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天人相应学说四时养生方法的内容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篇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篇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篇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而成,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样随时影响人体。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四季养生知识,希望对你有用!四季养生法则养生学认为,任何生命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提供一个适宜其发展的生存环境。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人的生命活动本源于自然界的阴阳,人的各种生理活动都与自然界阴阳四时的变化密切相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指要顺应季节的变化,春夏之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保养阴气,以增强人体对外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意思是说,万物的生长都要顺应一年四季阴阳的变化,所以真正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会根据“天人合一”的道理,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顺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只有顺从天地造化,不与自然规律相违背,才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正常地运动发展。

有些人可能会产生疑问:春夏季节天气逐渐变得炎热,人体阳气也处于相对较旺盛的时期,为什么还要养阳?秋冬季节天气逐渐变得寒冷,人体的阳气也由旺盛转向收敛,为什么还要养阴?其实,春夏两季气候转暖而渐热,进而会影响到人体,人们在感到暑热难耐时,其身体的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机能大量消耗阳气,从而调低自身温度来抗暑热,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另外,天热时人体容易出汗,这也会大量消耗阳气,汗虽为津液所化,其性质为阴,但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谓之“阳加于阴,谓之汗”,即汗的生成,必须有阳气的参与才行。

同样,秋冬时节气候转冷而渐寒,人们也会感到寒冷,首先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机能大量调动阳气,以调高自身温度来抵御严寒,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另外,秋冬季节阳气入里收藏,中焦脾胃烦热,阴液易损,因此要养阴。

老中医:顺应四时,天人相应

老中医:顺应四时,天人相应

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转变,注意增减衣服,调整生活起居,以相适应,这已为人所共知。

但对顺应一年四时之变,在生活起居之中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神情志,却鲜为人知。

顺应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摄精神,顺应自然,以收却病延年之效,其含义甚深。

《黄帝内经》中的《四气调神论》早就提出了顺时养生法的理论。

《四气调神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若将上面的原文译成白话文,更可进一步理解春、夏、秋、冬四时的情志养生方法。

春天三个月,是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

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

人们可以晚点睡觉,早些起床,并到庭院中去散散步,把头发披开,放松形体,使情志生机盎然。

在春天只能让情志生发,切不可扼杀,只能助其畅达,而不能剥夺,只能赏心怡情,绝不可抑制摧残。

这样才能使情志与“春生”之气相适应,符合春季保养“生”之机的道理。

夏天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

天气与地气上下交合,万物成熟结果。

人们可以晚睡早起。

不要厌恶夏日炎炎,应保持情志愉快不怒,如含苞植物开放成秀,使体内阳气宣泄,向外开发。

这样才能使情志与“夏长”之气相适应,符合夏季保养“长”之机的道理。

养生最高境界:顺应四季、四时,天人合一!

养生最高境界:顺应四季、四时,天人合一!

养生最高境界:顺应四季、四时,天人合一人来源于自然。

人类的活动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顺天应时,天人合一。

如此则气血运行畅达,健康长寿自然而来。

人和树木是一样的。

秋天的时候,分布在树枝上的营养开始向根部收了。

秋末,枝叶相对处于营养不足的状态,树叶就会逐渐变黄、掉落。

冬天,树枝上的营养藏于树根,树木完全停止生长,处于休眠状态。

到了春天,营养又从根部开始向树枝走。

但因里边的营养向外发,外边还没有准备好条件,就会长出一个芽。

夏天,所有的营养都到外面来了,所以枝繁叶茂。

而秋分一起,营养成分又开始从外面向里面收了,树叶又开始变黄脱落。

总之,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发、夏长、秋收、冬藏这么一个自然规律。

我们人除了整个生命周期有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四个阶段与自然界的四季相似外,在一年里受四季影响也十分明显。

一年四季之养生春天,人体的气血从里向外走,内里气血相对不足。

所以春天人容易困倦,常常睡到半夜就醒。

这是因为肝阴不足。

把人的气血从里向外调动的主要脏器是肝,所以中医认为春气与肝气相通。

春天养生需要注意的是早睡早起。

《黄帝内经》讲道: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早睡有助于阴气闭藏;“广步于庭”就是经常到外面去走一走,接触一下大自然那种万物生发的感觉,与自然界构成一种和谐状态。

春天是一个生发的季节。

中医说,五脏里肝有抒发的作用,它可以让你的气血往外走。

肝喜调达而恶抑郁,所以春天一定不要郁闷,一郁闷肝气就要受到影响。

春天由于气血向外走,肝血不足,应注意养肝,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发病食物,如笋、鸡、动物肝脏等。

笋性寒、滑利耗气。

人有痼疾,其气多虚,食笋后更虚,易引发咳嗽、哮喘、咯血等病复发。

鸡能动风助肝火,肝能补肝,春季正值肝阳上升时节,食肝和鸡易引起肝木偏亢,导致慢性肝炎及高血压等病复发。

可多食些柔肝养肺的食品:如荠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脏通血脉;山药,建脾补肺;淡菜,滋肾养肝;银耳,润肺生津、养阴柔肝;燕麦,益肝和脾,能补虚损、止虚汗、降血脂。

天人相应的四时规律

天人相应的四时规律

天人相应的四时规律*导读:在先秦诸子的典籍中,记载了很多有关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萌芽,及至《内经》时期,对其进行了系统总结。

在天人相应在先秦诸子的典籍中,记载了很多有关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萌芽,及至《内经》时期,对其进行了系统总结。

在天人相应学说的指导下,《内经》从医学角度讨论了养生问题,并以四时五脏阴阳为理论基础,深刻地论述了四时养生的作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故四时养生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受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样随时影响人体。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脉等组织的机能活动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

古人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上创造了科学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四时阴阳规律是万物由生而死,由始而终的根本法则,顺应它,就会健康无病;违背它,就会患病夭折。

因此,根据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加以调摄,即所谓顺时气而善天和,就能预防疾病的发生,延长寿命的时限。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春夏秋冬,四时交替,太阳升落,月落盈亏,暮去朝来,花开花谢世界万物都在按自己的规律不停地运动着。

各种生物也随着季节,昼夜地循环交替显示出节律周期,这个定时节律称为生物钟。

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活动与自然界的时间过程的周期变动是同步的、统一的。

顺应这种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就能保持体内外阴阳气的协调,使人体机能正常同步进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三月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秋三月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即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要养收气,冬养藏气。

人体生命活动的四时变化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与自然界变化运动相一致。

不仅如此,昼夜变化节律也与四时相应,《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指出: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根据这一原则,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中,就必须做到顺应四时气候以调养五脏之气,即春养生,顺应春季阳气的生发以舒肝气;夏养长,顺应夏季阳气的旺盛以养心气;秋养收,顺应秋季阳气的收藏以养肺气;冬养藏,顺应冬季阳气的闭藏以养肾气,维护人和自然的统一,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例如,春为万物更新之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时人体之阳气也应顺乎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这一原则应具体贯穿到饮食、运动、起居、防病、精神调养等各个方面。如在饮食方面,宜多食能温补阳气的食物,李时珍《本草纲目》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杂和而食”。在精神调养方面,《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以使志生”,即在春天要让自已的意志生发,而不要使情绪抑郁。夏季养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时机体最易受风寒之邪侵袭。此外,还要防湿邪侵袭,因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伤脾胃阳气。因此,元代养生家邱处机主张夏季饮食应“温暖,不令太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养老寿亲书》也告诫:“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秋冬二季自然界阴气转旺,人体的阴气亦外盛而内虚,秋季以燥为主气,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因此秋季养生的关键是防燥护阴。冬季养阴着眼于藏,《黄帝内经》指出:“冬三月,此为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中医养生学——四时养生

中医养生学——四时养生

中医养生学——四时养生因时养生,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

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国养生学的一大特色。

第一节因时养生的原则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易·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

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直接影响万物的荣枯生死,人们如果能顺从天气的变化,就能保全“生气”,延年益寿,否则就会生病或夭折。

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简要告诉人们,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为万物之根本。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乃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的养生之道的关键。

所谓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

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建立在阴阳互根规律基础之上的养生防病的积极措施。

正如张景岳所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古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

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其阳,以致秋冬多患病泄,此阴脱之为病也。

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度伤此阴气,以及春夏多患火症,此阳盛之为病也”。

所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寓防于养,是因时养生法中的一项积极主动的养生原则。

二、春捂秋冻春季,阳气初生而未盛,阴气始减而未衰。

故春时人体肌表虽应气候转暖而开始疏泄,但其抗寒能力相对较差,为防春寒,气温骤降。

此时,必须注意保暖,御寒,有如保护初生的幼芽,使阳气不致受到伤害,逐渐得以强盛,这就是“春捂”的道理。

秋天,则是气候由热转寒的时候,人体肌表亦处于疏泄与致密交替之际。

中医关于“四时养生”之道简介

中医关于“四时养生”之道简介

中医关于“四时养生”之道简介(一) 四时养生概述日月星辰,四季更替,花开花落,气象万千。

一年之中,四时阴阳,变化无穷,形成了自然界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中医学认为,天人合一,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就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

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

《灵枢·本神》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说:“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

只有人和大自然和谐同步,生命的节律才能有序,才能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

故而《黄帝内经》云:“逆之则在灾害生,从之则病疾不起”。

四时养生,顺应自然才能求得平安。

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春天,气候温暖,万物萌生,草木开始发芽,动物也从蛰伏状态逐渐开始出来活动。

自然界阳气生发,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此时,人体也察从春阳生发之机,气血从脏腑内部更多地趋向体表,毛孔开始逐渐张开,脏腑内部气血相对减少,这时候供应脑部的气血就显得相对不足,往往会出现昏昏欲睡的“春困”。

中医认为,“肝气旺于春”,春季养生要顺应肝之生理特性,在精神调养上宣畅开朗,生机盎然,不应抑制和肃杀,要力戒暴怒,做到胸心开阔舒畅。

精神情志与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可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局而。

夏天,烈日炎炎,雨水充沛,万物茂盛,动物活跃,植物葱笼。

此时自然界阳气旺盛,呈现出一派繁荣茂盛的景象。

人体的气血也由脏腑更多地输布到体表,使得脏腑气血相对亏虚,脏腑气血的濡养不足,功能也随之减弱。

就容易受到寒邪侵袭,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心脏功能减弱,则摄血力减少,血压偏低,人会出现头晕头昏的症状。

中医认为,“心气旺于夏”。

因此夏季要重视心肺的调养。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黄帝内经是一本养生的书籍,这本书籍详细的介绍的中医养生的方法,黄帝内经体质养生法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养生方法,讲究根据人体的不同的体质来养生,对症下药,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希望有所帮助!《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是“天人相应”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应用。

它认为,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免衰老和疾病的发生。

“四时养生”是《黄帝内经》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养生经验后提出的,它强调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

“顺四时而适寒暑”是中医养生理论中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对于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实践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四时养生”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命题。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与天、地、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乎自然规律。

庄子进一步提出:“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万物循生”(《庄子天运》),他认为养生保健不仅要“顺乎自然”,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规律,按自然规律去保健养生。

《黄帝内经》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提出了“天人相应”学说,认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之中,其生命过程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一切生命活动均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日月运动、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春夏秋冬四季是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征象,又是阴阳升降、寒暑更迭的标志,对自然界万物的影响尤其重要,正如《易经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中,古人观察到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是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阐述天人相应学说四时养生方法的内容
摘要:阐明天人相应四时养生在我们日常养生保健活动中具有重要指导性作用。

人类生活于天地之间,生命活动规律与自然规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在养生保健时不仅要“顺乎自然”,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规律,按自然规律去保健养生。

本文详细阐述了天人相应四时养生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四时变化以制定更有利于我们健康的养生计划。

关键词:天人相应四时养生四时变化保健
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乃“天人相应”的思想。

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

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四时变化与人体的关系
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

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1、1 四时与情志
人的情志变化是与四时变化密切相关的。

所以《素问》有“四气调神”之论。

《黄帝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者,随着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这就明确告诉人们,调摄精神,要遵照自然界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才能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

1、2 四时与气血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津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腠理开故汗出……无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这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向于表,故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阳气收藏,气血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

1、3 四时与脏腑经络
自然界四时阴阳与人体五脏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关系。

故《内经》有“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之治。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指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说明经气运行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所以,要根据四时变化,五行生克制化之规律,保养五脏,进行针灸保健治疗。

1、4 四时与发病
四时气候有异,每一季节各有不同特点,因此除了一般疾病外,还有些季节性多发病。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往往与季节变化
和节气交换发作或增剧。

掌握和了解四季与疾病的关系以及疾病的流行情况,对防病保健是有一定价值的。

二、天人相应四时养生
自古以来,人们都希望健康,更渴望长寿,古人在探索养生之道时总结出:人生活在自然界,就是自然人,就要顺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即要求人们顺从、适应自然季节时令、日月星辰运动的阴阳变化规律,并运用相应的养生方法来防病抗衰的养身方法就是四时养生。

2、1 春季养生
《黄帝内经》上说:“春三月,此谓发陈。

”意思是说,春季的三个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

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

根据天人合一的理论,这个季节人们应该早睡早起,衣着宽松,适当的散步,使精神轻松愉快,保持体内的生机。

不要过分劳累或发脾气。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籽。

所以春天是一年中最关键的时刻。

春季养肝:古人云,春应在肝。

春季人体的新陈代谢与肝脏关系极大。

肝禀风木,中医认为,春季肝气随万物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春季养生宜保持思想的清静,尽量避免情绪过于激动而影响思想清静,情绪过度刺激人使五脏之气平衡协调的关系受到破坏,肝主惊,惊则气乱。

其次是进行适当的活动,如散步、慢跑、体操、太极等。

春回大地,万物生长,阳春三月,欣欣向荣,在这黄金的季节里,自然使人心情舒畅,应该早点起来,到户外去锻炼,活动活动身体,吸收新鲜空气,呼出体内的二氧化碳,这对提高身体素质,延年益寿,是大有好处的。

2、2 夏季养生
《黄帝内经》上说:“夏三月,此谓蕃秀。

”夏季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上下交合,植物开花结果。

因为夏季属火,五脏中对应的是心,心火克肺金,所以在夏季,人们可以适当地多吃些辛味的东西,少吃苦味的东西,有助于补益肺气。

夏季人体阳气外浮,内部阴气暗伏,人们不适合在夏季吃太过寒凉的食物和饮料,否则易于损伤脾胃,引起腹泻。

夏季气候炎热,出汗多,最容易丢失津液,需适当食用酸味食物。

一方面多食如西红柿、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芒果之类果品,它们的酸味能敛汗止泻祛湿,既可以预防因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

另一方面在菜肴中加点醋,醋酸还可以杀菌消毒,防止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夏季饮食菜肴宜稍咸:炎热的夏季,人体出汗多,所以在饮食方面,宜食用调味稍咸的菜肴。

一来可以及时补充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二来可避免因出汗过多而出现的虚脱。

2、3 秋季养生
《黄帝内经》上说:“秋三月,此谓容平。

”意思是说自然界的万物经过一个夏季的生长已趋成熟,处于一种丰硕、从容、平静待收的景象。

这个季节,天高风急,地气清肃。

秋季主收,要收敛自己的神气,不要使神志外弛,借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因为秋季属金,五脏中对应的是肺。

秋季要顺应收的养生之道,否则就会损
伤元肺气,在冬天容易患肠道疾病。

因为人体经络中的肺经与大肠经紧密相关,互为表里,被中医视为相同的系统。

肺病会累及大肠,大肠有病则会影响冬天人体储存精气的功能。

秋高气爽,湿气减少,气候变燥。

此时适宜吃些养阴润燥、滋阴润肺的食物,应在饮食方面进行调节,多食用滋润的食物,多喝粥,如百合粥、杏仁粥、贝母粥,也可适当选用芝麻、香油、桑叶、菊花、芦根等辛凉和津润燥之物等。

2、4 冬季养生
《黄帝内经》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

”意思就是说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

冬季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

衣着应渐暖舒适、利于气血通畅为原则。

因为适体的衣服有如养生之妙药。

在冬季饮食上应以保阴潜阳为原则。

主张进热食,并给予温补阳气类膳食,故多选用羊肉、狗肉、虾、韭菜、麻雀蛋、木耳、龟等食物。

不可使用生冷食物,宜食用菠菜、豆芽等新鲜蔬菜。

冬季饮食宜少咸增苦,以养心气。

综上,四时养生历史悠久,内容繁杂,但其基本思路清晰,即将人置于自然万物之中,从自然界事物和现象的规律中找寻养生之道。

天道、地道是人养生所遵循的客观规律。

所谓“在人为道”就是上知天文、下达地理,以求与其同。

人对天地之道的努力顺应过程并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人之优于万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能够认识并掌握自然规律,依自然规律而行养生之道,“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就充分说明了人的这种积极主动性。

参考文献:郭蕾乔之龙中医学天人相应论在养生保健中的运用中医药学报2003年第31卷第4期
伍后胜道儒百家话养生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4 221
盛星明浅谈天人相应与中医养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3年第24卷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