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区公路桥梁常见水毁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浅淡山区公路水毁的预防与抢修

浅淡山区公路水毁的预防与抢修水毁是指由于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导致山区公路的损毁。
山区公路水毁给交通运输和居民出行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安全隐患。
为了预防和抢修山区公路的水毁现象,以下是一些措施和方法。
对于山区公路的预防工作,应加强山区公路的水土保持工作。
通过植被的种植、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等措施,增强山区公路的抵御水毁能力。
根据山区地质条件和水文情况,可采取加强护坡、加固桥梁等措施,提高山区公路的抗水毁能力。
加强山区公路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气象监测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和预警山区公路的水毁风险。
一旦发生水毁风险,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居民,采取应急措施,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进行山区公路的加固和改建工作。
通过对山区公路的加宽、加固等工程,提高山区公路的承载能力和抵御水毁的能力。
对于经常水毁的路段,可以考虑进行改建,选择更加稳固和安全的路线,减少水毁的发生。
第四,加强山区公路的抢修工作。
一旦发生水毁,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和设备进行抢修工作。
抢修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抢修经验,能够迅速定位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复。
要做好事故现场的安全防护工作,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第五,加强山区公路的日常维护工作。
定期对山区公路进行巡查和维护,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加强对山区公路的管理,设置警示标志和限速标志,引导车辆安全通行,减少水毁风险。
预防和抢修山区公路的水毁需要全面、系统的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强监测和预警、加强加固和改建、加强抢修和日常维护等多方面的工作,才能够减少山区公路的水毁风险,保障居民和交通的安全通行。
浅淡山区公路水毁的预防与抢修

浅淡山区公路水毁的预防与抢修山区公路水毁是指由于大雨等极端天气导致山区公路被洪水冲毁、塌方、泥石流等灾害,给交通带来严重影响的现象。
为了预防和抢修山区公路的水毁,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预防是关键。
在山区公路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山区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选择合适的线路,避免穿越险峻的山峰和易发生山洪的悬崖峭壁;对于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路段,进行加固和防护工程;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确保及时排除积水,避免公路被淹。
定期检修和维护也是重要的措施。
山区公路常常处于严峻的自然环境之中,容易遭受风雨侵蚀和地质灾害的影响,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工作。
这包括清理路面积水和泥沙,修补路面破损,清理沟渠,确保排水畅通等。
要加强公路边坡和桥梁的巡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水毁的隐患。
建立应急抢修机制。
在发生山区公路水毁之后,需要迅速启动应急抢修工作,恢复交通正常。
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的应急抢修机制,明确各个相关部门的职责,并配备必要的抢修设备和人力资源。
要加强与气象等部门的联动,及时了解天气变化,提前做好防备工作,避免因为灾害发生时抢修无法进行或者效果不佳。
第四,加强宣传和教育。
山区公路水毁是不可预测且频繁发生的灾害,需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加强对驾驶员的交通安全知识培训,提醒他们在遭遇极端天气时要及时停车避让。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公众普及山区公路水毁的危害和预防措施,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预防和抢修都是防止山区公路水毁的重要措施。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加强定期检修和维护,建立应急抢修机制,加强宣传和教育,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山区公路水毁的发生,保障公路交通的畅通和安全。
浅析山区农村公路水毁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浅析山区农村公路水毁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摘要:公路水毁不仅是对交通基础设施的严重破坏,而且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输的安全与畅通。
本文主要通过对浦江县山区公路水毁防治的实际经历,分析山区沿河公路水毁成因及防治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农村公路;水毁;危害;防治前言公路水毁.特别是山区道路水毁是浙江西北部山区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山区公路沿河傍山.坡陡弯急.且多数技术标准低,防水设施不够完善,抵御洪水冲刷能力差,每遇暴雨、引起山洪爆发、山体滑坡等,往往发生不同程度水毁。
轻则边坡坍塌.重则发生山泥倾滑、泥石流、路面受冲刷、岩石裸露等。
下面我就山区道路的水毁防治问题和大家进行一些探讨。
1农村公路水毁的危害对于公路水毁的防治,特别是农村公路,公路里程长,等级低,分布散,抗水毁能力差,所以公路水毁隐患多。
农村公路水毁破坏会造成农村公路无法正常通行,甚至导致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所以必须对农村公路水毁予以重视。
纵观我县农村公路水毁现象,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类型:1.1路基坍塌路基坍塌主要指边坡地下水通过挖方一侧未压实土体渗入路基,其中一部分向填方一侧渗流且同时软化填方土体,另一部分沿填挖交界面边界流动,并向填方边坡下脚排泄,如果坡脚等未进行必要的防护,在自重和荷载作用下发生滑移,可能使路基发生整体或局部滑移破坏。
路基坍塌损害了路面的通车功能,易造成交通中断,是比较严重的水毁病害。
1.2路基沉陷路基沉陷是指路基在垂直方向上产生较大的沉降,路基的不均匀下陷,将造成局部路段的基层破坏.,进而使路面损坏。
造成沉陷的主要原因有:填方路段的填筑材料选用不当,施工中夯实密实度不够;路基基础土质不合格,未做原表土处理;雨水渗入路基:路面水渗入、排水沟积水渗入、其它原因渗入;路基内积水,如路基内有泉水未设盲沟。
形成路基坍塌的主要原因有:缺乏合理的排水措施。
如路面、边沟水渗入路基,造成路基坍塌;未设天沟,或排水不畅,雨水渗入土体,造成上边坡坍塌;路基边坡土质松软、坡度过大,缺乏必要的挡土墙等防护设施;地下水的作用。
浅淡山区公路水毁的预防与抢修

浅淡山区公路水毁的预防与抢修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增多,山区公路水毁事故频繁发生,给当地居民出行和交通运输带来不便。
因此,对于山区公路水毁的预防和抢修至关重要。
一、预防措施
1.加强公路监测。
应建立完善的公路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公路路况信息,对出现龟裂和塌方等情况进行及时处理。
2.加强公路养护。
定期对公路进行养护,清理路面杂物和堆放物,保持公路畅通,减少水毁事故的发生。
3.加强防洪和排水设施建设。
在设计和建设公路时,应考虑附近山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合理设置防洪和排水设施,避免公路被水淹。
4.开展宣传教育。
加强对公路水毁的危害和预防措施的宣传教育,让当地居民了解并参与到公路水毁预防工作中来。
二、抢修措施
1.及时处理积水。
水毁事故发生后,应第一时间立即进行现场勘查和评估,并采取措施及时排除周围积水,保证车辆和行人的行动安全。
2.确保通行条件。
在抢修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保证道路交通的通畅,对于交通要道、生产要素或形成的狭路应采取大范围的临时交通管制措施,确保车辆和行人的安全通行。
3.加强心理疏导。
在抢修期间,应加强对当地居民和抢修工人的心理疏导,提高他们的紧急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
4.充分保障工人安全。
在抢修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保护工人的安全,采取有效措施和配备安全设备,降低抢修过程中的伤害风险。
总之,山区公路水毁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问题,需要各级领导重视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抢修措施,保障公路交通运输的畅通和安全。
关于山区公路水毁成因及防治措施分析

关于山区公路水毁成因及防治措施分析【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分析山区公路水毁破坏的主要类型及其产生原因, 提出防治的措施。
【关键词】山区公路;公路水毁;防治措施山区公路易遭受水毁,山岭重丘区公路具有依山傍水,陡坡弯急等地形特点,山沟多、地势复杂、汇水面积大、植被较少的自然条件,加之公路的防水、排水设施不够完善,抵御洪灾的能力较弱,每年雨季期间,山水汇流直接冲刷路面,轻则影响公路的通行能力,重则中断交通,危及公路的行车安全,而且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对山区公路水毁进行防治是目前养护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1.山区公路水毁主要因素(1)从《公路自然区划标准》看, 山区公路是最易遭受水毁的地区之一, 雨量多, 汇流快,破坏力强,这是水毁多发的自然因素。
(2)限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经济条件, 在公路设计、施工、养护和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是发生水毁的人为因素。
2.公路水毁病害成因分析公路水毁可以分为:公路线路水毁和公路桥涵水毁。
而公路线路水毁造成的病害可分为路基沉陷、路基坍塌、防护与加固工程损坏以及桥梁破坏四个类型。
2.1路基沉陷路基沉陷通常指的是公路的路基要比刚建设好的时候有一定的下降,也有可能表现为较长距离的路基不均匀的下降。
这样就使得公路路面有明显的损坏,同时也影响公路的交通安全及通畅,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车辆相互碰撞致使中断交通。
形成路基沉陷的主要原因有:(1)填方路段填料选择不当,施工过程中超厚度碾压,压实度不足;(2)路基结构组合不合理,弯沉过大,路面防水差,雨水渗入路基;(3)路基排水措施不当,路面、边沟形成积水;(4)缺少必要的排水和防护措施。
2.2路基坍塌路基的坍塌这种水毁现象主要发生在边坡上未设截水沟的山区公路。
由于边坡土基体长期受雨水的侵蚀,内部出现分离,从而使整体抗剪切强度降低,在自重作用下,出现坍塌,造成交通中断。
在公路路基的水毁中,这样的水毁占多数。
浅淡山区公路水毁的预防与抢修

浅淡山区公路水毁的预防与抢修浅淡山区是一个山区地带,常年雨量较大,易发生山洪和水毁。
为了预防水毁,保障交通畅通,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抢修方法。
预防水毁的关键是加强水毁防控工作。
要建立完善的水毁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实施定期巡查、设立水位监测站、建立雨情监测网等手段,及时掌握降雨情况,预判水毁风险,做好防控准备。
在发生大雨、暴雨或山洪的预警情况下,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措施进行疏散和转移,确保人员和财产安全。
加强公路抗洪设施建设,提高公路排水能力。
公路设施要考虑到山区地形复杂、易发水毁的特点,采用适当的工程措施加固路基、加装排水设施,增加公路的抗洪能力和排水能力。
在易发水毁的路段,可以采用加宽、加高路基的方法,增加路面的坡度和排水槽的数量,可以有效减少水毁的发生。
定期维护和巡查公路设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公路管理部门要定期对线路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存在的漏洞、裂缝、排水设施堵塞等问题,并进行维修和整治。
公路的抢修要及时率、快速、有效,确保公路的畅通。
在水毁事件发生后,要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抢修,清理堵塞、修补路面,及时复通交通。
加强宣传和教育,增强群众自救能力。
山区居民要加强对水毁的认识,学习水毁的预防方法和自救技能,掌握逃生自救的基本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公路管理部门要定期组织宣传活动,向村民普及水毁的知识,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要预防和抢修浅淡山区公路的水毁,需要加强水毁防控工作,加强公路抗洪设施建设,定期维护和巡查公路设施,加强宣传和教育。
只有全面采取这些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抢修水毁,确保公路的安全畅通。
关于山区公路水毁防治措施的思考

关于山区公路水毁防治措施的思考【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对山区道路的水毁防治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山区公路;水毁;防治措施1.山区公路水毁灾害的种类1.1滑坡和坍塌滑坡和坍塌是常见的破坏现象.尤其是在汛期,植被较少的路段上,边坡上沟壑随处可见。
这是由于路面拦水带的收集水功能减弱,不能与泄水槽构成统一的排水系统导致水在边坡上冲蚀造成的。
且水流在坡脚处会对边坡进行挖掏.如不及时进行处理.就极易形成滑坡和整体滑移现象。
1.2路基冲毁路基冲毁主要发生在雨季。
当雨量、汇水面积很大时,临河侧河流在短时间内汇集大量雨水形成一个冲击力很强的水流,此时河流中夹杂着碎石、土、树木等杂物,迅猛地掏挖着路基,形成路基冲毁。
1.3路基沉陷路基沉陷是指某些路段在垂直方向产生较大的偏移量。
形成明显的凹陷和裂纹,或是地基整体下沉,但沉降不均匀。
在山区公路和沿海公路中,当路基排水不当或者路基压实度没有达到规范要求,或者路基填料不当,致使路基遭受水流和毛细水的浸泡,路基承载力降低,动载压缩其产生不均匀变形,导致公路功能受到限制。
2.山区公路水毁原因(1)天灾:非人力所能抗拒的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暴。
(2)山区公路技术标准低,泥结碎石路面极易受山洪暴雨冲刷而成的坑槽、车辙、露骨、冲沟,半填半挖路基极易冲塌。
(3)小桥涵位置不当或孔径偏小或缺桥少涵,排水不通畅,造成洪水漫溢路面,冲毁路基和路面。
由于小桥涵底坡较陡,截水墙设置不当而造成铺底损坏,甚至冲毁小桥涵。
小桥涵被冲毁后,造成两端路基水毁。
(4)急弯、陡坡处,路基路面经受不住洪水的冲击造成冲毁路基路面。
公路紧靠山坡,暴雨时雨水从山坡汇流山沟。
由于山沟坡度陡,水流遇到乱石或跌坎形成水流飞溅路面,轻则冲毁路面,重则冲毁路基。
(5)泥石流、崩塌、滑坡堵死边沟,使边沟水漫溢到路面上,冲毁路面和路基。
地表水或地下径流渗入到路基,使路面形成“橡皮路”,黄土地区路面出现翻浆等。
浅析山区道路水毁原因及防治技术

浅析山区道路水毁原因及防治技术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山区道路水毁的主要原因,然后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山区道路水毁的预防措施和治理措施。
关键词:山区道路;水毁;原因;防治措施随着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山区各地己大规模地修建了各等级公路。
山区道路的建设主要特点有:(1)、气候多变,降雨量和降雨强度较大,受地形地势影响,汇水区坡度陡,入渗小,汇流急,洪水暴涨暴落;(2)、山区河流坡陡流急,破坏力强;河床受地形限制,多山嘴和急弯,沿河道路路基常年受河湾凹岸冲刷和挑流顶冲冲刷;(3)、山区地质构造复杂,滑坡、断层等不良地段很多。
经暴雨淋洗、浸泡、地下水作用以及自然边坡开挖,都可使山体天然状态失去平衡,发生塌方、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山区公路路线大都是顺山沿河而行的沿河、沿溪线。
因此,在山区公路水毁中占有很大部分的沿河公路自然而然成为公路水毁防治研究的重点。
山区公路由于受地形控制,公路平面线形弯道连接不断,沿河路基多为半填半挖,两侧具有较高陡立的边坡。
位于弯曲河段的沿河公路路基常年受弯道凹岸冲刷和对岸挑流顶冲;对于直线路段,若该沿河路段的上游有河湾,也可能在其凹岸冲刷影响范围之内,仍会遭受冲刷;沿直河段的公路受河流对岸局部突出地形影响,将水流挑到对岸,也将引起路基边坡的冲刷。
沿河流上游峡谷河段的公路,水流湍急,河床下切,沿河路基修筑在陡崖上,崖脚掏空,风化坍塌,形成水毁。
所以沿河公路路基水毁机理以及沿河公路路基的防护措施,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若不及时对公路水毁机理及沿河路基防护措施展开深入而细致地研究,就会无法为公路建设决策提供科学而有效的依据,甚至可能造成交通基础设施始终与水灾水患相伴的局面,给沿河地区建设发展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
1.山区道路水毁的主要原因1.1受灾道路与河道并行,一侧傍山,一侧临河,许多路基是半挖半填或全部为填方筑成。
路基边坡多数未做防冲刷和加固措施,路基因洪水顶冲与淘刷发生坍塌破坏,出现许多缺口和坍塌路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山区公路桥梁常见水毁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赵加成福州市公路局闽清分局摘要:本文针对2016年“尼伯特”台风闽清县山区发生的桥梁水毁事件,结合山区独有的水文地质情况,对强降雨较多的地区和台风多发段公路开展水毁类型进行分析,提出对策,为山区公路桥梁水毁预防与养护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山区公路桥梁;水毁问题;应对策略1引言近些年桥梁水毁发生的事件较多,不仅威胁到了人员的生命安全还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本文选用的是在2016年1号受到了“尼伯特”台风的影响,闽清县山区发生的水毁事件作为案例,此次台风水毁事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代表性,该桥由于受台风的影响,短时强降雨,河水暴涨,造成了桥梁水毁,毁坏情况非常严重,约90座桥梁不同程度水毁,同时也为之后的修复重建工作带来较大困难,也一定程度制约了当地灾后重建进程。
此次案例冲毁形式多样可以为其他桥梁水毁起到借鉴作用,为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以供参考。
2山区公路桥梁水毁主要类型2.1下部结构墩台基础损坏墩台的基础结构损坏主要形式有:墩台的基础掩埋较浅,洪水发生后会不同程度对墩台进行冲刷,造成桥梁基础被掏空,最终坍塌;墩台会因为抗压强度较低,在湍急的水流下会发生横向移动;洪水对于基础结构的冲击力较强,由于受力不均导致出现局部的断裂,出现桥体的变形[1]。
本次台风桥梁水毁中因为墩台的基础结构损坏造成桥梁水毁数量较多,如天溪桥、里天溪桥和线潘亭桥等约42座,约占本次桥梁水毁的47%。
大多数桥梁是因为在早期的桥梁建设当中采用明挖的方式进行基础工程,埋置较浅,导致墩台容易被冲刷,所以在之后的修建当中对于基础结构选择的形式要符合实际情况尤其是选址的地理位置,以此来保证结构的稳定,否则会因为墩台在建成后会形成局部的漩涡,水流大,造成冲刷严重,让基础结构被掏空。
2.2上部结构损坏桥梁在结构上会受到洪水作用产生挤压,使得一些支座发生变形,大多数桥梁支座是采用橡胶材质的,因受力过大,超出其弹性范围内就会因失去弹性的恢复力而失效,部分桥梁因洪水冲击作用造成梁片移位甚至落梁。
主拱圈也会由于水平力的作用下,出现砌块脱落的现象,从而削弱了截面,造成桥梁的结构破坏,如本次本次台风桥梁水毁中有前峰桥、汉厝桥等14座拱桥不同程度的水毁损坏。
2.3桥面系损坏桥梁栏杆、人行道板等桥面系因洪水冲击作用导致栏杆断裂冲毁损坏及人行道板移位冲毁损坏,大多数山区桥梁的孔径小,桥梁标高不足,过水断面不够,洪水过程中漫水现象严重,增加了桥梁水毁的风险。
此外,山区树木草丛较多,河面漂浮物阻塞桥孔、堵在桥梁栏杆上等现象严重,加剧了桥面系损坏程度,如受2016年1号台风“尼伯特”影响,福建闽清梅溪、文定溪等流域多座山区桥梁由于毛竹等河面漂流物阻塞桥孔,甚至个别桥梁桥孔阻塞后形成堰塞湖,造成云渡大桥、璜兰桥等约27座桥梁桥面系损坏。
2.4腐蚀损坏洪水的发生会带来很多的漂流物,这些使得洪水的水质具有多样性,其中的某些成分会和桥梁建筑发生化学反应,不仅加速桥梁结构的腐蚀还会影响其结构的稳定性。
3山区公路桥梁水毁原因3.1墩台基础埋深不够一是因设计施工原因导致的墩台基础埋置深度不够;二是河床会因为墩台的修建导致其行洪断面缩小,增加其附近水流的速度,不断对墩台周围进行冲刷,导致局部会出现被掏空的现象,使得桥梁墩台基础埋置深度不够;三是河道采砂作业,增大了河床的比降,导致的墩台基础埋置深度不够。
3.2桥梁孔径及标高设计问题山区公路往往等级较低,资金受限,桥梁设计忽视水文计算甚至回避水文计算,很多河流没有水文观测站,水文资料十分缺乏,设计人员对河流的性质、地质状况认识不足,水文计算粗糙,普遍适用的经验公式、计算参数、计算方法具有较大的误差,则桥梁建成后可能存在缺陷和隐患。
大多数桥梁的孔径小,桥梁标高不足,过水断面不够,造成洪水不能顺畅排出,因而漫过桥面,增加了桥梁水毁的风险。
3.3河道变迁及调治构造物缺失或设置不合理河道变迁会改变原有的流水形态,这种方式会加剧洪水对于墩台的冲刷,增加了桥梁水毁的风险。
大多数山区桥梁未设置调治构造物或调治构造物设置不合理,调治构造物是设置为引导或改变水流方向,使水流平顺地通过桥孔以减缓水流对桥位附近河床、河岸的冲刷。
常见的调治构造物有丁坝和导流堤,过长的丁坝和导流堤易使水流紊乱,产生涡流,加剧对墩台基础的冲刷。
3.4河道内漂浮物造成桥梁水毁洪水的冲刷会携带很多的漂浮物,这些漂浮物如泥沙等会出现淤积于桥孔的现象,增大泄洪难度,若是造成壅水,在经过洪水的冲刷和大量漂浮物的撞击,影响到桥梁的基础结构,严重时会造成毁坏,甚至个别桥梁桥孔阻塞后形成堰塞湖,加剧了桥梁水毁程度。
如本次台风桥梁水毁中鹿角桥等约37座桥梁就因洪水在冲刷过程中携带的树枝、毛竹阻截了其他漂浮物从而抬高了水位造成桥梁结构的损毁。
3.5养护管理措施不到位我国大多数山区经济较为落后,山区公路桥梁养护经费不足,养护专业技术人员缺失,大多数山区农村公路桥梁处于村民自管自养状况,专业知识的缺失及养护经费的不足导致山区公路桥梁养护管理不到位,未能及时准确判定桥梁技术状况,未能及时对技术状况较差的桥梁进行维修加固,一旦遭遇洪水泥石流等,这些桥梁水毁状况及其严重。
4山区公路桥梁水毁防治对策对于山区公路桥梁水毁问题一般是以预防为主,这样可以有效地清除隐患,但是需要在施工之前完成现场资料搜集和整理,尤其是对于山区公路桥梁建设地点的考察,这是水患防治的基础工作。
以山区桥梁公路的保障为出发点采用合理的治理措施,特别是针对水毁多发地进行保障治理,在水毁管理中秉持着养路护桥的思想,完善相应的应急系统,建立有效地疏导机制,从而有效地降低水毁带来的损失[3]。
4.1科学调查,优化设计内容在进行桥梁设计之前,就需要对于桥梁的选址做好详细的环境考察,这样便于依据现实情况进行方案的具体设计和改良,在调查前期首先要进行水流趋势判断,包括对上游水库开展深入调查,其内容主要包括容量、流量和流速等,通过缜密的计算可以推断出河床冲刷的深度,这样可以有效地提供出墩台掩埋深度数据,避免因为太浅造成水毁问题的出现。
一般来说要扩大选址周围环境的调查,这样有助于确认上下游环境,便于设计、施工方案的部署。
(下转第126页)DOI:10.16767/ki.10-1213/tu.2018.07.0811234.2墩台的结构和埋置深度的确立洪水对墩台的冲刷高度会影响墩台选用的结构和掩埋的深度,为了避免洪水的冲刷掏空墩台的部分结构,就需要在基础施工上采用对河底进行铺垫,来增加其深度,确保最后的掩埋深度高于冲刷高度,使墩台更加稳固。
4.3桥梁孔径及标高设计桥孔的设计大小需要参考实际环境中的水位情况,确认好桥下的过水面并根据积累曲线计算出较为准确的过水面积,这样大致可以确定好桥孔的位置和数量,而桥孔的大小要考虑到相应的排洪能力需求,桥梁标高的确定还应充分考虑水利岸线规划要求,因而要和水利部门进行相互配合,方可完成最后的设计。
4.4桥梁的调治和防护适当考虑增加调治构造物设置,调治构造物的布设,要顺应水势,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应结合河段特性,水文、地形和地质等自然条件,桥头路堤位置,同行要求,水利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兼顾两岸、上下游、洪水枯水位,确定总体布设方案。
水文及河床变形复杂的河段,桥孔和调治构造物布设应做水工模型试验,进行分析验证。
4.5提升养护管理水平公路桥梁养护管理贯彻“预防为主,安全至上”的原则,提高桥梁的耐久性及安全性。
针对山区桥梁养护管理不足,建立长效机制,提高桥梁养护管理水平。
完善管理制度,根据桥梁养护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及制度,提升桥梁养护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增加养护管理投入,充足的资金投入,是确保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在公路桥梁运输量大增,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任务与内容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应增加对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的经费,一方面对原设计标准较低的公路进行及时的改造修建,提升其安全性能和使用性能,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新的设备和技术,不断提升日常养护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强化养护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养护人员待遇,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养护队伍,定期开展培训活动,通过培训充实养护管理人员理论知识,并以实践为手段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加强桥梁检查与检测,桥梁管理部门及时对桥梁进行经常性、定期性和特殊性检查,特别在汛期阶段对桥梁和相应的排洪设施进行排查,这主要是分为三个阶段即雨前、雨中和雨后。
5结束语我国公路桥梁建设处于巅峰发展时期,桥梁建设养护技术日益成熟,但是山区桥梁水毁灾害问题依然突出,为有效预防山区公路水毁,就需要相关部门在桥梁设计、建设及养护综合考虑,各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的降低水毁事件的发生,从而有效地在应对山区水毁问题,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桥梁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1]陈洪凯,唐红梅,朱绣竹,何晓英,唐兰.山区公路泥石流水毁灾害研究现状与趋势[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85~91.(上接第123页)(上接第124页)3.4.3抗滑与渗水检测抗滑性能使用摆式摩擦系数仪每间隔200m检测一次,在轮迹带上选择测点,测定标准温度为25℃,需要结合当日温度对摆值修正。
对路面摩擦检测,广泛采用摩擦测试车,对轮与地面间产生的纵向摩阻力测试从而将摩擦系数得到。
采用渗水仪测定路面渗水情况,计算标准为水面从100ml下降到500ml消耗时间。
4结束语综上所述,对公路沥青路面试验检测是一项复杂且专业的工作,需要检测的项目较多,采用的检测技术也随之多样化,为了提高每一个项目的检测精度与效果,确保公路路面质量达标,就要结合具体路面情况、周围环境、设备条件等选择适合的技术,还要依据沥青路面施工的相关要求,确保采用的试压检测技术符合施工标准,对试验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修正,提高每一项检测技术操作水平与能力,加强技术创新与优化,为我国公路建设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1]卢世衡.研究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现场试验检测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7(31):235~236.[2]张文学.研究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现场试验检测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7(7):262~263.[3]吴定祥,谭龙.研究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现场试验检测技术[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6,39(8):162+164.[4]张鹏.分析公路沥青路面试验检测技术[J].建材与装饰, 2016(2):271~272.[5]申大坤.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现场试验检测技术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38(3):36+38.施工厚度,且严格保证上一层工作浇筑完成,才能够进行下一阶段的浇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