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第30讲 宋明理学

第30讲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创立

1.背景

(1)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唐代的韩愈、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3)儒学自身的缺陷:儒学自孔子以来主要探求人间的道德和秩序,注重人间世界,而忽视了对天地万物本原和宇宙规律的探讨。

2.概念: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

3.代表

(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

(4)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

二、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朱熹的理学体系

(1)理气论:理先于气,理比气更根本。

(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强调“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强调要有社会责任感。

(3)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2.朱熹地位及影响

(1)注解《四书》,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2)作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理学的特点及影响

(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

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核心论点:宋明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实现了儒学的进一步思辨化,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概况

代表

主张影响

陆九渊

(南宋)

(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

即天理;(2)主张“发明本心”,作为自己

安身立命的准则;(3)剥落和扫除“物欲”

和“意见”

是心学的开创者,深刻影响了

后世的思想体系

王守仁

(明)

(1)致良知;(2)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3)强调知行合一

心学的集大成者

地位: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宋明理学的特点

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史学家侯外庐、邱汉生核心论点:宋明理学以仁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道思想,把维护封建专制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完成了儒学的哲学化、思辨化。

【教材补遗】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的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转而重视对《老子》《庄子》《易经》“三玄”的研究。玄学是把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哲学结合起来,形成的新道家学说,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汉初,黄老思想所讲的“无为”着重讲统治术,玄学的“无为”重点讲处世术。

【误区警示】

“三教合一”并未

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体现了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

【图解历史】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信息提取: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属于宋明理学,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发展,差异在于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和方法上。

【教材补遗】鹅湖之会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和陆九渊在鹅湖关于认识论、方法论、宇宙观、历史观的论辩。这是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与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学院会讲之先河。

重点一哲思明理——宋明理学的兴起及其内容与特点

宋明理学的内容及特点

史料一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赵志霞《浅谈程朱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史料二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而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史料三新哲学的创立者必须建立一套包含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体系,以宇宙论

解释宇宙的诞生,以伦理学讨论整个人类问题以及确立人生行事的价值,以知识论确定实然和应然知识的基础。这个新哲学叫作程朱理学。

——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在传统儒学寻找”体现了理学形成中的特点,同时从哲学角度论述了宋代儒学的发展和完善过程。

(2)史料二反映了理学的特点及影响,解读史料时注意第一句话的引领作用。史料是从天理与人欲的关系、义利观等角度说明其特点的。

(3)史料三从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体系来说明宋明理学的内容。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的特点。

试答:

(2)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史料三中所述理学在“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上的理论分别是什么?分析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试答:

【提示】(1)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的过程;儒学、佛教、道教三位一体,把天理和人欲绝对割裂对立,提倡重义轻利。

(2)宇宙论:理是宇宙的本原;伦理学:三纲五常;知识论:格物致知、先知后行。

影响:巩固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压抑人性、扼杀自然欲求。

【历史追问】依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重义轻利观”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试答:

【提示】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道德、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后世影响深远;但重义容易使知识分子惟封建统治者是从,不利于反封建的斗争;轻利约束了人的正常情感需求,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从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思想。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辩证评价宋明理学

1.积极影响

(1)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心学打破了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2.消极影响

(1)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3)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

重点二“理”“心”之辩——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张

史料一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史料二“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

——《朱子语类》

史料三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良知在人心,无问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王阳明《传习录》史料四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二程”从自然和伦理的角度指出“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即万物都有规则秩序。“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即人应当遵守伦理规范。

(2)史料二中朱熹强调“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与儒家传统道德一致,要通过博学、审问、谨思、明辨等途径实现。

(3)史料三说明了王阳明的主要思想观点。

(4)史料四第一、二和第三、四句话分别反映了程朱与王阳明两派思想家的不同观点和区别。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二说明,“二程”与朱熹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之处?

试答:

(2)依据史料三,归纳王阳明的主要观点。

试答:

(3)史料四反映了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二者在本质上有何区别?

试答:

【提示】(1)都认为世界万物来源于理,所谓“天理”即封建伦理道德。

(2)观点:要加强道德修养;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致良知。

(3)不同观点: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本原;程朱主张探究外物,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

区别: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1.理学和心学的共性

(1)地位:都属于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内容: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主张发扬儒家伦理道德。

(3)本质:都以儒家伦理纲常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4)影响: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2.理学和心学的分歧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思想内容

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

力,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

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

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

修养方法

“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

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

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

通明理

“发明本心”,即认为良知就是本心,

就是“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

的反省

宋明理学的世俗化趋向

1.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其普及化、通俗化。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是理学家的功劳。

2.朱熹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

[研真题·引领航向]

一、拓展知识广度

1.(2018·高考江苏卷·T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命题点:中国文化及儒家思想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等信息并紧抓其中的地理信息作答。第(2)问,材料一中宋明理学融合的对象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力”,材料二中宋明理学对传统儒学的深化,对儒、释、道的界限的模糊,对自身理论的升华,体现了宋明理学的“生命力”。考生可根据这些信息并结合宋明理学的内涵、影响等知

识点作答。

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二、延伸知识长度

2.(2017·高考江苏卷·T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命题点:朱熹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解析:选D。孔子提出的是“克己复礼”“为仁由己”,而朱熹是从“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克己”的,这显然与孔子的原意有所不同,故D项正确;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A、B两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

三、转换思维角度

3.(2019·高考全国卷Ⅱ·T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命题点:程朱理学的内涵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解析:选B。此诗的大意是,闲暇的时候事事都从容自在,睡觉醒来太阳已高高升起了。静观万物,都能体会到悠然自得,人们对四季中的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我所遵从的“道”,通着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而我所思考的事,像风云变化那样一刻不息。富贵贫贱都能保持本心,男儿能修养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英雄了。因此,人与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样的,故答案为B。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唐朝复兴儒学)中唐时,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

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恢复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为己任。这说明当时() A.三教合一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社会深受佛道影响D.民众受到异族统治

解析:选C。唐朝时佛道对儒学形成冲击,社会深受佛道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佛道对儒学的冲击,而不是三教合一局面出现,故A项错误;唐朝时佛道对儒学形成冲击,但儒学正统地位并未丧失,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佛道对儒学的冲击,“民众受到异族统治”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2.(命题点:程朱理学的地位)《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这种认识()

A.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B.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

C.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D.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

解析:选A。根据材料“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可知,材料认为宋代出现的程朱理学继承了孔孟学说,是正统思想,故A项正确。

3.(命题点:宋明理学的影响)南宋时期,贺寿、赠祝、以词代简等应用性词作中,议论化成分比较常见;写山水风月,常寓含某种幽微之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市民阶层的需求

C.尚理风气的影响D.空谈义理的浸染

解析:选C。据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使儒学哲学化与材料“幽微之理”含义相符,故C 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学世俗化倾向而不是材料提及的“幽微之理”,故A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市民阶层的需求是通俗的文学而不是“幽微之理”,故B项错误;材料“应用性词作”说明不是空谈义理,故D项错误。

4.(命题点:陆王心学的特点)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并将其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这表明他旨在() A.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B.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D.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

解析:选C。陆王心学仍是儒学范畴,是儒学成熟的体现,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主

张“格物致知”,王阳明倡导“致知格物”,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在社会的体现即是伦理纲常,王阳明旨在强化各教伦理的社会功能,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而非通过发奋读书明理,故D项错误。

5.(命题点:陆王心学的特点)王守仁认为:“人心一点灵明是天地鬼神万物的主宰,决定天地鬼神万物的隐显存亡变化,天地鬼神万物是人心一点灵明的派生物,是人心的形体。”这种思想()

A.与荀子的思想同出一辙B.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发展

C.过分强调人的主观作用D.同李贽的思想相辅相成

解析:选C。题干中“人心一点灵明是天地鬼神万物的主宰,决定天地鬼神万物的隐显存亡变化,天地鬼神万物是人心一点灵明的派生物,是人心的形体”反映的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过分强调人的主观作用,故C项正确。

6.(命题点:理学的哲学化特点)周敦颐说:“自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也;太极即道,性与命依道而行。”这表明()

A.儒学发展到哲学高度B.道教吸收阴阳学发展

C.汉学在宋代的新发展D.理学体系的构架成熟

解析:选A。材料中周敦颐利用太极与无极论述世界的本原,这表明儒学发展到哲学高度,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儒学吸收阴阳学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儒学在宋代的新发展,汉学的表述过于宽泛,故C项错误;材料周敦颐只论述了世界的本原,不能表明理学体系的构架成熟,故D项错误。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某学说以“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该学说应是()

A.先秦儒学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D.宋明理学

解析:选D。根据材料“以‘圣人’为最高境界……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而力

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将儒学哲学化,上升到“理”的高度,通过明理达到由凡入圣的境地,故D项正确。

2.(2020·淮安模拟)在唐代,有人认为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故不宜敬奉”。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B.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抵触

C.儒家伦理不被社会所重视

D.佛儒两教思想出现融合趋势

解析:选B。材料中佛教的传播方式和其对君臣、父子关系的态度,说明当时佛教与儒家宣扬的思想是相抵触的,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佛教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的传播,并未说明当时社会对儒家伦理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与儒学的格格不入,不是二者的融合,排除D项。

3.(2020·镇江模拟)近期,中国考古专家在新疆吐峪沟石窟寺发掘出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写本残片(见右图),卷首写有“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同时出土的文物还有后汉、隋等时期的佛经残片,有汉文,

也有回鹘文。这反映出()

A.玄奘西行凿通了中原与西域交通

B.佛经翻译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C.雕版印刷术促进了佛教文化传播

D.丝绸之路从汉至唐长期保持畅通

解析:选B。材料“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和“后汉、隋等时期的佛经残片,有汉文,也有回鹘文”说明佛经翻译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故B项正确。

4.玄学是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志性成果,玄学家主张的是清谈或玄谈。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玄学产生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A.门阀士族垄断仕途B.社会动荡与政治黑暗

C.佛教对儒学的冲击D.传统儒学的理论局限

解析:选B。根据材料“玄学是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志性成果”“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玄学的出现正是因为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故选B项。

5.程颐认为,君子并不是不追求个人的私利,但专门以追求个人私利为目的,则是有

害的。这一思想()

A.主张人应该去尽力追求私利

B.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C.有利于妥善处理公私的关系

D.为封建统治奠定了理论依据

解析:选C。程颐主张“专门以追求个人私利为目的,则是有害的”,与个人私利对应的是社会集体的利益,即程颐主张追求个人私利的同时,要兼顾社会或集体的利益,故C 项正确。

6.“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是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这反映了“二程”继承并发展了() A.孟子的性善论B.孔子礼的思想

C.荀子的性恶论D.佛教的天命观

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二程”的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又对孟子的性善论有发展,故A项正确;孔子的“礼”指克己复礼,故B项错误;“二程”认为天命之性是至善无疵的,这显然与荀子的性恶论是背道而驰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天命观的相关涉及,故D项错误。

7.朱熹曾说:“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时无数文字,事事有两册。”他的这种读书经历()

A.导致了主流意识的混乱B.反映儒学开始走向衰落

C.践行了知行合一的主张D.为理学的发展做了铺垫

解析:选D。通过题干可知,朱熹对书籍的涉猎非常广泛,这就为他以后提出“格物致知”做了铺垫,故选D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一直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是持续不断的发展的,排除B项;题干中提及了朱熹“知”的方面,没有提及其“行”的内容,排除C项。

8.(2020·扬州模拟)宋代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这说明宋代理学()

A.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儒学

B.否定了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

C.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

D.完成了向近代学术体系转型

解析:选A。宋代理学家强调的义理与汉代董仲舒儒学相比,重点在伦理道德,这说明宋明理学从内容上发展了儒学;而宋代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这表明宋明理学从形式上发展了儒学,因此宋代儒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儒学,故选A项。

9.汉代对先秦旧本儒家经书侧重训诂(文字解释),而宋人则抛开旧注,直接往经文中寻求义理,敢于怀疑和独立思考,逐渐形成“理学”或“道学”。这表明宋明理学() A.否定汉代董仲舒新儒学B.强调回归孔孟儒学原典

C.顺应商品经济发展潮流D.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

解析:选B。根据“宋人则抛开旧注,直接往经文中寻求义理,敢于怀疑和独立思考”可知,宋明理学更加关注儒学原典,在孔孟儒学原典寻求义理,故选B项。

10.下面为朱熹所编儿童启蒙读物《童蒙须知》的内容简表。据此可知,朱熹()

B.宣扬“以民为本”的思想

C.主张完善官方基础教育体系

D.倡导“理”性的社会生活

解析:选D。材料“皆需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不可妄大议论”“详缓看字”“无益之事,不可为”均告诉人应该“理”性,故选D项。

11.(2020·苏州调研)王阳明说:“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王阳明旨在()

A.强调正心诚意B.倡导知行合一

C.论证心外无理D.宣扬格物致知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的“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可知,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心外无理,故答案为C项。材料论述的

是“心”与“理”的关系,A、B两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均排除;D项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排除。

12.(2020·无锡一模)宋元至明清,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变化如下表。这突出反映了()

B.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重视物质享受

C.市民阶层扩大,个性解放要求增强

D.儒家思想发展,封建伦理纲常加强

解析:选D。“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体现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理学,不断强化伦理纲常,故选D项;佛教融入中国是在汉代,排除A项;“诚心向佛”不能体现重视物质享受,排除B项;“诚心向佛”不能体现个性解放,排除C项。

13.《水浒传》中的人物阮小五曾唱道:“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这反映了阮小五()

A.极力地宣传民权思想B.受到正统思想的束缚

C.对农民起义给予褒扬D.倡导推翻封建君主制

解析:选B。根据材料“忠心报答赵官家”可知,其忠君思想没有变,故选B项;“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与民权无关,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阮小五对农民起义的赞美,排除C项;“忠心报答赵官家”反映的是忠君思想,排除D项。

14.(2020·苏州一模)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而规范的美。宋明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当时() 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理学已渗入日常生活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D.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

解析:选B。据材料“宋明家具设计……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而规范的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强调秩序规范,家具的设计理念折射出理学世俗化的倾向,故选B项。

15.(2020·徐州模拟)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唐宋学者把传统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融合。这体现了()

A.中国文化的发展空前成熟B.中国文化的先进性

C.中国传统文化居主体地位D.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解析:选D。传统儒家文化的特点就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包容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外儒内法;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对宋明理学以深刻影响,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6.(2020·常州一模)民族精神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

材料二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以上材料摘编自郑师渠

《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可以概括为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以得出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由“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得出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者说是“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第(2)问,材料一、二主要是从理论上说明其具有包容和创新的特色,其中的包容和创新还需要结合所学宋明理学的具体知识点进行理解分析。

答案:(1)内涵: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

“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

(2)“包容”:融合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术观点不同的流派;“创新”: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将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继承先秦以来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而坚持学术的不断创新,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哲学性。

高考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专题1

高考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专题1 2020.03 1,下列哪位人物不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 ) 2,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 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3,下列哪本书籍是儒家经典的标准读本,且至今仍然是人们研究儒学的必读参考书( ) A.《五经正义》B.《四书章句集注》C.《五经》D.《五经注释》 4,读下图,在孔子庙堂设立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宣公”的是( )

A.汉武帝 B.宋太祖 C.唐太宗 D.康熙帝 5,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思想受到哪两种思想的挑战 A.佛教、基督教 B.程朱理学、心学 C.佛教、道教 D.道教、心学 6,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的主要原因是( ) 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④人们不能接受“理学”观念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7,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其实质是( )

A.构建理学思想体系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强调“理”是万物之源 D.反对民主启蒙患想 8,王守仁思想的核心是 A.心即理也 B.致良知 C.天理 D.格物致知 9,下列不符合宋代哲学思想发展特点的是 A.儒家发展到理学阶段 B.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C.认为“气”是第一性,“理”是第二性 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10,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新的儒学。对朱熹新儒学的表述,错误的是 A.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B.发展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理是万物本源 C.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以维护等级秩序 D.主张心外无理 11,下列关于春秋到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自孔孟以来,其内容和地位未发生大的变化 B.其压制人民反抗,维护统治的作用不断增强 C.后代儒学的发展是以继承前代为前提的 D.是对中国政治伦理道德等影响最大的中国传统文化

(最新)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3导学案精品《宋明理学》(含答案)

第3课宋明理学 背核心语句 1.北宋二程兄弟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 2.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3.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记知识纲要 一、三教合一 1.背景 (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2.表现 (1)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②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③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 ①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②儒学大师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探究升华 ] 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和孔子。三人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学派,反映了隋唐以来的“三教合一”的文化现象。 “三教”是指哪三教?这种情况的出现对儒家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1)儒学、佛教、道教。 (2)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和冲击;促使儒学家融合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与进步,为程朱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程朱理学 1.形成 (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 3.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三纲五常的纲常名教,严重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和生活。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材P13“学思之窗”问题提示] 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方法有什么启发?

2019届高考历史思想史精选精练:(3) 宋明理学

(3)宋明理学 1、程颐在《程氏易传》中说:“天下之理一也,途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 此处程颐所说的“理”( ) A.包括宇宙间的普遍法则 B.仅指儒家伦理 C.与人的自然欲求相统一 D.源于人的内心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天下之理一也……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可见此处的理指宇宙间的普遍法则,故排除B,选A;材料没有体现与人的自然欲求相统一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理与心的关系,排除D。 2、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这一思想的积极影响在于( ) A.重建儒学的信仰 B.否定孔子的权威 C.完善心学体系 D.批判专制思想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可知,王阳明认为有些话就算是孔子说的,也不一定正确,可见这是对孔子权威的一种冲击,所以选B项。A项与题干无关;C项材料不能体现;D项不符合王阳明的思想。 3、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朱熹的思想时说:“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意思是( ) A.理学阻止了中国独特文明的延续 B.理学缺乏创新性的新观念 C.理学阻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D.理学成为僵化社会的理论基础

【浙江新高考】2016届高考历史 第30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后达标检测 人民版必修3

专题十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0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后达标检测人民版必修3 1.(2016·富阳二中质检)“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解析:选A。“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突出了人们的义利观和民族气节,这是程朱理学产生的社会作用,故选A项。B项是程朱理学对后世的政治影响,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2016·杭州一模)“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注解。下列关于“仁”的解释中,属于理学家朱熹新阐释的是( ) A.“仁”是天理的核心 B.国君行政应该“志于仁” C.“仁”者“爱人” D.“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解析:选D。A项是北宋“二程”思想,B项是战国孟子思想,C项是春秋孔子思想,故A、B、C三项错误;南宋朱熹强调,“仁”是人的爱心以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故D 项正确。 3.(2016·南京调研)宋明理学家大多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其目的是( ) ①巩固封建统治②培养社会责任感 ③维护社会稳定④禁绝个人欲望 A.①B.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选C。宋明理学并非“禁绝”个人欲望,故④与史实不符,可排除B、D两项。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可知②正确。宋明理学家们的思想主张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一致,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故①③正确,故选C项。 4.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列属于这一学派主张的是( ) A.“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解析:选D。A项是董仲舒为强化“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提出的,没有体现注重气节和德操,故A错误;B项是李贽提出的主张,是对传统思想的挑战,不符合题意,错误;C项出自《孟子》,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不符合题意,错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符合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

第3课 宋明理学

必修III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班级: 组别: 姓名: 等级: 第3 课 宋明理学 【2013年江苏高考考点要求】 1.程朱理学; 2.陆王心学; 考点分析一:程朱理学 1、理学含义: 北宋时期,儒学家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儒家学者融合__思想来解释儒家的__,从而建立了以“__”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1)适应了____的政治需要,南宋以后长期成为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_____。 (2)朱熹编著的《______》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3)朱喜的学术思想流传至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朝鲜、日本形成了“____”学派。 (4)程朱理学的纲常名教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考点分析二:陆王心学 1 陆九渊心学 (1)生平:南宋儒学家,号“象山先生”。 (2)观点:◆“__”是万物的本源,“心”就是“__”。◆ 强调“______,______”,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____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心学:把理学发展为心学 (1)概况:号阳明先生,继承发展___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形成“陆王心学”。

【学以致用】 1.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3.“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4.《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4【考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唐朝治国方略)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和材料解读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唐律的的解释应该是以德礼为本,刑罚为用,礼法兼施,相辅相成。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 5.王阳明主张“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这说明他( ) A.否定封建伦理纲常是天理的体现 B.吸取了佛教禅宗的“心外无理,理外无心”的思想C.彻底否定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合理性 D.形成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6.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吹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7.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8..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一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二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途径的主张有何差异?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课时规范练33_宋明理学_含答案

课时规范练33 宋明理学 一、选择题 1.(2018北京海淀期中,13)732年,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舍弃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并为皇室和国家所采用的道教和佛教礼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 B.理学对朝廷影响日益深入 C.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 D.佛、道盛行导致战乱不休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理学是指宋代的儒学,与题目时 间不符,故B项错误;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舍弃了道教和佛教礼仪,说明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佛、道盛行导致战乱不休的信息,故D项错误。 2.(2018北京东城二模,13)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张载认为“天人合一”,程颢认为“天人不二”。据此可知宋代理学( ) A.主要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 B.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 C.继承并发展汉代儒学思想 D.以“格物致知”为认识论 ,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天人关系而非理学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董仲舒认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张载认为‘天人合一’,程颢认为‘天人不二’” 可知宋明理学在天人观念上是对汉代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D 项错误。 3.(2018安徽淮南二模,27)有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约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据此可知,朱子学( ) A.正确揭示了宇宙的本原 B.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C.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 D.与西方科学具有一致性 ,没有正确揭示宇宙的本原,故A、B两项错误;根据材料“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约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可得出理学里有自然科学的理念存在,故C项正确;理学为唯心主义哲学,与西方科学 有着本质的不同,故D项错误。

3 第30讲 宋明理学

第30讲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创立 1.背景 (1)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唐代的韩愈、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3)儒学自身的缺陷:儒学自孔子以来主要探求人间的道德和秩序,注重人间世界,而忽视了对天地万物本原和宇宙规律的探讨。 2.概念: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 3.代表 (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 (4)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 二、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朱熹的理学体系 (1)理气论:理先于气,理比气更根本。 (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强调“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强调要有社会责任感。 (3)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2.朱熹地位及影响 (1)注解《四书》,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2)作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理学的特点及影响 (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

历史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

新课标教学案☆历史必修③ 第3课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变化:①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②宋朝的程朱理学。③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 ☆三维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 魏晋时期儒学的发展魏晋隋唐时期 儒学吸收佛道 精神,出现“三 教合一”的局面 ①一定思想文 化是一定社会 状况的产物; ②儒学在中国 封建社会的不 同历史时期的 发展变化,正确 看待和评价各 个时期儒学的 历史地位; 认识意识形 态在社会发 展中的地位 和作用;把握 中国历史上 的思想文化 发展脉络,了 解其发展规 律,探究宋明 理学的历史 价值和社会 影响; 问题 探究 三教合一局面的出 现,反映了不同文化 的互补,可以促进思 想文化的发展; 宋朝程朱理学宋代理学是儒、 佛、道三家融合 的产物,发展为 新儒学; 观察 分析 儒学从佛、道中汲取 了有益的内容,完成 了更为理论化、思辩 化的过程,这是中国 儒学的一大进步; 王阳明心学明朝王阳明把 理学发展到“心 学”的新阶段; 比较综 合归纳 探究 心学的出现既反映 了理学在明代的发 展,也预示着新的理 论即将出现; ☆课标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 ☆课标安排:1课时;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 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 名儒学家。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 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 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 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 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 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 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 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 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 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 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问题设计:宋代二程以什么学术思想著称于世?后来有哪些学者继承发展?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含解析)

【第3课宋明理学】之小船创作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的困境 (1)原因: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2)表现:唐末五代之后,官方儒学不断受到质疑,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 (1)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北宋士大夫掀起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的创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北宋五子和理学的创立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主要思想 (1)理气关系方面:认为理比气更根本。 (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2.主要贡献: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3.地位及影响 (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南宋陆九渊 心学的创立者,其主要思想包括:

(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2)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穷理不必向外探求,提出“发明本心”为求理的方法,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明朝王守仁 心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思想包括: (1)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人人都有良知。 (2)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在于“致良知”。 (3)修养的方法是要做到“知行合一”。 3.心学的影响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1.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2.正确认识宋明理学的“伦理观” (1)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

宋明理学

第3讲宋明理学 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刺激了中唐以后儒学的复兴。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到明代掀起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绵延700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学受到挑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诗人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南朝梁武帝,就曾三次舍身入寺院,并“与众为奴”,图谋政教合一。儒家思想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以及唐代儒学大师韩愈《原道》“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财货以事上则诛”之类赤裸裸的恐吓已经无法控制人心,所谓“儒门淡薄,收拾不住”。与此同时,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动荡和民族大迁徙时期。北方各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也大力崇儒兴教,如羯族建立的后赵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北魏孝文帝时期大兴儒学。史书称当时儒学之盛况,“比隆周汉”。这样,经过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儒学不仅是汉族的正统_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唐代诗人杜牧描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生的苦难造成人们对宗教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修炼养生、因果轮回等观念流传开来,人们纷纷烧炼丹药、追求长生,或者写经造佛、修建寺观,以求冥福。 三教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为了重兴儒学,回应社会上礼佛、祟道的挑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他们弘扬积极人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程朱理学◆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 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 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 新儒学体系。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涵盖佛、道关于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考试说明学习要求 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1. 掌握理学形成的背景,弄清宋代儒学的发展。 2、列举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影响。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3、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 二、宋朝的程朱理学 1、理学兴起的背景: ①北宋时期,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抨击佛道; ②魏晋以来三教合一,使儒学更为理性化,思辨化。 ③北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 2、理学特点: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3、代表: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 4、主要思想: 二程朱熹 核心思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 后物;理气论,“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气; 天理和伦理道德的关系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 来。人伦道德就是“天理”;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在人身上就是人 性。 提出心性论,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格物致知,贯通明理更认为物指天理人伦,格物致知的目的 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思考: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②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就是天理,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③存天理,灭人欲。④格物致知,贯通明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 5、程朱理学的影响: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②朱熹是宋朝理学集大成者,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③他的思想还远及日朝以及欧洲。在日朝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南宋)思想主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万物都在心中。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说明:考试说明中并无此内容,此属于新版教材新增内容。) 2、王阳明(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

历史 必修三 第三课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儒学的危机 背景:①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唐.儒学大师韩愈<原道> “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财货以事上则诛”之类恐吓无法控制人心.(儒门淡薄,收拾不住) ②“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动荡不安,佛、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危机.○3三 教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 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③为重兴儒学,回应社会上礼佛,崇道的挑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探索,他们弘 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融合佛、道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更新. Why三两’佛道能迅速发展? A:1.社会矛盾尖锐,人民寻求精神解脱 .2.儒学本身的问题与缺陷,如思辨姓,理论性的不足. 宋明理学 理学兴起的背景: 1.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危机. 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儒家学者的探索&思考(补思’&理’不足) 4.唐宋时期,国家重新走向统一,统治者重整纲纪,稳定人心,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5.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统治者加强对民众思想控制. 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继承2程思想&集大成者:朱熹) 概念:宋代,新兴儒学逐渐确立了一套更为精确的以”理”/”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理学”) 把维护专制统治&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 内容:①“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求“理”方法: “格物致知”(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 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 ③存天理,灭人欲 实质:客观唯心主义 统治地位的确立:1.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需要,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2.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3.明初继承这一趋势,作为官定读本&朝廷科举考试的准绳,确定理学在思想 界的统治地位(最终确立) 4.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很大影响. 历史地位:①宋朝被斥为“伪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陆王心学 内容:①心即理也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陆九渊)③致良知④知行合一(王阳明) 南宋陆九渊的心学理论(心学)

第三节 宋明理学

第三节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 二、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教学过程】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变化: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朝的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和“心学”,一方面反映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也有一种自我调节、适应时代的本能,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衰落,不断发展完善和走向极端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中学生对了解掌握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想,有比较大的难度。 〖复习并导入〗 复习儒学的产生和如何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可是这正统的位置虽然树立了,却也不是牢不破的,儒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低谷才最终占据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讲授新课〗 一、儒学的困境和复兴 (一)阅读第一目,思考: 1、简述儒学在汉以后的发展情况。

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一、学习目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习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二、知识链接: 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 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严格区分天、道、性、心等概念,表达了理 1、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三教合一的趋势为宋明理学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动摇;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发展; (2)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_____________的主张,又称___________,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___________的政策,即__________________。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2、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 (1)先声——儒学大师__________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兴起——______________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问题探究:结合必修一、二教材有关北宋时期社会状况分析北宋时期理学产生还有哪些社会条件? 3、社会政治:唐末五代十国的长期分裂,战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需复兴儒学以稳定和巩固统治。

4、社会经济:北宋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为理学的产生、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5、思想文化:(1)理学兴起与儒学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三教合一,促使儒学吸收、融合了佛道的思辨成分,实现了自身的理论化、思辨化,为理学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2)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3)理学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大胆抛弃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移经改经、独立思考,对儒家经典大义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二、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 1、理学含义:以儒学为主,融合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一种以“理”或者“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 儒学家们所谓的“理”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他们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用抽象的“理”来替代上古哲学中的“天”。它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故名理学。 新兴的“理学”既回答了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关怀人生的新儒学。 注:宋明理学对先秦、秦汉的儒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1)提出了“理”的观念;(2)实现了儒学的哲理化。 自主学习教材内容并结合材料,了解程朱理学的内容及影响。 2、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1)本体论方面:_______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万物只是一个________,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道德观方面(天理与道德的关系): 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熹:他特别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识认方面:二程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认识论,认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熹更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1: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重点讲解】 宋明理学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1.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信仰出现危机感,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强调解脱。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2.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 (1)程朱理学:①“程朱理学”说法的由来:理学的创始人是北宋的程颢、程颐等人,至南宋时,朱熹为集大成者,统称为“程朱理学”。②理学产生的条件: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注意力于集中于如何防范文武重臣的篡夺之祸,消除地方潜在的割据势力对于民间文化发展未予以更多的干预;宋朝很少有人因为议论而获重罪,因此宋代的士大夫群体有很高的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因科举走入仕途的知识分子,对经典文本不断探讨、寻求终极的、总体的根本解释。理学由此而生。③理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理”,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什么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它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要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D、朱熹参考二程学说,将四书五经编辑成《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奠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④理学的社会影响:南宋末年,朱熹的学说逐渐成为思想的主流。元朝时,理学被确定为官学。到明代,理学则成为统治者的思想武器。 (2)陆王心学:①陆九渊及其思想:陆九渊,南宋理学大师。提出“心即理”之说。他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主张“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以此证明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的,是永恒不变的。他还认为,人们要了解、认识客观事物,只要悟得本心就可以了,甚至连书都不必多读。于是提出“六经皆我注脚”的说法。为了维护封建的伦理道德,陆九渊号召人们“存心”而“去欲”,提

江苏省南通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第3课 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 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主张和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2.学习通过比较的方法理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 3.懂得儒学通过自身的不断改造而适应社会政治形势的发展需要,从而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重视。 【学习重点】 理学和心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 【学习难点】 “程朱理学”的含义及其评价。 【自主先学】 一、三教合一 1. 背景: (1)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3)儒学、佛教和道教相互吸收和发展。 2. 概况: (1)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 (2)唐朝,统治者奉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 理学的概念和形成: (1)概念:以“”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也称为“程朱理学”。 (2)形成:北宋时,儒家学者在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同时,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理学形成。 2.代表人物: “程朱”即北宋的“二程”(、兄弟)和南宋的。 3.思想主张: (1)“二程”:①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而后有物。 注:这是理学的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天理也”,“,天下之定理”。 ③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2)朱熹:理学集大成者,代表作品《》。 ①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和天理一致,强调“”。 注:朱熹主张的“天理”实质上就是指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认识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第三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三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三课宋明理学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三教合一”、宋明理学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说出宋明理学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从课本提取信息,探究历史问题;通过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一定的文化体现着一定的政治经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批判继承。 四、重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理解理学与心学的异同;正确评价理学和心学的历史地位。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讲授法、引导讨论法、问题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 六、板书设计 第三课宋明理学

1、“三教合一” 2、程朱理学 (1)宋代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2)程朱理学的形成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4)程朱理学的影响、统治地位的确立、评价 3、陆王心学的发展 (1)陆九渊心学兴起的原因和主要思想 (2)王阳明心学兴起的背景及其主要思想 4、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1)影响:宋明理学对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2)评价:宋明理学的消极与积极影响 七、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讲述内容】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合作探究】1: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P12第一段)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考点必看:考点30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考点31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两年真题+一年模拟) 一、单选题(30小题) 1.(2021·全国高考真题)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弑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2.(2021·广东高考真题)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3.(2021·湖南高考真题)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4.(2021·全国高考真题)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5.(2021·浙江高考真题)一位理学家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该理学家A.被朱熹批评其理学过于“支离”B.推动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 C.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D.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6.(2021·辽宁高考真题)黄宗羲曾言:“明初以来,宗风(指佛教禅宗各派)寥落。万历间,儒者讲席遍天下,释氏亦遂有紫柏、憨山(禅宗高僧),因缘而起……而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这反映了明朝 A.灭亡原因在于学风空疏B.儒学地位受到佛教冲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