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兴网络传播媒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论新兴网络传播媒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论新兴网络传播媒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论新兴网络传播媒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自从人类的诞生,新闻传播便随之而来。从开始时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迈步扩展,后期便有了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及日益重要的大众传播。

传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传播通过的媒介手段便也日新月异,方式也层出不穷。理论家麦克卢汉指出: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而所有媒介都能与人体发生某种联系,如石斧是手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书籍是眼的延伸,广播是耳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新闻传播简而言之,就是新闻传播者对新闻信息源加以采集,通过新闻传播媒介传给新闻收受者的过程。若这里的传播者是点,而收受者作为面,则该类传播称为大众传媒。

早期的大众传播媒介即为报纸,油墨印于纸上,新闻事件浮之于上,使大众逐渐对于新闻有所认识。后期,广播事业的诞生,使人可以快速身临其境的体验新闻。电视的出现结束了听而不视的瞎子新闻。使人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新闻动态,纸张,书本,无线电广播,电视信号,这是狭义上的媒介。进而,推而广之,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广义的媒介。

从古至今传播媒介经历了六个阶段,即原始传播、口语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动传播。毋庸置疑,新兴的互动传播方式正在成为时代传播的主旋律。网络媒介作为这种新兴传播媒介的代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日益提升。

一、网络的起源

网络又称互联网、因特网,英文为Internet,它的前身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的阿帕网(ARPANET),本是为对付核打击而开发的分散控制式通讯系统。70年代基于信息包交换技术的通讯协议(TCP/IP)研究成功,80年代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互联网并转向民用,从此开辟了人类信息通讯的新纪元。90年代多媒体和超文本界面的万维网(Web)兴起,使互联网真正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二、新兴网络传播媒介的特点

1.集成性。目前的网络集成了电视、广播、报纸的各种功能。其功能的强大超越了之前的任意媒介。

2.普及性。随着中国互联网事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再也不为人所陌生,而正像电视机的普及一样,快步走入了广大民众的家庭。新闻广播信号要有其一定的接收装置,而电视的不可伴随性,广播的不可见,报纸体积的巨大等种种弊端日益显著。而目前民众人手一台的手机都可以随时随地地连入互联网,获取最新的信息。笔者认为中国正努力改造的3G项目将为互联网新闻事业的起飞加上强劲的助推器。手机报、手机网、手机新闻也将在未来的新闻传播事业中占据不可撼动的地位。

3.互动性。受者与传者之间的交流叫做新闻传播的反馈。类似收视率这一类的指标无疑对新闻事业朝何方向发展指明了方向。获得受众的一点建议可能使栏目蒸蒸日上,反之,缺少这一点也可能会使栏目昙花一现。可以说反馈在新闻事业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网络的简单互动性可以很好的获得反馈。催使节目的完美化,必将超越电视、广播、报纸,赢得受众的青睐。

西方学者论媒介素养教育

西方学者论媒介素养教育 宋小卫摘译 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渐兴渐进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所谓媒介素养教育,简要地说,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现将国外三位媒介素养教育学者的有关论述摘译如下,供国内读者参考。 媒介素养教育的八大理念 (加拿大)约翰#彭金特1 11媒介并不提供外部客观世界的简单映像。更准确地说,媒介向我们提供的是经过人工精心建构(constructions)的产品,这种产品反映着生产者的各种选择和判断,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媒介素养教育致力于解剖和辨析媒介的建构,使人们得以洞悉其中的机理与因果联系。 21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多数观察和体验,是通过媒介获得的。根据这种观察和体验,我们得以增进自己对周围世界的了解;我们有关客观事实的许多看法和观点,是在媒介讯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而我们所接触的媒介讯息都已经过加工建构,这种加工建构将某些意念、解释和结论渗入了媒介外传的讯息之中。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不仅向我们提供了讯息,它也左右着我们对客观事实的感觉和判断。 31如果说,媒介向我们提供了认知世界的大部分材料,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根据自己的需要、期望、日常的喜怒哀乐、种族立场、性别意识、家庭和文化背景等诸多个人因素来捕获或者/勾兑(negotiates)0媒介讯息的意义和蕴涵。 41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醒人们注意商业动机对媒介的影响,注意这种影响如何侵蚀到媒介讯息的内容、技术和资源的分配。 大部分媒介生产是一种商业活动,媒介总是要考虑如何从中赢利。 因此,对于媒介素养教育来说,媒介所有权和控制权是两个至关重要的议题。我们应当关注这样一种现实:向我们提供视听阅读资源的媒介由相对少数的个人所操持和控制。 51所有的媒介产品都具劝服因素,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媒介产品都宣示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主流媒介或明或暗地传播着有关道德生活的本性、消费者至上主义(consumerism)、妇 55

教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一、教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规律、原则、方法及有关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科学研究活动。教研论文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教师的基本表达能力和教学水平,进而反映其教研水平。通过教学研究,可以架起课程理念和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桥梁,促进先进教学经验的提炼和传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改进教学;教学研究可以促使教师的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教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也可以体现自身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一个教师如果不重视研究,或许他可以成为一个经验型的教师,但定难以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当然,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教学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方面。因此教学研究是现代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大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更新和高的要求。要求教师除了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心理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外,还应具有从事本学科教育、教学研究,运用确切的语言、文字表述自己教学经验、研究成果的能力。特别是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越来越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个人成长,于是针对教师的各种荣誉称号如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等的评比接踵而止,还有评定职称要求在某一层次的刊物上发表几篇论文,这对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素养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教师的教学研究状况到底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一些教师,同时也根据刊物平时来稿的情况,谈谈我本人对目前中学生物教学的研究情况的认识。 二、目前中学生物教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一)研究现状 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目前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情况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责任型的研究。这些教师认为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认为作为一个现代教师必须具备这种研究能力。所以,这部分人能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始终站在教改的最前列。这

教师做教育课题研究的意义

教师做教育课题研究的意义 1、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时代发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要立足就必须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实践表明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能积极参与教科研 的实践,学习理论,更新观念,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 2、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做课题主要是为了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包括自己教学实践上的问题、学生表现上的问题、学校教育上的问题等。 3、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的需要。课题研究的严密性,也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经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养成不断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习惯,并勇于探索、实践。 4、形成科研教学意识的需要。我们都知道,做课题时查阅资料是免不了的事,当你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后,就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

教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进行反思教学。 所以概括起来说,一线教师做课题的必要性就是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育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与飞跃 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优化研究 一、物理实验教学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验教学是学校开展科学教育和理科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习理科的主要方法之一和学校总体办学条件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由学科特点所决定

论媒介对于审美艺术的意义

论媒介对于审美艺术的意义 摘要:如果说对于其他价值形态(如经济价值?认识价值?思想价值?宗教价 值等等),媒介只是价值形成的途径?工具?手段,一旦价值创造出来,媒介可以丢弃;而且一种价值的创造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实现。但是对于审美价值形态来说,媒介同价值本体不可分离,在审美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媒介已经溶入价值本体运行之中,成为审美价值生长中的一部分;媒介融入创造活动的结果之中,成为审美价值载体感性形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创造某种特定审美价值,一般也不可实行多种媒介共享;在创造特定的审美价值时,这特定的媒介一般是不能由另一种媒介来替代的。同时,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可能意味着一种新的审美价值形态的诞生。 关键词:媒介审美价值艺术创造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这话引起全世界的深思。 我认为媒介不仅仅是“讯息”,而且是一种生产力。它在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运行中,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对于审美价值的创造来说,尤其如此——媒介的作用不仅十分显著,而且至关重要。 甲 如果说对于其他价值形态(如经济价值?认识价值?思想价值?宗教价值等等),媒介只是价值形成的途径?工具?手段,一旦价值创造出来,媒介可以丢弃。打个比方,如同建筑楼房,媒介是脚手架,楼房一旦建成,脚手架可以拆除; 又如,为了运送物资而搭桥过河,媒介是桥,一旦运送任务完成,即可过河拆桥——就是说,对于审美之外的其他价值形态来说,媒介是可以同价值本体分离的。但是,对于审美价值的创造来说,媒介绝不是可以拆除的“ 脚手架”,也不是过了河即能拆除的“桥”。在审美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媒介已经溶入价值本体运行之中,成为审美价值生长中的一部分;而且,媒介不但与审美价值的生长不能分离,同时它还融入创造活动的结果之中,成为审美价值载体感性形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举中国画的审美价值创造与媒介之关系为例。中国画的创作,离不了笔? 墨等等工具?颜料,以及如何用笔?如何用墨等手段?技法——这些都是中国画的媒介。画家的笔墨?手段?技法等等,就直接溶入绘画审美价值的生长过程之中,并且最终熔铸到审美价值载体感性形式里面去,成为其审美形式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就是说,一旦进入中国画的审美创造过程,并且审美价值一旦形

浅析我国网络直播的传播现状及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05599452.html, 浅析我国网络直播的传播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高晓雨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04期 摘要:本文从网络直播在国内传播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两部分展开论述,研究发现与其他的传播方式相比网络直播有其独有的传播优势,在微小企业推广、互联网软件推广、产品推广、“网络红人”炒作、传媒、社交论坛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使用人数的不断增加,导致其传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甚至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网络直播;传播现状;发展趋势 2015年至2016年短短一年时间里,网络直播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互联网文化业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自己从事的工作或爱好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展示给大众,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也把通过直播平台观看各种直播作为日常生活重要的娱乐方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智能机的平民化,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格局的改变,导致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频率的不断增加。网络直播凭借其低成本和高交互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互联网的不足(缺乏体验)。网络直播这看似偶然的发展在这些必然因素的影推动下在未来的日子里必将迅速的席卷全球。 一、网络直播的发展现状 网络直播的实质是互联网重体验化发展和横向发展的产物,对其暂未有量化的定义。对其实质的理解可从其表现形式和展现实质两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从它的形式来看,最初的网络直播是以年轻人所关注的游戏(英雄联盟、CF、QQ飞车等)为主题,主播对这些游戏进行经验的无偿教学来达到吸引流量的效果,随着关注度的不断增长,导致了直播的商业化和直播的高收入化。正因如此,这种低成本高交互的互联网产物——网络直播迅速走红。同时,其表现形式也由单一的游戏主播发展到才艺主播(唱歌、书法、舞蹈、技术教学等)、文化传播主播、文学教学主播等多种形式。各主播存在的价值也就是他所展示的内容的高吸睛性,所以这就导致了不断有新形式的主播层出不穷的出现。而网络直播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就标志着全民直播时代的开始。 随着网络直播形式的多样化和商业化,在互联网的强大推动下导致了其产业化。在巨大的市场蛋糕吸引下前后涌现了虎牙、熊猫、斗鱼、映秀等直播平台,主播也实现了实质上的职业化,随着其发展的不断壮大,网络直播也渐渐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已慢慢习惯利用网络直播平台来展现自己和进行不断的学习;如:化妆、机修、装修以及互动等。 但由于网络直播是互联网的一个发展产物,虽然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互联网的低体验性,但他也摆脱不了互联网的一些传统的弊病。其中网络直播的低门槛导致的平民化而引起的

现代社会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利与弊

现代社会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利与弊 互联网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形式,具有其它传播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信息传播实现了数字化信息传递、交流、共享,使人类能够在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中创造新价值,使人类由个体创新时代进入到群体创新的网络知识经济时代,将现实社会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一种新型互动关系,由此构成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彼此互补、完善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然而这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有它不可忽视的弊端。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优势 第一,网络媒体具有很好的开放性以及很高的信息共享度。它面对的是一个信息的海洋,普通的网络使用者都可以为互联网络提供信息,它承载信息的扩充性是无限的。网络媒体可以依靠这些宝贵的资源,这种信息共享无疑大大丰富了网络媒体的信息量,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增强。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随着网络媒体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优势体现得也就越明显。 第二,网络媒体具有便捷检索性和互动性。人们在浏览互联网查阅信息时,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主动的查找信息资料,各取所需。有了互联网,受众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导者,甚至还可以借助电子邮件、BBS等信息交互工具,发表自己的看法,回馈给传播者,这是网络媒体最突出的优势所在。 第三,互联网打破地域的界限,具有极为广泛的传播面。“网上无国界”,与互联网连接的主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只要你知道IP地址或域名,都可以访问任何与互联网相连的计算机,尽管它在地球的另一半。网络媒体这种跨地域性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四,网络媒体还具有的极强的时效性。由于网页制作的过程相比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大为简化,既不像电视要经过编辑播出(直播节目除外)也不像报纸需要排版印刷,只需更新网页内容即可。而且网页内容一更新,网页的访问者立即可以看到,这中间几乎没有时间差。因此,很多大的新闻事件,反应最快的常常是网络媒体。 第五,网络媒体是多种信息形式融合在一起的综合信息传播方式。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视频数据等多种信息形式呈现给大众成为可能,可以大大节省网络用户下载时间,而且使得网络媒体互动、实时、整合的特征真正在音频、视频文件的使用中得到体现。 第六,网络媒体的信息发布过程简易,运营成本低廉。传播者在互联网络上发布消息,只需要在与网络与相应的计算机。相比于其他的传统媒体来说,传播者传播信息的过程大大简化。这个过程只需要少数的策划编辑人员及网页制作人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 成员:罗霞 1005011119 马洁梅 1005011120 欧淑芳 1005011121 潘佳丽 1005011123 一、本课题调研的基本要求 1、通过调查将每一项问题的数据统计出来; 2、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大学生所感兴趣的网站及其内容的特征; 3、通过对各个相互关联的网站,形成的网络文化的分析,来研究其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4、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对学生吸收网络文化中的精华,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等方面,进行正面引导的方法和措施。 二、调研提纲(本课题调研必须完成的相关子课题) 首先通过调研,全面了解大学生利用网络来做些什么?(设计一个调查问卷,调查范围包括:学生的个人资料、学习时间分配、学习方式、喜欢的网站和内容、在网上主要做什么事、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品德等)。他们的兴趣点在那里?从而掌握大学生对网络的喜好和态度。 其次,对学生关注的网站及其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学生感兴趣的网站内容的特征。 再次通过对学生喜好、态度以及产生的原因和网站内容的相关分析,来研究网络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最后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正反两方面影响,找出

问题存在的原因。为高校学生工作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使学生能主动的抵制网络文化的负作用,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和措施。 课题调研的必需条件进行问卷调查、走访调查和重点调查,以调查研究所的数据为基你上网础,进行分析。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调查统计结果: 1.你上网的频率如何? 经常上网的33人偶尔上网的22人每天上网的9人没有不上网的人 2.你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听音乐、看电影的46人查资料、方便学习的45人聊天的38人打游戏的8人 3.你一般上网的时间为? 在两小时以上的28人两小时以下的21人一小时以下的14人半小时以下的1人 4.一般你上网都喜欢关注哪方面的信息? 学习资料40人新闻时事38人时尚资讯32人就业信息24人购物信息24人 5.你认为现在的网络流行文化健康吗? 健康34人不健康30人 6.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你们是谈论社会民生问题多,还是娱乐问题多? 后者多28人差不多21人没注意过12人前者多3人 7.你认为现今的网络流行文化会成为主流吗? 会19人不会22人不确定22人 8.你认为促进现今网络流行文化环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生活方式的多样性50人社会转型的压力10人其他7人 9.你认为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a互补36人 b网络文化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20人 c两者有较大冲突9人

探究式教学的意义方法和手段

方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在几年的数学教学中,就课堂教学的方法改革方面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我经常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到爱学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常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活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显然,关键在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2.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因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3.合作交流,完善认知

试论通过语言媒介进入情境的意义和价值

试论通过语言媒介进入情境的意义和价值 发表时间:2010-07-26T15:19:01.06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15期供稿作者:覃永恒 [导读] 透过语言媒介本身进入情境,是情境教学之本,也是语文教学之本。 摘要:透过语言媒介本身进入情境,是情境教学之本,也是语文教学之本。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通过语言媒介进入情境的意义和价值。关键词:语言媒介;情境教学;语文教学 作者简介:覃永恒,长沙铁路第一中学语文教师,湖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在职研究生,在《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等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论文近三十篇,著有国内第一本关于概括力培育的书《概括的力量》。 不论”语文学科”如何定名,语言始终是语文的内核。无论何种形式的语文教学,都要复归于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由教师运用教学艺术(语言艺术、创设情境等)带动学生进入情境,到学生自身掌握凭借语言本身进入情境的方法,养成入情入境的读写听说习惯,将给语文教学带来一次质的飞跃。通过语言进入情境对语文的教与学而言是迫切的、必要的。 一、消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冲突 在新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性质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之后,下一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有效统一。笔者认为:通过语言本身进入情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最根本的有效途径。 首先,工具性和人文性交融于语言。周庆元在《语文教育研究概论》中指出”人文性”包括了”思想性、文学性、社会性、教育性、情感性、审美性、文化性等” [1],而这些都是以语言作为载体的,语言文字就是交流思想情感、传播文化、进行教育审美等的工具。 ]如果用”工具性”和”人文性”来表述,语言本身是工具的,也是人文的。正如陈建先在《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位》一文中所阐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便是语言,这正体现了语言的性质。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语言和精神是统一的……既然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于语言,语言便是语文的本位,便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一个抓手。抓住了它,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 其次,入情入境的读写听说活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的保障。 语言训练并不少,但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矛盾依然没有得到消减。语言训练的毛病出在哪儿?缺少通过语言媒介本身进入情境的训练这一环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个环节的缺失,好比抽掉了语言训练的灵魂,抽掉了由读者到文本、由文本到作者的梯子。没有进入情境的充分参与,情感体验是肤浅的,思想境界提升是空洞的,技巧讲解和演练是枯燥的,理解语言、运用语言都将显得苍白无力。因为”主体、语言、世界是三位一体、不可分离、互相确证的关系。”[2]语言剥离了情境,就等于割断了和世界、主体联系的血脉,就会造成语言与事物属相的分离、语言与主体行为的分离以及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分离,剩下的是一具空洞的语言躯壳。如果不能入情入境,再高妙的技巧、再深入的分析也只是一把冰冷而枯燥的解剖刀。 因此,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要靠师生双方入情入境地读写听说为基础去进行教学活动,其能力的核心是通过语言进入情境,因为有了这种内化的能力和习惯,自然就会在作文、说话时自觉进入情境。 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中有很多通过语言本身进入情境的经验。著名的”推敲”典故就是一个典型的反复体验挑选字词以妥帖地表现情境的例子,如果进入不了情境,文字的推敲只可能是隔靴搔痒。进入了情境,就不再是一种”技术活”,而是情、理、美等的拿捏、捕捉了。朱熹提倡”涵泳”读书法,就是采用”缓视微吟”、”切己察身”等通过语言进入情境,去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真正掌握了通过语言本身进入情境的本领,工具性和人文性冲突将得到消解,情境将载着技巧诗意飞翔。语文教师可从心理学、美学、科学探索以及影视艺术等方面去探究借鉴可操作性的方法。 二、突破语言的局限性 语言,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一文指出:”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 要做到准确而深入理解语言,一定要突破语言的局限性。语言学习是不能丢掉和忽视”意会”这一环节的。凭借”有言”进入”无言”的情境,是突破语言局限性的根本方法。 要让可说的与不可说的,可”言传”和”不可言传”的达到相互结合和统一,笃定语言躯壳所承载的意义,必须推开”语言”这扇门而入,也就是说,通过语言畅游语言所承载的情境,理解意义,通达审美自由。 语言所揭示的只是事理情境的部分而不是全部。情境所传达的更多的事理离不开语言,但是存在于语言之外,也就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些只有通过想像入情入境去感觉、体验,思考才能捕捉到,才能突破语言的局限性,而且带动着语言高效输出。 三、右脑参与高效有趣 夏丐尊《我在国文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要把一语的含义以及内容充分了解,这在语言的性质上,在人的能力上,原是万难做到的事。因为一事一物的内容,本已无限,把无限的内容用一文字代替作符号,已是无可如何的办法。要想再从文字上去依样感受它的内容,不用说是至难之事。除了学生自己的经验及能力以外,怎么讲解、说明、查字典,都没有大用。”[3]近年来我们教学中常常采用画画、展示图片、影视等手段来创设情境,但这只是以”有限”替代无限”的”无可如何”的笨办法。怎样对语言产生尽可能丰富准确的理解呢?笔者认为充分发挥右脑的功能,通过语言进入情境,让右脑充分参与理解是关键。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罗杰·斯佩里的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在功能上有明显的分工,左脑倾向于用词语进行思维(即逻辑思维),右脑倾向于用感觉形象直接思维(即形象思维)。被人们称为天才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所谓思考,就是左脑一边观察右脑所描绘的图像、所展现的情境,一边把图像、情境符号化、语言化的过程。如果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右脑空空,情境是一遍空白,左脑拿什么去”符号化”、”语言化”?同样,右脑不在场,不能进入情境,语言只在左脑中运转又如何获得丰富充分的理解?语言又如何不会是枯燥、单调的存在?因此,充分发挥右脑功能,把语言展现为具体的情境再去分析概括,使左右脑协调,是非常必要的。 实践证明,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大多是右脑发达型的,其中包括爱因斯坦。有关研究表明,左右脑如果能够协调同步发展,大脑的总体能

论新兴网络传播媒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论新兴网络传播媒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论新兴网络传播媒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自从人类的诞生,新闻传播便随之而来。从开始时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迈步扩展,后期便有了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及日益重要的大众传播。 传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传播通过的媒介手段便也日新月异,方式也层出不穷。理论家麦克卢汉指出: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而所有媒介都能与人体发生某种联系,如石斧是手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书籍是眼的延伸,广播是耳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新闻传播简而言之,就是新闻传播者对新闻信息源加以采集,通过新闻传播媒介传给新闻收受者的过程。若这里的传播者是点,而收受者作为面,则该类传播称为大众传媒。 早期的大众传播媒介即为报纸,油墨印于纸上,新闻事件浮之于上,使大众逐渐对于新闻有所认识。后期,广播事业的诞生,使人可以快速身临其境的体验新闻。电视的出现结束了听而不视的瞎子新闻。使人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新闻动态,纸张,书本,无线电广播,电视信号,这是狭义上的媒介。进而,推而广之,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广义的媒介。 从古至今传播媒介经历了六个阶段,即原始传播、口语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动传播。毋庸置疑,新兴的互动传播方式正在成为时代传播的主旋律。网络媒介作为这种新兴传播媒介的代

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日益提升。 一、网络的起源 网络又称互联网、因特网,英文为 Internet ,它的前身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的阿帕网(ARPANET),本是为对付核打击而开发的分散控制式通讯系统。70年代基于信息包交换技术的通讯协议(TCP/IP)研究成功,80年代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互联网并转向民用,从此开辟了人类信息通讯的新纪元。90年代多媒体和超文本界面的万维网(Web)兴起,使互联网真正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二、新兴网络传播媒介的特点 1.集成性。目前的网络集成了电视、广播、报纸的各种功能。其功能的强大超越了之前的任意媒介。 2.普及性。随着中国互联网事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再也不为人所陌生,而正像电视机的普及一样,快步走入了广大民众的家庭。新闻广播信号要有其一定的接收装置,而电视的不可伴随性,广播的不可见,报纸体积的巨大等种种弊端日益显著。而目前民众人手一台的手机都可以随时随地地连入互联网,获取最新的信息。笔者认为中国正努力改造的3G项目将为互联网新闻事业的起飞加上强劲的助推器。手机报、手机网、手机新闻也将在未来的新闻传播事业中占据不可撼动的地位。 3.互动性。受者与传者之间的交流叫做新闻传播的反馈。类似收视率这一类的指标无疑对新闻事业朝何方向发展指明了方向。获得受众的一点建议可能使栏目蒸蒸日上,反之,缺少这一点也可能会使栏目昙

网络文化及其影响

网络文化及其影响 一、网络文化发展的前提——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1)开放性和共享性指向一切在网络世界中传播的文化信息,是一种全方位的开放与共享。互联网的开放性带来了网络信息的共享性。互联网用户可以借助于网络,自由地占有近乎无限的文化资源。网络文化的供应没有配额,不受数量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这种开放性与共享性是网络技术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2)与报纸、书本等传统媒介相比,网络能够提供最大程度的双向互动性和信息流动性。这种互动一方面表现在人与机器的互动,电脑以日益人性化的界面、对话框、提示语言等,实现与使用者的互动;互动性体现为人与人的交流互动。每一个网民不仅仅是网络资源的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这种交流中会创造新的文化信息,每一个身处网络世界的人都在不由自主地参与和推进网络文化的建设。通过网络分布子全球各地具有共同爱好的人们都可以相互联系,人与人交往的限制大大减少了。 (3)网络的虚拟性与现实性是指人们借助各种网络软件和多媒体界面,通过自身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和无止尽的再生能力在网上创造出一个“社区文化。” 在网络世界中“现实”与“虚拟”是模糊不清的,一方面人的主体意识在网络世界中得道前所未有的张扬,另一方面,人的主体性永远依附在网络这个物质形式和空间状态中,面对庞大的网络世界,人们会在精神上产生越来越强烈的渺小感和无助感,每个人都只能是网络文化的一员,再也难以游离出这样一个庞大的新型的文化空间,也难以摆脱网络语境。网络的强大与人们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会使人产生一定程度的精神异化,而这种精神异化带来的人的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的对峙,将成成灰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也构成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悖论。 (4)网络文化的无序性表现在网络文化信息发布具有高度的自由性与随意性,缺乏有效的真伪识别和质量审核,导致网络文化信息良莠不齐,既有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又混杂着大量的信息“污垢”和信息“垃圾”。网络信息所出的网站、网页的推陈出新,网络信息自身的更新,使得网络信息从形式、内容到地址都具有极强的动态性;信息取舍的网状型因用户的现实需要和随意组合而产生,这种非线性的杂乱编排,最终造成网络信息用户界面、检索方式的各不相同,表现出网络信息的无序性特征。导致的结果就是:离散式、草根式的网络文化个体的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无序性,会给现实有序的文化生产、传播带来极大的冲击。(5)网络文化的“新”值得是网络文化的基础啊——信息技术是全新的,传播方式是全新的,行为方式是全新的。但是从继承性来说,网络文化的无法回避对传统、既有文化的继承,创造网络文化的人也不可避免要受到传统、既有的文化影响,传统、既有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文化形态等都会在他们身上留下烙印,在进行新文化创造时,这些固有文化影响还是会显现出来。 同时,由于互联网快速的传播功能和巨大的储存功能,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网站不断涌现,一大批数字化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在网络世界广泛流传,网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网络文化的创新性还表现在在网络世界中,人们认知的方式、方法和内容都得到了全面的更新,知识总量迅速膨胀。如果用一句话总结的话,就是说网络

地方优秀文化网络传播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地方优秀文化网络传播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要] 20世纪90年代后期,互联网进入文化传播领域,引发了人类文化传播的巨大变革,使人类的文化传播活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我国地方优秀文化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变化、进行卓有成效的网络传播,很值得我们去分析和研究。该文以梅州客家文化为例,分析了地方优秀文化网络传播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地方优秀文化;网络传播;梅州;客家文化 高级实验师, 一、问题的提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党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1]近年来,网络传播以其方便快捷、图文声像并茂、视听并举、传受互动等优势已成为当今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这为我国地方优秀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网络技术和人才等优势一直占据着互联网传播的垄断地位,不断倾销他们自己的文化,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覆盖和消解我国各民族、各地方的文化,使得地方优秀文化逐渐沦为网络时代的边缘文化,同时,由于网络信息传递的随意性、自由性和功利性,使得网络传播中出现了大量的不良文化和污染信息,形成对我国文化的侵蚀,影响我国地方优秀文化的网络传播。 因此,网络传播在为我国地方优秀文化传播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地方优秀文化的网络传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有效传播?本文以梅州客家文化为例,从官方网站、商业网站、专业网站三种不同类型的网站入手,深入调查和分析当前地方优秀文化网络传播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希冀为我国地方优秀文化的网络传播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梅州客家文化网络传播现状简介 客家民系以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风情、神奇的迁徙历史,被誉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在我国民俗史上占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之称,梅州客家文化属于我国典型的地方优秀文化。因此,在分析和研究我国地方优秀文化网络传播方面,梅州客家文化很具有代表性。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客家文化网络传播从无到有迅速发展,目前客家文化网站(为了研究的全面性和代表性,本文选择客家文化网站加以研究,而不是只选择梅州客家文化网站)数量众多,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为了方便介绍,我们以不同类型客家文化网站(按照网站主办者的不同进行分类)为分析单位,从中选择典型的、具有代

媒体传播学网络传播社会影响考点练习(2016-10-21)

单项选择题 1、在现代都市社会中,意见领袖以(D) A综合型只是为主 B某一集团为主 C知识分子为主 D单一型为主 2、信息社会又称(C)? A工业社会 B知识密集型产业 C后工业社会 D劳动密集型产业 3、首届信息社会世界首脑会议于2003年12月10日在(B)举行。 A、万隆 B、日内瓦 C、上海 D、卢森堡 4、下列哪个不是传播者的责任(D) A国际性责任 B法规性责任 C契约性责任 D娱乐性责任 5、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B) A.参与者即传播者 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 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 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 6、语言的抽象程度有高低之分,抽象的程度越高,它与具体实际的依存关系就越(A)?A间接 B直接 C有关联 D无关联 7、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的(a)功能,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A.议事日程 B.公共意见 C.议程认知 D.公共议题

8、5W模式属于下面哪种传播模式(A) A、单向传播模式 B、双向传播模式 C、互动传播模式 D、循环模式 9、传播学的赢效因素不包括(C)? A、权威性 B、可信性 C、知识性 D、熟知度 10、哪一个不属于阿特休尔的媒介三种体系?(B) A、西方媒介体系 B、北方媒介体系 C、东方媒介体系 D、南方媒介体系 11、无限性、()、差异性、相关性、影响性是()的特征B A.开放性大众传播 B.开放性传播环境 C.直接性大众传播 D.相似性传播环境 12、以下哪种受众心理效应具有“扫帚星作用”?(B) A.“名片”效应 B.晕轮效应 C.投射效应 D.微信效应 13、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的理论是(D) A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B沉默的螺旋理论 C培养分析理论 D知识沟理论 14、在传播学研究中,问卷制作的原则之一是将调查对象容易拒绝回答的问题,尽可能设在(b)位置。 A.前面 B.后面 C.居中 D.指定

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着越来越重大的影响。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有很大的比例,截至2004年底,我国已有网民9400万,其中%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小学生比例更是高达%,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高中上网学生占高中生的56%,初中上网学生占初中生的36%,小学上网学生占小学生的25.8%。 互联网它将缩短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从根本上重塑人类的生存形态,成为推动新世纪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当然,它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灿烂未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网络之所以能够引起青少年的浓厚兴趣,其主要原因就是网络文化内容丰富、意识观念开放、信息量大、新知识技能多、气氛轻松自由、影响面广、传递方便、速度快捷,极大丰富了青少年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心理需求。 1、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诸多的网上学校的陆续建立,为青少年的求知和

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2、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互联网世界是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来自各种不同信息源的信息数量按几何级数不断增长。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许多青少年上网最初的目的只是因为追逐时尚与满足好奇心理,但最终都几乎被互联网大信息量的优点所吸引。 3、互联网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网络的互动性使青少年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观点见解;而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的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二、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1、网络文化影响青少年的思维方式 网络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青少年在网络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网络的使用跨越了时空界限,青少年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生存,将会弱化种族意识、减弱民族认同感、模糊民族身份逐步。同时也左右着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准则,网上许多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已经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致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现状也亟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它关系到教育效能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鉴于学校“行动研究法”的课题研究,物理教研组拟启动“物理自主性学习实施研究”的课题研究,通过这一课题在各年级的物理教学活动中的实践、认识和发现,尝试探索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自主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目的在于唤醒、发掘与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期待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逐步认识把学生的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方式,以及在自主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些可操作的实践原则、方式及手段,使教师和学生在“物理自主性学习实施研究”的课题研究平台上,思考和认识如何理性地对待教与学的过程中的问题,如何科学地运用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通过这一课题的实践研究,推动已经实施的初中新课程标准。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四个方面) (一)、认识和研究采集的教学实践的案例,发现、形成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基本特征及至一般模式。 (二)、有助于学生形成多样化的自主性学习的指导性原则 1.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确定阶段性物理学习的目标、如何达成目标的保障措施或手段、达成目标的过程评价; 2.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各种学习、思考的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学习中获得的积极情感体验,有效地显现和提升; 4.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5.采集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案,认识、探索学生学习方式差异、学习目标达成差异和学生心理、行为方式差异的相关性,提出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的方式和原则。 (三)、如何建立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合作学习小组 1.如何建立促进性的互动的学习小组; 2.如何形成稳定的学习小组; 3.如何引导小组成员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小组环境。 (四)、开展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学习活动的内容、形式及过程控制。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实施的主要操作过程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有助于学生开展认知过程的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究、发现以及经验形成的教学情景和教学互动环境氛围,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引导性作用。 通过个人和备课组的教学研究,充分发掘教材内容中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相关教材,开展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总结反思等系列化、多样化的个案研讨,达成有助于实现自主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形式、基本特征及至一般模式的基本认识。 2.关于“形成多样化的自主性学习的指导性原则”的研究方法,根据学生学习方式和认知方式的差异选择个例 (1)引导学生确定适当的阶段性学习的目标、达成目标的保障措施或手段,选择适当的达成目标的过程评价方式; (2)引导学生形成和发展各种学习、思考的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引导学生把握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地显现和提升; (4)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3.通过建立一个或几个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合作学习小组,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展具有明确共同任务的合作学习活动。 通过小组成员在积极承担完成共同任务中既有个人责任的、又有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的学习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引导小组成员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积极评估,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 4.利用课本知识及研究性活动,组织学生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多种渠道获得生活、生产实际中的与物理相关的科技信息,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1)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小组成员的合作分工,进行学习探究; 开展学习探究,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学科的科学研究与探索的规律与方法,应用于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学习过程,提出认识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策略性方法、手段和经验,教师关注的是学生能否敢于提出、善于发现这些策略、手段和经验,而不苛求这些策

论新媒介与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

论新媒介与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出版于4年的《童年的消逝》一书,是对于已经失去其媒介统治地位的印刷文明的一阙怀旧的挽歌。该书的出版曾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人们对于正在逐渐弱化的童年读写能力的忧虑。在这本书里,波兹曼批判了当代视像媒体正在塑造的“娱乐型”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二十多年过去了,今天,电视、电脑、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介已经进一步成为私人和公众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构成了当代童年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今,人们更关心的不再是如何唤回或保存印刷时代的问题,而是如何在新媒介环境下创造新的童年文化的问题。可以说,当代儿童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与新媒介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使我们在谈论当代的儿童文学现象时,不能不关注到新媒介在其间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新媒介”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概念,它的对立面是传统媒介。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一切媒介形态最早出现时,都可以被称为新媒介。不过在当代,人们所说的“新媒介”有着特定的内涵。狭义的新媒介特指基于数字技术的信息传播方式,它包括互联网、手机等新型媒介,而将较早出现的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视听媒介划为传统媒介的范畴。对儿童文学来说,包括电视、电影、网络、手机等在内的现代媒介环境共同构成了对传统印刷媒介环境的冲击,进而影响到儿童文学创作、传播和接受的各个层面,使之呈现出与印刷时代完全不同的景观;而且今天的电视、电影等也在与数字、网络媒介的结合中,不断衍生出新的媒介形态。因此,我们选用广义上的新媒介概念来探讨新媒介与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关系。 一、新媒介环境下的儿童生存状况 媒介首先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途径。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斯拉姆把媒介定义为“插入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1)麦克卢汉将“媒介”界定为“人的延伸”,同时也认为“人”是“媒介的延伸”。也就是说,媒介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的工具性,还在于它参与塑造和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及其生活方式。当代新媒介的发明和发展,正在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 新媒介的特征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四个层面。在技术基础的层面上,新媒介是以现代电子和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在信息传输的层面上,新媒介能够实现一种即时性的迅捷传播;在信息呈现的层面上,新媒介具有声像整合的特点;在信息发送-接受的层面上,新媒介在某些方面为其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具有互动性的交流平台。新媒介是信息科技与媒介产品的结合,它的出现既在宏观上改变着人类所处的整体媒介环境,也在微观上影响着每一个体的日常生活。今天,对于许多少年儿童来说,新媒介也已经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一个部分。 新媒介的出现改变着当代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流方式。2007年,一份针对上海市534名三至五年级小学生展开的媒介调查报告显示,具有互动功能的新媒介正在成为儿童(尤其是都市儿童)闲暇生活的重要选项之一。调查问卷中包括这样一个问题:“今天一大早,小明背着书包出门上学了,一会儿却又神色慌张地跑回来,说有一件东西一定得拿,你觉得他回来拿什么?”被调查的小学生中,有46.8%选择了手机,其次为动漫书(17.4%)和游戏机(13.1%)。(2)课余和周末时间看电视、上网、发短信,玩游戏,已经成为一部分儿童必需的生活内容,而这一群体的数量还在增加。与此同时,新媒介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师生关系。各种建立在影像和电子技术基础之上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小学课堂上得到了十分广泛的运用,有的还借助网络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儿童生活中。从总体上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范围内的各种新媒介构成了当代儿童生活的一个基本的环境要素,也成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