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资源评价》知识点 总结
第5章 油气资源经济评价

第一节 经济评价的有关术语 第二节 经济评价方法 第三节 决策分析方法
第一节 基本术语
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Cash flow) 某一段时期内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 数量。根据开展的业务又分为经营活动 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 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对于一般的工业生产活动,投资、成 本、销售收入、税金和利润等是构成现 金流的基本要素
三、最小经济储量规模 最小经济储量规模是不同油价下,NPV=0 时的储量。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0 5
油价(元/吨)
NPV>0
NPV<0
NPV=0 15 20 25 30
10
可采储量(万吨)
根据最小经济储量规模计算盆地或区带 的经济资源量 油田规模序列法以最小经济油田规模作 为油田规模序列的截断储量,所得的资 源量即为经济资源量。 将盆地或区带所有大于最小经济储量规 模的油田或勘探目标的资源量相加即为 盆地或区带的经济资源量。
销售收入:项目投产后油气实现销售后 得到的收入。在数值上等于销售量与价 格的乘积; 税金:企业向国家和地方交纳的各种税 金。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矿 产资源补偿税、城市建设税、教育附加 费等; 利润:是销售收入减去税费和总成本、 费用之后的余额。
第二节 经济评价方法 一、降低勘探发现成本法
① 计算勘探费用 勘探费用主要包括二维地震、三维地震、探井费 用和其它费用,通过目标研究可以预算出费用。 ② 分析降低成本措施 降低成本措施采用与世界效益好的石油公司类比, 分析可能降低成本的方法,如增加科技含量, 提高勘探成功率,减少探井井数,降低探井成 本等。 ③ 计算勘探价值 根据各项成本分析,可求得成本下降获得的价值, 从而提高勘探效益。
油气资源评价基础知识

1.油气藏的形成原理生油层:具有良好的油气源岩是沉积盆地形成油气聚集的首要条件。
通常将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由生油岩组成的地层称为生油层。
储集层:能够储存和渗滤油气的岩层,它必须具有储存空间(孔隙性)和储存空间一定的连通性(渗透性)。
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在其中贮存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称为圈闭或储油气圈闭。
盖层: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使其中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保护层。
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将盖层分为不同类型。
一般是根据盖层的岩性、分布范围、成因、均质性和组合方式等进行分类。
2 油气藏类型2.1 构造油气藏:造油气藏是指构造运动使储油层发生褶皱、断裂等形变,从而形成了圈闭条件的油气藏。
由于这种圈闭较易于用地质测量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确定,因此,这种油气藏发现的较早,研究也较充分,是目前已发现的油、气藏中的主要类型。
常见的构造油气藏有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等。
2.2 地层油气藏:地层圈闭是指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
在地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地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与构造圈闭的区别:构造圈闭是由于地层变形或变位而形成;地层圈闭则主要是由于储集层上、下不整合接触的结果,储集层遭风化剥蚀后,又被不渗透地层所超覆,形成不整合接触。
2.3 岩性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岩性变化而形成的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就成为岩性油气藏。
储集层岩性的纵向变化可以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也可以是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
但是大多数岩性圈闭是沉积环境的直接产物。
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导致沉积物岩性发生变化,形成岩性上倾灭及透镜体圈闭。
2.4 水动力油气藏:由水动力或与非渗透性岩石联合圈闭,使静水条件下不能形成圈闭的地方形成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
其中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这类油气藏易形成于地层产状发生轻度变化的构造鼻和挠曲带、单斜储集层岩性不均一和厚度变化带以及地层不整合附近。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8-3油气资源评价

建立成熟史概念模型的主要依据:有机 质的成熟度与温度、时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 函数关系。随着埋藏深度增大和地温升高, 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开始热成熟、生烃;热成 熟度的变化规律是:与温度呈指数关系增长、 与时间呈线性关系增长,且在一定温度范围 内,时间对温度具有补偿效应 。
烃产率曲线法计算生烃量: 基本思路:用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建立R。— 烃产率关系曲线,根据成熟度模拟得到的R。 值,在R。—烃产率关系曲线上求出相应的 产烃率值,最后计算生烃量。 该方法的基础是地史、热史及成熟度史的模 拟最终要提供可信的R。值。由于不同类型 的干酪根产烃率差别较大,还要提供可信的 干酪根类型。
生烃量、产烃率是成熟度的涵数。
Q (t) S H s C o(t)
产 烃 率 0.4
0.2
0.0 0.2
有机质类型
Ⅰ
ⅡA ⅡB Ⅲ
0.5
1.0 1.3
RO —产烃率关系曲线
RO/%
4、排烃史 排烃史模拟是盆地模拟研究工作的关键之 一,它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资源量评价 和运移、聚集模拟都有重要意义。建立排烃 史的概念模型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烃 类初次运移的相态;(2)运移的动力;(3) 临界饱和度;(4)烃源岩有效排烃厚度。因 此,排烃史模拟综合考虑这些问题,设计相 应的模型。
美国则采用3P分类方法,即探明储量 (Proved)、概算储量(Probable)和可
能储量(Possible) 。
麦氏资源分类方案(据USGS,1973)
经济价值分类 已验证的
待发现的
经济
资源(储量)
资源
经济 价值 增加
边缘经济
资源
资源
非经济
非资源 地质保证程度增加
《油气资源评价》知识点总结

《油气资源评价》知识点总结I.基本概念1.油气资源评价(Petroleum Resource Assessment)是在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规律综合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已掌握的资料,使用可能的方法对评价对象内尚未发现而将来可能或应当发现的油气的量、分布和勘探效益进行评价,最后制定出勘探决策的一门科学。
2.油气资源是在自然条件下生成并赋存于天然地层中,最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被人类开采利用的石油与天然气的总体。
为已经发现及尚未发现,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供商业开采及未来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供商业开采的各类各级油气的总称。
3.地质资源量(resources in place):是在特定时期内所估算的在勘探工作量和勘探技术充分投入的条件下最终可探明的地层中的油气总量。
包括已发现(包括已采出的)储量和未发现的远景资源量。
4.可采资源量( recoverable resources):是在特定时期内所估算的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预期能从储集体中最终采出的油气数量。
也称技术可采资源量。
5.经济可采资源量( economic recoverable resources):是指通过经济可行性评价,依据当时的市场条件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它条件允许,即储量收益能满足投资回报要求的那一部分可采资源量。
6.油气资源分类体系指油气资源评价中建立的资源概念体系及其相互关系。
7.证实储量(Proved Reserves)是在现行经济条件、操作方法和政府法规下,根据地质和工程资料的分析,能以合理的确定性估算的,在某一指定日期以后,从已知油气藏中可以商业性采出的油气数量。
证实储量可细分为已开发的和末开发的。
8.概算储量(Probable Reserves):通过地质和工程资料分析,表明采出的可能性比采不出的可能性更大的未证实储量。
按照这一逻辑,当采用概率法时,预计实际可采量将大于或等于证实加概算储量的概率至少应为50%。
6油气田勘探与资源评价-第六章资源评价

6油气田勘探与资源评价-第六章资源评价资源评价是油气田勘探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勘探区域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油气田的资源量和品质。
本章将对资源评价的方法、技术和常用模型进行介绍。
6.1资源评价方法资源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地质评价、地球物理评价和地球化学评价。
地质评价是通过对勘探区域的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包括构造、地层、岩性、储层性质等,确定油气能否形成和保存的主要因素。
地质评价常用的方法有露头地质调查、钻探、岩心分析、测井等。
地球物理评价是通过地球物理勘探手段获取的数据,包括地震勘探、重力勘探和电磁勘探等。
地球物理评价可以提供地下构造、岩性、储层性质等信息,对资源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
地球化学评价是通过地球化学勘探手段获取的数据,包括岩矿元素分析、地层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分析等。
地球化学评价可以提供油气生成条件、岩性、储层性质等信息,对资源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
6.2资源评价技术资源评价所需的技术主要包括:地震勘探技术、测井技术和岩矿元素分析技术等。
地震勘探技术是通过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性获取地下构造和岩性信息的技术。
常用的地震勘探技术有地震勘探剖面解释、地震层析成像等。
测井技术是通过在井中进行测量,获取井口至地层内部的数据,包括地层压力、温度、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的技术。
常用的测井技术有电阻率测井、声波测井等。
岩矿元素分析技术是通过对岩矿样品进行化学分析,获取岩矿元素含量的技术。
常用的岩矿元素分析技术有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等。
6.3资源评价模型资源评价常用的模型主要包括:油藏模型、储量评价模型和生产动态模型等。
油藏模型是对油气田的地质条件、储量分布和产能等进行描述的模型。
根据不同类型的油气田,可以采用不同的油藏模型,如沉积岩油气田、碳酸盐岩油气田和致密油气田等。
储量评价模型是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数据,通过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计算油气田的资源量和储量的模型。
09 油气资源评价

发现油田:595个
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46.8×108t 可采石油储量:67.34×108t 发现气田:208个 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38×1012m3 可采天然气储量:2.77×1012m3
• 据第三次(新一轮)常规油气资源评价结 果,我国: • 石油远景资源量:1086×108t
• 本章简要介绍油气勘探和油气资源评价的基 本概念、任务、层次、内容和方法 。
一、油气勘探
• 油气勘探是寻找油气过程中各种技术、方法 和手段的总称。 • (一)任务、程序和方法技术 • 1、任务 • 从某种意义上讲,油气勘探过程实质上是不 同勘查技术手段的合理组织与实施,是不断 获取、处理、分析油气地质信息并对油气资 源的分布情况作出合理和科学的评价过程。
⑤ 地震勘探
• 地震勘探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 究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的传播特点,以查 明地下地质特征,为寻找油气藏服务的一 项技术。地震勘探以其分辨率高和效果突 出为主要特点,包括折射波勘探、反射波 勘探、横波勘探、转换波勘探以及多波勘 探,其中反射波勘探是使用最广的一种。
• 按震源与观测点相对位臵,地震勘探分为:
• 因此,该阶段的任务设计应从全盆着手,如 何用最少的工作量和投资,在最短的时间内 获得最多的基础地质资料,查明盆地的区域 地质和石油地质条件。主要技术布臵包括: 地面地质调查、区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 遥感手段以及区域地震勘探和基准井及参数 井部署 等。
2、区带详查阶段
• 区带详查阶段的对象是盆地中的区带或二 级构造单元,它是勘探中进行局部评价的 基本单位。区带的评价研究是在盆地研究的 基础上进行的,提出有利的含油气区带。在 经过圈闭识别和分析研究后所估算出来的总 体圈闭内可能存在的潜在资源量,评价可靠 性有所增加,但仍未得到钻井证实,评价结 果是预探井部署的重要依据。
油气资源勘探与评价重点总结版(西南石油大学资堪2010级)

油气资源勘探与评价重点总结版(西南石油大学资堪2010级)●油气田勘探的基本任务:根据石油地质和勘探理论,综合采用各种适合的勘探技术和方法,寻找和评价油气远景区带,发现具工业价值的油气田,并探明其地质储量,取得开发油气田所需的各项数据,为油气田的开发作好准备。
●油气田勘探的理论基础:1)沉积盆地找油论:沉积盆地、含油气盆地、非含油气盆地①沉积盆地:在地质历史某一阶段形成的被水域占据的一个断陷或坳陷地带,它以负向运动占绝对优势,同时接受了足够厚的沉积物充填,形成了中间沉积厚度大,向边缘逐渐减薄的沉积体。
②含油气盆地:指已经发现油气田(藏)或已有油气显示的沉积盆地,以及具备油气生运聚条件的沉积盆地。
③非含油气盆地2)有效生油区控制油气田分布理论:源控论源控论:有效生油气区大致控制了油气田的分布范围。
3)圈闭带控制油气聚集理论:①圈闭是油气聚集的最小单元。
圈闭的分布是成排成带的。
油气田分布不是孤立的,也是成排成带的。
②有利的生油区(或坳陷、凹陷)内部或与之邻近的圈闭带,往往形成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并在生油中心一定范围内形成油气田成群、成带分布。
③长期发育的古隆起和古背斜圈闭带是油气聚集有利地带。
4)含油气系统找油论含油气系统是沉积盆地中的一个自然流体系统,它包括一个有效的烃源岩体和与此烃源岩体有关的所有油气以及形成这些油气藏所必须的所有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的总合。
●含油气盆地的概念:指已经发现油气田(藏)或已有油气显示的沉积盆地,以及具备油气生运聚条件的沉积盆地。
●含油气系统的概念:沉积盆地中的一个自然流体系统,它包括一个有效的烃源岩体和与此烃源岩体有关的所有油气以及形成这些油气藏所必须的所有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的总合。
●油气田勘探程序的概念:油气田勘探各阶段之间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称为勘探程序。
●油气田勘探程序:1)中石油(PetroChina)的勘探程序①区域勘探阶段对象:整个盆地或盆地的一部分主要任务:是查明区域地质和石油地质基本条件,进行远景资源量估算,选出最有利生油坳(或凹)陷和确定可能的最有利油气聚集区带,提出预探对象。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评价 第一章

800
788
660 615
600
555
400 200
2 0
217 116 2 16
(亿吨)
我国历次石油评价结果对比图
“ 近海湖 盆” 理论
新构造运动与 复式油气聚集区带 晚期成藏理论 理论和“ 源控论”
叠合盆地成 藏理论等
(亿吨)
1200 1000
800 600
1086 1021 1041
949
940
地下开发
经济评价
•净孔隙体积 •岩石毛体积
得出 产量预测
•技术储量 •油田总投入
壳牌石油公司的储量评价
经济评价
得出 储量 •净现值 •期望值 •极限值
储量估算 储量报告
储量
第一节 概念和研究内容 资源评价的目的与任务
政府部门的资源评价
为制定国家长期能源政策服务,一般是宏观评价, 主要是使政府部门掌握国内油气的总资源量的大小。
②有多少资源 ③资源在哪里
资源量估算
④资源质量与效益 ⑤如何获得资源
经济评价 与决策分析
第一节 概念和研究内容
二、油气资源评价的研究内容
地质评价:石油地质基本条件和成藏规律的研究。
主要任务:
①评价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如油气源条件、储层条件、 圈闭条件、保存条件、配套条件等; ②总结油气分布规律:资源类型、分布特征、主控因素
第一节 概念和研究内容
油在人们的脑海里——找油的哲学
找油者的品德标志是:有信心, 坚韧不拔,富于冒险精神,有丰富的 想象力。
归根到底,首先找到石油的地方 是在人们的脑海里。未发现的石油仅 是作为一种想法存在于某些找油者的 脑海里。如果没有人相信有更多的石 油有待去寻找,将不会有更多的油田 被发现。但只要有一个找油者保持还 有新油田有待发现的想象,有勘探自 由,并受到勘探的鼓励,新油田就有 可能继续被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基本概念1.油气资源评价(Petroleum Resource Assessment)是在油气成藏条件和成藏规律综合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已掌握的资料,使用可能的方法对评价对象内尚未发现而将来可能或应当发现的油气的量、分布和勘探效益进行评价,最后制定出勘探决策的一门科学。
2.油气资源是在自然条件下生成并赋存于天然地层中,最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被人类开采利用的石油与天然气的总体。
为已经发现及尚未发现,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供商业开采及未来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供商业开采的各类各级油气的总称。
3.地质资源量(resources in place):是在特定时期内所估算的在勘探工作量和勘探技术充分投入的条件下最终可探明的地层中的油气总量。
包括已发现(包括已采出的)储量和未发现的远景资源量。
4.可采资源量( recoverable resources):是在特定时期内所估算的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预期能从储集体中最终采出的油气数量。
也称技术可采资源量。
5.经济可采资源量( economic recoverable resources):是指通过经济可行性评价,依据当时的市场条件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它条件允许,即储量收益能满足投资回报要求的那一部分可采资源量。
6.油气资源分类体系指油气资源评价中建立的资源概念体系及其相互关系。
7.证实储量(Proved Reserves)是在现行经济条件、操作方法和政府法规下,根据地质和工程资料的分析,能以合理的确定性估算的,在某一指定日期以后,从已知油气藏中可以商业性采出的油气数量。
证实储量可细分为已开发的和末开发的。
8.概算储量(Probable Reserves):通过地质和工程资料分析,表明采出的可能性比采不出的可能性更大的未证实储量。
按照这一逻辑,当采用概率法时,预计实际可采量将大于或等于证实加概算储量的概率至少应为50%。
9.可能储量(possible reserves)是通过地质和工程资料分析,表明采出的可能性比概算储量还低的储量。
按照这一逻辑,当采用概率法时,预计实际可采量将大于或等于证实加概算加可能储量的概率至少应为10%。
10.探明储量是在油气田评价勘探阶段完成后,或在开发过程中计算的储量,探明储量是编制油气田开发方案,进行油气田开发建设的投资决策、油气田开发分析与管理的依据。
探明储量按开发状态划分为已开发探明储量(I)和未开发探明储量(II)和基本探明(III)三类。
11.控制储量是在圈闭预探获得工业油气流后,以建立探明储量为目的,在评价勘探过程中计算的储量。
控制储量可作为进一步评价勘探、编制中期和长期开发规划的依据。
12.预测储量是在地震普查和其他方法提供的圈闭内,经过预探井钻探获得油气流,或综合分析有油气层存在,根据区域地质条件分析和类比,对可能存在的油气藏估算的储量。
预测储量是制定评价勘探方案的依据。
13.潜在资源量:对已发现的圈闭采用容积法或类比法预测的资源量,它作为预探部署的依据。
14.推测资源量:是在总资源量中扣除已发现的储量和潜在资源量后得出的资源量数值。
可以理解为已发现圈闭以外的远景资源量。
15.远景资源量: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采用成因法、类比法或统计法估算的油气总资源量中减去已发现的储量,即为远景资源量。
16.含油气盆地是具备成烃要素、有过成烃过程并已发现有商业价值的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
17.含油气系统是沉积盆地中的一个自然流体系统,它包括一个有效的烃源岩体和与此烃源岩体有关的所有油气以及形成这些油气藏所必需的所有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
18.油气运聚单元为含油气系统或复合油气系统内部由有效烃源岩最大生排烃期油气运移分割槽所围限的具有相似油气运移聚集特征的独立的和完整的三维石油地质单元。
19.区带是指由一组具有共同的石油地质成因,包括共同的油气运移、储集层发育和成藏特征的圈闭或油气藏(田)组成的地质单元20.“成藏组合”是盆地中具有相似成藏特征的储盖组合,在平面上由油气系统所限定。
而“Play”或“区带”一般限定在一个油气聚集带的范围内,在纵向上即可以是一个成藏组合,也可以包含多个成藏组合21.地质风险分析就是在成藏条件地质评价的基础上给出五项成藏条件的评价系数(或风险系数),并求出整个区带的地质评价系数22.层次分析法是对非定量事件做定量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
它按照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隶属关系划分出不同层次的组合,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模型,最终计算出最底层的诸因素相对高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的权值。
23.生烃强度:单位面积烃源岩的生烃量;24.排烃强度:单位面积烃源岩的排烃量;其中烃源岩的厚度按实际厚度计算;由盆地模拟等到。
25.供烃面积系数:有效烃源岩圈闭面积?26.成岩相是指原始沉积物在成岩与构造环境下,经历一定的成岩作用和演化阶段后的产物,包括岩石颗粒、胶结物、组构和孔洞缝等综合特征。
27.岩石物理相是指具有一定岩石物理性质的储层成因单元,是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效应。
因此,岩石物理相可以用来表征有利储层28.圈闭面积系数:区带范围内圈闭的面积与区带面积的比值。
29.圈闭面积:各层圈闭的叠和面积,包括已知圈闭和预测圈闭。
30.成因法是从有机质的沉积、演化过程出发,根据物质质量守恒的原理,估算有机质在各演化阶段的生烃量、排烃量、聚集量和保存量,从而预测出潜在区域的油气资源量。
31.盆地模拟是以石油地质学理论为基础,建立沉积盆地石油地质过程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并编制成相应的软件,在计算机上重建沉积盆地的地质演化和热演化,以及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历史。
32.生烃强度是某一烃源岩层单位面积的生烃量(其中包含了烃源岩的厚度),单位104t/km233.沥青“A”法又称残烃法,是根据烃源岩的氯仿沥青“A”含量计算资源量34.类比法是一种根据已知区和未知区地质特征的相似性进行资源预测的方法35.成藏条件综合类比法是根据未知区(评价区)和已知区(刻度区)油气成藏条件的相似性进行资源丰度类比的一种评价方法。
36.类比刻度区是油气资源评价中用于评价区类比参照标准的,勘探程度高,地质认识清楚,资源丰度及分布清楚的地质单元。
37.回归分析法是地质类比法的一种变种,它是根据对已知盆地(凹陷)的解剖,建立起盆地资源量、资源丰度与一项或多项地质因素之间的回归关系,然后根据得到的回归关系对未知盆地的资源量进行预测38.有效储层预测法是针对岩性地层区带进行资源预测的有效方法,其核心是通过准确确定有效储层的分布及资源丰度来计算其资源量39.统计法是根据评价区本身的勘探历史和已发现的储量外推评价区未发现的资源量和总资源量的一种资源评价方法。
40.石油运聚系数:某地质单元内的石油地质资源量与生油量的比值,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以往主要依据研究区的油气成藏条件与高勘探程度区的类比得到,或根据评价者的经验选取。
41.油气资源丰度是指每平方公里内的油气资源量,是类比法计算资源量的关键参数。
42.可采系数是指地质资源中可采出的量占地质资源量的比例,是从地质资源量计算可采资源量的关键参数。
II.方法及知识点绪论及资源评价体系一、资源评价特点1.油气资源评价是一项石油地质综合研究2.油气资源评价是一门预测学和方法学3.油气资源评价是一门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4.油气资源评价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二、研究内容1.有无油气资源2.有多少油气资源3.资源具体分布状况4.资源质量及其经济效益5.如何获取资源三、主要任务地质评价:①评价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如油气源条件、储层条件、圈闭条件、保存条件、配套条件等;②总结油气分布规律:资源类型、分布特征。
资源量估算:①基础:地质评价②方法:已有方法的优选、新方法的建立③评价参数:④结果:资源的量、品位、地质分布经济评价:对资源的经济性评价——主要针对勘探目标进行四、不同资源分类体系的对比1.国际上的储量与资源量一般指经济可采储量与经济可采资源量,而我国的储量与资源量一般指地质储量和地质资源量。
2.国际上的储量一般采用“概率性”管理模式,而我国的储量一般采用“确定性”管理模式。
3.国际上的储量具有时间性,我国的储量一般不具有时间性,我国的探明储量上交后一般不再变化。
4.我国的储量级别与勘探阶段密切相关,而国外在发现工业油气流以后的任何勘探阶段都可以提交3P储量。
5.国际上以一口工业油气流井为基础并结合外推方法分别计算“证实的(proved)”、“概算的(probable)”、和“可能的(possible)”三级储量。
6.我国的探明、控制、预测储量之间有严格的规定。
并与勘探阶段有关:开发阶段计算探明储量;详探阶段计算控制储量,预探阶段计算预测储量;区域勘探阶段计算远景资源量。
7.这种状况与国外比较的结果是:我国的控制与预测储量中均包含了国外一部分已证实(proved)的储量。
油气资源地质评价一、我国资源分类体系二、盆地地质评价➢DEFINITION: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或称为盆地分析。
需要突出与盆地油气资源形成与分布有重要关系的地质条件的研究。
➢CONTENTS:1)盆地类型的研究2)盆地的构造演化与热演化3)盆地构造特征4)盆地层序地层分析5)盆地沉积体系与沉积相6)油气成藏条件分析7)油气成藏过程分析8)盆地油气资源分布特征9)盆地石油地质基本规律的总结➢PURPOSES:搞清盆地油气成藏条件,进行盆地优选排队,最终得到各种相关图件,盆地排队结果。
➢低勘探程度盆地(探井少、资料少、无商业油气田)评价:整体评价;重点搞清成藏基本条件(即生储盖圈运保);充分利用区域资料、少量钻井、少量地震、重磁电资料、露头样品。
➢中高勘探程度的盆地、大型盆地评价:分单元(一级构造单元、含油气系统OR运聚单元)评价;利用钻井、录井、地震、分析测试资料。
三、有效烃源岩评价➢DEFINITION:地质历史中能够生成并排出烃类且最终形成商业油气聚集的烃源岩。
➢STANDARDS:有机碳含量下限;有机质成熟度;源岩岩性……➢METHODS:不同岩性(泥岩、碳酸盐岩)TOC下限作为标准,泥质岩类源岩厚度取暗色部分;利用TOC与S1或氯仿沥青“A”关系确定有效源岩下限;油源对比确定有效源岩。
➢源岩厚度和有机碳含量确定:实测有机碳值和ΔlogR方法结合计算有机碳含量,再根据有效源岩标准确定厚度。
四、区带地质评价1.基本概念➢由一组具有共同的石油地质成因,包括共同的油气运移、储集层发育和成藏特征的圈闭或油气藏(田)组成的地质单元。
➢区带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地质单元,它的划分以地质单元为基础,并适当考虑勘探和评价工作的需要;➢区带有时也指某一特殊目的的勘探工作、勘探对象和勘探行动;➢在我国区带既可以构造区划为单元,也可以层系为单元;一个区带可以是一组构造、一组岩性圈闭、一个二级构造带、一个岩性尖灭带、一个不整合带等;➢国外的Play除表示具有成因联系的一组勘探目标和油气藏外,也常指一个勘探区块或人为界定的地域范围,包容了这一区块和地域内的所有勘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