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药药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药药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药药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是中药研究与开发的核心之一。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效学和剂量学的科学,是研究中药在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制及其相关的生物学现象的学科。

一、中药药理学的现状中药药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国内外都十分重要。

这个学科的重要性在于,有很多的功效,而且是安全、有效、经济、可持续的治疗。

可是,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中药药理学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在国内,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

在药效方面,许多中药提取物已经被证明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如黄芩提取物、连翘提取物、络石藤提取物等。

这些提取物不仅治疗感染、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而且还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抗氧化等。

在国外,中药的药理研究也很重要。

随着中药的普及和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西药不一定是治疗所有疾病的最佳选择,用传统中药和生物技术研发新药已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例如,白藜芦醇是关联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重要药物成分,其源自于中草药丹参,目前已被广泛研究。

二、中药药理学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中药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药药理学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中药药理学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中药的标准化由于中药的来源、质量、剂型、用法等差异的存在,不同的药材可以带来不同的药效。

为了保证中药药理学的科学性,需要对中药进行标准化,以确保药物成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解决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

2. 治疗机制的探究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中药药理学仍然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因此,中药药理学需要加强对药理作用的探究,以便进一步提高中药的临床应用。

例如,针对中药的抗肿瘤机制、免疫调节机制等进行研究。

3. 毒性与安全性的控制虽然中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中药也存在一定的毒性和安全性问题。

因此,中药药理学需要加强对中药毒性和安全性的了解,探索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保证中药的安全性。

枳实中药药理学研究

枳实中药药理学研究

临床应用:改善治疗方案提 高疗效降低副作用
疾病预防:通过药理学研究 发现枳实中具有预防某些疾
病的有效成分
药物研发:为新药研发提供 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中药现代化:推动中药现代 化进程提高中药在国际市场
的竞争力
06 结论
枳实药理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贡献
改善心血管功能:枳实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能够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血压增加心脏收 缩力。
枳实多成分协同作用的药理学 机制
枳实多成分协同作用的实验研 究
枳实多成分协同作用在中药药 理学中的意义
枳实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枳实的主要成分: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等
药理学作用机制: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抗肿瘤等
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深入研究其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未来研究方向:进一步探索枳实的作用机制发掘其在其他疾病治疗中的应 用价值
枳实能够降低血 脂预防动脉粥样 硬化的发生对心 血管系统具有保 护作用。
枳实还具有抗心 律失常的作用能 够预防和改善心 血管疾病的症状。
枳实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促进消化:枳实 能够促进胃肠道 蠕动提高消化功 能。
缓解便秘:枳实 具有通便作用可 以缓解便秘症状。
抗胃溃疡:枳实 中的成分能够保 护胃黏膜抑制胃 溃疡的形成。
抗炎作用:枳实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症反应缓解炎症症状。
抗肿瘤作用:研究表明枳实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 散。
抗氧化作用:枳实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可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保护细胞免受氧化 损伤。
研究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样本量较小可能影响结果的代表性 和可靠性。
未考虑个体差异和不同治疗条件的 影响可能影响结果的推广和应用。

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进展

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进展
2 网络 药 理 学 的研 究思 路
目前, 网络 药理 学的研 究思路通常可分为两类 :一是根据 公共数据库和公开发表 的已有数据, 建立特定药物作用机制 网 络预测模 型, 预测药物作用 靶点, 并从生物 网络平衡 的角度解 析药物作用机制。如 G u J等 运用虚拟筛选和 网络预测技术 对 大黄二葸酮 A 、大黄 二蒽酮 C 、番泻 苷 C等几种从未报道过
1 网络 药 理 学 的概 念
多数情况下, 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是细胞 内调控 网络 的异 常所致, 复杂性疾病是 由多基因 、多功能蛋 白相互作用紊乱而
形 成 的 疾 病 网络 。 新 药研 发 的策 略 应 是 发 现 如 何 干 预 疾 病 的
病理 网络, 需要对多种基因及其调节蛋 白的干扰才能影 响疾病 网络 。 研究发现, 在肿瘤 、精神疾病和抗感染等治疗过程中。 具有多靶点药理作用的药物 比单靶点药物具有更好的疗效 。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 目( 8 1 0 7 3 1 3 4 ) ;国家中 医
委重点 学科 项 目( J 5 0 3 0 1 ) ;上 海市科委 项 目( 1 2 4 0 1 9 0 0 4 0 1 )
通 讯 作 者 : 苏 式兵 , E - m a i 1 :s h i b i n g s u 0 7 ¥ 1 6 3 . c o m
中图分类号:R 2 8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5 — 5 3 0 4 ( 2 0 1 3 ) 0 8 . 0 1 0 3 . 4 0 子设计 的新学科, 是建立在 高通量组 学数 据分析、计算机虚拟 计 算及 网络 数据库检索基础 上 的生物 信息 网络 构建及 网络 拓 扑结构 分析策略和技术基础上 的科学思想和研究策略 。 与传统 药理学 的最 大区别在 于, 网络药理学是从 系统 生物 学和 生物 网 络平衡 的角度 阐释疾病 的发生发展过程 、 从改善或 恢复生物 网 络平衡 的整体观 角度认识药 物与机体 的相互作用 并指导新 药 发现, 强调对信号通路的多途径调节, 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降

中药青蒿的药理学研究进展_史海霞

中药青蒿的药理学研究进展_史海霞

第24卷第1期2015年1月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Logistics University of PAPF(Medical Sciences)vol.24No.1Jan.2015中药青蒿的药理学研究进展史海霞(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摘要:青蒿素是一种从我国传统中药青蒿中提取出的具有多种功效的化学药物成分,它具有强大的抗疟、抗血吸虫病、抗心律失常、抗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组织纤维化,抗癌,抗变态反应、免疫抑制及平喘等作用,但也具有一定毒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本文将近几年国内外对青蒿素的药理研究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青蒿;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章编号】2095-3720(2015)01-0077-04【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志码】BAdvance on the pharmacology of Chinese herb Artemisia annuaSHI Hai-xia(Tianj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Tianjin300193,China)Abstract:Artemisinin is extracted from the Chinese herb Artemisia annua.It has powerful anti-malaria,anti-arrhythmic and anti-schistosomiasis,anti-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anti-fibrosis,anti-cancer,anti-allergic,immune suppression,rdievins asthma and so on,but also has some toxic effect,therefore it is worth further study.In this paper the pharmacological study of artemisinin in recent years are summarized.Key words:Artemisia annua;Pharmacological effects;Research progress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地上部分,是一种常用中药。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研究进展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研究进展
3 .黑 龙 江 省 农 业 科 学 院 信 息 中 心 , 哈尔 滨 1 5 0 0 8 6 )
[ 摘 要 ] 目的 : 阐述 中 药血 清 药理 学在 中 医药基 础 研 究 中 的进 展 , 探 讨 如 何 确 立 最 佳 实验 方 案, 为 中药复 方 药理 作 用研 究提 供 科 学可 靠 的 实验 方 法 。方 法 : 通 过 查 阅文 献 , 主要 从 血 清 药 理
o f Co mme r c e,H a r bi n 1 5 0 07 6,Ch i n a;2. Eng i n e e r i n g Re s e a r c h Ce nt e r o f Na t u r a l Ant i c a nc e r Dr u g s,
其在 注 重研 究药效 的基础 上也 应 该 对血 清 中的 有 效成 分 进 行 分析 。 结 论 : 中药 血 清 药理 学在 抗
肿瘤 、 心血 管 、 免疫、 消化 系统等 方 面都 得 到 充 分 应 用 , 如 对其 缺 陷加 以改进 , 定 能 为 中 药研 究 的 发 展探 索 出一 系列新 的科 学方 法 。
Mi n i s t r y o f Ed u c a t i o n,Ha r b i n 1 5 0 0 7 6,C h i n a;3 .I n f o r ma t i o n C e n t e r o f He i l o n g j i a n g Ac a d e my o f
CH EN Ni n g 一, S ONG Do n g — x u e 一, L I NG Na 一 ,Xu Ch a n g — r u‘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 .C e n t e r o f Re s e a r c h a n d De v e l o p me n t o n L i f e S c i e n c e s a n d E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c i e n c e s ,Ha r b i n Un i v e r s i t y

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

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

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中药药理学实验报告引言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中药的药理学机制并不完全清楚。

为了探究中药的药理学特性,本实验对几种常用中药进行了药理学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实验一:中药A的抗炎作用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实验鼠(雄性,体重20-25g)2. 实验药物:中药A提取物3. 实验组:将实验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

4. 实验操作: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实验组给予中药A提取物,每天一次,连续7天。

5. 指标测定:测定实验鼠血清中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白细胞计数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也显著下降。

这表明中药A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中药A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等,这些成分可能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调节免疫反应来发挥抗炎作用。

实验二:中药B的抗氧化作用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实验大鼠(雌性,体重200-250g)2. 实验药物:中药B提取物3. 实验组: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只。

4. 实验操作: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实验组给予中药B提取物,每天一次,连续14天。

5. 指标测定:测定实验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SOD活性显著增加,MDA含量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中药B中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如黄酮类、多酚类等,这些物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发挥抗氧化作用。

实验三:中药C的抗肿瘤作用材料与方法1. 实验细胞:人肺癌细胞株A5492. 实验药物:中药C提取物3. 实验组:将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孔。

4. 实验操作:对照组加入培养基,实验组加入中药C提取物,培养48小时。

5. 指标测定:测定A549细胞的增殖率和凋亡率。

复方中药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进展

复方中药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进展

•综述!复方中药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进展!张华敏",刘思鸿$,高宏杰1#1,贡磊磊"@"(1冲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700;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药事部,北京100026)中图分类号R932&R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2124(2019)10-1270-05DOI10.14009/j.i,n.1672-2124.2019.10.035摘要复方中药是辨证审因决定治法,选择合适的药物药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的一组药物"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复方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协同作用的特点,使其研究更加难以展开"随着医学科学和生命科学步入后基因组时代,以系统生物学、多项药理学生物信息学相结合的网络药理学被广泛应用于复方中药的现代化研究"网络药理学强调网络靶标的研究模式,从整体上探索药物与疾病的相关性,这与复方中药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谋而合"本文将就网络药理学在复方中药中的研究方法、应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以期为复方中药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复方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f Network Pharmacology Method of Compou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ZHANG Huamin1,LIU Sihong1,GAO Hongjie1,GONG Leilei2(1.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2.Depii of Pharmaceutica)Affairs,Beijing Obstetricc and Gynealogy Hospital,Capita)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100026,China)ABSTRACT Compound traditiona)Chinese medicine is a group of drugs that ara determined by syndrome diffeantition and decision-making method,compiling by selecting appropriaie drug dose and according to composition principle.Resulis oO modern pharmacological reseerch indicate that the compound traditionai Chinese medicine has synergistic characteristica of+multi-component,multi-taraee and multi-pathway,,which makes related oseeohes more diticuO te develop.With the medical acienco and OOe scienco entering post—enome era,the network pharmacoaoy combined from system bioaoy and multi-pharmaceutical bioinformatica is widely used in the modernized research of compound tradtional Chinese work pharmacology emphasizes the reseerch modd of network taraet,and exploa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ruge and di s eese s ae a whole,which hold s the same view with the inteerity and yiemaicone oooompound iaadciconalChcnee medcocne.Thc aaicole wcl ummaacee ihe aeeaaoh meihod, applicatione and existing probleme of network pharmacology in compound trational Chinese medicine,so as te provide aeoeaen oeoaiheneiw ak phaamaolgyaeeeaaoh-oomp-und iaadcicnalChcneeemedcocne.KEYWORDS Compound iaadciconalChcneeemedcocne;Neiwoak phaamaoology;Reeeaaoh paogaee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将在2019年第11版全球医学纲要中首次纳入中医学的相关信息,中医药的现代化、世界化将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1]o作为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复方中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中医药物与现代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物与现代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物与现代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中医药物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宝贵文化遗产,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医药不仅在中国,还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中医药物如何起效的科学解释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这也导致了中医药物与现代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物与现代药理学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可能的应用前景。

1. 中医药物研究的传统方法在传统中医药研究中,人们通常采用理论诊断和经验性治疗方法。

中医药治疗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理论等。

医生通过仔细观察和问诊,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病情,然后使用中草药、针灸或其他中医疗法进行治疗。

这种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2. 现代药理学的发展现代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如何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学科。

通过这门学科,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中医药物的作用机制。

例如,科学家可以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研究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与人体细胞、器官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现代药理学还提供了许多研究方法,如药理学筛选、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有助于研究更多中医药的药理学机制。

3.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法既然中医药物和现代药理学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法应运而生。

这种方法综合运用传统中医药的经验性临床和现代药理学的科学研究,分析中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

通过研究中医药物的活性成分和它们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方面的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法还可以为中医药物的现代化转化提供科学依据。

4. 中医药物与现代药理学的应用前景中医药物与现代药理学的研究进展为中医药物的应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通过深入研究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科学家可以将其提取、纯化,并进一步研究其药理学特性和作用机制。

这有助于开发新的药物或药物组合,提高中草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另一方面,通过结合中医药的理论和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为某些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切入点,如慢性疼痛、肿瘤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摘要中药药理学开始于20世纪20 ~ 40年代,其建立和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它是中药学的分支学科,也是药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更是一门与多种学科密切联系的新兴的桥梁性学科。

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与中西医理论体系相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研究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学科,也是将中药推向世界,让世界人民掌握中药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科学。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药物对机体的影响以及机体对药物的处置。

其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阐释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揭示中药防治疾病的特点和优势,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对我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意义重大。

[1]其近年来中药药理学发展速度之快,涉及内容之广,也体现了其蓬勃的生命力。

因此,对中药药理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具备挑战性。

本论述中我们将对中药药理学中热点研究方面的显著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字】药理学中医药理论桥梁性学科防治疾病药理作用新兴学科临床应用1.中药药理研究的发展与现状如果以1985年10月中国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作为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那么从那以后, 在以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为核心的我国中药药理学研究大致经历过了几个历程, 即从1985年学会提倡的" 不论用什么思路和方法, 也不论从那一个角度进行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都是应当值得欢迎的" ; 到1987年~1990年锐意提倡中药的复方药物特别是中医经典名方的研究; 再到九十年代周金黄教授提倡的五个结合, 中药药理的基础研究迅速发展, 成果突出, 也基本形成了中药药理学的基本学科构架。

[2]这些成果, 大都来自于我国的药理学工作者, 来自于与药理学相关而有志于进行药理研究并勤于学习掌握了药理学基础与技能的人员。

那后, 随着社会需求与形势的变化, 中药新药的研究成为了中药药理研究的一大热点并持续至今。

同时, 尽可能地接受现代生物医学最新成果而用其于进行中药作用机理的研究也成为中药药理研究的另一大热点, 也同时持续至今。

加之由于大批研究生课题的需要而导致了对某些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既广又细。

另一方面, 由于中药药理研究本身既需要广泛的学科交叉, 但同时又因一种" 利益" 的趋使, 导致了一些非药理研究人员忽略了药物与药理研究本身的学科基础与技术特点, 满足于依样画葫芦, 在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同时, 也难免出现了一些研究结果的脱离客观实在, 造成了不少论文的浮燥, 一些连基本医药知识都不甚了解的人员跨跨奇谈.与此同时, 然而有的时候却出现了药理学研究人员的边缘化现象, 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药理是药学的核心, 时至今日, 涉及中药药理研究的课题几乎占整个中医药课题的一半以上, 特别是高层次课题, 其中中药药理研究的内容比例更重, 仅国家973中药课题事实上基本都属于以药理学研究为主的课题, 其它如863、支撑计划、攻关课题等凡涉及药性药效的基础与应用者均全然如此。

[3] 可以认为,中药药理学研究早已成为中药和中医研究中最主要的内容与方法之一, 中药药理研究结果也正因此而大步地推进着中医药学的现代进步, 或者说, 中药药理研究早已成为中医药学领域中最为活跃、最为生动且最有创新和潜力的力量。

如果说, 中医药学需要协调发展, 那么这股力量的正确引导与合理配置,以及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目标、思路、方法和对结果的阐释都将对中医药学的现代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 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中药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

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中药及复方利用其有效成分对人体进行多靶点调节,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中药的治疗作用,符合人体发病机制及病理环节多态性的特点。

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应用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实用价值,其临床有效性正是理论科学性的最好证明。

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古方和现代经验方进行多指标的系统药理研究,可以发现复发的作用机制,揭示更深层次的治疗原理,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和中药新产品研发。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复方研究不但能从宏观观察阐明其药效,还能从器官、组织、分子水平研究其作用机理。

[4]近年来关于古代方剂的药理研究越来越多,其中对桂枝汤、六味地黄汤、四君子汤、四逆汤、大承气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等研究较多。

在该类古方研究中较多地探讨了方剂的作用机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建立相应的客观指标,科学的阐明药物作用机理。

如桂枝汤对与呼吸道感染有关的10株病毒致细胞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含药血清能抑制单纯疱疹病毒等 4 株病毒对Hep-2 细胞的增殖。

将六味地黄汤视为一个整体,以活性评价为导向,从六味地黄汤中定向追踪分离,获得了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部位,研究发现该部位对TH 及TC 的功能有调节作用。

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方剂的作用原理。

对于复方的研究,大多数着眼于药效、作用机制及安全性评价,不少方剂也已经被开发为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的新药。

中药复方的配伍可以提高药效,减少毒副作用。

配伍是中医用药的精华和优势所在,方剂的作用是复方中各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观察不同药味配伍与药理效应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仍然是复方药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研究方法虽然还是以药味加减、正交设计等方法为主,但也出现了不少新的统计设计方法,如均匀设计法、直接实验设计法;正交设计中,也有使用量效回归分析或改良药效的半量相加法等新方法。

以方剂的化学成分为研究基础,注重传统方剂配伍理论与现代药理研究方法相结合,物质基础分析与药理效应观察相结合,从组成方剂的单味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剂的化学组成和药理作用两个层次探讨方剂的配伍规律与物质基础变化的关系。

在整体动物、离体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分子生物学四个水平上探讨方剂的配伍、物质基础的变化与药理效应间的联系,已成为复方配伍研究的基本思路。

3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以含药血清代替中药粗提物作为药物源加入离体反应系统中从而研究其药理作用的一种半体内实验方法。

[5]它是由日本学者田代真一于1987年首次提出的,是为了研究中药复方而诞生的一种新的体外实验方法。

经过多年众多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该法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研究中药药效较为科学的一种方法,为中药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在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中,特别在进行体外研究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麻烦。

由于中药成分众多,中药复方配伍更是复杂多变,除了有效成分外,很多杂质,如鞣质,电解质等,或是药物的酸碱度都可能会对体外的细胞、器官或组织等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影响,制约着体外研究的进行。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中药复方及粗提物在体外研究时的不便,具有可控性好,重复性高,可以减少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使得中药复方药理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成为可能。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以含药血清代替中药粗提物作为药物源加入离体反应系统中从而研究其药理作用的一种半体内实验方法。

它是由日本学者田代真一于1987年首次提出的,是为了研究中药复方而诞生的一种新的体外实验方法。

经过多年众多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该法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研究中药药效较为科学的一种方法,为中药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在中药复方药理研究中,特别在进行体外研究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麻烦。

[6]由于中药成分众多,中药复方配伍更是复杂多变,除了有效成分外,很多杂质,如鞣质,电解质等,或是药物的酸碱度都可能会对体外的细胞、器官或组织等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影响,制约着体外研究的进行。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中药复方及粗提物在体外研究时的不便,具有可控性好,重复性高,可以减少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使得中药复方药理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成为可能。

[7]4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用药物动力学方法研究中药在动物或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过程的一门新兴学科。

血药浓度法是药代动力学研究最经典、最准确的测定方法。

精确测定血药浓度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有很多,常用的利用原子和分子对不同激发光谱的吸收特性,来鉴别确定指标成分的方法有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法、气质联用等,该类方法适用性强,灵敏度和准确度都较高。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免疫分析法,如放射免疫、酶联免疫等。

免疫分析法是以免疫反应为基础,即抗原与抗体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免疫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而且操作简单,适用于许多大分子物质的检测,但对于许多具有相似性的内源性物质的辨别能力不高。

曲静伟等采用自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清中地高辛的浓度,结果表明:84.6%的成年患者血清中地高辛浓度在有效治疗范围(0.5~2.0ng/ml ),7.5%的患者血清中地高辛浓度超过中毒浓度,7.9%的患者血清中地高辛浓度低于最低有效浓度。

可以通过研究结果确定地高辛的有效浓度范围和安全范围。

常用的还有利用放射性核素(或稳定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一些具有抗菌活性的中药复方制剂,如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大黄牡丹皮汤剂等,可以利用微生物法测定体液样品的浓度,然后拟合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潘嘉等采用抑菌效应法测定川芎挥发油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川芎挥发油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

[8]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化学组成复杂。

很多成分的化学结构不够明确,或者由于某些结构相似的混合物难以被分离纯化,无法用分析化学方法精确测定有效成分含量,因此也给其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

一部分人用复方或其制剂中的某单体成分来代替整方的药物代谢过程,但这样只能说明所选单体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药理作用而不能说明全部成分的代谢过程和药理作用。

中药制剂中的化学成分通常十分复杂且很多成分的含量较低,且经过配伍的中药之间常常会存在很多相互作用,用其中的某个化学成分作为检测指标,得出的药动参数与药的实际药动学相比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近年来产生了以多组分成分变化为量化指标进行药动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这些方法很大程度的弥补了单体成分研究的局限性,以整体为研究目标,体现了药物作用的整体性和全面性,从而使中药药动学研究迈向了一个新阶段。

[9]中药多效应成分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