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原油低温流变特性量化表征

合集下载

不同渗流介质内原油流变性的实验研究

不同渗流介质内原油流变性的实验研究

不同渗流介质内原油流变性的实验研究
杨文新
【期刊名称】《江汉油田开发论文集》
【年(卷),期】2003(000)001
【摘要】利用RV20旋转粘度计和原油渗流流变特性测试装置,对四种脱气原油
在不同渗流介质内的流变性进行了测试研究。

结果表明:用三种不同测试方法测得的原油视粘度明显不同,旋转粘度计测试的视粘度最低,毛细管内粘度次之,岩心内渗流时的视粘度最高;特别是原油在岩心内渗流时,岩心渗透率越低,原油视粘度越高,并且可能表现出非牛顿特性,存在初始压力梯度。

分析认为。

原油组分、试验温度、岩心孔隙结构等因素对原油的流变性影响最大。

为了研究原油的流变性,建议采用天然岩心测试原油地下流变性,该测试结果才能更好指导油田开发。

【总页数】3页(P96-98)
【作者】杨文新
【作者单位】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11
【相关文献】
1.方形与圆形管道内多孔介质渗流的实验研究 [J], 章晓伟;王海桥;陈世强;罗聪亮;
彭莹;
2.多孔介质内CO2泡沫液渗流特性实验研究 [J], 杜东兴;王德玺;贾宁洪;吕伟峰;秦
积舜;王程程;孙盛彬;李莺歌
3.破碎射气介质内氡渗流运移和析出规律的实验研究 [J], 王立恒;叶勇军;丁德馨;赵娅利;范楠彬;钟永明
4.多孔介质内原油渗流模型及数值计算 [J], 闻建龙;赵松峰;张星;王静
5.方形与圆形管道内多孔介质渗流的实验研究 [J], 章晓伟;王海桥;陈世强;罗聪亮;彭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庆原油分析

大庆原油分析

中国石化原油分析报告1.1 大庆原油一般性质大庆原油一般性质为:密度为0.8629g/ml,凝固点29℃,硫含量为0.11%,氮含量1586ppm,酸值0.08,金属含量中镍、钒含量分别为4.36ppm和0.13ppm,属低硫中质石蜡基原油。

大庆<350℃轻收为30.22%。

>540℃总拔出率为63.1%。

1.2 大庆原油直馏馏分性质大庆原油0~140℃的石脑油馏分收率为5.94,氮0ppm,硫含量为0.01874%,硫醇硫31ppm。

大庆原油0~180℃的石脑油馏分收率为8.99,氮0ppm,硫含量为0.020697%,硫醇硫36ppm。

大庆原油140~240℃的收率为8.83,冰点为-48℃,硫含量为0.022124%,硫醇硫39ppm,酸度7.62831mgKOH/100ml,烟点为32mm,芳烃含量为8.02%。

大庆原油180~350℃的收率为20.92,十六烷指数59.48,硫含量为0.036978%,酸度9.44417mgKOH/100ml。

大庆原油240~350℃的收率为15.13,十六烷指数59.98,硫含量为0.043133%,酸度9.80416mgKOH/100ml。

1.3 大庆原油裂化原料及渣油性质350~540℃蜡油馏分及>540℃、>350℃渣油性质如下:大庆原油350~540℃的收率为32.89,密度为0.8634g/ml,硫含量为0.103749%,氮含量678ppm。

大庆原油>540℃的收率为36.9,密度为0.9278g/ml,硫含量为0.188964%,氮含量3680ppm。

残炭9.77%,金属分析数据中镍、钒含量分别为11.81ppm和0.36ppm;组成分析数据中,沥青质为0.06%。

大庆原油>350℃的收率为69.78,密度为0.8963g/ml,硫含量为0.148807%,氮含量2265ppm。

残炭 5.59%,金属分析数据中镍、钒含量分别为 6.24ppm和0.19ppm;组成分析数据中,沥青质为0.03%。

大庆高蜡原油乳化降粘研究

大庆高蜡原油乳化降粘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设计(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用于大庆油田降低石油产品粘度化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大庆原油的流变性开展实验研究;着重研究了大庆油田含蜡原油的乳化降粘技术。

原油流变特性是输送工艺的主要基础,但多年来国内外对原油流变性的研究基本上都采用唯象的方法,即通过实验测定不同条件下的流变性参数,研究其规律,还讨论了各种方法及其优缺点的具体实现机制;在对原油的全分析、流型、触变性、粘温性等实验开展的基础上,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并对产生的实验结果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初步确定了大庆油田原油的组分性质,流变模型、粘温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等结论。

关键词:流变性;乳化降粘;粘度;乳化剂;大庆油田。

目录第1章前言 (4)第2章大庆原油流变性与蜡晶形态结构及原油组成间关系 (5)2.1大庆含蜡原油中蜡晶形态和结构的量化表征 (5)2.2蜡晶形态、结构及原油组成特征的多因素聚类分析 (6)2.3原油的粘度与蜡晶形态及结构特征以及原油组成间的关系 (6)2.4含蜡原油的粘弹性参数与蜡晶形态及结构特征以及原油组成间的关系 (8)2.5含蜡原油的屈服应力与蜡晶形态及结构特征以及原油组成间的关系 (9)2.6含蜡原油的凝点/倾点与蜡晶形态及结构特征以及原油组成间的关系 (9)第3章含蜡原油降凝剂与石蜡作用机理 (10)3.1降凝剂的结构特点与儿种已知降凝机理 (10)3.1.1结构特点 (10)3.1.2几种己知的高蜡原油降凝机理 (11)3.2 降凝剂与石蜡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12)3.3降凝剂分子结构的影响 (13)3.3.1烷基链长度 (13)3.3.2极性基团含量 (13)3.3.3平均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13)3.3.4石蜡组成的影响 (14)3.4降凝剂与石蜡分子作用机理的探讨 (14)3.5小结 (15)第4章化学降粘方法研究进展 (16)4.1乳化降粘技术 (16)4.1.1 研究与应用 (16)4.1.2发展趋势 (16)4.2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技术 (16)4.2.1作用机理 (16)4.2.2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进展 (17)第5章原油乳状液的流变性 (18)5.1原油乳状液的流型及转相 (18)5.2影响乳状液流变性的因素 (18)5.2.1内相浓度 (18)5.2.2连续相粘度 (18)5.2.3分散相颗粒大小及分布 (19)5.2.4温度 (19)5.2.5电粘效应 (19)5.2.6老化 (19)第6章大庆原油流变性的研究 (20)6.1大庆原油流变性的研究 (20)6.2流体模型划分实验开展及对原油流变性的认识 (20)6.3原油粘温曲线的测量 (21)6.4流变性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的探讨 (22)6.5外在条件变化的影响 (23)第7章结论 (25)参考文献 (26)致谢 (27)附录 (1)第1章前言目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那些富含含蜡稠油,正在作出巨大努力,研发的长距离管道运输在室温下的过程。

多学科综合研究提高大庆油田油藏预测水平

多学科综合研究提高大庆油田油藏预测水平

多学科综合研究提高大庆油田油藏预测水平
张永庆;陈舒薇;渠永宏;张文庆;李玉君
【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
【年(卷),期】2004(031)0z1
【摘要】当前大庆油田面临着深度开发的严峻形势,需要多种技术与方法协同应用来实现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以大庆油田北一区断东西块葡一油层组为例,通过应用高分辨率层序精细对比、流动单元定量表征、沉积微相条件控制的储集层建模、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揭示了河流-三角洲相储集层的非均质定量特征,从宏观角度表征砂体内部剩余油分布,建立油藏综合地质模型,提高了精细油藏描述与预测水平.图3参3
【总页数】5页(P77-81)
【作者】张永庆;陈舒薇;渠永宏;张文庆;李玉君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价格定额中心;石油大学(北京)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24
【相关文献】
1.大庆油田多学科油藏研究一体化平台研制 [J], 石亮
2.多学科综合研究提高大庆油田油藏预测水平 [J], 张永庆;陈舒薇;渠永宏;张文庆;
李玉君
3.通过对不同类型逆境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以提高作物产量... [J], Walla.,A;陈信波
4.油藏描述与管理: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作用 [J], Bige.,EL;徐焱东
5.开展天地生综合研究提高对自然变化的预测水平 [J], 朱良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庆原油性质变化跟踪评价

大庆原油性质变化跟踪评价
王 羽 中 , 唐 彬 , 谭立阳 , 赫广 喜 。
( 1 . 中困人民解放军驻大庆石化公司军代室 , 黑龙江 大庆 1 6 3 7 1 1 ; 2 . 大庆石化公司炼 油厂 , 黑龙江 大庆 1 6 3 7 1 1 )
第2 5 卷
从表 l 可见 , 大 庆原 油 外 观 呈黑 色 , 2 0℃密度 为0 . 8 5 9 1 - 0 . 8 6 5 0 g / c m , 凝点 2 5 . 3 - 3 2 . 0 o C, 粘 度 2 2 . 2 7 ~ 2 4 . 5 4 mm / s ,硫 含 量 9 1 9 . 8 ~ 1 2 0 3 . 2 I x g / g , 氮 含量 1 5 1 9 . 8 ~ 2 0 4 0 . 8 g , 残炭 2 . 7 4 %- 3 . 2 1 %, 按
工 应用 。 2 0 0 0 , 1 2 ( 2 ) : 3 4 — 3 5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1 — 1 3
作者简 介: 秦凯 , 男, 工程师 , 1 9 9 8 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化学 工程专
业, 现从事AB S 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工作 。

炼 油 与 化 工 R E F I NI N( A ND C H E MI C A [ I ND U S T R Y
炼 油 与 化 工 2 0 1 4年 第 1 期
REFI N1 NG AND CHE Ml CAL I NDUS TRY 9
大庆原 油性质变化跟踪评价
丛丽茹 关 旭
( 中国石油 大庆化工研究 中心, 黑龙江 大庆 1 6 3 7 1 4 )
摘要 : 文中采集 了大庆原油的 1 0 a 的理化性质数据 , 依据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了跟踪评价。 并对原油性质 、 汽油 、 煤油 、 柴油性质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 1 0 a 间大庆原油理化性质变化不大, 质

大庆某试验区低压测试疑难浅析

大庆某试验区低压测试疑难浅析

大庆某试验区低压测试疑难浅析刘健【摘要】大庆油田某采油厂萨北试验区位于北部过渡带东部,由于试验区开采状况比较特殊、产液量少等原因,原有的测试仪器不能测到所需要的低压测试数据(动液面和完整功图).通过测试原理和测试仪器技术指标分析,开展现场试验研究,得出该试验区相对准确的动液面和示功图,使低压测试资料能更好地服务于动态分析.【期刊名称】《油气田地面工程》【年(卷),期】2010(029)005【总页数】2页(P41-42)【关键词】动液面;套压;功图【作者】刘健【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海拉尔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正文语种】中文萨北试验区位于北部过渡带东部,开发面积1.47 km2,开采层位为S01-S08。

目前已投产的油井28口,其中抽油机井16口,螺杆泵井2口,提捞井10口。

由于试验区开采状况比较特殊和产液量少等原因,原有的测试仪器不能测到所需要的测试数据。

新井投产后共测试18口井470井次,陆续有12口井80井次测不出液面波;有4口井9井次液面深度大于泵深;有3口井不能测得完整功图。

针对以上3种情况,通过测试原理和测试仪器技术指标分析,开展现场试验研究[1-2]。

测不出液面中70%的油井,通过用氮气仪器能够测试液面波,剩余的部分井可以通过改变测试条件的方法来解决。

其次,针对实测液面用常规方法解释时深度大于泵深问题进行试验对比分析,得出试验区相对准确的液面数据,使低压测试资料能更好地服务于动态分析。

1.1 液面测试原理目前现场探测液面的主要方法是回声法。

声波脉冲在气体介质中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产生反射脉冲,如果知道脉冲传播速度和反射脉冲的反射时间,就可以计算出障碍物与脉冲声源之间的距离,回声法就是利用上述原理来探测出井下液面深度。

1.2 测不出波井井况分析新井投产后陆续有12口井测不出液面波,根据液面测试原理可知,影响液面的因素有传播介质、传播速度及井筒内状况。

与厂相关部门技术人员共同研讨,油井测不出波主要有3种情况:一是液面较深波形传导到地面后非常弱,无法识别;二是井筒脏,影响波的传导;三是套压低或无套压,缺少传导介质。

01-大庆油田采出液低温集输处理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1

01-大庆油田采出液低温集输处理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1

二、主要研究成果
2.4 低温含油污水处理技术
开发出变强度反冲洗和气水反冲洗技 术,在含油污水温度低于原油凝固点2℃左右、 含聚合物浓度不高于200mg/L的条件下,可实 现滤罐的滤料再生,使处理后的“一般水”水 质达到聚驱注水水质指标,“深度水”水质好 于加热工况。
三、生产应用情况
截止目前,总共有37180口油井应用了各类
二、主要研究成果
大庆油田先后系统地开展了采出液体系低温特 性、低温流变特性、低温管输特性、低温沉降分离特 性等基础研究和低温泵输、低温含油污水处理实液模
拟中间试验,以及由单井、计量间向转油站系统、联
合站系统逐渐扩大规模的工业化现场试验,经历了认
识不断提高、研究不断深入、技术不断完善、应用经
验不断丰富的过程,形成了经过生产实践检验的采出 液低温集输处理工艺及配套技术体系。
二、主要研究成果
(1)采出液不加热集油工艺
1) 单管、双管、串联管出油不加热集油工艺 油井采出液不加药、不加热直接经单管、双管或多井 串联出油管道输至计量间,其技术条件为: ③ 端点井产液量40t/d以上、各井采出液含水率均 达到80%以上的多井集油串,或端点井产液量30t/d以上、各井 采出液含水率均达到85%以上的多井集油串,或端点井产液量 25t/d以上、各井采出液含水率均达到90%以上的多井集油串, 可实行单管串联出油全年不加热集油。 ④ 单井出油管道或串联出油管道的内径不小于50mm、 总长度不大于600m。
二、主要研究成果
(1)采出液不加热集油工艺
1) 单管、双管、串联管出油不加热集油工艺 油井采出液不加药、不加热直接经单管、双管或多井 串联出油管道输至计量间,其技术条件为: ① 产液量40t/d以上、含水率80%以上的油井,或产 液量30t/d以上、含水率85%以上的油井,或产液量25t/d以上、 含水率90%以上的油井,可实行单管出油全年不加热集油。 ② 产液量80t/d以上、含水率80%以上的油井,或产 液量60 t/d以上、含水率85%以上的油井,或产液量50t/d以上、 含水率90%以上的油井,可实行双管出油全年不加热集油。 双管出油不加热集油适用的工艺条件为:已采用双管掺水集油 流程,但停运掺水管道、实行单管出油不加热集油后的井口回 压上升幅度超过许可值。

含水原油低温集输极限温度的研究

含水原油低温集输极限温度的研究

含水原油低温集输极限温度的研究
陈岩;唐礼骅;王小兵
【期刊名称】《海洋石油》
【年(卷),期】2007(027)004
【摘要】随着我国大多数油田进入高含水期,油田地面集输管路中含水原油的含水率增加很快,为了降低集输成本,研究含水原油的低温集输温度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大庆油田的现场含水原油在不同管径、不同流量和加入不同浓度流动改进剂的对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减少流量、增大管径和加入流动改进剂可降低含水原油集输的温度.其中,加入流动改进剂后可将输油极限温度下降5 ℃左右,效果显著,可更好的起到节能降耗的作用,在集输管网中有着良好的运用前景.
【总页数】4页(P60-63)
【作者】陈岩;唐礼骅;王小兵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工程院,江苏扬州,22500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工程院,江苏扬州,225002;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江苏扬州,2251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832.3
【相关文献】
1.高含水期原油低温集输处理技术研究 [J], 李志国;孙森;王秀梅;杨文学
2.含水原油低温集输极限温度的实验研究 [J], 韩洪升;李文庆;王小兵
3.含水原油低温集输极限温度的实验研究 [J], 韩洪升;李文庆;王小兵
4.特高含水期原油低温集输界限研究 [J], 高学良;朱玉慧;潘永梅;刘晓艳
5.流动改进剂对含水原油集输极限温度的影响 [J], 王小兵;韩洪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庆原油低温流变特性量化表征马伟平1 赵皓2 李立2 王诗鹏3 曹曰坤4 张利军2(1.中国石油管道科技研究中心;2.中国石油管道公司;3.中国石油管材研究所;4.滨州黄河河务局惠民黄河河务局)马伟平等.大庆原油低温流变特性量化表征.油气储运,2010,29(8):634-637.摘要:针对东北管网低输量输送大庆原油安全运行的要求,基于流变学理论分析和管输模拟试验研究结果,建立了大庆原油流变特性参数凝点、粘度(表观粘度)、屈服应力与管输条件下热历史和剪切历史关系的数学模型。

引入了原油存在不完全可逆性参数的H ouska触变模型适用于描述大庆原油的触变特性。

通过试验,得到了铁大线、秦京线管输条件下大庆原油的触变模型参数。

研究成果应用于大庆原油管道低输量运行特性和安全性评价,基于热油管道流动安全性定量评价方法,得到了铁秦线不同输量下最低安全进站温度。

主题词:大庆原油;低温;流变特性;凝点;粘度;触变性;屈服应力;量化表征含蜡原油低于反常点温度,表现为假塑性、触变性、屈服性等复杂的非牛顿流体性质,其流变特性与热历史、剪切历史密切相关。

使用流变仪通过少量试验确定原油流变特性数学模型的关键参数,利用数值模拟研究含蜡原油管道运行特性和安全性评价,已成为含蜡原油流变特性工程应用研究的发展方向。

十五 期间大庆油田产量逐年递减,大庆原油年输量由4860 104t降至2800 104t,东北管网面临低输量运行的严峻事实。

针对东北管网低输量输送大庆原油安全运行的要求,研究大庆原油低温(低于反常点温度)流变特性随管输条件热历史、剪切历史变化的规律,建立大庆原油凝点、粘度(表观粘度)、触变性、屈服应力与管输条件下热历史、剪切历史关系的数学模型,为指导东北管网的安全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1管输模拟方法文献[1]按照流体的体积平均能量耗散率计算平均剪切率,以粘性流动能量耗散或熵产作为剪切作用的模拟量,实现了原油管输条件下热历史和剪切历史的定量模拟。

原油流动过程的能量耗散为:=2f v3d t(1)式中: 为原油流动过程中的能量耗散,J/m3;v为原油在管道中的流速,m/s;d为管内径,m;t为原油流过一个站间的时间,s;f为Fanning摩阻因数;为原油密度,kg/m3。

管输模拟试验装置(图1)主要由密闭搅拌槽、IKA调速搅拌器和H AA KE F8程控水浴组成。

试验在密闭环境下进行,定量模拟大庆原油经历的热历史和剪切历史,在此基础上测试原油流变性参数。

搅拌槽内流体的平均剪切速率为:av=1000K t1n+1(幂律流体)(2)av=1000t1(牛顿流体)(3)式中: av为搅拌槽内流体的平均剪切速率,s-1;t 为模拟试验时间,s;K为稠度系数,mPa s n;n为流变行为指数; 为流体的动力粘度,mPa s。

2大庆原油管输条件数学模型2.1原油凝点与管输条件模型定义 动冷终温 为原油在管输模拟试验装置中经历剪切作用,同时从热处理温度动态降至一定温度,而取样测试原油凝点和粘度的终冷温度,相当于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十五 科技攻关项目 大庆原油低温流变特性量化表征及应用 ,040103。

作者简介:马伟平,工程师,1979年生,2004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现主要从事油气管道标准研究工作。

电话:0316 *******。

E mail:maw eiping2001@实验研究 634管道稳态运行过程的进站温度和停输再启动过程的原油初始停输温度。

图1 原油管输模拟装置 基于上述定义,建立了反映大庆原油凝点与热处理温度(45~65 )、动冷终温(30~36 )关系的数学模型,与按照凝点测试标准通过静态降温测试的凝点相比,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已知热处理温度和在该热处理温度下经静态冷却测试的原油凝点,即可预测大庆原油管输过程中在30~36 任一动冷终温 范围内的凝点。

T gd =T gR -0.483+0.378exp -1.657265-T R T R -450.5702 36-T d (4)(30 T d 36 ;45 T R 65 )式中:T gd 为动冷终温T d 的凝点, ;T gR 为在45~65 热处理温度范围内经静态冷却测试的原油凝点, ;T d 为动冷终温, ;T R 为热处理温度, 。

对比52个凝点预测值与实测值(图2),凝点最大绝对偏差1.75 ,总体平均绝对偏差为0.58 。

绝对偏差小于0.5 的数据点23个,为总数的44.2%;绝对偏差大于0.5 小于1 的数据点20个,为总数的38.4%;绝对偏差大于1 的数据点9个,为总数的17.4%。

2.2原油粘度与管输条件模型基于文献[2]的含蜡原油粘温关系机理模型,建立了反映大庆原油粘度(表观粘度)与热处理温度、动冷终温关系的数学模型。

计算了45~65 范围内任一热处理温度下大庆原油动冷终温34 的稠度系数和流变行为指数,再利用粘温关系机理模型,预测大庆原油在该热处理温度下凝点以上任一温度的粘度。

图2 原油凝点数学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对比当45 T R 53 时,K 34=36.246T R -1372.1(5)n 34=10.0248T R +0.1705(6) 当53 T R 65 时,K 34=10.9721exp [0.40046(T R -53.682)]+689.701(7)n 34=1.1508ex p [0.6829(T R -66.691)]+1.4741-1(8)式中:K 34为大庆原油动冷终温34 的稠度系数,m Pa s n ;n 34为大庆原油动冷终温34 的流变行为指数。

含蜡原油粘温关系机理模型为:=A ex p (E a /RT ) [1-k 0k( )c]-2.5(9)式中: 为含蜡原油粘度,Pa s;A 为指前因子或称频率因子(由析蜡点以上原油液相粘度计算得到),Pa s;E a 为粘性流动活化能(由析蜡点以上原油液相粘度计算得到),J/mo l;T 为绝对温度,K;R 为气体常数,取8.314J/(m ol K );k 0k( )为剪切因子,与蜡晶颗粒和液相原油性质有关,由非牛顿流体温度下原油表观粘度与剪切率关系计算确定;c 为析蜡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对比468个粘度预测值与实测值(图3),总体平均相对偏差为9.42%。

相对偏差小于5%的数据点51个,为总数的10.9%;相对偏差在5%~10%的数据点312个,为总数的66.7%;相对偏差大于10%的数据点105个,为总数的22.4%。

实验研究 635马伟平等:大庆原油低温流变特性量化表征M a W eiping ,et al:Q uant ifiable Character izat ion of L ow temperature Rheolog y Behav ior of Daqing Crude Oil图3 原油粘度数学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对比2.3原油屈服应力与管输条件模型建立了反映大庆原油屈服应力与热处理温度、动冷终温和测试温度关系的数学模型。

模型中参数的计算方法为:T P =36+2(T g -32)(10) ys =-0.09096exp [0.5573(T -32)]T 2R+11.9831exp [-0.5296(T -32)]T R-336.74exp [-0.5136(T -32)](11) yp =1.274 ys(12) yd =0.166 ys (13)C =0.00457T 2-0.69686T +18.67671(20~25 )(14)C =f (T )(25 ~T )(15) m 45=0.53797ex p [0.73433(T -32)]+0.49795(16) m 50=0.84822ex p [1.44902(T -33)]+0.32414(17)k = yp - ys +(T ys - yd ) exp (-C S /C P )C P [1-ex p (-C S /C P )](18)y = ys + y2-( ys + y2- yd ) ex p -C s C dm (19)式中:T p 为峰值动冷终温, ;T g 为在热处理温度T R 下静态冷却测试的凝点, ;T 测试温度, ;ys 为全静态降温条件下的屈服应力; yp 为峰值屈服应力; yd 为全动态降温条件下的屈服应力;C 为不同温度区间对应的累计析蜡量;m 和k 为修正参数。

T R 45 时,m 取热处理温度45 的m 45;45 T R 50 时,m 取热处理温度50 的m 50;50 T R 65 时,m 取热处理温度50 的0.5m 50;C P 为峰值动冷终温T P 对应的累计析蜡量,%;C d 为动态降温过程的析蜡量,即动冷终温对应的累计析蜡量,%;C S 为静态降温过程的析蜡量,即测试温度对应的累计析蜡量减去动冷终温对应的累计析蜡量,%。

动冷终温高于峰值动冷终温时,T d T P ,y2=kC d ;动冷终温低于峰值动冷终温时,T d <T P , y2=kC P 。

对比139组屈服应力预测值与实测值(图4),平均相对偏差为30.27%。

相对偏差小于20%的数据点85个,为全部数据点数的61.2%。

图4中上下两条虚线为 20Pa 误差线,误差线范围内的数据点有114个,为全部数据点数的82%。

图4 原油屈服应力数学模型预测值与测量值的对比2.4原油触变性与管输条件模型考虑原油经历剪切后,其内部结构不可能全部破坏,仍有残余结构存在,因此在H ouska 模型中引入不可恢复结构参数,建立了2个结构参数和2个速率方程的触变模型。

= y 0+ 1 y 1+ 2 y 2+(K + 1 K 1+ 2 K 2) n (20)d 1d t =a 1(1- 1)-b 1 1 m 1(21)d 2d t =-b 2 2 m 2(22)式中: 为剪切应力,Pa; 为剪切速率,s -1; 1为可恢复结构参数; 2为不可恢复结构参数; y0为结构充分裂降后的屈服应力,即屈服应力不变的部分,Pa; y1为可恢复结构的屈服应力的触变部分,Pa;y2为不可恢复结构的屈服应力的触变部分,Pa;实验研究 636油气储运Oil &G as Sto rag e and T r anspor tatio nK 为结构充分裂降时的稠度系数,Pa s n ; K 1为可恢复结构的稠度系数的触变部分,Pa s n ; K 2为不可恢复结构的稠度系数的触变部分,Pa s n ;a 1为可恢复结构建立速率参数,s-1;b 1为可恢复结构裂降速率参数,sm 1-1;b 2为不可恢复结构裂降速率参数,s m 2-1;m 1和m 2为待定参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