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上册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上册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二学习的生物知识是高考经常考察的内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生物上册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生物上册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知识点一:种群和群落概念的理解(不要死记,要知道判断)

知识点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最基本特征)

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⑴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

※提醒复习:样方大小的确定以及选取样方的方法等相关知识。

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主要是会计算)

(3)灯光诱捕法:趋光性的昆虫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3、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①增长型: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出生率>死亡率;增长;

②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稳定;

③衰退型:老年个体多于幼年个体;出生率<死亡率;减少。

4、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应用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使其种群密度明显降低。(属于生物防治)

知识点三: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

1、概念:(略,无需记)

2、类型:数学模型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分别是和,其中前者比较准确,后者更为。

3、建立的步骤:(详见教材P65,理解记忆)

知识点四:种群增长的两大曲线:曲线和曲线

1、两个曲线的对比: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比学习:①产生条件;②增长特点;③有无K值。

2、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种群生态学中,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应用:①建立自然保护区,给濒危动物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它们的根本措施;②鼠害的控制方面。

知识点五: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物种组成

(1)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群落中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2、种间关系

学习指导:结合教材P73图4—10,理解四种种间关系的概念(不要记,理解后会判断),重点掌握每种关系我们所介绍的数量坐标图和能量关系图,记住常见的例子。

3、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类型:

①垂直结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和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依赖于植物,因为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和。

②水平结构: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他们常呈垂直分布。(群落普遍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些常见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它们的决定因素要记牢) 知识点六: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不太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及大致过程:演替的两种类型是: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学习指导:两种演替的概念其实并不需要死记硬背,主要还是理解,重点是掌握两种演替的区别,如:起点、时间、速度等,从而能够正确判断。但必须准确记忆教材中列举的具体例子。

教材P79图4—14“裸岩上的初生演替的大致过程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提醒大家,不要只背过程,每个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也要认真看看。

3、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影响结果: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这样做事为了处理好经济与发展的关系。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种群和群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种群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而群落则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本文将重点介绍种群和群落的一些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一、种群的概念及组成 1. 种群概念:种群是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这里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河流、一个树林或整个地球上某个区域等等。同一区域的个体组成种群,而且具有一定的种群规模和空间分布。 2. 种群的组成:种群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基因型:种群内的个体具有相同基因型,但也可能会存在变异。基因型受到基因和表现型的影响。 (2)数量:种群的数量一般比单个个体多得多,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数量多的群体往往表现出更加灵活、适应力强,便于繁殖扩大。 (3)空间分布:种群中的个体分布在同一区域内,但可能在不同的小区域内生活。 (4)性别和年龄结构:生物体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对种群的数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个

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行为,这些特征和行为都会影响种群的群体动态和结构。 二、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1. 群落概念:群落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不同种类的个体在群落内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 群落的组成:群落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生境:生境是群落生存和发展的物理和化学条件,包括土壤、温度、光线、水分、空气质量等一系列因素。 (2)生物群落:指与生境相适应的各种生物种群。群落内的个体数量和种类相对稳定,但是数量和比例随时在变动,受到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3)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相互作用的种类和数量,非生物因素主要指生境条件的共同作用。 三、种群和群落相互关系 1. 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两者的数量和比例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群落的演替过程和生态竞争的结果往往会导致种群结构和数量的变化,进而影响到生物的分布、数量和生态位。 2. 种间关系:种群和群落内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协作和竞争的关系。协作可以使群落内部的生态角色分化,加强群落整

高二生物上册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上册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二学习的生物知识是高考经常考察的内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生物上册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生物上册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知识点一:种群和群落概念的理解(不要死记,要知道判断) 知识点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最基本特征) 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⑴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差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 ※提醒复习:样方大小的确定以及选取样方的方法等相关知识。 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主要是会计算) (3)灯光诱捕法:趋光性的昆虫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3、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①增长型: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出生率>死亡率;增长; ②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稳定; ③衰退型:老年个体多于幼年个体;出生率<死亡率;减少。 4、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应用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使其种群密度明显降低。(属于生物防治) 知识点三: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 1、概念:(略,无需记) 2、类型:数学模型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分别是和,其中前者比较准确,后者更为。 3、建立的步骤:(详见教材P65,理解记忆) 知识点四:种群增长的两大曲线:曲线和曲线

1、两个曲线的对比: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比学习:①产生条件;②增长特点;③有无K值。 2、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种群生态学中,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应用:①建立自然保护区,给濒危动物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它们的根本措施;②鼠害的控制方面。 知识点五: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物种组成 (1)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群落中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2、种间关系 学习指导:结合教材P73图4—10,理解四种种间关系的概念(不要记,理解后会判断),重点掌握每种关系我们所介绍的数量坐标图和能量关系图,记住常见的例子。 3、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类型: ①垂直结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和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依赖于植物,因为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和。 ②水平结构: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他们常呈垂直分布。(群落普遍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些常见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它们的决定因素要记牢) 知识点六: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概念:(不太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及大致过程:演替的两种类型是: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 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P61、62、68、75)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掌握计算和误差分析) 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如培养液中的酵母菌) 5.样方法中草本植物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6.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J型增长的公式:Nt=Noλt 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倍数。λ不是增长率,增长率为(λ-1)。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无K值。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开始一段时间内。 7.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和J型增长曲线的比较: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 8.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9.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10.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群落的特征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即水平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 垂直结构表现为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表现为群落常呈镶嵌分布。 森林群落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植物又可以给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注意:区分种群的空间特征和群落的空间特征。 1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热带地区最大,向地球两极延伸则逐渐减少。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采集调查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两种: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12.种间关系共分为四种常见类型: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P73)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例如兔和草,狼和羊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生活习性越相近,竞争越激烈。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分为“一强一弱”和“一死一活”两种型。例如牛和羊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例如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 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空间特征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 三、群落的结构 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本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课本P71 3、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种间关系: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结果对一方有利一方有害。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或空间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提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5、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

专题3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2021年高考生物必修知识点归纳(背记版)

第五单元 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中 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3、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 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 4、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1)在种群的四个基本数量特征中, 种群密度 是最基本的特征,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种群数量的大小。 (2) 出生率 和 死亡率 及 迁入率 和 迁出率 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 性别比例 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 年龄组成 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5、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样方法: 取样的关键是: 随机取样 ;常用的取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 、 等距取样法 ;适用范围:一般用于 植物 。 (2)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 、 活动范围大 的动物。 计算方法:种群数量=(初捕标记数x 再捕数)/再捕标记数,算出总数再求出种群密度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 1、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 增长 、 波动 、 稳定 、 下降 。 2、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3、种群增长曲线: (1)“J ”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 建立模型:若种群初始数量为N 0,年增长率为λ,则t 年之后种群数量为:Nt= N O ·λt 条件:理想条件(空间不限 食物充足 气候适宜 没有天敌 ) (2)“S ”型增长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预测变 化趋势 年龄组成 影响出生 率 性别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 密种群度 种群数量 迁入率 迁出率

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一) 1、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成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增长率保持不变条件:理想状态下,生物生存空间、食物充足生物新迁到一个新的环境中。 (2)“S”型增长:在自然条件下,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7、种间关系比较 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 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无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AB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变化。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 垂直结构 (分层现象)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8、群落的空间结构: 水平结构:镶嵌分布 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高二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二) 1、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 2、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3、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4、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生物学中,种群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单位,而群落则是由多个 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集合体。在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群落起着重 要的作用。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二生物中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知识点。 1. 种群的定义和特征 种群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中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具有以下特征: 1.1 种群的数量:种群的数量是指在特定环境中,同一物种个 体的总数。 1.2 种群的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个体的 数量。 1.3 种群的分布:种群的分布可以是随机分布、集群分布或均 匀分布。 2. 种群的增长与变化 种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种群的增长是指个体数量 的增加,种群的减少则是指个体数量的减少。种群增长和减少取

决于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种群增长的模式可以分 为指数增长和对数增长。 3. 种群中的相互关系 种群中的个体相互之间存在着竞争、合作和互利共生等相互作 用关系。这些相互关系影响着个体的生存和繁殖。 3.1 竞争:种群中的个体之间会争夺有限的资源,如食物、栖 息地和伴侣等。 3.2 合作:种群中的一些个体会合作以获得更好的生存和繁殖 机会。 3.3 互利共生:某些物种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关系,彼此获益。 4. 群落的定义和组成 群落是指由多个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群体。群落的组成取决于 共同生活在某一地理区域内的不同种群。群落中的物种可以相互 作用,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4.1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和群 落的垂直结构。

4.2 群落的功能:群落中的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物 种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5. 群落的演替过程 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地理区域内的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 化的过程。演替过程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5.1 初级演替:在无生物存在的原始生态环境中,植物开始生活,逐渐形成植物群落,并逐步吸引其他生物入驻。 5.2 次生演替:在已经形成的群落基础上,当外界环境发生改 变时,群落中的物种发生适应和变化,形成新的群落。 总结: 种群和群落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不同层次上生 物的组织和相互关系。种群描述了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而群 落描述了多个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有助于我 们了解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演替过程的发展。这些知识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二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知识点归纳

高二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知识点归纳 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分享的高二生物种群和生物群 落知识点归纳,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 名词: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9、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10、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语句:

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 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5、年龄组成的类型:(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6、性别比例有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

高二生物知识点种群和生物群落

高二生物知识点种群和生物群落生物是高中生学好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直接影响着高中三年的成绩。下面是为大家分享的高二生物知识点种群和生物群落。 名词: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9、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10、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语句: 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

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5、年龄组成的类型:(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的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6、性别比例有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时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白蚁等。7、种群数量的变化:①影响因素:a、

【高二学习指导】高二生物知识点:种群和生物群落

【高二学习指导】高二生物知识点:种群和生物群落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 高中生物 ,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 高二 生物知识点:种群和生物群落”,希望对大家的生物学习有所帮助! 高二生物知识点:人口与生物群落 名词: 1.种群:同一物种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个体总数。(例如,一个湖泊中的所有鲤鱼 都是一个种群)2。人口密度:指单位空间内人口的个体数。3.年龄构成:指人口中每个 年龄段的个体比例。4.性别比例:指男性和女性个体在人口中的比例。5.出生率:指人口 中每单位时间内新个体的数量。6.死亡率:指人口中每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人数。7.生物群落:生活在某一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8.生物 群落结构:指群落中各种生物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9.垂直结构:生物 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这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森林群落和湖泊群落的垂 直结构。10.水平结构:水平方向的分区现象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例如,林地中的植 物沿水平方向分布到不同的小群落中的现象。 语句: 1.人口特征:人口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构成、性别比等。人口数量变化是人 口研究的核心问题,人口密度是人口的重要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构成、性别比、 移民和移民都会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移民和移民是决定人口变 化的主要因素,年龄构成是预测人口变化的主要依据。2.种群密度的确定:动物采用标记 再捕获法,其公式为种群数n=(标记个体数x再捕获个体数)/再捕获标记数。3.人口密 度特征:① 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②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人口密度和人口规 模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人口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密度下降。;如果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人口密度将不会发生很大变化。5.年龄构成类型:(1) 生长类型:年轻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这类人口正处于发展阶段,人口密度将越来越大。(2)稳定型:所有年龄段的个体在人群中所占比例适中。这类人口处于稳定期,人 口密度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3)下降型:人口中年轻人较少,而成年和老年人较多。这类人口正处于下降期,人口密度将越来越小。6.有三种性别比例:(1)雄性和雌 性是平等的,这在黑猩猩和猩猩等高等动物中更常见。(2)雌性动物比雄性动物多,这 在人工控制的种群中更常见,如鸡、鸭、羊等。一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期也比雄性动物多,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总3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种群和群落 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P61、62、68、75)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掌握计算和误差分析) 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如培养液中的酵母菌) 5.样方法中草本植物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6.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J型增长的公式:Nt=Noλt 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倍数。λ不是增长率,增长率为(λ-1)。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无K值。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开始一段时间内。7.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和J型增长曲线的比较: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 8.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9.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10.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群落的特征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即水平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 垂直结构表现为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表现为群落常呈镶嵌分布。 森林群落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植物又可以给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注意:区分种群的空间特征和群落的空间特征。 1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热带地区最大,向地球两极延伸则逐渐减少。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采集调查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两种: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12.种间关系共分为四种常见类型: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P73)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例如兔和草,狼和羊

高二生物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增分必背考点梳理

高二生物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增分必背考点梳理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一、强记常考语句: 1.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注意:如果是主要决定因素则只答前两者) 2.群落植物垂直结构复杂的意义:(必修三74页) 植物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也能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 (1)单向流动:能量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原因有: 第一,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的吃与被吃关系不可逆转,因此能量不能倒流,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二,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生热能的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 (2)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原因有:第一,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一部分能量(ATP、热能)。 第二,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或生物的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还有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递给分解者。 4.农业生态系统除草除虫的意义 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从生物圈稳态角度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 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生物圈的自我调节能力。

6.生态农业延长腐生食物链的重要意义(必修三96页) 使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并减少了环境污染。 7.减缓温室效应的两项主要措施(必修三101页) (1)大力植树造林;(2)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的清洁能源)。 8.种植挺水植物能抑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 挺水植物遮盖水面的光,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挺水植物能竞争吸收水体中过多的无机盐,限制藻类生长。 9.人工生态系统往往需要不断有物质投入的原因 人工生态系统不断会有产品输出,带走了部分元素,根据物质循环原理,需要不断投入物质。 二、易混易错知识点: 1.从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斜率可以看出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至零。 2.从种群特征角度考虑,决定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3.测定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取样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测定某块地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取样方法是样方法;测定昆虫卵、蚜虫和跳蝻的种群密度的取样方法是样方法;测定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的取样方法是抽样检测法;测定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是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 4.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5.样方法等取样调查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为减少误差,最关键的是要注意随机取样。 6.对于独居性生物如老虎,在一定范围内,种群密度越大,种内斗争越激烈,对于群居性生物如蜜蜂,在一定范围内,种群密度增大,有利于种内互助,超过这个范围之后,种内斗争也越来越激烈。对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间所需资源或空间重合度越大,竞争越激烈;从数量上看,数量越多并越接近的两个种群间,竞争一般越激烈。

生物高中知识点总结

生物高中知识点总结 生物高中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 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 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9、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10、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1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1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1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1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则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 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P61、62、68、75)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掌握计算和误差分析) 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如培养液中的酵母菌) 5•样方法中草本植物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 x 1m。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6•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J型增长的公式:Nt = No入t 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入为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倍数。入不是增长率,增长率为(入-1)。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无K值。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开始一段时间 ________________ 7•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和J型增长曲线的比较: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 8•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9•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10•牛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牛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群落的特征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即水平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 垂直结构表现为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表现为群落常呈镶嵌分布。 森林群落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植物又可以给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注意:区分种群的空间特征和群落的空间特征。 1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热带地区最大,向地球两极延伸则逐渐减 少。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采集调查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两种: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12•种间关系共分为四种常见类型: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P73)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例如兔和草,狼和羊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生活习性越相近,竞争越激烈。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分为“一强一弱”和“一死一活”两种型。例如牛和羊 寄牛:一种牛物(寄牛者)寄居于另一种牛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牛活。例如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高二生物种群和群落

第1、2 节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回扣、主干知识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 (1)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2)取样关键:___ ______,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3)常用取样方法:_____ _______、等距取样法。 2.标志重捕法 适用范围: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动物。 【点拨】样方法计数有一定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某地区2010年出生5人,死亡2人,迁入25人,迁出13人,该地区总人口数为1 000人。 1.出生率=新出生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5‰ 2.死亡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3.迁入率=迁入的个体数目/个体总数=______ 4.迁出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写出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 A:____ ___,B:____ ___,C:____ ___。 3.性别比例:种群中____ _____数目的比例。 【点拨】①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②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 四、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产生原因:在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适宜、________等条件下。 (2)数学模型:________(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代表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总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高中2019版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目录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群落的结构 第2节群落的主要类型 第3节群落的演替 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4章人与环境 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2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3节生态工程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1. 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①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2. 应用:濒危动物保护、农田杂草状况调查、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3. 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适用条件: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如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2)估算法 ①样方法 A. 适用生物:一般适用于调查植物和一些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B. 方法步骤: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 求平均值(该平均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C. 注意事项 a. 样方大小应适中,如乔木的样方面积通常为100 m2,灌木的样方面积 通常为9 m2,草本植物的样方面积通常为1 m2。 b. 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且样方数不宜过少。对于方形地块常 用五点取样法,狭长地块常用等距取样法。 c. 计数要准确:样方内的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如图所示。 ②标记重捕法 A. 适用生物: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B. 方法步骤:确定调查对象→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并记录个体数(M)→一段时间后重捕,并记录重捕个体总数(n)和其中的标记个体数(m)→估算种群密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