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氢法制备环氧丙烷的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mof衍生物过氧化氢

mof衍生物过氧化氢

mof衍生物过氧化氢Mof衍生物过氧化氢过氧化氢(H2O2)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环境治理、生物医学等领域。

然而,传统的H2O2制备方法通常涉及到高温、高压等复杂的工艺条件,限制了其大规模生产和应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基于金属有机框架(MOF)的衍生物可以作为高效的催化剂,用于过氧化氢的合成,为H2O2的生产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MOF是一类由金属离子或簇与有机配体组装而成的多孔晶体材料。

其独特的结构和调控性质使其在催化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通过合理设计和合成,可以调控MOF的孔径大小、表面功能基团等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催化剂载体。

而MOF衍生物则是通过在MOF 结构中引入其他元素或功能基团,从而赋予MOF更多的催化性能和应用功能。

在过氧化氢的合成中,MOF衍生物可以扮演多种角色,例如催化剂、催化剂载体和反应器。

首先,MOF衍生物本身可以作为催化剂,在适当的条件下催化氧气和水的反应,生成H2O2。

其次,MOF衍生物可以作为催化剂载体,将其他催化剂负载在其孔道或表面上,进一步增强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此外,MOF衍生物还可以作为反应器,将反应物分子固定在其孔道中,提高反应效率和产物纯度。

MOF衍生物催化合成过氧化氢的机理与传统方法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MOF衍生物催化合成H2O2的反应途径可以分为两步:氧气的活化和氧化反应。

在氧气的活化过程中,MOF衍生物可以通过调控孔道结构和表面功能基团,吸附和激活氧气分子,形成氧气中间体。

而在氧化反应中,活化的氧气中间体与水反应,生成H2O2。

通过合理设计和控制MOF衍生物的结构和组分,可以调节反应速率、选择性和稳定性,实现对过氧化氢合成过程的精确控制。

MOF衍生物催化合成过氧化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例如,研究人员通过调控MOF的孔径和表面功能基团,实现了对反应物的选择性吸附和催化氧化,提高了过氧化氢的产率和纯度。

同时,研究人员还通过负载其他催化剂或功能材料,构建了多功能的MOF衍生物催化体系,实现了对多种有机物的高效氧化转化。

环氧氯丙烷生产方法综述

环氧氯丙烷生产方法综述

环氧氯丙烷生产方法综述环氧氯丙烷生产方法综述王星陈宗化1环氧氯丙烷用途环氧氯丙烷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产品,用途十分广泛。

以它为原料制得的环氧树脂具有粘结性强,耐化学介质腐蚀、收缩率低、化学稳定性好、抗冲击强度高以及介电性能优异等特点,在涂料、胶粘剂、增强材料、浇铸材料和电子层压制品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

此外,环氧氯丙烷还可用于合成甘油、硝化甘油炸药、玻璃钢、电绝缘品、表面活性剂、医药、农药、涂料、胶料、离子交换树脂、增塑剂、(缩)水甘油衍生物、氯醇橡胶等多种产品,用作纤维素酯、树脂、纤维素醚的溶剂,用于生产化学稳定剂、化工染料和水处理剂等。

2环氧氯丙烷生产及特点目前,环氧氯丙烷的工业化生产方法主要有四种:2.1丙烯高温氯化法丙烯高温氯化法是工业上生产环氧氯丙烷的经典方法,由美国Shell公司于1948年首次开发成功并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环氧氯丙烷采用此法进行生产。

其工艺过程主要包括丙烯高温氯化制氯丙烯,氯丙烯与次氯酸化合成二氯丙醇,二氯丙醇环化合成环氧氯丙烷3个反应单元。

国内山东海力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齐鲁股份公司、中国石化巴陵股份公司、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均采用此法。

该工艺特点:①工艺成熟,操作稳定;②有中间产品氯丙烯,而氯丙烯可用于生产农药、树脂、黏合剂、涂料等的生产,在环氧氯丙烷市场过剩时可直接销售,能很好平衡生产;③反应副产品多,原材料转化率低,消耗定额高;④设备腐蚀严重,能耗定额高,污水排放量大。

2.2醋酸丙烯酯-丙烯醇法前苏联科学院与日本昭和电工均开发了利用乙酸丙烯酯为原料生产环氧氯丙烷的生产工艺。

前苏联是采用先氯化后水解工艺,昭和电工则采用先水解后氯化工艺。

其工艺过程主要包括合成乙酸丙烯酯,乙酸丙烯酯水解制烯丙醇,合成二氯丙醇以及二氯丙醇环化生成环氧氯丙烷4个反应单元。

国内天津渤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采用此法。

该工艺特点:①主要原料氯气和石灰用量少;②采用了乙酰氯化技术,收率较高;③反应条件缓和,生产故障少且避免了副产物氯化烃类的生成;④反应步骤多,为防止醋酸腐蚀需用不锈钢设备材料,且装置投资相对较高。

蒽醌法生产过氧化氢加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蒽醌法生产过氧化氢加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2017年第36卷第11期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4057·化 工 进展蒽醌法生产过氧化氢加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王松林1,程义1,张晓昕2,宗保宁2(1浙江巴陵恒逸己内酰胺有限责任公司,浙江 杭州 311228;2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3) 摘要:加氢催化剂是蒽醌法生产过氧化氢(H 2O 2)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装置的生产能力和成本,因而一直是蒽醌法工艺中的研究热点和需要重点突破的课题之一。

高活性、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的加氢催化剂不仅能显著提高生产效率,还可明显减少蒽醌降解物的生成,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本文简述了用于蒽醌加氢的镍基和钯基催化剂研究进展,特别重点介绍了Al 2O 3负载的钯基催化剂。

总结了Al 2O 3载体的物理性质、表面酸性和修饰等因素对钯基加氢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还介绍了近年来发展的新型钯基加氢催化剂。

在此基础上,指出比表面积和孔径均较大、酸性和钯层厚度均适中、并且加入适当修饰剂的蛋壳型载钯催化剂是理想的蒽醌加氢催 化剂。

关键词:过氧化氢;蒽醌法;加氢;镍催化剂;钯催化剂;氧化铝中图分类号:TQ426.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7)11–4057–07 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17-0214Advances in hydrogenation catalyst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peroxide through the anthroquinone routeWANG Songlin 1,CHENG Yi 1,ZHANG Xiaoxin 2,ZONG Baoning 2(1Zhejiang Baling Hengyi Caprolactam Co.,Ltd.,Hangzhou 311228,Zhejiang ,China ;2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Processing ,SINOPEC ,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Hydrogenation catalyst is the core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H 2O 2)through theanthraquinone route ,which determines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cost to a large extent ,and thus it has always been the research spot and one of the key topics that needs to be studied. A hydrogenation catalyst with high activity ,selectivity ,and stability not only enhances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but also significantly decreases the formation of the degradation products derived from anthraquinone ,and thus reduces the production cost. Herein ,advances in the nickel and palladium-based catalysts for the hydrogenation of anthraquinone are reviewed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Al 2O 3-supported palladium-based catalysts.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properties ,surface acidity ,and modification of the Al 2O 3 support on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palladium-based catalysts are reviewed. In addition ,the recently developed novel palladium-based hydrogenation catalysts are also introduced. Fin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egg-shell palladium catalyst with large surface area and pore size ,medium acidity and palladium penetration depth ,and modified by proper additive(s),is the ideal catalyst for anthraquinone hydrogenation.Key words :hydrogen peroxide ;anthraquinone route ;hydrogenation ;nickel catalyst ;palladium catalyst ;alumina生产及管理工作。

S_型异质结H2O2_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S_型异质结H2O2_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物 理 化 学 学 报Acta Phys. -Chim. Sin. 2023, 39 (6), 2212010 (1 of 18)Received: December 5, 2022; Revised: January 20, 2023; Accepted: January 25, 2023;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3, 2023. *Correspondingauthors.Emails:****************.cn(Y.L.),***************.cn(L.Z.);Tel.:+86-131********(Y.L).This work i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22008185, 22008187), Shaanxi Provinci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China (2022GY-166; 2022GY-161),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 Funded by Shaanxi Provincial Education Department, China (22JK0406), and Training Progra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or Undergraduates, China (S2022107090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008185, 22008187), 陕西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GY-166, 2022GY-161), 陕西省教育厅自然专项(22JK0406), 西安工程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210709063)© Editorial office of 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Review]doi: 10.3866/PKU.WHXB202212010Review of S-Scheme Heterojunction Photocatalyst for H 2O 2 ProductionKeyu Zhang, Yunfeng Li *, Shidan Yuan, Luohong Zhang *, Qian Wang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Xi’an Key Laboratory of Textile Chemical Engineering Auxiliaries, Xi’ 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 an 710048, China.Abstract: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throughout the 20th and 21st centuries has led to the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fossil fuels to satisfy global energy demands. The dominant use of these fuel sources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 ever-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that greatly threaten humanity.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s fundamental to solv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Solar energy has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over the past decades as a green and sustainable energy source. Solar radiation-induced photocatalytic processes on the surface of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are able to convert solar energy into other energy sources for storage and further applications. However, the preparation of highly efficient and stable photocatalysts remains challenging. Recently, a new step-scheme (S-scheme) carrier migration mechanism was reported that solves the drawbacks of carrier migration inconventional heterojunction photocatalysts. The S-scheme heterojunction not only effectively solves the carrier migration problem and achieves fast separation but also preserves the powerful redox abilities and improves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the photocatalytic system. To date, various S-scheme heterojunction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employed to convert solar energy into useful chemical fuels to decrease the reliance on fossil fuels. Furthermore, these systems can also be used to degrade pollutants and reduce the harmful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ssociated with the consumption of fossil fuels, including H 2 evolution, pollutant degradation, and the reduction of CO 2. H 2O 2 has been used as an effective, multipurpose, and green oxidizing agent in many applications including pollutant purification, medical disinfection, and chemical synthesis. It has also been used as a high-density energy carrier for fuel cells, with only water and oxygen produced as by-products. Photocatalytic technology provides a low-cost,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safe way to produce H 2O 2, requiring only solar energy, H 2O, and O 2 gas as raw materials. This paper reviews new S-scheme heterojunction designs for photocatalytic H 2O 2 production, including g-C 3N 4-, sulfide-, TiO 2-, and ZnO-based S-scheme heterojunctions. The main principles of photocatalytic H 2O 2 production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S-scheme heterojunction are also discussed. In addition, effective advanced characterization methods for S-scheme heterojunctions have been analyzed. Finally, the challenges 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 and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are identified to provide new metho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performance photocatalysts for H 2O 2 production. Key Words: Photocatalysis; S-scheme heterojunction;H 2O 2 generation; Charge transferS型异质结H2O2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张珂瑜,李云锋*,袁仕丹,张洛红*,王倩西安工程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纺织化工助剂西安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48摘要:随着现代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化石能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极大地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和生活。

烯烃的过氧化氢氧化的研究

烯烃的过氧化氢氧化的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环境友好与绿色化生产技术是当前化学研究与开发的前沿。

传统氧化反应中所用的氧化剂都对环境有害,不能满足当今普遍提倡的环境保护、绿色化学、讲究原子经济性的要求。

过氧化氢作为氧化剂,其反应的唯一副产物是水,反应后处理容易,是一种理想的清洁氧化剂,故过氧化氢在众多氧化剂中脱颖而出,越来越受到各国化学工作者的关注。

但由于过氧化氢水溶液是一种中等活性的无机氧化剂,直接与有机物反应时,反应大多成两相体系,氧化效率低,产品收率不高;同时过氧化氢稳定性差,使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因此,寻求能够高效活化过氧化氢,使之不易分解的催化剂,迸一步拓宽其应用范围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课题。

以往的研究表明,钨过氧化物对催化过氧化氢的氧化反应具有良好的效果。

本文探索了新的合成己二酸的绿色路线,选择二水合钨酸钠作为催化剂,在无溶剂的条件下,水溶液中以过氧化氢直接氧化环己烯、环己酮、环己醇、l,6一己二醇等化合物一步合成己二酸。

对于取代目前广泛采用的污染严重的生产己二酸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对环己烯绿色氧化工艺中影响反应的因素作了较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环己烯:钨酸钠:四苯基溴化鳞:硫酸氢钾:过氧化氢的摩尔比为100:1:1:1:440,水浴加热,快速磁力搅拌(900rpm),75℃水浴保持1h,83℃水浴保持1h,90℃水浴反应6h,可以高收率的得到己二酸,收率90%,其中一次自然结晶率为75%。

烯烃的氧化断裂成羧酸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反应,文中还考察了过氧化氢对直链烯烃,芳香烃类化合物的氧化性能。

当苯乙烯:钨酸钠:四苯基溴化磷:硫酸氢钾:过氧化氢的摩尔比为100:1:1:1:440时,90℃下反应24h可得到收率为90%的苯甲酸。

文中提出了温和的合成三丙酮三过氧化物的方法,并且测定了其单晶结构,以及对三丙酮三过氧化物的爆炸历程及降解作了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过氧化氢;己二酸;苯甲酸;三丙酮三过氧化物;单晶结构烯烃的过氧化氢氧化研究OlefinOxidationwithHydrogenPeroxideAbstractAnenvironmentallybenignandgreenprocessishighlydesirableinthecurrentlychemicalresearchanddevelopment.ButvarioustraditionaloxidantsareallexpensiveandhazardoustOourenvironment.Wi也respecttoenvironmentalandeconomicconsideration,hydrogenperoxideiSprobablythebestoxidantbecausewateristhesoleexpectedbyproductandeasilyworkup.Howevertheinherentoxidativeactivityandstabilityofhydrogenpero)【ideisrelativelyloweratambienttemperature,SOitisofinteresttofindefficientandenvironmentallyacceptablecatalystStoimproveitsoxidationabilitynlepreviousresearchinreferencesshowedthatthepemxotungstateisallefficientcatalystintheoxidationreactionusinghydrogenperoxideasoxidant.Cyclohexene,cyclohexanone,cyclohexanoland1,6-hexanediolCannOWbeoxidizeddirecttyintoadipicacidwith30%hydrogenperoxideinwatersolutioninthepresenceoftungstencatalyst.Thee岱姚ofreactionconditionsonthegreenprocessofcyclohexeneoxidationwerestudied,andtheresultsshowedthatwhenmoteratioofcyclohexene:W:P114PBr:KHS04:H20z=100:1:1:1:440isgiven,theisolatedyieldofadipicacidcrystalis75%andtotalyieldis90%afterthereactionmixturewasstirredviolentlyfrom75—90℃for8h.Oxidativecleavageofolefinsintocarboxylicacidsisveryimportantinorganicsynthesis,theoxidationabilityofhydrogenperoxidetol—octeneandvinyl—benzeneweresmdiedalso.neresultsshowedthatwhenvinyl-benzene:W:P啦Br:KHS04:H202=100:1:1:1:440isgiven,theisolatedyieldofbenzoicacidis90%afterthereactionmixturewasstirredviolentlyat90℃for24h.Triacetonetriperoxide(TATP)wassynthesizedatmildconditionsanditsstructureWasdeterminedbyX-raydiffractionmethods.伯ereactionpathwayofexplodeanddecompositionofTATPwerestudied.KeyWords:HydrogenPeroxide;AdipicAcid;BenzoicAcid;TriacetoneTriperoxide;Xlraydiffraction一Ⅱ一独创性说明作者郑重声明:本硕士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研究成果。

污水高级氧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新进展

污水高级氧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新进展

污水高级氧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新进展污水高级氧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新进展一、引言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对水资源的供给和环境的保护造成了巨大压力。

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往往无法有效去除含有毒性有机物的废水,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更高效、更环保的污水处理技术。

高级氧化技术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去除难降解有机物的治水方法,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在本文中,将对高级氧化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介绍其新进展。

二、高级氧化技术基本原理高级氧化技术是利用氧化剂产生高活性氧中间体以及自由基,对污染物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以达到废水治理的目的。

常用的氧化剂包括臭氧、过氧化氢、次氯酸钠等。

利用这些氧化剂产生的自由基可以直接氧化有机物质,或者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实现有机物的降解。

高级氧化技术不仅可以去除难降解有机物,还能有效去除色度和重金属离子等特殊污染物。

三、高级氧化技术的研究现状近年来,针对高级氧化技术的研究逐渐增多,并涉及到不同的应用领域。

下面将对一些常用的高级氧化技术进行介绍。

1. 光催化氧化技术光催化技术利用半导体材料吸收光能激发电子,产生电子和空穴对,进而引发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实现有机物降解。

常用的光催化材料有二氧化钛、氮化铟等。

目前,一些研究已经成功应用光催化技术来处理含有毒性有机物的废水。

2. 高级氧化还原电化学技术电化学技术是利用电极产生电子和自由基,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解决水体中的污染物。

高级氧化还原电化学技术结合了电化学和高级氧化技术的特点,能够高效地去除有机污染物。

该技术主要包括电化学降解、电致化学氧化以及电化学生成臭氧等。

3. 电子束辐射技术电子束辐射技术是指利用高能电子辐照废水,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从而去除有机物。

由于电子束能量高,能够快速引发一系列化学反应,因此能够实现废水中有机物的高效处理。

该技术通常应用于含有高浓度工业废水的处理。

4. 冷等离子体技术冷等离子体技术是指利用气体放电产生等离子体,通过等离子体反应装置实现废水处理和气体净化。

文献题录——精选推荐

文献题录——精选推荐

文献题录2008年第6卷第3期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ChemicalPropellants&PolymericMaterials67文献题录?聚氨酯文献题录(三十--)MDI型聚氨酯塑胶跑道铺装材料的研制.聚氨酯工业, 2007,22(2):36-38.蓖麻油聚氨酯互穿网络型聚合物性能的研究.聚氨酯工业,2007,22(2):8一l1.DMBA的合成及在水性聚氨酯中的应用研究.聚氨酯工业,2007,22(2):12—16.木质素网状聚氨酯泡沫的制备及初步应用.聚氨酯工业, 2007,22(2):l7—20.对苯二异氰酸酯型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聚氨酯工业,2007,22(2):21—24.NDI型聚氨酯弹性体动态生热性能研究.聚氨酯工业, 2007,22(2):25-27.1,4一丁二醇生产中的中间物料分析.山西化工,2007,27(4): 35—36.JH一4548芳胺型聚醚多元醇的研制.聚氨酯工业,2007,22 f2):32-34.影晌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合成反应进程的因素探讨.聚氨酯工业,2007,22(2):39—42.低游离TDI三聚体的合成及性能.聚氨酯工业,2007,22 (2):43—45.E—l00扩链的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研究.聚氨酯工业, 2007,22(2):28-31.异氰酸酯改性与应用.涂料工业,2007,37(8):63—66.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的核磁共振及红外光谱表征.精细石油化工,2007,24(4):67—70.脂肪族阴离子水性聚氨酯分散体的结构及表征.涂料工业,2007,37(7):57—60.有机硅改性水性聚氨酯一聚丙烯酸酯乳液的研究.涂料工业,2007,37(7):36—38.车用双组分快速固化聚氨酯密封胶.粘接,2007,28(4):47—48.PVC手套用水性聚氨酯涂饰剂.聚氨酯工业,2007,22(2):5-7.聚醚多元醇GK一350D的应用.高桥石化,2007,22(4):19—21.聚氨酯在聚合物电解质中的应用进展.聚氨酯工业,2007, 22(2):1-4.接枝聚醚对聚氨酯泡沫塑料性能的影响塑料助剂,2007 (4):47—49.PEG对聚氨酯防水透湿涂层织物性能影响的研究.辽宁化工,2007,36(8):5l5—5l8.低温柔韧型水性聚氨酯丙烯酸复合分散体的合成与性能. 广东化工,2007,34(5):5—9.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研究进展.粘接,2007,28(4):36—39.耐高温聚氨酯弹性体.高分子通报,2007(9):45—51.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合成与性能研究.化工生产与技术,2007,l4(5):l8—21.过氧化氢氧化丙烯制备环氧丙烷工艺塔设备的模拟计算. 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7,23(5):39—42.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进展.粘接,2007,28 (5):32-35.水性含氟聚氨酯的合成及其膜性能的研究.印染助剂, 2007,24(10):24-27.CO/环氧丙烷共聚合成聚碳酸亚丙酯多元醇.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29(5):33—36.水性聚氨酯固色剂的合成和性能研究.安徽化工,2007,33 (5):38—41.聚氨酯预聚体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聚氨酯及其弹性体, 2007(5):27—36.活化温度对单组分水性聚氨酯结构和性能的影晌.高分子学报,2007(9):892—896.环氧丙烷废水处理技术探讨.大沽化工,2007(3):3l一33. 聚醚多元醇生产技术概况.大沽化工,2007(3):8—10.生物医用蓖麻油基聚氨酯及其接枝改性的研究进展.化学研究与应用,2007,19(8):849—853.烯烃环氧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化工科技,2007,15(4):48—53.医用可生物降解聚氨酯材料研究进展.弹性体,2007,l7(4): 63-68.聚氨酯的研究进展.江西化工,2007(3):46—48.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的研制.化学建材,2007,23(5):40—41.羟基树脂接枝TDI改性微米SiO及其在PU漆中的消光性能.涂料工业,2007,37(9):29—31.聚丁二烯二醇改性水性聚氨酯膜材料结构及性能研究.涂料工业,2007,37(9):l一5.聚醚型水性聚氨酯胶黏剂的研究.化学与黏合,2007,29(5):332-334.单组分湿固化聚氨酯密封胶预聚体的合成研究.化学与黏合,2007,29(5):309—3l1..可常规喷涂聚脲防腐蚀涂料在混凝土结构上的应用.现代涂料与涂装,2007,10(9):46—51.聚氨酯油罐导电涂料.现代涂料与涂装,2007,l0(9):36—39.水性聚氨酯表面活性剂合成的研究进展.中国皮革,2007,36(19):1l-16.组分对聚碳酸酯二醇基水性聚氨酯分散剂的影晌.聚氨酯及其弹性体,2007(5):21—26.二异丙醇胺改性酚醛树酯多元醇及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的制备.化学建材,2007,23(5):35—37.推广水性木器漆亟需合力造势.上海涂料,2007,46(8):41—42.水性木器漆消泡工艺的优化.上海涂料.2007.46(8):32—33.高装饰性丙烯酸聚氨酯汽车面漆的研制.上海涂料,2007,46(8):1-4.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复合材料的防腐性能研究.应用化工,2007,36(9):851-854.反应型聚硅氧烷改性聚氨酯水分散体的合成及性能.石油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68?ChemicalPropellants&PolymericMaterials2008年第6卷第3期化工,2007,36(8):839—845.含氟聚合物FPA—R及其共混改性PU涂饰剂的疏水性研究,中国皮革,2007,36(19):28—33.正烷烃分子在二醇扩链的Pu薄膜上的迁移.聚氨酯译丛,2007(3):11-23.聚氨酯一环氧树脂复合乳液的合成与性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23(4):60—63.喷涂聚脲弹性体用端氨基聚醚的合成与表征.’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23(4):67—70.由天然多元醇微乳液技术合成的纳米聚氨酯.聚氨酯译丛,2007(3):24—34.聚醚一酯嵌段共聚物提高聚氨酯弹性体水解稳定性的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23(4):105—109.聚环氧乙烷的合成及催化剂体系.石化技术,2007,14(3):44—48.由天然多元醇微乳液技术合成的纳米聚氨酯.聚氨酯译丛,2007(3):24—34.环氧丙烷聚合反应过程的动态模拟.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7,24(9):1257-1259.聚酯型氨基甲酸酯(HP—MDI)和聚酯三聚氰胺(HP—HMMM)涂料的降解热性能研究.聚氨酯译丛,2007(3):1—10. 湿度对形状记忆聚氨酯热力学性能的影晌.聚氨酯及其弹性体,2007(4):33—43.新型废工业纤维/聚氨酯弹性体材料.聚氨酯及其弹性体,2o07(4):28—32.BESIII内聚氨酯冷却液导管的耐辐照性能研究.聚氨酯及其弹性体,2007(4):22—27.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研究进展.中国胶粘剂,2007,16(8): 52—55.添加型阻燃剂对聚氨酯硬泡阻燃l陛能的影晌.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23(4):167—169.纳米ZnO/聚氨酯复合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上海涂料,2007,46(9):8—12.多官能度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信息记录材料,2007,8(5):4—6.双组分复合薄膜用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研究.化工新型材料,2007,35(9):63—64.水,乙醇和丙醛对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共聚反应的影晌.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23(4):32~35.国内外MDI生产技术发展概况化工科技市场,2007,30 (10):17-19.过氧化氢环氧丙烯制环氧丙烷的研究新进展.现代化工, 2007,27(9):17-21.丙烯酸改性聚氨酯微乳液的合成工艺条件探讨.现代涂料与涂装,2007,10(10):19—21.水性光固化聚氨酯改性环氧丙烯酸树脂的研究.现代涂料与涂装,2007,10(10):8-9.PA6/TPU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能.塑料工业,2007,35(10):39~41.PVC与聚氨酯发泡模具设计.橡塑技术与装备,2007,33r10):43—47.新型聚氨酯泡沫体隔热降噪材料的研究.橡塑技术与装备,2007,33(10):27—30.自洁功能聚氨酯材料.化工时刊,2007,21(9):1—4.水性聚氨酯胶黏剂发展概况.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2007,5(4):1-5.四氢呋喃聚醚型聚氨酯预聚体增韧双酚A型氰酸酯树脂.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4):313—317.聚氨酯固化剂中游离TDI测定方法的研究.化学与生物工程,2007,24(7):76—78.含桥式硫原子双酚盐配体的有机铋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CO:和环氧丙烷加成反应催化性能的研究.分子催化,2007,21 (3):264—267.浅谈聚氨酯弹性体密封件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07,5(4):60—62.低密度高硬度高回弹泡沫组合料的开发,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07,5(4):45—47.聚氨酯材料的化学降解机理.辽宁化工,2007,36(8):535—539.形状记忆聚合物的研究进展.河南化工,2007,24(7):4—8.纳米碳酸钙的制备,表面改性及应用前景.化工科技市场,2007,30(7):12—14.环氧乙烷的技术进展与市场分析.化工科技市场,2007,30 (7):1-7.一种新型含氯的磷一膦酸酯阻燃聚氨酯的阻燃性能.阻燃材料与技术,2007(4):9—11.氨纶废丝的醇解.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07,20(2): 212—215.耐光性聚氨酯复鞣填充剂MC—PUR的合成及应用性能研究.皮革科学与工程,2007,17(3):39—42.一种新型水性聚氨酯光油的制备及其性能探讨.中国皮革,2007.36(11:15—17.PP/TPU/纳米SiO: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化工新型材料,2007,35(7):78—80.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精馏过程节能工艺研究.化学工程,2007.35(7):67—70.水性聚氨酯合成工艺及其改性研究.化学与黏合,2007,29 (4):293—295.双组分水性聚氨酯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现代涂料与涂装,2007,10(7):24—26.影响水性紫外光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性能的因素.中国皮革,2007,36(15):46—50.窄分子量分布端羟基环氧乙烷一四氢呋喃共聚醚的合成及表征.中国胶粘剂,2007,16(7):6—9. CPE—g—HENTDI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橡胶工业,2007,54(6):341—344,.y一辐射对HDPE/PUR—T共混体系性能的影晌.工程塑料应用,2007,35(7):39—42.木质素聚氨酯薄膜合成条件及性能的研究.生物化学工程,2007,41(4):27—30.交联剂改性水性聚氨酯胶黏剂合成研究.化工生产与技术,2007.14(3):17—20.文献题录,,化学推进剂及其原材料文献题录(十七)溶胶一凝胶法制备RDX/SiO: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含能材料,2007,l5(1):l6一l8.PET/N100粘合剂体系固化过程FTIR研究(II):TIR的动力学研究.固体火箭技术,2006,29(6):439—442.高氮含能化合物的合成及反应性.含能材料,2006,l4(6): 457—462.用抛射弹撞击法(Steven试验)研究PBX一2炸药加速老化前后反应能力.含能材料,2006,14(6):453—456.高能炸药TEX的研究进展.含能材料,2006,l4(6):467—470.金刚烷的结构,溶解.胜及热力学性质.含能材料,2006,14(6):485—490.氮杂环含能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含能材料,2006,l4(6): 475—484.5一氨基一3一硝基一l,2,4一三唑(ANTA)的合成工艺改进.含能材料,2006,14(6):439—440.7一氨基一6一硝基苯并二氧化呋咱合成新方法.含能材料, 2006,14(6):436-438.六元氮杂环取代四嗪化合物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含能材料,2006,l4(6):430—435.FOX一7热分解起始机理及NO2对其催化效应的理论研究含能材料,2006,14(6):425—428.3,4一二硝基呋咱基氧化呋Ilfi(DNTF)的研究进展.含能材料,2006,l4(6):463—466.四乙酰基二甲酰基六氮杂异伍兹烷的硝解杂质与硝解机理.兵工学报,2007,28(1):20—22.美国普惠公司吸气式高超声速推进技术发展综述.飞航导弹,2007(11:55—58.偏二甲肼纯度分析方法的改进.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2006,l2(4):243-245.大孑L树脂对对硝基苯胺的吸附行为及其应用研尧离子交换与吸附,2006,22(6):503—5l1.肼分解用块状AI2O载体的研制.工业催化,2007,l5(1): 63—66.含纳米金属粉高能推进剂热分解?胜能和燃烧火焰结构分析.飞航导弹,2006(12):47—49.室温条件下硝酸羟胺的催化分解.催化学报,2007,28(1):l一2.液体碳氢燃料云雾爆轰特性的实验研究.爆炸与击,2006,26(6):543-549.均四嗪热分解机理的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密度泛涵理论研究.含能材料,2006,14(6):421—424.硝酸肼及硝酸肼基推进剂的研究进展.飞航导弹,2007(2):5l一55.NEPE类推进剂的寿命预估.推进技术,2006,27(6):572—576.光辐照固体推进剂材料的冲量耦合机制分析.高能量密度物理,2006(4):139—141..固体酒精的制备工艺研究.化工技术与开发,2006,35(12): 36—38.非叠氮燃气发生剂配方研制进展.宇航材料工艺,2007,37 (1):l1一l5.FOX一7热分解动力学和机理研究.爆炸与冲击,2006,26 (6):528-531.激光一感应复合加热法制备碳包覆纳米铝粉.推进技术, 2007,28(3):333-336.用超临界水氧化技术降解废水中的TNT.火炸药学报, 2007,30(3):34—36.固体推进剂用金属燃烧剂的研究及应用.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07,5(4):6—12.推进剂组分相容.胜研究方法.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2006,5(4):30-36.端羟基聚环氧氯丙烷羟值测定.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07,5(4):53—56.国内外复合固体推进剂燃速催化剂研究进展.固体火箭技术,2007,30(1):44—47.新型高燃速推进剂在固体发动机内燃烧特?胜研究.固体火箭技术,2007,30(1):48—51.固液火箭发动机燃~LDPE热解产物分布研究.固体火箭技术,2007,30(1):57—59.二茂铁及其衍生物的应用与研究进展.江西化工,2007(2): 8一l1.NEPE推进剂力学性能与化学安定性关联老化行为及机理.推进技术,2007,28(3):327—332.富氮高能物质BTA Tz的热分解动力学和分解机理.推进技术,2007,28(3):322—326.NGu对含RDX硝胺发射药燃烧性能的影响.火炸药学报, 2007,30(3):72-74.含硼富燃推进剂压强指数的影响因素.火炸药学报,2007, 30(3):62-64.包覆层可靠性对高燃速火药燃速测试的影响及改进.火炸药学报,2007,30(3):59—61.适应高压强的HTPB推进剂的燃烧性能.火炸药学报, 2007,30(3):55-58.湿式氧化法处理TNT红水火炸药学报,2007,30(3):48—51.重结晶降低RDX感度研究火炸药学报,2007,30(3):45—47.PYX的热分解特性.火炸药学报,2007,30(2):36—40.纳米NiCu复合粉对AP及AP/HTPB推进剂热分解的催化作用.固体火箭技术,2007,30(1):52—56.粘合剂对钨系延期药燃速的影响.含能材料,2007,15(2):I44一I47.P(E—CO—T)-N100预聚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在改性双基推进剂粘合剂体系中的应用.精细化工,2007.24(5):42】一424.2-(2一硝基苯基)吡咯烷f34:1,2】f60】富勒烯的合成.火炸药学报,2007,30(2):29~32..含ACP改性双基推进剂的燃烧转爆轰实验研究.火炸药字报,2007,30(2):17—20.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70.ChemicalPropellants&PolymericMaterials2008年第6卷第3期无定形硼粉的溶剂法提纯.火炸药学报,2007,30(2):8—12.RDX/PEG悬浮液的流变性能.火炸药学报,2007,30(2):5—7.含能复合催化剂对微烟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火炸药学报,2007,3O(2):1_4.硝胺类炸药颗粒表面包覆的研究进展.含能材料,2007,15(2):188-192.废水溶液中金属离子对O,/HO氧化TNT能力的影响.含能材料,2007,l5(2):18l一184.不同碳纳米材料的微波衰减性能研究.含能材料,2007,15(2):148-150.纯度标准物质HMX的制备及均匀性检验.火炸药学报,2007,30(3):26-29.低压下硝胺发射药燃烧性能研究.含能材料,2007,l5(2):l25一l27.离子液体催化甲苯绿色硝化反应研究.含能材料,2007,15(2):122-124.黑火药的防潮包覆技术研究.含能材料,2007,l5(2):l14一l17.一段反应时间对HMx制备的影响.含能材料,2007,l5(2):l12一l13.硝酸脲与黑索今混合炸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含能材料,2007,l5(2):109-1l1.DSC—FTIR联用研究HTPB/AP和HTPB/AP/AI体系的热分解.含能材料,2007,l5(2):105一l08.多羟基聚丁二烯的合成研究.广州化工,2007,35(3):29—31.含RDX的炸药废水0,氧化处理试验研究.含能材料,2007,l5(2):l78一l80.废水中偏二甲肼在Ni/Fe催化剂上的催化分解研究.分子催化,2007,2l(2):104—108.固体推进剂危险源的定量评估方法.火炸药学报,2007,30 (3):41-44.笼形j~(--硝基苯基)硅倍半氧烷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含能材料,2007,15(3):201—204.超细PYX的制备和性能测试.含能材料,2007,l5(3):198—200.N一甲基一2一(3一硝基苯基)utt咯烷【34:1,2][601富勒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含能材料,2007,l5(3):196—197.非线性等转化率的微,积分法及其在含能材料物理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含能材料,2007,l5(3):l93一l95.丁酮连氮水解制肼的工艺研究.广东化工,2007,34(7):19—21.3,3一二硝基一4,4一氧化偶氮呋咱(DNOAF)的热分解特性.推进技术,2007,28(4):445—448.硼在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展望.飞航导弹,2007(8):49—53. KNO3/C6H5NO3/NC点火药研究.含能材料,2007,l5(3): 209—213.工业废水中三硝基化合物的测定.山西化工,2007,27(4): 37—39.BNCP超细粒子的制备和表征.含能材料,2007,l5(3):214—216.废水中偏二甲肼在Ni/Fe催化剂上的催化分解研究.分子催化,2007,21(2):l04—108.有机含能二硝酸盐的研究进展.合成化学,2007,l5(4): 395—399.含SrCO,低燃速HTPB推进剂燃烧压强温度敏感特性研究.湖北航天科技,2007(3):4—10.四硝基并哌嗪的研究进展及在推进剂中的应用前景.飞航导弹,2007(9):52—55.声化学胺化法合成TA TB.精细化工,2007,24(10):94l一943.国外含能材料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化学通报,2007,70(8):5.82-586.超临界水氧化处理TNT炸药废水的研究.含能材料,2007,l5(3):285-288.2一(3一硝基苯基)utt咯烷[34:l,2】【60】富勒烯的合成与理论分析.火炸药学报,2007,30(3):22—25.利用ANN法预估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的密度.火炸药学报,2007,30(3):9一l5.丁三醇三硝酸酯与高分子黏合剂的相互作用.火炸药学报,2007,30(3):1-4.热分析一红外联用对PDADN热分解动力学的研究.固体火箭技术,2007,30(3):233—237.高氮含能化合物偶氮四唑三氨基胍盐的热分解研究.固体火箭技术,2007,30(3):238—242.纳米NiO/CNTs和Co3OdCNTs对AP及HTPB/AP推进剂热分解的影响.固体火箭技术,2007,30(3):243—247.双四唑盐的合成及表征.固体火箭技术,2007,30(3):248—252.二硝基吡唑并吡唑(DNPP)合成工艺研究.含能材料,2007,l5(3):205-208.钝感高能材料.v一脒基脲二硝酰胺盐的研究进展.含能材料,2007,l5(3):289—293.硝酸脲与RDX共晶炸药研究.火炸药学报,2007,30(2): 49—51.旋转填料床中O,,卜IO法处理TNT红水.含能材料,2007,l5(3):281-284.Washburn薄层毛细渗透法测定e晶型CL一20的表面能及其分量.含能材料,2007,l5(3):269—272.JMZ发射药力学性能研究.含能材料,2007,l5(3):235—239.硼氢化钠(NaBF~)在燃烧剂中的应用研究.含能材料,2007,2(31):234.碳酰肼的溶解度,溶解焓及其在溶剂中的溶解反应.含能材料,2007,l5(3):224—227.RDX粒度对改性双基推进剂性能影响.含能材料,2007,l5 (3):220—223.BNCP粒度对固体激光起爆感度和延期时间的影响.含能材料,2007,l5(3):2l7—2l9.含能粘合~IJPAMMO的合成与性能研究.含能材料,2007,l5(1):53-55.HMX,CL一20和DNTF自由基的光照检测.火炸药学报, 2007,30(2):33—35.。

氢氧一步合成过氧化氢的研究进展

氢氧一步合成过氧化氢的研究进展

Ⅰ Pd催化剂的活性组分
Pd(II) Pd(0) 胶体Pd
观点1-活性组分 Pd(II)
Catalyst
还原态和经过500 oC空气氧化处理的氧化态负载
Pd上H2选择氧化制H2O2的性质和性能
XRD phase(s) (Pd0 or PdO)
H2-to-H2O2 oxidation H2O2 yield(%) H2 conversion(%)
Oxidation of H2 to H2O2 (at 22 oC)
H2 conversion(%)
H2O2 Selectivity (%)
41.8
30.3
16.4
17.6
43.0
26.5
18.5
16.8
21.1
56.1
20.3
0.0
28.2
47.3
18.5
0.0
Fist-order apparent rate constant for H2O2 decompositon (at 22 oC),ka*10 4(min)
A.G. Gaikwad et al.,J. Mol.Catal. A: Chem,2002, 181: 143
观点2:活性组分 Pd(0)
催化剂的还原处理对H2选择氧化制H2O2反应的影响
Catalyst
5% Pd/α-Al2O3 Reduced 5% Pd/α-Al2O3 2% Pd/5% Fe2O3/Al2O3 Reduced 2% Pd/5% Fe2O3/Al2O3
Decomposition of H2O2:0.2 g catalyst,6 ml H2O2 (5 wt%).)
V. R. Choudhary et al. Catalysis Letters, 2002, 83: 3-4, 23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化工www.gdchem.com2019

年第

1期

第46卷总第

387期

• 112 •

过氧化氢法制备环氧丙烷的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李晓春,彭炎兴,姜聪,王书华

(湖北鑫统领万象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襄阳)

[摘要

]介绍了在制备环氧丙烷的过程中使用的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各种催化剂的优缺点。

[关键词]环氧丙烷;双功能;催化剂

[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865(2019)01-0112-01

Research Progress in

Catalyst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Propylene Oxide by

Hydrogen Peroxide

Li Xiaochun, Peng Yanxing, Jiang Cong,

Wang Shuhua

(Hubei Xing Tong Lin Wan Xiang Technology Company, Xiangyang ,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atalysts used in the preparation of propylene oxide was introduced at the same tim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catalysts were analyzed.

Keywords: propylene oxide: bifunctional;

catalyst

有高活性氧化基存在的环氧丙烷在当今的化学工业中占据了 主要地位,这种化学品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得到多种的有机化学

产物,

比如合成聚氨酯泡沫塑料、树脂和丙二醇【叽环氧丙烷在

世界范围内的年产量约为750万吨,

同时在以每年4 %〜5%的比

例上涨。

合成环氧丙烷最直接的方法是丙烯和氧进行直接氧化

然而如何安全、少污染的合成环氧丙烷依旧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课 题【2】。目前环氧丙烷的制备方法主要是氯醇和有机物的过氧化氢法 但这两种方法都有致命对的缺点。对于氯醇法来说,在合成过程 中产生大量废水,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而过氧化氢法会在制 备环氧丙烷的过程中产生苯乙酸和异丁烯,这两种副产物会严重 影响生成环氧丙烷的速率,进而导致环氧丙烷的产率降低⑶。在过氧化氢法制备环氧丙烷的过程中,多相催化剂可以代替 钳催化剂⑷。钮相催化剂回收较难、其热稳定性不优,生产成本 较高;而多相催化剂具有显著的优势,其结构简单、价格廉价、 催化剂易与产品分离、催化剂损失少,提高了催化剂的重复利用 率⑸。因此在直接制备环氧丙烷的过程中,寻求高活性、高选择 性的催化剂变的迫不及待。1TS-1催化剂Taramasso等人首次合成了钛硅石-l(TS-l).并使用了多种合 成方法得到了优良的溶胶,使用过氧化氢作为额外的氧化剂。目 前工业上获得过氧化氢是使用负载Pd或Ni的非均相催化剂从蔥 醍中制备获得,但该制备方法成本较高是由于使用了有毒溶剂并 且需要较高要求的净化方法同时导致操作过程花费较高。上述这 些问题导致了 H/O?的市场价格过高进而导致了环氧丙烷的成本 升高,因此寻找出制备出02的廉价方法变成了最紧迫的问题。 HPPO方法刚好解决了这一紧迫的问题,在该种方法中氏02 —步 可获得即通过蔥醍路线在一个分离的反应器中生成出0“然后将 其输送到下一反应器,发生丙烯环氧化反应。虽然说HPPO方法 是对以往的环氧丙烷合成方法的改进,但HPPO方法需要使用两 种不同的催化剂和反应器。目前对于该方法的改进是开发一种非 均相催化剂,其即可以实现出和02合成H2O2又可以实现丙烯环 氧化工艺,实现一种功能性催化剂在同一反应釜中同时高效的催 化两种反应。2双功能催化剂研究表明负载Pd⑹或AN】纳米粒子(NPs)的催化剂有利于 H2O2的生成。Hayasahi等人探究表明⑻,以二氧化钛作为载体, 在其上负载Au纳米粒子可以即催化丙烯环氧化反应又可以催化 h2和02生成H2O2的反应,同时该种催化剂又有高的气相选择性, 特别是在纳米Au粒子的平均直径在2至5 nm之间。然而同其他 催化剂一样,该种Au-TiO2催化剂也存在失活的现象,它的催化 活性随时间的变化出现较大幅度的降低⑼。因此,如何提高 Au-TiO:催化剂的活性,成为了当下最迫切的问题。Yap人研究表 明【⑼,在Au-TiO:中,当Au的平均粒径在1〜2 nm之间其催化剂 的活性最强,这些结果与Lee等人报道的结果…致。LeeZ还发现 直径为1 nm时的纳米Au催化剂的活性最强。此外,tsubaki等人 研究表明,负载Pd和Au的催化剂也能在气相中从原位生成的 H2O2中生成PO,这表明Pd与Au结合具有许多好处【叨。然而, 由于P0的高选择性,想要达到预期的目标是很有可能的,但丙 烯转化率在8%以下。为了提高催化效果,在混合物中加入氢气与氧气适当的提高 氢气与氧气的占比,但氢氧混合物的可燃性范围较广,氢浓度在

3.8%至95.5%之间时就会发生爆炸所以需要采取更多的预防措

施。考虑到以上问题

,有以下两种方法可以在增加出和

6的含

量的同时,使反应保持在非爆炸状态下

一种是使用毛细管微通

道另一种是采用超临界条件。第一种方法是在微型反应器中,在 保持氢氧混合物的浓度在爆炸极限之下的前提下,可以增加中间

产物的生成。第二种方法是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可能会成为替 代品,这是由于它独特的特性例如在超临界条件下

CO?、出和

O?在所有比例下的均具有相容性,甚至在亚临界条件下会有更高

的相容性可以降低有二氧化碳的存在下氢气与氧气混合物的可燃 范围。利用这些优点,Chen等人研究了超临界介质中出和6合

成HQ?的反应,当使用了 Pd和PdPt-TS-1

催化剂时可以获得较

高的产率。另外在Ts・l的催化作用下,以ScCo2作为溶剂对H2O2

作用下的丙烯环氧化反应相比于传统的反应条件选择性更高,这 一反应也有被研究也有报道小】

考虑到ScCo2介质中H2O2的高产率和在安全条件下的环氧化

反应的高选择性,在这些条件下,

利用原位生成的出02进行丙烯

环氧化来提高P0的产率。从这个意义上讲,在

ScC°2为介质中

以PdPt-TS-1做催化剂【心习取得的良好的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 优越性。此外PdPt-TS-1催化剂,在混合物存在下

HQ?直接合成

反应中也显示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另一方面,

Pd-TS-l催化剂

中加入少量Au对于生成PO是不利的,但是

Au的加入又可以增

加对丙烷的选择性。考虑到在合成H2O2过程中的高选择性而言, 研究在ScC02介质使用PdAu-TS-l

催化剂直接合成P0

的最佳反

应条件是有意义的。

在目前的研究中,有几种基于TS-1为载体Au和

Pd(Au)NP

为催化剂的双功能材料已经被制备得到,他们对在出

02(由出与

02反应生成原位)作用下丙烯环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也进行了研

究。这种催化剂能够进行一点两步的连续反应。其中金属NPs催

化出0?的形成同时它也可以用作TS-1

纳米晶体催化丙烯环氧化

过程中的氧化剂。也有学者考虑过在反应过程中为了寻求增强和

优化直接PO合成的选择性,在超临界CO?溶剂中加入其它共溶 剂。通过连续再生进行催化剂稳定性研究的过程中对于双功能催

化剂的物理化学改性,是通过使用表面酸性抑制剂和减少H2O

2

稳定剂来改变Pd和Au NPs

的组分数。

这种双功能的催化剂已经被成功的研发岀,

但其具有一个很

明显的缺点即价格远高于其他种类的催化剂。因此寻求降低催化 剂的价格成为了当前急需攻破的难题,同时开发新型的可以有效

替代该种催化剂的催化剂也变的迫在眉睫。

(下转第105页)

[收稿日期]

2018-10-16

[作者简介]李晓春(1993-),女,甘肃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