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版聋校数学课标

291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作为科学的语言和工具,数学既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听觉障碍既严重影响聋生的语言发展,又严重影响聋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形成,给数学学习带来困难。因此,如何发挥聋生的视觉认知优势,结合计算机技术,通过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 因势利导地培养聋生的数学素养,是聋校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基于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必要性和聋生认知特点的双重考虑,特制订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聋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聋生数学素养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系统性和应用性等学科特性。数学课程能使聋生掌握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聋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为聋生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社会环境和更好地生活、工作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聋校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聋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体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292

现教育公平。既要面向全体聋生,又要适应聋生个性的发展,促使每个聋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使聋生人人获得适合的数学教育,让不同的聋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 聋校数学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凸显数学学科的特点,又要吸收聋教育的研究成果、符合聋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聋生实际,有利于聋生体验、理解、思考、探索与交流。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以满足不同聋生的学习需求。

3. 聋校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充分利用聋生视觉优势,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注重培养聋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耐心、理智的数学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毅力。聋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

式。聋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

证等活动过程。

聋校教师教学应以聋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聋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要针对聋生的学习特点,整合教育资源,采取有效的沟通手段和多元的教学方法,实施分层分类教学,积极推进个别化教学,为聋生提供充分的数

学活动机会,最大限度地满足聋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聋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聋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聋生积极思考,引导聋生自主探索,鼓励聋生合作交流,使聋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4. 聋校数学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聋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聋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按照个别化教学计划,有效实施差异性评价。评价既要关注聋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聋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聋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以及语言表达、沟通交往等潜能的发展,帮助聋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第一部分前言│

293

5. 聋校数学课程的实施要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平台,凸显信息技术、学习辅具与课程内容的结合,注重实效。要有利于克服沟通交流障碍,有利于创设最少受限制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聋生数学学习和潜能开发。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聋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学习辅具作为聋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聋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聋校数学课程的设计,要根据数学课程的性质以及聋生脑神经活动的内在规律和认知特点,通过学段划分、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设定,来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帮助

聋生形成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发展聋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聋生数学素养。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学段划分

为了体现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本标准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聋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 年级)、第二学段(4~6 年级)、第三学段(7~9 年级)。

(二)课程目标

聋校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述(行为动词解释见附录1)。

(三)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聋校义务

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

294

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其中,“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

在于培养聋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聋生的问题意

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聋生的活动经验,提高聋生解决现实问题的

能力。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

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

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

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整理调查

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

并进行简单的判断与预测;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可能性。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聋生主动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是帮助聋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学习活动中,聋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

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帮助聋生发展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和运算能力,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聋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聋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聋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

│第一部分前言│

295

直观可以帮助聋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分析观念包括: 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聋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

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聋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聋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聋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聋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296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聋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聋生能够: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知识技能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探究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297

数学思考

·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初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能够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初步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初步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初步学会与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排除障碍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乐

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增强自信心。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以上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

现,是聋生受到适合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聋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技能的学习应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认识元、角、分等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

2.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知识和技

续表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

298

能。

3. 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 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初步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物体的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 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初步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 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问题解决

1.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

尝试解决。

2. 初步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

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 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 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第二学段(4~6 年级)

知识技能

1.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进一步认识一些常见的量;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

2. 经历认识和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一些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初步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299

数学思考

1. 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 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初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

3. 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4. 初步学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问题解决

1. 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 初步掌握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 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 能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 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 在他人的鼓励、引导和帮助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 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4. 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提问、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第三学段(7~9 年级)

知识技能

1. 经历从具体情境抽象出数与符号的过程,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有理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2. 掌握圆、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了解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与判定,掌握基本的作图技能;探索并理解平面图形的平移和轴对称;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基本方法,探索并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

3.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

300

处理技能;通过数据分析,能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进一步认识随机现象。

数学思考

1. 通过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初步体会模型的思想,初步建立符号意识;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确定物体位置等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2. 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通过根据数据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初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

3. 体会通过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能力。

4. 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1. 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 会用多种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理解他人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

1.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 感受成功的快乐,初步体验独自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

3. 在运用数学表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初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4. 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初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01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1~3 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 知道各数位的名称,了解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

3. 理解符号<、=、>的含义,能用符号和其他形式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参见例1)。

4. 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5. 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会进行交流(参见例2)。

(二)数的运算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参见例3)。

2. 能熟练地口算20 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 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 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

302

5.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简单的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参见例4)。

6.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简单表达自己的计算思路(参见例5)。

(三)常见的量

1.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 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认识

1.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2. 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3.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4. 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5.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直观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参见例6)。

(二)测量

1.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

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参见例7)。

3.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三)图形与位置

1. 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会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303

三、统计与概率

1. 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 体验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并能进行简单描述(参见例8)。

四、综合与实践

1.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参见例9)。

2. 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参见例10)。

3. 在教师指导下,经历观察、实践操作等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

容。

第二学段(4~6 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 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

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会进行估计。

3. 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 知道2,3,5 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 ~100

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 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 以内两个自然数

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5. 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1 ~100 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

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6. 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

7. 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并理解小数的意义,会比较两个小数的

大小。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

304

8.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并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会读、写分数。

(二)数的运算

1. 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 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

过三步)。

3. 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

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 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5. 会进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能解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6. 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

7.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参见例11、例12)。

9. 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规律。

(三)常见的量

1. 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吨,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了解24 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式与方程

1. 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

2. 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3. 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如3x +2 =5,2x -x =3),了解方程的作用。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305

4. 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五)探索规律

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参见例13)。

二、图形与几何

(一)图形的认识

1. 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直线。

2. 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 知道周角与平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4. 结合生活情境, 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5. 通过观察、操作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6. 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7. 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8. 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9.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

开图。

(二)测量

1. 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知道千米2、公顷,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参见例14)。

4.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能初步估计给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

306

定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5.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016年最新新课标2016年最新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及答案92

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试卷(A) 一、判断题(每道小题2分共10分) 1. 小数都比1小.() 2. 小林身高是11.4米.() 3. 0.14读作:零点十四() 4. 0.1是1的十分之一, 是0.01的10倍.() 5. 把6写成两位小数是0.06.() 二、填空题(1-6每题1分, 7-19每题2分, 第20小题3分, 21-29每题4分, 第30小题5分, 第31小题6分, 共82分) 1. 比较大小. 1.75□1.745 2. 比较大小. 1.5□1.50 3. 比较大小. 0.07□0.70 4. 比较大小. 0.46□0.464 5. 比较大小. 4.020□4.002 6. 比较大小. 15.08□16 7. 在小数的()添上零或者去掉零, ()不变.

8. 0.48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个百分之一. 9.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 9分=() 10. 1里面有()个0.1, 0.1里面有()个0.001. 11. 4个十分之一, 九个百分之一, 组成的数是(), 它的计数单位是 (). 12. 化简下面小数. 0.090=() 0.750米=() 13. 化简下面小数. 0.30=() 1.350=() 14. 化简下面小数. 140.00元=() 0.2400=() 15. 与5.7相邻的两个整数分别是(), (). 16. 零点二零五, 写作:(), 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17. 2.508读作: (), 这个小数四舍五入到百分位约是() 18. 写出大于5, 小于6的一位小数两个是(), (). 19. 150公顷=()平方千米 20. 3.45这个数中, 3在()位上, 表示()个(), 4在()位上,表示()个(), 5在()位上, 表示()个(). 21. 0.65元=()角()分 22. 3.6平方米=()平方米()平方分米 23. 800千克=()吨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理念及内容解读

20XX年赤水市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讲座材料 小学数学新课标理念及内容解读 教师备课,要重教材,重课标;研读课标,要重内容,重理念。 一、新课标理念及内容变化 (一)未变的理念 1、全面育人、素质教育、三维目标的理念没有改变,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质疑的学习方式没有改变,新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没有改变。 2、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3、改变过去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变化的理念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原: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提出“四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1)“双基”为什么发展为“四基”? 因为“双基”仅仅涉及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目标——知识与技能。新增加的两基则涉及三维目标的另外两个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双基只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一个基础,获得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经验尤为重要。 (2)“四基”是一个有机整体。 四基是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数学教学的主要载体;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精髓,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数学活动是不可缺的教学形式与过程。 4、10个核心概念。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原: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1)符号意识: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同一符号多重表示如y=ax。 (2)几何直观: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如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 (3)数据分析观念 指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

2016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6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精选】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1 一、课程性质. 1 二、课程基本理念. 2 三、课程设计思路. 4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9 一、总目标. 9 二、学段目标. 10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6 第一学段(1~3年级). 16 一、数与代数. 16 二、图形与几何. 18 三、统计与概率. 19 四、综合与实践. 20 第二学段(4~6年级). 20 一、数与代数. 20 二、图形与几何. 23 三、统计与概率. 25 四、综合与实践. 26 第三学段(7~9年级). 26 一、数与代数. 26 二、图形与几何. 31 三、统计与概率. 40 1 四、综合与实践. 42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43 一、教学建议. 43 二、评价建议. 54 三、教材编写建议. 62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70 附录. 75 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75 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78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2

小学数学新课标

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解读(一)

[转]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张丹教授发言原稿)2012-02-20 15:09:07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14次评论:0条 张丹教授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 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布后全国的数学教师掀起一股学课标、研课标、论课标的热潮,在学习中老师们还存在不少困惑,亟需课程标准修订组的专家为我们答疑解惑。 为此,特邀请张丹教授为大家答疑解惑。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张丹教授。 张丹,教师教育数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教育学院数学系教授,教师教育数理学院院长。她是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组成员,也是课程标准修订核心组成员,是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副主编。自己独立编著或与他人合作著有《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新课程数学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统计与概率”》、《数学课程设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等七部,及各种论文三十余篇。 今天活动安排,一是张丹教授诠释课程标准(2011年)的变化及修改意图;二是张丹教授解答老师们在学习课程标准中存在的困惑。下面,我们欢迎张丹教授为我们高屋建瓴。 各位老师: 晚上好。非常荣幸能和老师们共同就新课程标准进行讨论,也是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不一定正确,供大家参考。 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修订。今天主要介绍课程目标、核心概念和课程内容的变化。

首先看课程目标。《标准》与《实验稿》一样,明确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应该是多方面的。 进一步,《标准》在《实验稿》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获得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无疑是巨大进步。 同时,《标准》还对一些目标进行了完善,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提出了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是: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 将双基拓展为四基,首先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同时,新增加的双基,特别是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提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要切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创新精神。实际上,一个人要具有创新精神,可能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机遇。其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仅需要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需要思想方法、活动经验的积累。也就是说,要创新,需要具备知识技能、需要掌握思想方法、需要积累有关经验,几方面缺一不可。 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说:“创新能力依赖于三方面: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经验的积累,三方面同等重要。” 对于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目前学者们的观点并不统一。这里介绍几个。 张奠宙指出:“数学经验,依赖所从事的数学活动具有不同的形式。大体上可以有以下不同的类型:直接数学活动经验(直接联系日常生活经验的数学活动所获得的经验)、间接数学活动经验(创设实际情景构建数学模型所获得

2016年度小学数学课程规范标准

2016小学数学新课标内容 一、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2020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自从来到小学任教以来,我才发现:不仅是隔行如隔山,就算是同一个行业的不同阶段工作方式也有着如此明显的不同。所以现在我只能算是一个新手,在教学方面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缺少经验,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并且对小学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和个人理念。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这时如果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三、教师应提供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学生教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因此,课堂上,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自主探究与合作的习惯,在课堂上还要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思考、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有表现自已才干的机会。学生的潜力是可以挖掘的,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教师愿不愿去开发。 四、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011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8月28日,我参加了三亚市教研室举办的“2011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专题培训。从市教研员陈老师透彻的分析中,我更加了解到《数学2011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感触最深的是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将“双基”修改为“四基”,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研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要准确把握教师角色 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组织者;教师不再只是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善于使学生发现探索的引导者;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而是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真诚的合作者。 1、挖掘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2、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成为学生真诚的合作者。 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新课标论述题

小学数学新课标论述题测试 论述题 一、请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新课程对教师素质发展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答:(1)关注专业化理论发展;(2)关注教师的情意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3)关注教师的人文知识素养和多元知识结构的发展;(4)关注教师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的发展(5)关注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6)关注教师学习意识的提高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 二、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有哪些特点。 答: 其一是基础性:内容标准的基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基础性,二是“标高”的基础性。 其二是层次性:内容标准的层次性,是指“标准”的实施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分阶段、有层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其三是发展性:内容标准的发展性,是对“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注解。 其四是开放性:任何人在实践中的创造、发明,都是丰富和发展内容标准的必要素材;任何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重大的科技进步,都将被内容标准及时地吸收。 三、结合教学实际说一说,你认为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哪些要求?(1)创设良好氛围,激励学生学习。 (2)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3)突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4)着眼学生发展,组织学生活动。 (5)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选用恰当教学媒体。 (6)重视教师的人格力量,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 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答:1、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 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2016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2015 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模仿和()转变为()、()和实践创新; 2、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 3、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 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的指标 5、和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理——()——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解释、使用和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6、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 7、改变课程内容难、()、()的现状,建设浅、()、()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9、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 10、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和技术教育。 11、“实践和综合使用” 在第一学段以()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为主题。 12、统计和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和客观世界中的()。 13、在第一学段空间和图形部分,学生将认识简单的()和(),感受()、()、(),建立初步的()。 14、和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 15、“空间和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 ()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16、数学是人们对()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使用的过程。 17、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 )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 ( )、( )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18、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今年暑假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几天的学习,我深深体 新方法, 生活即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如过去我们数学内容中计算有些难,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的全面普及,计算难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计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变了课程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数学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化。 律。总之,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数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能力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 总之,对新课标的学习和实施确实给我的日常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中、在一次次的探索与交流中,我们的学生越发的活泼与可爱,同时也使我和我的学生们在浑然不觉之中感受着知识的滋养。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

对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的.doc

对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的-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在此,笔者对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作了一定思考。 一、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同时也需要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降低他们学习数学的难度。动手实践作为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它比较形象也比较直观的展现出一些数学奥秘,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去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天生比较活泼好动,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提升他们的数学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爱好。比如教师在讲解直角三角形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通过制作,可以增强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认识。又比如教师可以采用日常生活中买东西的形式来让学生学习四则运算,他们通过自身的参与可以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还能增加与教师的交流,让他们和其他同学一起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相互之间进行帮助,发挥小组合作优越性,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同时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提升自身的思维水平,不断完善数学知识结构,在实践中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富有生活特色的数学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创设富有生活特色的文化情境,为小学生上好数学课营造和谐教学环境。教学中有时候一句赞誉学生的话,就像精神营养剂一样,能够激发后进生的学习信心,能够让那些好学生更有信心学习,能够改变全体学生的精神面貌。有时候教师随意对学生批评一句,可能导致学生一整天心情不愉快,或者使学生产生不愿意学数学课的逆反心理,时间长了有可能产生厌倦情绪。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鼓励,让客观的评价语言成为学生进步的强大助推力,千万不要以为是小学生,就随意批评,那样只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打击积极性。客观而恰当的评价语言不仅仅是由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决定,更关键的是由教师的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心理品质决定的。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切记不能把个人的情绪掺杂到一起,千万不要有任何私心,基础教育最重要的是共同配合,协调发展,教师只有把自己的高素质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才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尊重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独立见解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珍视学生独立的见解,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取商的近似值,教师谈话引入:夏天买冰棍,零售价每支2元,批發价一箱(30支)50元,看到这两个信息,你最想知道什么?生:最想知道每支冰棍批发价比零售价便宜多少?师:那首先需知道什么?生:需先知道每支冰棍批发价的价格是多少?师:大家先尝试计算一下每支冰棍批发价的价格,计算后再汇报。汇报时甲生说:我计算得出每支冰棍的价格是1.666元,还没等这个学生说完,乙生急不可待地站起来说:不对,人

小学数学新课标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内容】2016年最新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_小学数学新课标内容 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基本理念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全)

解读《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 【新旧课标比较】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理念.doc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理念数学化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数学大众化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力求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好的教师,善于选用学生身边的人、学生身边的事、学生熟悉的物来进行数学化设计[案例1]一位教师在进行“分数除法”的内容教学时,就有这么一个片段师:谁能告诉老师,我们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生:我们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们想到什么,生: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生: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根据以上四条信息,你们能不能选取其中两条,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班有男生25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女生有多少人?我们班有女生2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男生有多少人?我们班有女生2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男生有多少人?我们班有男生25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女生有多少人?师:你们自己能解答这些问题吗?试试看我们看到,在上课前,教师就利用学生熟悉的班级男生与女生人数,引导学生去提问,去组合条件编写题目,从而将生活中的问题不知不觉地数学化了,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情感,也培养了学生数学应用与数学化的意识[案例2]“三位数的乘法”教学

“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原题的内容是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学生很快算出平年是4380千克,闰年是4392千克随着计算结果的出现,学生觉得非常吃惊:“哇!这么多呀!”看着学生吃惊的样子,教师又提出新的要求:“你家所住的楼房共有多少户?如果按一家一个水龙头计算,一年要白白流掉多少水?”虽说都是“三位数的乘法”的应用题,但是由于学生们对来源于生活的素材感兴趣,所以他们感觉不难而且有趣,同时体现了课程综合化要求,使学生受到了节约用水的教育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开联欢会,能与数学联系起来,与数学的除法、余数等联系起来,这是谁能事前想到的呢?也正是通过这种现实生活的活动,通过活动与数学的巧妙联系,让学生感受并体验到数学化,体验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生活需要数学问题化设计理念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如果始终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的问题情境之中,这种设计就是很好地贯穿了问题化设计理念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如果教师能善于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却又富于思考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真正地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处处体现问题化理念,问题化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