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油气层识别及评价方法03_for stu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第五章 储层特征研究

(一) Pettijohn分类(1973) (二) Weber分类(1986) (三) 裘亦楠的分类(1987,1989)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一) Pettijohn分类(1973)
-- Pettijohn对河流储层, 按非均质性规模的大小,提出 的五种规模储层非均质性:
层系规模 1~10km×100m 砂体规模 100m×10m 层理系规模 1~10m2 纹层规模 10~100mm2 孔隙规模 10~100μm2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⑵ 层间差异
① 沉积旋回性--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的沉积成因。
② 相关参数计算:分层系数(An),垂向砂岩密度(Kn),
渗透率变异系数、级差、单层突进系数、均质系数 等
③ 主力油层与非主力油层的识别及垂向配置关系: 识别--在平面及层内非均质性研究后,通过各砂层的分布
面积、厚度、储油物性、产能等指标比较后而确定。
一级:砂体延伸>2000m, 三级:砂体延伸600~1600m, 四级:砂体延伸300~600m, 五级:砂体延伸<300m, 连续性极好 连续性中等 连续性差 连续性极差
二级:砂体延伸1600~2000m, 连续性好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实际研究中,往往用钻遇率来表示砂体规模或连续
性。钻遇率反映在一定井网下对砂体的控制程度。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2、 层间渗透率突进系数(TK)
最高渗砂层最大渗透率与各砂层平均渗透率的比值。
K max TK K
当TK<2时 当TK为2~3时
TK –层间渗透率突进系数 Kmax—最大单层渗透率值 为非均质程度弱 为非均质程度中等
当TK>3时
为非均质程度强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3、层间渗透率级差(JK) --为砂层间最大渗透率与最小渗透率的比值。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第五章储层特征研究2

要形成良好的裂缝系统,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有利的岩石类型
脆性岩石有利于裂缝发育,通常胶结致密的碳酸 盐岩较孔隙发育的砂岩的脆性强,泥质含量较高时不 易产生裂缝。较好的岩石主要有:
砂岩中粒度较小的细砂岩、粉砂岩 泥质含量较低的亮晶灰岩、白云岩。
2、有利的构造部位
12)大的陨石与地壳的碰撞可造成大量的裂缝,并在适当的条 件下形成油气聚集的场所。
2、裂缝形成的影响因素
裂缝的形成是由于受力的作用而使得岩石的结合面发生变化 而产生的,因此其影响因素归根结底包括三大类:
(1)构造应力
作用在岩石上的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和边界条件等 直接控制了裂缝的发育。 构造运动对裂缝储集层的形成、演化起着重要作用。不管区 域性构造运动方式是升降为主还是侧向挤压为主,都会控制 和影响裂缝的发育。
裂缝是油气储层特别是裂缝性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 更是良好的渗流通道。世界上许多大型、特大型油气田 的储层即为裂缝性储层。作为一种特殊的孔隙类型,裂 缝的分布及其孔渗特征具有独特的复杂性。
裂缝性储集层:指天然存在的裂缝对储层内流体流动 具有重要影响或据预测具有重要影响的储集层。
与孔隙型储层相比,裂缝性储层最常见的特征: 孔隙度低、渗透率高,非均质强,开发难度大。
裂缝与岩心横切面夹角 0°~15° 15°~45° 45°~75° α>75° α变化不定
⑶ 大小特征分类
⑷ 充填程度分类
按裂缝宽度划分为四类:
大裂缝 宽度>3mm
中裂缝
1~3mm
小裂缝 0.1~1mm
微裂缝 <0.l mm
按裂缝空间被方解石、 白云石、沥青等的充填情 况来分:
张开缝 半充填缝 全充填缝
油气资源评价基础知识

1.油气藏的形成原理生油层:具有良好的油气源岩是沉积盆地形成油气聚集的首要条件。
通常将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由生油岩组成的地层称为生油层。
储集层:能够储存和渗滤油气的岩层,它必须具有储存空间(孔隙性)和储存空间一定的连通性(渗透性)。
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在其中贮存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称为圈闭或储油气圈闭。
盖层: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使其中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保护层。
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将盖层分为不同类型。
一般是根据盖层的岩性、分布范围、成因、均质性和组合方式等进行分类。
2 油气藏类型2.1 构造油气藏:造油气藏是指构造运动使储油层发生褶皱、断裂等形变,从而形成了圈闭条件的油气藏。
由于这种圈闭较易于用地质测量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确定,因此,这种油气藏发现的较早,研究也较充分,是目前已发现的油、气藏中的主要类型。
常见的构造油气藏有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等。
2.2 地层油气藏:地层圈闭是指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
在地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地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与构造圈闭的区别:构造圈闭是由于地层变形或变位而形成;地层圈闭则主要是由于储集层上、下不整合接触的结果,储集层遭风化剥蚀后,又被不渗透地层所超覆,形成不整合接触。
2.3 岩性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岩性变化而形成的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就成为岩性油气藏。
储集层岩性的纵向变化可以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也可以是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
但是大多数岩性圈闭是沉积环境的直接产物。
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导致沉积物岩性发生变化,形成岩性上倾灭及透镜体圈闭。
2.4 水动力油气藏:由水动力或与非渗透性岩石联合圈闭,使静水条件下不能形成圈闭的地方形成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
其中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这类油气藏易形成于地层产状发生轻度变化的构造鼻和挠曲带、单斜储集层岩性不均一和厚度变化带以及地层不整合附近。
油气勘查与评价

油气勘查与评价第一篇:油气勘查与评价一、名词解释1.油气资源:在自然条件下生成并赋存于天然地层中,最终可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被人们开采利用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总体2.油气勘查:对油气资源普查和勘探的总称3.油气资源评价:指在特定的时期和技术条件下对油气资源描述和测算4.油气勘查程序:油气勘查中阶段与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勘查工作实施的先后顺序5.油气勘查阶段:针对不同勘查对象分析步骤,分时期、分勘查方法进行,并按任务与评价结果划分出的相对独立的阶段勘查过程6.油气资源评价目标:即盆地、区带、圈闭、油气藏,评价结果可信度随评价目标的缩小与勘查对象工作量投入的增加而逐步提高7.油气资源量:地壳中天然生成并聚集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数量8.总资源量:在某一特定时间,估算的地层中已发现和尚未发现的油气聚集的总量,为地质储量和远景资源量的总和9.远景资源量: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统计成类比估算的尚未发现的资源量 10.潜在资源量:根据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对具有含油气远景的各圈闭逐个逐项类比所得出的远景资源量11.推测资源量:从总资源量中扣除已发现的储量和潜在资源量厚的剩余量,为目前尚未发现的勘探目标内所蕴藏的资源量12.储量: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的统称13.探明地质储量:在油气藏评价阶段,经评价钻探证实油气藏(田)可供开采并能获得经济效益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很大的地质储量14.控制地质储量:在圈闭预探阶段探井获得公鸭油(气)流,并经过初步钻探认为可供开采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较大的地质储量15.预测地质储量: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了油气流或综合解释有油气层存在时,对有进一步勘探价值的、可能存在的油(气)藏(田)估算求得的、确定性较低的地质储量 16.可采资源量:在给定的经济——技术和政府法规条件下,预期能从储集体中最终可采出的油气数量二、填空油气勘查技术分为五大类和十四亚类:(1)地面地质调查技术:地质调查技术、油气显示调查技术(2)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重磁电法勘探技术、遥感技术(3)地球化学勘探技术(4)井筒勘探技术:钻井技术、测井技术、录井技术、井下测试技术(5)实验室分析技术:沉积、地层和构造分析技术、烃源岩分析技术、储层分析技术、盖层分析技术、流体分析技术2030年前油气勘查领域重点研发的六类技术:(1)可控源电磁技术CSEM(2)高密度地震数据采集和快速处理具有高信噪比的高密度地震数据采集技术(3)对超高密度地震数据采集和处理地震数据采集密度和处理效率持续改进(4)盐下地震成像技术(5)地震波动理论研究(6)“地震搜索引擎”自动化地面地质调查包括:地质调查技术、油气显示调查技术地震勘探的三个重要环节:野外资料采集、室内资料处理、综合解释研究探井分类:1.盆地区域概查阶段的科学探索井、基准井和参数井2.圈闭预测勘探阶段的预探井3.油气藏评价勘探阶段的评价井地面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包括:重、磁、电勘探、地震勘探等井中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主要指:测井技术与方法勘探技术的发展遵循“三高一准”原则:高分辨率、高信噪比、高保真度、准确成像地质录井包括:岩屑录井、岩心录井、钻时录井、荧光录井、综合录井、地球化学录井等常规地质录井主要包括:岩屑录井、岩心录井、钻井液录井等人工方法井下测试类型:电缆式重复地层测试、中途测试、完井测试通用地质类比法包括:1.储量密度系数法2.聚集系数法3.评分法4.沉积速度法5.油田模型法地质风险分析方法包括:主观概率法、定型排队法、勘探成功率法三、简答简述《油气勘查评价》的主要内容(1)油气勘查和资源评价的概念、相关的基本理论和通用原则,油气勘查、勘查技术和资源评价的发展历史和趋势(2)油气勘查各类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运用原则和希望达到目的,说明各类技术的使用范围和条件(3)油气勘查的程序、勘查阶段的划分,油气勘查阶段特点,任务和技术布置原则、安排(4)盆地勘查和评价的目的及意义,盆地勘查技术的部署和使用,盆地评价方法以及描述、模拟和资源量计算方法(5)油气资源评价的目的及意义,资源分类和评价的通用方法,各类评价方法的系统阐述以及相关流程和实例(6)区带的概念以及区带勘查和评价的目及意义、区带勘查技术的部署和使用以及区带描述和资源量计算的主要方法(7)圈闭勘查和评价的目的及意义,区带勘查技术手段,圈闭描述方法,圈闭风险分析和圈闭资源量计算等(8)油气藏勘查和评价的目的及意义,油气藏勘查的原则,勘查方法的使用和工作部署,油气藏描述方法、建模技术和储量计算方法等(9)油气勘查的风险性和科学性,油气勘查决策的内容及勘查决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0)油气勘查经济评价的原理和方法,不同勘查阶段和对象的经济评价模型,油气勘查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评价按地质单元的规模和勘查程度划分出哪几个级别的油气勘查对象?如何定义?(1)盆地: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基本场所(2)区带:盆地内油气聚集的成因单元(3)圈闭:油气勘查的基本目标(4)油气藏:油气勘查的最终目标油气评价的一般原则有哪些?(1)成因原则:指在进行油气资源评价过程中所遵守的从油气生成到运移、再到聚集成藏的基本原则,是油气资源评价过程中的基本原则(2)黑箱原则:把油气藏的形成过程看做一个黑箱,试图在测量的地质变量与油气储量之间寻找对应关系(3)木桶原则:控制油气藏存在的生、储、盖、圈、运、保各因素及其时间配置个条件都存在时,油气藏才存在(4)地质滤波原理:不同油气勘探阶段,其评价参数的准确度是不一样的(5)测不准原则:对于盆地与圈闭而言,油气资源量与空间位置两者不可兼得油气勘查的基本理论(1)油气成因和聚集理论:油气勘查中预测和评价的根本(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3)区域性和循序渐进的思想:由油气形成和分布规律的区域性所决定(4)对立统一和优化准则:a.最优地质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b.最高精度要求与最大可靠程度的统一c.模型类比与因地制宜的统一d.随机抽样与重点观测的统一e.全面勘查与循序渐进的统一近代世界油气勘查史可划分为哪些阶段?每个阶段的油气勘查具有哪些特点?(1)油气田勘探的原始发展阶段(1859年以前)(2)油气田勘探的快速发展阶段(1859年——1960年)(3)油气勘探的稳定发展阶段(1960年——)世界油气勘查的发展方向有哪些?(1)近期全球部分地区油气勘探进展:非洲、大洋洲、欧洲、远东地区、拉丁美洲、中东均有进展(2)成熟盆地勘探现状:a.在情况复杂、勘探难度大的地区应用新的地质模型和新技术b.在成熟盆地,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的重新采集,或利用新技术对老资料重新处理、解释,重新认识老探区,使成熟盆地又有新的发现c.成熟盆地新的成藏组合和圈闭类型的发现,开辟了新的勘探领域d.成熟盆地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使其再现生机e.对成熟盆地的新认识开辟了新的勘探领域(3)非常规油气资源研究现状:a.稠油、油砂和油页岩资源越来越受重视b.煤层气勘探的实质性进展c.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方法的新突破(4)深水油气勘探热潮油气勘探技术有哪些新进展?(1)虚拟露头技术有了新进展(2)基于DNA的油田微生物群分子测量技术(3)将先进的空间热辐射和反射雷达仪用于油气勘探中地面地质调查的目的查明盆地的大地构造属性、区域构造、地层分布和沉积环境以及生储盖等成藏条件和油气显示,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勘查对象(区带、圈闭和油气藏)的专项研究,同时考察区内的政治、人文、地理、气候及经济环境等,为进一步勘探及其他勘探手段的运用提供依据和意见地面地质调查的任务、内容、方法是什么?任务:(1)查明盆地的大地构造属性、构造格架、地层分布和沉积环境(2)分析生、储、盖等成藏条件和调查油气显示(3)采集与上述研究任务相关的各类样品用于室内研究和分析测试(4)了解调查区内的政治、人文、地理、气候及经济环境,为油气勘查决策服务内容:区域地质调查、成藏条件调查、油气显示调查方法:踏勘——实测地层剖面——地质填图——油气显示调查——标本和样品的采集——野外工作检查和验收——总结地震资料解释贯穿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哪些环节?(1)大区评价——确定有利盆地(2)盆地评价——确定有利含油气系统(3)含油气系统评价——确定有利成藏组合带(4)成藏组合带评价——确定有利目标(5)开发早期评价——确定开发方案(6)开发晚期评价——确定调整方案地震勘探的地震概查、普查、详查、精查或三维地震部署阶段是如何划分的?这四个阶段分别对应盆地、区带、圈闭和油气藏四个勘探对象(1)概查:一般在一个勘探新区,结合地面地质调查和其他资料,查明盆地的地质结构,确定含油气的远景区,并为部署参数井和基准井提供依据(2)普查:在终有含油气远景的地区,配合钻井及其他资料,一方面基本搞清基底以上各构造层基本形态,主要断裂展布,划分区域构造和二级构造带,初步划分时间地层单位;另一方面通过区域地震地层学分析,进行沉积相研究,预测生油和储油条件,为优选有利区带、确定探井井位提供依据(3)详查:在有利区带上开展的,查明二级构造带上圈闭的形态和基本要素,通过地震资料的特殊处理,寻找岩性圈闭和其他非构造圈闭,结合井资料,开展储层横向预测,研究储层的分布和厚度变化,为圈闭描述和评价服务,为提供有利局部构造、断块或潜山等提供地质依据(4)精查或三维地震部署:在勘探后期的油气藏评价或复杂类型油气藏,滚动勘探开发阶段,为进一步查明油气层构造形态与内部结构,进行储层参数地震反演,研究油气层物性提供资料地震勘探可解决油气勘查中哪些地质问题?查明深部目的层构造形态,地层划分和岩相分析,储层识别和烃类直接检测,为油气勘查提供了大量喝系统的地质信息重力勘探可以解决哪些地质问题?(1)研究地壳深部构造,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划分成矿远景区(2)掩盖区的地质填图,包括圈定断裂、断块构造、侵入体等(3)广泛用于普查与勘探可燃性矿床(石油、煤、天然气)(4)查明区域构造,确定基底起伏,发现盐丘、背斜等局部构造(5)普查与勘探金属矿床(铁、铬、铜、多金属及其他),主要用于查明与成矿有关的构造和岩体,进行间接找矿(6)常用于寻找大的、近地表的高密度矿体,并计算矿体的储量、工程地质调查,如探测岩溶,追索断裂破碎带等小比例尺、中比例尺的重力异常资料分别可以解决哪些地质问题?(1)小比例尺(1:100万~1:50万):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划分构造单元,在沉积覆盖区快速经济地圈定出油气远景盆地的范围(2)中比例尺(1:20万~1:10万):可以划分盆地内的次一级构造,进一步圈定出有利于油气藏形成的地段,寻找有关的局部构造目前遥感技术可分为哪两类?分别用在油气勘查的哪两个阶段?(航空遥感、卫星遥感)普查阶段:(石油地质构造信息分析技术)遥感用于区域勘探,通过对研究区进行遥感地质构造解译,分析不同构造层次,反演各期次应力场,从而探讨盆地形成的时空规律及形成机制,预测含油气构造带分布详查阶段:(烃类微渗漏直接检测技术)遥感以提取油气藏的烃类微渗漏信息为主,而这类信息很微弱,因此要从下面两方面加强研究。
非常规油气储层的分析及评价

非常规油气储层的分析及评价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油气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石油勘探和开发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作。
然而,在不断追求更高的产量和质量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油气储集层的性质。
因此,本文将讨论非常规油气储集层的分析及评价。
1、非常规油气储集层的定义传统的油气储集层一般指天然气和石油在沉积岩体中的堆积层,比如砂岩、泥岩等。
而非常规油气储集层则指那些在结构上、成分上和地质年龄上与传统储层有所不同的油气储集层。
这些非常规储层中包括页岩气、煤层气、可燃冰等。
2、非常规油气储集层的分析方法(1)钻井和岩心分析法通过进行实地勘探和钻井,并获取相应的岩心样品来对沉积岩的物理性质、地质特征、有机质含量和有机质类型进行分析评价,这是最常用的非常规油气储层分析方法之一。
钻井和岩心分析法最大的优点是获取的数据量比较大,同时可以开展较为详细的物理地质分析。
(2)地震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方法是通过声波在地下的传播,获取反射波和折射波的延时,根据波形整理和分析反演油气储集层的结构和油气含量等信息。
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精确描绘储层的三维分布和构造,缺点是只能反映油气储集层的物理性质,对有机质含量和类型等地质特征的反演较不敏感。
3、非常规油气储集层的评价标准(1)有机质含量有机质是非常规油气藏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对其含量的分析是评价非常规油气储集层的关键指标之一。
页岩气和煤层气的有机质含量需达到相应的标准才有开采和开发的可能。
(2)有机质类型不同的沥青质和干酪根会影响储层孔隙度和渗透性,因此需要对其中的有机质类型进行分析。
(3)孔隙度和渗透性孔隙度和渗透性是评价油气储集层的另外两个关键指标。
需要进行相应的地质和物理实验,以获取准确的数值。
4、结论本文对非常规油气储集层的分析和评价进行了探讨,说明了非常规油气储集层的特点以及分析方法和评价标准。
在开采和开发油气资源的同时,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储层特征,以实现节约能源资源并保护环境的目标。
5油矿地质(第五章油层对比)6.8

其次,依标准层将各剖
面连接起来;
然后,根据相似或相同
岩性段逐层对比。
砂泥互层
灰岩
岩性对比示意图
砂岩与页岩
石灰岩与页岩
砾岩与页岩
依据岩石(性)组合对比主要地层单元
2、沉积旋回
地壳的升降运动不均衡, 表现在升降的规模(时间、幅度、 范围)大小不同; 而且,在总体上升或下降 的背景上还有次一级的小规 模升降运动。
各种电测曲线所反映的岩性及其组合特征的比较 优 点 缺 点
能反映各级旋回的组合特 征及各单层分界面; 能明显反映标准层特征
小于1米的薄层与过渡性岩 层反映不明显;高阻层以下 的岩层易受屏蔽影响
不能区分渗透性相似而岩性 能反映各级旋回组合特征; 不同的岩层;幅度值受岩层 能定性反映油层储油物性 厚度、泥浆性能影响较大 能清楚地反映各个薄层的界面; 能反映砂岩、泥岩、泥质粉砂岩、 粉砂岩、含钙岩层的岩性特征; 能反映各类岩层的储油性能
微电极曲线
SP
R
块状
层状组合
泥岩层
我国某地区碎屑岩剖面中各种岩性典型曲线示例
一、油层对比资料的选择
2、电测资料选择--选用原则
⑴ 能较好的反映油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的特征; ⑵ 能清楚地显示岩性标准层的特征; ⑶ 能较明显的反应剖面上的岩性组合--沉积旋回特征; ⑷ 能清楚地反映各种岩性界面; ⑸ 测井方法在生产中已被普遍采用,测量精度高。
以岩心资料为基础,从研究 单井岩性及其组合规律入手
砂岩的粒度、岩性组合 规律、泥岩颜色、岩石 结构与构造、化石、冲 刷面、特殊岩性等 追溯对比全区沉积旋回 的演变规律
初步划分各单井沉积旋回
统一:
沉积旋回划分 油层分层
㈢ 油层对比中划分沉积旋回的方法 1、单井旋回的划分 2、全区沉积旋回的追溯对比
油气层综合解释评价方法1

全烃(%)
0.001 100 1
RLA1
100000
地层 钻时
0 60
C2(%) 岩性剖面 深度 0.001 100 (m) C1(%)
0.001 0.1 0
4200 4220 4240
RLA2
1 100000
测井解释 综合解释 试油结论 定量荧光强度 地化录井(Pg)
0 20 0 0.1
GR
200 1
一、油气水层综合解释评价程序
收集区域地质资料
收集本井资料 收集邻井资料 基础资料收集与准备 深度校正 气测-压力平衡判别、校正
资料预处理与校正
地化-资料校正 其它资料校正 目标层确定、储集层划分
储集层评价
流体性质评价
含油气丰度评价
公式法
产流体性质评价、解释结论
图版法 经验法 专家系统等软件
综合解释报告编写
目
录
一、综合解释程序 二、综合解释原则 三、综合解释技术 四、原油性质判别方法 五、含油丰度评价 六、储层可动水分析 七、油水系统划分 八、综合解释实例
图版法 经验公式法 神经网络法
专家系统法
灰色判别法 …… 普遍应用效果不是很好,有的仅在某个地区、对某种类型的油
气层有一定效果,原因:不是方法本身不好,而是油气层本身 太复杂,受影响因素太多,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除了合适的评 价方法和技术,更应强调的是遵循科学的评价程序、原则,灵 活地综合运用各种地质、录井、测井等资料,有针对性地深入 解析油气储层各方面的特征(储层特征、油气性质、含有丰度 、含水情况等)后,才能得到理想的评价结果。
油气层综合解释评价方 法
慈兴华
胜利地质录井公司研究解释中心
二○○六年十一月
油气藏评价

图1-1 油藏的剖面与压力梯度
;
油气藏评价
•
对于任何具有气顶和边底水的油藏,或具有边底水的气藏,不同部位探井的原始地层 压力与埋深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1—1)
式中:
pi — 原始地层压力,MPa;
GD —
井筒内静止流体的压力梯 度,MPa/m;
a — 关闭后的井口静压,MPa;
D — 埋深,m 。
Qo — 重力驱的最高产量,m /d;
A—
油气藏评价
五.压实驱
•
对于定容封闭异常高压的油藏或气藏,在原始地层条件下,上覆岩 层的压力应当等于储层中的流体压力(或称为地层压力)与颗粒压力(或 称为骨架压力)之和,并由下式表示:
(1-9)
式中: OP — 上覆岩层压力,MPa; FP —
GP —
颗粒压力(或骨架压力), MPa。
B — 静温梯度,℃/m;
D — 埋深,m 。
实际资料表明,由于地壳温度受到构造断裂运动及其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 不同地区的静温梯度有所不同。比如,我国东部地区各油气田的静温梯度约为 3.5℃~4.5℃/lOOm;中西部各油气田的静温梯度约为2.5℃~3.5℃/100m。油 气田的静温数据,一般在探井进行测井和测压时,由附带的温度计测量。
Do — 打入含油部分油井的深度,m; pio — 油井的原始地层压力,MPa。
油气藏评价
油气藏的温度系统
油气藏的温度系统,也
是油气藏评价的重要内容。 它既涉及到储层流体参数的 确定,也是计算气藏储量的 重要参数。油气藏的温度系 统,是指由不同探井所测静 温与相应埋深的关系图,也 可称为静温梯度图,如图1-3 所示。
油气藏评价
在图1-9上给出了原始地层压力略高于饱和压力油藏的开发动态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