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杰出代表音乐鉴赏-信天游浅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杰出代表音乐鉴赏-信天游浅赏

陕西省位于黄河中游,史称“三秦”, 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于此曾发现极大量的音乐文物。经历史记载及考古研究,品种包括打击乐器(体鸣和膜鸣)、吹管乐器(气鸣)和弹拨乐器(弦鸣)三个类别,其中以打击乐器所占比例最大,且主要是钟磬之类的“金石之乐”。一系列的音乐考古发现表明,陕西地区的音乐文物仍有相当的地下潜藏。这里发现的音乐文物不仅反映了一种地域性的音乐文化面貌,而且还表现出时代的风尚。陕西音乐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现就以其独有的信天游为代表对其做简要介绍。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从地域上讲,主要流行在陕西北部和与之接壤的宁夏甘肃的东部、山西西部,以及内蒙古西南地区。信天游袒露地最真切,最彻底,最无私。因为有了这忠实的土梁梁,人们才能将他们遭受的苦难、委屈、艰辛、坎坷用唱的形式挥洒得淋漓尽致,寻求身心的彻底解脱。陕北人都是一人一架山梁,独自一方世界,有感而发,无需顾虑到人言可畏,即便有赶脚的人听去个一句半句,声远,人更远,不足患也。

从历史来源上来说,古代突厥民族向东、向西运动时,对中国、波斯(现伊朗)、印度和欧洲所产生的压力,这种压力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地区历史的发展族际间的通婚上至各民族各政权间的和亲,下至平民百姓间的结合,始终贯穿在突厥和汉民族的关系史中。长达6 个世纪的突厥民族与汉民族的和平共处,完成两个民族从人种到文化的融合。在这个意义上,两个民族的融合与信天游的传唱基本出现在一个大致的历史时段(有研究表明信天游的最早出现的时间大约是在元末明初),这也有力地证明了信天游与突厥人之间的关系。汉族人口大规模整居陕西北部地区始于明初,其目的是戍守边疆。汉族人大批入居陕西北部以后,变草原为粮田,迫使突厥人改变生活方式。因此,信天游绝不仅仅是一个歌种,它已经代表了民歌文化的一种现象,有人称它为“信天游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动因在于:不同民族间的融合。然而,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信天游不单单是在两个民族文化的交融下生成的,它应是多民族、多种文化基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听见哥哥唱回来,热身子扑在那冷窗台,听着你的鞋底儿响,一舌头舔破两块窗”燕麦开花儿铃铃多”“白市布衫子四叶叶裁,越盛越热离不开。鸡蛋壳壳点灯来半炕炕明, 烧酒盅盅淘米也不嫌你穷”“三十里明沙四十里川,五十里路上把妹妹看”“走过个沟沟迈过个坑,开开个锁子推开个门,擦着一根洋火点上一盏灯,放下一个枕头短下一个人,灯花花看我我看灯”多么细致的生活细节! 因为没有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限制, 它对生活的采景捕捉便多了几分细致和生动,它的细致而感动,无声胜有声了。结束语它让人鼻子酸酸的,一种凄楚的元素顿时在唱的一霎那流遍全身每一个细胞,使干涸的心田变得滋润,使平静的心灵掀起阵阵涟漪,使原本甜蜜温馨的感觉变得更加陶醉而富有诗意,让人始终惦记着它,热爱着它。我想这恐怕就是信天游的艺术魅力吧。它会像流淌在黄土地上的黄河一样,生生不息,永远是我们炎黄子孙共同传唱的主题曲。

从文化积淀上来讲,陕北拥有的三千多年的皇朝历史则足以让信天游精彩!而且它浓郁的艺术气质与早在《诗经》中如“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最原始的审美规则相互契合,是原始歌谣的遗存,恰如其分地反映出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面貌。通过信天游我们知道陕北人的豪情,爽朗,大胆,敦厚,诚挚,有了那山那水的感觉。信天游抓住了陕北人心中的魂,扣人心悬,触景情深。它顽强的生命力,纯朴明快的音乐与真切地近乎疯狂的语言,都尽显心中对神圣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勾勒出不少揪人心扉的怨曲,让人好不惆怅。

手法上,其极多用兴、比,使得传统信天游的内容主要有爱情和诉苦方面极具感染力。它的音乐由上、下句乐段构成,唱词字数虽无严格规定,但往往比较对称,多以七字为一句。除个别处之外,信天游基本使用真声歌唱。基本曲调大约有一百多种。。信天游的歌词,上句常常使用“比”、“兴”的手法,展开意境和想象;下句则是比较具体的叙事或抒情。上句的“比”、“兴’,为的是引出或映衬下句的具体诉说。“比”、“兴”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经常使用的两种创作方法。所谓“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所谓“兴”,即寄托,“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宋·朱熹《诗集传》)。在《蓝花花》的前两段歌词中,第一段的上句用的是“兴”的手法,以青线、蓝线颜色的鲜艳夺目,来象征和映衬蓝花花的动人风采;第二段的上句用的是“比”的手法,以田地间各种农作物中个头最高的高粱,来比喻女孩子中蓝花花的出色。因为这首山歌的创作者是农民,所以选择比、兴的事物也就都是农村中最常见到的事物。与歌词的特征相配合的,是信天游的曲调的音高运动规律。它的上句往往比较开放,音区较高,音域的跨度也比较大,富于激情。高亢嘹亮、音域宽广的上句往往分割成两个乐节,既为音高在这样大幅度的运动过程中再一次积聚力量,同时也更加富于层次的铺垫。下句则往往是收拢性的,旋律曲折下行,表现出叙事性或感叹性的特点。在歌词中,上句是渲染,是制造气氛,是充满了激情的、诗情画意的描写,因此用情绪激动的、音区较高、音域较宽的旋律来烘托。下句歌词由诗情画意的渲染转到对具体事物的叙述,由虚转到实,曲调也就由高转低,旋律下行,是激情宣泄之后的感慨。从《蓝花花》来看,它的上句音域跨度为十一度,而整个曲调的音域只有十二度,上句几乎囊括了全曲的音域。在歌曲的刚开始处就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然后在这个最高音处又环绕了两次,之后曲调直线下行,很快到达这一乐句的最低音。整个乐句音高的进行大起大落,就像冲破堤坝的洪水,一泻千里,在情感的表达上可以说是酣畅淋漓,上述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使第一支曲调具有奔放、热情、自由的性格,第二支曲调则具有平稳、深沉、委婉的特点。二者联缀在一起,既因相互之间的共同处而协调、自然,又因相互之间的不同处而形成了跳荡与平稳、自由与规范的对比,互相补充,互相平衡,相得益彰,更突出了各自的特色。

黄土地是最知心的,拥有袒露的胸襟,又有如此文化积淀,于是才会这么盛产。以其为代表的这些歌是消逝已久的民间珍馐,是陕北人心上的花朵,它们扎根在生活的最深处,是最真挚的情感表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