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回顾与未来方向的思考
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舞剧《孔子》海外巡演的回顾与反思

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舞剧《孔子》海外巡演的回顾与反思作者:朱亚林来源:《剧作家》 2020年第6期朱亚林舞剧《孔子》自2013年面世,已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希腊、马其顿、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巡演。
2019年在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舞剧《孔子》以179人的强大阵容赴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演出。
这是该剧自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后第三次登入世界级艺术剧院。
与早期剧院对外文化交流主要受政府委派、完成“文化外交”任务不同,当今对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方式已经更加多元,涉足地域更为广阔,成效及影响力也更趋明显。
本文立足于文化外交角度,通过舞剧《孔子》海外巡演个案分析,探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方式和意义。
一、舞剧《孔子》“走出去”的时代意义“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
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也包括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所体现的“软实力”。
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在全球化背景下,作为国家“软实力”组成部分的文化,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现实所迫、大势所趋。
当下,整个世界都渴望了解中国,如果没有文化走出去的主动沟通,其他方面会遇到更大阻力和误解。
文化“走出去”不仅可以消除误解,增进认同,也将成为外交支柱。
基于此,政府文化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对外文化交流的举措。
如,近年来由国家统筹规划,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的“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周”等活动,集中推出了一批代表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品力作“走出去”。
异彩纷呈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让世界对中国文艺形式、特质及内涵有了直接而深入的知悉,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一般来讲,若询问一位国外观众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是什么?毫无疑问,回答是“孔子”。
中国艺术界一直渴望创作一个可以将孔子的形象和思想播之海外的剧目,但因各种因素而一直未能如愿。
浅谈中国歌剧的两种发展趋势

0 1 0 - 6 3 5 8 5 7 3 { \ 6 3 5 6 3 0 1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投稿邮箱
h h z s z z s @s i n a c o m
浅谈 中国歌剧 的两种发展趋势
■ 欧阳昭
【 摘 要】: 时代在发展 。中国歌剧这种 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呈现 出了多重发展的态势 ;从命名上 最初 即为歌剧 , 加 入 中国戏 曲的创 作手法后称 民族 歌剧 中国新 歌剧等 ,发展 完善后 “ 中国歌 剧”的名称才逐 步应用 ;从创作上 也随
一
种 是 借 鉴 西 方 歌 剧 艺 术 的特 点 , 并 与 中 国 文 化 相 结 合 的 “中 西 合 璧 ” 式 歌 剧 的 创
年 , 但 这 种 综 合 艺 术 一 登 上 艺 术 舞 台 即代 表 音 乐 文 化 的最 高 水 平 , 同时 从 其 演 出 的各 个
作方 向。 改革开放3 0 年 来 ,我 国 的歌 剧 创 作 和 演 出 曾呈 现 出 “ 艺 术 的春 天 ” 的局 面 , 歌 剧 佳 作 不 断 , 歌 剧 表 演 人 才 辈 出 , 在 歌
着 中国歌剧本 身的发展与融合 呈现出两种发展 趋势 。如今在 多元文化发展 的社会背景下 ,人 们对 歌剧等高雅 艺术的 发 展、创 作 演出内容 了解或观赏的需求是迫切 的 。 研 究中国歌剧发展趋势是必要的。 【 关键词】: 中国歌剧 ;戏 曲传统 ;发展趋势 ;审美
中国 的歌 剧是 2 0 世纪 初 随着 西方 音乐
因 此 , 在 中 国 建 立 有 中 国 特 色 的 中 国
种 题材形式结合着 中国国情和 民族审美习惯
开 始 进 行 的大 胆 尝 试 。 …它 是 在 民族 、 民 间
中国歌剧史上的三次高潮引发的思考

中国歌剧史上的三次高潮引发的思考田亚茹中国歌剧从1920年诞生至今,已有无数作品问世,但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当数《白毛女》、《江姐》、《原野》。
这三部作品分别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每部作品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们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歌剧作品。
尽管时光飞逝,它们始终是中国歌剧史上的精品。
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创作审美趋向以及观众的审美情趣。
通过这三部作品我们可以直观中国歌剧一路走来是如何进行探索的,对我们认识中国歌剧的现状,以及思考今后歌剧的发展道路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中国歌剧第一个里程碑《白毛女》《白毛女》的创作标志着中国歌剧走向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回顾历史,以19 2 O 年黎锦晖创作《麻雀与小孩》为代表的儿童歌舞剧的诞生,开辟了中国歌剧史上的先河;之后便陆续出现了以《扬子江暴风雨》( 聂耳曲)为代表的“话剧加唱”模式的创作实践以及以《秋子》( 黄源洛曲) 为代表的大歌剧的创作道路的尝试。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延安又兴起了以《兄妹开荒》( 安波曲) 为代表的秧歌剧的创作实践。
这2O 年时间内,中国歌剧都以不同风格、不同的创作手法进行着实践,在理论上也存在很大的分歧,直到《白毛女》的创作成功,才真正明确了中国歌剧的创作方向。
《白毛女》的问世,也为其后来的歌剧作品开辟了道路。
《白毛女》于1945年由贺敬之、丁毅编剧,马可、张鲁、瞿维等人共同创作完成。
1948年5月首演于延安中央学校礼堂。
该割系根据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一个民间传说故事而写成。
作者在创作中,考虑到如何将歌剧民族化,因而采用了中国民间歌曲及戏曲唱腔与西方歌剧作曲技法相结合的形式,为了更好地、真实地表现剧中的主题,创作者选用了河北民间歌曲《小白菜》的音乐作为塑造主人公音乐形象的音乐素材,在不同的场合利用变体的手法将其发展变化,给观众呈现出喜儿从天真烂漫到满腔仇恨再到坚韧不屈的丰富的形象。
民族歌剧对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民族歌剧对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作用与影响摘要:民族歌剧是中国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具有独特鲜明的本土化特色,它以歌曲为主要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大众所熟知,其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系统成熟而又自成体系的创作模式与传播方式以及演唱技巧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认可并被广大人民群众广为接受并且喜欢传唱开来,民族歌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受到越来越多人喜爱和追捧,在我国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背景。
歌剧艺术是一种具有独特社会意义的音乐形式,它以歌曲为主,在演唱过程中,通过对各种题材、人物形象以及场景设置来塑造一个故事。
本文主要从民族声乐与现代声乐相结合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族歌剧;中国声乐;艺术发展一、引言民族歌剧是由中国的作曲家根据传统戏曲改编而创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音乐语言上也有一定程度上独具风格。
本文通过对民族歌剧与中国声乐的概况进行阐述,分析其在歌曲演唱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从我国传统文化、社会发展以及艺术创作等方面探讨了民族歌剧在当代音乐发展中存在和传承过程当中出现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少数民族歌唱演唱中出现问题应该遵循本土化原则、加强创新和借鉴国外先进作品来完善中国民族歌剧的传播方式与方法策略建议,希望对今后相关研究有所帮助也能为中国声乐学习者提供一定理论参考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其次,通过研究了解到目前中国歌剧演唱技巧上存在着一定程度与不足,再次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作曲家们没有形成一个有效地创作思维和艺术素养以及专业素质较低等原因造成作品缺乏内涵而不能打动人心,最后提出相应地解决方法来改善民族歌剧中所存在的缺点、使其能够更好地为我国音乐发展服务。
二、民族歌剧与中国声乐的共同点(一)歌词内容相似民族歌剧是我国音乐艺术发展道路上的一颗耀眼新星,它以独特鲜明的唱腔、曲调和曲式为表现形式而被中外各族人民所接受,在中国民族民间歌曲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在民族歌剧的创作中,风格多样,具有民族性,歌词与歌曲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中国民族歌剧的歌词是由不同国家、地域和历史背景所决定,因此在演唱过程中要根据歌曲内容,结合自己对作品内涵理解而进行创作与改编,同时也可以通过借鉴其他优秀作曲家成功的演绎出具有地方特色并被大众熟知或认可等手法来提高艺术表现力及影响力度[1]。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探究

肖金勇(嘉应学院音乐学院,广东梅州 514014)摘要: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包括音乐、戏剧、文学、表演、舞蹈等。
其中多以音乐、戏剧为主,它是把各种艺术融合为一体的、独具一格的、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形式。
百年来,中国歌剧从无到有,由贫瘠到丰富,逐渐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歌剧,作为音乐艺术中最高级的表现形式,日益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关键词:民族歌剧;历史;现状;影响因素;发展之路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210-03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包括音乐、戏剧、文学、表演、舞蹈等。
其中多以音乐、戏剧为主,它是把各种艺术融合为一体的、独具一格的、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形式。
百年来,中国歌剧从无到有,由贫瘠到丰富,逐渐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歌剧,作为音乐艺术中最高级的表现形式,日益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轨迹(一)中国民族歌剧的早期探索1.民族歌剧的萌芽期。
1920年到1942年,是中国民族歌剧的萌芽期。
20世纪初,黎锦晖作为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音乐家,创作了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此后又创作了《神仙妹妹》《小羊救母》等多部作品,是中国歌剧的开拓人。
黎锦晖的作品大多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布景,用演员扮演典型化的人物或人格化的动物,以独唱、对唱等形式连接剧情并体现出一定戏剧冲突,以“音乐表现故事”。
这些歌舞剧,虽然还不能用来阐释歌剧,但已经开始具备了中国歌剧的雏形。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正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侵华攻势,这样的历史背景,诞生出了一批以抗日为题材的歌剧,民族歌剧逐渐发展成为政治斗争的有利武器。
1934年,田汉、聂耳以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的创作,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抗日救亡的斗争精神。
《扬子江暴风雨》的音乐语言准确、生动,有感染力,节奏旋律简洁明了。
其中,剧里的《卖报歌》《前进歌》等经典曲目至今仍广为传唱。
由中国歌剧中现实题材作品带来的思考

现 实题 材 与 历 史 题材 相 对 称 指 从 现 实 生活 中选 取 的 文 艺 作 品 的 题 材 著 名 音 乐 学 家 歌 剧 评 论 家 居 其 宏 指 出 . 现 实题 材 应 该是 以贴 近 时代 为根 本 前提 的。 贴近生活 贴 近 观 众
闻乐 见 的 表 演形 式 等 方 面 均使 人 倍 感 亲 切 通俗 易 懂 并 乐 于 接 受 中 国 歌 剧 的 题 材 选取 方面 具 备 了 自 己的 特 点
我 的 太 阳 》等 .男 中 宽 广 如
结 实 . 男低 音 :深 沉
参考文献 : [ 】 琚 丹 红 从 盲人 音 乐 家谈 内心 音 乐听 觉 的培 养 1 国 校 外教 育 2 09, 2} 0 【 [ ] 雷 光 耀 听 觉 训练 与 学 习心 理 的 建构 2 星海 音 乐 学
由中 国歌剧 中现 实题 材作 品带来 的思 考
文 \ 张玢
中 国歌 剧 在 短 短 的 几十 年 的发 展 历 程 中 不 但 得 到 了 长足进展 而 且 形 成 了 自 己 的艺 术 特 点 。 中 国作 曲 家 吸 收 研讨
2008 年 文化 部 举 行 了 全 国歌 剧 音 乐 剧 现 实题 材 创 作 在 中国 歌 剧音 乐剧 创 作 中 大 力提 倡 现 实 题 材 我 国
[ 】 孙 维权 从 迷 人 的音 乐 中 感受 和 声 的魅 力 ( ) 上 3 上
从 总 的 方 面 来 说 中 国 的 歌 剧 其 题 材 都 是 取 自 本 国 的 内
中 国 歌剧 中现 实 题 材 的 作 品又 主 要 分 为
容 不 但 故事 性 强 情 节 感 人 而真 实 而 且 在人 物 的 塑 造 上都比较典型 具 有 深 刻 地 教 育意 义 这 是 构 成 中 国民 族
中国歌剧发展回顾和自我品质确立

中国歌剧的发展回顾和自我品质的确立摘要歌剧作为音乐门类中最艰难和最高深的品种,它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国家的艺术发展水平。
中国歌剧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发展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则是探求一种自我品质的确立。
这种自我品质包含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和音乐形式,歌剧院团的自我完善和符合国民的音乐欣赏水平等诸多内容。
本文从中国歌剧的发展史谈起,对中国歌剧自我品质的确立提出了几点看法和意见。
关键词:中国歌剧发展史自我品质中图分类号:j643.2 文献标识码:a歌剧,顾名思义,就是歌唱和戏剧的结合。
但是这仅仅是字面的意思,并不是所有带有一定的动作或者情节的歌唱都能称之为歌剧。
歌剧是一种以戏剧和音乐为主,包含舞蹈、美术等诸多相关艺术综合而成的舞台艺术样式。
作为戏剧和音乐这两种基础因素来说,人们常把歌剧称为“戏剧的音乐形式”和“音乐的戏剧形式”。
近代的歌剧起源于16世纪美声唱法的发源地——意大利,后来经过几代音乐家的努力,逐渐在欧洲各国流行起来。
和钢琴、交响乐一样,歌剧也是一种舶来品,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中国也有了百年的发展史。
经过百年的发展,中国歌剧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既吸收了西洋歌剧中关于歌剧艺术的构成性特征,又在中国丰厚的民族民间戏曲和音乐的沃土中茁壮成长。
这种中西结合的特点在中国歌剧的发展史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也形成了中国歌剧最本质的特征。
对于中国歌剧发展史的回望,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为中国歌剧自我品质的确立,提供更好的现实依据和展望思路。
一中国歌剧的百年发展史中国歌剧最初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其代表作是黎锦晖先生的儿童歌舞剧。
黎锦晖作为新文化的代表人物,先后创作了十二首儿童歌舞剧,其中包含《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作品。
虽然是针对儿童的作品,但是却有了一种全新的演出形式,既不同于欧洲的一般歌剧,也不同于中国的传统戏曲,而是儿童突破了种种的限制,载歌载舞地进行表演,并且在当时受到了极大的欢迎,成为中国歌剧最早的雏形。
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略谈

《 红霞》《 、洪湖赤卫队》《 、江姐》《 、嘎达梅林》《 、阿依古丽》 等 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歌剧。这些歌剧虽仍带有实验性和探索
性, 但已使得当时的歌剧创作基本形成了中国歌剧 自己的特 点, 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打下了良 好基础。 但在随后的“ 文 革” 时期,中国歌剧同其他许多艺术种类一样 , 受到了强烈 而全面的冲击。 与此同时, ei pr : k g0 ea  ̄P n 之称的京剧却依托
和与表现体系即是其一。 自毛女》 《 至今还没有乐谱的总谱出 版, 其每次演出都有较大的随意性 , 演出时乐队的构成总是
×
毛 作 也 清 现 些 ,国 所厂 c 星等 中 有 展 这 足建 三 品 没 晰 。 不在 譬 星 女 》 后改 有
变 。
世 5 代及 0 代 期, 中 艺 交 逐渐 多 纪0 年 6 前 基于 外 术 流的 增 和; 年
1935年田汉和聂耳在上海共同创作了反映码头工人抗日斗争的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开创了话剧加唱的表演形式其音乐语言和故事题材均来源于生活适应了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的时代氛围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共鸣
・
乐舞观点 ・
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略谈
王维琴
综合了戏剧 、 诗歌、 音乐 、 舞蹈和舞台美术等诸多艺术 元素的西洋歌剧( pr) O e 源于1世纪末的意大利, a 6 发展至今 已成为古典音乐中最重要的声乐表演形式之一 。中国歌剧 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 西学东渐” 的时代潮流和“ 新文化
§
创作了反映码头工人抗 日 斗争的舞台剧《 扬子江暴风雨》 开 , 创了“ 话剧加唱” 的表演形式, 其音乐语言和故事题材均来源
于生活, 适应了抗 日 救亡运动 日 益高涨的时代氛围,赢得了 广大民众的共鸣。92 14 年首演的的二幕大型正歌剧《 秋子》同 , 属抗战题材。 时人认为, 接纳的是意大利歌剧传统, 它“ 不妨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黄河之声 2019年第8期 总第533期◎ 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宁 静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摘 要:
歌剧艺术传入中国已达百年,经过五个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今天的中国民族歌剧。中国民族歌剧的未来应该去向
何处,需要从其发展的历史轨迹当中寻找渊源加以阐发。本文即是从历史回顾中总结渊源,再加以畅论,旨在为中国民
族歌剧发展的方向做一点探讨。
关键词: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历史;未来方向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回顾与未来方向的思考
歌剧是一门源于西方的舞台表演艺术,歌剧的早先起源可以追
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代,从合唱赞歌与凯旋式的战歌中可以窥见现
代歌剧的最初身影。近代以来,歌剧逐渐走向世俗化和民间化,从
高贵的宫廷走入民间。同时,随着西方力量的全球拓展也传播到世
界其他地区。当前,面对电影电视以及新媒体艺术形式的冲击,歌
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同样面临着各种挑战。中国民族歌剧的未来应该
去向何处,需要回望历史从其发展的历史轨迹当中寻找渊源加以阐
发。本文即是从历史回顾中总结渊源,再加以畅论,旨在为中国民
族歌剧发展的方向做一点探讨。
一、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历史回顾
纵观中国民族歌剧,其发展历程和创作实践主要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近代中期。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上海处于中西文
化交汇的有利位置,在对西方文化的借鉴下,中国民族歌剧艺术就
此诞生并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作品,如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
《小小画家》及配乐剧《扬子江暴风雨》等。其表现艺术都是歌剧
与对白相结合,初步吸收了西方歌剧艺术的精华,率先将西方歌剧
艺术的表达形式引入到古老的中国大地。
第二时期是近代晚期。1942年后延安文化深入发展,以延安秧
歌剧目为基础创作的《白毛女》一经出现就备受关注,标志着我国
民族歌剧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时期。这一时期的歌剧在我国民族艺
术传统的基础上,还融汇了西方的歌剧艺术表现手法,并以此确立
了中西相合的创作方式。
第三时期,该时期的作品进一步吸纳传统戏曲艺术的精髓以及
西方歌剧创作之经验,陆续推出了《小二黑结婚》、《红霞》、《洪湖
赤卫队》、《江姐》等一大批优秀作品。然而60年代文革的到来阻碍
了这一时期歌剧的进一步发展。除样板戏以外,这一时期的创作万
马齐喑。这也是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第四时期,是一个破坏和倒退
的时期。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族歌剧创作进入新的繁荣时期,即第五
时期。目前我们就处在第五时期中。由于西方文化传入,对于西方
文化的崇拜所演化出来的全盘西化思想,一定程度上误导甚至阻碍
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健康发展。加之影视剧及新媒体的日新月异,中
国民族歌剧面临诸多挑战。
二、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源泉
通过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出,中国歌剧的发展
离不开两个源泉:
中国民族歌剧并非中国戏剧的变种,而是西方歌剧传入到中国
并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所产生的果实。从类型上来看,它与西方
歌剧一样,也是歌剧的一种,它在表达形式和基本的范式上都不能
偏离歌剧的基本要求。
传统的诗文、戏剧都是中华文化的产物。在西方歌剧进入中国
以后,我国在发展中国歌剧时,不仅要适应中华文化发展的要求,
要把握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脉络,还要从中华文化当中
汲取足够的营养,才能够创作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歌剧。
三、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未来方向
首先民族歌剧创作应该继承坚持和发扬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
统,植根民族文化沃土,以民族文化为本,突出民族特色,创作具
有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歌剧作品。要取材于传统的民
歌、戏剧,从中国传统戏曲之中汲取艺术营养。只有根植于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才能根深叶茂,创作出更具传统意蕴与民
族特色的歌剧。先代当中,黎锦晖的《麻雀与小孩》,以及《白毛
女》、《小二黑结婚》、《江姐》和《党的女儿》等等都是此类歌剧的
佳作。他们立足中国传统又从根本上超越了中国古典传统戏剧艺术
中国音乐艺术当中的统治地位,使得民族歌剧艺术伴随着中西方文
化交融的冉冉曙光,成为了社会主义文化运动当中的重要方面,并
展现出勃勃生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韵在现代艺术表达形式上
的创新性发挥。
同时是要承继西方歌剧的表达形式和基本范式,探索掌握西方歌
剧的艺术要领,对西方歌剧的取材、唱法、舞台设计等方面进行充分
的吸收借鉴。从黄源洛的《秋子》到20世纪80年代的《伤逝》、《原
野》,再到90年代的《苍原》,他们在内容上采取了传统的中国题材,
创作方式上则按照西方歌剧的范式进行,其创作技艺和手法以西方歌
剧为主,不断探索民族歌剧创作的民族性与现代艺术表达规律,是当
代中国歌剧创作者对于西方歌剧艺术的一种重新学习和全新探索。
因此,两个发展方向并不能完全割裂开来,而应该是“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未来的中国民族歌剧既不可脱离中国传统,也不
可抛开西方范式,只有继承中国戏曲的传统意蕴与民族特色,同时
依托西方歌剧的艺术形式,才能在中西合璧之中成就中国民族歌剧
的大好未来。
四、结语
不论是以本民族传统为准借鉴西方,还是以西方文化之形式包
装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根本目的都是促进中华艺术创新性之发
展。对两者尺度的不同把握,将产生风格各有侧重的中国歌剧。而
究竟孰优孰劣,则只能在未来发展中不断考察,不断加以对比,方
能得到更加确切的新的认知。■
[参考文献]
[1] 刘爱珍.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方向的回顾与思考[J].乐府新声(沈阳音
乐学院学报),2009,02:58-60.
[2] 董兵.对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回顾及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
乐及表演版),2003,04:23-24.
作者简介:宁静(1977-),女,甘肃平凉人,大学学历,陕西职业技
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