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需天人相应
分析《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分析《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众所周知,《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其中蕴含的道理倍受推崇,在很多的领域与学科都渗透着其思想内涵。
尤其对于中医学科来说,无处不体现了其思想内涵对于医学态度,医学方式,医学理念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想使得中医养生学发扬光大,就有必要从周易理论视角去审视,去探析,争取找到两者的切合点,发挥《周易》对于中医养生学的指导作用。
文章主要关注了三个方面的联系:其一,“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四气提神”;其二,以“居安思危”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 防微杜渐”;其三,以“潜龙勿用”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不妄作劳”。
1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四气提神”《周易》中的核心思想是“天人相应”,其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对于人类来说,自然界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自然界来说,我们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就要遵守自然法则,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才能够实现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中医养生学创造了自己的理论,即“四气提神”。
中医巨作《内经》依据自然界四季变换规律,认为在春季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在夏季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在秋季要“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在冬季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由此实现养生,保证身体健康,精神愉悦。
这充分体现了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也正是《周易》中天人相应在医学养生领域的具体表现。
2以“居安思危”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 防微杜渐”《周易》中也一直在倡导“居安思危”的理念,表现比较明显的在两个章节:其一,《系辞下》记载“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也就是说小善不行,就不会得以荣誉满身,做以下小的坏事,日积月累,竟会造成大罪。
中医四季养生

中醫养生贵在按时
中医养生讲求人与自然、环境、社 会的和谐统一,尊重人体固有的生命 节律,并通过形神统一、动静结合、 劳逸结合等具体养生的理论与实践, 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故养生贵在按 时,按时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才能达 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按时七处
• • • • 按時吃飯 按時休息 按時鍛煉 按時體檢 •按時睡覺 •按時喝水 •按時如廁
山楂
—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活血散瘀作用
• 常用养生方:①免疫力低下、亚健康类型的人:生山 楂3个(相当于中药饮片山楂片9^-12片),大枣10枚, 黄牛肉5OOg,猪蹄250g,鱼即鱼一条(3-4大),加水 1.5~2L的冷水,用紫砂锅慢火炖8-12h而成。此汤 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有益的氨基酸和胶原蛋白,可 补益人体的气血,尤其补益人体的元阳之气,此汤 三锅下肚,脸色红润,长期服用,可延年益寿。② 高寇脂血症:山楂、玉米须各15g,水煎代茶。③消 化不良、纳呆食减、口臭:薄荷Sg,山碴6g,香3g, 白豆范1.5g,共制粗末,以沸水冲泡,代茶饮。
枸杞子
一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作用
• 注意事项:本品滋阴润燥、故大便澹薄者慎用。 • 常用养生方: ①结肠炎、习惯性便秘:构祀子15g}山药15g, 小米适量熬成构祀山药粥,每天早上服 ②目赤生翁:鲜拘祀子适量,捣汁服,另每日用 汁点眼3~5次 ③劳伤虚损:枸杞子150g,干地黄、天门冬各 5Og研细末蜜和作丸,每日9g,每日2次。
知行并重的生活观
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华文化最优秀的内容 之一.以中医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为内容,夹 带着儒、道、佛家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有中医、中药、饮膳、易经、儒家、道家、 内丹、武术、房中、导引、按摩等等。博 大精深,叹为观止,确是一棵充满勃勃生 机和浓厚神秘色彩的东方智慧之树。
中医养生特点

中医养生特点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特点,希望对你有用!中医养生特点(1)适度中医养生学讲究适度,认为养生者只有有所节制,保持适度,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效果。
例如,中医养生学认为,七情不能波动过大,要注重调摄;人体不能过于劳倦,劳动时要注意劳逸结合,房事不要过于频繁。
(2)持之以恒中医养生学认为养生贵在坚持,养生不能三心二意,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时间久了,“水滴石穿”,自然能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3)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对于养生,不能一刀切,没有绝对永恒的养生之道,它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
中医养生学注重养生的变通性,认为养生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
(4)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
(5)天人相应中医养生学非常注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在认识人的生命、健康时往往同自然规律相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6)用于日常生活中医养生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中医养生学主张将养生寓于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去,让人们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进行养生。
女人中医养生法1、保持身心舒畅多吃胶质食物肾精足,衰老慢中医常说“肾主藏精”,“精”相当于人体的固定资产。
肾为先天之本,也就是说,这笔固定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父母给的,所以有的人天生肾精足,好比“富二代”,有的人则天生孱弱。
无论穷富,都要节约,若挥霍无度,都会肾虚。
说到“肾虚”,很多男人会主动给自己扣上这顶“帽子”,但其实,肾对女人也尤其重要。
女性肾虚的表现很多。
肾阴虚可以有失眠多梦、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头晕耳鸣、经少甚至闭经等症状,舌红少苔,脉细数。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中医养生,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医学智慧。
它强调预防为主、整体平衡、个体化调理,注重调养身心、保持健康。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贯穿于人类生命的各个层面,全方位地促进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食养、运动、情志养生、药补以及预防为主等方面探讨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
食养:呼应天人相应的思想中医强调饮食养生的重要性,准确的饮食可以改善人体的脏腑功能,调整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
中医食疗注重药食同源,强调根据个人体质、季节变化、病症特点来进行科学的食疗调理。
例如,进食寒凉的食物可以祛火降温,如绿豆、西瓜;而进食温热的食物能够温补阳气,如姜、葱、羊肉。
因此,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在于“食补先于药补”,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来达到健康养生的目标。
运动:调动人体气血活动中医认为人体的运动是通过气的活动来实现的。
针对不同人体状况,中医提倡适度的运动,强调个体化调理。
传统的中医养生方法广泛应用于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传统养生形式中,通过运动来调动人体的气血活动,达到促进循环、通畅经络、强身健体的效果。
此外,中医还提倡根据个人体质和气血状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避免运动过度或运动不足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情志养生:调节人体的心理状态中医养生注重情志调节,将人体的心理状况放在健康的重要位置。
情志对人体的影响是巨大的,愉悦的情绪能够舒缓人体,减轻疾病;而抑郁、忧虑等负面情绪则可能诱发疾病。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在于保持心情稳定、舒畅,通过调整情绪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实现身心健康的目标。
中医还提倡个体化的情志养生,如音乐疗法、精神调摄等,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喜好来调节情绪,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药补:纠正身体的不平衡状态药物在中医养生中起到纠正人体内外环境的作用。
中医药强调辨证施治,根据个人体质和病症特点来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中医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药物调补来纠正身体的不平衡状态,促进人体康复。
阐述天人相应学说四时养生方法的内容 (2)

阐述天人相应学说四时养生方法的内容摘要: 人们生活在自然界中,同时也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
自然界的复杂变化,也必然会影响到人体的各个方面。
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二者是相互授受同应的。
人和自然界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人只有依赖顺应自然,才得以生存。
掌握四时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详细阐述了自然规律与人们养生的关系,可以为我们制定健全的养生计划指明方向。
关键词:天人相应四时养生四时变化营养保健人是天地之气的产物,生存于天地之间。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又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人体受自然界的影响也必然相应地发生生理或病理上的反映。
比如,自然界的一年中有春温、夏暑、秋凉、冬寒的四季气候变化,人体受它的影响,也随之以不同的生理功能来适应。
一、四时变化规律对人体的影响一年之中,夏为阳,冬为阴,春季阳升阴降,秋季阴升阳降。
人体阴阳在一年之中也有升有降,这种升降是随自然界阴阳升降同步进行的。
因此人体春天阳气开始升发,至夏天阳气最盛,秋天阳气降而阴气升,冬天阳气沉伏于内,阴气最盛。
故人体夏季脏腑功能旺盛,阳气发散,阴液易耗,冬季脏腑功能减退,阴气凝结,阳气易损。
1、1季节变化规律在中医的古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春三月……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即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
人体生命活动的四时变化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与自然界运动变化相一致。
1、2四时五行之气与五脏的关系“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冬者,水始治,肾方闭”。
春天是草木开始升发的季节,木当令,在人体,肝脏相应而生气萌动;夏天是火,是火气开始当令的季节,人体内与之相应的心气才开始生长;秋天是金,金气开始当令,在人体内与之相应是肺脏,肺脏属金,与秋令收杀之气相应;冬天是水,水气开始,在人体内与之相应是肾脏,肾气开始闭藏。
中医养生保健之精神养生法精神养生

中医养生保健之精神养生法精神养生中医养生保健之精神养生法精神养生精神养生法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以达到形神高度统一,提高健康水平。
所谓“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历来养生家把调养精神作为养生寿老的基础,目前可行的主要的精神养生的方法是清心静神和怡养情志。
3.1.1清心静神清心静神,即保持心神清静,合理地用神。
而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是思想的清静,需要修炼才能够达到。
因为神气清静而无杂念,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
我们提倡的清心静神主要是心神不妄动,用而不过,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不可见异思迁,想入非非,从而能专心致志地工作和学习。
近些年来,思想清静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
生理学研究证实,人在入静以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恢复到儿童时代大脑电波的慢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指标得到了“逆转”。
社会调查发现,凡是经过重大精神挫折和思想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摄,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明显的增加。
所以,只有经常保持思想清静,调神养生,练习气功,才可以有效地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有益身心健康。
清心静神,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少思寡欲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欲的嗜欲。
少私寡欲这个词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中。
中医学认为,妄思嗜欲出于心,嗜欲不止则会扰动精气,无助于健康长寿。
这是因为私心太重,欲望太高或太多,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
如果能减少私心和欲望,从实际情况出发,节制对私欲和对名利的奢望,则可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地坦然,心情舒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那些高寿的老人,他们尽管满头银丝,但依然面色红润,精神矍铄。
中医理论中的四时养生讲的是什么?

中医理论中的四时养生讲的是什么?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此处的“道”,就是养生之道。
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在于能否懂得养生之道,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中医养生继承了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
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
主张“正气为本”,提倡“未病先防”,强调辨证思想。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如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求人们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四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
正如《灵枢·本神》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国养生的一大特色。
一、四时养生的理论基础(一)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中医学的经典巨著《黄帝内经》认为人是“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说明人体要依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同时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
这与现代科学认为的生命产生的条件,正是天地间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
“天、地”,古人是指整个自然界而言,“天地一体”就是说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中医养生

3、清静养神,真气从之 神是生命的主宰,神能御气,只有在神的正确 指挥和协调下,人体的正气才能保持和顺调达, 《素问· 移精变气论》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因此只有清静,精神方可得以养藏,清静养神则正 气调和。用神而不躁动,则精神内守,用神而不耗 神,则真气从之,精气充足,邪气不能侵犯,病无 由所生,则生机勃勃。 4.慎避邪气,正气安和 中医一方面强调内在正气的主导作用,同时也 不忽视邪气的致病作用。邪气侵犯人体,必然引动 正气抗邪,从而会扰乱脏腑组织功能,耗损人体精 气。因此,养生强调”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二)、天人相应
1、积极主动,顺应自然 《吕氏春秋· 尽数》说:“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 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 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 寿长焉”。指出人应该主动调摄,与自然界的四时、 节气、昼夜、地理环境等变化规律相和谐,做到趋 利避害,就能长寿。 2、协调内外,调内为主 《本草椼义》中讲: “夫善养生者养其内,不善 养生者养其外。养外者实外,以充润悦泽,贪欲恣 情为务,殊不知外实则内虚也。善养内者,使脏腑 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饮食常适其宜”。它强调以 养内为主。《册府元龟》说:“内外相养,形神交泰, 六疾不生”。因此,养生要遵循调内为主,内外相 养的原则。
养生,中医又称之 摄生,养有保养、护养 之意,生即人的生命, 养生即护养人的生命。
养生的根本目的是 保持健康长寿,养性延命。 为达到这一目的,要依靠 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一、是依靠社会,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二、是依靠医学,发挥健康咨询、养生指导、防 治疾病的作用; 三、是依靠每一个社会成员,发挥个人主观能静,是对事物动态表现形式的高度概括,诚如 《类经附翼· 医易》所说: “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动与静,不可分割,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在绝对 的运动中包含相对的静止,在相对的静止中又蕴伏着绝 对的运动,并以此形成动态平衡。中医学吸收了古代哲 学对动静的认识,并赋予生命科学的内涵。首先,动静 是生命变化的依据。任何生命活动都是在动静的动态平 衡中产生的,绝对的动使生命持续,绝对的静则生命终 止。即《素问· 六微旨大论》说: “成败倚伏生乎动,动 而不已,则变作矣……不生不化,静之静也……出入废则 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 壮老矣;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 无器不有”。升降出入是宇宙万物自身变化的普遍规律, 人体生命活动是顺应万物的自然之性处于动静互涵的发 展变化之中。其次,相对的动静是人体生理表现的两种 形式。人体的生理概括而言就是阴精与阳气的功能表现, 是相对的动静。阴精主静,是人体营养根源;阳气主动, 是人体机能的根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需天人相应
天气转凉,注重养生的人开始忙起来,各种进补秘方也满天
飞。在中医养生“火热”的话题中,不难发现,真正能把握养生之道的并
不多,有的认为进补就是养生,其实不然。那么,到底该如何进行养生呢,
中医养生又有何原则和方法呢?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王祚邦指
出,顺天守时是中医养生的最高准则,养生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顺应人体
规律,做到天人合一。而选择养生方法时,也一定要从顺应自然与适合自
己这两个方面考虑,做到天人相应的境界。 王祚邦指出,中医认为,
人生活于自然环境中,外在的环境时刻都给人以影响,人必须根据自然界
的阴阳消长,寒暑往来等变化,主动地与之相适应,避免和消除它对人体的
不良刺激,才能不生疾病,保持健康,延年益寿。人体与自然的这种同步变
化,古人称为“天人相应”。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阴阳四时
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四气
调神”,顾名思义,就是说要根据一年四时之气的不同特性来适时调整人
的活动和意志,其核心内容是强调一个“从”字,即强调人的生活起居和
精神意志活动要顺应四时之气,使人体之气与自然四时之气保持一致和
协调,使生命活动在自然界的轨道和程序中运行,从而达到保护精气、养
护生命的目的。其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顺时养生的主要原则,
而顺应自然、“天人相应”具体的养生方法表现在:
◎起居
睡眠时间应随季节改变
春季要晚睡早起,散开头发,松缓衣带,从容不迫地散步,使气机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