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铁明挖区间深基坑SMW工法加钢支撑支护施工图(附计算书)

[江苏]地铁明挖区间深基坑SMW工法加钢支撑支护施工图(附计算书)
[江苏]地铁明挖区间深基坑SMW工法加钢支撑支护施工图(附计算书)

设计证书号:甲级 A111008645 工程号:2010106

V1/6 编号:QR-9

计算书

项目名称xx市轨道交通4号线及支线工程xx车辆段出入段线设计阶段 _____ 施工图设计___________

专业____ _结构_____________

计算 ______杜跃霞 _____

校核 _____ 陈祥达 _________

审核何肖健 _

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2012年 10 月 24 日

1、设计依据

1、设计依据

(1)《xx市轨道交通4号线及支线工程施工设计文件编制统一规定》(xxxx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2)《xx市轨道交通4号线及支线工程施工图设计技术要求》(xxxx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3)《xx市轨道交通4号线(主线)xx车辆段出入段线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勘察编号:2012-K-042-6)。

(4)《xx市轨道交通4号线及支线工程xx车辆段出入段线区间初步设计》(xxxx设计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5)《xx市轨道交通4号线及支线工程xx车辆段出入段线施工图平、纵断面图》(2012.09版)(xxxx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6)《xx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地下建(构)筑物调查报告》(xxxx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 2010.9 )

(7)《xx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地下管线调查成果报告》(xxxx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 2010.9 )

(8)《xx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地形图》(xxxx2012.3)

(9)xx轨道交通指挥部、xx市各区政府、xx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及4号线总体组下发的相关会议纪要、技术联系单。

(10)国家有关规范、规程

1)《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3)《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

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7)《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

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9)《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12)《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1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

1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1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1)

16)《地铁限界标准》(CJJ49-2003)

17)《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

18)《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

19)《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

20)《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

21)《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

22)《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版))

23)《型钢水泥土搅拌墙技术规程》(JGJ/T199-2010)

2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25)《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50652-2011)

其它相关规范、规程

2、工程概况和设计范围

出入段线区间场地现状主要为空地,下穿甘泉东路、光明路和光明河,道路两侧周边较为空旷,无重要建筑物,场地现多为荒地,零星分布有水塘,植被茂密。

出入段线线路由同津大道站向东延伸,沿甘泉东路前进,穿越规划光明路、光明河,至出入段线路基段,终于xx车辆段。工程设计范围为RDK0+228.000 (=右DK42+008.577)~ RDK0+985.000,全长757.0m。RDK0+770.000处设雨水泵房。

线路自同津大道站出站后,先以10.5‰的坡度向上爬行,再以34.5‰的坡度向上爬行,到达RDK0+780.000附近结构变成敞口段,继续以34.5‰的坡度继续爬行至RDK0+985.000为敞开段U型槽终点,即至本段隧道结构终点。

本图册设计内容为出入场线区间围护结构。

3、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

无。

4、工程地质条件

4.1地基土层特征

经勘察,工程所在场区在埋深50.80m以浅地基土属第四系(Q)沉积地层,地基土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3素填土层:灰黄色,松散~松软,以粘性土为主,含植物根茎,夹少量碎石砖,局部勘探点表层含建筑垃圾,属第四纪全新世(Q44)近代人工堆积物,层厚0.50~2.80m,平均层厚0.97m,层底标高-0.39~2.64m,该层压缩性不均且高,土质不均,沿线除河塘部位外均有分布。

②1粉质粘土:灰黄~灰,可塑。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为第四纪全新世(Q43)冲湖积相沉积物,层厚0.50~2.90m,平均层厚1.15m,层底标高-0.60~1.42m,该层压缩性中等,压缩系数av0.1~0.2=0.418Mpa-1,压缩模量Ea0.1~0.2=4.51MPa。该层在车辆段局部地段缺失,其余地段均有分布。

②y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流塑,夹少量有机质及薄层泥炭质土。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为第四纪全新世(Q42)滨海~湖沼相沉积物,层厚1.30~6.60m,平均层厚2.67m,层底标高-5.65~-0.55m,该层压缩性高,压缩系数av0.1~0.2=0.873Mpa-1,压缩模量Ea0.1~0.2=2.58MPa。拟建场地除JZ-Ⅱ10-M4-222、JZ-Ⅱ10-M4-224孔缺失外,其余钻孔均有分布。

③1粘土:褐黄~灰黄色,硬塑~可塑,含铁锰质结核,夹灰色条纹。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无摇振反应。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2-3)冲湖积相沉积物,层厚1.40~6.30m,平均层厚3.93m,层底标高-7.60~-4.04m,该层压缩性中等,压缩系数av0.1~0.2=0.236Mpa-1,压缩模量Ea0.1~0.2=7.54MPa。拟建场地均有分布,局部受

②y淤泥质粉质粘土切割变薄。

③2粉质粘土:灰黄~青灰,可塑~软塑。含铁锰质斑点及灰色团块,局部夹薄层粉土。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2-3)冲湖积相沉积物,层厚0.60~4.70m,平均层厚2.14m,层底标高-10.58~-6.48m,该层压缩性中等,压缩系数av0.1~0.2=0.337Mpa-1,压缩模量Ea0.1~0.2=5.56MPa。

③3粉土夹粉质粘土:灰黄~灰色,稍密,很湿。夹薄层粉质粘土,层理发育,局部为粉质粘土夹粉土,含云母碎片,无有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摇振反应迅速,

标贯击数平均值N=15.3。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2-3)冲湖积相沉积物,层厚5.50~9.60m,平均层厚7.43m,层底标高-17.31~-14.00m,该层压缩性中等。拟建场地车辆段分布。

④1粉质粘土:灰色,流塑。夹少量薄层粉土。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2-2)海陆交互相沉积物,层厚5.80~8.00m,平均层厚7.20m,层底标高-15.54~-13.15m,该层压缩性中等偏高,压缩系数av0.1~0.2=652Mpa-1,压缩模量Ea0.1~0.2=3.25MPa。该层拟建场地连接线分布。

④2粉砂:灰色,中密为主,饱和。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含云母碎片。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2-2)海陆交互相沉积物,本勘察未揭穿,揭示厚度2m,该层压缩性中等。场地内仅JC-Ⅱ10-M4-101孔有分布。

⑤1粉质粘土:灰色,流塑~软塑。夹少量薄层粉土。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2-2)海陆交互相沉积物,层厚1.90~18.70m,平均层厚 5.90m,层底标高-33.51~-17.44m,该层压缩性中等偏高,压缩系数av0.1~0.2=0.521Mpa-1,压缩模量Ea0.1~0.2=3.89MPa。该层拟建场地均有分布。

⑤1a粉砂:灰色,中密为主,饱和。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含云母碎片。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2-2)海陆交互相沉积物,层厚2.80m,层底标高-23.00m,该层压缩性中等。场地内仅JZ-Ⅱ10-M4-230孔有分布。

⑥1粘土:暗绿~灰黄色,硬塑。含灰色团块、条纹、铁锰质斑点,下部见铁锰质结核。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无摇振反应。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2-1)冲湖积相沉积物,层厚2.90~6.30m,平均层厚4.30m,层底标高-25.90~-22.89m,该层压缩性中等,压缩系数av0.1~0.2=0.213Mpa-1,压缩模量Ea0.1~0.2=8.10MPa。

⑥2粉质粘土:灰黄,可塑~软塑。含铁锰质斑点,局部粉粒含量高,下部夹少量薄层粉土。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2-1)冲湖积相沉积物,层厚 1.40~5.40m,平均层厚 2.33m,层底标高-29.39~-24.29m,该层压缩性中等,压缩系数av0.1~0.2=0.321Mpa-1,压缩模量Ea0.1~0.2=5.90MPa。⑦2粉土:灰色,中密~密实,湿。偶夹夹少量薄层粉质粘土,无有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摇振反应迅速,标贯击数平均值N=37.6。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2-1)冲湖积相沉积物,层厚9.30~18.30m,平均层厚13.70m,层底标高-43.54~-42.81m,该层压缩性中等。该层由连接线处钻孔揭示,沿线均有分布。

⑦4粉土:灰色,中密~密实,湿。偶夹夹少量薄层粉质粘土,无有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摇振反应迅速,标贯击数平均值N=46.8。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2-1)冲湖积相沉积物,本次勘察未揭穿,最大控制厚度5.1米,该层压缩性中等偏低。该层由连接线处钻孔揭示,沿线均有分布。

4.2水文地质条件

潜水含水层主要由填土层组成,勘察区域内均有分布。填土层主要由粘性土组成,由于其颗粒级配不均匀,固结时间短,时有架空现象而形成孔隙,成为地下水的赋存空间,其透水性不均匀。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据区域水文资料,xx 市历年最高潜水位标高2.63m,最低潜水位标高为0.21m。

微承压水:含水层由晚更新统沉积成因的土层组成,主要为③3粉土层,其透水性及赋水性中等。xx车辆段出入段线该含水层组主要分布于RDK0+850~终点,埋深在9.70~10.80m之间,厚度在2.00~5.30m。根据室内渗透试验结果结合中山路站抽水试验成果,③ 3层渗透系数K值按最大平均值考虑,可取2.52E-3cm/s,为中等透水土层。该含水层的隔水顶板为③粘性土层。含水层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微承压水的越流补给及地下迳流补给,微承压水头埋深约1.80m,相应标高在0.90m左右(结合xx车辆段资料),高于隔水层顶板,故具微承压性。据区域资料,xx市历年最高微承压水头标高为1.74m,年变幅1m左右。

承压水:含水层由晚更新统沉积成因的土层组成,主要为⑦^2粉土、⑦^4粉土夹粉砂层,该含水层组分布较稳定,埋深在26.00~40.00m左右,厚度大。⑦^2粉土层隔层顶板为⑤1粉质粘土夹淤泥质粉质粘土、⑥^1粘土、⑥^2粉质粘土夹粘土层,由室内渗透试验结果,⑤^1粉质粘土夹淤泥质粉质粘土层渗透系数KV=3.5E-6cm/s,KH=4.7E-6cm/s,属微透水层;⑥^1粘土层渗透系数KV=7.4E-7cm/s,KH=9.3E-7cm/s,属不透水层;⑥^2粉质粘土夹粘土层渗透系数KV=2.7E-6cm/s,KH=4.5E-6cm/s,属微透水层;因此具承压性。该含水层的补给来源主要为承压水的越流补给及地下迳流补给,以地下迳流及人工抽吸为主要排汇方式。据区域资料,承压水最低标高为-2.70m,故本工程建议取-2.70m。另据区域资料,年变幅1m左右。

场地内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微腐蚀性,长期浸水环境中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干湿交替环境中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地下水位以上土体对混凝土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性,对钢结构有中等腐蚀性。

4.3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及地下障碍物

4.3.1不良地质作用

(1)经本次勘察查明,本场地在勘探深度范围内未发现地裂隙、岩溶、土洞、河岸滑坡及浅层活动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存在。

(2)据本次勘察结果,场地内20m以浅的③3粉土层为不液化土层。

(3)震陷是在地震作用下土层发生的附加变形而引起的沉降。本场地属冲湖积相沉积的中软场地土类型,由波速测试结果,场地内软弱土层主要为浅部①3素填土、②1粉质粘土夹粘土、②y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其等效剪切波速Vse在108.0~125.0m/s 之间,其它深埋土层Vse在150~250m/s之间,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5.7.11条条文说明,按地震设防烈度7度考虑,当等效剪切波速Vse 大于90m/s时,可不考虑震陷影响。故本场地可不考虑软土震陷的影响。

(4)施工期间及运营期间可能的不良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基底土层的不均匀可能产生的不均匀沉降。

4.3.2特殊性岩土及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1)钻探结果显示,场地除河道部位外浅部普遍分布的①3素填土主要成份为粘性土,间夹少量碎石、碎砖、石灰等,层厚0.30~2.70m;②y淤泥质粉质粘土夹少量有机质及薄层泥炭质土,其含水量为42.2%,层厚0.90~3.60m;为本场地主要软弱土层。

(2)沿线未发现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3)沿线分布的地表水为光明河中的河水,2012年3月12日实测河水面标高1.35m,河底无淤泥,水深1.90~2.60m;潜水潜水稳定水位在0.92~1.29m之间;对基坑开挖有直接影响。

(4)甘泉东路两侧分布的管线(雨水管、污水管)对基坑开挖有直接影响。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综合建议值表

7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