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人的诗学追求和艺术特色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_百度百科我的百科我的贡献草稿箱百度首页 | 登录新闻网页贴吧知道 MP3 图片视频百科帮助设置首页自然文化地理历史生活社会艺术人物经济科学体育编辑词条九叶诗派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查良铮)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九叶诗派(1938—1948)诗群的形成:西南联大时期(1938-1946)1937年7-29,北平沦陷,1937-8-28,教育部指定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成立长沙临时大学筹委会.1937-9-10,教育部宣布北大,清华,南开,中央研究院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1-19,国民政府批准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1938-4-2,教育部令长沙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教师中的诗人中文系:闻一多,李广田,朱自清外文系:卞之琳,冯至闻一多在联大开始转变文学观念,由唯美走向强调诗的社会意义.在《诗与时代》说:"我应提出重视诗的社会价值了,……诗是与时代共同呼吸的." 编选《现代诗钞》冯至写出《十四行集》(1942年5月,桂林明日社出版),受象征派大师和存在主义先驱里尔克的影响,"对不可见事物的"追寻,对死亡的追问,对现代文明的拒斥和抗议,向往原始质朴宁静的理想境界.卞之琳,1942年5月出版《十年诗草》,桂林明日社出版李广田,《诗的艺术》,1944年12月,开明书店联大聘请英国现代诗人,新批评理论家燕卜荪,开设《当代英国诗歌》课程.他1937年来中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后随北大迁到昆明,1940年返国联大学生的诗歌活动联大的文学社团:1940-1941,"冬青文艺社",杜运燮,汪曾棋,林抡元等.文聚社.联大的学生诗人联大"三星":穆旦(外文系),郑敏(哲学系)杜运燮(外语系)历史系的唐祈外语系的袁可嘉《诗创造》时期(1947,7-1948,10)《诗创造》由杭约赫,林宏等青年诗人创办,1947年7月出版,上海星群出版社出版,1948年10月被国民党政府查封,共出16期.第一阶段,采取兼容并蓄的编辑宗旨,诗人阵容庞大,分散全国各地的作者有170多,产生较大大影响.《创刊号·编余小记》:"今天,在这个逆流的日子里,对于和平民主的实现,已经是每一个人迫切需要争取的.因此我们认为:在诗的创造上,只要大的目标一致,不论它所表现的是知识分子的感情和劳苦大众的感情,我们都一样重视."1948年上半年,创办者间对办刊宗旨和原则发生分歧,杭约赫决定退出,创办〈中国新诗〉,《诗创造》建立由林宏,康定,沈明,方平等组成的编委会.林宏和臧克家都认为多刊登战斗气息浓厚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反对脱离现实,晦涩玄虚的西方现代派作品;杭约赫则主张要讲究意境和色调,多作诗艺上的探索,反对标语口号式的空泛作品.第二阶段(1948年7月——10月),编委会在《新的起点》中说:"以前选稿杂芜","从本辑起,要以最大的篇幅来刊登强烈反映现实的作品,要和人民的痛苦和欢乐呼吸在一起.我们对于艺术的要求是:明快,朴素,健康,有力,需要从生活实感出发的真实的现实的诗,不需要仅仅属于个人的感伤的颓废的作品,或者故弄玄虚深奥莫测的东西.我们提倡深入浅出使一般读者都能接受的用语和形式,我们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中国新诗〉时期(1948,6—1948,10)〈中国新诗〉创办1948年6月星群出版社出版,仅出5期即随出版社被查封杭约赫,辛笛,方敬,陈敬容,唐祈,唐是为编委〈中国新诗〉的骨干:北方的联大三星:穆旦,郑敏,杜运燮和袁可嘉〈诗创造〉形成的核心:陈敬容,唐祈,唐是,辛笛"九叶"的命名1980年北京的袁可嘉,郑敏,陈敬容,杭约赫编选了〈九叶集〉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九叶诗人——穆旦穆旦(1918——1977),1918年2月24日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原名查良铮.1929年考入南开中学,开始文学创作.35年考入清华大学,40年毕业留校任教.42年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日前线,担任翻译官.45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探险队》.48年赴美国进入芝加哥大学读英美文学,51年获硕士学位,53年归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教授,翻译出版了普希金,雪莱等诗集.58年受到不公正对待被迫停止教学,下放到图书馆工作.77年2月26日在天津病逝.79年冤案平反.出版的诗集:探险队 45年1月,昆明文聚社穆旦诗集 47年5月,沈阳(自印)旗 48年2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穆旦诗选 86年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穆旦诗全集 96年,中国文学出版社蛇的诱惑(诗文集) 97年4月,珠海出版社穆旦的诗是情思的深度,敏感的广度,和表现的饱满的结合,有艾略特《荒原》的气息.缺陷是语句有的略显冗长,累赘,丰富的情思有的显得混杂.九叶诗派的艺术风格艾青的评价可以概括:"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用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现代派的表现技巧1 间接性的表现形式:意象/象征/借喻客观性的抒情风格:思想知觉化对民族与人民命运的强烈关注〈赞美〉——穆旦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我有太多的话,太悠久的感情,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对民族和人民命运的强烈关注启示—杭约赫我们常常迷失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拾到一枚贝壳,捉到一个青虫,都会引来一阵欢喜.好像这个世界已经属于自己,而自己却被一团朦胧困守住,——翻过来,跳过去,在一只手掌心里今天,我们不会再轻易去叹息——一朵花的凋谢,月亮的残缺;一粒星的陨落,一只蛋壳的破裂,都给我们预示了将要来到的_一些忧患,都给我们指点了前面的路.因它们生命的变幻填平了多少崎岖的坎坷,领我们到一个新的世界——自己的世界外的世界在时代与历史中思索着生命的意义时感穆旦我们希望我们能有一个希望然后再受辱,痛苦,挣扎,死亡,因为在我们明亮的血里奔流着勇敢可是在勇敢的中心:茫我们希望我们能有一个希望,它说:我并不美丽,但我不再欺骗因为我们看见那么多死去人的眼睛在我们的绝望里闪着泪的火焰._当多年的苦难以沉默的死结束,我们期望的只是一句诺言,然而只有虚空,我们才知道我们仍旧不过是幸福到来前的人类的祖先,_还要在无名的黑暗里开辟新点,而在这起点里却积压着多年的耻辱:冷刺着死人的骨头,就要毁灭我们一生,我们只希望有一个希望当做报复.将生命经验,体验提升为哲理性的沉思《树》郑敏我从来没有真正感觉过宁静象我从树的姿态里所感受的那样深无论自那一个思想里醒了我的眼睛遇见他屹立在那同一的姿态里在它的手臂间星斗转移在它的注视下溪水漫漫流去在它的胸怀里小鸟来去而它永远那样祈祷,沉思仿佛生长在永恒宁静的土地上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塑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袁可嘉"新诗现代化"的提倡1947-3-30天津〈大公报·星期文艺〉发表〈新诗现代化——新传统的寻求〉现代诗歌的观念——现代诗歌显出高度综合的性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的同样强烈的社会意识,现实描写与宗教情绪的结合,传统与当前的渗透,"大记忆"的有效启用,抽象思维与敏锐感觉的浑然不分,轻松严肃诸因素的陪衬烘托.即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新诗现代化的抒情方式1,_ 语言表达的暗示性或间接性.(47年5月18日《大公报·星期文艺》)以与思想感觉相当的具体事物来代替貌似坦而实图掩饰的直接说明.意象比喻的特殊构造法则(十分厌恶浪漫派意象比喻的空洞含糊,认为只有发现表面极不相关而实质类似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准确地,忠实地,且有效地表现自己;根据这个原则而产生的意象便有惊人的离奇,新鲜和惊人的准确,丰富)通过想象逻辑安排全诗的结构(前人多概念逻辑即从诗篇中最明白浅显的散文意义评判它的发展,现代诗人认为只有诗情经过连续意象所得的演变的逻辑才是批评诗篇结构的标准,在想象逻辑的指导下,集结表面不同而实际可能产生合力作用的种种经验,使诗篇意义扩大,加深,增重.)文字经过新的运用后所获得的弹性与韧性新诗现代化的抒情方式2,新诗的戏剧化(48年6月《诗创造》12期)如何使意志和感情转化为诗的经验,即设法使它们得着戏剧的表现,而闪避说教或感伤的恶劣倾向.尽量避免直截了当的正面陈述而以相当的外界事物寄托作者的意志与情感:戏剧效果的第一大原则即是表现上的客观性间接性.戏剧化至少有三个不同的方向.一是里尔克为代表,把搜索自己内心的所得与外界的事物的本质(动的,静的)打成一片,而予以诗的表现,初看诗里绝无里尔克自己,实际却表现了最完整不过的诗人的灵魂.二以奥登为代表,他通过心理的了解把诗作的对象搬上纸面,利用机智,聪明及运用文字的特殊才能把他们写得栩栩如生,而诗人对对象的同情,厌恶,仇恨,讽刺都只从语气及比喻得着部分表现,而从不袒露.三,干脆写诗剧.无论想从哪一个方向使诗戏剧化,以为诗只是激情流露的迷信必须击破.没有一种理论危害诗比放任感情更为厉害,不论你旨在意志的说明或热情的表现,不问你控诉的对象是个人或集体,你必须融合思想的成分,从事物的深处,本质中转化自己的经验,否则纵然板起面孔或散发捶胸,都难以引起诗的反应.穆旦 "新的抒情"的提倡(〈慰劳信集—从〈鱼目集〉谈起〉,40年4月28日〈大公报〉(香港版))为了表现社会或个人在历史一定发展下普遍地朝着光明面的转进,为了使诗和这时代成为一个感情的大谐和,我们需要'新的抒情'.这新的抒情应该是,有理性地鼓舞着人们去争取那个光明的一种东西.我着重在"有理性地"一词,因为在我们今日的诗坛上,有过多的热情的诗行,在理智深处没有任何基点,似乎只出于作者一时的歇斯底里,不但不能够在读者中间引起共鸣来,反而会使一般人觉得,诗人对事物的反映毕竟是和他们相左的."新的抒情",当我说这样的话时,我想到了诗人艾青.〈吹号者〉是较好的代表,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觉出情绪和意象的健美的糅合.强烈的律动,洪大的节奏,欢快的调子,——新生的中国是如此,"新"的抒情自然也应该如此.九叶诗派的贡献三十年代的新月派诗歌,现代派诗歌,大都限于个人的感兴,中国诗歌会和七月诗派为代表的鼓动性政治性的诗歌,对人生繁复具体的感受体会不够,九叶诗歌在人生与时代现实,与艺术的结合上做了探索,形成了一种综合或平衡,即"不让艺术逃避现实,也不让现实扼死艺术,".扩展阅读:1./c?word=%BE%C5%D2%B6%3B%CA%AB%C5%C9&url=http%3A//chinese %2Exmu%2Eedu%2Ecn/jpkc/xdd/xiandai/%BE%C5%D2%B6%CA%AB%C5%C9%2Eppt&p=8457d016d9c0 42e408e2962b494d&user=baidu开放分类:中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我来完善]“九叶诗派”相关词条:更多徐志摩郭沫若闻一多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诗八章穆旦解析

诗八章穆旦解析一、穆旦简介穆旦可是个超厉害的诗人呢。
他原名查良铮,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他的经历很丰富,生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诗也充满了对时代、对人性、对自我的深刻思考。
二、诗八章的出处这诗八章啊,是穆旦很有代表性的诗作。
它就像是穆旦在那个特殊时期情感和思想的一个窗口,让我们能透过这些诗句去感受当时的氛围,还有他内心的纠结、渴望和对爱情等复杂情感的独特见解。
三、诗八章的内容分析1. 爱情的萌发诗的开头部分呢,就像是爱情刚刚萌芽的时候,那种懵懂又美好的感觉。
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突然对一个人有了好感,心里像有只小兔子在乱跳,穆旦把这种感觉用很细腻的笔触写了出来。
比如说他描写那种心动时的微妙心理,就特别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因为大家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可能都有过类似的体验。
2. 爱情的发展与困惑随着诗的推进,爱情不再是单纯的美好了,开始出现了困惑。
就像现实生活中的爱情一样,相处久了就会发现彼此之间有差异,会有矛盾。
穆旦在诗里把这种爱情中的挣扎、对未来的不确定都写了出来。
他可能是在表达爱情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挑战的。
3. 爱情的深沉与无奈到后面部分,爱情变得更加深沉了。
那种深沉不是简单的甜蜜,而是有了无奈的成分。
可能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个人的境遇等因素影响。
就好比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很爱一个人,但是由于各种外界因素,不能随心所欲地在一起,穆旦把这种无奈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诗八章的艺术特色1. 意象的运用穆旦在诗里运用了很多独特的意象。
这些意象就像是一把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他内心世界的大门。
比如说他用一些自然的景象来象征爱情的不同阶段,像花朵可能象征着爱情的美好开始,而落叶可能暗示着爱情走向了低沉。
2. 语言的独特性他的语言很有力量。
不是那种直白简单的表述,而是充满了深度和张力。
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像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感。
读起来既让人觉得有节奏感,又能深刻感受到他想要表达的情感。
【现代文学】穆旦诗歌的艺术成就

【现代文学】穆旦诗歌的艺术成就穆旦是“九叶诗派”的杰出代表,他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现代诗歌形式探索的先锋,其诗歌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诗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穆旦建立以"残缺"为中心的现代哲学和诗学,排拒了中国传统的中和与平衡,将方向各异的各种力量,相互纠结、撞击。
如诗歌《我》中的"我"是残缺的,孤立的,隔绝于时间和空间,没有办法自然融入历史的整体和群众之中。
强调了个体的被动性和易感性。
诗中塑造的永远"锁在荒野里"的自我意象,就是那个令人绝望的现实造成的诗人不可避免的个人生存的困境的象征,是一种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命体验。
诗的形象"现代生活化"。
在他的诗中,出现了一些传统诗词中引为大忌的、能够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不舒服感的、充满了矛盾的意象。
如在《还原作用》里,充满生命力的人被异化成为了"生长在污泥里、梦见自己生了翅膀的"猪";和在猪的身上粘着,一个劲儿地问"你爱我吗?"的跳蚤和耗子,以此来表达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荒诞和无奈的真实体验,具有一种奇峻、冷峭和惊异的美。
这种意象不同于出现在古诗词中的优美的意象(如香草、美人、小荷等),这和他的叛逆的思想和诗情是相一致的。
诗歌创作手法的现代化。
戏剧化手法的运用,借助人物的形象、人物语言、环境场景、简单的情节来表现感伤与思绪。
采用抽象的抒情方式,强调主体意识自由伸展、运动,大量采用内心直白,将肉体感与形而上的玄思相结合。
具有冷峻的理性诗风,穆旦晚年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智性化抒情”。
如《秋》和《冬》, 两部作品如诗剧那样以不同人称构成多个视角,传达出客观和主观的复杂性,具有抽象的思辨。
诗的语言的现代化。
在语言上,穆旦拒绝文言,坚持五四现代白话诗的传统,创造了一种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文体,充分利用汉语的多义性以及繁复的句式,以表达现代人的较深的思想和诗情,文字扭曲、简约、隽永、奇峭,内涵丰富,几乎要突破文字溢出来,从而走到了"汉语写作的最前沿"。
穆旦的诗作

穆旦的诗作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是我国著名现代诗人,被誉为“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作主题丰富,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穆旦部分著名诗作。
1.《重阳》:以重阳为主题,抒发了穆旦对家乡的美好记忆和无尽的思乡之情。
2.《春》: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3.《赞美》:表达了穆旦对民族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历史耻辱的悲悯。
4.《诗八首》:通过八首诗歌,展示了穆旦对生活、爱情、友谊等多方面的思考。
5.《冬》:以冬季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6.《爱情》:以爱情为主题,描绘了爱情的甜蜜与痛苦。
7.《理想》:表达了穆旦对理想的追求和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8.《友谊》:展示了穆旦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朋友的情谊。
9.《流吧,长江的水》:以长江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
家乡的思念之情。
10.《潮汐》:以潮汐为象征,寓意人生的起伏和变迁。
此外,穆旦还有《探险队》、《旗》、《穆旦诗选》等诗集。
他的诗歌作品丰富多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誉为新诗的瑰宝。
穆旦诗歌的特点范文

穆旦诗歌的特点范文穆旦(Mu Dan)是中国当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沉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充满着对生命、爱情、战争和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同时又富有着浪漫主义的情感色彩。
接下来,将从诗歌的表现形式、意象、主题和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穆旦诗歌的特点。
穆旦的诗歌表现形式独特,常常运用自由诗体,不拘泥于传统的韵律和格律。
他的诗歌内容流畅自由,没有固定的诗行长度和节奏,给人带来一种即兴即写的感觉。
他常常以简短的词句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凭借着极简的语言达到最大化的艺术效果。
另外,穆旦的诗歌中还常常融入了散文的语言和叙述的手法,使其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其次,穆旦的诗歌意象丰富多样,常运用象征、隐喻和意象等手法。
他善于用具体的、生动的意象来描绘抽象的情感和思想,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例如,在他的作品中,常出现雨、星、月、花等自然景物的形象,代表着柔美、寂静、神秘、温暖等情感和意境。
此外,他还通过对战争、死亡、毁灭等具有强烈冲击力的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和震撼力。
穆旦的诗歌主题丰富多元,既包括对个人生命、爱情、艺术的思考,也包括对社会、文化、历史的关注。
他关注人类生命的脆弱与价值,表达对爱情的追求与失落,探讨艺术创作的挣扎与困惑。
与此同时,穆旦的诗歌中也包含了对历史悲剧、战争和人类命运等现实话题的关注。
他常常将个人情感与社会冲突相结合,使得诗歌既具有私人的情感品味,又具有普遍的人类共鸣。
最后,穆旦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首先,他的诗歌语言简练凝练,缺少多余的修饰和废话,给人一种凝练而深入的感觉。
他的诗歌语言往往具有一种冷静、淡漠、甚至悲凉的情绪,同时又带有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感色彩,给人一种复杂而深远的内心体验。
其次,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和音乐感。
他常常通过色彩、形状、声音等具体感官形象的描绘,使得诗歌具有直观的视觉效果和听觉魅力。
再次,穆旦的诗歌常常运用对比、矛盾和冲突等手法,使得诗歌更具张力和冲击力。
穆旦诗歌的艺术特色

穆旦诗歌的艺术特色穆旦(Mu Dan)(1918-1977)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位极为重要和独特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了当时文坛的一颗耀眼之星。
穆旦诗歌的艺术特色之一是独特的个人体验与时代关照的结合。
他的诗歌中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通过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人性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反思。
同时,穆旦的诗歌也关注当时的社会现实,呈现出时代的冲突与变革。
他通过个人的痛苦经历与时代的背景相互照应,给他的诗歌带来了独特的深度和丰富的内涵。
其次,穆旦诗歌的艺术特色在于形象的独特性和鲜明性。
他的诗作以独特的意象和形象描绘出生活的细节,带给读者直观而深刻的感受。
他善于抓住人物形象和场景的瞬间,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富有张力的笔触,将平凡的事物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
穆旦的诗歌常常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瞬间,展现出他对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极高的艺术表现力。
此外,穆旦诗歌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其对语言和声音的精妙运用上。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朴素,富有韵律感和音乐性。
在他的作品中,诗与歌的边界模糊,他借鉴音乐的节奏感和和声结构,为诗作注入了另一种艺术的魅力。
他的诗中也常常运用押韵和内韵等手法,使诗歌更富有韵律感和声音的美感。
通过对声音和语言的精妙运用,穆旦的诗歌更加贴近人的心灵并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穆旦的诗歌作品凭借其独特的个人体验与时代关照的结合、形象的独特性和鲜明性,以及对语言和声音的精妙运用,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他的诗歌作品通过纯净、深刻的艺术表达,展现出人性的力量和脆弱,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发出直接的抗议。
穆旦的诗歌以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并在中国现代诗坛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穆旦诗歌的艺术特色

穆旦诗歌的艺术特色
穆旦诗歌是中国古代民歌的一种形式,源于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流传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彝族、瑶族、苗族等民族中。
它独特的艺术特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歌颂自然与生活:穆旦诗歌以歌颂自然界和表达生活感悟为主题。
它展示了原始民族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通过诗歌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感激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2.丰富的意象和联想:穆旦诗歌运用丰富多彩的意象和联想来描绘自然景观、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
它经常使用富有图画感的描写手法,使读者或听众可以通过诗歌想象出鲜明的画面和情景。
3.口头传承和即兴演唱:穆旦诗歌通常是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承下来的,没有固定的文字记载。
诗人会根据具体的场合和心情进行即兴创作和演唱,注重节奏和旋律的流畅变化,使诗歌更具娱乐性和表现力。
4.韵律和语调的特殊处理:穆旦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语调吸引了大量听众。
它通常采用音调上升或下降、拖长音节等变化,赋予诗歌以韵律美和情感张力。
5.社会功能和群体意识:穆旦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具有社会功能和群体意识。
它是少数民族社群传统文
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宗教、道德和社会价值观念,起到了社会凝聚和身份认同的作用。
总的来说,穆旦诗歌以其质朴、自然、富有情感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艺术特色,成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宝贵文化遗产。
它不仅展现了原始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传承,也具有广泛的审美和人文价值。
穆旦的诗歌

穆旦的诗歌
穆旦,原名查良镛,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生、自然、社会以及宇宙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语言的精妙运用和对形式的创新。
在穆旦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他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探索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他的诗歌语言富有音乐性,节奏感强烈,常常使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既有形式上的美感,又有内容上的深度。
穆旦的诗歌主题多样,既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还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
他的诗歌常常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揭示出更深层次的意义,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
在形式上,穆旦的诗歌不拘泥于传统的诗歌格式,他大胆地尝试了多种诗歌形式,包括自由诗、散文诗等。
他的诗歌结构灵活多变,既有严谨的韵律,也有自由的表达,这种多样性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更广阔的艺术空间。
穆旦的诗歌创作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的作品常常展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想象力,通过对语言的变形和重组,创造出独特的诗歌意象。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象征和隐喻,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多层次。
总的来说,穆旦的诗歌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
他的
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人的诗学追求和艺术特色绪论:九叶诗派这一名称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命名的,因诗集<<九叶集>>而得名,指的是一群活跃与四十年代诗坛的诗人们。
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九位诗人的选集<<九叶集>>。
九叶诗派的成员有辛笛、陈敬容、杭约赫、穆旦、郑敏、唐湜、杜运燮、唐祈、袁可嘉。
它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诗人们都是具有爱国心和民主倾向的青年知识分子。
一、九叶诗派在诗歌艺术上的追求1、强调反应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坚决反对白日梦和标语口号两个极端。
他们抒唱现实生活,但作品中带有纵深的历史感。
这一代表的有杜运燮的<<滇缅公路>>,滇缅公路”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这是对于现实的真实写照。
”日本根本不相信中国的抗战能坚持到滇缅公路修通的那一天。
日本人更不会相信,严重施工机械的20万中国劳工——绝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是他们用双手在崇山峻岭间开凿出了埋葬日本占领中国的梦想的交通大道”。
这是对于历史事实的深刻展现。
这首诗揭示了中国人民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的坚持,充分显示出了在民族危亡面前,中国人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另外,还有杭约赫的《启示》,也是这一风格的。
即“抛弃了心爱的镜子,开始向自己的世界外去找寻世界”,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不想拘泥与自己的狭小的天地,渴望展翅在广阔的蓝天。
他们都是执着与现实向历史纵深的构思。
2、追求诗歌艺术与现实的相融合这是存在于他们之中所共有的没有高低上下之分。
他们既要使自己的创作走进人生,也要走进艺术。
他们所需要的不仅是使作品具有诗歌的形式和特色,更要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反映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人和物。
3、在艺术实践上侧重于客观性与间接性的表现。
他们企图超越现实,试图从生命原始的本原即自然中去认识生活。
该诗派的主要理论家唐湜指出,这派诗人有一种不合乎“日常的常识逻辑”的“一种神往的时间”:“在这时间内,一切都浑然入与大化之流,一切都已赤裸裸的纯粹结合于一种自然的肯定,一种质朴的存在,……历史与自然的一切矛盾都完全同化于平凡人的生活。
”以上这些是源于九叶诗人对于自我的行文风格的认识,他们不追求把生活完全的搬到诗歌当中,只希望通过意象——对感情引起充分联想的信号,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现实的认识和理解,最后寄予自己的一点希望。
他们不做墨守成规的守旧人,想要突破前人所筑的藩篱,尽最大的努力以自我的超越,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新的天地。
另外,唐湜还对九叶诗派的其他成员的创作谈了自己的认识,他认为郑敏“正仿佛是朵开放在暴风雨前的一刻历史性的宁静里的时间之花”,而穆旦则“要把历史‘还原’为自然”,“用自然的精神来同一历史”。
其实他们无论从那个角度而言,都是对现实的写照,都是代表着九叶诗派的创作风格。
4、九叶诗人追求自觉的诗学理念他们比较侧重轻灵、婉约的自我内心抒情。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是辛笛,他自身就是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最擅长于表现敏锐的感觉。
他与九叶派渊源还在于对于诗派的命名,当初四十年代年轻的诗魂又重新找到它的身躯,九叶诗人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终于由辛笛拍板定名为他想到的《九叶集》。
这是一个多解的名字,当时的社会环境,使他们感到茫然,毕竟文革中他们的诗是被批判的对象。
再重见天日的时候,他们感到幸运,不敢以花自居,只作衬托红花的绿叶。
除此之外,还象征着严寒过去,万物复苏的日子。
亲身经历过一连串的大事,九叶诗人都有自己特有的感受,又不能平铺直叙的讲给别人,只能借用诗,这一文学体裁来表现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顺便夹带自我的希冀。
5、九叶诗人标榜知性力图将体验与思辨融为一体,让肉体感觉包容“思想”完成对经验的非个性化呈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陈敬容,她是九叶诗派中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之一。
拥有自己的写作风格。
她的诗在情性感悟与知性经验之间的升华关系,在这一派是人间最显完整因而更显出情感、知性相辅相成的特色,她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和人生的感悟。
她的代表作有《窗》和《雕塑家》,其中,在《雕塑家》里采用的意象更加令雕塑家显出丰美的感觉。
借用雕塑家的形象写出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并且赋予了他们灵动的内涵,通过逻辑想象,营造的是一种情性感悟式的玄思脉脉。
“而你永远保有原始的朴素!”升华了雕塑家的形象,像最初宇宙的开创者一样,经手的是最纯天然、质朴的东西,这是她追求知性的表现。
另外,还有救叶诗人中的另一位女诗人—郑敏,她惯于运用小的事物来反映大的人生的道理。
例如,利用金黄的稻束描写母亲的伟大,她们是这稻束的创造者,同样也是我们的缔造者。
无论在海角,抑或是在天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是母亲的十月怀胎,不能忘怀的是她的温柔细语。
郑敏的创作风格在就叶诗人中也算是独特的了。
其实,众所周知的九叶诗人是穆旦,因为他囊括了所有九叶诗人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所以说他是九叶诗派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
因此,我们在这里要重点介绍一下穆旦。
二、焦着、矛盾中的穆旦1、穆旦的介绍穆旦,本名查良铮。
另有“梁真”是他译诗时所用的笔名。
穆旦祖籍浙江海宁县袁化镇,1918年出生于天津。
在1934年的《南开高中生》秋季第四、五合期刊登了署名“穆旦”的一篇杂感《梦》,这是他第一次使用这个笔名。
受教于西南联大时,他对英美现代派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一时期恰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土沦丧、国难当头、整个民族奋勇抗敌的时期。
年轻的穆旦亲身体验并用诗歌书写着自己在这个特殊时代中的个人感受。
他和他的同学们一起,在敌人的轰炸机下,瞭望着破碎的祖国的山河,用“心智”表达着内心的痛苦及不屈的硬骨精神。
对其有巨大影响的是在西南联大任教的英国诗人威廉•燕卜荪,他使穆旦比较系统地接受到了英国现代诗歌和诗歌理论,并学习西方诗人艾略特、奥登等人的诗歌技法,“将西欧的现代主义,同中国的现实和中国的是个传统结合起来”,从中创作自己的诗行。
穆旦的诗歌创作是借鉴拥有不同文化底蕴的不同国家,加以自己的深刻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诗学风格,这也是中国大多数诗人常用的创作方式,只不过理解的深度不同而已,自然,写出来的诗歌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穆旦的思考的深度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他的名气也较其他九叶诗人更大些。
2、穆旦的诗歌创作穆旦的一生充满坎坷。
但他的生命始终与诗相伴,写诗、译诗构成了他人生的全部。
他用诗写下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也用诗写出了生命中“丰富而又丰富的痛苦。
”穆旦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是文革结束之后。
尤其是四十年代为穆旦创作的黄金时期,因为在这期间他进入西南联大开始学习,广泛的涉猎多领域的文学作品及其深入了解与研究作者的创作风格和笔法。
“我”是穆旦诗歌的主体。
其实,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中,“我”从来就是文学作品的主体。
但是在穆旦的诗歌中,“我”却是“不完整、不稳定、甚至带有复杂的,甚至是混乱、不贯彻或非理性的部分。
”穆旦有一首诗《我》,写于1940年11月。
从子宫割裂,失去了温暖,是残缺的部分渴望着救援,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从静止的梦离开了群体,痛感到时流,没有什么抓住,不断的回忆带不会自己,遇见部分时在一起哭喊,是初恋的狂喜,想冲出樊篱,伸出双手来抱住自己幻化的形象,是更深的绝望,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仇恨着母亲给分出了梦境。
诗中的“我”是复杂的、矛盾的。
穆旦在诗中的“我”从头至尾向往理想,却在面对现实的境况时内心呈现出来的是苦闷、彷徨。
当然,也有对当时环境的恐惧。
自己想挣脱内心的禁锢,走进广阔的世界中去,却不断地与残酷的现实碰撞,他找不到一条正确的通道,因此他的诗歌充满了这种复杂的格调,极具现代派诗歌的特色。
“肉感中有思辨,抽象中有具体。
”就像他的诗所表达的那样,“充满了丰富而又丰富的痛苦。
”诗歌大多数与爱情有关,穆旦也写爱情诗。
但是年轻的穆旦拒绝写风花雪月,他的爱情诗与现实紧密相连,突显出的是复杂的特色。
穆旦的诗友郑敏女士品读穆旦的著名爱情诗《诗八章》时就用“诗人与矛盾来命名。
她说:始终贯穿在八首诗中的主题是既相矛盾又并存的生和死的力,幸福的允诺和接踵而至的幻灭的力。
这是潜藏的一层结构,在表面的另一层结构则是‘我’、‘你’和‘上帝’(或自然造物主)三种力量的矛盾与亲和。
……《诗八章》由于它的三股力量的交织、穿梭、呼应、冲击,使我觉得像在听一首三重奏。
”穆旦就像郑敏女士所说的那样,他的爱情诗描述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情爱纠葛,而是把情爱置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带有艺术感的同时又具有生活的真实感。
他说“爱情的关系,生于两个性格的交锋,死于‘太亲热、太含糊的’附顺,这是一种辩证关系,太近则疏远,应该在两个性格的相同与不同之间找到不断的平衡,这才能维持有活力的爱情。
”穆旦的诗友、诗歌评论家袁可嘉说:“新诗史上有过许多优秀的情诗,但似乎还没有过像穆旦这样用唯物主义态度对待多少世纪以来被无数诗人浪漫化了的爱情的。
徐志摩的情诗是浪漫派的,热烈而缠绵;卞之琳的情诗是象征派的,感情冲淡而外化,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穆旦的情诗是现代派的,它热情中多思辨,抽象中有肉感,有时还有冷酷的自嘲。
”这是了解穆旦的诗友对其爱情诗的了解,我们对于穆旦的爱情诗却知之甚少,只能从别人的字里行间去追寻穆旦的痕迹。
穆旦的诗中有着浓厚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正处于外来侵略者的铁骑之下,祖国的大好山河满目疮痍,千万的同胞们遭受无尽的苦难。
这使得穆旦的爱国心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和同学们在祖国西南步行三千五百华里,用脚丈量祖国的西南腹地,更让他的民族情结得到了强化。
穆旦为了纪念这次步行写了两首诗:我们有不同的梦,浓雾似的覆在沅江上,而每日每夜,沅江是一条明亮的道路,不尽的滔滔的感情,伸在土地里扎根!—《出发—三千里步行之一》我们走在热爱的祖先走过的道路上,多少年来都是一样的无际的原野,(呵!蓝色的海,橙黄的海,棕赤的海……)多少年来都澎湃着丰盛收获的原野呵,如今是你,展开同样诱惑的图案等待着我们的野力来翻滚。
所以我们走着我们怎能抗拒呢?呵,我们不能抗拒那曾经在无数代祖先心中燃烧着的希望。
——《原野上走路——三千里步行之二》这些诗是穆旦对西南边陲的深深的情感,他对这片祖国的土地充满了热爱。
以上这些是对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穆旦的一些概况的介绍,他那“丰富而又丰富的痛苦”是九叶诗人共同的人生体验和时代感受。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我和社会的拷问,当然,也是充斥着矛盾的成分。
三、九叶诗派的艺术特色1、艺术风格艾青的评价可以概括:“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用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后的社会现象。
”这是艾青对九叶诗派总的风格的概括,穆旦的《赞美》就是代表着这一风格。
它运用象征主义的写法,又融入社会的现实概况,写出了在战争下生活的人民的艰辛与痛苦,表达出了他对民族与人民命运的强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