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规划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规划(2011—2020年)-中国政府网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规划(2011—2020年)国家林业局二〇一三年一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建设区域概况 (3)一、地理位置 (3)二、自然条件 (3)三、社会经济条件 (9)四、土地利用现状 (9)五、森林资源状况 (10)第二章工程建设成就、经验和新要求 (11)一、工程建设概况 (11)二、工程建设成就 (11)三、工程建设的基本经验 (16)四、三期工程面临的新形势和建设难点 (20)第三章工程建设总体思路 (25)一、规划依据 (25)二、指导思想 (25)三、基本原则 (26)四、规划期限 (27)五、规划目标 (27)第四章建设范围与布局 (29)一、建设范围 (29)二、建设布局 (30)三、建设重点 (49)第五章建设内容与规模 (54)一、造林 (54)二、低效林改造 (55)三、能力建设 (55)第六章投资估算 (58)一、估算依据 (58)二、投资标准 (58)三、投资估算 (59)第七章保障措施 (62)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规划责任 (62)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相关政策 (62)三、规范工程管理,提高工程质量 (63)四、强化科技保障,增强发展能力 (63)五、加大宣传力度,依法开展工程建设 (64)六、开展效益监测,进行科学评价 (64)附表附表1-1—附表1-5: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建设范表围附表2-1—附表2-6: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建设分区范围表附表3-1—附表3-3: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建设区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附表4-1—附表4-3: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建设区各类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附表5-1—附表5-3: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建设区森林各林种面积、蓄积现状统计表附表6: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营造林规划任务表附表7-1—附表7-2: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各治理区营造林规划任务表附图1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范围图2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分区图前言长江、淮河、钱塘江流域总面积216.1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2.5%,全国近43.8%的人口生活在该流域。
国务院关于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的审查意见

国务院关于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的审查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1990.09.21•【文号】国发[1990]56号•【施行日期】1990.09.21•【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的审查意见(1990年9月21日国发[1990]56号)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简称领导小组)于一九九O年五月二十九日至六月五日在北京召开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一九九O年修订)》(以下称《简要报告》)审查会议。
为了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地方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参加会议的除领导小组成员外,还邀请了国务院有关部门、解放军总后勤部,流域内务省、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科研、高校和新闻等单位的领导和代表,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和社会知名专家、学者,共三百多人。
国务委员陈俊生受领导小组组长田纪云副总理的委托主持了会议。
全国政协副主席、领导小组顾问钱正英参加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关于《简要报告》的汇报,进行了讨论和审议。
与会代表本着认真负责和科学、民主的精神,畅所欲言,广泛交换了意见。
绝大多数代表从各自不同的方面肯定了规划报告,也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和建议。
会后成立修改小组,对《简要报告》作了修改。
领导小组在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进行了认真研究,原则同意这个《简要报告》。
现将审查意见报告如下:一、长江流域幅员广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发展潜力巨大。
长江沿岸地区是我国本世纪或更长时期内重点开发地区之一,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根据新的情况,及时修订补充一九五九年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编制提出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对长江流域的江河治理、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水土资源保护提出全面综合安排,用以指导全流域的治理开发是非常必要的。
《简要报告》是长江水利委员会在国务院有关部门、流域内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协作下,进行大量综合分析研究提出的。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中的生态学原理及其体现

人 民 长 江
Ya n g t z e Ri v e r
Vo 1 . 4 4. No . 1 0 Ma y, 2 01 3
济产 值高 , 在 我 国经 济社 会 发 展 中 占有 极 其 重要 的地
位 。同 时 , 长 江流 域分 布 有 水 源 涵 养 、 土壤保持 、 防风 固沙 、 生 物多样 性 保护 、 洪水 调 蓄 、 产 品提 供 、 人居 保 障 等多 种生 态功 能 区 , 在 维持 生态 平衡 、 保 障全 国生 态安
题, 有针对 性 地提 出生 态 保 护 与 修 复 的 总体 布 局 和 措
施方 向, 协 调 各规划 河 段 开 发 利 用 与水 生 态 保 护 的关
系 。规划 开始 阶段 , 长 江水 利 委员 会 ( 以下 简称 “ 长 江 委” ) 安排开展 了《 长 江 流域 生 态 环 境 敏 感 区保 护 研 究》 工 作 。工作 成 果辨 识 了流 域 内重 要 生态 环 境 的 敏
体 系, 是 确 保 长 江 流 域 综 合 规 划 顺 利 实施 、 开展 效 果 科 学评 估 , 以 及 适 应 性 管 理 的 关键 。 关 键 词: 流 域 综 合 规 划 ;流域 管 理 ; 水 生 态保 护 ;长 江流 域 文献标志码 : A
中图法分类号 : T V 2 1 2
2 0 1 2年 , 国务 院以 国函 [ 2 0 1 2 ] 2 2 0号 文 批 复 了 《 长江 流域 综合 规 划 ( 2 0 1 2~ 2 0 3 0年 ) 》( 以下 简 称 “ 长
流域综合规划 (2)(2024版)

界定河流(河段)的功能定位,规范流域空间 开发秩序
二、规划修编的总体思路和安排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 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坚持科学治水、依 法管水,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维护河流健康为主线,对我国主要江河流域的治理、开 发和保护进行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规划和部署,着力 提高流域综合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保护、水资 源综合利用和综合管理能力,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 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利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 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主要任务与工作内容
主主内要要容内容
规划 总体 专业 涉水 综合 基础 规划 规划 规划 管理
三、主要任务与工作内容
❖主要工作内容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基础工作、 总体规划方案、重要专业规划、涉 水行业规划意见以及流域综合管理 等五个方面
三、主要任务与工作内容
❖主要工作内容
➢ 基础工作
重点是对已有的专业规划及行业规划等相关规 划成果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协调与衔接; 原则上不安排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外业勘察工 作,必要时进行少量的补充收集和调查。
一、规划修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国家的政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为了应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 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六大之后中央做 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调整,十七大进一步 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规划修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国家的政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长江重点生态区域涉及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11个省(市),含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大别山水土保持等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重要湿地。
本区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川滇生态屏障所在区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自然生态状况本区域大部分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500—1400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9012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33%;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多样的地貌类型,包括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类型。
土壤以红壤、黄壤、黄棕壤和黄褐土为主。
本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多种高等植物,约280种哺乳动物、700多种鸟类、300多种爬行和两栖动物、370多种鱼类,是大熊猫、金丝猴、江豚、中华鲟、珙桐等珍稀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是我国重要的物种资源宝库。
二、主要生态问题本区域林草植被质量整体不高,河湖、湿地生态面临退化风险,水土流失、石漠化题目突出,水生生物多样性受损严重。
主要表现在,丛林多以杉、松为主的人工纯林,每公顷丛林蓄积量88.45立方米,低于全国均匀程度;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萎缩,洞庭湖、鄱阳湖枯水期显著提前、枯水位明显下降,两湖流域生态系统功用遭到影响;水土流失严重,面积达3540万公顷;石漠化面积约1000万公顷,占全国的80%;矿产开辟对生态破坏较为严重;重大有害生物灾祸频发、危害严重,长江水生物种多样性下降,多种珍稀物种濒临灭尽,中华鲟、达氏鲟、胭脂鱼、“四大家鱼”等鱼卵和鱼苗大幅削减,长江上游受要挟鱼类品种占全国受要挟鱼类总数的40%,江豚面临极危态势。
三、主攻方向牢固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辟”的理念,以推动亚热带丛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整治和自然恢复为导向,容身川滇丛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用区等6个国度重点生态功用区,加强丛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继续施行天然林保护、退耕退牧还林还草、退田(圩)还湖还湿、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鼎力大举展开丛林质量精准提升、河湖和湿地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切实加强盛熊猫、江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恢复,进一步加强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用,逐步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效劳功用,加快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多项主要任务,从规划背景、总体要求、大力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努力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保障措施等方面描绘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
一、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生态地位重要、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长江水道存在瓶颈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区域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利于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真正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有利于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推动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统一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把长江经济带建成黄金经济带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谋划中国经济新棋局,作出的既利当前又惠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3年7月,国家领导人在武汉调研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2009年修订)通过审查

[ ] 邓 凡 平 . S S O0有 限 元分 析 自学 手 册 [ . 京 :人 民 邮 电 6 AN Y I . M] 北
版 社 .2 0 . 07
[ ] 梁月 英 ,王 建 ,郑 东 链 . 藏式 压 力 钢 管抗 外 压 稳 定 性 分 析 [] 7 埋 J.
水 电能 源 科学 ,2 0 ,2 ( ) 3 3 . 0 5 3 6 :3 — 5
构实 际情况 ( 初 始缺 陷 ) 如 ,具 有 更 高 的 精 度 。但 是
当 L r O6 /> .7时 . 采 用 规 范 推 荐 的 米 赛 斯 公 式 也 基 本 上能够 满足工 程设计 精度 的要求 。 ( 加 劲 式 压 力 钢 管 的 临 界 荷 载 值 随 初 始 缺 陷 2)
[ ] 沈 世 钊 ,陈 昕. 壳结 构稳 定 性 [ . 京 :科 学 出 版社 ,19 . 8 网 M]北 99
( 任编辑 责
刘 书秋 )
长 江 流域 综 合 规 划 报 告 (0 9年 修 订 )通 过 审查 20
21 0 0年 2月 2 4日~ 5 日,水 利 部 在京 召开 长 江 流 域综 合 规 划报 告 (0 9年 修 订 ) ( 下 简称 《 划 》 2 20 以 规 )专 家 审 查 会 。 会 议
在 加快 我 国经 济增 长 方 式 的 转变 中 .要做 好 水 资 源 管 理 ,促 进 长 江 流域 经 济 发 展 方式 的转 变 ,这 都 是 规划 修 编 工 作 的 重 要 目标 。
3 刘 东 常 . 解 析 有 限 元 法 解 加 劲 压 力 钢 管 外 压 稳 定 性 问题 的研 ] 半
究 [ ] 水 力 发 电 学 报 ,1 9 2 :4 — 9 J. 9 0( ) 1 4 .
扬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1 扬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长江沿江地区是沟通我国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具有广阔的腹地和国内市场,因而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九十年代初中央作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而推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地区的开发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后,沿江各地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合理规划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发利用沿江岸线资源,使沿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我市地处国家沿江开发开放和产业布局主轴的核心区域、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的中部,是苏中、苏北地区水陆交通的枢纽地带,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中城市经济协作圈中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也是苏中苏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长江流经我市仪征、邗江、江都三县 2
(市),岸线长达80公里左右,岸线资源十分丰富,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但多年来,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市长江岸线未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岸线的开发程度与资源利用效益均已远远落后于沿江其它地区特别是苏南沿江兄弟地市,这与我市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加快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滨江城市的发展部署很不适应,与当前长江沿江各个地区加快开发开放发展流域经济的良好氛围不相协调,也对我市在长江三角洲及整个长江流域地区发展提高经济协作能力,发挥苏中、苏北地区开发开放的门户作用构成了重要影响。 1998年10月,扬州人民企盼已久的跨江大桥经国家批准立项,这无疑给我市新一轮开发利用长江岸线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市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有丰富的岸线资源,而且随着仪征化纤、扬州二电厂等一批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的布点建设,我市沿江也已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基础。同时随着大桥的建设对沿江地区乃至整个苏中、苏北地区交通 3
网络的完善,沿江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沿江地区的区位优势将更为突出。因此,抓住润扬大桥兴建的契机,搞好沿江岸线开发规划,进一步加快沿江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调整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对促进我市沿江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有关部署,并结合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在市县各有关方面的积极配合下,开展了本课题的专项调查和研究。 二、沿江岸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一)岸线资源分布情况 沿江岸线西起仪征青山小河口,东至江都嘶马立新闸,总长80.7公里,主航道岸线约48.7公里,其中仪征段约27.6公里,主航道岸线约 14公里;邗江段(包括扬州市港口工业区)约26.8公里,主航道岸线约19.4公里;江都段约26.3公里,主航道岸线约15.3公里,夹江岸线长约11公里。从地质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流域规划概要水利部规划计划司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1998)一、流域概况二、规划概要三、规划实施情况四、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一、流域概况(一)自然地理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全长6300余km,总落差5400m左右,横跨中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
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
支流布及甘、陕、黔、豫、桂、粤、闽、浙等八个省(自治区)。
流域西以芒康山、宁静山与澜沧江水系为界;北以巴颜喀拉山、秦岭、大别山与黄、淮水系相接;东临东海;南以南陵、武夷山、天目山与珠江和闽、浙诸水系相邻;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75%。
由河源至河口,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巨大台阶:第一级阶梯由青南、川西高原和横断山高山峡谷区组成,一般高程在3500—5000m;二级阶梯为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在500—2000m;三级阶梯由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一般高程均在500m以下。
流域内的地貌类型众多,有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和平原。
据统计,流域的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84.7%,平原占11.3%,河流、湖泊等水面占4%。
(二)气象水文流域气候分别属于青藏高寒区、西南热带季风区和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其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面积约占流域的2/3。
青藏高寒区大部分地区风大、气温低、空气稀薄、垂直差异大;西南热带季风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明显交替,四季分明。
流域内的降水,大都以降雨为主。
多年平均降雨量约1100mm,降雨空间分布趋势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时间分布多集中在5一10月;约占全年70%--90%以上。
与降水相适应,青藏区径流补给有一半左右来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西南区与华中区径流补给主要来自降水。
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616亿m3,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居世界第三位。
长江干流悬移质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自直门达971万t,沿程递增至宜昌为53000万t。
宜昌以下有所减少,大通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47200万t。
(三)河流水系长江水系发育,由数以千计的支流组成,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37条,1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49条,8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条,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等大支流都超过10万km2。
支流流域面积以嘉陵江为最大,年径流量、年平均流量以岷江最大,长度以汉江最长。
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km,占长江全长的70.4%,控制流域面积100万km2。
宜宾以上称金沙江,长3464km,落差约5100m,约占全江落差的95%,河床比降大,滩多流急,加入的主要支流有雅砻江;宜宾至宜昌长1040km,加入的主要支流,北岸有岷江、嘉陵江,南岸有乌江;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km,流域面积68万km2,本段加入的主要支流,南岸有清江及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和鄱阳湖水系的赣、抚、信、修、饶五水,北岸有汉江,本段自枝城至城陵矶为著名的荆江,南岸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已堵塞)四口分水和洞庭湖、水道最为复杂;湖口以下为下游、长938km 面积12万平方公里,加入的主要支流有南岸的青衣江、水阳江水系、太湖水系和北岸的巢湖水系。
(四)社会经济长江流域横跨中国的西南、华中和华东三大经济区,流域范围涉及19个省(市、自治区)的35个地区、14个自治洲、68个地级市和698个县。
截至1995年底,全流域共有人口4.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4%,其中农业人口3.22亿,占流域内总人口的78%。
长江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历史发展悠久,人口稠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城镇建设发展全面,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
1995年全流域工农业总产值37965亿元,占全国的34%,其中工业总产值31594亿元,占83.2%,农业总产值6371亿元16.8%。
长江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光热资源充足,历来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1995年全流域粮食总产达1.6亿t,棉花总产147万t,油料总产877万t,分别占全国的34.2%、30.8%和39%。
长江流域是中国城镇化水平较高,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全流域设有城市186个,其中人口超过200万人的城市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4个。
上述四个中心城市已成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还有其他大中小城市各自形成了有生产特色,联系着自己腹地的各种城市载体和城市带,拥有众多的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石油化工、电力、纺等工业基地。
长江流域已建立起完善的包括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在内的综合运输体系。
(五)物产资源长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有五大资源。
1.水土资源全流域水资源总量9616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水量的36%。
1995年流域人口平均占有水量约2300余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值。
全流域共有土地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 3.46亿亩,约占全国的24.3%,其中水田 2.01亿亩,水旱比为5.8:4.2。
2.能源资源长江流域水能资源居世界大河之首,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 1.97亿kw,约占全国的53.4%,全部开发后相当于年产原煤 5.6t。
本流域的煤炭资源相对较少,探明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7.7%5油在流域内的储量更少,累计地质储量约占全国的2.4%。
3.矿产资源长江流域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储量50%以上的有约30种其中钛、钒、汞、磷等矿产储量占全国的80%一90%以上;铜、钨、锰锑、铋等矿产储量占全国的50%以上;铁、铅、锌、钼、金、银等矿产量占全国的30%以上。
4.森林资源全流域有林地约7亿亩,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岷江、大渡河、嘉陵江等河的上游。
5.旅游资源长江流域山河壮丽、风光明媚、文化古迹众多,还有驰名中外风景旅游区、革命圣地和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
二、规划概要(一)综合规划1.规划的沿革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最早始于1955年,当时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工作的决定,成立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到1957年基本完成规划工作。
1958年2月,周恩来总理及李富春、李先念副主席率领有关部、委、院和流域内各省、市委主要负责人,视察了武汉至重庆河段,查勘了荆江大堤及三峡坝址和库区,审查了三峡工程和流域规划工作。
同年3月,周总理在中央政治局成都工作会议上作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工作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后经政治局会议批准。
遵此,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长办”)于1959年正式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上报。
1982年12月,国务院发文把长江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规划定为国家长远规划内容之一。
1983年3月,国家计委以计土[1983]285号文建议“长办”为长江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的综合编制单位。
1983年12月,国家计委批复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修订补充任务书》。
1988年3月,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修订补充报告纲要》(讨论稿)。
1988年5月,由水利部会同能源部对上述讨论稿进行了审议,据此,于1988年第四季度提出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1988年修订)。
1990年5月,由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主持,对该报告进行了审查,并原则同意。
根据会议意见,最后编制成《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报国务院以国发[1990]56号文批准。
2. 规划的内容首先,规划提出了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价,即:开发利用长江水资源,必须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继续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拦蓄洪水,调节径流,调剂地区间水量余缺,并合理开发地下水,满足流域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是甫水北调,解决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主要水源;必须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提倡科学用水,节约用水,保护好长江水资源。
其次,提出了流域防洪治理标准、方针和基本原则。
继续贯彻”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逐步实现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
按照“江湖两利”的原则,落实荆江河段超标准洪水处理方案,防止特大洪水可能造成的毁灭性灾害。
还要完善非工程防洪措施,加强河道管理,严格制止任意占用或围垦河湖洲滩。
再次,提出了流域水电开发总体规划布局。
开发水电,要大中小结合,干支流结合,高低水头结合,梯级开发,综合利用,合理承担防洪和工农业供水任务等,并优先考虑综合利用效益大的工程。
此外,还提出了发展长江航运的总体规划方案和措施,流域灌溉发展目标和重点灌区规划意见,大力发展水产事业,水土保持的规划原则和治理要点及防治措施,加强林业建设,干流中下游河道的整治原则和方向及长江口整治原则,长江沿岸城镇群体布局设想,工程环境影响初步评价,流域水资源保护原则和目标及措施意见,干支流治理开发任务和规划意见及重点工程安排,以及近期治理开发工程等方面规划的内容。
规划报告着重指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综合效益巨大,在整个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各方面迫切要求早日兴建三峡工程,建议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国家财力可能的条件下,尽早兴建。
(二)防洪规划1. 流域洪水特点长江流域的洪水基本上都由暴雨形成,除青藏高原外,流域内到处都可能发生暴雨。
长江流域的暴雨集中在5—10月,雨季一般是中下游早于上游,南岸先于北岸。
大体上,鄱阳湖水系与湘水、资水为4—6月,沅、澧水与清江、乌江为5—7月,金沙江下游和四川盆地各水系为7—9月,汉江为7一10月。
一般年份各河洪峰互相错开,中下游干流可顺序承泄中下游支流和上游干支流洪水,不致造成大的洪灾。
成灾的大洪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上游若干支流或中游汉江、澧水以及干流某些河段发生强度特别大的集中暴雨,形成峰特别高而量大的洪水,历史上的1860年、1870年及1935年、1981年即为此类;还有一种类型是某些支流雨季提前或推迟,上、中、下游干支流雨季相互重叠,形成全流域的普遍暴雨,使洪水遭遇,形成特大洪水,这类洪水,洪峰高,特别是洪水总量很大,持续的时间长,1954年、1931年和历史上的1848年、1849年、1788年即属此类。
但由于中下游地区要承泄上游干支流及中游支流的来洪,故不论那一类洪水均对中游平原区造成很大的威胁。
本世纪几个大水年7—8月洪水组成见表2—l。
2.历史上的洪水灾害长江的洪水灾害分布范围很广,有干流上游及支流的山区因暴雨引起的山洪及触发的滑坡和泥石流危害,有干流上游及支流的中下游沿岸因江河洪水上涨漫溢造成淹没两岸河谷阶地的洪水灾害,还有干流中游及支流尾闾冲积平原区因江河洪水泛滥或堤防溃决造成的严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