四十四章)Which is dearer /your name or your body?(29)身与货孰多?(第四十四章)Which is dearer /your body or your goods?(30)得与亡孰病?(第四十四章)Which is more harmful /gain or loss?(31)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第六十二章)Why did ancients value the Tao so much?《老子》有7句特指问包含关系从句,汉语原文中虽然没有关系连词,在句法上关系从句并不显著,而在语义上可以看出两个分句之间的从属关系。
汉语是重概念的语言而英语是重形态的语言:(32)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十三章)If I have no body and life,What trouble can I suffer?(33)善之与恶,相去若何?(第二十章)How much disparity is shownBetween good and evil?(34)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第二十章)How much difference is seenBetween Yes and No?(35)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第六十二章)How can the bad man desert the Tao?(36)天之所恶,孰知其故?(第七十三章)Who knows whyHeaven hates what it hates?(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When the people are not afraid of death,What is the point of threatening them with death?(38)抱怨以德,安何以为善?(第七十九章)Even if one requites hostility with kindness,How can that be considered perfect?从上面《老子》的汉语原文和英语译文来看,汉语特指问中如果疑问词在句子前面,那104么句子的末尾则一般不需要疑问语气词,包括(28)-(31)这些包涵话题成分的句子。
在特指问包含关系从句的例句中,似乎也不需要疑问语气词。
但是在英语译文中,疑问词必须向前移动到句子的前面,后面紧跟一个是非问。
4.疑问句的语言类型上述英语和汉语的差异可以证明汉语是一个属于空指示语类型的语言(马道山,2001:23-37;2003:329-334;2003:258-268;2004:150-156;2006a;2006b;马道山,任怀平,2002:507-518;),而英语则是一个属于单项充盈指示语类型的语言,汉语特指问的指示语位置是空的,而英语特指问的指示语位置则必须有一个前置的疑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