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中考语文试卷.

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中考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语文知识积累 (共7题;共33分)

1. (5分)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不要jū()泥于过去,过去早已消失;勿要一味希冀未来,未来尚未到来;一切都在当下。我们要做的是:shèn()重地面对面对每一次选择,选择之后jiān()定地走好每一步,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会问心无kuì ()。

2. (11分)给下面带下划线的字注音。

嚅动________ 大厦 ________ 执拗 ________ 熙攘 ________

穿梭 ________ 栅栏________ 奢侈 ________ 颀长________

浓酽 ________ 岔口________ 煞车________

3. (2分) (2020八下·潮南月考)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

A . 人格的高洁,灵魂的纯净,思想的深邃,都可以在淡泊中孕育。

B . 企业要站在经销商的角度考虑如何打造利益共同体,牟取共赢模式。

C . 最近国家公布的日本侵华罪行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D . 普宁交警中队招聘了许多交通协管员,在他们的协助下,交通拥堵的现象戛然而止。

4.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为了避免交通道路不拥堵,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B . 这次比赛的获胜,将决定我们队能否进入决赛阶段。

C . 针对“假羊肉”事件,全市公安机关进一步开展严打危害食品安全犯罪。

D . 晚年的他,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

5. (2分)下列句子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A . 各种读书声汇成一支动听的歌声。

B . 由中国医科院、北京联合中医药研究院等多家科研单位,经八年临床病例跟踪治疗,研发出新一代绿色国药——“青心安神”颗粒。

C . 八百年前的金戈铁马的古战场遗址,将部分淹没在嘉陵江中。

D . 我的家乡像跨上了骏马,日新月异的奔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6. (4分)莱蒙托夫是________和苏维埃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被经典作家誉为“________”(别林斯基语)的天才作家之一。除他之外,还有先于他被果戈理和别林斯基尊为“民族诗人”的________和后于他被高尔基誉为“民族诗人”的叶赛宁。莱蒙托夫一生充满忧患意识,素以忧国忧民著称于世。莱蒙托夫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与十二月党人歌颂自由反抗暴政的传统,以一首惊世骇俗的《________》哀悼了普希金这轮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陨落,宣告了接过反暴政传统大旗的另一位伟大诗人的诞生。

7. (7分)根据《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内容填空。

(1)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________?________。

(3)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

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17分)

8. (5分)(2017·门头沟模拟) 请你摘取李明在孔庙了解到的内容,帮他完成下面这张寄给妈妈的明信片。

要求:①用“不仅……而且……还……”这一句式。②30—50字。

希望中学组织学生到山东孔庙游学,在此次活动中,李明了解到了以下内容:

①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庙宇。

②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

③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四书五经》成了科举考试内容。

④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⑤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

9. (12分)寒来暑往,四季更替,我们的生活因四季的变更而显得异常精彩美丽。班级举行以“感受自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拟写标语】请为这次活动拟写一个主题标语。

(2)【设计环节】请你仿照例子为此次活动再设计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绘四季美景

第二环节:________

第三环节:唱四季歌曲

第四环节:________

(3)【读图释义】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完成下面的两道小题。

①简要介绍漫画内容,使没有看过漫画的读者能了解漫画内容。

②结合漫画的标题,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或启示。

三、阅读与欣赏 (共1题;共4分)

10. (4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望

翁卷

一天①秋色冷晴湾② ,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③ ,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①一天:指满天。②晴湾:太阳照耀的水边。③野水:郊外的水。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一天秋色冷晴湾”,写满天秋色给晴天的水湾带来了丝丝寒意。

B . “无数峰峦远近间”,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

C . 一二两句,一句写水,绿水平铺,难以尽收眼底;一句写山,青山林立,看得很清楚尽兴。

D . 后两句写诗人乘闲登上山顶,向下俯视山下的秋水,结果没看到水,看到的仍是山。

(2)下面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一天秋色”,使人联想到萧瑟的秋风、清澈的湖水、飘坠的黄叶,甚至想到昨天刚停的绵绵秋雨,今天放晴的淡淡秋日……诗人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B . “无数峰峦远近间”,在满天秋色中,放眼看山,大有感叹风景佳丽的意味,表现了作者陶醉山水的旨趣。

C . “忽于水底见青山”,这一漫不经心的描写,是人人碰到过的事实,平时谁也不注意,却被诗人捕捉住,写入诗中,显得是那么有趣味。

D . 这首诗华丽蕴藉、一波三折,寥寥数笔,给人以很大的艺术享受。

四、文言文比较阅读 (共1题;共14分)

11. (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①;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在横线上应填入的原文是: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论证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请用“‖”在原文上划分层次。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联系上文来看,是指________,它跟下文中提到的________前后呼应,反映了孟子关于________的主张。

(4)这段文字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主要是采用________和________的论证方法。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这句的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A . 如果使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得到生命的办法有什么不能用呢?

B . 如果人们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C . 如果使人喜爱的不可能超过生命,那么凡是据此得以生存的东西什么不可以用呢?

D . 如果使得人们想得到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得到生命的办法,什么不能做呢?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0分)

12. (17分) (2017七上·扬州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 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

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__

(1)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哪三件事?请概括。

①________;②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③________

(2)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3)阅读全文,结合具体的内容简要分析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4)谈谈文章第⑧段划线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13. (13分)(2016·南平模拟) 阅读《颜值》,完成小题。

颜值

①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有智慧,一直以来喜欢用“一表人才”来表达。现在,网友们发明了一个词:颜值。这个词非常好,去除了“情感化”和种种臆测意会,把一个人的相貌单独抽离出来,甚至还埋下了一个伏笔,他(她)是不是只有颜值,没有其他?

②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在同盟会期间,因刺杀溥仪的父亲载沣未遂,被判无期徒刑。后来民国成立,他作为英雄凯旋出狱,一时成为风云人物。据说当年审问他的亲王见他“一表人才”,心生悯意,甚至想把女儿嫁给他,可见汪精卫的颜值之高,“才华”之好。但历史后来开了一个大玩笑,这位“一表人才”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日本人的走狗,虽过了七十余年,仍然遭到中国人的唾弃和不齿。

③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和才华都是分离的,中国文化更注重的是“贤、才、德、礼”,古往今来的经典著作,鲜有对一个人的相貌与才华作对等的判断。否则,就会遭到嘲笑了。

④曾国藩是晚清大臣,国之栋梁,雄才伟略,享誉天下。但英国人戈登在其著述中这样描述:“曾国藩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他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

⑤在戈登的眼中,曾国藩就是一个糟老头子,没有什么出众之处,看上去甚至有些笨头笨脑的。清代著名学者、桐城派名家、安徽人方宗诚第一次见到曾国藩,也极为惊讶,觉得他根本不像一位总督和将领,“宽大和平,不自矜伐,望之如一老教师耳”。方宗诚的这段描述,实则暗有褒奖,之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向来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

⑥如果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考量,其实,曾国藩属于黏液质性格,这类人的性格特点是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谨慎内向,但观察思考比一般人细,下判断也比一般人要慢,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可见,曾国藩不是那种滔滔不绝指点天下,喜欢发表漂亮观点的人。但这样的人能在大风浪中面不改色,不为环境所动,极具理性思维,做决策,也极少冲动,也没有精悍之风,所以,更能联谊交友,天下贤士为之归心。

⑦美国期刊《哈佛大学商业评论》曾经发表了一篇科研文章,阐释那些外表不对称(颜值不高)的人更能够成为杰出的领袖,他们引用了大量的数据支持了这一论证。这样的论证不可全信,但里面的观点很有道理。长相的不对称很可能是“交际式领导力”突出的潜在生物符号。因为不好看的外表,会使得他们需要加倍的努力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可,这让他们在知识储备、人际交往、组织领导方面的才能得到更多的开发、锻炼。而那些相貌好的人,恰恰相反。

⑧现在有一种观点,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实际上,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但千百年来,没有一种“看脸”文化可以主导社会主流价值观,无论一个人如何“搔首弄姿”或是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值得称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成就。所以,对人的判断首先是德行和成就,其次才是“颜值”。

(1)请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第②段的事例论据很精当,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在③-⑧段的论证过程中,作者首先提出了________的观点,其次第④-⑥段再________ ,然后又________ ,最后第⑧段再次强调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六、写作与表达 (共1题;共5分)

14. (5分)作文。

十四五岁,正值花季。我们率真,我们自信,我们积极进取,我们充满希望。在与亲人、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在获取知识、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明白,生活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也有忧伤。我们学会了理解和分享,懂得了感恩和担当……在这个年龄,我们正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

请以“在我们这个年龄”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①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思考、感悟。②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④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⑤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一、语文知识积累 (共7题;共33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7-2、

7-3、

7-4、

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17分)

8-1、

9-1、

9-2、

9-3、

三、阅读与欣赏 (共1题;共4分)

10-1、

10-2、

四、文言文比较阅读 (共1题;共14分)

11-1、

11-2、

11-3、

11-4、

11-5、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0分)

12-1、

12-2、

12-3、

12-4、

13-1、

13-2、

13-3、

六、写作与表达 (共1题;共5分)

14-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