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摘要】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应该教好文言文,每一位初中学生都应该学好文言文,在教与学中共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
但是文言文与实际生活差距很大,中学生刚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文言文教学成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较薄弱的环节,文言文让学生感到难学、厌学、畏学。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有责任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探索出一条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让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不仅感兴趣,而且学得轻松愉快,把学习文言文变成享受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美好过程,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难走出误区探索途径寻找方法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应该教好文言文,每一位初中学生都应该学好文言文,在教与学中共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
但是文言文与实际生活差距很大,中学生刚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感到难学、厌学、畏学,文言文教学成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较薄弱的环节。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有责任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探索出一条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让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不仅感兴趣,而且学得轻松愉快,把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变成享受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美好过程,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
一、文言文教学中的误区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有诸多误区。
有的语文教师不仅把文言文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奉为至宝,而且将其异化成令学生头痛的紧箍咒。
“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充斥了文言文教学课堂,用教师的教全面代替了学生的学,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对知识印象不深刻、掌握不牢固,结果教师教得特别辛苦,学生学得非常吃力,效果却很不理想。
有的语文教师过分强调熟读、背诵,不管懂不懂,先让学生背了再教;串讲课文大意时不落实到字词句,只是按照教参的译文念一通,念完后就让学生读、背、默写,至于字词意思、句式特点、内容分析等,学生却一无所知。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论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摘要:自主学习就是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认知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多角度观察,提出疑问。
关键词:重视文本诵读重视复习文言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
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操,锻炼学生创造性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因此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我们初中所选文言文大多是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合理地组织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
但是我们目前的文言文教学,串讲仍然是教学的主要方式,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强,记诵负担过重,容易产生一种讨厌、甚至是害怕学文言文的念头。
这样一来,对文化经典精华的汲取就谈不上,长此以往,甚至会影响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改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依然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一、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文本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
诵读这种读书方法,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
使人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意,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而语言以语音为外壳,不诵读是难以掌握的,学习文言文比学习现代文更要重视诵读。
一般来讲,老师的讲解和分析,是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和感受的。
因此,学文言文,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不去朗读、背诵,那么,即使老师讲得再透彻,学生听得再明白,也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
因为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知识经济时代虽然我们并不提倡“吟唱”,但“书读百遍”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诵读在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益处。
如何搞好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搞好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往往采用简单而机械的“识词——翻译——讲解——背诵”的模式,学生始终处于接受者的被动地位。
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往往采用简单而机械的“识词——翻译——讲解——背诵”的模式,学生始终处于接受者的被动地位。
整个课堂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老师泛泛而谈,学生恹恹而听,应有的互动没了,应疑的地方不疑,情感的交流被滔滔的讲解所替代,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
”选入教材的文言文作品多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描绘了优美动人的意境,倾注了作者炽烈的思想感情。
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
本文笔者谈谈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转变角度,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积极探究的兴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心理都是动机引起的。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拘泥于识词、翻译与背诵,单调乏味,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沦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奴隶。
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大胆进行教改尝试:放下架子,由过去课堂上的“尊者,长者,智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与交流者,放开手来,让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奴隶转变为主动求知、积极探究的学习主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不妨转变角度,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产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探究的动机,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满意效果。
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方法论文

初探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摘要:按新课标理念,初中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摸索一套有序、有趣、有味、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培养文言文语感,分项归纳积累,让知识系统化,加强迁移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中学阶段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阅读约占四分之一,是升学必考内容;且更重要的是,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华夏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所以不论是从语言延续的角度,还是从文明传承的角度,我们实在有必要学好文言文。
新课准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常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在理解字词、句子的基础上加强文言文的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挖掘文言文教学的有利因素,给文言文课堂教学注入生机,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熟读成诵,培养语感农村学生小时文言积累少无语可“反刍”,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克服文言文之巩惧心理,首先是读书。
默读、吟读、诵读、范读、集体读,不一而论,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指名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诵读,口耳眼心都能用得上,能培养文言的语感,诵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
只有在“一字一句,分晓真切”(朱熹语)的前提下,让学生反复诵读一篇篇文言作品,才能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意义。
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读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朱熹语)即可。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特别是一些通假字。
这就需老师的范读,以加深记忆。
如墨子《公输》的“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一句中,“滑”不读“huá”而应读“gǔ”。
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ī”。
如何教好初中文言文论文

如何教好初中文言文【摘要】初中文言文占现行教材篇目的四分之一,约占教学的时间三分之一,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教好初中阶段文言文,应注意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导预习,激起求知欲;重视诵读,提高能力;延伸与拓展知识;做好文言文巩固工作。
【关键词】教师学生文言文)初中文言文占现行教材篇目的四分之一,约占教学的时间三分之一,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课程改革已历十来年了,但对许多教师来说,文言文依旧是一方”净土”,它依旧是课改的”死角”,很多教师不知从何处去改,也不知怎么去改。
教师在思想认识上有这样的误解:教学目的只是让学生理解文义;教学任务在于语言知识的传授。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不高,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就如何教好初中阶段文言文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改进文言文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
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
如:课前放与课文有关的音乐、歌曲、图片、影片;讲与课文内容或人物有关的故事;介绍有关的诗词、对联、文学常识以及写作背景、作者生平、艺术成就等;或是教师深情朗读、背诵。
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受到了感染,进入了情境,自然也就有了学习的欲望,学习的激情。
二、引导预习,激起求知欲预习是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目的在于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预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预习。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要给予提示,明确要求,或给学生交代学习本课的目的要求,或简介文章的背景及作者情况,或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借助注释,初识文章,在给予提示之后,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要求。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现在语文教学中的普遍现象为:“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文言文被排在首位,这不得不引发我们思考日常教学中的弊端。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
由于文言文的内容距离现在的生活很遥远,语言表达形式也与现在的语言相去甚远,所以学生理解起来特别困难,一感到困难,学生就对文言文产生了惧怕心理。
如何让初中学生轻松入门,掌握方法,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常我是采用以下形式:1.注重形式,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无穷的潜能,作为语文老师这一点尤为重要。
再加上文言文学起来比较枯燥,更应注意变化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 以故事传说引出课文,激发兴趣。
比如《木兰诗》,有花木兰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特别在背诵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卖油翁》的故事学生大多耳熟能详,可以在学生讲自己知道的故事以后,再来学习原文,古今对译很容易记住一些关键词以及课文的道理。
1.2 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激发兴趣。
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核舟记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
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如,温故知新、豁然开朗、扑朔迷离、心旷神怡、水落石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三顾茅庐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
教师只有抓住这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火”,才能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相信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2.读法多变激发兴趣。
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觉得容易,首要任务是教学生会“读”。
俗语“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用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是再确切不过了。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载负着璀璨的华夏文明,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来维系。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对本民族的文化就越珍惜。
未来社会将越来越强调人才的文化素养。
加强文言文的学习,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约占总课数的四分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生要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①。
所以我坚定地认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有效地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感悟古诗文的魅力。
那么如何进行文言文的学习呢?我认为应该咬定根本不放松。
以下是我对文言文学习的几点建议:一、激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那么这就需要老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方法总结如下:1.情感诵读,激发兴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些经典名言道出了诵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而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我觉得老师应还课堂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
第一遍主张教师给学生范读,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
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表演,身临其境。
对于一些深奥难懂的文言文,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课本剧进行即兴表演,表演的同时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他们加深对文言文含义的理解。
如《晏子使楚》就可以运用,可以让学生上台分别扮演楚王﹑晏子﹑左右大臣等形象,入木三分地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感同身受地参与到课文中来,我相信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发挥想象,绘画美景。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马克思也曾说:“幻想有助于人性的丰富发展。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论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常常会发现,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是这样学习文言文的:当老师补充相关背景,疏通文意,解说词句时,他们不以为然;而当教师一旦进行口头对译时,则专心致志,挥笔疾书;当教师进行复习检查时,他们就可以手持课本,眼观笔记(一般已密密麻麻地小字记在书上原文下面),流利地进行对译了。
这种学法只能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很难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那么,怎样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文言文呢?我认为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一、要重视诵读指导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对加深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对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
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
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
要求学生听清句读,只有读清了句读,才有可能弄懂文章的词句结构和语言意义,反过来也才能读得更准确、更清楚。
同时通过反复诵读,利用文言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言文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它利于知识的积累,利于明白事理,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我们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
如每册课本后的“常用实词表”和单元知识短文里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人人必须整理,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关键词]:语文古文学习语感
新课改把注重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养成教育提上了日程。
无疑,文言文在这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文在初中语文课文中占到了20%的比重。
但是,初中阶段的语文古文教学不容乐观,呈现出学生难以掌握,教师教学困难的现状。
原因就是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别于古文的语言环境和古文的语法规则,学生对于古文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没有掌握。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文言文是传承祖国五千年文化的载体,我们要继承这一文化遗产,就要学习好文言文。
那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古文呢?
一、应以“读”字当先,培养语感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自古文人就强调多诵读。
现代文学生还可以作到课前的预习。
可是对于文言文,学生由于不懂,就存在抵触情绪。
笔者针对这一现状,就让学生课前带着任务读,课前将所要学习的古文必须读三遍以上,然后组员之间互相检查。
课上,教师范读,目的是为学生矫正读音,然后课上学生再齐读、分读、自己默读;课下,让学生争取能够全文背诵,即诵读。
通过这一系列的读,来掌握字的读音并培养起语感。
二、自主探索,赏析感悟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语感是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有了语感,学生对文言文就可
以自主探究。
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一定注意不能因为学生不懂,就采用填鸭式的教学。
要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自己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学习工具去研读去探索。
笔者的做法是将知识基础不同的学生进行平均分组,让学生小组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的帮助下,小组之间进行合作探究,解释疑问词句,翻译整篇课文。
教师在各个小组之间巡回答疑、指导。
对于出现的错误及时进行矫正。
然后课下,让学生自己对文言文翻译整理。
对于出现的问题,在下次课集中解决一次,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
这种方法,学生自己理解的古文要比教师灌输的效果要强百倍的。
三、掌握写作背景,深入理解
每一篇文言文都有一定的写作背景,这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吃透文章的必须掌握的。
对于文言文的写作背景,可以教师在课的开始就首先做好介绍,学生在自己探究课文的过程中去领悟。
更好的方法是让学生课前预习,小组合作中自主探究,探究文言文中的意境美是古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通过古文的语言对作品的表意和情感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同时帮助学生联系现实实际,联系当时的背景,以整篇文章为依托,领悟这种的品味和要表达的情感。
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文言文的课文内容。
另外,在文言文的教学中,笔者常采用联想教学法,将作者凝练的语句,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成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很快能让学生进入文言文的作者的意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这些方法,仅仅是笔者在文言文教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大胆尝试,也确实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这种文言文的授课方式也很受学生欢迎。
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在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上还要大胆创新,更好地让学生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