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进展_赵方剑
化学驱油技术讲座1综述

三次采油(Tertiary Oil Recovery)
依靠化学、物理方法补充地层能量采油(可提高采 收率6-20%)
化学剂
EOR/IOR:ENHANCED(IMPROVED) OIL RECOVERY即提 高采收率,以最大限度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的总称。包括一 次采油、二次采油、三次采油等,但更强调三次采油。
目前文献多称“IOR”。
化学驱油
CHEMICAL FLOODING
EOR/IOR
热力采油 THERMAL RECOVERY
气驱
GAS DRIVE
微生物采油 MEOR
聚合物驱法 复合驱油法ASP\SP 碱水驱油法 表活剂\胶束驱油法
聚合物 驱
二元驱 三元驱
非均相 复合驱
乳液表 活剂驱
泡沫驱
√
√
√
√
√
√
√
√
√
√
√
√
√
√
备注
成熟
先导 试验
√
√
储备
√
√
√
√
√
√
√
√
先导
√
试验
高温高盐 油藏类别
Ⅰ类 Ⅱ-1
Ⅱ类 Ⅱ-2 Ⅲ-1 Ⅲ-2
Ⅲ类 Ⅲ-3 Ⅲ-4
地层 温度
℃
60-70
70-80 70-80 <80 <80 80-90 90-95
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油技术与应用
曹绪龙 2015年07月14日
主要荣誉: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石化突出贡献专家、 ACS会员、SPE 会员及
EOR/IOR分会学术委员、中石化化学驱提高采收率重点实验室主任、油田高级专家。
主要奖励: 曾获得国家科技二进步奖1项,省部级发明奖、前瞻奖、科技进步奖10项,
高含水老油田化学驱综合治理新方法及工程实践路径

第31卷 第1期2024年1月Vol.31, No.1Jan.2024油 气 地 质 与 采 收 率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高含水老油田化学驱综合治理新方法及工程实践路径杨勇1,2,曹绪龙2(1.北京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00; 2.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山东 东营 257000)摘要:针对胜利高含水老油田化学驱在科学、技术、管理、工程四个角度面临的开发矛盾,以渤76块为典型单元,在工程实践中进行具体对策分析,构建了“适、专、快、集”的老油田化学驱综合治理新方法。
“适”指在老油田科学开发方式转化上,构建不同油藏类型老油田化学驱最佳介入时机模型,提出了在含水率相对较低的阶段,是适合化学驱的有利时机,高效开发方式需“适”介入。
“专”指在老油田开发技术应用上,改变传统聚合物先溶解后注入的开发思路,研制可控相转化聚合物,使聚合物先注入后溶解,解决炮眼剪切降解的难题,提高油水流度控制能力,老油田开发矛盾需“专”治理。
“快”指在老油田综合管理模式上,改变传统方式,即矿场提问题、研究院设计方案、化工厂生产驱油剂的“串联”管理模式,提出充分发挥矿场、研究院、生产厂三方优势的“并联”管理模式,形成针对单一油藏的产品工业化工艺包以及产业化落地方案,老油田开发技术实现“快”转化。
“集”指在老油田工程应用实践上,打破老油田化学驱地面大规模建站的工程工艺模式,采用集约化撬装配注设备,实现老油田化学驱的集约快速配注,老油田工程工艺实现“集”应用。
运用上述方法,在胜利油田渤76块综合含水率上升初期,实施由水驱转为可控相转化聚合物驱,实施后一年即见到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单井日产油水平增加8.6 t/d ,综合含水率降低3.1%,验证了综合治理模式的可行性,为高含水老油田化学驱高效开发提供了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含水老油田;高质量发展;综合治理新方法;提高采收率;工程实践文章编号:1009-9603(2024)01-0063-09DOI :10.13673/j.pgre.202305048中图分类号:TE341文献标识码:ANew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method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path for mature oilfields with high water cutYANG Yong 1,2,CAO Xulong 2(1.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Peking University , Beijing City , 100000, China ; 2. Shengli Oilfield Company , SINOPEC , Dongying City , Shandong Province , 257000, China )Abstract : In response to the development issues faced by chemical flooding in the mature Shengli Oilfield with high water cut in terms of science , technology , management , and engineering , Block Bohai 76 was taken as a typical unit , and the specific counter ‐measures were analyzed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A new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method was constructed for chemical flooding in mature oilfields : “Appropriate , Specialized , Fast , and Integrated.” Among them , “Appropriate ” refer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op ‐timal changing timing models for chemical flooding in different oil reservoirs of mature oilfields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 ‐tific development methods for mature oilfields. It was proposed that the favorable changing timing for chemical flooding is at the relatively low water cut stage ,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methods should be used in an appropriate manner. “Specialized ” refers to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approach of dissolving polymers before inject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development technology for mature oilfields , developing controllable phase conversion polymers to enable polymer injection followed by dissolution , over ‐收稿日期:2023-05-16。
碳化水驱提高采收率研究进展

引用格式:于海洋 , 陈哲伟 , 芦鑫 , 程时清 , 谢启超 , 屈雪峰 . 碳化水驱提高采收率研究进展 . 石油科学通报 , 2020, 02: 204-228 YU Haiyang, CHEN Zhewei, LU Xin, CHENG Shiqing, XIE Qichao, QU Xuefeng. Reviewof enhanced oil recovery by carbonated water injection. Petroleum Science Bulletin, 2020, 02: 204-228. 10.3969/j.issn.2096-1693.2020.02.019
收稿日期: 2019-08-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1874317 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2017ZX05069003 联合资助
摘要 碳化水驱是指将 CO2 溶解在水中再注入地层驱油的方法。碳化水驱结合了 CO2 驱和水驱的优势,具有较 好的驱油效率和波及效率,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提高油藏采收率的方法。自上世纪 50 年代以来,诸多学者对 碳化水驱进行研究,开展了多项室内实验和矿场试验。本文综述了当前国内外碳化水驱机理、实验研究、数值 模拟研究、矿场应用、驱替参数敏感性分析等方面内容。碳化水驱的主要增油机理包括原油膨胀、打破水锁效 应、原油降粘、改变储层润湿性、降低界面张力等。室内实验结果表明,碳化水驱比水驱和 CO2 驱有更好的增 油效果,碳化水渗吸能够进一步提高渗吸采收率、渗吸速率。矿场试验表明,碳化水驱能够有效提高产油量, 并提高注入井的注入能力。在碳化水驱相关理论研究中,学者提出多种模型描述 CO2 从水相传递至油相的过程, 以便于准确获取油水体系中 CO2 的分配系数和扩散系数。碳化水驱敏感性因素分析研究表明,影响碳化水驱效 果的主要因素有碳化水中 CO2 浓度、注入时机、注入速度和盐度,此外利用表面活性剂协同作用可以进一步提 高碳化水驱的增油效果。但是,碳化水驱现场应用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碳化水对套管的腐蚀性较强,二是 碳化水驱过程中可能导致沥青沉降。
化学驱油方法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实验研究

全球重 油 和油 砂 资源 巨大 , 其地 质 储 量 高 于 常规 油气资 源 之 和 。中 国稠 油 资源 比较 丰 富 , 稠 油产量 已经成 为 中 国原 油 产 量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
是世界 上 4大稠 油生 产 国之一 【 。稠 油开采 主要 l J 采用蒸 汽驱 和普通 稠油 常规注水 开发技 术 。随着 油 田开 发 的不 断深 入 , 由于油水 黏度 比大 , 油井 一
干 。实验用 剂 : 面活 性 剂类 型 及 有效 物 含 量见 表
笔者 以 N 3 2块 为研究 对 象 , B 5— 进行 了不 同化 学 驱油 方法提 高原 油 采 收 率实 验 研究 , 为稠 油 油 田 的进 一步开 发提 供实 验依据 和技术 储备 。
1 化 学驱概 述 化 学驱 油技术 是 一项在水 驱基础 上 的强化 采 油方法 , 注水 开发 油 田进人 中后 期最 有 发展 潜 是
第 l 2卷第 5 期
}
Ⅲ- ^ I
表 2 聚合物 性能 指标
项 目 指 标 类 型
固含 量 , %
界面 张力 幅 度 明 显 , 其 是表 面 活性 剂 1 低 尤 7降
界面 张力 幅度最 大 , 用含量 范 围宽 , 使 其次是 表面
活性 剂 7 。实 验也考 察 了 7 、7 和 2 面 活性 1 5 表
2 1 5月 0 1年
周雅 萍等 . 学驱油方法提高稠 油油藏采收率实验研究 化
3
化 学 驱 油 方 法 提 高 稠 油 油 藏 采 收 率 实 验 研 究
周雅 萍,赵庆辉 ,刘宝 良,郭丽娜 , 潘 攀 , 滕 倩
( 中油辽河油 田分公 司勘探 开发研究 院, 盘锦 14 1 ) 2 0 0 [ 摘 要 ] 通过对表面活性剂品种、 碱剂与表面活性剂( S 二元复合体 系、 A) 表面活性剂 与聚
聚合物驱油技术

聚合物驱油技术聚合物驱是一种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聚合物驱是注入水中加入少量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通过增加水相粘度和降低水相渗透率来改善流度比,提高波及系数,从而提高原油的采油率。
在宏观上,它主要靠增加驱替液粘度,降低驱替液和被驱替液的流度比,从而扩大波及体积;在微观上,聚合物由于其固有的粘弹性,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对油膜或油滴的拉伸作用,增加了携带力,提高了微观洗油效率。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全世界有200多个油田或区块进行了聚合物驱的试验。
水驱的采收率一般为40%左右,通过聚合物驱采收率为50%左右,比水驱提高10%。
国内外在研究聚合物驱油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我国在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都应用了聚合物驱油并取得良好的效益。
目前,我国的大型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东部油田都已进入开发末期,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递减,而新增储量又增加越来越缓慢,并且勘探成本和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控制含水,稳定目前原油产量,最大程度的提高最终采收率,经济合理的予以利用和开发,对整个石油工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三次采油技术是目前为止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的技术,国家也十分重视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情况,在“七五”、“八五”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既重视了室内研究,又安排了现场试验,使得我国的三次采油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的三次采油技术中,化学驱技术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化学驱中又以聚合物驱技术最为成熟有效。
聚合物驱机理就是在注入水中加入高分子聚合物,增加驱替相粘度,调整吸水剖面,增大驱替相波及体积,从而提高最终采收率。
我国油田主要分布在陆相沉积盆地,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储油层砂体纵横向分布和物性变化均比海相沉积复杂,油藏非均质性严重,而且原油粘度高,比较适合聚合物驱。
对全国25个主力油田资料的研究表明,平均最终水驱波及系数0.693,驱油效率0.531,预测全国油田水驱采收率仅仅为34.2%,剩余石油储量百亿吨。
CO2驱不同注采模式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第30卷第2期油气地质与采收率Vol.30,No.22023年3月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Mar.2023—————————————收稿日期:2022-09-20。
作者简介:郑文宽(1989—),男,山东东营人,高级工程师,博士,从事CO 2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E-mail :*****************************。
基金项目:中国石化重点实验室课题“咸水层封存CO 2作用机理与运移赋存模式研究”(KL22006),胜利油田博士后工作站项目“CO 2驱相似物理模拟方法研究”(YKB2008)。
文章编号:1009-9603(2023)02-0086-08DOI :10.13673/37-1359/te.202209037CO 2驱不同注采模式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郑文宽1,2,张世明1,2,李宗阳1,2,张东1,2,张传宝1,2,刘国3(1.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2.山东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重点实验室,山东东营257015;3.东营同邦石油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东营257000)摘要:非均质、黏性指进是决定CO 2驱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而调整注采方式是控抑气窜、扩大波及的有效手段。
目前该方向的研究以数值模拟为主,亟需开展CO 2驱不同注采方式的物理模拟研究,以进一步明确CO 2驱连续气驱、轮换开采和注采耦合等模式的动用机制、开发特征和油藏适应性。
通过CO 2驱相似物理模拟实验,对比CO 2连续气驱、轮换开采和注采耦合模式的开发特征差异,并分析CO 2驱不同注采模式的适用性。
实验结果表明:连续气驱模式下不同渗透率区域开发效果差异大,低渗透率区域见气后的增油潜力较低,适合相对均质油藏开发;轮换开采模式通过采油井交替开启,改变注采井间主流线方向,有效改善非均质储层中低渗透率区域的开发效果,适合强非均质油藏或气窜后的开发调整阶段;注采耦合模式利用注采交替引起的压力场交替变化,可以较均衡的提高全区波及范围,提高难动用边角区储量动用率,适合弱非均质油藏或前期开发阶段。
化学驱新技术及华北油田化学驱现状与展望

化学驱新技术及华北油田化学驱现状与展望
杜慧丽;游靖;李凤群;张田田;高珊珊;王玥;路淼森;赵紫印;唐雅娟
【期刊名称】《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年(卷),期】2024(25)2
【摘要】化学驱是大幅提升油田采收率的重要技术。
化学驱理论和技术持续创新,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聚合物驱矿场提高采收率约14%,二元复合驱和三元复合驱矿场提高采收率均在18%以上,纳米驱油技术预期采收率可达80%以上,中相微乳液驱表面活性剂体系性能不断突破,矿场取得良好增油效果。
针对华北油田复杂断块砂岩油藏的实际情况,采用以可动凝胶为主的深部调驱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油田采收率。
为进一步提高华北油田采收率,可以在深化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化学驱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有序接替,配套开发化学驱地面工程,以期实现油田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7页(P5-10)
【作者】杜慧丽;游靖;李凤群;张田田;高珊珊;王玥;路淼森;赵紫印;唐雅娟
【作者单位】华北油田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华北油田公司第三采油厂;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
【相关文献】
1.红岗油田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展望
2.油田CO_(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及现场实践分析——评《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
3.海上油田化学驱注入浓度优化调整新技术及矿场实践
4.纳米复合化学驱在低渗透油田中的驱油特性研究
5.抢占世界化学驱油技术“制高点”——记“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化学驱油技术研发团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油田化学驱分层注入技术研究进展与实践

2023年第52卷第4期第14页石油矿场机械犗犐犔 犉犐犈犔犇 犈犙犝犐犘犕犈犖犜2023,52(4):14 19文章编号:1001 3482(2023)04 0014 06渤海油田化学驱分层注入技术研究进展与实践郑灵芸1,2(1.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天津300452;2.广东南油服务有限公司,广州510030)①摘要:聚合物驱油技术已成为海上油田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
笼统技术已不能满足精细调控化学驱的需求,因此发展了地面分注技术和单管分层化学驱测调技术。
研究了地面分注技术和单管分层化学驱测调技术的设计原理和特点,分析了2种化学驱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统计分析了2种技术的现场应用效果。
在此基础上,对海上油田化学驱技术的持续优化和改进,提出了双介质分层化学驱技术和有缆智能分层化学驱技术,以期解决海上油田日益复杂和严苛的开发环境带来的更高的技术需求,助力海上油田向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分层化学驱;地面分注技术;单管分注;双介质分层注入;有缆智能分层注入中图分类号:TE952 文献标识码:A 犱狅犻:10.3969/j.issn.1001 3482.2023.04.002犚犲狊犲犪狉犮犺犘狉狅犵狉犲狊狊犪狀犱犘狉犪犮狋犻犮犲狅犳犆犺犲犿犻犮犪犾犉犾狅狅犱犻狀犵犔犪狔犲狉犲犱犐狀犼犲犮狋犻狅狀犜犲犮犺狀狅犾狅犵狔犻狀犅狅犺犪犻犗犻犾犳犻犲犾犱ZHENGLingyun1,2(1.犆犖犗犗犆犈狀犲狉犜犲犮犺 犇狉犻犾犾犻狀犵牔犘狉狅犱狌犮狋犻狅狀犆狅.,犜犻犪狀犼犻狀300452,犆犺犻狀犪;2.犌狌犪狀犵犱狅狀犵犗犻犾犛犲狉狏犻犮犲犆狅.,犔狋犱.,犌狌犪狀犵狕犺狅狌510030,犆犺犻狀犪)犃犫狊狋狉犪犮狋:Polymerfloodingtechnologyhasbecomeanimportantmeanstoimproveoilrecoveryinoffshoreoilfields.Generalchemicalfloodingtechnologycannolongermeettheneedsoffinereg ulationofchemicalflooding,sosurfaceseparateinjectiontechnologyandsinglepipelayeredchemicalfloodingtestinganddebuggingtechnologyhavebeendeveloped.Thedesignprinciplesandcharacteristicsofsurfaceseparateinjectiontechnologyandsinglepipelayeredchemicalflood ingtestingtechnologywerestudied,theadvantages,disadvantages,andapplicationconditionsofthetwochemicalfloodingtechnologieswereanalyzed,andthefieldapplicationeffectsofthetwotechnologieswerestatisticallydiscussed.Onthisbasis,twosolutionsareprovidedforthecontin uousoptimizationandimprovementofchemicaldrivetechnologyinoffshoreoilfields,namely,dualmediumlayeredchemicalfloodingtechnologyandwirelineintelligentlayeredchemicalflood ingtechnology,tosolvethehighertechnicalrequirementsbroughtbytheincreasingcomplexandharshdevelopmentenvironmentofoffshoreoilfields,andhelpoffshoreoilfieldstodeveloptowardsdigitalizationandintelligence.犓犲狔狑狅狉犱狊:layeredchemicalflooding;surfaceseparateinjectiontechnology;singlepipeseparateinjection;dualmediumseparateinjection;wirelineintelligentseparateinjection① 收稿日期:2023 01 09 基金项目: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科研项目“缆控智能注聚系统研发及试验”(CCL2022TJT0NST14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6–05–31。 作者简介:赵方剑,2007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石油工程专业,2010年获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石油·天然气 Oil & Gas
时二者的配比浓度相同,但是复合驱的驱油效果 要远大于相同浓度下单一聚合物的驱油效果。
2011年5月,该技术在孤岛东区南Ng3-4单元 开展了矿场试验[12, 13],试验区面积3.3平方千米, 地质储量1 092万吨。油层温度71 ℃,地下原油黏 度130 mPa·s,地层水矿化度7 156 mg/L,钙镁离 子含量230 mg/L,采出程度27.1%,属于典型的普
通稠油Ⅱ类油藏。在试验区设计注入井45口,采 出井83口。2012年10月,开始注入二元主体段塞, 实施后综合含水由94.7%降至80.9%,下降了 13.8个百分点,日产油量由279吨升至790吨,增 加了511吨,累积增油59万吨,提高采收率5.4个 百分点。测算项目经济效益,达到税后内部收益 率12%时的基准平衡油价为$53/bbl,基准平衡吨 聚增油为16.7 t/t。 1.3 高盐高钙镁油藏聚合物驱油技术
针对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设计具有调驱与 洗油双重功效的乳液—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利 用增黏型乳液表面活性剂形成油包水乳状液实现 流度控制,提高驱替相波及面积,配合普通表面 活性剂洗油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作用,形成低 渗透油藏乳液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
针对高盐高黏型油藏,重点研发乳化降黏剂[16], 实现降黏剂在地层运移过程中动态降黏,同时利 用聚合物增加驱替相黏度,从而实现复合驱油体 系改善流度比、扩大波及的目的,最终形成高效 乳化降黏复合驱技术。
2016 年 第 24 卷 第 10 期
PETROLEUM & PETROCHEMICAL TODAY
石油·天然气
胜利油田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进展
赵方剑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15)
摘 要:针对胜利油田苛刻的油藏条件及开发难点,介绍了聚合物驱后油藏非均相复合驱、 高盐高黏油藏二元复合驱、高盐高钙镁油藏聚合物驱等化学驱新技术,重点介绍 了各项技术的驱油机理、技术关键、矿场应用效果及技术经济性。根据目前的研 究进展,阐述了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高温高盐高钙镁型油藏所适用化学驱技术 的发展方向。
1 胜利油田化学驱开发技术研究进展 1.1 聚合物驱后油藏非均相复合驱油技术
聚合物驱油作为化学驱三次采油技术中最为
成熟的技术被广泛推广应用。截至目前,胜利油 田聚合物驱单元共计28个,动用地质储量2.13亿 吨,占化学驱动用地质储量的45.5%;统计已结束 注聚项目,油藏最终采收率一般为40%~50%, 仍有一半左右的剩余油滞留地下,物质基础丰 富,需要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但聚合物驱后油藏 非均质性加剧、剩余油高度分散,单一井网调整 和单一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潜力有限。
针对高温高盐高钙镁型油藏,通过引入耐温 抗盐单体,研发新型耐温抗盐“超高分缔合”聚 合物[17],将其与B-PPG黏弹性颗粒驱油剂复配, 改善体系耐温抗盐性能,增强调整非均质能力, 形成强化聚合物驱技术。
3 结语 “十一五”以来,胜利油田在化学驱领域开发
了一系列新技术,主要包括聚合物驱后油藏非均 相复合驱油技术、高盐高黏油藏二元复合驱油技 术、高盐高钙镁油藏聚合物驱油技术等。随着适 合于化学驱的Ⅰ类、Ⅱ类油藏基本动用完毕,产 量接替资源类型日趋复杂,国际油价持续在低位 运行,胜利油田化学驱开发技术将不断发展,应 用范围也逐渐扩大,突破苛刻油藏[18],研发经济 高效驱油剂和体系,寻找耐温抗盐聚合物体系、 适合强非均质油藏的高效智能堵剂、耐温抗盐乳 液表面活性剂将是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19, 20]。
针对高盐高钙镁油藏特点,通过对常规聚合 物的侧链上同时引入一定量的亲油和亲水基团, 由于亲油基团和亲水基团的相互排斥,高分子链 在水溶液中排列成梳型结构(对分子链起支撑作 用),使得分子内和分子间的卷曲、缠结减少, 盐含量对聚合物分子形态影响减少,克服了普通 聚丙烯酰胺抗盐性能差的缺陷。这种结构也使梳 形聚合物的分子链水力学半径增大,增黏性能也 获得提高[14, 15]。
关键词:非均相复合驱 高盐高黏油藏 高盐高钙镁油藏 化学驱
胜利油田化学驱原始地质储量16.05亿吨,但 地层温度高、地层水矿化度高、原油黏度高、大 孔道发育,诸项指标都十分苛刻[1]。在一系列室 内研究的基础上,1992年开展了胜利油田第一个 聚合物驱先导试验,并获得成功,通过进一步的 扩大试验,形成了成熟配套的聚合物驱技术,并 进行了大规模工业化推广应用[2]。2003年以来, 攻关研究并形成了二元复合驱技术,并在Ⅰ、 Ⅱ类油藏大规模应用[3, 4]。至此,化学驱油技术在 胜利油田成功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覆盖地质 储量4.9亿吨,年增油量连续12年保持在150万吨 以上,已累计增油2 750万吨,化学驱年产油占胜 利油田产量比例11%左右[5],有力地支撑了胜利油 田的稳定发展。“十一五”以来,为了确保三次 采油增油稳定,开展了聚合物驱后油藏、高盐高 黏油藏、高盐高钙镁油藏技术攻关研究,进一步 拓宽了化学驱的应用领域。本文主要阐述“十一 五”以来胜利油田在化学驱领域的新技术,重点 介绍驱油机理、技术关键、矿场应用效果及技术 经济性,为今后化学驱技术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2 胜利油田化学驱开发技术发展方向 胜利油田适合于化学驱的Ⅰ类、Ⅱ类油藏已
基本动用完毕,“十三五”期间面临动用的油藏
20
2016 年第 10 期
赵方剑.胜利油田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进展
石油·天然气
类型主要是Ⅲ类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后油 藏、二元驱后油藏,现有成熟技术难以满足发展 要求,有必要开展新的化学驱油攻关技术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2012. [ 4 ] 张爱美,曹绪龙,李秀兰,等. 胜利油区二元复合驱
油先导试验驱油体系及方案优化研究. 新疆石油学院 学报[J]. 2004,16(3):40–43 [ 5 ] 孙焕泉,李振泉,曹旭龙,等. 二元复合驱油技术 [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74–432 [ 6 ] 张莉,崔晓红,任韶然. 聚合物驱后油藏提高采收率 技术研究[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0,39(2): 144–147 [ 7 ] 吴亚红,姜祖明,李振泉,等. 黏弹性颗粒驱油剂的 流变特性[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5,22(4): 87–92 [ 8 ] 崔晓红. 新型非均相复合驱油方法[J]. 石油学报, 2011,32(1):122–126 [ 9 ] 吴文祥,阚亮,张栋. 针对高矿化度油田二元复合体 系配方优选[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2): 6572–6575 [10] 李延华,王志勇,傅剑. 孤岛油田东区北Ⅱ类油藏二 元复合驱开发技术[J].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 院学报),2014,36(12):194–196 [11] 孙宁. 尚店油田常规稠油二元复合驱实验研究[J]. 石 油地质与工程,2015,29(5):97–100 [12] 李宗阳. 稠油油藏化学驱原油黏度界限数值模拟研究 ——以胜利油田孤岛东区普通稠油油藏为例[J]. 石油 地质与工程,2015,29(3):126–128 [13] 张书栋. 高温高钙稠油油藏二元复合驱配方设计与应 用[J]. 石油化工应用,2014,33(11):7–10 [14] 严兰. 胜利石油磺酸盐及其复配体系抗盐性能研究 [J].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12,13(11):17–20 [15] 罗健辉,卜若颖,朱怀江,等. 梳形聚丙烯酰胺的特 性及应用[J]. 石油学报,2004,25(2):65–68 [16] 石静. 油藏环境对烷基苯磺酸盐溶液油水界面张力的 影响[J]. 石油化工应用,2013,32(5):1–4 [17] 徐辉. 超高分子缔合聚合物溶液特性及驱油效果研究 [J]. 石油钻探技术,2015,43(2):78–83 [18] 姬奥林. 孤东油田七区西Ng63+4大孔道油藏二元复合 驱油提高采收率方案设计[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5,29(3):122–126 [19] 计秉玉. 国内外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进展与展望[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2,33(1):111–117
参考文献
[ 1 ] 孙焕泉. 胜利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的实践与认识[J]. 石 油勘探与开发,2006,33(3):262–266
[ 2 ] 元福卿,张以根,姜颜波,等. 胜利油田聚合物驱作 法及效果[J]. 油田化学,2001,18(2):148–151
[ 3 ] 唐旭. 提高孤东油田二元复合驱效果的现场研究[D].
2012年11月,在胜坨油田二区Ed34单元开展 了梳形抗盐聚合物驱先导试验,已取得了初步成 效。试验区含油面积3.2平方千米,地质储量421 万吨,地下原油黏度70 mPa·s,油藏温度70 ℃, 矿化度18 035 mg/L,钙镁离子含量678 mg/L,属 于典型的高盐高钙镁型油藏。在试验区设计注入 井14口,采出井32口。目前矿场已取得初步成 效,含水由96.5%降为88.5%,下降8.0个百分点。 日产油量由86吨上升为268吨,增加了182吨。见 效井26口,见效率74%,累积增油10.8万吨,提高 采收率2.5个百分点,预测提高采收率6.1个百分 点。此项试验的见效,突破了高矿化度、高钙镁 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瓶颈,预计可覆盖地质储量 2 721万吨,可增加可采储量166万吨。测算项目 经济效益,油价按照$50/bbl计算,项目的税前内 部财务收益率为48.6%,税前投资回收期3.9年, 吨聚合物增油26.6 t/t,远高于该油价条件下聚合 物驱技术吨聚增油最低政策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