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一)

本课程名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所讲授的内容是从先秦一直到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与发展历史。它既是以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分阶段的文学理论批评史,也是以诗歌为主轴包括散文、戏曲、小说等文体在内的文体批评史,更是以“诗言志”为开山纲领,以“境界”为终端的包括对作品、作家、流派、风格等文学现象的本质、特征、规律深入探索、研究的理论批评史。它博大精深,伴随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的历史进程。所以,在学习本课程之前,我们理应首先弄清楚三个问题:(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形成、发展的文化语境:

(二)、学什么:(本课程的章节内容与具体篇目)

具体地说:

(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形成、发展的文化语境:

1、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相对单一的人种血缘关系;

2、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制的社会制度;

3、“天人合一”的社会自然统一观;

4、“忠”、“孝”为标准的人生价值标准;

5、具体的、形象的、情感为主的思维方式;

(二)、学什么:(本课程的章节内容与具体篇目)

六个阶段六章文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先秦文论:《尚书》、《诗经》、《论语》、《孟子》(增补)、《荀子》、《老子》(增补)、《庄子》(增补)、《周易》(增补)。

第二章两汉文论:《毛诗序》、《楚辞章句序》。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神思》、《诗品序》。

第四章唐宋文论:《戏为六绝句》、《诗式》、《与元九书》、《答李翊书》、《与李生论诗书》、《书黄子思诗集后》、《答洪驹父书》、《论词》、《沧浪诗话》。

第五章元明清文论:《录鬼簿序》、《忠义水浒传序》、《曲律》、《闲情偶寄》、《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原诗》、《论文偶记》、《红楼梦·第一回》。

第六章:近代文论《人间词话》、《摩罗诗力说》。

(三)、怎么学:(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与参考文献)

一、学习方法

1、熟读原著;

2、查找资料;

3、写小论文;

4、以班级为单位的自选原文实行课堂研讨;

5、鼓励在自学原文及相关专题基础上的课堂发言;

6、倡导“自主”、“互动”的学习方法。

二、阅读书目

1、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2、周勋初《中国文学批评小史》

3、张少康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4、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

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第一章先秦文论

先秦时期文论处于萌发状态,被包容在经、史、子、集等多种文化现象之中,尤其是在诸子学说之中。

第一节《尚书·尧典》的“乐教”理论

提要:提出了用诗、歌、舞三位一体音乐形式实行品德教育的“乐教”观点以及“诗言志”等理论。

一、主要文论观点:

1、从教育的角度提出了“乐教”的观点。

2、从艺术的角度提出了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关系,对构成民族艺术的各形

式要素之间关系的实行了探讨。

3、从文学的角度提出的“诗言志”的命题,是对最初的文学体裁——诗的本质所实行的概括。朱自清称其“志”为“政教怀抱”(《诗言志辨》)。“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务调其器,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文心雕龙·乐府》)。并指出此为中国诗论“开山纲领”。

第二节《诗经》的文论观(十一节选录)

提要:提出了诗歌创作源于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有感而发的观点,揭示了诗人或美、或刺的创作动机与目的,并表现了一种群体生存的内在心理与行为准则。

二、主要文论观点:

1、对社会生活的诸种不良现象的批评;

2、对统治阶级成员的劝谏;

3、对统治阶级成员的表彰;

4、对诗人自我悲情的抒发;

总来说之,诗人作诗的目的,或“美”或“刺”,直抒胸臆;而诗中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论语》的“诗教”理论(十五节选录)

提要:孔子主要从社会伦理教化作用的角度研究《诗》,形成了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政治观点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主张。

二、主要文论观点:

1、对《诗经》“思无邪”的总体评价;

2、“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的审美品格;

3、“尽善尽美”的为文标准;

4、“文质彬彬”的人与文的内外在关系。

5、诗教理论:

(1)“诗教”的方法;

(2)“诗教”与“礼”、“乐”关系;

(3)“诗教”与内政外交的实用关系;

(4)“诗教”的审美、伦理教化、认知作用;

(5)“诗教”与为人处世的准则关系;

(6)“诗教”与为人的“言”、“德”关系。

第四节孟子的文学批评理论(节选)

1、“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

2、“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

3、“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何谓知言?”曰:“诐(bi)辞知其所蔽(遮蔽),淫辞知其所陷(失、过),邪辞知其所离(偏离),遁辞知其所穷”(理屈)(《孟子·公孙丑》上)

提要:本节所选的孟子的文论观点主要是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创作主体修养的理论。

一、文论观点:

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社会历史批评理论:

“以意逆志”:

文学批评反对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或脱离文本的主观臆断,要求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表层与深层的关系,从而在整体以及内在意蕴上把握作品。

“知人论世”:

即是要了解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以达到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有更深入更真

切的把握。

孟子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提出与美国当代美学家艾布拉姆斯提

出的“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等“四要素”的关系。

2、“知言养气”的批评主体的自我修养理论:

“知言养气”:

孟子在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是指主体的仁义道德的修养达到了极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孟子认为能“知言”,是因为善“养气”,而善“养气”必然表现为能“知言”,两者之间有一种必然的关系。

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与“知言养气”的关系:

第五节荀子的“乐论”观点(节选)

提要:荀子的文论观点,集中体现在论“言”、“名”、“乐”三方面,本文所选是其中的“乐”论,主要强调了音乐——人心——治道的关系。

二、文论观点:

1、音乐与人情、人性的关系:“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

能无乐,……。”

2、音乐的品格:“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3、音乐与教化的关系:“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能够善民心,其感人深,

其移风易俗,故先王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第六节老子的文论观(节选)

1、“涤除玄览。”(《老子》十章)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章)

3、“柔弱胜刚强。”(《老子》三十六章)

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八章)

5、“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七十六章)

6、“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章)

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八十一章)

8、“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

9、“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10、“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章)

1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

1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一章)任继愈指出:“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作为万物之本的负概念——无的范畴,是表明人类理解前进的重要里程碑。”(《老子新译》)

提要: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自然哲学观点,并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对“道”实行了界定,其中内蕴了深刻的文艺理论思想。徐复观指出,“道”的本质实系最真实的艺术精神。(《中国艺术精神》)

一、文论观点:

1、“涤除玄览”:即排除一切杂念、思虑、欲望,在精神清明状态下体悟“道”的存有。其理论内涵了关于思维、认知以及言意关系等深层的意蕴。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对“道”是不能凭感知把握的比喻性的表述。

“大音”是听不到的声,“大象”是见不到的形。即最美的“音”与“象”都不受具体有“声”有“形”的局限,它们是美的最高境界,也即“道”的境界。这个命题一方面说明“道”是既不能用理性的认知去把握,也不能凭具体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去把握的。另一方面说明它是虚实相兼、有无相合的,也是无止境的,创作达到了这种境界,就具有了自然美的品格。

3、论刚柔关系:

柔弱的特点在于灵活,不僵死,不呆板,顺应自然。柔是韧,韧比刚还强,顺应自然也就进入“道”的自然美的境界,因为“道法自然”。它与创作主体的创作个性、作品的风格有着内在关系。

第七节庄子的文论观

(1)、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世间》)

(2)、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是谓坐忘。(庄子《大宗师》)(3)、“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

(4)、“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

(5)、“至言去言”(《庄子·知北游》),。

(6)、“能够言论者,物之粗也,能够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庄子·秋水》)。

(7)、“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8)、“天下沉浊,不可语庄语。”(《庄子·天下》)

(9)、“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10)、“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

(11)“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与万物”(《天下》)

(12)、“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提要:庄子作为道家学说的继承人,庄子所论之“道”,具有不同于老子之“道”的完全的精神性,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为此极力追求与天地万物合一的精神绝对自由的理想境界。

一、文论观点:

1、论“心斋”、“坐忘”的审美心胸理论:

“虚静”、“去累”:表现于物质的、精神的、生理的领域。

2、论“物化”的“自然”美:

“物化”“心与物化”、“指与物化”“以天合天”、“物我不分”。

声音之美的“人籁”、“地籁”、“天籁”。

3、论“言”、“意”关系:

庄子提倡用“谬(miu)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的语言实行创作。并说:“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庄子寻找到的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和“卮言”、“重言”、“寓言”等具有异端张力语言的使用,。庄子所说的“卮言”是朦胧、含混、指意不确定的语言,“重言”是有深层含意的语言,“寓言”是有寄托之意的语言,并凭借奇妙的想象力、幻想力实行虚构和创造,来寄托长远悠渺的意旨。

4、论艺术人生: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由逍遥的艺术人生。

第八节《周易》文化艺术理论

一、提要:

《周易》是我国上古时代的百科全书,亦是最古老的经典。《周易》据象归类,以阳爻与阴爻的符号排列的不同解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起源、演化以及古代的历史、战争、祭祀、婚姻、诗歌、生产等现象及其本质。《周易》分为“经”、“传”两部分,“经”先有而“传”后出。就经来说,一般认为产生于殷周之际。“传”则是对经的注释,由“援经立说”的十篇注经的文字组成,又称“十翼”,一般认为产生于战国时期,其中《系辞》最晚,它内涵的美学观点与艺术思想最丰富。我们所说的文学艺术理论主要从《系辞》中来。

《周易》的基本理论模式:

《周易》创立了二分法的宇宙形成模式:“太极”——“阴”、“阳”——“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六十四爻。

《系辞》说:“生生谓之易。”又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周易》认为,宇宙自然、社会人生,最初是混沌为“太极”。这个“太极”内部有“阴”、“阳”两种因素的对立和统一。在其自身的运动中产生了天地,由天地产生了四时的变化,然后产生了由八卦所代表的八种事物。

八卦:乾、坤、震、巽(xun )、坎、离、艮(gen )、兑(dui )

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由八卦演绎出的六十四卦及三百六十四爻,代表了整个宇宙万物的产生和发展,而“阴”、“阳”的运行则是构成整个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内因。《周易》作为一种卜筮之书,表面上看它所阐发的阴阳理论有着浓重的神秘色彩,实际上则是一本探讨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变化规律的著述。(所谓“卜筮”的“卜”即火烧龟甲,以其烧裂的纹路来占断凶吉,而“卜筮”的“筮”即用蓍(shi)草的草茎占断凶吉。)

二、文论内容:(道、象、情、言)

1、“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

(1)、“一阴一阳谓之道。”《周易》创造的二分法的宇宙构成模式。

(2)、“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系辞上》),不但指出了《周易》的抽象是以类划分的,且强调了阴阳对立不是静止的、而是变易的。因而这个阴阳观点就是对对象世界处于周而复始的运动变化规律的概括。八卦的每一卦代表某一类事,是对其的一种简略的概括模拟。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理解上的普遍性。

八卦是以“一”(阳)、“--”(阴)两种线形组成乾、坤等八个卦形,每一个卦形代表同一属性的若干事物。阴阳观点是《周易》的思想核心,它把世界看成矛盾对立的统一体,表现了对自然社会中各种矛盾对立现象的整合的理解。传说后来黄帝族的史官仓颉造字,就是在此基础上将简化的图形作为表达思维的符号。与此同时,八卦符号原有的记事意义逐步淡化以致消失,其卜筮功能则持续强化。

2、“观物取像”

《周易》在解释八卦起源时提出了“观物取像”的这个观点。

(1)、“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系辞下》)。

(2)、“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系辞下》)卦象具体而微,同时蕴涵丰富,故圣人制作《周易》的原则是以“象”示“意”。

(3)、“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上》)。

3、“山泽交感,天下万物之情可见。”

《周易》对情感体验的理解主要见之于《咸卦》。

(1)、咸卦表示的内容就自然界的对象来说,下卦“艮”象征山,上卦“兑”象征泽,泽水下流,渗透山土,滋润草木万物。就人类社会生活来说,下卦“艮”代表少男,上卦“兑”代表少女,男女交感,是异性间自不过然的现象,它使人类得以世世代代繁衍生存,自然界的山泽交感和社会生活中的男女交感,使“天下万物之情可见”。据郭沫若的考证,《周易》的阴、阳符号,作为宇宙万物构成的最基本的符号,是对男女“近取诸身”的最具相似性和象征性的模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下万物之情可见”(《咸卦彖》)。

4、“言有物,言有序”

(1)、“言有物,言有序”(《家人卦·象辞》)。

认为思维及表达的语言有内容、有条理。

(2)、“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虽“言”有此局限,然“立象”能够“尽意”。因为卦象具体而微,其象征涵盖万物。从一般意义来说,任何意义都能够象示,而示意之象有卦爻辞的提示,于是圣人所立之意便能够得知了。“言不尽意”是从表达来说的。

提示与思考:(第一章)

1、“诗言志”命题的内涵。

2、《尚书·尧典》“乐教”理论。

3、《周易》的“观物取象”与“立象尽意”的关系。

4、《老子》的“涤除玄览”。

5、庄子的“物化”与自然美;“心斋”、“坐忘”的“虚静”理论。

6、孔子的诗教理论。

7、孟子的批评方法。

8、荀子的乐论。

9、先秦文论的言意关系。

10、先秦文论的名词术语:“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兴、观、群、怨”、“尽善尽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得意忘言”等命题的内涵。

第二章两汉文论

两汉文论形成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语境之中。

主要是对先秦时期两种诗歌体裁《诗经》与“楚辞”的探讨。

第一节《毛诗序》

提要:《毛诗序》从对《关雎》的分析界定入手,建构了较为为完整的以“音乐教化”为中心的儒家文学艺术理论。

一、文论观点:

1、以《风》为代表的《诗经》的本质特征的揭示。

2、《诗经》:“六义”、“四始”理论的提出。

3、“诗”与“志”、“情”的探寻关系。

4、“诗”与“歌”“舞”三位一体的成因论述。

5、“声音”与“治理”的关系。

二、理论结构特点:

1、以对《关雎》之义的界定为切入点,以对《关雎》之义阐释为结束。

2、以对《风》的教化作用的论述为中心,阐释《诗经》的“乐教”理论。

第二节王逸《楚辞章句序》

提要:《楚辞章句序》以正统儒学的观点为标准,从论文与论人入手,评价屈原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并在吸收西汉司马迁《史记》观点的同时、批判了东汉班固《汉书》的观点,使之成为今天理解屈原及其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一篇具有综合性特点的文章。

一、文论观点:

1、评价屈原其人。“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2、评价屈原《离骚》其作。“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屈原之词,诚博远矣。”

3、批评方法:

评人评文。“文如其人”——“有德者必有言。”——“知人论世”(评人),“以意逆志”(评文)。

二、对两汉批评的反思

1、两汉批评的标准与尺度:

(1)、两汉文学批评在“独尊儒术”治国方略的制约下,导致了古文经学家和今文经学家们对文学研究的主观臆断,牵强附会的时弊。

(2)、将先秦本已十分重视的伦理“乐教”理论,进一步提升到政治治理的领域,强调文学教化功能,将文学作为了政治治理的工具。

2、在对楚辞的论争中,

班固对屈原及其《离骚》的“虽非明哲之器,可谓妙才者也。”“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离骚》序)

司马迁对屈原“志洁行廉”、《离骚》“《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对比两者的观点,班固所论似更接近于屈原其人其作。

提示与思考:(第二章)

1、《毛诗序》的理论观点。

2、《毛诗序》关于“诗”与“歌”“舞”三位一体成因的探讨。

3、诗与“六义”、“四始”的关系。

4、《楚辞章句序》的评人评文的批评方法与“有德者必有言”的以“德行”评人,以“经书”评文的标准。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

魏晋南北朝文论形成于玄学(以道释儒的以“虚”为观点、以思辨为方法)理论的兴起以及佛(以“空”为观点、以思辨为方法)玄的融合所带来的魏晋人对理性的崇尚,这种的崇尚表现为由品评人物到品评文章的“清谈”、“虚谈”(即不触及社会现实),所议论的领域主要有:“言意”、“才性”、“形神”、“文气”等。形成的主要文论特点,即基本建构起了中国文论的体系框架。集中表现在:(1)对创作主体的探讨;(2)对创作过程的探讨;(3)对两汉以来的五言诗的总结。(4)对以文论为中心的文化现象的整体理论建构。

第一节曹丕《典论·论文》

提要:《典论·论文》开创“文学自觉时代”即在思想解放时代里,创立了一种极具有个体文化特质的评价文人的标准。这个标准由“德”、“才”、“气”、“个体生命价值定位”四部分构成。

一、文论观点

1、论文人之德:(“文人相轻”与“审己度(duo)人,)均建立在文人之才的基

础上,并赋予了“德”以“才”的内核。

2、论文人之才:(“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唯通才能备其体”,)建立在文体论的基础上。

3、论文人之气:(“气之轻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建立在创作主体的充分个性化、以及个性的稳定性、不可变异性上。

4、论文人之人生价值定位:(文人所追求的“不朽之盛事”)是建立在文章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声名自传于后”的实现上。

二、《典论·论文》的理论价值

是文人个体精神解放的宣言书,是“文学自觉时代”即思想解放时代的创作主体专论。

第二节陆机《文赋》

提要:《文赋》首篇论述文学创作理论的文章。本文以“情”为核心,以“言、意、物”关系为焦点,从创作的发生、构思与物化等创作过程、四大关键、五种文病以及艺术思维(尤其是灵感思维)等角度,探讨了文学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矛盾及其解决的方法,由此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是“文学自

觉时代”即思想解放时代的论文典范。

一、文论观点:

1、将“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解决于创作过程。

(1)解决于创作的冲动萌发之始。

(2)、解决于创作构思之中。

(3)、解决于创作的“物化”之中。

2、将“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解决于创作的四个利害关键中。

(1)、“考殿最于锱铢(zizhu),定去留于毫芒。”的剪裁;

(2)、“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以简言立主题;

(3)、“虽杼(zhu)轴于予怀,怵(chu)他人之先我。”的独创;

(4)、“石韫(yun)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的“言”与文中的“玉”、“珠”等“意”的精髓的融合。

3、将“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解决于克服创作中的五种文病。

(1)、“含清唱而靡应”、

(2)、“虽应而不和”、

(3)、“虽和而不悲”、

(4)、“虽悲而不雅”、

(5)、“虽雅而不艳。”

从而提出了文章格调的应、和、悲、雅、艳。

4、将“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解决于创作的灵感到来之时。

(1)、灵感思维所具有的突发性、灵动性创造性以及非人的主观意志所能把握的特征。

(2)、因为陆机强调“每自属文,尤见其情。”他的创作论是以“情”为核心的。他虽表示不知灵感来去的原因,但他实际上,已指出的“六情底滞,志往神留”的问题,即决定灵感去留的根本原因还是在“情”、“志”上。

二、《文赋》的理论价值

是第一篇文学创作专论,通过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论述,探讨了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尤其是对艺术思维的探讨是很深刻的。

第三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提要:《文心雕龙》分上、下两卷,共的五十篇。《文心雕龙·神思》是第二十六篇,又是创作论首篇。《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由五十篇四大理论组成(1)“文之枢纽”的“本质论”;(2)“论文叙笔”的“文体论”;(3)“情经辞纬”的“创作论”;(4)“割情析采”的“批评论”。

一、文论要点:《文心雕龙·神思》是对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思维的系统完整的理论论述。

具体来说:

1、提出了思维的概念“神思”,并对其作了界定。同时将“神思”定位于“文

之思”的范围里。

2、揭示思维不受时空局限,思维活动既内在于心,也外显于形。“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3、揭示了“神思”的本质是想象伴随物象的:“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4、提出了构成思维的四要素及其内在的关系:“神”、“志气”、“物”“辞令”;突出了言意是思维活动中最核心的一对范畴。

5、提出了思维所应具有的心理状态:“虚静”。

6、提出了培养思维水平的途径为:“积学”、“研阅”、“酌理”、“怿辞”。

7、揭示了“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的由“言实”与“意空”两个概念质的不同规定性,是导致的“言”、“意”矛盾的根源。

8、提出了“博而能一”能补充思维水平不足给创作带来的影响。

9、艺术思维具有使“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的创新性。

二、《文心雕龙·神思》的理论价值

不但是统领《文心雕龙》创作论各篇的总纲,而且是一篇十分规范的关于创作过程中艺术思维的专门理论,不但揭示了“神思”的本质是:“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还从情感、物象、想象、语言四个方面完整系统而精辟地阐释了艺术思维的特征及其思维过程中“言”“意”矛盾的原因之所在。

第四节钟嵘《诗品序》

提要:《诗品序》是首篇论述五言诗的文章。本文以“滋味”理论为核心,探讨五言诗的创作规律。

一、文论观点

1、总结了五言诗的创作原则:

(1)、“事形物情”的表达“最为详切”;——题材处理

(2)、“赋比兴”“酌而用之”;——表现手法

(3)、以“风力”为干,以“丹彩”为修饰;——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关系(4)、味之者与闻之者的审美感受是“无极”、“动心”——审美感染力

2、揭示了五言诗的艺术品格,在于“众作之有滋味”:

3、提出了五言诗的“味”的批评方法

4、论述了文学创作与社会生活(四季气候变化、人生的坎坷遭遇)的关系

5、对当代诗歌创作的“用事”的时弊:“文章殆同书钞”、“拘挛补衲,蠹文已甚”;用“声律”时弊:“文多拘忌,伤其真美”等的针砭。

6、针对文学批评的“随其嗜(shi)欲”、“准的无依”的现象而提出的“滋味”的理论标准,以否定那些“淡乎寡味”的创作。

三、《诗品序》的理论价值

提出了五言诗创作与评价的“滋味”理论。

提示与思考(第三章)

1、对《典论·论文》理论建构的理解,对“诗赋欲丽”的理解。

2、《典论·论文》如何论述文人的人生价值追求?

3、《文赋》如何论述文学创作过程与创作构思以及灵感的。

4、《文心雕龙·神思》如何建构对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思维的理论体系的。(包括对“神思”的界定;对思维本质、特征的揭示;对其构成要素及其各要素间的内在关系的阐释)

5、如何理解《诗品序》的以“滋味”为核心的五言诗的理论。

6、《诗品序》如何理解文学创作与社会生活(四季气候变化、人生的坎坷遭遇)的关系?

7、《诗品序》如何反对用事和声律?

8、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才性论、神形论、言意论、文气说、文体论。

魏晋南北朝文论的名词术语:“文人相轻”、“审己度人”、“文以气为主”、“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神思”、“思理为妙,神与物游”、“陶钧文思,贵在虚静”、“滋味”等。

第四章唐宋文论

唐代文论形成于儒、佛、道并举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其中佛学文化在唐代已经成为东土化的禅宗,中国禅宗分以神秀为代表的北禅宗与以慧能为代表的南禅宗,北为“渐悟”、南为“顿悟”。宋代文化则以理学为主流意识形态。理学(亦称道学)以道家学说改造儒学,赋予儒学这个社会伦理哲学以自然哲学的内核,提升了儒学的理性品格,使得儒学的人伦纲常成为与天共存的天理。在这个文化语境中产生的唐宋文论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一种文体理论。其中主要是(1)诗论;(2)词论;(3)散文理论。

第一节杜甫《戏为六绝句》的诗歌理论

提要:《戏为六绝句》首创以诗歌的形式实行文学理论批评的方式。

一、文论观点:

1、对齐梁与初唐时期诗歌的公正客观的评价。

2、对待文学遗产的“别裁伪体亲风雅”,“恐与齐、梁作后尘”的宗古师经的态度。

3、追求清新自然、凌云健笔的美学价值与理想。

第二节皎然《诗式》

提要:皎然《诗式》侧重研究诗歌的创作规范及艺术技法。《诗式》作为唐代的诗论,既有儒、释、道三家文化合流的特点(其中尤以佛学明显),又有着鲜明的诗歌艺术特征专论的倾向。其中最主要的理论贡献则是提出了“取境”理论。

二、主要文论观点:

1、“诗之势”:——“明势”(体势),

所谓“势”,是一种与主体的高远视野、开阔胸襟与勃发气度相关的文体之气势。如“诗有四不”中所说的:“气高”、“力劲”、“情多”、“才赡(shan)丰富、充足。“诗有二要”中所说的“力全”、“气足”。

2、“诗之作用”:——“明作用”(艺术构思)

“作用”佛家用语。引自佛家大师与弟子的对话。如“王怒而问曰:‘何者是佛?’提曰:‘见性是佛。’王曰:‘性在何处?’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提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见。’”(《五灯会元》)

所谓“作用”,即排除语言文字,而集中心力实行意念活动,以达到对佛法、佛性、佛理的把握,这是一种被佛学视为极其神秘的感悟力量。引入到诗论中,则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即思维靠主体个人自悟自证的特征。

3、“诗之声律”:——“明四声”

所谓“声律”,诗歌创作中对语言所用

“声”、“韵”的规范,也即诗歌语言的抑扬顿挫、高低跌宕、押韵协律。值得注意的皎然对声律的态度不是对声律的否定,而是对“碎用四声”的否定。如“明作用”条中的“虽有声律,不妨作用。”又如“诗有四深”条中的“用律不滞,深于声对。”

4、“诗之体式”:(辨体有十九字)

所谓“体式”,即诗体之“式”,由诗的内容与形式规范的文体格式所形成的文体特色。提出十九体,其中以“高”、“逸”为众体之首。主张诗的创作应不拘于物色行迹而追求整体意境,并以十九体分评后四卷所引证的五百多句诗句。对十九体的要避免作过于拘泥的解释。

5、“诗之取境”:

所谓“取境”之“境”,佛家用语,原本指佛教徒在修行途中,所达到的佛学理想的领域。引入诗论中,则指将创作主体内在情思与自然外界物象这两个基本的因素的有机统一。其理论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诗境是在思维中形成的。二、诗境有灵动、飞腾之美;三、诗

境是构思到至难至险而后成的,然要自然天成、无造作之痕迹。四、诗境更是象外之奇、言外之意。

6、诗之宗旨:

所谓:“宗旨”言主要的目的与意图。本文指作诗的终极追求在于:“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顾辞彩,而风流自然”。“风流自然”是诗之极致。“风流自然”又是源于创作过程中情性之真,构思之巧,而不在语言上的过多修饰而来的。

第三节白居易《与元九书》

提要:《与元九书》认为诗歌的本质为“讽喻”,并以此理论为核心论述了诗歌发展史及其治世教化功用。

一、文论观点:

1、提出“为时”、“为事”的诗歌创作主张,要求诗歌为现实政治服务。

(1)、认为“诗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2)、以“六义”中的“讽喻”为“诗道”标准,总结诗歌发展到唐代的历史,并以扶起日渐衰微的“诗道”为己任。

2、提出诗歌由“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情,言,声,义四要素组成。

3、“欲扶诗道”的理想追求与社会现实接受之间的反差及其反思

第四节韩愈《答李翊书》

提要:《答李翊书》以一种传道的严肃态度,探讨的是“道”、“文”合一的理

论,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并重”的思想以及“气盛言宜”的道德文章的修养观点。

二、文论观点:

1、从“古人立言者”之高度,提出“文”、“道”合一、“文以载道”的观点。

2、强调主体的道德与学识修养“终吾生而已矣。”

3、提出散文创作“气盛言宜”、“惟陈言务去”的观点。

第五节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提要:《与李生论诗书》探讨诗歌的“韵味”即“一唱三叹”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艺术品格。

一、文论观点:

1、“辨味”的诗歌批评方法:

“辨于味,而后能够言诗”。

2、“醇美之味”的诗歌批评标准:

(1)“醇美之味”,是“讽谕、抑扬、渟蓄、温雅,皆在其间矣。”“而不专攻于

此(讽谕)”多种意味的含混与交融。“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言外之意。

(2)、“醇美之味”是“直致所得”的尤其是直接从自然生活中得来。

(3)、“醇美之味”是“即境会心”,“妙造自然”;是“不知所以神而自神”的浑然天成,而不事雕作的。

(4)、“醇美之味”是“言”与“意”的“全美”的融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