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论——食叶害虫
害虫的分类

害虫的分类介绍
害虫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按照生活习性分类:
(1)地下害虫:如金针虫、蝼蛄、地老虎等,它们主要在土壤中生活,危害植物的根部和茎部。
(2)食叶害虫:如刺蛾、蝗虫等,它们以植物的叶子为食,造成叶片缺刻或孔洞。
(3)蛀干害虫:如天牛、蠹虫等,它们钻蛀植物的茎干,造成植物生长不良或死亡。
(4)刺吸害虫:如蚜虫、红蜘蛛等,它们以口器刺入植物组织内吸取养分,导致植物生长缓慢或萎缩。
2. 按照危害部位分类:
(1)根际害虫:这类害虫主要危害植物的根部,如根蛆、蛴螬等。
(2)叶部害虫:这类害虫以植物的叶子为食,如卷叶蛾、叶蜂等。
(3)枝干害虫:这类害虫蛀食植物的枝干,如天牛、木蠹蛾等。
(4)花果害虫:这类害虫主要危害植物的花和果实,如蓟马、盲蝽等。
3. 按照害虫的种类分类:
(1)蚜虫类:蚜虫是植物上最常见的害虫之一,它们以植物的汁液为食,吸取植物的养分,导致植物生长缓慢或萎缩。
(2)红蜘蛛类:红蜘蛛是一种常见的刺吸害虫,它们以口器刺入植物组织内吸取养分,导致植物生长不良或死亡。
(3)螟虫类:螟虫是一种常见的食叶害虫,它们以水稻、玉米等作物的叶子为食,造成叶片缺刻或孔洞。
(4)地下害虫类:地下害虫是一类生活在土壤中的害虫,它们主要危害作物的根部和茎部,如金针虫、蝼蛄等。
以上是害虫的主要分类方法,了解这些分类有助于更好地防治害虫,保护植物的生长。
食叶害虫防治二

(1)分布与危害:又名白杨天社蛾。分布于全国各地,危害杨、 柳,以幼虫取食叶片,严重时吃光全叶。
(2)形态特征 成虫: 雌虫体长15-20mm,翅展38-42mm;雄虫体长13-
17mm,翅展23-37mm。体灰褐色,前翅翅面有4条灰白色波状 横纹,顶角有1个褐色扇形斑,斑下有1黑色圆点;后翅灰白色, 中央有1条色泽较深的斜线。雄虫腹末具分叉的毛丛。
老熟幼虫体长25~32mm,青 绿色。腹部5、6及10节上各 有一对腹足,爬行时体背拱 曲。背面有6条白色的细小 纵线。
腹足
20
(3) 生活习性
1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但对化学味道不敏感。多产卵
于叶背,近散产。 初孵幼虫多在叶背取食叶肉,剩下1层上表皮,3龄后取食
叶片。老熟幼虫多在叶背吐丝做粉白色茧化蛹。
18
2、银纹夜蛾
(1) 分布与危害 :又名黑点银纹夜蛾、 豆银纹夜蛾。分布广,遍及全国各地。危 害菊花、大丽花、一串红、海棠、香石竹 等多种花卉。
19
U形
(2) 识别特征
银色纹
近三角形斑
成虫体长15~17mm,体灰褐 色,胸部有两束毛耸立着。 前翅深褐色,其上有二条银 色波状横线,后翅暗褐色, 有金属光泽,翅中央有1“U” 形银色纹和1个近三角形的 银色斑。(图14-19)。
9
2、桑毛虫
(1)分布与危害: 又名桑毒蛾、 黄尾白毒蛾等。分布很广,在东 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 陕西各地都有发生。幼虫食性很 杂,能危害苹果、梨树、桃李杏 梅、樱桃、柿、栗等多种果树, 以及桑树、杨、榆等树木。主要 以幼虫危害叶片,严重可将食叶 吃光。
10
(2)形态特征
成虫:全身被白绒毛,稍有 光泽。雌蛾触角栉齿状, 雄蛾触角羽毛状,触角主 干黑色,有白色环纹。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件11(食叶害虫)

5、生物防治:选用苏云金杆菌制剂、刺蛾NPV喷雾、青虫 菌可湿性粉剂等;保护和利用上海青蜂。
第二节 袋蛾类
属鳞翅目,袋蛾科,又称蓑蛾、避债蛾。全世界已知800 多种,我国有10多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以南方种类 多,危害较为严重。常见的种类有大袋蛾、茶袋蛾、小袋 蛾、白囊袋蛾等。
绿尾大蚕蛾
臭椿雩蚕蛾
第四节 天蛾类
天蛾类属鳞翅目天蛾科,体中到大型,该科幼虫明显 特征为:体粗壮,体侧大都有斜纹1列,第8节腹节背面具 尾角。
天蛾科昆虫在我国有45属124种。 许多种类是园林植物上常见害虫。
一、常见天蛾类 (一)蓝目天蛾
1、分布与危害
又名柳天蛾、蓝目灰天蛾。分布于东北、内蒙、河北、河南、山 东、江浙江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为害杨、毛白杨、旱柳、河 柳、梅花、苹果、桃花、樱花多种花卉树木。幼虫食叶,大发生时叶子 多被吃光,形成一片焦枯现象。
二、袋蛾类防治方法
1、人工摘除袋囊 2、诱杀(黑光灯或性信息激素) 3、生物防治(青虫菌液喷雾;保护和利用天敌,如食虫鸟 类、寄生蜂、寄生蝇等)
4、药剂防治
在低龄幼虫发生盛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常用药剂为:90%敌百 虫1200倍液, 80%敌敌畏乳油1200倍液,50%杀螟松1000倍液, 2.5%溴氰菊酯乳油7000倍液等。袋蛾幼虫对敌百虫药剂比较敏感,用 90%敌百虫1200倍液进行喷雾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2、形态特征
成虫:成虫雌雄异型。雌虫无翅,体长22~30mm,粗壮、肥胖。雄蛾 黑褐色,体长15~20mm,触角羽毛状。前翅沿翅脉黑褐色,翅面前、 后缘略带黄褐色至黑色,有4~5个透明斑。卵产于雌蛾护囊内。
袋
食叶性害虫

主要有哪些食叶害虫金毛虫:发生于6-9月,主要为害梅、樱花、紫藤、海棠、蔷薇等。
苹毒蛾:发生于5-10月,主要为害紫藤、鸡扑槭、樱花、红叶李、蔷薇等。
东方毒蛾:发生于4-10月,主要为害杜鹃、唐草蒲、月季、樱花等。
甜菜白带野螟:发生于6-11月,主要为害鸡冠花、雁来红、内菱草等。
黄杨黑缘野螟:发生于4-10月,主要为害瓜子黄杨、雀舌黄杨等。
榆凤蛾:发生于6-9月,主要为害榆类。
灰纹带蛾:发生于6-8月,主要为害女贞、水蜡等。
花椒凤蝶:发生于6-9月,主要为害金桔、柑桔、佛手、竹叶椒等。
玉带凤蝶:发生于5-9月,主要为害柑桔、金桔等。
菜粉蝶:发生于4-10月,主要为害金莲花、羽衣甘蓝等。
松绿叶蜂:发生于5-9月,主要为害五针松。
蔷薇叶蜂:发生于5-11月,主要为害蔷薇、月季、十姐妹等。
杜鹃叶蜂:发生于4-10月,席子一要为害杜鹃、踯躅类。
绣线菊叶蜂:发生于5-7月,主要为害绣线菊、麻叶绣球等。
桂花叶蜂:发生于4-5月,主要为害桂花。
竹叶蜂:发生于5-7月,主要为害竹类。
紫薇叶甲:发生于5-7月,主要为害紫薇、红叶李等。
恶性叶甲:发生于3-11月,主要为害金桔、柑桔等芸香科观赏植物。
紫藤叶甲:发生于4-6月,主要为害紫藤。
桃切叶象虫:发生于4-5月,主要为害碧桃、红叶李、樱花。
茶叶象虫:发生于5-7月,主要为害碧桃、满院春等。
铜绿金龟子:发生于6-7月,主要为害月季、贴梗海棠、樱花、西府海棠、葡萄等。
苹毛金龟子:发生于4-5月,主要为害芍药、牡丹、樱花等。
豆蓝金龟子:发生6-8月,主要为害月季、木芙蓉、蜀葵、玉兰、唐菖蒲等。
短额负蝗:发生于5-10月,主要为害月季、菊花、雏菊、一串红、凤仙、鸡冠花、百日草、茉莉花、扶桑、大丽花、栀子花、菖蒲、牵牛等。
蜗牛:发生于3-10月,主要为害月季、菊花、鸢尾、栀子、樱花、菖兰等。
蛞蝓:发生于4-10月,主要为害月季、菖蒲、鸢尾、菊花、一串红等。
食叶害虫防治技术

食叶害虫的危害
破坏植物生长
食叶害虫的取食活动严重破坏了植物的叶片,影响植物的光合作 用和营养积累,导致植物生长缓慢或停止。
降低作物产量
食叶害虫对作物叶片的取食,不仅直接导致了产量下降,而且还 会导致植物易受其他病原物的侵染,进一步加重损失。
影响植物种类和分布
食叶害虫的发生与分布受气候、土壤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它们 的存在和繁殖会影响植物种类的选择和分布。
来一段时间内食叶害虫的数量变化趋势。
生物预警法
02
利用食叶害虫天敌的活动规律和生物间的相互关系,预测食叶
害虫未来的发生趋势。
化学预警法
03
通过对食叶害虫释放的化学物质进行分析,预测其未来的活动
方向和数量变化。
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预警数据库
整合历史气象数据、农田生态数据和食叶害虫监测数据,构建 预警数据库。
案例三:果树食叶害虫的防治
总结词
果树食叶害虫的防治需要加强果园管理,提高果树抗虫能力,同时使用药剂进行防治,保护果树的正常生长。
详细描述
果树是我国重要的农业资源,而食叶害虫对果树的危害较大。为了有效防治果树食叶害虫,需要加强果园管理 ,提高果树抗虫能力。同时,可以使用药剂进行防治,保护果树的正常生长。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害虫 的繁殖,提高果树的产量和品质。
检查虫体
如果怀疑植物受到食叶害虫侵害,可以检查叶片 、枝条等部位是否有虫体或虫卵。通过观察虫体 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可以初步确定食叶 害虫的种类。
专业咨询
如果无法确定食叶害虫的种类或需要更专业的建 议,可以咨询农业部门、植物保护机构或专业农 技人员。他们可以通过现场调查和专业知识,给 出准确的诊断和建议。
触角与足
常见咬食叶片的害虫有哪些?怎样防治?

常见咬食叶片的害虫有哪些?怎样防
治?
常见咬食叶片的害虫有哪些?怎样防治?
这类害虫都具有咀嚼式口器,咬食花卉叶片危害。
常见的有:(1)刺蛾常称洋辣子。
5—10月幼虫吃叶片危害,幼虫身长25毫米左右,黄绿色或黑色,全身有刺毛,分泌毒汁,使人痛痒难受。
幼虫于11月结茧越冬,茧灰白色,长1厘米左右,壳硬,附于树权处,不易剥下,翌年4月孵化为成虫产卵。
(2)蓑蛾俗称布袋虫。
幼虫乳白色,身长12~25毫米,吐丝做囊,身居其中,外面缀以碎叶、草根、细枝,形似蓑衣布袋得名。
囊上有丝,随风移动危害。
幼虫在囊内越冬,翌年4—5月间化蛹变成虫产卵。
8月上旬至9月上旬,卵又孵化为2代幼虫,又做囊,继续吃叶危害,6―7月危害最严重。
(3)卷叶蛾俗称卷叶虫。
其幼虫卷叶
危害,将叶或数叶缀在一起,躲在其中咬食叶片。
幼虫体长18—20毫米,绿色,受惊动即行吐丝下垂。
1年发生2~3代,10月以幼虫在茎干翘皮处结小茧越冬,翌年4月又开始危害。
或以越冬型成虫在杂草、落叶中越冬。
(4)金龟子俗称屎克郎。
成虫咬食叶片,幼虫称蛴螬,为地下害虫。
成虫体长19毫米左右,长椭圆形,1年1代,在6—7月间,黄昏时飞出危害。
这些食叶害虫多为杂食性,除人工捕捉外,可于冬季扫除杂草落叶,消灭树干、树皮上和土壤中越冬虫茧。
危害期可喷施90晶体敌百虫1000~1500倍溶液或敌敌畏1000~2000倍溶液防治之。
植物虫害分类及用药

植物虫害分类及用药
植物虫害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瘿蚊类:如植物蚜虫、白蚁等,常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
可以使用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等药物。
2. 食叶害虫类:如植物青虫、小菜蛾等,常以食叶为食。
可以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等药物。
3. 吸汁害虫类:如蚜虫、蓟马等,常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
可以使用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等药物。
4. 蠕动害虫类:如植物毛虫、植物象虫等,常以食植物部分为食。
可以使用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等药物。
5. 蛛网害虫类:如叶螨、红蜘蛛等,常以植物叶片为食。
可以使用洗衣粉溶液、乳硫钙乳剂等。
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适合的农药:根据虫害类型选择相应的农药,同时注意防止药物残留对人畜的伤害。
2. 适当使用农药:注意药剂浓度和喷洒时间,避免过量使用,以免对植物和环境造成伤害。
3. 轮换使用农药:适当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农药,以减少虫害
对农药的抗药性。
4. 防止药害:使用农药时应注意保护植物和周围环境,避免农药对非目标生物的伤害。
5. 根据虫害程度决定使用药剂:对于轻微虫害,可以尝试使用生物防治等非化学方法,并根据虫害程度决定是否需要使用农药。
烟草昆虫学各论

1.烟草害虫概述:(1)吸食汁液:烟蚜,蝽类,粉虱,烟蓟马(2)咬食叶片:烟青虫,棉铃虫,斜纹夜蛾,甘蓝夜蛾(3)危害花蕾:烟青虫,棉铃虫(4)潜食叶片:烟草潜叶蛾,南美斑潜蝇(5)蛀茎:烟草蛀茎蛾(6)地下害虫:地老虎,蝼蛄,金针虫,蛴螬(7)仓促害虫:烟草甲,药材甲2^®草害虫危害特点:(1)直接危害,有一定的滞后性(2)间接危害:传毒(3)影响产量和质量3烟草害虫防治策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1)烟草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和可持续治理(2)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3)重视烟草产品的农药污染4.烟草不同生育期害虫及其防治:(1)苗床期(蝼蛄类,烟蚜):①正确选用苗床用地:尽量选择向阳、肥水条件良好、未育过烟苗及茄科类作物的耕地作为面床用地②选择抗病性好的品种③播种后加强管理:防虫网或黄蓝板诱杀蚜虫,蝼蛄可人工捕杀或毒饵诱杀④配合药剂防治:毒死蜱辛硫磷(2)移栽期至团棵期(地老虎类,烟蚜,粉虱类,烟蓟马):①烟草收获后及时处理烟杆、病残株、杂草等,及时深耕灭茬②烟地尽量远离蔬菜田、水果田和麦田③采用膜下栽烟的方法④使用银灰色地膜⑤及时清除烟地杂草,适时中耕⑥利用害虫趋光等特性使用黑光灯、诱虫板、糖醋液等诱杀害虫⑦利用敌百虫、毒死蜱等进行药剂防治⑧保护利用害虫天敌(3)旺长期至成熟采收期(烟青虫,棉铃虫,烟蚜, 斑须蝽,粉虱类,盲蝽类):①灯光诱杀成虫②使用性诱芯诱杀雄娥③及时打顶抹杈④保护利用天敌⑤蝽类可人工捕捉⑥药剂防治(4)留种田开花至种子成熟期(烟青虫,棉铃虫,烟蚜,烟粉虱):①药剂防治:功夫丙溴磷等②色板诱杀:黄板黑光灯等蝼蛄1蝼蛄以春秋两季危害(主要是秋季)。
华北蝼蛄每3 年1代,东方蝼蛄每年1-2 代,9月危害高峰,土中越冬2蝼蛄危害特点:成虫和幼虫喜食刚发芽的种子,危害幼苗,能将地下嫩苗根茎取食成细丝乱麻状,还能在苗床土表上开掘隧道,使幼苗根部脱离土壤,是谁枯死“吊根”,地上部分缺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松毛虫D.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 除了北京、河北、辽宁等地,查明还分布于内
蒙古、甘肃、陕西、山东、山西、河南、湖北、贵 州及四川省,主要危害油松,还危害马尾松、黑松、 华山松及白皮松。 马尾松毛虫D. punctatus (Walker)
思茅松毛虫D. kikuchii Matsumura
分布广泛,除云南外,河南、安徽、浙江、江 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市 也有分布。危害云南松、思茅松、云南油杉、马尾 松、黄山松和华山松。在云南常和云南松毛虫混同 发生。
生活史及习性
1 发生世代
落叶松毛虫 1年1代或2年1代(跨3年)。 赤松毛虫 1年1代。 油松毛虫 1年1代为主,四川l年2~3代,2代为主。 马尾松毛虫 1年2~4代,少数地区1年4代,温度
②5龄以上幼虫 进入壮龄阶段,随着龄期增长,取食量也 随之显著增加。
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一生食叶长达2900cm以上,约折合成 200根松针。
油松毛虫一生取食3370cm以上,相当于380多根松针。 云南松毛虫的食叶量最大,最高日取食量可达1000cm以上,
以末龄幼虫取食量最大,约占幼虫期总食叶量的75%,因此 破坏性也最大。
松毛虫是我国针叶树最主要的食叶害虫 历史最早记载见明嘉靖9年(1530)在浙江及万历17年(1599)江
苏常熟县志关于松毛虫成灾纪实,距今300余年。 50年代以前,松毛虫猖獗成灾,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从
50年代初期即开始对这类害虫进行了较有计划的调查研究,并积 极开展防治活动。 但由于纯松林(包括落叶松)的面积甚广,成灾的松毛虫种类多, 加之松林的经营管理、防治策略及措施等方面仍存在问题,以及 地形复杂,不时出现的有利于松毛虫猖獗的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 响,松毛虫的猖獗成灾仍然此起彼伏,每年约以3000~4000万亩 松林受害的规模,造成巨大损失。
危害最严重。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马尾松分布 区,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 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及四川等省,主要 危害马尾松,此外还有湿地松、加勒比松、火炬松 及云南松等。
云南松毛虫D. houi Lajonquiere
主要分布于云南高海拔山地,湖北、江西、浙 江、福建、广东、贵州及四川等省有分布。主要危 害云南松和思茅松,还危害侧柏、圆柏、柳杉等。 在云南经常呈现周期性大发生。
已孵化的卵壳有明显的被幼虫啃食后的孵化孔,或仅 剩下残片。
卵的孵化多集中在午前,以早晨为多,最早可在凌晨 3时孵化,盛期随虫种而异。
卵的孵化率一般可达90%以上。
幼虫
虫龄及各龄期,食性、取食量,结茧及越冬场所等 等,随虫种而不同。 ①1~4龄幼虫 初孵幼虫啃食卵壳,有利于缺食时间短期存 活。初孵幼虫也有群集性,2龄前明显,3龄以后则开始 分散。幼龄幼虫仅啃食针叶边缘,致使被害松针逐渐枯 黄卷曲,很易被发现,可作为调查幼虫虫口密度的指标, 也是及时采取“点治”的有利时机。1~2龄幼虫活跃, 受惊扰后纷纷吐丝坠落,有利于踏查虫情。由于4龄以 前食量小,且存活率低,一般不主动扩散,但可随风飘 移到附近树上。死亡率甚高,幼龄幼虫平均可达75%以 上,甚至95%以上,但足以猖獗成灾。
幼虫除摄食时直接损害松针外,且因造成断针、残梗而 增加针叶损失。
幼虫排粪量也随龄期而增加,马尾松毛虫虽然异龄幼虫 排粪总重量差异明显,但各龄幼虫一昼夜排出粪粒的数 量却大致相当,约70粒左右。此一数据对估测高大松树 上松毛虫幼虫的种群数量有参考价值。
被害树地面往往布满残叶、虫粪,树间挂有虫茧、 丝迹等也属常见现象。
食叶害虫危害健康木,树木严重受害 后,由于长势衰退,易引起小蠹、天牛、 树蜂等一些以衰弱木为攻击对象的钻蛀性 害虫及病菌的侵染而死亡,因此食叶害虫 常被称作“初期性害虫”。 后一类群则被称为“次期性害虫”。
松毛虫类(鳞翅目 枯叶蛾科)
高的地区年发生世代多,幼虫越冬现象不明显。
云南松毛虫 1年1~2代,云南1年2代,幼虫和卵同 时越冬,贵州1年1代,以卵越冬。
思茅松毛虫 1年发生1~2代,在广西及云南1年发 生1代,在贵州1年 1代。
2 生活习性
卵
成串或成堆产在针叶或小枝上,每个卵丛有卵数十至 数百粒。
除云南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的卵壳有环状花纹外,其 它的都是单一色彩,卵的颜色除上述两虫种为淡褐色 外,其余的多呈粉红色,初产时一般色浅,孵化前如 变为黑色则表明已被寄生。
部分种类对林木的危害是灾害性的,如常年危害面积 多达数百万公顷的松毛虫类,年造成松林材积损失达百万 立方米以上。
食叶害虫的危害症状
食叶害虫危害的症状常较易发现和识别 ——整个叶片被食尽、留下残叶、叶柄或叶脉等,严重 受害时整株光秃。 ——潜叶种类使被害叶呈现各种潜痕、污斑或枯黄 ——卷叶、缀叶或褶叶危害的种类,使树叶形成各种形 式的卷曲或缀合,叶一般不枯黄 ——袋蛾、鞘蛾缀叶形成各种形式的袋囊 ——天幕毛虫、美国白蛾等结成大的丝幕更惹人注目
主要种类及其地理分布与寄主
中国松毛虫种类最多,广义的有7属82种(亚种), 典型的松毛虫属Dendrolimus Germer仅包括27种, 其中危害最烈的6种。
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aperans (Butler) 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北部部分地
区。主要危害落叶松,还取食红松、云杉、黑松、 樟子松及油松。 赤松毛虫D. spectabilis B虫 第二节 蛀干害虫 第三节 枝梢害虫 第四节 地下害虫 第五节 种实害虫 第六节 木材害虫
食叶害虫
食叶害虫是针、阔叶树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害虫类群之一。 ——鳞翅目(枯叶蛾、毒蛾、尺蛾、舟蛾、刺蛾、蓑蛾、 潜叶蛾、斑蛾、鞘蛾、卷蛾等十余个科) ——鞘翅目(叶甲、象甲、金龟类) ——膜翅目(叶蜂) ——双翅目(潜叶蝇) ——直翅目(蝗虫类) ——竹节虫目(竹节虫)