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如何克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这是当前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课题,应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为此,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尝试,力求能在教学中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弊端;思考

从事语文教学23年了,听了不下500节的公开课。这些公开课涉及的内容丰富,课题多样:有作文指导课,综合学习活动课,有专题复习课,诗歌鉴赏课;也有文学作品研讨课……,但更多的是文言文讲授课。在老师们看来,文言文课文篇幅短小,教法简单,容易驾驭,只须把文章的写作背景交代明确,字、词、句疏通清楚,写作特点归纳到位,就大功告成。殊不知,文言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处理不好,往往费时、费力,且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所选的这些篇目一般年代比较久远,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加上我们的教师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不当,久而久之,就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以寻找最佳的途径。

当前,在文言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弊端。

一、过于强调诵读

诵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文言文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好方法,好经验,它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钥匙。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范读、听读、齐读、分读,让学生在读

中有所悟,有所感,最终齐背,这种做法值得称道。我这里所说的过于强调诵读,指的是我们个别语文老师在授课之前就要求学生熟读后背下来,要知道有些艰深难懂的课文,没有教师的引导,即使让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去读去背,也不可能把这样的文章记牢。就说初一年上册的《山市》,要求学生先读先背,没有学文言文的基础,就说孩子的记忆力超旺盛,能背,又能怎么样?内容不理解,勉强记住,倒反而使学生背课文的效率降低了,而且经常这样做,会让学生养成只背课文,不去理解字句、揣摩课文内容的不良习惯,势必影响文言文学习的成效。

二、一味讲解疏通

的确,不少文言文课文都是来自先秦以来的文章,学生学起来难度大。于是乎,我们的教师就大加包办,课上大唱主角,要么自己逐字逐句讲解,要么请少部分学生回答个别字词的含义,或者是句子的意思,但总的说来,还是以老师为主体。在老师们看来,只要把每篇课文给学生疏通清楚,还怕他们学不好吗?须知,逐字逐句串讲翻译,表面上看,学生似乎都懂了,但因为是不动脑筋地获得,知识往往不牢固;还有因为缺乏自主参与的机会,就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对文言文心生厌倦。一味讲解疏通这种满堂灌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忽视知识延伸

近年来,选入初中教材的文言文课文,六册共有40篇左右,但中考命题要求不高。明确规定语段阅读命题范围在讲读课,而全六

册讲读课仅20篇,除开历年中考已命题过的课文外,充其量不过十来篇,这很自然吸引语文老师的眼球,毕竟多在文言文课文上花点功夫很值得。为此,花费大量时间精讲特讲,也毫不在惜。学生因此对课内的文言文内容相当的熟悉,尤其是那些中考命题所涉及到的讲读篇目。从应试角度看,多提高学生的分数是老师们最大的心愿,但从学生长远发展看,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学文言文的能力。很明显的例子是,一旦拿一篇课外的文言文来考查学生,难理解的地方也配以注解,同时,有的学生也借助《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但他们常常摸不着头脑,不明其中意思,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平时老师只注重课内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课外知识的延伸。

针对现阶段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结合本人教学实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突破。

一、激发兴趣,用故事来吸引学生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了。”言下之意,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众所周知,由于文言文艰深难懂,学生读起来不仅吃力,而且看到焉、矣、之、乎、者、也等文言词语,他们常常感到头疼,哪有什么激情去读了。所以,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必须找出教材中新颖有趣的内容,把要讲的文言文课文编成故事,先讲给学生听,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兴趣这根线一牵起来,自然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就说九年级语文上册的《隆中对》与《出师表》,这两篇文章都是反映三国时期诸侯纷争,各霸一方的内容,但前者

主要突出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问计诸葛亮;而后者主要表达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要亲率大军出师伐魏。这两篇文言课文篇幅相对较长,如果不熟悉当时的历史背景,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就对课文进行了适当地加工,专门将课文中的故事性部分,如“三顾茅庐”、“火烧连营”、“白帝城托孤”等故事讲给学生听。没想到学生听得是那样地入迷,那样地陶醉。故事一讲完,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阅读这两课,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可以说,采用了这种方法,让平时那些恐惧文言文学习的学生顿时有了信心,有了激情。

二、开放课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做为语文教师,应当改变过去唱独角戏的做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几年来,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这种方法进行:

首先,分组讨论。学生每四人一个组,全班若干组,每组设一个小组长,带头对个人自主翻译中(课前布置)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解决。

其次,小组质疑。即小组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向其它小组请教,也可由老师解答。

最后,检查提问。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每组派一位同学上台翻译指定的自然段,检查讨论的效果。

合作讨论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要鼓励学生在合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中学会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

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发现了一个个的问题,学生才能投入其中探究,思维才会因此变得活跃。在教读第四册的《小石潭记》时,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下见小潭,水尤清洌。”这句中的“下”,一些学生认为“从上面往下”,而有的学生却提出是“走下去”的意思。看到他们为这样的一个小小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时,我高兴地表扬了他们的质疑精神,同时又在质疑的基础上要求他们结合下文的内容,再考虑当时的实际,那第二种的意见就更为合理。所以说,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也是一门学问。

三、学以致用,课内外知识要有机结合

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文言文的传统教法根深蒂固。那种把课文内容讲深讲透的做法,无疑会让学生获得课内知识,但难以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毕竟学生最终是要上高中的。如果只一味地停留在课内知识的讲解上,势必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应改变过去的教法,切不可急功近利,应多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要把课文作为例文来使用,然后延伸到课外,将同类的文章归入到学习的范围,很自然就将课内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既达到巩固课本知识之目的,又学会如何将知识运用到实际。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粗浅尝试,未必可行。恳请同行及专家们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之友》《中学语文教学》

[2]《语文教学参考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