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测定

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测定

人乳腺癌组织中,有60~70%的组织存在雌激素受体(ER)及/或孕激素受体(PR),其存在状况与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有关。受体阳性者约60%用抗相应受体治疗有效;阴性者亦有10%的有效反应率。测定ER及PR的常用方法包括生物化学及形态学两大类;前者为对受体蛋白作定量测定,后者是观察受体在肿瘤组织,包括细胞内的分布及半定量测定。近年来在测定方面屡有改进,如单克隆技术、高效液相及细胞流式计数测定的应用等,尚未作为常规方法应用。

目前我国开展的生物化学方法有葡聚糖包裹活性炭液吸附法(DCC法)及蔗糖密度梯度超离心法(SDG法);形态学方面有17-FE 细胞化学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荧光法及酶联法)。由于各自条件不同,所用测定方法也不相同。为便于对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本章介绍这些方法,以便统一标准。

第一节生物化学法

一、葡聚糖包裹活性炭液吸附法(DCC法)

该类方法系通过3H标记的雌激素与受体的特异性竞争结合来检测受体,包括DCC法(葡聚糖包裹活性炭液吸附法,Dextran Coated Charcoal)、SDG法(蔗糖密度梯度超离心法,Sucrose Density Graient Ultracontrifugation)、HPA(羟基磷石灰分析法,Hydroxylapatite)、鱼精蛋白沉淀法、琼脂糖凝胶电泳法(AGE)等,以DCC法和SDG法为经典方法。

(一)测定原理在一定条件下,以氚标记雌二醇([3H]E2)为配体,与受体结合,以葡聚糖包裹活性炭液吸附游离的甾体激素,用液闪法测定与受体结合的标记激素含量,表示受体的量。以激素与受体结合的动力学方法计算受体含量。

(二)测定方法

1.标本处理:乳腺癌标本离体后立即分成两份,一份送病理检查,另份立即放入冰壶,送实验室作受体测定。剪除待测标本中肿瘤周围的各种正常组织及坏死组织后,以生理盐水冲洗,吸干后置液氮罐中保存,待测定。

2.制备上清液:全过程均在0~4℃下进行。

(1)组织粉碎:称湿重后,剪成碎块或用Auto-pulverizer于冰冻下粉碎。

(2)制备匀浆:以Polytzon PT-10-ST匀浆器(或玻璃匀浆器),用1:10(重量:体积)、pH7.4的TED缓冲液(0.0l mol/L Tris-HCl,0.0015 mol/L EDTA,0.5 mmol/L 二硫苏糖醇DTT),匀浆3次,每次5秒,间隙15秒。

(3)离心:匀浆液以105,000×g超速离心1小时(或7000×g低温高速离心15分钟),得上清液备用。

(三)雌激素受体测定

1.方法与步骤

(1)两列试管分别加入一系列不同浓度的[3H]E250 μ1,使反应终浓达0.032,0.063,0.125,0.25,0.5,1.0,2.0 nmol/L共7个浓度,分4组。

(2)第一列试管(共2组)为结合管,分别加入50μ1TED缓冲液,以测定其总结合量;第二列试管(共2组)为对照管,分别加入200倍于[3H]E2浓度的己烯雌酚(DES)溶液,抑制[3H]E2与ER结合,以测定其非特异性结合量。

(3)每管各加入150μ1乳腺癌上清液,每管均设重复管。

(4)各试管均置0~4℃冰箱18~20小时。

(5)每管加500 μl DCC液(含0.25%活性炭,0.025%葡聚糖和含10%甘油的0.0lmol/L Tris-HCl、pH8.0的缓冲液),将分离游离的[3H]E2、DCC液用电磁搅拌器搅拌,吸取混匀的试管内容物,静置15~30分钟后3000r/min离心10分钟。

(6)取上清液0.5μl 置计数瓶内,加6μl甲苯闪烁液(4g的PPO和0.59的POPOP溶于1000μl甲苯),2小时后以液体闪烁计数器测定其每分钟计数。

2.结果处理:以各管的总结合量减去相应管内的非特异结合量,即为各管的特异结合量,以Scatchard法作图,便可求出Kd值和受体含量(图10-1,2)。求得ER量为105 fmol/mg蛋白,Kd值为3.4×10-10mol/L,将直线延伸达X轴,其交点即为其结合量。计算时应考虑到机器效率、[3H]E2比活性及衰变等因素。结合量以fmol表示。用Lowry或考马斯亮蓝法测定上清液内蛋白质含量,最终各乳腺癌组织内ER含量以fmol/mg蛋白表示之。

3.DCC单点饱和法测定ER:由于用常规七点DCC法所需组织量多,操作、计算费时,如同时测定ER及PR量,所需标本量更多,易受标本量限制而不能完整测定。单点DCC饱和法比较省时,节约试剂,易被临床接受作为常规测定方法。通常用[3H]E2反应终浓度为5nmol/L即饱和浓度,测定方法同前。一般作4个重复管,即测4管总结合量及4管非特异结合量,总结合量的平均值减去非特异结合管的平均值即得特异结合量。

4.DCC法测定ER的注意事项:DCC法建立较早,已作为常规应用方法,但其技术与设备要求较高,标本量需1克以上,故对测定非切除标本或肿块较小的早期乳腺癌难以满足需要。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应予注意。

(1)受体对温热极不稳定,标本必需新鲜,离体后立即贮于液氮罐或短期存于干冰中,整个过程应低温操作。

(2)受体对酸碱度敏感,于pH7~9时稳定。

(3)脂肪组织易导致假阳性;活性炭浓度过高,吸附过强,易致假阴性,必须严格处理

(4)肿瘤组织中受体分布不均匀,边缘部位含量较中央部位高,故宜混合取材。

(四)孕激素受体测定测定方法、步骤与ER测定相似,以[3H]R5020或[3H]ORG2058为配体。总结合管中加入胞浆液和含有一系列不同浓度的[3H]R5020(终浓度达0.06~4nmol/L)。各管加入10倍浓度的氢化可的松(DHT),以消除[3H]R5020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R)和皮质激素结合球蛋白(CBG)的结合。对照管加入200倍于[3H]R5020浓度的R5020,抑制[3H]R5020与PR的结合,以测其非特异性结合,计算方法与ER相同。如采用DCC单点饱和分析法测定PR,则采用[3H]R5020的终浓度10nmol/L为饱和浓度。

(五)诊断标准ER及PR下限值10fmol/mg蛋白时为受体阳性,小于此值时为ER或PR阴性。

二、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SDG法)

ER或PR复合物在蔗糖密度梯度管中超速离心条件下,因沉降系数不同而分布于固定的区带,利用这种原理定量测定特异性ER复合物和非特异性结合物的量。

操作与计算:取制备好的胞浆与[3H]E2一起保温,另外一份与[3H]E2E2和多于200倍的非标记的竞争物(DES)一起保温,然后加DCC混悬液(Norit A0.75%,Dertron-70 0.075%混悬于TES缓冲液中),去掉未结合的[3H]E2,3000r/min离心,取上清液200 μ1铺加于已准备好的蔗糖密度液管的液面上(5~20%蔗糖),用水平转头在4℃下105000×g离心20小时,然后用管底打孔或插管法分段收集30~40管,加闪烁液后在闪烁计数器上读DPM。以收集的管数为横座标,DPM为纵座标绘出两条曲线(总结合与非特异结合)。另外两个梯度管分别铺加两种已知沉降系数的标准蛋白BSA和IgG,同时离心后同样收集,测定其蛋白量作为定S的标志:

第二节形态学方法

一、17-FE细胞化学法

17–FE可进入细胞内或细胞核内与ER结合,然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荧光的强弱与定位,决定该细胞的ER状况。在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的同时,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可排除非癌细胞的干扰。

(一)测定过程本法用细胞悬液标本。取新鲜癌标本,剪碎并。召RPMI细胞培养基1640稀释后,通过双层尼龙滤网,滤液离心,再用1640液调成105~106/m1细胞悬液,然后加入17–FE配体,17–FE应用浓度为2×10-7mol/L。细胞与配体在37℃水浴中保温60分钟,然后用pH7.2的PBS洗两次,弃去上清后即刻滴片计数。本法亦可用针吸液标本测定。

17–FE法测定ER需在落射荧光透射相差双光显微镜下同步观察计数。按细胞分型计数,每例须读两张片,每片计数500个细胞,ER阳性百分比按以下公式计算;

(二)结果分类根据荧光在细胞内的强弱与定位可将细胞分为五类;

A型全细胞均有荧光。

B型仅见细胞核有荧光。

c型仅见胞浆有荧光。

D型仅见核仁有荧光。

E型全细胞均无荧光。

五型细胞中A、B、C型因所含ER量较多,被人为地划分为ER阳性细胞;D、E细胞所含ER量极少或没有,被划为ER阴性细胞。在整个癌细胞群体中,如ER阳性细胞百分比等于或大于10%,该肿瘤则可被认为是ER阳性肿瘤。

此法与DCC法有较高符合率(80%以上),且可对微量组织进行测定,可用于非切除标本及针吸标本的测定,需特定试剂及荧光显微镜,不宜作为临床常规测定。

二、ER和PR直接荧光组织化学法

(一)试剂所用试剂有三种:(1)17–β–雌二醇、牛血清白蛋白、异硫氰荧光素结合物;(2)11–α–羟基孕酮、半琥珀酸盐、牛血清白蛋白、异硫氰四甲基硷性蕊香红结合物;(3)上述二试剂的结合物。

(二)制备应用恒温冷冻切片机及荧光显微镜。

(三)操作

连续切4张7~10μm厚的组织切片,贴于常温清洁载玻片上,一张作HE染色。其余3张切片放2~5℃冰箱内阴干1 小时。取出切片滴2%牛血清白蛋白PBS,分别用上述三种试剂1~2滴均匀覆盖组织片。平放载玻片于湿盒中。在22~24℃条件下静置2小时,使荧光标记物与细胞内的相应受体充分结合。浸泡于新鲜PBS中30分钟,共2次,除去多余荧光素。加1~2滴1:9 PBS 甘油于玻片上,加盖玻片,置4℃保存,观察。

(四)结果评定荧光显微镜下,ER阳性呈苹果绿荧光,PR阳性呈桔红色荧光。荧光主要位于胞浆内,偶见胞核或核仁阳性细胞。受体阳性强度可分4级,以正常乳腺或增生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内所显荧光强度为评定阳性的标准:(1)乳腺癌细胞荧光强度与之相似者为阳性(++);(2)超过者为(+++);(3)不及者为弱阳性(+);(4)不显荧光者为阴性。ER阳性是指(++)和(+++)者。荧光标记的切片与HE染色片中,全片内癌细胞的百分数分为10%,20%,30%……90%各级,作为半定量的计数表明受体阳性细胞的多少。

三免疫组化染色基本方法

免疫组化染色方法主要原理是利用标记抗体和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借助不同的染色方法,对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检测。目前免疫组化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系统和DAB显色最为常用。根据其染色步骤可将免疫组化分为:直接法(酶标法)、间接法、IGS法(免疫金法)、IGSS法(免疫金银法)、SP二步法、PAP法、ABC法(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连结法)、SP法(链霉菌抗生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等,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常用ABC法和SP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的基本操作步骤如下:

(一)试剂配制

1.0.01mol/L 磷酸盐酸缓冲液(PBS) pH7.2

磷酸二氢钠(NaH2P04·2H20) 9g

磷酸氢二钠(Na2HP04·12H20) 64.54g

氯化钠160g

蒸馏水2000ml

2.0.05mol/L Tris-HCl缓冲液(TBS) pH7.6

(1)0.5mol/L Tris-HCl缓冲液pH7.6(储备液)

Tris(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60.57g

1mol/L HCl 约420ml

蒸馏水加至1000ml

先以300—500m1蒸馏水溶解Tris,加入HCl后,用HCl(1mo1/L)或NaOH(1 mo1/L)将pH值调至7.6,后加蒸馏水加至1000ml,4℃冰箱保存。

(2)0.05mol/L Tris-HCl缓冲液(TBS)

取0.5mol/L Tris-HCl缓冲液lOml加入0.9%NaCl 90ml混合,pH应为7.6。

3.3%过氧化氢甲醇液

30%过氧化氢(H202) 10ml

甲醇 90ml

4.显色液DAB- H202液(此操作中戴手套,DAB有致癌作用)

TBS 50ml DAB(3,3’—四盐酸二氨基联苯胺) 25mg

30%H202O.15ml(一滴即可)

先以TBS溶解DAB,完全溶解后过滤,显色前加H202。或用即用型DAB工作液。

(二) S—P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S-P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采用生物素标记的第二抗体与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连接的过氧化物酶及底物色素混合液来测定细胞和组织中的抗原。即用型试剂盒,省时,省力,广谱即用型试剂盒可以大大避免由抗体和检测试剂盒配对不符引起的假阴性反应。染色的主要过程如下:

1.石蜡切片脱蜡和水化后,用PBS(pH7.4)冲洗三次,每次3分钟(3×3’,下同)。

2.根据每一种抗体的要求,对组织抗原进行相应的修复(高温高压或微波抗原修复法)。

3.每张切片加1滴或50ul氧化酶阻断溶液(试剂A),以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室温下孵育10分钟。

4.PBS(PH7.4)冲洗(3×3’)。

5.甩去PBS液后每张切片滴加1滴或50ul的非免疫性动物血清(试剂B),室温下孵育10分钟。

6.甩去血清后每张切片滴加1滴或50 ul的第一抗体(待测抗原的单抗或多抗),室温下孵育60分钟或4℃过夜。

7.PBS冲洗3×5’。

8.甩去PBS液,每张切片加1滴或50ul生物素标记的第二抗体{试剂C),室温下孵育10分钟。

9.PBS冲洗3×3’。

10.甩去PBS液,每张切片加1滴或50ul链亲和素—过氧化物酶溶液(试剂D),室温下孵育10分钟。

11.PBS冲洗3×3分钟。

12.甩去PBS液,每张切片加2滴或100ul新鲜配制的DAB(或即用型DAB工作液),显微镜下观察3~10分钟。

13.自来水充分水洗,蒸馏水洗5~10秒钟。

14.用淡苏木素复染细胞核,半分钟左右。

15.自来水洗5~10分钟。

16.80%、90%,无水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

(三) 结果评定:

阳性反应部位呈棕黄色,细胞核呈淡蓝色。评定阳性的标准同前荧光法。

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测定

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测定 人乳腺癌组织中,有60~70%的组织存在雌激素受体(ER)及/或孕激素受体(PR),其存在状况与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有关。受体阳性者约60%用抗相应受体治疗有效;阴性者亦有10%的有效反应率。测定ER及PR的常用方法包括生物化学及形态学两大类;前者为对受体蛋白作定量测定,后者是观察受体在肿瘤组织,包括细胞内的分布及半定量测定。近年来在测定方面屡有改进,如单克隆技术、高效液相及细胞流式计数测定的应用等,尚未作为常规方法应用。 目前我国开展的生物化学方法有葡聚糖包裹活性炭液吸附法(DCC法)及蔗糖密度梯度超离心法(SDG法);形态学方面有17-FE 细胞化学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荧光法及酶联法)。由于各自条件不同,所用测定方法也不相同。为便于对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本章介绍这些方法,以便统一标准。 第一节生物化学法 一、葡聚糖包裹活性炭液吸附法(DCC法) 该类方法系通过3H标记的雌激素与受体的特异性竞争结合来检测受体,包括DCC法(葡聚糖包裹活性炭液吸附法,Dextran Coated Charcoal)、SDG法(蔗糖密度梯度超离心法,Sucrose Density Graient Ultracontrifugation)、HPA(羟基磷石灰分析法,Hydroxylapatite)、鱼精蛋白沉淀法、琼脂糖凝胶电泳法(AGE)等,以DCC法和SDG法为经典方法。 (一)测定原理在一定条件下,以氚标记雌二醇([3H]E2)为配体,与受体结合,以葡聚糖包裹活性炭液吸附游离的甾体激素,用液闪法测定与受体结合的标记激素含量,表示受体的量。以激素与受体结合的动力学方法计算受体含量。 (二)测定方法 1.标本处理:乳腺癌标本离体后立即分成两份,一份送病理检查,另份立即放入冰壶,送实验室作受体测定。剪除待测标本中肿瘤周围的各种正常组织及坏死组织后,以生理盐水冲洗,吸干后置液氮罐中保存,待测定。 2.制备上清液:全过程均在0~4℃下进行。 (1)组织粉碎:称湿重后,剪成碎块或用Auto-pulverizer于冰冻下粉碎。 (2)制备匀浆:以Polytzon PT-10-ST匀浆器(或玻璃匀浆器),用1:10(重量:体积)、pH7.4的TED缓冲液(0.0l mol/L Tris-HCl,0.0015 mol/L EDTA,0.5 mmol/L 二硫苏糖醇DTT),匀浆3次,每次5秒,间隙15秒。

乳腺癌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报告解读

乳腺癌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报告解读乳腺癌术后病理中除描述有肿瘤具体分类名称、肿瘤大小、各切缘就是否切除干净、淋巴结转移部位与数目以及血管淋巴管内与其她组织中有无侵润外,还有一些重要得可以提示预后得免疫指标,通过分析这些指标可以指导治疗与估计预后。以下就是各医院检查中可能出现得常用免疫指标以及对它们得解读,仅供参考: ER:雌激素受体,阳性提示预后比阴性患者要好,加号越多越好。 PR:孕激素受体,阳性提示预后比阴性患者要好。 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内存在ER、PR。当细胞发生癌变时,ER与PR出现部分与全部缺失。如果细胞仍保留ER与(或)PR,则该乳腺癌细胞得生长与增殖仍然受内分泌得调控,称为激素依赖性乳腺癌;如果ER与(或)PR缺失,则该乳腺癌细胞得生长与增殖不再受内分泌得调控,称为非激素依赖性乳腺癌。两者同时阳性预后最好,如一个阳性一个阴性中,雌激素阳性要好于孕激素阳性。两者都就是阴性预后不好。阳性者可以术后或术前使用内分泌治疗。 Her—2(CerbB—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就是一种原癌基因、它得过度表达即出现加号表明患者预后不好、同时也提示患者易于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与上述两种激素受体可能缺乏、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呈低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可增高,其表达与乳腺癌分级、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表达率越高,预后可能也就越差。但Fish检测两个加号以上者有进行生物靶向治疗得可能。即使用曲妥珠单抗(赫赛汀)、 以上三个都就是阴性患者,医学上目前被叫做“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相对较差,缺乏药物治疗。

E—Cadherin:E—钙粘附蛋白就是钙粘附蛋白分子家族中跨膜蛋白亚型得一种,集中表达在粘着连接,对维持上皮细胞得完整性、极性、形态与组织结构起重要作用。它得高表达表明预后良好。 Ki—67index:就是反应细胞增殖得一种增殖抗原,它得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有关,就是一个不良预后因素。数值越高预后越不好。 P53:就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它得突变预示预后不良、P53突变率高得乳腺癌细胞增殖活力强、分化差、恶性度高、侵袭性强与淋巴结转移率高。 CK5/6:就是一种细胞角蛋白,组织学分级越高及肿瘤分期越高其表达率越高,总得讲阳性预后差。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组织学分级越高及肿瘤分期越高其表达率越高,总得讲也就是阳性提示临床预后差。 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表达提示预后差。 TOP—II:DNA拓扑异构酶II,高表达提示肿瘤增殖与恶性度较高。 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预后不好。 P170:就是一种多药耐药基因,它得过度表达不利于治疗。 nm23:就是一种与恶性肿瘤转移相关得基因,基因表达水平降低为乳腺癌淋巴转移得高危因素。 Her—1:与前面得Her-2类似,阳性不好。 DNA倍体:非整倍体预示肿瘤发生。

激素测定原理

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各种激素(hormone),随血液循环运送到相应的靶器官或靶细胞,调节其代谢或功能,由于不同于通过腺管的外分泌腺体,故称为内分泌(endocrine)。一些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物质也可通过自分泌(autocrine)或旁分泌(paracrine)的方式发挥作用。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包括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腺和性腺,由其所分泌的多种激素对调节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的代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起重要作用。内分泌系统通过精细的调节机制来维护机体各系统的功能协调和内环境的稳定,一旦出现任何偏离,如内分泌腺破坏、功能亢进、激素合成缺陷,使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或激素受体和(或)受体后缺陷、激素抗体出现等使对激素的敏感性异常,导致多系统甚至全身代谢或功能失衡,引起内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的实验诊断主要包括:①检测血液或体液中激素及其代谢物水平或转运蛋白的浓度;②对某些内分泌腺特有的生理功能、调节代谢的对象进行检测;③动态功能试验;此外,寻找代谢紊乱证据对协助诊断也十分重要,部分疾病还应检查自身抗体等。但是,影响内分泌疾病实验诊断的因素很多,如生物节律性变化、年龄、药物、妊娠等,而且标本采集的时间、身体姿势和运动状态、饮食和生活习惯及实验方法等均可对检测结果的评价产生影响。因此,在诊断内分泌疾病时,实验检查结果应密切结合临床进行分析。 目录 ??内分泌激素的测定方法 ??甲状腺激素及有关蛋白测定 ??甲状旁腺素与降钙素测定 ??肾上腺皮质激素测定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内分泌激素的测定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激素测定法(methods of hormone determina-tion)对体液或组织中激素含量的测定方法。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分类原则,可把激素测定方法分为生物鉴定,化学测定,蛋白结合测定和细胞化学测定4类。 生物鉴定以样品中所含激素引起动物的某些特异生物反应为基础的测定方法。是20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例如,胰岛素降低血糖;雄激素引起阉鸡鸡冠生长;雌激素使啮齿类动物阴道上皮角质化;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蝌蚪变态等。生物鉴定有两个特点:①活体注射;②以生物反应作为鉴定指标。因此,对鉴定条件的严格控制十分重要。如给药途径、注射剂量、溶剂和悬浮液的性质,动物种类、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等。此外,所选终点反应指标应为特异反应。如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但不能依此指标来鉴定肾上腺素。因为胰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皮质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也可通过不同作用途径引起血糖上升。此外,各种激素在体内的反应可能是多途径的;不同动物对同一激素的反应也可能有所不同。由于这些复杂情况在选择生物鉴定的最终反应指标时,必须要考虑其客观性、精确性、灵敏性、特异性、重复性和方便性。测定技术应立足于仪器的客观测定,而不是依赖于主观估计。如性甾体激素能改变人的体型和毛发分布,但这些指标难以客观测定。

乳腺癌中PS2基因与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

乳腺癌中PS2基因与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 中华肿瘤杂志 1998年第3期第0卷专题综论 作者:阚秀薛卫成 单位:100044 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 乳腺癌激素疗法,最早于1896年由Beatson报道。1967年Jensen发现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其后又发现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从而将人类乳腺癌分成两大类,即激素依赖性和非激素依赖性。前者预后好,内分泌治疗客观有效率达50%~70%;而后者则预后较差,内分泌治疗有效率为6%左右。 近年又发现所谓乳腺的雌激素调节系统(Estrogen-Regulated system),或称雌激素诱发蛋白。包括PS2、PR、HSP-27、24K蛋白及Cathepsin d等。目前最令人感兴趣的是PS2蛋白。作为乳腺癌抗雌激素治疗预测指标,PS2可能优于ER、PR,同时它也可能成为一个具有潜在意义的判断预后的指标。PS2的研究近10年已取得了不小进展。现仅就乳腺癌中PS2的特性、与ER和PR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的潜在性价值做一综合介绍。

一、PS2基因简介 PS2基因又称为BCEI(Breast cancer Estrogen Induced)基因,同类基因还有PNR2、Md2等。PS2基因是在1982年Masiakowski从激素依赖性乳腺癌MCF-7细胞株中提取出来的。PS2位于第21q染色体,分子量为6660,有3个外显子(125,135和212个碱基对),两个内含子(3.1Kb内含子A和0.77Kb内含子B),两个转录启动子。PS2蛋白由84个氨基酸组成,这一富于半胱氨酸的蛋白可以形成3个双磷酸键,其结构与生长因子(GF-I)样的胰岛素相似,和猪胰腺分离出来的解痉(Spasmolytic)多肽相似。后者对乳腺癌MCF-7细胞株有促生长作用。 关于PS2的生物学功能及作用尚不十分清楚。由于PS2是从MCF-7细胞株提取出来的,目前认为对乳腺癌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均有表达。在乳腺癌细胞内,只有在雌激素控制下才能被转录,因此为雌激素诱发蛋白。也正因为如此,通常ER阳性乳腺癌细胞,PS2也呈现高水平表达。有报道在胃粘膜上皮细胞内也能转录,但在其他组织则不能产生。最近又有报道在甲状腺、胃、结肠、膀胱等部位的良恶性肿瘤都有表达。但这些肿瘤与乳腺癌不同,此时PS2的转录不依赖于雌激素,与雌激素无关。 PS2是一个很稳定的蛋白,组织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制片和存放,均不受影响。一般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操作简便,经济,结果可靠,为回顾性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方便条件。

女性性激素六项(生殖激素测定)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最新资料推荐------------------------------------------------------ 女性性激素六项(生殖激素测定)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下丘脑-垂体-卵巢构成一个轴系(HPOA),下丘脑调节垂体功能,垂体调节卵巢功能,卵巢激素再作用于多种靶器官如子宫等,同时卵巢激素对下丘脑-垂体有正、负反馈调节作用。 HPOA 的功能正常,是维持女性生育功能的基本条件之一。 月经的正常生理、卵子的发育成熟、受精、早期胚胎的着床发育,均是在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调控下进行的,有赖于体内正常的内分泌环境。 正常女性卵巢每月经历 1 次周期性变化。 在卵泡早期,血清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逐渐升高,卵巢内一组窦状卵泡群被募集,FSH 使颗粒细胞继续增殖,激活颗粒细胞的细胞色素 P450芳香化酶,促进雌二醇(E2)的合成与释放。 到月经周期第 7 天,被募集的发育卵泡群,FSH阈值最低的卵泡优先发育成为优势卵泡,优势卵泡生成和分泌更多的 E2,反馈抑制了垂体 FSH的分泌,使其它卵泡逐渐退化。 优势卵泡决定了该周期卵泡期的期限,血清及卵泡液 E2 水平与优势卵泡的体积呈正相关关系。 月经周期第 11~13 天,优势卵泡迅速增大,分泌 E2,达到300pg/ml(1100pmol/L)左右,由于 E2 高峰的正反馈作用,垂体大量释放黄体生成素(LH)及 FSH,使卵母细胞最终成熟并发生排卵。 排卵后的优势卵泡壁细胞结构重组,颗粒细胞与卵泡内膜细胞黄 1 / 19

孕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综述 孕激索在女性生殖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生理作用主要是通过与孕激索受体结合表达的。孕激索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 PR)是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主要有两种亚型PRA和PRB。孕激素受体在介导与调节卵巢、子宫和乳腺的功能及生殖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孕激素受体的结构和功能。 1. PR的结构 孕激素受体(PR)按照氨基酸序列从N- -末端到C- -末端可分为A、B、C. D、E、F6个区域(图1)。当有激囊等配体存在时,与E区的激索或配体结合部位(ligand bindingdomain,LBD)结合,这个区是结构最大功能最复杂的区域;当无配体存在时, D区即铰链区,可结合热体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90 . HSP90) .从而阻止了各受体之间形成二聚体。C区是受体与DNA结合的区域(DNA binding domain , DBD) ,能与基因调控区的特定DNA序列结合。A/ B区为高度可变区,是受体与抗体结合的部位。F区则起调节转录激活的作用。

2. PR的亚型与功能 PR的亚型与功能PR主要包括2种亚型PRA和PRB。在多数情况下, PRB转录活性较强,而PRA则对PRB的转录活性有抑制作用,同时PRA可使孕激素拮抗剂产生抗雌激索样作用,而PRB则无此作用。PRA和PRB的不同功能是由其结构的差别引起的:特异性反式激活作用决定簇AF1、AF2、AF3和ID可介导孕激素受体的调节, 如上图AF1. AF3和ID位于A/B区, AF2位于E区;AF1、AF2和AF3均可单独激活转录.并对启动子和特异细胞起增效作用:AF1和AF2是PRA和PRB所共有的.而AF3是PRB特有的,位于PRB的上游区;ID是两者共有的, 却只在PRA.上起作

雌孕激素及其受体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

雌孕激素及其受体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 摘要研究发现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突变与变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从雌孕激素受体的分子结构、功能、作用方式以及子宫内膜癌的关系进行讨论。 关键词雌孕激素受体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系统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女性癌症的7%,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Bokhman于1983年首先提出了子宫内膜癌发生的二元学说但在临床实践中[1,2],仅仅依靠病理类型无法完全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需研究有代表性的分子标志物的特征。目前,认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是由雌激素过度刺激引起,更有研究通过测定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ER和PR,发现子宫内膜增生过长者受体水平升高,说明受体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发病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经典的雌、孕激素及其受体密切相关。 雌激素受体(ER)属甾体激素受体超家族成员,有ERα和ERβ两种亚型,ERα和ERβ由不同的基因编码。ERα为传统的ER,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的6q25.1区,由595个氨基酸编码组成,相对分子质量66000。ERβ可能在组织正常分化和雌激素生理效应的调节中起作用,而ERαmR NA的过度表达可能成为乳腺癌和卵巢恶性肿瘤的标志物。孕激素受体(PR)包括PRα和PRβ两种亚型,由位于染色体11q13的同一基因编码,但受两种不同启动子A和B控制,转录形成两类碱基数不同的mRNA,分别表达由796和93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产物[3]。一般情况下,PRβ的转录活性较强,而PRα则对PRβ起抑制作用,同时PRα可使孕激素拮抗剂产生抗雌激素作用,而PRβ则无此作用。 在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中,子宫内膜癌与ER及PR的关系研究最成熟。临床上,ER和PR测定的最大用途是选择内分泌治疗对象和判断预后。ER、PR含量随子宫内膜的增生程度呈下降趋势,单纯增生>复合增生>不典型增生;内膜癌的ER、PR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分化越差,受体含量越少。Sivridis 等研究认为[4],子宫内膜过度增生,激素作用占主导地位,而萎缩型子宫内膜虽失去激素作用的基础,但在低水平激素刺激下腺体增生活跃,若同时伴有丰富的ER及PR、EGF活动度高,即可发生子宫内膜癌。Maluf等认为[5],分化低肿瘤应根据术后病理的组织学类型、有丝分裂数、细胞形态、ER和PR含量,辅以系统的激素疗法或化学疗法避免复发和转移。Weiderpass对ERα基因多态性作病例对照研究发现,XbalX基因减少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又根据多变量机会比率(OR)结果得出结论,XX基因表型与XX基因型比较,X等位基因增加则肿瘤风险减少,两条短TA等位基因与两条长等位基因比较,短等位基因导致肿瘤风险增加;Pvull表型与pp表型比较,子宫内膜癌风险无明显减少,因而认为ERα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危险有关。齐卫红等[6]认为ER、PR的缺乏是内膜癌恶性程度增高的表现,ER、PR可以作为内膜癌患者预后观察的指标之一。白晓红等[7]的实验表明子宫内膜癌ER阳性表达率63.6%,与正常内膜组(42.1%)

STAT3与雌、孕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相关性

STAT3与雌、孕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相关性黄裕;姜青明;王冬 【摘要】目的探讨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与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30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30例健康体检妇女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2组子宫内膜标本中ER、PR、STAT3表达情况,并分析三者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STAT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中STAT3、ER表达均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而PR则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有关(均P<0.05).经相关性分析可知,STAT3与ER激素呈正相关(γ= 0.452,P=0.000),与PR激素无关(γ=0.1378,P=0.071).结论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ER、PR、STAT3过度表达有关,而STAT3的表达与雌激素调控有密切关系. 【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 【年(卷),期】2013(028)006 【总页数】4页(P602-605)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 【作者】黄裕;姜青明;王冬 【作者单位】400030,重庆市肿瘤研究所;400030,重庆市肿瘤研究所;400030,重庆市肿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33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 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世界性持续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降低,呈现年轻化[1]。子宫内膜癌在分子水平上的致癌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它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参与的结果,涉及多种癌基因的激发和抑癌基因的失活。STAT3是新发现的核转录因子, 能介导机体中多种生长因子信号及细胞因子信号向细胞核中传导,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及分化[2-5]。雌、孕激素是女性生殖系统中的重要激素,当两者水平紊乱时可刺激子宫内膜,从而诱导子宫内膜癌的发生[4]。本文将对子宫内膜癌患者中 ER、PR、STAT3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三者的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经病理组织学及影像学诊断证实为子宫内膜癌,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且术前未接受放化疗。患者年龄为36~76岁,平均年龄为(49.6 ±3.8)岁,患者肿瘤大小为0.8~5.9 cm,平均大小为(2.8±1.4)cm。病理学分级:G1级10例,G2级12例,G3级8例。FIGO临床分期(2009年):Ⅰ期11例,Ⅱ期10例,Ⅲ期8例, Ⅳ期1例;其中淋巴结转移18例。选取同期行普通查体的健康妇女30例为对照组,年龄为21~78岁,平均年龄为(48.8±4.2)岁。 1.2 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组化法检测2组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STAT3的表达。兔抗人STAT3多克隆体购于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公司,ER、PR鼠抗人多克隆抗体购于北京金桥生物技术公司。以1∶150的浓度将兔抗体STAT3多克隆体稀释,ER、PR鼠抗体多克隆抗为即用型。ER、PR采用EDTA热修复处理20 min,STAT3采用柠

[整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原理.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原理: 由于乳腺癌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癌细胞的生长受体内多种激素的调控。其中,雌激素在大部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内分泌治疗则是通过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或抑制雌激素的作用,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临床是通过检测病人乳腺癌细胞的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如两者皆阳性或任一为阳性,术后都应该接受内分泌治疗。 1、抗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ER)结合,阻断雌激素对受体的作用。最常用的是三苯氧胺(TAM),可以用于复发转移乳癌的解救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和高危健康妇女预防乳癌。 2、芳香化酶抑制剂代表药物:来曲唑、阿那曲唑、依西美坦 通过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阻断卵巢以外的组织雄烯二酮及睾酮经芳香化作用转化成雌激素,达到抑制乳癌细胞生长,治疗肿瘤的目的。 3、去势药物代表药物:戈舍瑞林 通过负反馈作用下丘脑,抑制下丘脑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同时还能竞争性地与垂体细胞膜上的GnRH受体或LHRH受体结合,阻止垂体产生FSH和LH, 从而减少卵巢分泌雌激素。 绝经前女性体内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分泌。以往我们是通过对绝经前妇女施行卵巢切除(用外科手术和射线)、或者肾上腺切除和垂体切除来降低雌激素水平。 4、激素受体调节剂代表药物:氟维司群 氟维司群的主要功能是破坏雌激素受体和阻断雌激素和雌激素受体之间的 相互作用,因而起到内分泌治疗的作用。 5、雄激素和雌激素,治疗剂量的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可以改变人体内分泌环境,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但也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目前临床应用较少。 6、孕激素,通过改变身体内分泌环境,经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产生LH和ACTH,或通过孕激素受体作用乳癌细胞。常用的有甲孕酮(MPA)和甲地孕酮(MA)。 绝经的判定有几条明确的定义: 1.双侧卵巢切除(或有效的放疗去势)术后; 2.年龄60岁以上; 3.年龄60岁以下,没有接受化疗、三苯氧胺、托瑞米芬和抑制卵巢功能

乳腺癌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标准(一)

乳腺癌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标准(一) 乳腺癌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标准 什么是乳腺癌免疫组化? 乳腺癌免疫组化是通过对乳腺癌组织标本进行免疫染色,检测肿瘤细 胞表面或内部特定抗原的表达情况,从而判断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分级,辅助确定治疗方案。 乳腺癌免疫组化有哪些指标? 1.ER(雌激素受体) 2.PR(孕激素受体) 3.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4.Ki-67(增殖性指数) 具体判定标准是什么? 1.ER和PR阳性:ER和PR阳性均大于1%,称为双阳性。 2.ER或PR阳性:ER或PR阳性,细胞核内呈阳性染色,阳性率大 于1%,称为单阳性。 3.ER和PR阴性:ER和PR均为阴性,或阳性率小于等于1%,称为 双阴性。 4.HER2阳性:膜上呈现3+强阳性,或原位癌和浸润癌呈2+阳性, 同时FISH检测阳性。 5.HER2阴性:膜上呈现0/1+或2+弱阳性,同时FISH检测阴性。 6.Ki-67:表示癌细胞的增殖活性,一般认为低于14%为低度增殖, 14%-19.9%为中度增殖,大于等于20%为高度增殖。 判定标准对治疗的影响是什么? 1.ER和PR阳性:常规使用内分泌治疗,如荷尔蒙治疗。 2.HER2阳性:使用靶向治疗药物,如曲妥珠单抗。

3.Ki-67高度增殖:表示肿瘤细胞活性高,容易复发和转移,需要 积极治疗。 综上所述,了解乳腺癌免疫组化的指标和判定标准,有助于更准确地确定乳腺癌的病理类型和分级,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辅助参考。 其他需要关注的问题 1.标本的取材和处理:取材应该遵循标准操作规范,避免对标本的 污染和破坏。标本处理也应该经过严格的规范,确保免疫组化结果的准确性。 2.检测机器的品质:不同的检测机器可能对样本的处理、染色、读 数等方面存在不同的误差,因此需要选择一台品质好、表现稳定的设备来进行免疫组化检测。 3.检测人员的经验和技能:免疫组化检测需要经验丰富、技术精湛 的专业人员来进行,否则可能会产生不准确的结果,误导临床治疗决策。 结论 乳腺癌免疫组化是一项很重要的病理检测技术,能够为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我们需要遵循严格的检测标准,规范操作流程,选择合适的检测设备和人员,提高免疫组化技术应用的水平,从而更好地为乳腺癌患者服务。

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在食管癌中的临床意义 (附66例分析)

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在食管癌中的临床意义 (附66例分 析) 吴培仁;许林;张志明 【期刊名称】《福建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3(025)004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的内分泌治疗.方法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染色法对66例食管癌组织进行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测定;对ER(+)和PR(+)的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给予内分泌治疗的实验组和不给予内分泌治疗的对照组.结果66例食管癌中ER阳性率为72.7%,PR阳性率为66.7%.随着食管癌组织学分级的增加,ER、PR的阳性率减少(P<0.05).ER或PR阳性的食管癌患者,实验组比对照组的3年生存率高(P<0.05).结论测定食管癌患者的ER和PR可以判断食管癌的恶性程度和指导食管癌的内分泌治疗. 【总页数】3页(P150-152) 【作者】吴培仁;许林;张志明 【作者单位】厦门市第一医院肿瘤外科,361003;厦门市第一医院肿瘤外科,361003;厦门市第一医院肿瘤外科,36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1;R730.3 【相关文献】

1.分化型甲状腺癌中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黄霞;刘景丽;吴健松;李向荣;陈亮 2.肺癌肿瘤抑制因子1在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不同表达乳腺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J], 吴晓;庄轶轩;陈炯玉;洪超群;张凡 3.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P-糖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π及DNA拓扑异构酶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颜霞;采丽;唐海旭;吴萍 4.乳腺癌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上皮性钙黏附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J], 杨德法; 王克俭; 池堂春; 李耀 5.早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 [J], 陈培勤; 肖秀娣; 徐雪松; 薛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子宫肌瘤患者血清雌孕激素的测定及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在子宫肌瘤的表达及意义

子宫肌瘤患者血清雌孕激素的测定及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 在子宫肌瘤的表达及意义 丁勇利;罗喜平 【期刊名称】《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8(007)010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血清雌激素(E)、孕酮(P)水平以及子宫肌瘤组织和邻近正常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子宫肌瘤患者血清E、P水平.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子宫肌瘤组织和邻近正常肌组织中ER、PR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肌瘤患者血清E、P水平较正常育龄期妇女均略有上升,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子宫肌瘤和正常平滑肌组织中,ER阳性细胞数在增生期均多于分泌期(P<0.01),PR阳性细胞数在分泌期均多于增生期(P<0.01).结论 E、P大量结合于子宫肌瘤局部的ER、PR,使肌瘤局部呈现高激素状态,这可能是子宫肌瘤细胞不断增生的重要原因. 【总页数】2页(P52-53) 【作者】丁勇利;罗喜平 【作者单位】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东,广州,510010;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东,广州,51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 【相关文献】

1.雌孕激素受体在子宫肌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J], 刘妙珍 2.子宫肌瘤患者外周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子宫肌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研究 [J], 李元成;崔志丹;沈伶 3.子宫肌瘤患者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J], 薛小芳;王玉;王利霞;崔娟;李森森;许振峰 4.子宫肌瘤患者雌激素受体与孕激素受体水平变化特点 [J], 石改萍;贾卫静;南风艳;郝伟 5.养正祛瘀中药干预对子宫肌瘤患者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的影响及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J], 蔡卉;刘艺;徐静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5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指南.

・ 标准与规范・ DOI :10.3760/cma .j .issn .0529-5807.2015.04.005 执笔人单位:20003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杨文涛,E -mail :yangwt 2000@163.com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研究室病理科(步宏,E -mail :hongbu @ scu .edu .cn ) 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指南 《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指南》编写组大量研究表明雌激素受体(ER )和孕激素受体 (PR )是乳腺癌中重要的预后因子和预测因子[1] 。ER 、PR 表达水平与内分泌治疗的疗效密切相关,ER 、PR 检测有助于预测患者对内分泌治疗的反应, 其检测结果将直接决定治疗方案的选择[2-3] 。准确检测和报告 ER 、PR 状态对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非常重要,已成为乳腺癌病理诊断报告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免疫组织化学是目前 ER 、PR 检测 的最佳方法[4-5] 。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且简单、易行,也是目前 ER 、PR 检测中使用最普遍的方法。但由于组织处理、染色方法、判读标准等影响,

ER 、PR 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已获实践验证和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参 考国际上已有的实践指南和公认的研究结果[6-10] ,由病理医师和临床医师组成的专家组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乳腺癌 ER 、PR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指南。本指南对乳腺癌 ER 、PR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技术路线、结果判读标准、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规范,以供我国病理工作者参考,旨在促使 ER 、PR 检测的操作程序和结果判读标准化,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 重复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并更客观地评估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一、适宜人群 ER 、PR 的检测适宜人群包括:(1)所有新诊断的浸润性乳腺癌病例;(2)多发性乳腺癌病例,若组织形态相似,至少应对其中一个癌灶进行检测,以最大癌灶为佳,若组织形态不同,则应分别进行检测;(3)所有复发或转移的乳腺癌病例应尽可能再次检测;(4)建议对新诊断的原位癌(包括导管原位癌和 小叶原位癌)病例进行检测[11] ;(5)新辅助化疗后仍有肿瘤残留的病例建议再次检测;(6)临床提出需要进行检测的其他情况。 二、组织标本的前期处理 1.可检测标本的类型:(1)手术切除标本;(2) 粗针穿刺标本;(3)麦默通活检标本;(4)缺乏上述标本的情况下,也可考虑使用冷冻后组织或针吸活检标本。 2.标本的固定:穿刺或切除后的乳腺癌组织离体后都应尽快固定(1h 内)。当组织较大时,应将其每隔5~10mm 切开,并可在组织间嵌入纱布

雌激素与孕激素生理

雌二醇的合成主要在颗粒中合成,孕酮主要由黄体产生。 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维持女性第二特征,对代谢也有影响。 1.促进和保持第二性征 维持性器官的正常功能促进子宫内膜和肌层的代谢,使内膜增生加厚,阴道上皮增生,表层细胞发生角化, 增强子宫活动,提高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 2.小剂量雌激素,有促进性腺激素释放,促进乳腺导管和腺泡生长发育的作用; 大剂量雌激素那么有抑制促性腺激素作用、抑制催乳素作用、抑制排卵以及对抗雄激素的作用。 3.代谢促进水钠潴留、骨钙沉积、弱的同化代谢、提高血清TG和HDL和降低LDL水平、降低糖耐量等作用。 4.增加血凝度在应用较高含量的雌激素避孕药丸时有增加血栓发生的可能性,低含量雌激素避孕丸那么不会发生。 雌激素用途 1.补充女性激素分泌缺乏 卵巢发育不全或功能低下,人工月经周期。 功能性子宫出血(雌激素分泌缺乏者〕 2.绝经期综合征面颊红热、出汗、恶心、失眠、肥胖和情绪不安等。 适量补充雌激素,可反响抑制GnRH、FSH和LH分泌,减轻病症。 3.避孕大剂量雌激素可抑制FSH分泌。 4.乳腺癌大剂量雌激素能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使内源性雌酮减少,用于绝经后5年以上晚期乳腺癌患者。 5.前列腺癌大剂量雌激素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拮抗雄激素的作用。 6.预防心血管疾病通过对脂蛋白代谢的影响和直接对血管的作用。绝经期后应用雌激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可减少35%~50%。也有报告认为可增加血栓发生率。 7.其他 老年性骨质疏松、痤疮〔粉刺〕:增加骨骼钙沉积 可与雄激素合用 白细胞降低症〔放射线〕升高白细胞 延缓阿尔茨海默病对老年人有学习记忆增强作用 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主要做用于子宫内膜和子宫平滑肌,以适应受精卵的着床和妊娠,孕酮能抑制新颗粒的发育。1.生殖系统主要为助孕、安胎作用。 月经周期的后期,在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增生的根底上,孕激素那么进一步使子宫内膜腺体生长与分支,内膜充血、增厚,由增殖期转变为分泌期,为受精卵着床和胚胎发育做好准备,有利于着床后胚泡继续发育。 经期,可使子宫内膜全部脱落,防止因脱落不全造成的出血。 妊娠期,能降低子宫肌对垂体后叶缩宫素的敏感性,抑制子宫活动,使胎儿平安生长。2.乳腺促进腺泡生长,为哺乳做准备。 3.神经内分泌

乳腺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乳腺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乳腺疾病的实验室检查除了对炎症起监测作用的血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以及反映患者内分泌情况的各种激素以外主要就是对乳腺肿瘤的各种生物学标记的检测。肿瘤标记物可在肿瘤患者的组织、体液和排泄物中检出,主要用于:①肿瘤高危人群的普查; ②原发性肿瘤的检测;③肿瘤的鉴别诊断;④肿瘤的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⑤肿瘤复发和转移的监测;⑥判断肿瘤的发展程度。目前所用的肿瘤标记物虽然还未达到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理想状态,但是合理和正确的使用仍有很大临床价值。 一、乳腺癌相关肿瘤标记物 (一)肿瘤相关抗原 1.癌胚抗原(CEA) 是从结肠腺癌中发现的一种富含糖类的酸性糖蛋白。由于该抗原也存在于2〜6个月胎儿小肠、肝、胰腺等组织中,故称之为癌胚抗原。与CEA相关抗原和抗体发生交叉反应的物质有30余种,而且大部分存在于正常组织中。因此,CEA监测的特异性极差。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CEA均可增高,此外,肺癌、卵巢癌、骨肉瘤、胰腺癌、肝癌等也可见增高。非肿瘤性疾病,如肠炎、肝硬化、胰腺炎、支气管炎以及大量吸烟均可见增高。 CEA在乳腺癌早期的诊断意义并不理想,但在临床分期In期、

IV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时可有明显升高,连续监测血清中CEA的含量高低变化可以预示病变恶化或消退的情况,所以在监测乳腺癌治疗后发生转移、复发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临床常用的体液中CEA的监测方法都是利用抗原一抗体复合物的原理。 2.糖链抗原15-3(CA15-3) 是一种分子量约400000的糖蛋白,分子结构尚未完全清楚。1984年,Hikens等自人乳脂肪球膜上糖蛋白MAM-6制成小鼠单克隆抗体(115-D8);同年,Kufu等自肝转移乳腺癌细胞膜制成单克隆抗体(DF-3),因其能由这些抗体所识别,故被命名为CAI5-3。 CAl5-3是乳腺癌的标志物之一,主要用于乳腺癌的诊断。30%~50%的乳腺癌患者血清CA15-3增高,80%有转移灶患者增高。以CAl5-3血清浓度30U∕ml为判断线,6%~12%工期乳腺癌患者增高,19%~22%11期乳腺癌患者增高,37%~55%In期乳腺癌患者增高,63%~100%IV期乳腺癌患者增高。11期、III期和IV期乳腺癌与乳腺良性疾病后的患者之间CAl5-3水平差异有显著性。因此,CAl5-3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意义不大,但对乳腺癌的分期有鉴别意义。研究表明:CAI5-3是监测乳腺癌患者术复发的最佳指标,尤其对原发性和转移性病变,当CA15-3>100U∕ml时,可肯定有转移。发现癌转移的敏感性比癌胚抗原(CEA)和组织多肽抗原(TPA)更高,比临床发现癌转移早几个月。1998年陈智周等研究表明,如果以30U∕ml为判断线,则正常受试者和良性乳腺疾病患者的假阳性率为0,不同病期的乳腺癌患者总阳性率为50.8%,肝转移和骨转移的

激素测定方法

甲状腺激素及有关蛋白测定 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包括甲状腺素(thyroxine,T4)和少量三碘甲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 T3),它们都是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上皮细胞可通过细胞膜上的“碘泵”主动摄取血浆中的碘。经细胞中过氧化物酶的作用,碘可转变生成形式尚不清楚的“活性碘”,故临床常利用抑制过氧化物酶的药物如硫氧嘧啶、他巴唑等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hyperthyroidism)。“活性碘”与存在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的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上的酪氨酸残基结合(碘化),逐步缩合生成T4、T3。含有T4和T3的TG随分泌泡进入滤泡腔中储存。在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的作用下,TG被蛋白酶水解,释放出T4、T3,扩散入血。 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中90%为T4,T3仅为2%。T3的主要来源是周围组织中T4在5’位脱碘后生成。但是T3的生理活性比T4高,占正常甲状腺激素总活性的2/3。如T4在5位上脱碘,则生成反三碘甲腺原氨酸(reverse T3, rT3),rT3基本没有甲状腺激素的生理活性,但在甲状腺疾病和许多非甲状腺疾病时出现有病理意义的变化。 血浆中的T3和T4绝大部分与血浆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hyroxin binging globulin, TBG)结合运输,但只有游离的甲状腺激素才有生物活性。血清中甲状腺激素测定包括总T4(TT4),总T3(TT3),游离T4(FT4),游离T3(FT3)和反T3(rT3),FT4和FT3不受血液TBG的影响,直接反映甲状腺功能状态。另外还有TBG和抗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等。 ㈠适应症:用于评价甲状腺功能状态以及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甲状腺功能低下(甲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其他疾病所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估计。 ㈡标本采集:血清或血浆,一般多用血清。 ㈢检测方法:甲状腺激素的测定大多采用标记免疫的方法直接测定血清中的激素浓度。包括放射免疫法(R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均相酶放大免疫法(EMIT)、化学发光免疫分析(LIA)及荧光免疫法等。 ㈣参考范围 1、TT4:①新生儿 129~271 nmol/L,②婴儿90~194 nmol/L,③1~5岁 94~194 nmol/L,④6~10岁 83~172 nmol/L,⑤10~60岁65~155 nmol/L;⑥妊娠5个月 79~227 nmol/L;⑦>60岁:男 65~129nmol/L,女 71~135 nmol/L(RIA)。 2、TT3:①脐带血 0.5~1.1 nmol/L,②新生儿 1.2~4.0 nmol/L,③1~5岁1.5~4.0 nmol/L,④6~10岁 1.4~3.7 nmol/L,⑤11~15岁 1.2~3.2 nmol/L,⑥15~60岁1.8~2.9 nmol/L,⑦大于60岁:男 1.6~2.7 nmol/L女 1.7~3.2 nmol/L (RIA)。 3、FT4:10.3~25.8 pmol/L,FT3 2.16~6.78 pmol/L,rT3 0.38~1.16 nmol/L,TBG 15~34 mg/L(RIA)。 ㈤临床意义 1、 TT4、TT3 ⑴血清TT4的增加见于甲亢和TBG增加,TT4降低见于甲低、TBG减少、甲状腺炎、药物影响(如服用糖皮质激素等)。 ⑵血清TT3是诊断甲亢最可靠和灵敏的单项指标,尤其是对诊断T3型甲亢的病人有特殊意义,这类甲亢病人血清TT4浓度不高但TT3却显著增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